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杰[1](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张旺颖[2](2021)在《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认为
冯彬洋[3](2021)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茶云凤[4](2021)在《云南省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实证研究》文中指出
周天娇[5](2021)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提出大国制造战略以及“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要求下,培育大国工匠是时代所需。高职院校是培养未来工匠的摇篮,高职教育应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其历史使命和责任更是凸显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夯实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工匠精神品质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主要概述相关理论。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要素及培育的必要性等内容。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现状调查情况。主要包括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调查设计及调查结果情况分析(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主要剖析原因。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国家社会培育的土壤不肥沃、高职院校提供的营养不充足、大学生吸收的营养不够充分和家庭发挥的辅助作用不够强。第五部分主要阐释实施对策。从国家社会、高职院校、大学生、家庭四个方面研究、制定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试图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技术先天不足、文化底蕴后天失调的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贺钟玉[6](2021)在《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文中提出2018年起,00后一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习性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其网络行为愈加丰富多彩,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探讨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规避网络失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00后大学生适应性网络行为的策略,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育人提供详细资料,也为培育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为目标,从国内外研究网络行为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大学生行为管理理论为理论起点,通过对陕西高校的00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纵向实证收集,分析00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基本行为情况以及网络学习行为、政治参与行为、道德行为、消费行为、交流与交往行为、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等六大行为的结果,梳理其中的特点。并分析其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为树立00后大学生正确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提高网络素养,规范网络失范行为提供引导策略。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的特点,其中,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网络需要功利、价值取向动摇、责任意识薄弱、网络素养失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00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的综合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一是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以及构建正面的网络舆论导向;二是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创新网络育人的工作;三是通过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四是强化自我教育管理,强化自身辨析信息的能力,理性平和的心态以及自律自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刘娜[7](2021)在《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等待我们去开启,大学生当磨砺心性,成长为国家的顶梁柱。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复杂严峻局势下应运而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方针策略,竭力在高校搭建完善的体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成长冲突,培养学生卓越的素养能力,呼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以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基础,对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活应激源、幸福发展和抑郁问题等文献进行研究,阐述国内外学术界所获取的研究成果,探讨生活应激诱发理论下三类高校的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幸福抑郁的中介调节效应。本文以“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随机抽查1733人,本文采取学生核心素养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PSS21预测分析软件线性统计、AMOS18.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结构建模来处理频数分析、均值比较、多元回归和结构建模等,最后提出学生与学校层次的建议对策,进而推动当代大学生健康幸福生活。研究在大学生生活应激情境下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介于幸福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干预效应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三大内涵,顺应我国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其特有的双向调节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调节应激压力,追求幸福生活,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幸福PERMA展示了幸福的优势内驱力,大学生认识幸福,并追求幸福,在核心素养内在激发下,防御、干预应激和抑郁的负性效应,克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中的劳动幸福观;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指数,在核心素养变量与内在幸福因子干预效应下,战胜外界的压迫,具备积极的自我力量,回归正常生活;生活应激源涵盖了大学生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增的挫折挑战,使得部分素质能力薄弱匮乏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心理危机频发,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水平,阻挡正常的社会适应发展。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提出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工作策略: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宋洁[8](2021)在《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文中指出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还停留在形式上,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忽略人文素养和德育水平的提升,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形体礼仪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对于空乘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空乘专业的形体礼仪课程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手段,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展开调研,对课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得出该课程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了对形体礼仪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本文结合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的固有特色,对课程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在教学内容构建方面,本文从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一目标,设计了关于空乘专业形体礼仪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专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并采用德尔菲法对课程中各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根据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框架,本文围绕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案例描述了教学改革实践方式,并从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三个视角分析了教学改革实践效果。研究过程为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思考和建议。本文的研究获得以下三个结论。(1)形体礼仪课程除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外,还应该强调学生在人文知识、审美意识、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2)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结合课程自身特色,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大纲层面上将其融合到专业教学中,使思政元素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得以体现。(3)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在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于思政元素的学习热情,通过引导学生立足于行业特色,按照职业规范标准来要求自己,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针对教学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提升策略,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1)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2)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3)充分利用课外场景,扩充课程思政施展空间。
张丽颖[9](2021)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部分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成效如何,高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程度怎样,成为一个重大且现实的课题。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界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满意度等概念、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现状展开调查。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归纳一、二级指标的满意度现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高职学生在性别、政治面貌、中学时授课语言、专业类别、生源所在地以及不同学习态度上的差异性现状。再次,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低的具体表现:对教学环境中的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低;对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组织能力满意度低;对教学内容和中学知识的衔接满意度低;对教学方法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低;对课程考核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低。基于此,围绕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性要素和课程分析原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紧缺和部分任课教师教学技能不足;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高职学生文化素养薄弱以及不同学科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存在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课时安排紧凑。最后,依据学生满意度评价低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提出建议:思政课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扭转课堂氛围、契合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和调整考核方法;高职大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对课程形成情感认同;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师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依据新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分班教学。
罗北战[10](2021)在《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G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基于此背景,本研究立足于笔者所工作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际,以自身任教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本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展开,试图从G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路中管窥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建议。首先,提出问题。第一,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以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学理逻辑为主线的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且专门以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第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途经,同时也是保障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此外,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实施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且其课程组织实施与思政教育互为促进,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提供了可行性。其次,分析问题,包括论文第三章和第四章。此部分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调查。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形成原因。经调查发现,虽然高职教师普遍认同课程思政理念,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认知也不断加深,但是仍然存在教师思政目标的缺失、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调等问题。探究其原因是: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不足,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不足,教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足,任课教师外在压力过大,考核评价制度忽视立德树人指标。这些存在的问题未能解决,将严重阻滞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推进。最后,解决问题,由论文的第五章组成。基于前面部分的分析,针对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针对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思想认识、行动方案等两个方面给予理论上指导和实践上的对策和建议。其一,应引导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让课程思政理念成为从自发到自为的行为,其二,从强化文化解读和思政理论素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创新教学设计,加强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能力;推行多元化教学实施方式,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推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从标准化到创新的专业性提升;其三,需要确立善治管理理念,从处理好教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处理好专业教师外在压力大的问题,处理好刚性评价与柔性评价相结合的问题三个方面,完善教学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管理保障。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形成,得出以下结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思政建设的共性,同时也带有高职院校的个性。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坚守高职院校培养以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同时具备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深挖与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适切性的思政元素,积极发掘与高职院校培养方式契合的思政元素融入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系统,为科学推进高职院校思政建设作出贡献。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研究目的 |
●方法 |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结论 |
(5)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展望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视角新 |
(二)研究内容新 |
第一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概述 |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关概念界定 |
(一)工匠 |
(二)工匠精神 |
(三)工匠精神培育 |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要素 |
(一)工匠精神认知培育 |
(二)工匠精神情感认同培育 |
(三)工匠精神意志培育 |
(四)工匠精神行为培育 |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
(二)有利于高职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
第二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二、调查结果 |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国家社会培育的土壤不肥沃 |
(一)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
(二)工匠精神培育制度不够健全 |
二、高职院校提供的营养不充足 |
(一)文化环境不够浓厚 |
(二)培育形式比较单一 |
(三)素养与技能融合差 |
三、大学生吸收的营养不够充分 |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
(二)学生总体意志力薄弱 |
(三)学生受消极影响严重 |
四、家庭发挥的辅助作用不够强 |
(一)缺乏家校联动共育平台 |
(二)家长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
(三)家长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四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
一、国家社会要培育肥沃的土壤 |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四)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
二、高职院校要提供丰富的营养 |
(一)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环境 |
(二)拓展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形式 |
(三)加强师资建设和相关课程建设 |
(四)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机制 |
三、大学生要主动吸收充足养分 |
(一)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动性 |
(二)提升工匠精神学习的意志力 |
(三)勤学加苦练铸就工匠真本事 |
四、家庭要发挥牢固的辅助作用 |
(一)增强家长综合素质,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认识 |
(二)搭建有效联动平台,增强家校互通共育能力 |
(三)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评析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网络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
2.1.2 本研究网络行为与类型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 |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
2.2.4 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 |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
3.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
3.2.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3.2.3 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 |
3.2.4 00 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结果分析 |
3.2.5 00 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结果分析 |
3.2.6 00 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结果分析 |
3.2.7 00 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结果分析 |
3.2.8 00 后大学生网络交流与交往行为结果分析 |
3.2.9 00 后大学生网络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结果分析 |
3.2.10 00 后大学生不同群体网络行为比较分析 |
3.3 00 后大学生手机APP使用时间及使用类型调查 |
3.4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
3.4.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3.4.2 访谈问题及内容整理 |
3.4.3 访谈分析 |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成因分析 |
4.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
4.1.1 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 |
4.1.2 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
4.1.3 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 |
4.1.4 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 |
4.1.5 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 |
4.2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分析 |
4.2.1 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 |
4.2.2 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 |
4.2.3 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 |
4.2.4 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 |
4.2.5 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 |
4.2.6 00 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 |
第五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 |
5.1 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 |
5.1.1 把握主流方向,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
5.1.2 加大惩戒力度,严格监管网络媒体 |
5.1.3 创新运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 |
5.1.4 以网络优势为抓手,构建正面网络舆论导向 |
5.2 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 |
5.2.1 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
5.2.2 加强行为管理,深化学生思想行为教育 |
5.2.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 |
5.2.4 打造高素质队伍,创新网络育人工作 |
5.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
5.3.1 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增强安全感 |
5.3.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增强理智感 |
5.3.3 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增强责任感 |
5.3.4 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增强充实感 |
5.4 强化自我教育管理 |
5.4.1 强化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观念 |
5.4.2 塑造自尊自信人格,促进理性平和心态 |
5.4.3 加强自律自控的能力,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发展PERMA幸福理论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干预抑郁发作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5 核心素养、幸福、抑郁的关系研究现状 |
1.4 研究述评和研究展开 |
1.4.1 研究述评 |
1.4.2 研究展开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2 积极心理学PERMA幸福发展相关理论 |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抑郁干预的理论 |
2.3.1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
2.3.2 自我调节与积极干预 |
2.3.3 预防抑郁发作的理论 |
2.4 中国大学生三类六维发展核心素养概念 |
2.4.1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
2.4.2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 |
2.4.3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
第三章 对象和方法 |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与调研工具 |
3.2.1 研究方法 |
3.2.2 调研工具 |
3.3 理论假设与实证验证 |
3.3.1 理论假设 |
3.3.2 实证检验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基本资料与信度效度检验 |
4.1.1 问卷信度与答卷效度检验分析 |
4.1.2 人口学和社会学资料频数分析 |
4.2 生活应激源及应激反应均值比较分析 |
4.2.1 男女生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 |
4.2.2 三类学校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 核心素养、幸福与抑郁均值比较分析 |
4.3.1 男女生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 |
4.3.2 三类学校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3 男女生幸福发展指标均值比较 |
4.3.4 三类学校学生幸福发展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5 男女生抑郁发作指标均值比较 |
4.3.6 三类学校学生抑郁发作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4 大学生核心素养、应激、抑郁、幸福因素相关分析 |
4.4.1 大学生应激源及其反应8 项相关分析 |
4.4.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 维度相关分析 |
4.4.3 大学生积极幸福发展5 要素相关分析 |
4.4.4 大学生消极抑郁发作9 症状相关分析 |
4.4.5 核心素养、应激、抑郁与幸福的分析 |
4.5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的回归预测 |
4.5.1 总样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
4.5.2 男女生生活应激分别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
4.5.3 总样大学生9/18 项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
4.5.4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
4.5.5 总样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加幸福的回归预测 |
4.5.6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增加幸福回归预测 |
4.6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预防抑郁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
4.7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增加幸福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
4.8 大学生“S生活应激—O核心素养—R增幸福与防抑郁”结构方程模型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5.1 大学生应激诱发抑郁发作、核心素养激励幸福发展的工作原理 |
5.1.1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具有群组差异特点 |
5.1.2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受其性别分组调节 |
5.1.3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亦受学校分类调节 |
5.2 大学生生活应激本质是其生活应激源诱发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 |
5.3 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增进幸福与预防抑郁的双重调节作用 |
5.3.1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提升其幸福发展五要素 |
5.3.2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舒缓其抑郁发作九指标 |
5.4 大学生核心素养激励所获得的幸福反过来对抑郁具有疗愈作用 |
5.5 建议: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策略 |
5.5.1 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 |
5.5.2 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 |
5.5.3 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生活应激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高职院校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意义 |
1.1.2 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意义 |
1.2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1 国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
1.3.2 国内思政教育发展历程 |
1.3.3 国外形体礼仪课程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形体礼仪课程研究现状 |
2 课程思政相关概念界定 |
2.1 民族艺术与文化自信 |
2.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
2.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实验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技术路线 |
3.3.1 技术路线 |
3.3.2 研究重点和研究难点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高职空乘专业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分析 |
4.1.1 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
4.1.2 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
4.1.3 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
4.1.4 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完善 |
4.2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
4.2.1 教学内容简介 |
4.2.2 形体礼仪课程实施现状 |
4.2.3 形体礼仪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
4.3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育人价值分析 |
4.3.1 增强身体素质 |
4.3.2 培养审美能力 |
4.3.3 提升道德水平 |
4.3.4 促进心理教育 |
4.4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
4.4.1 课程思政在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 |
4.4.2 课程思政融入形体礼仪课程教学内容框架 |
4.5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4.5.1 教学大纲 |
4.5.2 课程思政融入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案例一:空乘礼仪组合 |
4.5.3 课程思政融入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案例二:红色革命题材舞蹈 |
4.6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
4.6.1 学生评价 |
4.6.2 教师评价 |
4.6.3 用人单位评价 |
4.6.4 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
4.7 课程思政背景下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
4.7.1 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
4.7.2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
4.7.3 充分利用课外场景,扩充课程思政施展空间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附件1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现状调查问卷 |
附件2 关于空乘专业形体礼仪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专家调查问卷Ⅰ |
附件3 关于空乘专业形体礼仪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专家调查问卷Ⅱ |
附件4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调查问卷 |
附件5 班级评价表(任课教师填写) |
附件6 学生评价表(实习单位填写)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部分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基本概述 |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述 |
1.高职院校的概念界定 |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概念界定 |
1.满意度的内涵 |
2.学生满意度的内涵 |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论 |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素论 |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的现状调查 |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问卷的基本情况 |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2.调查问卷的对象 |
3.问卷的收发情况 |
4.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
1.一级指标满意度现状分析 |
2.二级指标满意度现状分析 |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差异性现状分析 |
1.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2.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低的表现及原因 |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低的表现 |
1.对教学环境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评价低 |
2.对任课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满意度评价低 |
3.对知识内容和中学知识的衔接满意度评价低 |
4.对教学方法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评价低 |
5.对课程考核部分指标因素满意度评价低 |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
1.教师方面的原因 |
2.学生方面的原因 |
3.课程方面的原因 |
四、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对策 |
(一)教师方面的对策 |
1.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影响观念转变 |
2.沉闷型课堂向活跃型课堂环境转变 |
3.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相契合 |
4.传统教学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 |
5.传统考核向多元化考核方式转变 |
(二)学生方面的对策 |
1.端正学习态度 |
2.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 |
3.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 |
(三)学校方面的对策 |
1.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
2.依据新生知识储备分班授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10)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G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基于国家导向 |
2.基于现实需求 |
3.基于个人工作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
2.课程思政 |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
1.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
2.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
3.保障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 |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
1.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实施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 |
2.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实施与课程思政互为促进 |
三、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
1.教师普遍认同课程思政理念 |
2.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认知加深 |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 |
1.处理好教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 |
2.思政目标的缺失 |
3.教学内容单一 |
4.教学方式单调 |
四、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内在原因 |
1.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不足 |
2.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不足 |
(二)外在原因 |
1.教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足 |
2.教师外在压力过大 |
3.考核评价制度忽视育人指标 |
五、加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从自发到自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
1.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 |
2.提高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理念的主观能动性 |
(二)从标准化到创新: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专业性提升 |
1.强化文化解读和思政理论素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 |
2.创新教学设计,加强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能力 |
3.推行多元化教学实施方式,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
(三)从管理到善治:完善教学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
1.处理好教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 |
2.处理好专业教师外在压力大的问题 |
3.处理好刚性评价与柔性评价相结合的问题 |
六、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
2.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
3.研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对策和建议。 |
4.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2]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张旺颖.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 冯彬洋. 西南大学, 2021
- [4]云南省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实证研究[D]. 茶云凤.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5]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周天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D]. 贺钟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7]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D]. 刘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D]. 宋洁.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9]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部分高职院校为例[D]. 张丽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10]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G校为例[D]. 罗北战.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