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鱼圈开发区污水海洋处置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鲅鱼圈开发区污水海洋处置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一、鲅鱼圈开发区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程林,王艳霞,刘西汉,田海兰,霍永伟,牛彦斌[1](2021)在《河北省围填海开发演进特征及其经济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强对围填海开发的管理,提高围填海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基于遥感影像、统计资料与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数据,文章对1990—2015年以来河北省围填海规模发展状况、产业开发特征以及围填海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河北省累计围填海总面积达6.21万hm2,以港口、工业和城镇建设围填海为主,围填区实体项目所涉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制造业。围填海未利用面积占比达53.14%,其中计划用于制造业的围填海未利用面积较大。2015年河北省围填区域生产总值达296.23亿元,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0.99%,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于邻近省、市。分析认为,河北省围填海未利用率高、经济效益较低的主要因素包括腹地支撑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形势低迷及港口竞争优势不足等。当前河北省应重点从区域协同发展、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强围填海开发管理,不断优化围填海开发格局,带动沿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张明慧[2](2020)在《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是恢复和改善砂质海岸带资源环境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国内外普遍关注。针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海岸整治修复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和我国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命题——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采用现场调查/观测法、数值模拟法、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方法,通过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实施后的海岸带自然环境、海滩资源、景观生态、社会经济指标变化调查/监测与对比分析,从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整治修复效果评价方法四个方法研究建立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体系。论文选取营口市月亮湾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和大连金石滩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进行应用实践研究,检验本文研究建立的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体系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在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方面,研究建立了基于GIS空间评价单元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将海滩资源效果评价分化为沙滩资源效果评价和潮滩资源效果评价。在沙滩资源效果评价方面,遴选了沙滩面积指数、沙滩厚度指数、沙滩底质指数;在潮滩资源效果评价方面,遴选了潮滩侵淤指数、潮滩游乐指数、潮滩底质指数。研究构建了基于GIS技术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包括海滩综合养护指数及其沙滩养护指数和潮滩养护指数,沙滩养护指数包含沙滩面积指数、沙滩厚度指数和沙滩底质指数,潮滩养护指数包含潮滩游乐指数、潮滩侵淤指数和潮滩底质指数。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IS技术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可实现砂质海岸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的空间差异化评价,能详细反映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的空间差异特征。在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方面,针对砂质海岸带以旅游休闲娱乐为导向的整治修复工程实施目标,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研究建立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景观格局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构建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框架,确定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效果评价和海滩资源恢复与养护效果评价。针对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研究构建了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分析方法及景观主体度指数计算方法;针对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构建并遴选了景观自然度指数和景观丰富度指数;针对景观格局优化效果评价,构建并遴选了景观变化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度指数;针对海滩资源恢复与养护效果评价,构建了沙滩面积指数和潮滩游乐指数。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对海岸景观格局的改变程度,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方法,可详细反映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景观生态效果,实现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景观生态效果的宏观定量评价。在砂质海岸带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方面,通过对比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海湾水动力环境变化特征,从涨落潮水动力过程变化和海湾水体交换周期变化2个方面确定了海岸带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思路。在涨落潮水动力过程变化评价方面,构建并遴选了落潮流速变化指数;在海湾水体交换周期变化评价方面,构建了海湾水体半交换变化率指标。在海湾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面,研究建立了以海洋功能区划水环境质量要求为标准的海洋水环境污染指数和海洋水环境质量指数。对比分析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的主要海洋水环境污染指数变化和海洋水环境质量指数变化,评价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湾水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营口月亮湾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近岸海域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海岸带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反映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湾水动力水环境效果。落潮流速变化指数可以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潮汐水动力过程变化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落潮流夹沙侵蚀过程的影响程度;水体半交换率可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海湾内外水体交换过程变化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海湾水体交换过程的影响程度;海湾水环境质量指数可以反映海岸带整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对海湾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类型及其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影响海湾水环境质量的最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改善效果。在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果评价方法方面,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研究构建了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目标层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准则层分别为海岸带自然环境效果、景观生态效果、海滩资源效果、社会经济效果4个指标;因素层包括准则层自然环境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景观生态效果的4个评价因素、海滩资源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社会经济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共13个评价因素;指标层包括13个评价因素的17个评价指标。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可实现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效果的综合定量评价,为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效果评价划分为沙滩资源效果评价和潮滩资源效果评价,同时将沙滩资源和潮滩资源各划分为若干个空间评价单元,建立了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的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海滩资源效果空间差异化多指标评价模型,弥补了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将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进行整体化评价的传统方法不足;(2)提出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及其评价指标,包括景观主体度指数、景观自然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变化指数等,用于定量描述砂质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对海岸带景观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效果,填补了该方面评价方法空白;(3)从海滩资源养护效果、景观生态修复效果、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果四个方面提出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的定量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实现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由简单对比分析向评价指标、评价模型的转变,充实和填补了我国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的缺失。

张鸿宇[3](2020)在《渤海西部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风险评估》文中提出伴随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入海污染物大幅度增加,重金属成为威胁海洋环境的重要污染物。本论文对渤海西部河口潮间带沉积物中Cd、Cr、Ni、Cu、Zn和Pb等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研究,并分别用4种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将为渤海西部河口生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及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渤海西部河口沉积物中Cd、Cr、Ni、Cu、Zn和Pb等含量为0.42-0.92、8.32-23.9、1.87-17.6、1.67-14.6、6.29-25.0 和 3.16-24.8mg/kg。其中 Cd 含量均超过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Cr、Cu、Zn和Pb元素含量属于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第一类标准;渤海西部河口重金属含量为由北到南增加的规律。Cd、Cr、Zn和Pb最高值出现在天津东部河口,分别为 0.92mg/kg、23.9mg/kg、25.0mg/kg 和 24.8mg/kg;N i、Cu最高值出现在秦皇岛东部河口和天津东部河口,分别为17.6mg/kg和14.6mg/k g。六种重金属在各站位的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在中、低潮带。(2)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估渤海西部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发现,渤海西部河口 Cd的Pi值在0.83-1.81之间,多数站位为中等污染水平,其他重金属(Cr、Cu、Zn和Pb)的Pi值小于1,属于低污染水平。所有重金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高值区域集中在中、低潮带。各金属的生态风险顺序为Cd>Pb>Cr>Cu>Zn。渤海西部河口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在0.61-1.35之间,为轻度污染水平。地累积指数法评估渤海西部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发现,Cd在渤海西部河口大多数站位污染等级为1级,为轻度污染水平;Cr元素在天津东南部河口和沧州东部河口的污染等级为1级,为轻度污染水平,在其他站位污染等级均为0级,为清洁水平;Pb元素在天津东南部河口和沧州东部河口站位的污染等级为1级,为轻度污染水平,在其他站位的污染等级均为0级,为清洁水平,Cu、Zn和Ni元素在十九个站位不同潮带均为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渤海西部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发现,渤海西部河口沉积物中Cd元素重金属潜在风险等级为强-极强。Cr、Zn、Ni、Cu和Pb具有轻微等级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渤海西部河口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强到弱依次为Cd>Pb>Cu>Ni>Cr>Zn。六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均在中、低潮带高于高潮带。由于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较高,导致渤海西部河口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等级在中等-强危害。利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价渤海西部河口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发现,渤海西部河口 Cd元素在渤海湾和各站位中、低潮带含量浓度在临界效应浓度到必然效应浓度之间,说明长期暴露容易产生毒性效应。Ni元素含量在大多数站位均小于该元素的临界效应浓度,说明这些站位长期暴露几乎不会产生Ni元素毒性效应。十九个站位中的Cr、Zn、Cu和Pb元素含量均小于各元素的临界效应浓度,说明十九个站位长期暴露几乎不会产生Cr、Zn、Cu和Pb元素毒性效应。综上所述,天津东部河口和沧州东部河口的生态风险高于渤海西北部区域,中、低潮带生态风险高于高潮带。Cd为渤海西部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首要污染物。

许桂清[4](2020)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营口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19年工作回顾一年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

宋长利[5](2019)在《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世界港口大国,我国港口规模连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发展过程中,全球港口呈集聚化发展趋势。我国沿海港口为了提升在全球竞争范围中的整体实力,逐渐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由于港口群形成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港口环境,从而使得港口产生出巨大的聚集经济辐射效应,推动腹地经济不断向港口群四周及内陆扩展。聚集经济效应不仅推动了港口群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我国港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港口群区域内港口之间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建设一个高效有序的港口群整体,发挥港口群聚集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关于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的经验,总结沿海港口群经济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五大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并分析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其次,对影响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效应进行分析。然后,基于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各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的港口吞吐量等生产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对各沿海港口群进行实证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对港口进行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对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利用区位熵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对港口群港口进行产业集聚水平评价;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Geoda软件计算对港口群内各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结合当前的形势,对各沿海港口群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针对港口群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总体目的是总结当前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和问题,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各沿海港口群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明确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为我国沿海港口群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陈飞[6](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张琳[7](2019)在《基于多规合一视角的营口产业新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乡规划及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创造生产生活环境,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空间规划系统,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海洋规划等内容。但是各个规划在控制目标、对象、内容等各个方面衔接不当,已经无法应对我国城乡转型发展所面对的各种问题。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的“多规合一”,各地也逐渐开始了“多规合一”的实践,使各个规划能够相互协调一致,统一管理,统一实施,从而更好的促进城乡空间规划与管理。营口市作为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之一,它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而营口产业新区是承载着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地区,其总体发展目标是创造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滨海生态文化科技新城。但是在当前规划体系下的产业新区规划存在了很多问题:设计标准上的冲突,包括基础数据、用地分类标准、规划期限、区域发展目标等;项目偏重开发而忽视保护;在规划理念上缺少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项目开发建设的程度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等等。因此,基于“多规合一”的视角进行编制营口产业新区规划,对于我国产业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出更具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规划思路。营口产业新区规划的研究,从“多规合一”的视角,统一了编制指导思想、编制标准、期限时序,把规划体系与技术标准有机衔接起来,保证了各个规划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了各个规划编制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够共同审议与决策规划中的重大问题并互相监督。新区规划在用地功能混合、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和美化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空间融合,使产业新区与城市能够协调发展,提升了城市核心功能,逐步改善并增强了空间结构体系。为了方便各个规划相互协调,新区规划还以基础数据库为核心建立了营口产业新区规划管理平台,并设立了有效的规划运作管理协同机制,从而统一了多个规划在顶层决策下的调整进度,保证了基础资料与实时信息的共享,创造了新型营口产业新区。

陈振宇[8](2016)在《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规程制定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57号),取消了建设项目试生产审批。环保部为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有效衔接,规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提高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管理能力,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重点加强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事中及事后监管,特别强调事中监管的内容包括施工期环境监理。由此,建设单位在未经过审批而直接进入试运行后的环境监管需要环境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规程》为落实上述规定,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理队伍工作质量和效率,需要制定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环境监理规程,对环境监理工作各方面、各环节的内容、程序、制度、技术和质量要求等作出统一规定,用来规范监理部门和人员的行为,保证环境监理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的运行,实现环境监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环境监理制度得以有效实施,指导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我国、省外、省内主要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开展的现状,相关地区的文件要求和管理规定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对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多次组织专家研讨会对制定的方案进行研讨,查阅大量已开展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报告,了解环境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和环境监理机构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重点,并广泛征求了社会各方的意见,进而归纳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行业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的工作要点,对要点进行提炼和与日常实际工作的结合,充分考虑了建设单位、监理机构和环境管理部门的各方诉求,同时紧扣国务院简政放权的要求,尽量不增加建设单位的负担,只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同时能够满足各方的管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规程》(草拟稿)。《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规程》(草拟稿)包含五个章节,分别为:总则、组织实施、工作内容、监督管理和附则。《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规程》(草拟稿)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工程环境监理机构的责任、义务都进行明确规定,在配套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风险应急体系、查缺补漏和参加竣工环保验收等方面确定了具体工作内容,为各部门在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项目开展过程中提供实施依据。

李正鹏[9](2016)在《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生态环境风险控制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1993年至今,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仙人岛新区),从一个发展渔业的小渔村到如今成规模的能源化工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也就随之而来。从伦敦的“雾都”到北京的雾霾天,大多都是因为着重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虽然经济发展了,但却再也回不到当初的碧波蓝天。在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的发展当中,我们应该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不能等到污染了再治理,而应采取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的方式,达到环境和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环境保护亦不可松懈。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仙人岛能源化工区来说,发展经济是势在必行。新区有着优秀的资源与地理条件,不开发,不发展是浪费,但如何开发,如何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正要面临的问题。发展切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更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对环境所能面对的风险进行评估、评测、控制、规避。仙人岛地区作为辽宁省沿海新兴工业发展带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营口市经济的崭新增长点,在发展中,希望可以将园区打造成中国东部沿海区域性国际港口与高端物流、能源化工产业区;东北亚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协调发展的和谐示范区。因此不仅是要在工业发展上有所突破,更要将园区打造成新型宜居城市,即“以人为本,兼顾效率”。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规划是以石油化工和仓储物流为主的工业区。石化工业的原料和产品大多数为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质,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多数处于高温、高压或低温、负压等苛刻条件下,潜在的事故危险很大。生产原料和产品储存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导致爆炸和火灾相互引发。发展过程会导致有害物质大量外泄,通过大气和水体扩散至环境外,造成对人群危害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规定,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要求,对规划区进行环境风险评价,通过对规划实施的风险识别、分析和后果预测,提出规划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为园区内建设项目提供技术决策依据及指导,促进园区的建设,把环境风险尽可能地降低至最可接受水平。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重点为园区的环境风险控制与优化工作。本文通过对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现有的发展现状及环境治理方案进行分析,指出了本地区现有的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发展规划中潜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合理引导及控制,并为下一步开发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为将来地区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吕建华[10](2013)在《中国海洋倾废管理及其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海洋倾废是基于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的海上倾倒,是考虑陆域空间有限,而海洋空间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人类处理废弃物的理性选择,体现了海洋空间资源环境效益。海洋倾废活动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已引起许多沿海国家政府的重视,从而催生了海洋倾废管理。为了防止人们继续有意地向海洋倾废有毒有害废弃物,保护海洋环境,1972年11月英国政府在“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它物质污染海洋公约”的标题下组织会议,通过了《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它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以下简称《1972伦敦倾废公约》。自此,人类海洋倾废管理活动有了法律层面上的法律规制。如今《1972伦敦倾废公约》已历时40载,为各沿海国政府在治理海洋倾废污染方面提供了管理制度的保证,但毕竟时过境迁,许多条款已与实际不相适宜,需要加以修订与完善。比如,对海洋倾废概念的界定,世界沿海各国大多秉承了《1972伦敦倾废公约》第三条的规定:“任何从船舶、飞机、平台或其他海上人工构筑物上有意地向海上倾倒废弃物和其他物质的行为,以及任何有意地向海上倾弃船舶、飞机、平台和其他海上人工与构筑物的行为”均属海洋倾废的范畴,这种对海洋倾废概念的界定仅仅局限于倾废的方式或手段的描述,忽略了倾废结果或目的的描述,有趋轻避重的不足。对海洋倾废概念的理性把握应在倾废的结果或目的问题上下功夫。基于海洋倾废概念界定的“结果性原则”思路,将“海上排污”纳入“海洋倾废”管辖的范畴,实现海洋环境污染整体性治理,不仅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的支撑,而且有其实践操作的现实可能。我国在海洋倾废立法目的上,强调保护海洋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二者兼顾的“二元论”观点,造成末端治理中难以管控的局面。基于“义务本位论”的理念,倡导生态环境与保护“一元论”,既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意志,又有利于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需求。这一观点落实到海洋倾废立法修订中,具体应明确哪些区域必须禁止倾废,哪些区域应该限量倾废,同时对倾废物也要严格限定。在海洋倾废管理上,我国政府管理过于重视程序问题,而忽视管理的结果;管理方式多为粗放式;缺乏精细化;管理手段过于刚性,柔性不足;激励偏重惩罚,忽略奖励,出于注重管理成效的目的,主张建立海洋倾废精细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在倾倒区选划方面过于强化政府单方面的主体作用,而忽视倾废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选划论证的重要作用,主张建立多方共治的公共治理模式。在海洋倾废管理体制上,我国采取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统分结合”的半集中型模式,造成地方各自为政的治理格局,割裂了海洋的整体性、外部性功能。主张建立海洋区域倾废管理一体化模式,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机制。总之,废弃物的海上倾倒虽然比陆上处置经济许多,但如果管理不善,倾废不科学或不合理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或损失。本文正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视角,在坚持生态环境与保护“一元论”的立法目的和精细化海洋倾废管理机制构建的框架下,对我国海洋倾废及其海洋倾废管理实践进行较为翔实的实证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如何既科学合理,又生态经济地进行废弃物海上倾倒的方法和路径。本文围绕主题,安排了如下八章的研究内容:首先,梳理和阐述了中国海洋倾废的由来和海洋倾废管理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进行海洋倾废的历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主要对疏浚物、城市垃圾和破船残骸等无毒废弃物的倾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废弃物没有经过任何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的技术处理的有毒有害的倾弃,再到1972年世界环境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后,人类开始敬畏生态环境,对保护生态环境达成共识,海洋倾废活动受到人们的关注,经历了由低潮到高潮,再到反思收敛,20世纪90年代海洋倾废活动终于得到较好控制。通过历史回顾与总结,指出海洋倾废及其管理活动是人类物质生产和人居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经的阶段,是末端治理过程的具体表现。在海洋倾废由来阐述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并界定了海洋倾废概念的内涵,提出对海洋倾废概念的修订应注重倾废的结果描述而不是倾废的手段或方式描述。同时对中国海洋倾废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流程进行了定位与分解;其次,对中国海洋倾废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倾倒区的管理和倾废物的管理现状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分别立章进行重点论述;再次,对我国海洋倾废管理体制现状及其完善进行了从现实考量到未来变革的方案设想,在海洋倾废管理问题上首次提出“精细化管理”和“整体性治理”的主张,倡导海洋倾废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要在精细化问题上下功夫,主张海洋倾废实行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同时建议建立海区海洋倾废管理的整体政府治理模式;复次,对我国海洋倾废管理法进行了梳理、反思与重构,提出在立法上从倾废的管辖范围、倾倒区选划与设置及倾废物的管理流程和监测分类标准、倾废收费标准、主管部门签发许可证与监督管理等问题对《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和补充,建议将海上排污纳入海洋倾废管辖的范畴;对向海洋排污和倾废实行总量控制制度,以及公众参与倾倒区选划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倾废管理制度。最后,本文以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省域海区——中国东海区海洋倾废管理实践,和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省域海域山东省海洋倾倒区管理实践作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目前中国东海区和山东省海洋倾废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倾倒区选划位置不科学,多在近海区域,海域污染严重;倾倒区分布不均匀,影响倾废需求,制约沿海经济发展;倾废量控制没有上限规定,以及违规倾废现象严重等都影响了海洋开发与利用的正常秩序;倾倒费用征收标准偏低不足以支付管理成本;海洋倾废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处罚不及时,影响了管理成效等。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规划、健全制度、精细流程、全方位管控来实现海洋倾废有效管理。

二、鲅鱼圈开发区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环境影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鲅鱼圈开发区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围填海开发演进特征及其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围填海开发状态测算方法
        1.2.2 围填海经济效益测算方法
        1.2.3 围填海经济效益贡献度测算方法
2 围填海规模发展状况分析
    2.1 河北省围填海开发回顾
    2.2 围填海工程近年来发展趋势
    2.3 围填海产业开发状况
3 围填区域的经济效益分析
    3.1 围填海项目产值
        3.1.1 港口、工业及城镇建设围填海项目产值
        3.1.2 养殖围填海项目产值
        3.1.3 盐场围填海项目产值
        3.1.4 河北省围填海项目总产值
    3.2 围填海经济贡献度
    3.3 围填区域生产总值对比分析
4 围填开发的驱动因素与问题分析
    4.1 河北省围填海规模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
    4.2 河北省围填区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建议

(2)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及其效果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1.2.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1.2.3 我国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2.1 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建立
    2.2 砂质海岸带沙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研究
        2.2.1 沙滩空间规模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2.2 沙滩体量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2.3 沙滩舒适度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3 砂质海岸带潮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研究
        2.3.1 潮滩适宜游乐区域规模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3.2 潮滩剖面形态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3.3 潮滩底质物质养护效果评价指标遴选
    2.4 基于GIS的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空间差异化评价方法
        2.4.1 GIS技术及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矢量数据
        2.4.2 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2.4.3 基于GIS的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模型建立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3.1 景观生态学主要理论与方法
    3.2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方法
        3.2.1 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数据
        3.2.2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类型划分
        3.2.3 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技术流程
    3.3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建立
    3.4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1 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2 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3 景观格局优化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4 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
    3.5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砂质海岸带海域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4.1 近岸海域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4.1.1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数值模拟方法
        4.1.2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4.2 近岸海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4.2.1 海洋水环境效果评价方法
        4.2.2 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方法
        5.1.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起源
        5.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原理
        5.1.3 层次分析法及其计算过程
    5.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
        5.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步骤
        5.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
    5.3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框架建立
        5.3.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遴选
        5.3.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层次框架建立
        5.3.3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5.4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5.4.1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5.4.2 综合评价结果等级划分
    5.5 综合模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5.1 Satty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2 最大熵值法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3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
    6.1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6.1.1 营口月亮湾砂质海岸带概况
        6.1.2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6.1.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方案概况
    6.2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6.2.1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监测
        6.2.2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6.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
        6.3.1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
        6.3.2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总体评价
        6.3.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空间整理效果评价
        6.3.4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6.3.5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格局优化效果评价
        6.3.6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6.3.7 结果讨论
    6.4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6.4.1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6.4.2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6.5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
        6.5.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监测
        6.5.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分析与指标赋值
        6.5.3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模糊评价计算
        6.5.4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6.5.5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
    7.1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7.1.1 大连金石滩砂质海岸带概况
        7.1.2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7.2 大连金石滩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2.1 海滩资源养护效果监测
        7.2.2 沙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2.3 潮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2.4 海滩综合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3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
        7.3.1 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
        7.3.2 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总体效果分析
        7.3.3 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
        7.3.4 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
        7.3.5 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效果评价
        7.3.6 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
        7.3.7 结果讨论
    7.4 大连金石滩近岸海域水文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4.1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4.2 近岸海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4.3 海滩底质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5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
        7.5.1 综合评价指标监测与赋值
        7.5.2 综合效果模糊评价计算
        7.5.4 综合效果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7.5.5 结果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渤海西部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来源
        1.2.2 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
        1.2.3 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因素
        1.2.4 河口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站位与样品采集
        2.1.1 试剂与耗材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样品预处理
    2.3 样品消解与测定
    2.4 质量控制及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2.5.1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2.5.2 地累积指数法(Igeo)
        2.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
        2.5.4 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
3 结果与讨论
    3.1 渤海西部河口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
        3.1.1 Cd污染分布特征
        3.1.2 Cr污染分布特征
        3.1.3 Ni污染分布特征
        3.1.4 Cu污染分布特征
        3.1.5 Zn污染分布特征
        3.1.6 Pb污染分布特征
    3.2 渤海西部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估
        3.2.1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3.2.2 地累积指数法
        3.2.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3.2.4 沉积物质量基准法
    3.3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4.4 展望
5 参考文献
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 致谢

(4)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9年工作回顾
    (一)凝心聚力抓改革破难题,体制机制活力加速释放
    (二)坚持不懈调结构促转型,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快
    (三)综合施策强统筹优配置,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四)全力以赴夯基础治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富有成效
    (五)多措并举扩开放促交流,对外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六)倾情倾力补短板惠民生,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高
    (七)持之以恒转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二、2020年工作安排
    (一)坚持以稳增长为前提,巩固良好发展态势
    (二)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坚持以优化环境为抓手,助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增创发展新优势
    (五)坚持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加快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六)坚持以发展枢纽经济为牵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七)坚持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基础,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八)坚持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全面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

(5)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港口群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港口群发展相关理论
        2.1.1 港口群经济
        2.1.2 规模经济
        2.1.3 产业聚集与扩散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港口群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3 港口群经济研究相关方法
        2.3.1 DEA绩效评价理论
        2.3.2 聚集度评价
        2.3.3 空间计量经济
第3章 我国港口群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历史沿革
        3.1.1 起步阶段(1950-1970 年代)
        3.1.2 恢复建设(1970-1980 年代末)
        3.1.3 快速发展(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
        3.1.4 形成港口群(2000 年至今)
    3.2 发展现状
        3.2.1 环渤海港口群
        3.2.2 长三角港口群
        3.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3.2.4 珠三角港口群
        3.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3.3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主要成因
第4章 港口群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4.1 国民经济效应
        4.1.1 港口群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4.1.2 港口经济效益
        4.1.3 加强港口群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机制建设
    4.2 联动发展效应
        4.2.1 港口群经济对腹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4.2.2 腹地经济对港口群经济的促进作用
    4.3 创新发展效应
    4.4 开放发展效应
    4.5 技术创新效应
第5章 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产业集聚水平与空间经济分析
    5.1 我国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评价
        5.1.1 港口技术效率评价意义
        5.1.2 基于超效率DEA的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5.1.3 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
        5.1.4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5.2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评价
        5.2.1 环渤海港口群
        5.2.2 长三角港口群
        5.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5.2.4 珠三角港口群
        5.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5.2.6 我国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分析
    5.3 我国沿海港口群空间经济分析
        5.3.1 港口群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模型建立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第6章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1 国际贸易环境
        6.1.1 国际贸易分工
        6.1.2 国际贸易变化
    6.2 “一带一路”倡议
        6.2.1 “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
        6.2.2 “一带一路”下我国的贸易发展
        6.2.3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合作发展
    6.3 贸易协定影响
        6.3.1 中美贸易协议
        6.3.2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6.3.3 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
        6.3.4 TTIP贸易协定
    6.4 亚太自贸组织
    6.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6.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7章 对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7.1 对策建议
        7.1.1 明确战略定位
        7.1.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7.1.3 完善公平透明的宏观政策
        7.1.4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7.1.5 明确评价与激励机制
        7.1.6 推动港口群基础设施高效衔接
        7.1.7 构建一体化运输体制
        7.1.8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7.2 中国沿海港口群发展展望
        7.2.1 环渤海港口群——新时代东北振兴、京津冀一体化
        7.2.2 长三角港口群——长江经济带
        7.2.3 东南沿海港口群——扩大两岸合作交流
        7.2.4 珠三角港口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7.2.5 西南沿海港口群——一带一路、东盟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2.2.2 码头布置
        2.2.3 港口发展
        2.2.4 海港物流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3.1 日本
        3.1.1 发展历程
        3.1.2 斐然成绩
        3.1.3 案例甄选
    3.2 韩国
        3.2.1 发展历程
        3.2.2 典型案例
        3.2.3 案例甄选
    3.3 新加坡
        3.3.1 发展历程
        3.3.2 空间演进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3.5.1 产业发展战略
        3.5.2 海洋开发政策
        3.5.3 航运发展支撑
        3.5.4 财政政策支撑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4.1 日本模式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4.2 韩国模式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4.3 新加坡模式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4.5.1 造陆模式比较
        4.5.2 临海效率分析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4.6.1 公司城模式
        4.6.2 政企共建模式
        4.6.3 国家开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5.1.1 发展历程
        5.1.2 早期实践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5.3.1 时空分布
        5.3.2 地域差异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5.6 本章小结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1 用地布局模式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2.1 用地布局模式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3.1 用地布局模式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4.1 用地布局模式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5.1 用地布局模式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6.7 本章小结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7.1 总体发展思路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4 规划提升策略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多规合一视角的营口产业新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方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多规合一
        2.1.2 城市规划管理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绿色生态理论
    2.3 “多规合一”的实践分析
        2.3.1 单一规划的缺点
        2.3.2 “多规合一”的难点
        2.3.3 “多规合一”融合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营口产业新区规划现存问题与影响因素
    3.1 营口产业新区基本概况
        3.1.1 营口产业新区区域环境分析
        3.1.2 营口产业新区的现状
        3.1.3 营口产业新区SWOT分析
    3.2 产业新区规划现存问题
        3.2.1 规划体系庞杂
        3.2.2 设计标准多样
        3.2.3 项目偏重开发
        3.2.4 管理权责不一
    3.3 营口产业新区规划的影响因素
        3.3.1 规划理念
        3.3.2 空间布局
        3.3.3 生态环境
        3.3.4 管理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规合一”营口产业新区规划技术策略
    4.1 “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对策
        4.1.1 统一编制指导思想
        4.1.2 统一编制标准
        4.1.3 规划编制期限与时序
        4.1.4 完善行政措施
    4.2 “多规合一”的空间融合规划
        4.2.1 用地功能混合
        4.2.2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4.2.3 内部交通体系顺畅
        4.2.4 生态景观美化
    4.3 “多规划合一”的规划技术方法
        4.3.1 有机衔接规划体系与技术标准
        4.3.2 顶层规划战略导向和空间管制
        4.3.3 建立规划公共信息平台
        4.3.4 规划批后管理与监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规程制定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辽宁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环境监理及试运行期环境监理概述
        1.3.1 环境监理定义
        1.3.2 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
        1.3.3 环境监理实施机构
        1.3.4 环境监理组织实施方式
        1.3.5 开展环境监理范围
        1.3.6 环境监理组织协调
        1.3.7 环境监理工作制度及方法
        1.3.8 工程环境监理主要工作内容
    1.4 环境监理试运行期管理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1 资料调研
    2.2 国内调研
    2.3 省内调研
        2.3.1 监理机构调研
        2.3.2 建设项目现场调研
        2.3.3 专家咨询
        2.3.4 公众参与
    2.4 建设项目试运行环境监理的问题与思考
    2.5 试运行期环境监理工作管理对策分析
第三章 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规程框架研究
    3.1 相关管理规程框架研究
    3.2 《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规程》的框架研究
        3.2.1 总则
        3.2.2 组织实施
        3.2.3 工作内容
        3.2.4 监督管理
        3.2.5 条款说明
第四章 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规程条例分析研究
    4.1 管理规程工作要求
        4.1.1 紧扣日趋完善、精细、全面环境管理要求
        4.1.2 充分考虑最新环境管理政策文件
    4.2 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规程制订原则
        4.2.1 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相衔接原则
        4.2.2 早期介入原则
        4.2.3 综合性原则
        4.2.4 科学性原则
        4.2.5 可操作性原则
        4.2.6 可持续性原则
    4.3 管理规程基础条款制订分析研究
        4.3.1 辽宁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试运行期环境监理案例分析
        4.3.2 水利水电工程试运行期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4.3.3 营口港液体化工品码头工程试运行期环境监理案例分析
        4.3.4 港口工程试运行期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4.4 管理规程重点条款制订分析研究
        4.4.1 石化化工行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环境监理研究
        4.4.2 精细化工行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环境监理研究
        4.4.3 造纸行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环境监理研究
        4.4.4 铁路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研究
        4.4.5 油气管道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研究
    4.5 小结
        4.5.1 基础条款
        4.5.2 重点条款
第五章 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规程实施和意见反馈分析
    5.1 实施效果
    5.2 意见反馈
        5.2.1 市环保局环境监理反馈情况
        5.2.2 环境监理机构反馈情况
        5.2.3 环保相关管理部门反馈情况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附件: 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管理规程(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生态环境风险控制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生态环境概述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自然地理情况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
        2.1.5 河流和海域
    2.2 社会环境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2.2.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2.3 交通
        2.2.4 风景名胜区
    2.3 环境功能区划
    2.4 环境质量现状
    2.5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2.5.1 近岸陆地生态系统
        2.5.2 潮间带生态系统
        2.5.3 海域渔业资源调查
    2.6 规划区域现状
第3章 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的生态环境风险控制
    3.1 事故环境风险分析
    3.2 事故风险预测
        3.2.1 风险识别
        3.2.2 源项分析
        3.2.3 风险预测结论
    3.3 风险的减缓措施
        3.3.1 环境管理措施
        3.3.2 事故防范措施
        3.3.3 规划风险减缓措施
    3.4 应急预案
        3.4.1 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3.4.2 规划区风险应急预案
        3.4.3 周围社会风险应急预案
        3.4.4 环评建议
第4章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方案制定
    4.1 规划环境目标合理性分析
    4.2 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
    4.3 规划布局合理性分析
    4.4 环境保护目标可达性分析
第5章 环境风险控制与优化评价
    5.1 环境管理及优化措施
    5.2 环境监测
    5.3 区域中小企业调研
        5.3.1 中海油重油催化裂解项目优化建议
        5.3.2 HL集团聚酯薄膜项目环境控制解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和致谢

(10)中国海洋倾废管理及其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海洋倾废的由来和海洋倾废管理的产生
    第一节 海洋倾废的由来及对概念的把握
        一、 海洋倾废的由来
        二、 对海洋倾废概念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第二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流程
        一、 海洋倾废管理的目标、任务
        二、 海洋倾废管理的工作流程
    第四节 《伦敦倾废公约》、《议定书》及其在中国的执行
        一、 《伦敦倾废公约》
        二、 《1972 伦敦公约/1996 议定书》
        三、 《伦敦倾废公约》、《议定书》在中国的执行
第二章 中国海洋倾倒区的使用与管理现状
    第一节 中国海洋倾倒区使用现状
        一、 1986-2002 年中国海洋倾倒区使用状况
        二、 2003-2007 年中国海洋倾倒区使用状况
        三、 2008-2012 年中国海洋倾倒区使用状况
        四、 中国海洋倾倒区的分布、位置情况
    第二节 中国海洋倾倒区的分布、倾废及其特点
        一、 东海倾倒区分布、倾废及其特点
        二、 北海倾倒区分布、倾废及其特点
        三、 南海倾倒区分布、倾废及其特点
    第三节 中国海洋倾倒区的管理现状
        一、 中国海洋倾倒区的管理流程
        二、 中国海洋倾倒区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 完善海洋倾倒区管理的初步设想
第三章 中国海洋倾废物管理现状与倾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倾废物的管理现状
    第二节 倾废物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 倾废需求与倾倒区倾废量限制的矛盾
        二、 倾废物管理成本高与倾倒费征收低的矛盾
    第三节 提高对倾废物有效管理的手段
        一、 提高疏浚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
        二、 加大疏浚物的清洁效果
        三、 精确倾废物倾倒前的化学成分检测结果
        四、 对倾废物实行三级管理
        五、 倾废物倾废入海的包装器皿要求
    第四节 倾废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一、 对水产养殖业的水质影响
        二、 对海洋浮游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 对海洋船舶水道航行安全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第一节 国外海洋倾废管理体制的借鉴
        一、 国外海洋倾废管理的模式及特点
        二、 国外海洋倾废管理体制及其借鉴
    第二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体制现状
    第三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半集中型管理体制
        二、 四级管理体制导致自上而下的层级化治理模式
    第四节 改革中国海洋倾废管理体制的设想与对策
        一、 整体政府治理模式理论
        二、 建立海洋倾废整体政府治理模式
第五章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的运行机制构建
    第一节 构建“精细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 “精细化”管理之内涵概要
        二、 “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三、 “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的思路及框架
    第二节 构建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海区倾废跨界管理的合作机制
        一、 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
        二、 影响海区倾废跨界管理合作机制的动力性因素
        三、 海区倾废管理跨界合作的困境
        四、 建立海区倾废执法跨界合作机制
第六章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法现状及其完善
    第一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法的发展历程
        一、 海洋倾废管理法步入法制化阶段
        二、 海洋倾废管理法梳理
    第二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法存在的不足
        一、 《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使用年限过久
        二、 法规与司法实践有时存在争议
        三、 立法目的二元论违背环境立法宗旨
    第三节 完善中国海洋倾废管理法的立法建议
        一、 国际海洋倾废法律制度对中国的借鉴
        二、 海洋倾废管理法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 海洋倾废法亟需修订完善的内容
第七章 中国东海区海洋倾废管理实践
    第一节 中国东海区海洋倾废管理现状
        一、 海洋倾废活动概况
        二、 东海区海洋倾废活动特点
    第二节 东海区海洋倾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倾倒区选划不科学合理,多在近海区域,海域污染严重
        二、 倾倒区分布不均匀,影响倾废需求,制约沿海经济发展
        三、 违规倾废现象严重,影响了海洋发展的正常秩序
        四、 海洋倾废管理执行不力,影响了管理成效
    第三节 实现对东海区海洋倾废有效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对海洋倾废的法制化管理
        二、 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置海洋倾倒区
        三、 严格控制倾废数量,修复倾倒区的环境
        四、 建立倾废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
        五、 加强对海洋倾废活动的执法监督管理
第八章 山东省海洋倾倒区使用与管理实践
    第一节 山东省海洋倾倒区使用现状
        一、 2001-2010 年山东省海洋倾倒区使用情况
        二、 2001-2010 年山东省海洋倾倒区管理基本情况
        三、 山东省海洋倾废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山东省海洋倾倒区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倾倒区大多近海设置
        二、 倾倒区选划缺乏整体性与局部性规划
        三、 倾倒区环境监测不到位
        四、 倾倒区监管力度不够
        五、 海洋倾倒费征收标准偏低
    第三节 实现山东省海洋倾倒区有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以科学合理和生态经济的原则选划海洋倾倒区
        二、 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规划设置倾倒区数量
        三、 加强对海洋倾倒区及其周边环境状况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四、 提高海洋倾废执法能力建设
        五、 建立海洋倾废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成果

四、鲅鱼圈开发区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环境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围填海开发演进特征及其经济效益研究[J]. 程林,王艳霞,刘西汉,田海兰,霍永伟,牛彦斌.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03)
  • [2]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 张明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3]渤海西部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风险评估[D]. 张鸿宇.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政府工作报告[N]. 许桂清. 营口日报, 2020
  • [5]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D]. 宋长利. 辽宁大学, 2019(11)
  • [6]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7]基于多规合一视角的营口产业新区规划研究[D]. 张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建设项目试运行期环境监理规程制定与应用[D]. 陈振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5)
  • [9]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生态环境风险控制与优化研究[D]. 李正鹏. 吉林大学, 2016(09)
  • [10]中国海洋倾废管理及其法律规制研究[D]. 吕建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鲅鱼圈开发区污水海洋处置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