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卡波糖与预混人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42例(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指出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2](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 其中约30%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7 813万, 95%以上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控制欠佳所致并发症是老年人健康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防治已是健康中国(2019—2030年)的重点行动之一。延续"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主旨, 制订"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汇总国内外老年糖尿病相关指南和研究信息, 旨在进一步优化老年糖尿病防治理念, 促进规范化预防、诊疗临床措施的实施, 不断提高老年糖尿病总体管理水平。
李雪鹏[3](2021)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与预混人胰岛素起始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与预混人胰岛素起始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江西省南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38例,依据随机抽样的分配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6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常规组采用预混人胰岛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胰岛素使用量、体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3.91%(χ2=14.969,P=0.000)。治疗16周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大于常规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常规组,低血糖发生次数少于常规组(P <0.01)。治疗16周后,2组患者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P <0.01)。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49%,低于常规组的28.99%(χ2=4.259,P=0.039)。结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可显着提高临床效果,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效果优于预混人胰岛素,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5](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6](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袁璐[7](2019)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胰岛素抗体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目的】外源性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抗体(Insulin Antibody,IA)具有可逆性结合和/或释放胰岛素的特性,可能会影响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然而,IA与血糖波动(Glycemic Variability,GV)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因此,我们对接受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以评估IA滴度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筛选了159名使用低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IA阳性(IA>5%)者112例,IA阴性(IA≤5%)者47例。入组患者需进行连续3天的CGM,采集Day 1 7:00至Day 2 7:00的动态数据,分别计算24小时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血糖>13.9 mmol/L和血糖<3.9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血糖>13.9 mmol/L和血糖<3.9 mmol/L的时间百分比。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e Assay,RIA)测定患者的IA滴度。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IA滴度与MAGE的相关性;次要观察指标为三组间其它血糖谱的差异。【结果】最终147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IA阳性者100例,根据IA滴度将其分为低抗体滴度(L)组和高抗体滴度(H)组,各50例;IA阴性者即为对照组(C)47例。三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 A1c)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单因素ANOVA分析发现H组患者的血糖波动明显高于L组和C组[Ln(MAGE):1.79±0.50(H)vs.1.60±0.35(L)mmol/L;1.79±0.50(H)vs.1.36±0.37(C)mmol/L;p均<0.05];L组患者的血糖波动明显高于C组[Ln(MAGE):1.60±0.35(L)vs.1.36±0.37(C)mmol/L;p<0.05]。偏相关分析校正了BMI、Hb A1c、空腹C肽和餐后2小时C肽的影响后,发现Ln(IA)与Ln(MAGE)呈显着正相关(r=0.417,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n(IA)是Ln(MAGE)的独立影响因素(β=0.395,p<0.05)。【结论】接受预混胰岛素治疗的T2D患者的血糖波动随着IA滴度的升高而增大,提示胰岛素抗体滴度高的患者应关注血糖波动情况并接受个体化的治疗。第二部分胰岛素注射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目的】众多因素影响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其中胰岛素注射技术(Injection Technique,IT)的掌握程度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波动(Glycemic Variability,GV)。本研究使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评估患者的胰岛素注射技术水平与其血糖波动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一个单中心、横断面、自身对照研究,共纳入60例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研究的前两日(Day 0,Day 1)由患者自己注射胰岛素,并由两名专科护士根据胰岛素注射技术评分表(满分为30分)对患者进行注射技术的评估,但不进行指导及干预。后两日(Day 2,Day 3)由专科护士按照患者的原剂型、同等剂量注射胰岛素。研究期间通过CGM对患者进行连续96小时的血糖监测,采集Day 1 7:00至Day 2 7:00和Day 3 7:00至Day 4 7:00的动态数据,分别计算24小时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血糖>10 mmol/L和血糖<3.9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高血糖(血糖>10 mmol/L)时间百分比(Percentage of Time,PT)、正常血糖(血糖在3.9和10 mmol/L之间)时间百分比和低血糖(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比。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注射期间胰岛素注射技术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次要观察指标:患者注射期间和专科护士注射期间血糖谱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2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 A1c)为8.08±1.52%。患者自行注射技术平均得分16.97±4.36分,并按照注射技术得分的高低分为注射技术得分高组和注射技术得分低组,发现患者自行注射期间注射技术得分高组患者的血糖波动显着小于注射技术得分低组[Ln(MAGE):1.49±0.51 vs.1.85±0.53 mmol/L,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胰岛素注射技术得分为患者注射期间Ln(MAGE)及SDBG的独立影响因素(β分别为-0.327、-0.280,p均<0.05),同时也是Hb A1c的影响因素(β=-0.350,p<0.05)。CGM结果显示患者注射期间的MAGE、SDBG、MBG、AUC>10 mmol/L、高血糖的PT显着高于护士注射期间[5.40(3.72,7.86)vs.3.77(2.78,5.38)mmol/L、2.25±0.97 vs.1.96±0.93 mmol/L、9.53±2.15 vs.8.28±1.93 mmol/L、0.67(0.11,1.70)vs.0.13(0.02,0.97)mmol/L、30.73(9.81,53.82)vs.13.72(2.26,37.07)%,p均<0.05];而正常血糖的PT显着的低于护士注射期间[69.27(46.18,88.19)vs.86.11(61.46,95.05)%,p<0.05];AUC<3.9 mmol/L及低血糖的PT患者注射和护士注射期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不适当的注射技术导致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增加,胰岛素注射技术会影响患者短期及长程的血糖控制。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8](201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文中提出1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IV(DPP-4)抑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9](201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
唐黎之,张舫,张雨薇,吕庆国,童南伟[10](2017)在《基础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比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基础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比预混胰岛素治疗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Science Direct、Springer Link、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从20002016年的文献,收集基础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试验组)对比预混胰岛素(对照组)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项RCTs,试验组818例,对照组8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FPG[SMD(95%CI)=-0.26(-0.42-0.10),总体效应检验:Z=3.14,P=0.002]、2hPG[SMD(95%CI)=-0.27(-0.47-0.07),总体效应检验:Z=2.66,P=0.008]、BMI[SMD(95%CI)=-0.83(-1.45-0.20),总体效应检验:Z=2.6,P=0.009]及低血糖发生率[OR(95%CI)=0.33(0.220.48),总体效应模型:Z=5.66,P<0.00001]低于对照组,而两组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95%CI)=-0.20(-0.440.04),总体效应检验:Z=1.61,P=0.11]。结论基础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T2DM在降低患者FPG、餐后血糖、BMI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优于预混胰岛素。
二、阿卡波糖与预混人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卡波糖与预混人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
2.“四早”原则 |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
2.血脂异常的管理 |
3.控制高尿酸血症 |
4.体重管理 |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DKA |
2.HHS |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
(3)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与预混人胰岛素起始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
2.3 体质量、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
2.4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5 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7)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
胰岛素抗体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
胰岛素注射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胰岛素作用的变异性与血糖波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
(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
2.1 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演进 |
2.2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
2.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 |
3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3.1糖尿病的诊断 |
3.2糖尿病的分型 |
3.3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
3.3.1 1型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鉴别点 |
3.3.2 胰岛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
3.3.3 GDM |
4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4.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
4.2 一级预防的策略 |
4.3 二级预防的策略 |
4.3.1 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1. 1 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1. 2 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2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
4.3.2.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
4.3.2.2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
4.3.3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
4.3.4 血糖控制 |
4.3.5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
4.4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
4.4.1 继续血糖、血压、血脂控制 |
4.4.2 |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5.1 基本原则 |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
5.5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
5.5.1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 强调多学科团队 |
5.5.2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的关键时间点 |
5.5.3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有效评估 |
5.6 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
6 血糖监测 |
6.1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
6.2 Hb A1c |
6.3 GA |
6.4 CGM |
7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7.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72-73, 75] |
7.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
8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8.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
8.2 膳食营养因素 |
8.2.1 能量 |
8.2.2脂肪 |
8.2.3 碳水化合物 |
8.2.4 蛋白质 |
8.2.5 饮酒 |
8.2.6 膳食纤维 |
8.2.7 钠 |
8.2.8 微量营养素 |
8.2.9膳食模式 |
8.3 营养教育与管理 |
9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1 0 戒烟 |
1 1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 1.1 口服降糖药物 |
1 1.1.1 二甲双胍 |
1 1.1.2 磺脲类药物 |
1 1.1.3 TZDs |
1 1.1.4 格列奈类药物 |
11.1.5α-糖苷酶抑制剂 |
1 1.1.6 DPP-4抑制剂 |
1 1.1.7 SGLT2抑制剂 |
1 1.2 GLP-1受体激动剂 |
1 1.3 胰岛素 |
1 1.3.1 概述 |
1 1.3.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
1 1.3.3 胰岛素的多次治疗[171-178] |
1 1.3.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
1 1.3.3. 2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
1 1.3.4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1 1.3.5 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164] |
1 2 2型糖尿病的代谢手术治疗 |
1 2.1 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
1 2.2 代谢手术的禁忌证[193] |
1 2.3 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
1 2.4 代谢手术的术式与选择 |
1 2.5 代谢手术的风险 |
1 2.6 代谢手术的管理 |
1 2.6.1 术前筛选及评估 |
1 2.6.2 代谢手术治疗 |
1 2.6.3 术后管理 |
1 2.6.4 术后随访 |
1 3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
1 3.1 筛查 |
1 3.2 心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
1 3.2.1 降压治疗 |
1 3.2.2 调脂治疗 |
1 3.2.3 抗血小板治疗 |
1 4 低血糖 |
1 4.1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
1 4.2 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
1 4.3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
1 4.4 低血糖分层 |
1 4.5 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及预防对策 |
1 4.6 低血糖的治疗 |
1 5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 5.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要点提示 |
1 5.1.1 临床表现 |
1 5.1.2 化验检查 |
1 5.1.3 诊断 |
1 5.1.4 治疗 |
1 5.1.5 DKA的预防 |
1 5.2 高血糖高渗状态 (HHS) |
1 5.2.1 临床表现 |
1 5.2.2 诊断 |
1 5.2.3 治疗 |
16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16.1糖尿病肾病 |
16.1.1筛查 |
16.1.2诊断 |
16.1.3治疗 |
16.1.4随访与转诊 |
1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16.2.1诊断与分级 |
16.2.2筛查 |
16.2.3随访 |
16.2.4治疗 |
16.3糖尿病神经病变 |
16.3.1 DPN的分型及临床表现[72] |
16.3.2 DPN的筛查与诊断 |
16.3.2.1糖尿病DSPN的筛查 |
16.3.2.2糖尿病DSPN的诊断 |
16.3.2.3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 |
16.3.3治疗 |
16.3.3.1针对病因治疗[72, 294, 296] |
16.3.3.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
16.3.3.3疼痛管理 |
16.3.3.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
16.3.4预防 |
16.4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
16.4.1 LEAD的筛查[323-324] |
16.4.2 LEAD的诊断[325] |
16.4.3 LEAD的预防及治疗 |
16.4.3.1 LEAD的治疗目的[324] |
16.4.3.2糖尿病性LEAD的预防 |
16.5糖尿病足病 |
16.5.1糖尿病足病的诊断及分级 |
16.5.2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
16.5.3糖尿病足病的治疗 |
16.5.3.1在进行足溃疡治疗之前, 首先要评估溃疡性质 |
16.5.3.2足溃疡感染的处理 |
17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
17.1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
17.1.1术前准备及评估 |
17.1.2术中处理 |
17.1.3术后处理 |
17.2危重症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管理 |
17.2.1血糖控制目标 |
17.2.2治疗方案 |
17.3孕期糖尿病管理 |
17.3.1孕期糖尿病的危害 |
17.3.1.1短期危害[388] |
17.3.1.2长期危害 |
17.3.2孕期糖尿病与诊断标准 |
17.3.2.1 GDM |
17.3.2.2妊娠期显性糖尿病 |
17.3.2.3孕前糖尿病 (PGDM) |
17.3.3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孕前管理 |
17.3.3.1孕前咨询[393-394] |
17.3.3.2关于孕前药物应用[395] |
17.3.3.3孕前血糖目标 |
17.3.4孕期糖尿病的筛查 |
17.3.4.1高危人群筛查 |
17.3.4.2非高危人群筛查 |
17.3.5孕期糖尿病的管理 |
17.3.5.1饮食和运动的指导 |
17.3.5.2血糖监测 |
17.3.5.3血压监测 |
17.3.5.4体重管理 |
17.3.5.5孕期降糖药物 |
17.3.5.6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与低血糖 |
17.3.5.7孕期糖尿病产后管理 |
17.4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
17.4.1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 |
17.4.2治疗 |
17.4.2.1健康教育 |
17.4.2.2饮食治疗 |
17.4.2.3运动治疗 |
17.4.2.4药物治疗 |
17.4.2.5血糖监测 |
17.5老年糖尿病 |
17.5.1老年糖尿病定义及流行病学 |
17.5.2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
17.5.3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
17.5.3.1急性并发症 |
17.5.3.2慢性并发症 |
17.5.3.3低血糖 |
17.5.3.4老年综合征 |
17.5.3.5 |
17.5.3.6 |
17.5.3.7 |
17.5.4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
17.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与高血糖 |
17.6.1糖尿病合并OSAHS患病率 |
17.6.2 OSAHS的诊断 |
17.6.2.1 OSAHS诊断标准[427] |
17.6.2.2 OSAHS的诊断方法 |
17.6.3糖尿病合并OSAHS的治疗 |
17.6.3.1生活方式干预 |
17.6.3.2降糖药物治疗 |
17.6.3.3改善OSAHS的治疗 |
17.7糖尿病与感染 |
17.7.1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
17.7.2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
17.8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
17.8.1糖尿病口腔疾病的种类 |
17.8.2糖尿病口腔疾病的防治 |
17.9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
17.9.1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风险 |
17.9.2糖皮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的机制 |
17.9.3糖皮质激素所致高血糖特点及临床筛查策略 |
17.9.4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增多 (库欣综合征) 引起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
17.9.5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的治疗策略选择 |
17.10糖尿病伴抑郁焦虑障碍 |
17.10.1临床特点 |
17.10.2治疗及管理 |
17.11重性精神障碍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药物治疗 |
17.11.1重性精神障碍 |
17.11.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
18代谢综合征 |
18.1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18.2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
18.2.1生活方式干预 |
18.2.2针对各个组分如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药物治疗 |
19糖尿病与中医药 |
19.1治疗建议 |
19.2糖尿病前期治疗的循证证据 |
19.3糖尿病治疗的循证证据 |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
附录2糖尿病筛查、初诊及随诊简要方案 |
1筛查 |
2初诊 |
2.1 |
2.2制定最初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
3随诊 |
附录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方法 |
附录6常用体质指标 |
本指南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
(10)基础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比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纳入文献筛选流程 |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
三、FPG降低值比较 |
四、2hPG降低值比较 |
五、HbA1c降低值比较 |
六、BMI降低值比较 |
七、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
八、文献发表偏倚检测 |
讨论 |
四、阿卡波糖与预混人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内科杂志, 2022(01)
- [3]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与预混人胰岛素起始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效果比较[J]. 李雪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31)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6]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7]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 袁璐.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8)
- [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04)
- [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01)
- [10]基础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比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唐黎之,张舫,张雨薇,吕庆国,童南伟.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