梅克尔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梅克尔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一、美克耳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纯林[1](2021)在《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目前超声是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但是对一些继发性肠套叠的原发病因诊断准确率却很低,导致这部分患儿反复复发,多次灌肠后手术,增加了患儿痛苦。此外,肠套叠肠壁缺血程度的评估一直是个难题,临床上多根据病程及患儿一般情况决定行灌肠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具有盲目性及不确定性,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虽可以评估肠壁血流,但因其对低速血流缺乏敏感性,导致实际未坏死的肠管误判为肠管已坏死,使患儿未尝试性灌肠来扭转肠管生机而直接手术,导致过度治疗。因此,大量研究者在探索一种准确评估肠壁缺血程度的方法来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以避免盲目灌肠及手术过度治疗。本研究通过肠套叠手术患儿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提高对肠缺血坏死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的认识,同时利用SMI(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来预判肠管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目的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安徽省儿童医院近年来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儿的一般特征及超声表现,加深对肠壁缺血及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超声特征的认识,为术前肠管生机的预判及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过度治疗、降低无效治疗。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探讨一种新的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流的可行性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因肠套叠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并最终手术的120例病例资料,按照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套叠伴肠坏死组和肠套叠无肠坏死组,对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至就诊时间)、有无呕吐、有无便血、有无继发因素、有无肠管扩张、有无腹腔积液、有无肠壁增厚、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内积液、有无肠壁血流、套筒的长径、同心圆左右径、同心圆前后径等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继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分布及声像图特征。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收集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肠套叠患儿126例,均行SMI检查,记录其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按临床一般经验处理原则将其分为2小时内肠套叠能自行复位组(60例)和2小时内肠套叠不能自行复位组(6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有无腹痛、有无腹胀、有无腹泻、有无便秘、有无呕吐、有无发热、有无便血)及超声参数指标(有无肠系膜淋巴结、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长径、套筒左右径、套筒前后径),同时利用SMI技术对所有肠套叠包块成像,在同心圆横切面上手动描绘感兴趣区面积,测得包块内血流情况,记录Pixels、ROI、VI值,同时对套叠包块内血流进行分级,包块内无血流信号定义为SMI0级;包块内见点状、细棒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Ⅰ级;包块内见线状及长条形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Ⅱ级;包块内见网状或枝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Ⅲ级。不能自行复位组有61例行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按灌肠压力将其分为两组:低压力组(8~10Kpa)及高压力组(11~13Kpa),先试行低压力灌肠(8~10Kpa),记录灌肠成功与否,对于低压力灌肠失败者,增加灌肠压力至(11~13Kpa),观察灌肠成功与否。同时记录灌肠所用时间。比较不同血流分级及不同压力下灌肠复位成功率。结果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120例肠套叠手术患者中,原发性肠套叠97例(80.83%),继发性肠套叠23例(19.17%)。肠套叠无肠坏死72例(60%),其中男性52例(72.22%),女性20例(27.78%),中位年龄24.00(14.00~36.00)月;肠套叠伴肠坏死48例(40%),其中男性37例(77.08%),女性11例(22.92%),中位年龄3.00(6.50-9.50)月,两组患儿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90,P<0.001)。肠坏死组病程平均(42.23±18.06)小时,无肠坏死组病程平均(29.83±19.71)小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8,P<0.001);肠坏死组便血占比70.83%(34/48),无肠坏死组便血占比12.50%(9/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呕吐占比56.25%(27/48),无肠坏死组呕吐占比19.44%(14/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45,P<0.001);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33.33%(16/48),无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9.72%(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套筒长径(7.03±2.01)cm,无肠坏死组套筒长径(5.88±1.08)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3,P<0.001);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3%(40/48),无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6/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1,P<0.001);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87.50%(42/48),无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23.61%(1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5,P<0.001);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77.08%(37/48),无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41.67%(3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9,P<0.001);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43.75%(21/48),无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13.89%(1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03,P<0.001);120例患儿,直接手术21例,占比17.5%,灌肠失败后手术99例,占比82.5%,CDFI显示肠壁有血流者66例,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者54例,其中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有48例存在肠坏死,占比88.89%,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无肠坏死6例,占比11.11%;两组患儿在性别、套筒内有无淋巴结、同心圆左右径及前后径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病因包括美克尔憩室6例(26.09%),肠重复畸形4例(17.39%),肠息肉7例(30.43%),淋巴瘤3例(13.04%),肠腺肌瘤1例(4.35%),过敏性紫癜2例(8.70%)。继发性肠套叠超声声像图特点:美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美克尔憩室形态多变,有时憩室呈无回声,有时仅可见憩室样高回声;肠淋巴瘤继发肠套叠时肠壁非均匀性增厚、回声极低、肠壁结构层次不清;肠息肉继发肠套叠时可见套筒内实性团块回声,有蒂连与肠壁,团块内可见多个细小无回声,CDFI显示团块内可见放射状血流信号,当有肠坏死存在时,CDFI显示息肉内无血流信号;肠重复畸形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可见圆形无回声,与肠腔不通,壁与消化道管壁结构类似。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126例肠套叠均成功进行了SMI成像。66例不能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59/66,小肠套叠占7/66;60例可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3/60,小肠套叠占57/60。不能自行复位组5例采取直接手术治疗,血流信号SMI0级,手术证实肠管坏死。61例不能自行复位者经灌肠处理,灌肠失败4例,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不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9.12±2.19,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15.56±4.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4,P<0.001)。不能自行复位组SMIⅠ级6例,VI平均值是1.65±0.65,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3.33%,当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50%;SMIⅡ级14例,VI平均值是3.83±0.69,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5.71%,压力增加至11~13 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92.86%;SMIⅢ级41例,VI平均值是9.02±2.56,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为70.73%,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1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6.081,P=0.014;在复位压力11~13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9.736,P=0.002。肠套叠包块内血流分级与VI值正相关,r=0.847,P=0.000,VI值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783,P=0.000,血流分级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813,P=0.0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复位成功率为59.02%,复位压力11~13Kpa下,复位成功率为84%,两组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P=0.026)。低压组与高压组在性别、年龄、套筒长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小年龄儿童、病程长、伴呕吐、便血、有继发因素、套筒长径大、套筒内有积液、腹腔有积液、肠壁增厚、肠管扩张、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患儿易发生肠坏死。对伴有这类临床特征的患儿应尽早治疗,扭转肠管生机,改善预后;CDFI可很好预测肠壁缺血,但仍存在一定误判率。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SMI技术可量化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客观评价套叠肠管的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避免盲目灌肠及过度手术治疗。

田炎卉[2](2020)在《264例儿童梅克尔憩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梅克尔憩室的临床特点,增加对儿童梅克尔憩室的认识,提高临床对儿童梅克尔憩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2007年05月到2019年02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确诊为梅克尔憩室的26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在264例梅克尔憩室患儿中,197例为男性,67例为女性,男女比例为2.94:1;患儿年龄在0天-13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4.5岁。2、在根据临床表现将患儿分成的3个并发症组中:消化道出血组患儿数量最多,有117例(44.32%);腹腔炎症组有74例患儿,其中2岁以上的患儿数量多于2岁以下;肠梗阻组中73例患儿,其中2岁以下的患儿数量多于2岁以上。3、本组资料中,有124例患儿术前行99TcmO4-ECT,阳性率为83.06%;有207例患儿术前行腹腔三维超声,阳性率为27.05%。在并发消化道出血的117例患儿中,有67例患儿术前同时完善了99TcmO4-ECT和腹腔三维超声这2种检查,阳性率分别为96.52%和26.87%。对这两种检查的阳性率进行比较,不管是在全部患儿中还是在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中,99TcmO4-ECT的阳性率均高于腹腔三维超声。4、根据术中所见,本组资料中憩室与回盲部的平均距离为51.92cm,憩室的平均长度为3.94cm。5、本组资料中共有121例(45.83%)患儿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梅克尔憩室内存在异位组织,其中异位胃黏膜组织有109例(90.08%)。在并发消化道出血的117例患儿中,有76例(64.96%)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梅克尔憩室内存在异位胃粘膜组织。将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与非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儿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梅克尔憩室内存在异位胃粘膜组织的概率进行比较,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儿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梅克尔憩室内存在异位胃粘膜组织的概率更大。6、本组资料中共有13例患儿术后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包括:4例肠梗阻,5例切口感染,1例消化道穿孔,2例腹腔感染,1例术后持续低血红蛋白血症。结论:当患儿因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或腹腔炎症等情况就诊时,要注意考虑存在梅克尔憩室的可能。消化道出血是儿童梅克尔憩室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其与异位胃粘膜组织的存在密切相关。99TcmO4-E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梅克尔憩室重要的影像学检查。

陈颖[3](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徐秋晨,刘敏,翁宗杰,林敏,林燕[4](2016)在《超声诊断小儿美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初探》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小儿美克尔憩室及其主要并发症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以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美克尔憩室患儿的超声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诊断准确率为75%(18/24),14例单纯美克尔憩室病灶在超声上均表现为一端为盲端,一端与肠管相通的缺乏蠕动的异常肠管,其中9例呈"憋塌型",5例呈"包块型"。并发肠梗阻2例、并发肠套叠2例以上4例超声检查可在病灶部发现时异常回声包块。彩色多普勒检查:18例病例中有16例(88.9%)包块周边异常丰富的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小儿美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在声像图上具有特异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刘绍玲[5](2016)在《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小儿原发肠源性便血性疾病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原发肠源性便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166名血便患儿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其中男94例,女72例,年龄5d-13岁,平均年龄(5.51±2.87)岁,急性腹痛伴便血107名,腹部不适、腹胀伴血便30名,单纯血便29名。患儿适当制动,哭闹厉害的患儿口服适量水合氯醛熟睡后检查,怀疑肠道息肉的患儿检查前用开塞露清洁肠道。患儿取仰卧位,按常规对全腹进行顺序、全面观察。肠气较多时,按肠管走行方向适当缓慢加压或适当改变患儿体位,推开肠气,利用肠管内液体做透声窗,仔细观察,必要时,在饮用适量水的过程中或20~30分钟后检查。其中重点观察的部位有回盲部、右上腹、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走行,乙状结肠及直肠。发现病变,仔细观察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部位、大小、有无移动度、局部肠管蠕动活跃程度等,另外需要观察的还有是否合并肠梗阻、肠间有无积液、腹腔内网膜及系膜有无聚拢增厚,回声是否增强等。并用CDFI观察病变血流分布情况及血流性质。所有图像及患儿就诊资料记录在案,并保存于PACS系统,确保资料完整准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判断各观察指标与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率的关系时采用x。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超声检查根据其特征性声像图表现明确诊断肠套叠53例,肠重复畸形22例,肠旋转不良20例,美克尔憩室8例,肠道息肉12例,肠道异物2例。超声检查显示部分相关声像图表现,提示诊断肠套叠11例,肠重复畸形4例,肠旋转不良2例,美克尔憩室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3.73%(139/166)。术前超声检查未见异常22例,漏诊率为13.25%(22/166);5例误诊,误诊率为3.01%(5/166)。原发性肠套叠66例,继发性肠套叠15例。肠套叠声像图表现为腹腔内混杂回声包块,横切呈“同心圆征”,外圆呈环状低回声,为增厚的鞘部肠壁,中间部分根据套入部的组织结构不同呈现不同声像图表现。纵切呈“套筒征”,表现为相对平行走形的带状回声呈强弱相间分布。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套叠肠管管壁血流分布情况,根据血流信号多寡,分为4级。统计学分析显示血流信号分级与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套筒长度及套叠发生部位与空气灌肠复位是否成功亦有相关性。临床确诊肠重复畸形32例,超声诊断26例,包括十二指肠重复畸形6例,位于回盲部8例,小肠重复畸形12例。另外6例,术前3例误诊,3例漏诊。肠重复畸形声像图中分为囊肿型和管状型两种,其中前者又分为管腔内型和管腔外型。管腔内型可见厚壁囊性包块凸向管腔内,凸向管腔内囊壁切线与正常肠管纵轴呈锐角,夹角处可见气体回声反射。管腔外型表现为邻近肠管的圆形或类圆形囊肿,囊壁类似于正常肠管管壁,表现为“强-弱-强”三层结构。肠旋转不良23例,超声漏诊1例,肠旋转不良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即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呈顺时针旋转,扫查过程中,由上而下移动探头有明显旋转感。继发肠扭转时动态扫查肠管呈“漩涡”征。美克尔憩室20例,超声诊断13例,2例误诊,5例漏诊。美克尔憩室声像图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厚壁囊状或管状结构,形态相对固定,形状及大小不随肠道蠕动而改变。肠息肉22例,超声诊断12例,位于小肠内1例,回盲部2例,结肠内4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内5例。漏诊10例。肠道息肉声像图表现比较典型,即肠腔内实性低回声结节,可见细蒂与肠壁相连,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息肉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呈放射状分布,但较小的肠道息肉受肠气干扰容易漏诊。消化道异物3例,超声检出2例。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判断小儿原发性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便血病因的诊断具有一定特异性,且简单易行,患儿痛苦小,诊断符合率较高。操作者手法和经验对诊断符合率亦有很大影响。第二部分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5名伴有血便的患儿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治疗前行腹部超声检查。其中男29名,女16名,年龄9个月~12岁,平均年龄6.89岁。病程1-3d。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伴暗红色血便10名,脓血便2名,大便潜血13名。患儿适当制动,哭闹厉害的患儿口服适量水合氯醛熟睡后检查。患儿取仰卧位,分别采用凸阵及线阵探头按常规步骤对全腹进行顺序、全面观察。其中重点观察的部位有回盲部、右上腹、左侧腹。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适当调节彩色增益,观察管壁的血流丰富程度。另外需要观察的还有是否合并肠梗阻、肠间有无积液、腹腔内网膜及系膜有无聚拢增厚,回声是否增强、肠系膜淋巴结是否肿大等。所有图像及患儿就诊资料记录在案,并保存于PACS系统,确保资料完整准确。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声像图表现为受累肠管肠壁局限性节段性增厚,肠壁最厚处测值:5-8mm者11例,占24.44%。8-1Omm者26例,占57.58%,大于10mm者8例17.78%。肠壁回声不均匀性减低,以粘膜下层减低为着,粘膜层及浆膜层光滑。浆膜层相对平整呈线状,粘膜层呈“波浪状”凸向肠腔。受累管腔蠕动较差,肠腔内可见液体滞留。单发肠管受累者32例,约占71.11%,两处肠管受累者13例,占28.89%。病变位于左中上腹29例,占64.44%,位于右中下腹16例,占35.56%。根据受累肠管管壁血流信号多寡,分为4级,其中0-1级0例,2级10例,占22.22%,3级35例,占77.78%。本组患儿有30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5例伴有程度不等的腹盆腔积液,2例伴有右下腹网膜组织回声增强,未发现伴有肠套叠病例。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特异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因其无辐射、无痛苦,简便易行,患儿及家属接受程度高。

伍亚伟,胡建铭[6](2011)在《妊娠合并回肠美克耳憩室穿孔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科合并内、外科急症少见,发病率约为1/600~1/500。常见的妊娠合并急腹症为阑尾炎、肠梗阻或肠粘连、胆囊炎、胰腺炎等,它是以急性腹痛为特征,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急性全身症状。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变化多、病因复杂的特点。若诊断与处理不及时可影响母儿的安危。本期刊出的3篇病例报告的共同特点是"腹痛"。在妊娠这一特殊的生理过程中,由于不同孕周的妊娠子宫影响,导致急症发作的部位和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作为产科医师应根据病史、腹痛的性质、部位及伴随的症状(如恶心、呕吐等),结合体征与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稳、准、快"贯穿整个诊断过程,通过定位、定性、定因的诊断排除产科因素后,应及时请相关学科会诊,明确临床诊断并进行评估,决定处理方法,确保母儿安全。在临床实践中首先应多考虑常见病,再分析其他少见急腹症;难以确诊时要留院密切动态观察其症状、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多学科的会诊,必要时进行院际会诊。

闻英,巴明臣,卿三华,李国新[7](2006)在《成人美克耳憩室49例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成人美克耳憩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成人美克耳憩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5年4月2005年4月收治的成人美克耳憩室4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行憩室切除加小肠部分切除32例,憩室切除加小肠楔形切除11例,腹腔镜辅助憩室切除加小肠部分切除6例。结果本组病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美克耳憩室内有异位胃组织者21例,有异位胰腺组织者2例。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6月10年,疗效满意。结论成人美克耳憩室主要表现为下消化道出血、急性憩室炎或小肠梗阻,无论有无临床症状,一经确诊,均以手术治疗为宜。腹腔镜可作为诊断和治疗成人美克耳憩室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规方法。

刘伟光[8](2004)在《肾母细胞瘤动脉栓塞化疗及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肾母细胞瘤为儿童最常见的恶性实体瘤之一,占小儿肾脏肿瘤第一位,3岁以前是发病的高峰期。该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发展迅速,就诊时常肿瘤已巨大,难以完整切除,预后较差。随着以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的应用,使肾母细胞瘤的总体治愈率已明显提高。其中,术前化疗在中晚期肾母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术前介入治疗(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r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肝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肿瘤的完整切除率和生存率。但在肾母细胞瘤治疗中的应用尚少。肾动脉是肾母细胞瘤的主要供血血管,血流丰富,适于进行经动脉的化疗栓塞,而且化疗栓塞前的肾动脉造影还有助于与肾外肿瘤的鉴别诊断。因此本院在国内首先将TACE应用于肾母细胞瘤的治疗,在数字减影X线下(DSA)将化疗药与栓塞剂(碘化油)混合后经导管直接注入瘤肾供养血管,栓塞肿瘤血管。碘油长期滞留在瘤肾内,肿瘤血流明显减少。化疗药长时间局限在瘤肾内缓慢释放,剂量小而局部浓度高,能更好发挥2004年浙江大学硕士论文肿瘤细胞杀灭作用而全身毒副作用较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存在于细胞核内。静止期细胞内含量极少,增殖细胞或转化细胞中表达量高,在G!晚期及S期表达量最高,M期末降解消失,是研究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PCNA的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肿瘤的生长、肿瘤的转移及转移部位的生长均有赖于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目前己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参与血管生成的最重要的一种生长因子。它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趋化作用,还增加血管通透性,使管内的纤维蛋白原等外渗,不仅为内皮细胞迁移和新生毛细血管网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基质,也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基质。本研究旨在对肾母细胞瘤术前动脉栓塞化疗的方法、疗效、患儿的耐受程度、毒副反应和作用机理包括肿瘤细胞退变情况、肿瘤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改变等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肾母细胞瘤,尤其是晚期肾母细胞瘤的疗效。材料与方法.病例与分组:肾母细胞瘤41例。住院后经腹部B超、CT和/或静脉肾盂造影初步诊断为肾母细胞瘤。分为两组:①TACE组:23例,行术前动脉栓塞化疗,2周左右再行肿瘤切除术;②对照组:18例,未应用术前动脉栓塞化疗而直接手术切除肿瘤。2004年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组织分型按照国际小)匕肿瘤学会(SIOP)和美国Wilms,瘤研究组(NWTS一3)的分型法分为“预后好的组织结构(FH)”和“预后差的组织结构(UH)”。分期根据NWTS一3的标准。术前临床分期:TACE组23例包括I期6例、n期O例、m期9例、W期1例、因肿瘤巨大难以分期7例,其中15例手术前进行细针肿瘤穿刺活检,13例为良好组织学类型(FH),1例不良组织学类型(UH),1例为小片脂肪、血管组织。对照组18例中包括I期8例、11期2例、111期3例、因肿瘤巨大难以分期5例,均未作穿刺活检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标本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肾母细胞瘤。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肾母细胞瘤。2.术前介入治疗(肾动脉栓塞化疗)方法: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采用seldinger技术,腹股沟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猪尾巴导管作腹主动脉造影显示腹主动脉并了解双侧肾动脉走向。然后以5一6F肾动脉导管(Cobra管)插入肾动脉。注入造影剂证实已进入肾动脉。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的范围。经肾动脉造影证实为肾肿瘤后行栓塞化疗。栓塞乳剂配方为:40%碘化油(或超液碘油)0.sml/kg,阿霉素或表阿霉素20mg/m(体表面积),生理盐水5一10ml,必要时(w期)可加入顺铂50mg/mZ(体表面积)。用注射器将上述药物反复抽吸混成乳剂,缓慢(每分钟lml)注入瘤肾动脉,透视下见栓塞剂分布至整个肿瘤,将小条明胶海绵与生理盐水一起注入栓塞肾动脉主干。拔除导管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观察有无穿刺部位出血、穿刺侧下肢血液循环和足背动脉搏动。手术时间平均92分钟。2004年浙江大学硕士论文3.临床观察和随访:观察TACE后患儿的临床变化包括临床表现、全身情况、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比较TACE前后肿瘤大小的变化。B超下肿瘤体积计算方法:V(ml)=0.523 x L x w xH(L、w、H分别为高、宽、厚的最大值)。以TACE前后肿瘤体积之差除TACE前的体积的百分比为缩小的比例。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及2年无瘤生存率。4.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栓塞化疗后2一3周手术切除瘤肾。肾母细胞瘤外科手术标本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取材、脱水、透明、浸蜡、包埋、连续切片4um3张,分别进行HE染色行肿瘤细胞退变程度检查及PCNA、VEGF免疫组化染色并检查其表达强度。免疫组化采用PowerVISion”Two一Step试剂盒(MaXim公司),pCNA、vEGF一抗均为Antibody oiagnostiCa Inc产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设立阳性、阴性对照,结果分析采用HP工AS一1000高清晰度病理彩色图文分析管理系统。①肿瘤细胞退变程度的组织学检查,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形态:按Tepper

王振林,许其威[9](2001)在《美克耳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说明1989年10月至1999年3月,我科共收治因美克憩室(Meckel)合并肠梗阻病人39例,均行手术治疗,认为美克憩室为小肠先天发育畸形,手术解除梗阻原因,需行憩室切除手术,选择术式有:美克憩室、肠吻合术,疗效满意。

许其威,于彬彬,张彤[10](1998)在《美克耳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文中指出 近年来,我们收治了美克耳憩室合并肠梗阻患者.39例,现报告如下。

二、美克耳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克耳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1.引言
    2.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2.3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性别及各年龄段分布
        3.2 临床观察指标
        3.3 超声观察指标
        3.4 临床处理方式与手术结果及CDFI肠壁血流显示情况
        3.5 肠套叠超声诊断情况及继发性病因分布
        3.6 原发性肠套叠及继发性肠套叠声像图特征
    4.讨论
        4.1 肠套叠病因
        4.2 肠套叠诊断及治疗
        4.3 手术治疗的肠套叠患儿临床特征及肠壁缺血的临床预判
        4.4 超声对肠坏死的诊断
        4.5 继发性肠套叠常见病因及漏误诊分析
        4.6 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2.3 肠套叠水压灌肠治疗方法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患儿一般特征及超声声像图特征
        3.2 SMI对肠套叠的评估
        3.3 SMI血流丰富程度对肠套叠治疗的指导作用
    4.讨论
        4.1 可自行复位和不能自行复位肠套叠的特征及诊疗
        4.2 超声及SMI技术对肠管生机的预判
        4.3 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SMI评估包块血流的意义
        4.4 SMI技术在肠套叠灌肠复位压力中的指导作用
        4.5 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儿科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264例儿童梅克尔憩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表现
    3.2 辅助检查
        3.2.1 腹部X线平片
        3.2.2 腹部CT
        3.2.3 腹腔三维超声
        3.2.4 ~(99)Tc~mO4-ECT
        3.2.5 ~(99)Tc~mO4-ECT与腹腔三维超声阳性率的比较
    3.3 手术及术中情况
        3.3.1 手术方式与憩室切除方式
        3.3.2 憩室情况
    3.4 病理结果
    3.5 预后情况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创新点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超声诊断小儿美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2.2 手术所见及病理结果
3 讨论

(5)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小儿原发肠源性便血性疾病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癫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7)成人美克耳憩室49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 床 资 料
    1.一般资料:
    2.诊断方法:
    3.手术方式:
    4.结果:
讨 论

(8)肾母细胞瘤动脉栓塞化疗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在读期间文章:小儿美克耳并发症的诊治
致谢

四、美克耳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D]. 张纯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264例儿童梅克尔憩室的临床分析[D]. 田炎卉.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3]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 [4]超声诊断小儿美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初探[J]. 徐秋晨,刘敏,翁宗杰,林敏,林燕. 黑龙江医药, 2016(06)
  • [5]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刘绍玲. 山东大学, 2016(10)
  • [6]妊娠合并回肠美克耳憩室穿孔一例[J]. 伍亚伟,胡建铭.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06)
  • [7]成人美克耳憩室49例诊治分析[J]. 闻英,巴明臣,卿三华,李国新. 腹部外科, 2006(04)
  • [8]肾母细胞瘤动脉栓塞化疗及机理的研究[D]. 刘伟光. 浙江大学, 2004(03)
  • [9]美克耳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J]. 王振林,许其威. 实用医技, 2001(01)
  • [10]美克耳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J]. 许其威,于彬彬,张彤.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8(02)

标签:;  ;  ;  ;  

梅克尔憩室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