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书籍包装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吴宇[1](2021)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书籍包装设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纸质图书的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图书外观审美的要求,而且在各种图书外观包装的创新设计中也能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大大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本文主要分析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纸质图书装订过程中的意义和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开展纸质图书外观装订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刘格宁[2](2021)在《基于愉悦性下的儿童书籍交互式包装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已得到较大的改善,处于新时代的包装不仅仅要体现实用的功能,还需要有一定的愉悦性与交互体验。现阶段,儿童书籍的设计革新也应较之前更为重视,儿童群体的书籍与成人的书籍设计区分已迫在眉睫。此外,为提高儿童对书籍的兴趣,可以用交互的理念对儿童书籍包装进行愉悦性升级。
李婧[3](2021)在《黑白木刻版画语言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白木刻版画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门类,在美术史的发展进程中经过无数优秀手工艺者的传承与创新,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但随着如今艺术种类的增多,艺术形式的多样,平面设计、数字动漫、VR艺术、声光艺术等夺人眼目的新兴艺术占据了艺术的主流市场。与之相对,许多传统艺术因不再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黑白木刻版画即是如此。在新颖艺术形式层数不穷的今天,黑白木刻版画单纯的色彩和质朴的形式已不再引人注目,因而与新兴艺术形式的融合度不够,并逐渐退出主流艺术舞台,在大众认知中远不及国画、雕塑、油画、摄影等其他艺术门类艺术价值高,甚至仍然处于“不为人所知”的认识盲区之中。为了提高大众对黑白木刻版画艺术的认知与了解,再现黑白木刻版画的辉煌时代,就要将黑白木刻版画的艺术性与社会功能性相统一,使之能够完美融合当今艺术形式,从而走入大众生活。黑白木刻版画属于二维空间艺术,可与之匹配的二维空间的新兴艺术形式有很多,如静态形式的平面设计艺术与动态形式的动画艺术都在此范围内。动画设计几乎包揽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接触到的一切动态图像,平面设计艺术则与以不同材质为载体的实用物品设计息息相关,如包装、书籍、海报、商业LOGO等。若能将黑白木刻版画融入到平面设计艺术与动画艺术之中,其价值就能通过新兴艺术形态得以完美复现。本文通过解构黑白木刻版画的刀法、色彩、印痕等艺术形式语言,分析黑白木刻版画与新兴艺术的融合方式。再通过黑白木刻版画与静态、动态视觉艺术融合的成功案例,论证黑白木刻版画艺术语言应用于平面设计与动画设计领域的可行性与优势,探讨黑白木刻版画与平面设计、动画等新兴艺术形式融合的实际意义。
薛菲[4](2021)在《关于现代书籍包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书籍是人类永远的朋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书籍记载着人类历史发展荣辱兴衰的历程,尤其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离不开书籍的滋养和引导,现代化的社会读书方式也发生了全新的变革,电子书、网络听书、音频书等方式五花八门,本文将分析讨论如何通过书籍包装设计的研究,来提高书籍对人们的吸引力和其市场竞争力。
郭舍其[5](2021)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字体情绪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字是人类悠悠历史长河中演化出的特有的信息传递载体,也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象征。而文字的视觉形式由于各国文化、历史、地域、技术的不同所衍生出外在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就是字体。随着时代的进步,每种字体都演绎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动,直到今天,字体设计作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多种设计诉求表达的功能。情感表达在字体设计上得到了体现,不同的字体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本文重在探讨人的情绪与字体设计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字体准确地表现人的不同情绪。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关于字体设计以及字体情绪的研究背景,对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并分别说明本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选题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总结了与字体设计有关的概念,对于字体设计的相关历史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了字体的发展史、中西文字的对比、以及中文字体中重要的字库字体的相关阐释;在第三章中通过对字体分别分类并阐释不同字体的结构、笔画、字形等方面对于情绪表达的影响以及剖析创作者情绪的如何通过字体进行体现。第三章主要通过不同字体的情感表达研究其形式美感特点,归纳不同字体的特点与情绪表达方式;第四章通过上一章节的铺垫,探讨不同字体的笔画、肌理、色彩、结构等要素的组合带给人不同的情绪,并以此作为基点具体分析不同情绪下字体的表现维度;第五章具体分析在海报、书籍、包装等设计中字体情绪的表现形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在最后一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以及展望未来字体设计的发展趋势。本文整体阐述了字体设计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总结了不同时期的字体表现和特点,又引入心理学中对情绪和情感的异同定义,通过对字体本身美感的分析和其表现的情绪进行研究,探讨出不同字体所表现出的情绪。
金昊[6](2021)在《古籍在拍卖过程中的管理与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2年中国书店首次进行古籍拍卖开始,到1994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第一次推出“古籍善本”拍卖专场,古籍拍卖至今已经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了近三十年。与书画玉瓷这些热门大类相比,古籍虽然在艺术品市场中仍属小众拍品,但目前市场中的古籍所含门类众多,拍卖市场里的古籍概念可谓包罗万象。作为华夏文明的承载者与布道者,古籍所蕴含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在如今提倡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已愈发为人们所关注。同时,拍卖市场上古籍的价格也还未发展到与其自身价值相匹配的地步,相比于其它热门种类在狂热市场地鼓动下所产生的泡沫现象,古籍的价格趋势还较平稳,因此古籍在如今是极具投资潜力的艺术品种类之一。文章从古籍保护与传播的角度观察拍卖活动,对古籍在拍卖过程中的管理和保护进行研究,可以为准备进入古籍拍卖领域和如今正在进行古籍拍卖的企业,及买家卖家提供一些科学的建议,促进古籍拍卖的健康发展。同时从古籍保护与传播的角度看,拍卖作为如今古籍流通的方式之一,规范其整个流程,完善其各项制度,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对古籍的保护。古籍在拍卖过程中的管理,主要指从拍品的征集开始,到拍卖活动结束将拍品交割给买受人或退还给委托人的整个过程,拍卖企业在这期间对拍品的看护与保管,其中涉及到拍品的征集、运输、保存、展览、交割等工作流程。拍卖过程中的古籍管理,还包括对古籍的价值发掘,主要在于简明准确地阐述古籍的学术价值,发掘方式主要是依靠对古籍版本源流和递藏传承的考证,此外还有预展和图录的辅助。文章参考西泠印社2013-2017年古籍善本专场以及中国嘉德等企业的古籍拍卖数据发现,版本脉络清晰或递藏有序的古籍往往可以拍出高价。古籍在拍卖过程中的保护,除了在拍卖流程中对拍品的安全管护外,还要进一步延伸到对破损古籍的修复方面。现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包括古籍在内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货源紧张导致的市场情绪冷淡。为解决这一问题,拍卖企业可以考虑承担起一部分的古籍修复工作,如此不仅增加拍品的征集数量还拓宽了征集渠道,为古籍拍卖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郑雨婷[7](2021)在《论油画在当代商业插画中的运用及价值》文中认为油画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明代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它的观念、技法及表现力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视觉冲击。然而随着商业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商业插画不断进入到我们的视线及日常生活之中。商业插画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当今数字插画风已经逐渐成熟并风靡世界,而油画也在商业插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如何将传统油画作品和表现技法与当代商业插画形式相结合,使之在商业广告中彰显出自身特色,是本选题重点探索的问题。新时代商业与艺术彼此相互交融渗透,本文对油画的表现技法及作品在当代商业插画的运用研究上进行分析。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油画类插画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油画在商业插画中运用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梳理油画和商业插画各自的特点和两者间的关系寻求两者结合的可能性;第三部分通过对当下不同类型的商业插画进行解析,寻找油画在商业插画中的运用和价值,从而深入探究创作有思想内涵的作品;第四部分结合本人在油画和商业插画的实践,找到创新方法和语言表现出个性独特的油画商业插画作品。本文通过对油画和商业插画的研究将其从单纯的设计和艺术创作提升到文化内涵的高度进行研究,希望对商业插画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对拓宽油画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龙晨晨[8](2021)在《平面设计中的动态感研究 ——以莫尔条纹为例》文中提出“动”是以“静”为对立的状态,“动”意味着生命力,“动态感”是具有生命力的形式感。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车行驶的速度感、瀑布直下三千尺的流动感和琴键上的韵律感等;在设计上,有建筑表皮的动律、点线面的运动、新媒体载体的动象等。在这些动态形式中,莫尔条纹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既是科学家们所研究的热点对象,也同时是艺术家们所热爱的创作源点。它所具有的两种动态感:似动和“真”动,为艺术之路开启了认知的新大门,为艺术家们带来了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灵感源泉,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动态”可以有很多存在的形式,加深人们对于设计中“动态感”的理解和认识。本文以专题研究为主,按章节对平面设计中的莫尔条纹“动态感”展开论述。以基本概念阐释-发展规律探析--心理与生理解析-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剖析-探索实践的递进式路线逐一阐述“动态感”和“莫尔条纹”的关系。全文共分摘要、六个章节和结语等基本内容。通过界定动态感和莫尔条纹动态感的相关概念,阐释了莫尔条纹动态感与其他动态形式的联系与区别。以格式塔心理学、阿恩海姆视知觉和观者位移的理论为切入点,归纳总结出莫尔条纹动态感可以通过完形心理、余晖效应、视距变化、视角转换和运动视差产生。基于以上原理和图形心理学、视觉思维等理论知识分析莫尔条纹体现“动态感”的设计手法,进而得出图底融合法、平面堆叠法、图形同一法和光影空间法等设计方法。通过平面设计作品案例分析,从设计美学角度出发总结出线性交叠、形象分解与综合体现、色光交融、装置演绎这几种动态艺术表现形式,并分析设计者是如何将其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在现阶段的设计作品中莫尔条纹又是如何表现其动态的。最后根据已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总结出莫尔条纹动态感运用在平面设计中所产生强大的信息传播力、对设计对象附属价值的提升和延伸视觉效应的作用。论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莫尔条纹现象本身以及其动态感在平面设计中的研究为源点,将莫尔条纹推广到更多的设计领域,提供更多的动态可能性,达到“人化”和“物化”的统一,增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同时为更多从事设计的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张建淳[9](2021)在《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广告史的发展历程当中,近代报纸广告业的发展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其发展之迅速,无论是在中国广告史的纵向比对中还是与同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广告业横向比较,其丰富与复杂性皆是无所出其右。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讯息存留和传播手段,近代报纸广告反映并保留了当时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艺术、审美等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哈尔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这座城市,伴随着殖民和主权独立的抗争,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报纸广告成为其城市现代性转化的见证者,记录了哈尔滨从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北方渔村发展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现代都市的历史过程。本文选取了1921年至1945年间的《滨江时报》和《大北新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分类梳理这两个办报经历与哈尔滨城市始建到形成较为同步的两份报纸中的广告内容与设计形式之变,研究报纸广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发展、运营、设计、内容和表现的特点变化及内在规律,力图对报纸广告所反映的哈尔滨市民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进行把握。探讨近代中国一个经历曲折的近代移民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城市社会、经济现代性转化中的文化线索和文化表现。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如何改变了哈尔滨城市的生活方式,进而引起哈尔滨文化和艺术的现代性转化。绪论为第一章,总结了本文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以哈尔滨的多元文化历史为研究起点展开,关注到在这些多元文化的介入下催生的哈尔滨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建立,又由于商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兴起,进而关注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行业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四、五章,本文将这一时期的报纸广告分为三大类,分别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和女性文化三个侧面来揭示哈尔滨城市的现代性转化线索。哈尔滨的城市现代性以工业生产摆脱农业、渔猎等自然经济为开端,在沙俄和日本殖民者的推动下,哈尔滨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了一座现代工业化城市。这种工业化以工业商品的形式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外来文化也携带着外来商品进入哈尔滨,这些与传统中国商品有着相似市场的西化商品在逐渐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消费习惯。针对女性的消费和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潮冲击了传统儒家文化下的女性伦理与形象。最后,这些商业化因素都在报纸广告中得以体现并获得传播,最终被保存了下来。报纸广告承载了哈尔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渔村发展为现代都市的过程,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到女性文化的崛起,这每一方面都是奠定现代都市、现代文化的基础。最终它以一种消费主义的形式——广告——将这一现代商业文化表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内容到形式都叙述了近代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形成时期的现代性特征。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整体看待了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刊广告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信息交流和新知传播中的作用,在广告逐渐获得丰富表达的进程中总结其与商业发展、消费文化的关系,与商业法制建设的关系,同时也暴露了其时而低俗趋利的时代局限。在整个报刊发展和近代城市形成过程中,市民的城市社会性的转化,尤其是报刊中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城市的现代性审美的产生,报纸广告的内容和形式成为现代性文化转化为城市现代性审美的媒介。最后,文章将哈尔滨城市的近代报纸广告放入近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的时空框架中审视,其特殊的城市发展经历带有了明晰的时代特点,城市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意义重大,论文结论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报纸本身的发展和传播就是城市现代转化的组成和推动。其次,从其展现的内容可看到社会现代转化过程的光明与阴暗的正反全貌。最后,报纸广告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其发展演变最终表现为无法直观量化的城市审美文化的形成和转化。
宋哲琦[10](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二、浅谈书籍包装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书籍包装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书籍包装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纸质书籍外包装设计理念分析 |
1.1 传统文化元素的理念 |
1.2 纸质书籍的包装 |
2 运用传统文化理念开展书籍外包装设计的意义 |
2.1 有利于改进当前书籍包装设计风格偏西方化的格局 |
2.2 促进包装艺术的发展不断创新 |
2.3 促进传统文化理念在纸质书籍外包装设计上的体现 |
3 传统文化元素在纸质书籍外包装设计中的实际情况 |
4 传统文化理念应用在纸质书籍外包装设计中的分析 |
4.1 对于传统文字风格的包装应用 |
4.2 对于传统图形色彩文化的实践应用 |
5 结语 |
(2)基于愉悦性下的儿童书籍交互式包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儿童书籍包装现状分析 |
(一)儿童书籍包装国内现状分析 |
(二)儿童书籍包装国外现状分析 |
二、愉悦性与儿童书籍包装交互设计 |
(一)愉悦性与交互设计 |
(二)儿童书籍包装为什么需要交互与愉悦性 |
三、典型案例中的愉悦性与交互设计浅析 |
(一)关于食物链的儿童书籍包装设计 |
(二)匈牙利拼音启蒙儿童书籍设计 |
四、儿童书籍在新时代下的启示与方向 |
(一)塑造出更具有互动性与细分群体的设计理念 |
(二)提高设计者本身的素养(Enhance thequality of designers themselves) |
五、结束语 |
(3)黑白木刻版画语言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当代黑白木刻版画发展的研究动态 |
1.2.2 国外当代黑白木刻版画发展的研究动态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2章 黑白木刻版画艺术的语言特征 |
2.1 黑白木刻版画的刀法特征 |
2.2 黑白木刻版画的色彩特征 |
2.3 黑白木刻版画的印痕肌理特征 |
第3章 黑白木刻版画与应用美术的融合 |
3.1 黑白木刻版画语言与平面设计的融合 |
3.2 黑白木刻版画语言与动画设计的融合 |
第4章 黑白木刻版画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4.1 黑白木刻版画语言与海报设计的融合 |
4.2 黑白木刻版画语言与实用性产品包装的融合 |
4.3 黑白木刻版画语言与书籍装帧的融合 |
第5章 黑白木刻版画语言在动画中的应用 |
5.1 黑白木刻版画艺术语言与动画设计的融合 |
5.1.1 黑白木刻版画语言与动画人物设计的融合 |
5.1.2 黑白木刻版画语言与动画场景设计的融合 |
5.2 黑白木刻版画在动画设计中的造型手法的表现 |
5.2.1 黑白木刻版画的写实造型手法 |
5.2.2 黑白木刻版画的装饰造型手法 |
5.3 黑白木刻版画融合于动画设计的现实意义 |
第6章 黑白木刻形式语言对我毕业创作的启示与影响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传统黑白木刻版画平面版画设计动画版画设计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关于现代书籍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书籍包装市场现状分析 |
1.1 传统出版行业书籍的包装设计 |
1.2 现代出版行业书籍的包装设计 |
1.3 电子书籍的包装设计 |
2 简析书籍包装设计的重要意义 |
2.1 文化内涵 |
2.2 艺术内涵 |
2.3 价值内涵 |
3 书籍包装设计现状分析 |
3.1 包装设计的核心依据 |
3.1.1 符合图书内容 |
3.1.2 与读者建立联系 |
3.2 包装设计的定位原则 |
3.3 书籍的画面定位原则 |
4 电子书的包装设计分析 |
4.1 符合现代社会的快速需求 |
4.2 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
5 结束语 |
(5)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字体情绪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阐释 |
2.1 视觉传达设计 |
2.2 字体设计 |
2.2.1 字体设计的定义 |
2.2.2 不同时期的字体表现 |
2.2.3 字体的发展史 |
2.2.4 汉字字体和拉丁文字体的差异 |
2.3 字库字体的创作过程 |
2.4 情感与情绪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字体情绪的表达元素 |
3.1 字体种类 |
3.1.1 书法字体 |
3.1.2 印刷字体 |
3.1.3 字库字体 |
3.1.4 装饰性字体 |
3.1.5 手写字体 |
3.2 字体色彩 |
3.3 字体结构 |
3.4 字体笔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字体情绪的表达维度 |
4.1 激烈的情绪 |
4.1.1 兴奋 |
4.1.2 恐惧 |
4.1.3 激烈情绪中的共通性与区别 |
4.2 平缓的情绪 |
4.2.1 含蓄 |
4.2.2 舒适 |
4.2.3 平缓情绪中的共通性与区别 |
4.3 理性的情绪 |
4.3.1 冷静 |
4.3.2 严肃 |
4.3.3 理性情绪中的共通性与区别 |
4.4 感性的情绪 |
4.4.1 喜悦 |
4.4.2 悲伤 |
4.4.4 感性情绪中的共通性与区别 |
4.5 无情绪字体的特点 |
4.6 平面设计里情绪表达注意要点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字体情绪表达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
5.1 海报设计 |
5.2 书籍设计 |
5.3 包装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古籍在拍卖过程中的管理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2 拍卖过程中的古籍管理 |
2.1 古籍的市场潜力 |
2.1.1 私家藏书的传统 |
2.1.2 古籍的价值潜力 |
2.2 拍卖流程中的规范操作 |
2.2.1 征集 |
2.2.2 运输 |
2.2.3 存放 |
2.2.4 展览 |
2.2.5 提取与退还 |
2.2.6 保险问题 |
2.2.7 公藏流入问题 |
3 拍卖过程中对古籍价值的发掘与宣传 |
3.1 版本源流和递藏的考证 |
3.1.1 版本源流的考证 |
3.1.2 递藏的考证 |
3.2 图录制作 |
3.3 预展设计 |
4 拍卖过程中的古籍修复 |
4.1 拍卖古籍的修复选择 |
4.2 修复技术的选择 |
4.2.1 修复准备 |
4.2.2 修补操作 |
5 古籍保护与传播视角下的拍卖 |
5.1 与学术的互补 |
5.2 人才的培养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论油画在当代商业插画中的运用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3.2 油画类插画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课题研究创新点 |
2 油画和商业插画的特点及关系 |
2.1 油画的概念、特点及价值分析 |
2.1.1 油画的概念及特点 |
2.1.2 油画的价值分析 |
2.2 当代商业插画的概念、特点及价值分析 |
2.2.1 当代商业插画的概念及特点 |
2.2.2 商业插画的价值分析 |
2.3 油画与商业插画: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对立及融合 |
2.3.1 油画与商业插画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对立 |
2.3.2 油画与商业插画相互借鉴 |
2.4 小结 |
3 油画在商业插画中的运用案例及价值分析 |
3.1 油画在包装插画方面的应用及价值分析 |
3.2 油画在服装纹饰方面的应用及价值分析 |
3.3 油画在数码绘画方面的应用及价值分析 |
3.4 油画在书籍装帧设计、海报宣传等应用及价值分析 |
3.5 小结 |
4 创作尝试和感悟 |
4.1 《古今中外赋能未来》创作 |
4.1.1 作品创作方案构思 |
4.1.2 作品创作过程 |
4.1.3 商业延展 |
4.2 《新“国潮”》系列创作 |
4.2.1 作品创作方案构思 |
4.2.2 元素的提取——年画、现代潮流元素 |
4.2.3 作品创作过程 |
4.2.4 商业延展 |
4.3 创作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平面设计中的动态感研究 ——以莫尔条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1.6 研究框架 |
2 动态感与莫尔条纹的基础理论概述 |
2.1 动态感及相关概念的阐释 |
2.2 莫尔条纹动态感的形成与发展 |
2.3 莫尔条纹动态感与其他动态效果的异同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莫尔条纹产生动态感的相关理论依据 |
3.1 基于心理和生理特征产生的动态感 |
3.2 基于观者位移产生的动态感 |
3.2.1 因视距变化而产生 |
3.2.2 因视角转换而产生 |
3.2.3 因运动视差而产生 |
3.3 本章小结 |
4 莫尔条纹产生动态感的设计手法 |
4.1 图底融合法 |
4.2 平面堆叠法 |
4.3 图形同一法 |
4.4 光影空间法 |
4.5 本章小结 |
5 莫尔条纹动态感在平面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
5.1 线性交叠所造成的动态感 |
5.2 形象分解与综合体现的动态感 |
5.3 色光交融所产生的动态感 |
5.4 装置演绎所体现的动态感 |
5.5 本章小结 |
6 莫尔条纹动态感的价值分析与展望 |
6.1 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 |
6.2 设计对象的附属价值提升 |
6.3 设计对象的视觉效应延伸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与“莫尔条纹动态感”的相关实践探索 |
附录Ⅱ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致谢 |
(9)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现代性与现代社会 |
(二)报纸版面相关概念 |
(三)报纸广告及其设计元素 |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一)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 |
(二)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哈尔滨城市广告业 |
一、多元文化共生的哈尔滨近代城市 |
(一)哈尔滨本土文化 |
(二)俄国文化的渗入 |
(三)日本文化的渗入 |
(四)哈尔滨城市的现代化演进 |
二、商业社会发展与广告业的兴起 |
(一)商业社会的发展 |
(二)印刷技术进步与设计思想进步 |
(三)广告业的兴起 |
三、以《滨江时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 |
(一)《滨江时报》的发展历程 |
(二)《滨江时报》的广告业开展 |
四、《滨江时报》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
(一)外地、外国文化进入的窗口 |
(二)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启蒙 |
(三)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平台 |
第三章:基于哈尔滨城市工业下的新兴广告主题 |
一、有声电影的传入和现代爱情故事 |
(一)哈尔滨城市早期的电影院线 |
(二)以报纸为媒介的电影宣传 |
(三)电影广告的设计风格 |
二、工业化制品广告的滥觞 |
(一)轻工业商品 |
(二)重工业商品 |
(三)电器商品 |
三、资本倾销背景下的现代城市时尚消费 |
(一)广告中的物质享受 |
(二)广告中的文化娱乐之都 |
第四章:哈尔滨现代城市生活中传统商品的广告新貌 |
一、传统烟酒文化呈现西洋化符号特征 |
(一)从白酒到葡萄酒 |
(二)香烟制品的流行 |
二、近代报纸广告环境下的传统中药 |
(一)传统中药与传统纹样 |
(二)西医与中医广告中的表达碰撞 |
(三)仁丹与日本侵略战争 |
三、西洋时尚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培育 |
(一)“东方莫斯科”的欧洲时尚 |
(二)20 世纪初的珠宝风尚 |
(三)广告投放中的美妆先锋 |
第五章: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城市女性意识与审美 |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嬗变 |
(一)女性形象 |
(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三)广告中的女性生活状态 |
(四)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演变 |
二、女性自我审美意识萌芽与消费主义 |
(一)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改变带来的审美独立 |
(二)女性形象与广告商品弱关系下的消费主义 |
三、近代女性市民身份的奠基 |
(一)近代女性市民身份文化认同的因素 |
(二)哈尔滨女性审美变迁背后的身份认同 |
第六章:哈尔滨报纸广告文化催生的城市现代性 |
一、由文化融合催生的城市审美现代性 |
(一)审美范式的现代性转化 |
(二)从传统书法艺术到美术字 |
(三)装饰艺术的工业化转型 |
二、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与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
(一)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 |
(二)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
三、广告文化下的城市现代性与市民现代性 |
(一)市民阶层的城市社会性表现 |
(二)城市文化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演进 |
(三)广告专门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
四、对《滨江时报》历史评价 |
(一)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新知识传播 |
(二)推动了东北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
(三)保存了近代东北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 |
(四)《滨江时报》的时代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四、浅谈书籍包装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书籍包装设计分析[J]. 吴宇. 绿色包装, 2021(11)
- [2]基于愉悦性下的儿童书籍交互式包装设计[J]. 刘格宁. 艺术大观, 2021(20)
- [3]黑白木刻版画语言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婧. 沈阳大学, 2021(09)
- [4]关于现代书籍包装设计研究[J]. 薛菲. 绿色包装, 2021(06)
- [5]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字体情绪表达研究[D]. 郭舍其. 吉林大学, 2021(01)
- [6]古籍在拍卖过程中的管理与保护[D]. 金昊.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7]论油画在当代商业插画中的运用及价值[D]. 郑雨婷. 成都大学, 2021(07)
- [8]平面设计中的动态感研究 ——以莫尔条纹为例[D]. 龙晨晨.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9]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D]. 张建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