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IT测试基桩完整性技术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涛[1](2021)在《低应变反射波法在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低应变反射波法是目前测试基桩完整性的主要手段。其测试仪器轻巧方便,测试方法简单易行,测试结果直观明了,处理数据快捷,工作效率高,工程费用经济,成为桩基检测中的必备方法。但此方法也非万能,受理论的局限,在工程实践中,往往会遇到特殊的不易解释的情况。本文通过简单的理论介绍,分析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的办法,希望给同行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
邓瑞传[2](2019)在《某综合楼桩基础质量评价及边坡支护工程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贵州的地貌是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区,高原、山原、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河流阶地和河谷仅占3%。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场地平整、基础开挖、含基坑、边坡治理等一系列工作;项目建设前需经过详细勘察和设计。通过勘察了解了项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条件,对建设项目的持力层和基础设计提供相关参数和合理建议,对建设项目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不良地质作用地段提出处理意见和防治措施;若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检验检测单位等六方责任主体单位完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项目顺利完工就有保证。若因参建单位的疏忽或不可抗力原因导致建设项目出现问题,特别是出现基础质量问题和边坡支护问题,都将影响工程质量。通过对某综合楼在建设过程中桩基础和边坡支护抗滑桩出现问题,经过对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调查、进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水文地质工程评价、岩溶影响评价,最终评价该场地建设适宜性;采用低应变法和钻芯法对抗滑桩、桩基进行检测,评价桩身完整性;通过取岩土样、混凝土样进行试验,评价地基持力层、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要求;根据对基桩桩位测量数据对比,对其垂直度允许偏差值和桩位允许偏差进行评价,对边坡支护工程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发现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为其他建设项目出现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杨炎华,张磊,刘建波[3](2019)在《在役桥梁基桩低应变完整性检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受桥梁上部结构的干扰,在役桥梁基桩低应变完整性检测比桩顶自由要复杂得多。为研究低应变不同测试方法对在役桥梁基桩完整性检测的可靠性,开展了基桩模型对比试验,分别采用单速度、双速度、US法等低应变测试技术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速度测试时,激振位置宜优先选在承台顶对应基桩位置,以使桩身应力波传播满足平截面假定;双速度测试时,由于承台边界反射的应力波对拾振点竖向响应影响较大,因此难以分离出有效上行波;US法测试方法最为简便,测试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用于在役桥梁基桩完整性初步筛查具有一定的优势。
王丹[4](2019)在《广州南沙港铁路桥梁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弹性波无损检测作为常用的基桩完整性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工程检测中,它以简化的一维线弹性杆件波动方程为理论基础,以波阻抗的改变表现出的波形上的变化为判据,由检测人员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判定。在实际检测之前,操作人员会建立大量的缺陷桩模型,并依据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解释与研究。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前人对它数值模拟方面的探讨常仅限于简化的“桩-土”模型,或是“锤-桩-土”模型,即桩周土和桩端土分别为两种不同的材料,模拟锤击激振载荷,甚至做出尼龙锤的模型,用ABAQUS/Explicit、ANSYS/LS-DYNA、FLAC3D、PIT-S或者COMSOL Multiphysics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将其结果通过骄佳软件前处理、MATLAB、Surfer 13等软件进行处理并绘制成图。本文主要结合南沙港铁路项目,严格遵循1号桥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基桩的尺寸和参数作为ABAQUS/Explicit数值模拟的选取模型,以数据处理中的路径选择及输出频率选取为参照对象,讨论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采样间隔的设置的合理性;对在不同的输出时间点的数据的精准程度进行讨论,进而引申至实际检测中,对设置设备的采样间隔的合理性进行建议;在复杂地质条件和简化后的简单地质条件下的同根完整基桩的速度时程曲线图,讨论了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于曲线的影响性;以缩径桩的缺陷部位的直径为变量,以断裂桩的断裂部位为变量,最后分析推断了模拟得到的曲线不能完全贴合实际检测情况的可能性原因。其次,以南沙港铁路1号桥墩的某根基桩作为讨论对象,对其同时做了弹性波检测及声波透射检测,进而讨论了两种方法的利弊。最后,以28号桥墩的全桥布置图、施工钻孔地质柱状图为前提,在对其选择了合适的检测方法后,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并绘制出缺陷判定图。最后总结得到了弹性波反射法快捷、简便、直观、不受场地限制,因而在大多数实测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常囿于被测桩的桩长和桩径,因弹性波在桩身中传播时会发生能量的衰减,使得接收信号较为微弱,使得判断其缺陷较为困难,因而选择使用声波透射进行检测以证实。而声波透射法虽然检测精度高,在数据处理中,反映缺陷段更加直观,不受基桩尺寸的限制,但其成本较高,因而常作为辅助手段用于实际检测中。
吴斌杰[5](2019)在《桩身几何效应对竖向振动影响的研究及其在PIT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桩基础作为我国工程建设中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近年来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对桩基完整性进行检测控制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目前,由于低应变反射波法有较为简单的基本原理,快速无损的检测方法,解释直观的数据结果和较高的测量精度,因此其在桩基完整性检测中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在识别各种缺陷方面仍存在困难,对于一些疑难问题的分析目前还较为匮乏。鉴于此,本文将主要探讨桩身结构几何效应对振动特性的影响及其在低应变反射波法中的应用,并开展了以下内容的工作,取得了相应的成果:(1)理论基础为桩侧土采用广义Voigt模型,桩模型考虑桩身材料阻尼等条件下,成层土中不均匀桩的纵向振动理论,后文的分析研究都根据此理论展开。(2)运用理论分析研究低应变反射波法中桩身缺陷尺寸效应对振动特性的影响,主要讨论不同的桩身缺陷纵向长度下,反射波形在时程曲线中的表现,并通过模型试验与理论分析相互验证。(3)通过理论与试验分析对比,研究桩身阻抗变化效应对响应曲线的影响,主要探讨了不同的渐变形式下,桩身阻抗变化在响应曲线中的不同反映。(4)运用理论分析与实桩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桩头尺寸效应在低应变测试曲线中的变化规律,分析桩头直径、桩头高度、脉冲宽度这几个参数对反射波形的影响。(5)在前面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如长径比、桩尖几何形状、焊缝质量对时域速度响应曲线的影响,并总结了相应的规律。
段海帆[6](2018)在《高承载力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实时在线检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建筑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采用超高层、大跨度设计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对桩基础的竖向抗压承载力要求越来越大,近年来,在昆明出现了西山万达广场、恒隆广场、春之眼等超高层建筑,单桩承载力均创新高。传统的基桩静载试验皆由人工完成,整个加载控制及数据采集通过手压或液压千斤顶加载,并人工读取机械百分表的读数来完成整个测试过程。由于荷载量非常大,测试持续时间和过程长,人在测试操作时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为消除桩基静载检测中的人工误差和安全隐患,提高检测质量,保证桩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的要求,利用先进的全自动加(卸)载和数据采集仪器设备,构建了高承载力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实现基桩静载试验的远程加载、数据的实时传输,试验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保障试验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对昆明市某工程的工程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为34000kN)进行桩身完整性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检测。建立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对自动加(卸)载和数据采集设备进行选型及配置。应用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对18#工程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检测,测试结果为:试桩的承载力为34000kN,承载力特征值为17000kN,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实时在线检测系统的应用,增强了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检测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开展基桩静载荷试验的自动化、信息化检测和实时上传数据,以及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参考价值。
戴宇文[7](2018)在《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实心混凝土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应变反射波法是测试基桩完整性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已经发展了近百年,在理论分析和测试系统方面上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已经在我国的市政房建工程和公路水运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其传统分析方法需要进行大量假定,未能考虑桩-土体系的耦合作用、桩身材料阻尼和横向惯性效应的影响,难以在实际工程中准确地定量分析基桩缺陷。受到实际工程中测试噪音、基桩结构参数变异性、激振参数变异性和地质参数变异性的叠加作用,低应变反射波法的缺陷分析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可能会造成基桩完整性分类的误判。本文在实心混凝土桩损伤识别确定性分析和可靠度分析方面作一尝试。借鉴结构损伤识别概率分析的思想,在基桩动测的低应变反射波法、损伤识别动力指纹法辨识原理和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实心混凝土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扼要介绍了基桩的发展历史和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测试系统、现场检测和分析方法等情况。系统介绍了结构损伤识别概率分析的研究现状。(2)详细介绍了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激振特性,包括激振的脉冲函数、脉冲宽度和激振力幅值。重点介绍了基于D’Alembert解的一维弹性杆行波法和有限元法,并讨论了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在平面应变土体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桩-土体系耦合振动、桩身材料阻尼及桩身横向惯性效应等因素,获得一维弹性杆运动方程的时域解答,发展了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数值算例,检验了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3)介绍了基桩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借鉴结构损伤识别动力指纹法的思想,提出了基桩损伤识别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法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和基桩动测低应变反射波法,建立了基桩损伤程度与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基桩损伤识别的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法,有效解决了基桩损伤程度的定量分析问题。通过进行室内带缺陷基桩模型试验和不同损伤工况的数值试验,检验了基桩损伤识别的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4)借鉴结构可靠度理论,明确给出了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的严格定义。综合考虑激振荷载参数、基桩结构参数和地基参数的变异性以及测试噪音等因素,结合确定性基桩损伤识别的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法以及随机分析的响应面法-蒙特卡罗方法,系统提出了一套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解决了给定损伤识别精度下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的计算问题,以及给定损伤识别可靠度下基桩损伤识别的精度问题。结合传统基桩完整性分类方法和所提出的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通过基桩完整性分类的概率分析,提出了概率意义下的基桩完整性分类方法,从而完善了基桩完整性分类标准,使基桩完整性分类更加合理。通过数值算例和工程实例检验了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和基桩完整性分类判定概率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概率意义下基桩完整性分类方法的优越性。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在平面应变土体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桩-土体系耦合振动、桩身材料阻尼及桩身横向惯性效应等因素,获得一维弹性杆运动方程的时域解答,发展了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2)结合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和基桩动测低应变反射波法,建立了基桩损伤程度与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基桩损伤识别的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法。(3)综合考虑激振荷载参数、基桩结构参数和地基参数的变异性以及测试噪音等因素,结合确定性基桩损伤识别的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法以及随机分析的响应面法-蒙特卡罗方法,系统提出了一套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解决了给定损伤识别精度下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的计算问题,以及给定损伤识别可靠度下基桩损伤识别的精度问题。结合传统基桩完整性分类方法和所提出的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通过基桩完整性分类的概率分析,提出了概率意义下的基桩完整性分类方法,从而完善了基桩完整性分类标准,使基桩完整性分类更加合理。通过数值算例和工程实例检验了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和基桩完整性分类判定概率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概率意义下基桩完整性分类方法的优越性。
张鹏[8](2018)在《基桩试验相关系列仪器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和承载性能的评价,已有多种标准的现场测试方法,但目前在这些现场测试方法中普遍使用的灌注桩测试仪器和设备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工程测试中常见的测量项目,现有的钻孔灌注桩的桩身应变、应力传感器、钢筋笼长度测试装置和基桩动态测试仪各自存在不足之处:大量的应变、应力测点会使传感器导线束过于臃肿,导致安装作业和数据采集工作变得困难和低效,甚至可能影响基桩的结构完整性;钢筋笼端部的总磁化强度垂直分量过小可能导致钢筋笼长度测量误差过大;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和旁孔透射波法检测一般需要分别配备专门的仪器。本文主要针对这些不足之处,研制了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和基桩无线动态测试仪,并分别进行了现场试验。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根据电阻应变测量原理,设计研制了一种基于串行通信总线、适用于钻孔灌注桩轴向应变、应力测量的传感器。该传感器输出的是数字信号,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试桩上的所有同类传感器可共用同一条电缆,且试桩的桩长不受限制。传感器安装简便,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研制过程包括传感器的主体结构设计、防水密封保护结构的设计、制作物料的选择和电子元器件的选型、硬件电路及其配套程序的设计与调试。对装配完成的传感器进行了室内标定试验,标定结果表明了传感器功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在基桩静荷载试验工程现场环境中,对所研制的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分别进行传感器后埋式现场试验和传感器预埋式现场试验。对两种现场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初步验证了所设计的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在不同实际工况中应用的可行性,且其性能表现与振弦式钢筋应力计相当。(3)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后埋式试验方式无需在灌注桩施工阶段进行作业,若灌注桩施工时预埋有其他用途的管,当预埋管使用完毕后可以加以利用,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使用后埋式试验方式要确保水泥砂浆灌注的施工质量以使传感器能够正常受力。(4)基于钢筋笼长度磁测井法的原理,分析了影响钢筋笼总磁化强度的多种因素和传统钢筋笼长度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方法以应对当钢筋笼端部垂直方向的总磁化强度较弱时磁场垂直分量曲线在钢筋笼端部的特征有可能会不够显着的情形,然后根据工程检测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包括磁场探头主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三维磁场测量探头电路、磁场检测控制器电路以及相关软件的设计与调试。现场试验表明所研制的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是有效的。(5)根据低应变反射波法和旁孔透射波法的检测原理和要求,研制了一种能同时适用于两者功能的基桩无线动态测试仪,并在混凝土灌注桩试验场地分别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功能符合工程测试需求。
何晶[9](2017)在《预应力管桩缺陷检测与补强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由于其承载能力高、造价低、标准化生产、施工便捷、方便质量检测等优点,广泛用于建筑物基础、挡土结构和基坑支护结构中,特别是沿海一些软土地基中使用较多。基础工程是隐蔽工程,管桩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了所建建(构)筑物的工程质量和安全。因此工程的质量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工程检测过程中出现质量缺陷的管桩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通过天津地区两项大面积开挖引发管桩质量事故的工程案例,结合地质情况分析施工造成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参照管桩完整性检测结果,进行现场灌芯补强与完整管桩的抗压、水平承载力试验和高、低应变动力检测试验,对比灌芯补强后管桩的抗压承载力、水平承载力、完整性变化情况,得出了管桩经灌芯处理后能够较好再次利用的结论。2.从前期的制作和贮存吊运、中期施工沉桩、后期的基础开挖三个阶段阐述了容易造成管桩缺陷的类型及成因,提出了降低管桩出现缺陷风险的防范措施,并总结了在天津地区易于采取的缺陷补强加固方法,以便于灵活处理管桩工程事故,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补救方案。3.对于管桩受竖向力或水平力时,采用公式计算出天津图集中PHC管桩补强灌芯应选取的填芯体的长度和配筋量。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缺陷管桩在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灌芯后复合桩体结构受力情况,验证的结果表明在满足开裂荷载的情况下,填芯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管桩水平承载影响很小,灌芯长度至缺陷下最少1.5m并采用C25等级以上的填芯混凝土可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高伟[10](2016)在《低应变反射波法桩基检测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蓬勃发展,基础的形式多种多样,桩基础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基础形式,其历史悠久。现如今,虽然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引进新技术,但桩基在建筑中的作用仍旧非常重要。在实际的工程中有很多工程的基础形式都采用了桩基础,其作为隐蔽工程如果有质量缺陷将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缺陷的主要类型有:混凝土桩缩颈、离析、扩径、断裂等,这些缺陷使桩基的承载力减弱,从而影响上部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桩基的检测方式变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要具备便捷性还要具备精确性并高效完成检测任务,进而才能最大化的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目前这一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建筑行业的关注点。应力波理论是桩基检测中低应变反射法的重要基础性理论,桩基完整性的判定和反射波的形态紧密相结合,因此在桩基缺陷判断的过程中要以完整性理论为依据,结合检测波形中异常点的阻抗变化,准确判定桩基缺陷的类型和缺陷程度。低应变反射波法桩基检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其他科学联系紧密,将小波分析理论方法等应用到检测波的分析当中,可以对原始波形进行有效的过滤,得到清晰、准确的测试波,有助于提高桩基缺陷判定的准确性。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低应变反射波法桩基检测技术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并结合某工程对其实际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文章结合桩基检测技术国内外的发展及现状,介绍了桩基常用的检测技术及选择方法;之后对低应变反射波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对低应变反射波法桩基检测技术的检测范围、动测分析系统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应力波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作者参加的实践工程,对基桩的检测缺陷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不同缺陷桩的理论波形,并对常用的分析方法行进了有效的对比;利用小波滤波和高通滤波的分析方法对某工程中某桥的桩基进行了检测,系统的总结了检测桩基检测的程序、方法;最后分析了现行桩基检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二、PIT测试基桩完整性技术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IT测试基桩完整性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2)某综合楼桩基础质量评价及边坡支护工程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场地地质条件 |
§2.1 环境地质条件 |
2.1.1 地形、地貌 |
2.1.2 地层、地质构造 |
2.1.3 岩土构成及其特征 |
2.1.4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
2.1.5 岩土工程力学指标 |
§2.2 水文地质工程评价 |
2.2.1 水文地质条件 |
2.2.2 地表水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
2.2.3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
§2.3 岩溶影响评价 |
§2.4 岩土工程评价 |
2.4.1 场地稳定性 |
2.4.2 地基稳定性 |
2.4.3 基础稳定性 |
2.4.4 地基均匀性 |
2.4.5 场地适宜性 |
小结 |
第三章 桩基检测 |
§3.1 钻芯法检测桩基 |
3.1.1 抽芯技术要求 |
3.1.2 本次抽检情况 |
3.1.3 抽芯结果 |
§3.2 低应变法检测桩基 |
3.2.1 检测原理及方法技术 |
3.2.2 数据处理及判定依据 |
3.2.3 检测结果 |
§3.3 桩身完整性评价 |
§3.4 桩位评价 |
§3.5 桩基持力层评价 |
小结 |
第四章 边坡稳定性及支护工程分析 |
§4.1 边坡稳定性分析 |
4.1.1 边坡基本特征 |
4.1.2 边坡可能破坏模式分析 |
4.1.3 计算参数取值 |
4.1.4 边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
§4.2 支护工程分析 |
4.2.1 抗滑桩设计参数 |
4.2.2 抗滑桩验算 |
4.2.3 抗滑桩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4.2.4 抗滑桩变形动态监测 |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简介 |
(4)广州南沙港铁路桥梁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基本理论 |
2.1 弹性波法在基桩中的传播原理 |
2.1.1 一维线弹性杆件波动方程的建立 |
2.1.2 一维线弹性杆件波动方程的波动解 |
2.1.3 直杆中波的传播 |
2.1.4 波在杆件截面发生变化时的传播 |
2.1.5 杆件摩阻力作用 |
2.1.6 反射波法测定桩身质量的基本原理 |
2.1.7 波在三维介质中的传播 |
2.2 基桩检测常用方法分类及检测原理 |
第3章 常见基桩病害类型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 ABAQUS软件介绍及正演流程 |
3.1.1 ABAQUS软件简介 |
3.1.2 正演模拟计算流程 |
3.1.3 计算模型的选取 |
3.2 弹性波法检测完整桩的数值模拟 |
3.2.1 部件建立及其属性装配 |
3.2.2 部件装配及节点集和参考点的添加 |
3.2.3 计算模型的输出设置 |
3.2.4 设置边界条件及载荷 |
3.2.5 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
3.2.6 计算模型的相互作用 |
3.2.7 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3.3 弹性波检测缺陷桩的数值模拟 |
3.3.1 缩颈桩的数值模拟 |
3.3.2 断桩的数值模拟 |
3.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应用实例 |
4.1 广州南沙港铁路工程概况 |
4.2 工程地质条件 |
4.3 方法比选 |
4.3.1 低应变动力检测法 |
4.3.2 声波透射检测法 |
4.3.3 应用实例及分析 |
4.4 弹性波法经济效益与应用效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桩身几何效应对竖向振动影响的研究及其在PIT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桩基动力特性研究 |
1.2.1 桩基振动理论研究 |
1.2.3 桩的完整性检测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1 桩身缺陷的识别问题 |
1.3.2 疑难问题的分析困难 |
1.3.3 缺陷定量判定缺乏依据 |
1.3.4 桩身结构几何效应的研究不足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桩身缺陷尺寸效应 |
2.1 引言 |
2.2 数学模型及基本假设 |
2.2.1 桩土系统及土模型 |
2.2.2 基本假设与方程建立 |
2.3 桩振动问题求解 |
2.4 桩周土对桩顶动力响应曲线的影响 |
2.5 理论分析 |
2.6 模型试验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桩身阻抗变化效应 |
3.1 引言 |
3.2 工程中常见的桩身阻抗变化形式 |
3.3 理论分析 |
3.3.1 对桩身阻抗渐增形式的分析 |
3.3.2 对其他渐变形式的分析 |
3.4 模型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桩头尺寸效应 |
4.1 引言 |
4.2 参数分析 |
4.2.1 桩头高度H的影响 |
4.2.2 桩头直径D的影响 |
4.2.3 脉冲宽度T的影响 |
4.3 现场试验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验过程 |
4.3.3 试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其他几何效应对基桩完整性检测的影响分析 |
5.1 引言 |
5.2 长径比效应 |
5.3 桩尖形状效应 |
5.4 焊缝质量的检测分析 |
5.4.1 焊缝模型 |
5.4.2 焊缝深度对桩顶响应的影响 |
5.4.3 焊缝高度对桩顶响应的影响 |
5.4.4 焊缝试验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高承载力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实时在线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桩基础检测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3.2 桩基础检测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桩身完整性试验检测 |
2.1 桩身完整性试验方法 |
2.1.1 低应变法概述 |
2.1.2 试验测试原理 |
2.2 现场操作 |
2.2.1 桩头处理 |
2.2.2 激振设备的选择 |
2.2.3 传感器安装与激振操作 |
2.2.4 测试参数设定 |
2.2.5 信号采集与筛选 |
2.3 测试数据分析及评价 |
2.3.1 桩身波速平均值确定 |
2.3.2 缺陷位置确定 |
2.3.3 桩身完整性判定 |
2.4 工程实例 |
2.4.1 仪器设备 |
2.4.2 数据判定 |
2.4.3 工程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建立 |
3.1 实时在线检测系统的原理及构建 |
3.1.1 载荷控制系统的构建 |
3.1.2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构建 |
3.2 实时在线检测系统设备参数 |
3.2.1 RS-JYD自动静载测试仪主机 |
3.2.2 RS-JYD自动静载测试仪前端机 |
3.2.3 实时在线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实时在线检测 |
4.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 |
4.1.1 现场试验要求 |
4.1.2 测试步骤及方法 |
4.1.3 测试数据分析与判定 |
4.2 工程应用 |
4.2.1 测试准备 |
4.2.2 实时在线系统安装 |
4.2.3 节点关键部位的应力状态分析 |
4.3 测试数据分析 |
4.3.1 测试数据 |
4.3.2 测试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发表的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7)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实心混凝土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桩的发展历史 |
1.1.2 桩的工程质量问题及危害 |
1.2 基桩动测技术的发展 |
1.3 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技术 |
1.3.1 基本原理 |
1.3.2 测试系统 |
1.3.3 现场检测 |
1.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1.4 结构损伤识别概率分析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竖向脉冲作用下基桩动力响应理论研究 |
2.1 概述 |
2.2 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激振特性研究 |
2.2.1 基本概念 |
2.2.2 模拟锤击激振的脉冲函数 |
2.2.3 不同锤型的激振特性分析 |
2.3 一维弹性杆的行波法 |
2.3.1 一维弹性杆运动方程的D’Alembert解 |
2.3.2 基于D’Alembert解的基桩动力响应分析 |
2.3.3 应力波在不同阻抗界面的反射和透射 |
2.3.4 行波法的局限性 |
2.4 基桩动力响应分析的有限元法 |
2.4.1 桩-土体系的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 |
2.4.2 基于广义Voigt体模拟桩侧土体的有限元模型 |
2.4.3 基桩动力响应分析有限元法的的局限性 |
2.5 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 |
2.5.1 土体模型的介绍 |
2.5.2 桩-土体系的计算模型 |
2.5.3 桩端土体及桩侧土体的数值方程 |
2.5.4 考虑桩-土耦合作用、材料阻尼和横向惯性的运动方程及解答 |
2.5.5 程序实现 |
2.6 数值算例对比分析 |
2.6.1 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与一维弹性杆的行波法的比较 |
2.6.2 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与有限元法的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桩损伤识别的定量方法 |
3.1 概述 |
3.2 基桩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3.3 钢筋混凝土桩缺陷类型及模型化 |
3.3.1 灌注桩的缺陷类型及产生原因 |
3.3.2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损伤模式 |
3.3.3 基桩缺陷的模型化 |
3.4 基桩损伤识别的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法 |
3.4.1 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法的基本概念 |
3.4.2 基桩损伤识别 |
3.5 试验研究 |
3.5.1 模型试验 |
3.5.2 数值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 |
4.1 概述 |
4.2 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 |
4.2.1 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
4.2.2 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
4.3 基桩损伤识别的可靠度方法 |
4.3.1 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的定义 |
4.3.2 功能函数 |
4.3.3 响应面-蒙特卡罗法 |
4.4 基于给定可靠度的基桩损伤识别精度分析 |
4.5 考虑概率意义的基桩完整性分类 |
4.5.1 基桩完整性分类的传统方法 |
4.5.2 基桩完整性分类的概率分析 |
4.5.3 概率意义下的基桩完整性分类方法 |
4.6 程序实现 |
4.7 数值算例 |
4.7.1 工程概况 |
4.7.2 随机参数及其统计特征 |
4.7.3 基桩损伤识别的敏感性分析 |
4.7.4 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分析 |
4.7.5 基于预定可靠度的基桩损伤识别分析 |
4.7.6 基桩完整性分类的判定概率分析 |
4.8 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在灌注桩工程中的应用 |
4.8.1 工程概况 |
4.8.2 测试结果与参数识别 |
4.8.3 基桩损伤识别的确定性分析 |
4.8.4 基桩损伤识别的可靠度分析 |
4.8.5 基桩完整性分类的判定概率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1.1 主要工作 |
5.1.2 主要创新点 |
5.1.3 主要结论 |
5.2 今后研究方向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基桩试验相关系列仪器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身应变、应力测量技术的现状 |
1.2.2 钢筋笼长度检测技术的现状 |
1.2.3 智能传感器技术 |
1.2.4 基桩动态测试仪的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1 桩身应变、应力测量存在的不足 |
1.3.2 传统钢筋笼长度磁测井法存在的不足 |
1.3.3 基桩动态测试仪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4.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1.4.2 本文完成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
2 基桩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 |
2.1 引言 |
2.2 轴向应变的测量方法 |
2.2.1 电阻应变测量原理 |
2.2.2 轴向应变的测量 |
2.3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组成及原理 |
2.3.1 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结构组成 |
2.3.2 传感器壳体材料及其特性 |
2.3.3 传感器的防水密封设计 |
2.3.4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4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硬件设计 |
2.4.1 传感器的硬件电路组成 |
2.4.2 传感器的主要器件选型 |
2.4.3 传感器硬件电路原理图 |
2.4.4 传感器硬件部分实物 |
2.5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软件设计 |
2.5.1 Modbus协议的简介 |
2.5.2 传感器程序主循环 |
2.5.3 ADC中断处理程序 |
2.5.4 传感器读取请求处理程序 |
2.6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标定试验及分析 |
2.6.1 标定试验环境和设备 |
2.6.2 标定试验的过程 |
2.6.3 标定试验结果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基桩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现场试验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传感器原型后埋式的现场试验 |
3.2.1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2.2 试桩的基本参数和传感器的安装 |
3.2.3 静载试验方案和设备仪器 |
3.2.4 试验数据和分析 |
3.3 传感器原型预埋式的现场试验 |
3.3.1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3.2 试桩的设计与施工 |
3.3.3 堆载法静载试验方案 |
3.3.4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基桩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 |
4.1 引言 |
4.2 基于磁法的钢筋长度测量原理 |
4.2.1 地磁场和磁法勘探原理 |
4.2.2 有限长磁性圆柱体的内部和外部磁场 |
4.2.3 钢筋笼的磁异常特征 |
4.2.4 钢筋笼磁化状态的其他影响因素 |
4.2.5 基于磁法的钢筋笼长度检测的测试方式 |
4.3 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的硬件设计 |
4.3.1 磁场测量探头的硬件设计 |
4.3.2 磁场检测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4.3.3 钢筋笼磁场测量探头电路 |
4.4 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的软件设计 |
4.4.1 磁场检测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4.4.2 磁场测量探头的程序设计 |
4.4.3 钢筋笼长度检测控制程序 |
4.5 钢筋笼长度检测现场试验 |
4.5.1 试验条件 |
4.5.2 试验方案 |
4.5.3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桩无线动态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动态测试仪的硬件设计 |
5.2.1 动态测试仪的硬件电路组成 |
5.2.2 动态测试仪的主要器件选型 |
5.2.3 动态测试仪硬件电路原理图 |
5.3 动态测试软件的设计 |
5.3.1 动态测试仪程序主循环 |
5.3.2 动态测试仪命令解析程序 |
5.3.3 动态测试仪采样功能程序 |
5.3.4 动态测试仪可编程窗口探测器中断处理程序 |
5.3.5 动态测试仪DMA中断处理程序 |
5.3.6 动态测试仪后触发期采样程序 |
5.3.7 计算机端测试控制程序 |
5.4 基于动态测试仪的试验及分析 |
5.4.1 低应变反射波法试验及结果 |
5.4.2 旁孔透射波法试验及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
(9)预应力管桩缺陷检测与补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管桩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管桩补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管桩的灌芯补强检测实例分析 |
2.1 滨海新区某工程实例 |
2.1.1 工程地质背景 |
2.1.2 对比试验设计 |
2.1.3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对比 |
2.1.4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对比 |
2.2 临港工业区某工程实例 |
2.2.1 工程地质背景 |
2.2.2 低应变检测确定完整性 |
2.2.3 高应变完整桩和灌芯桩承载力对比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桩缺陷成因及补强措施 |
3.1 预应力管桩的缺陷成因分析 |
3.1.1 制作和贮存吊运阶段 |
3.1.2 施工沉桩阶段 |
3.1.3 基础开挖阶段 |
3.2 降低出现缺陷风险措施 |
3.2.1 制作和贮存吊运阶段 |
3.2.2 施工沉桩阶段 |
3.2.3 基础开挖阶段 |
3.3 常用的纠偏补强方法 |
3.3.1 开挖凿桩接桩法 |
3.3.2 纠直接桩法 |
3.3.3 高压注浆法: |
3.3.4 补桩加固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桩灌芯补强承载力分析 |
4.1 补强理论计算 |
4.1.1 填芯混凝土受竖向力计算 |
4.1.2 填芯混凝土受弯计算 |
4.1.3 填芯计算小结 |
4.2 预应力管桩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有限元法介绍 |
4.2.2 预应力混凝土有限元分析 |
4.2.3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与假设 |
4.2.4 建立实体模型 |
4.3 缺陷管桩承载力分析 |
4.3.1 抗压承载力验证 |
4.3.2 抗水平承载力验证 |
4.3.3 灌芯变化对承载力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低应变反射波法桩基检测理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桩基动测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2.1 桩基动测技术国外的发展及现状 |
1.2.2 桩基动测技术国内的发展及现状 |
1.3 常规检测方法及选择 |
1.3.1 静荷载试验法 |
1.3.2 高应变动力检测法 |
1.3.3 低应变动力检测法 |
1.3.4 超声波透射法 |
1.3.5 钻芯取样法 |
1.3.6 多种检测技术相结合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低应变反射法理论基础及检测原理 |
2.1 低应变反射法理论基础 |
2.1.1 基本假定 |
2.1.2 一维波动方程 |
2.1.3 波动方程的解 |
2.1.4 弹性波的波动特征 |
2.2 低应变反射法检测原理 |
2.2.1 检测基本原理 |
2.2.2 检测范围 |
2.2.3 动测分析系统 |
2.2.4 检测相关规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桩质量检测分析 |
3.1 不同滤波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3.2 基桩检测缺陷分析 |
3.2.1 完整桩分析 |
3.2.2 断桩分析 |
3.2.3 缩颈桩分析 |
3.2.4 离析桩分析 |
3.2.5 桩底沉渣过厚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桩检测试验研究及分析 |
4.1 检测检测试验的相关工作 |
4.1.1 制定检测方案 |
4.1.2 传感器的选择 |
4.1.3 振动器的选择 |
4.2 工程检测实践及数据分析 |
4.2.1 工程概况 |
4.2.2 基桩低应变反射法现场检测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PIT测试基桩完整性技术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应变反射波法在工程中的应用[J]. 孙涛. 科学技术创新, 2021(35)
- [2]某综合楼桩基础质量评价及边坡支护工程稳定性研究[D]. 邓瑞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3]在役桥梁基桩低应变完整性检测试验研究[A]. 杨炎华,张磊,刘建波.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4]广州南沙港铁路桥梁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D]. 王丹.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桩身几何效应对竖向振动影响的研究及其在PIT中的应用[D]. 吴斌杰. 浙江大学, 2019(01)
- [6]高承载力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实时在线检测研究[D]. 段海帆. 云南大学, 2018(01)
- [7]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实心混凝土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 戴宇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基桩试验相关系列仪器研制与应用[D]. 张鹏. 浙江大学, 2018(01)
- [9]预应力管桩缺陷检测与补强应用研究[D]. 何晶.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10]低应变反射波法桩基检测理论研究与应用[D]. 高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标签:钢筋笼论文;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论文; 低应变检测论文; 桩基工程论文; 传感器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