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后我国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柱[1](2008)在《退休年龄法律制度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医疗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预期寿命和健康期,尤其是老年人退休后余年和健康期的不断延长,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给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带来沉重的压力。但是目前我国适用的退休制度仍然是50年代制定的,时至今日,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退休年龄设置过低的弊端给国家如何解决老龄化、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等问题提出挑战。本文以贵阳市当前的退休年龄现状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特别以老龄化对贵阳市劳动力资源的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概括了调整退休年龄提出的社会背景,并对延长年龄与劳动就业、养老基金等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调整退休年龄改革制度的势在必行。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难,但我们可以逐步分阶段推行,最后提出了调整退休年龄设置的构想和改革有关退休年龄法律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退休年龄制度相关理论概述。主要介退休及退休年龄的涵义、退休年龄制度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退休年龄制度的意义。这部分对于承上启下,对积极探索调整退休年龄的法律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章: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度状况分析。这一部分阐述了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关于调整退休年龄制度的观点综述及评价。通过借鉴专家学者的经验,提出应当对退休年龄制度重新设计。第三章:贵阳市执行退休年龄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这部分内容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数据比较说明,提出了贵阳市在执行退休年龄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章:调整退休年龄制度的可行性分析。这部分内容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就退休年龄制度的调整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新旧退休年龄制度的合理衔接、特定群体的影响以及对就业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全面分析,提出调整退休年龄具备可行性。第五章:完善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思考。这部分内容结合贵阳市的实际情况,推而广之,提出调整退休年龄制度的构想。
李艳[2](2007)在《重庆市城镇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重庆市的市情特殊:经济总量偏小,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传统工业比重大,加之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等问题造成了就业矛盾突出。现阶段重庆市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重庆市已将就业再就业问题列为重庆市“八大民心工程”之一,可见市委、市政府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视。因此,深入研究重庆市就业现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就业的规律,对推动重庆市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对全国城镇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作归纳性分析作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理论和其他相关知识,在学习、借鉴学术界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城镇就业现状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并剖析重庆市城镇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本文共分六大板块,第一、第二部分分别是绪论和相关理论述评,第三部分为重庆市城镇就业现状分析,第四部分则是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策及建议,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其中,第二、三、四、五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曹玉乾[3](2006)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种就业促进取向角度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变革处于全面转型和攻坚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失业保险制度面临制度自身和外部环境巨大变迁带来的严峻考验。失业保险制度具有生活保障和就业促进两大功能,在阐释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于功能层面上由生活保障向就业促进转移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就业促进上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在实践上有所裨益。
李霞[4](2005)在《反全球化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十多年来,国际反全球化运动发展迅猛,呈现出参与者及其动机目标复杂多样、地域分布不平衡和组织上的无政府性等特点。当前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经济利益冲突,拉大了南北贫富差距,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国家主权遭受损害等是引发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原因,其参与者期待一个公正、人道、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 中国在经济等方面漩涡般的影响力可能使自己成为国际反全球化运动指责的对象,而这又可能被某些国家所利用,进行有损于中国利益的活动。同时这些运动可能促使国内广泛存在的失业问题、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三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反全球化因素发酵,从而引发国内的反全球化运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中国必须严肃对对待的一大课题。
刘秀荣[5](2004)在《“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加入WTO后 ,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迫切需要对营销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改革的目标、课程的设置以及新的课程体系 ;营销专业课程改革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刘安萍[6](2004)在《我国的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失业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 ,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因而就业也就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面对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和成因 ,政府应该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发挥比较优势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就业立法 ;强化劳动监察的职能。
刘灿[7](2004)在《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吉林省的大批下岗、失业人员所形成的就业压力,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分析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失业问题的成因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障碍,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的成功经验,对于科学地制订吉林省的就业政策,解决失业问题,一振兴老工业基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全文由六部分组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这部分介绍阐述失业问题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首先,明确介绍“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下岗职工的涵义”。其次,由于失业问题是因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所致。所以从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两方面阐述失业的相关理论。劳动力供给方面,其影响因素有人口因素、劳动力参与率和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等。其中人口数量和人口年龄构成是影响劳动供给的人口因素;劳动力参与率,受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范。社会保障制度、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则受工资率、企业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二、1995~2002年吉林省失业问题回顾根据1995~2002年,吉林省失业人员人数及失业率,可以清楚地看出,吉林省的失业问题是从1998年开始恶化的,该年是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的第一年。2000年吉林省的失业人员中由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明显增加,则是由于当年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加大。三、目前影响吉林省失业率的主要因素分析(一)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劳动力资源丰富,供给与配置缺口逐年扩大;新成长劳动力大量增加;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存量大,在劳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隐性失业公开化;农转非劳动力对城镇就业、岗位的冲击;失业累积形成的多余劳动力。(二)劳动力需求的因素:经济增长与就业来增长没有同步发展;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四、吉林省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分析(一)下岗情况的就业:“下岗”即将向“失业”并轨,所以能否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成为影响吉林省治理失业问题的关键。(二)下岗职工的基本特征:根据宋宝安老师1998年《吉林省主要城市下岗职工调查问卷》数据计算,发现下岗职工年龄由过去的偏老年型向以中年型为主过渡;下岗职工中女性所占比<WP=37>例小,为36.2%。(三)再就业的障碍分析。在问卷回答中,只有14.5%的人参加过培训。因此再就业的重中之重为推广免费培训,加强培训的实效性。下岗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急待提高,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4.4%。五、国外促进就业的经验及启示国外促进就业的经验,包括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开辟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的新领域;推动发展劳务派遣。根据失业者的特点实施再就业培训;向受训者提供经济帮助,注重对培训者进行培训; 把就业者培训与青年的职前培训纳入再就业培训.国外就业经验对吉林省就业的启示:英、法、德三国在再就业培训上注重解决下岗职工和失业者的心理障碍;模块化形式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六、对策结合上述分析,借鉴国外就业经验对吉林省的启示,吉林省在解决劳动力就失业问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积极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就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业统计监测体系。
姜杰,闫丽萍[8](2004)在《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失业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转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 ,下岗和失业人员数量急剧增加 ,并且达到社会警戒线程度 ,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与就业问题的加剧 ,折射出经济全球化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及人才争夺上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 ,解决就业难题 ,除了要立足于我们自己以外 ,还要充分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政治环境。开放的中国既要善于在这种国际环境中谋求失业与就业问题的解决 ,同时 ,也要重视国际上愈演愈烈的“反倾销”、“反移民”、产业转移、人才争夺和文化冲突等现象。
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9](2003)在《我国入世后的就业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熊文才[10](2003)在《重庆市就业的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对重庆市就业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就业形势,指出研究重庆市就业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对城镇就业的分析中充分肯定了直辖以来重庆市在城镇就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由于受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重庆市将面临着巨大的城镇就业压力。在对农村就业问题的分析中也充分肯定了直辖以来重庆市在农村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农村就业问题的根本性与长远性;运用数学模型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指出解决重庆市农村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对重庆市城镇和农村就业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最后从近期对策与长期对策两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重庆市就业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二、“入世”后我国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我国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退休年龄法律制度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退休年龄制度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退休及退休年龄的涵义、条件 |
第二节 退休年龄制度的理论基础 |
1、可持续性发展理论 |
2、代际公正理论 |
第三节 研究退休年龄制度的意义 |
1、保障劳动者退休权益 |
2、缓解我国人口年龄比例失衡 |
3、保持养老基金供给平衡 |
4、完善退休年龄管理制度 |
5、对贵阳市退休年龄制度进行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历史沿革 |
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 |
2、改革开放后至今 |
第二节 调整退休年龄制度的观点综述及评价 |
1、调整退休年龄制度的观点 |
2、维持退休年龄制度的观点 |
3、部分调整退休年龄制度的观点 |
第三节 对上述观点的总体评价 |
第三章 贵阳市执行退休年龄制度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贵阳市退休年龄制度状况 |
1、人口基本状况 |
2、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
3、城镇失业登记情况 |
4、养老保险收支情况 |
5、从业人员情况 |
第二节 贵阳市执行退休年龄制度面临的问题 |
1、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
2、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增大 |
3、女性退休年龄操作困难 |
4、特殊退休“打破”了退休年龄的规则 |
5、“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
第三节 贵阳市执行退休年龄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退休年龄制度设置不合理导致老龄化进程加速 |
2、退休年龄制度设置不合理引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增大 |
3、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制度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
4、女性退休年龄制度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
5、经济体制背景下特殊提前退休制度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调整退休年龄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调整退休年龄有益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
1、人口老龄化与平均寿命的延长 |
2、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影响 |
3、现行退休年龄制度的设置与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
4、退休年龄制度的调整与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
第二节 合理解决新旧制度衔接 |
1、制约退休年龄制度调整的主要因素分析 |
2、退休年龄制度调整应具有合理性、稳定性和延续性 |
第三节 合理解决特定群体退休年龄问题 |
1、女性提前退休 |
2、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
3、因病或非因工提前退休 |
4、国有企业改制提前退休 |
第四节 调整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有限 |
1、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
2、退休年龄制度调整与就业的关系 |
3、现阶段缓解就业压力的方法 |
第五章 完善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思考 |
第一节 调整退休年龄制度需考虑的问题 |
1、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实 |
2、需把握的原则 |
第二节 调整退休年龄制度的建议 |
1、女性退休年龄 |
2、特殊工种退休年龄 |
3、企业改制及破产中的退休年龄 |
4、因病或非因工退休年龄 |
结束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2)重庆市城镇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学术意义 |
1.2.3 研究的实用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处 |
1.4.1 重点 |
1.4.2 难点 |
1.4.3 创新处 |
1.5 本文结构框架 |
2 相关理论述评 |
2.1 就业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就业 |
2.1.2 就业的国际标准 |
2.1.3 就业不足 |
2.1.4 充分就业 |
2.1.5 劳动就业的性质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重庆市城镇就业形势分析 |
3.1 我国城镇就业的基本形势 |
3.1.1 就业总量呈增长趋势 |
3.1.2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
3.1.3 高失业率的压力 |
3.1.4 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 |
3.2 我国城镇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2.1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在较长时期存在 |
3.2.2 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
3.2.3 下岗失业人员观念陈旧且工作技能单一,再就业相当困难 |
3.2.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
3.2.5 劳动力流动存在严重制度障碍 |
3.2.6 就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
3.3 重庆市城镇就业形势分析 |
3.3.1 城镇就业规模稳步增长 |
3.3.2 国有企业顺利“并轨” |
3.3.3 城镇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 |
3.3.4 库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
3.3.5 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
3.3.6 就业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障情况逐渐改善 |
4 重庆市城镇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劳动力供给总量不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
4.1.1 劳动力需求有限 |
4.1.2 劳动力供给压力大 |
4.2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
4.2.1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仍不相适应 |
4.2.2 劳动力素质偏低与产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
4.2.3 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竞争就业的需要不相适应 |
4.3 三峡库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困难和问题较多 |
4.3.1 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
4.3.2 库区产业支撑力不强,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
4.3.3 库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特别突出 |
4.3.4 库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较差 |
4.4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完善 |
4.5 重庆市城镇就业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4.5.1 影响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
4.5.2 影响重庆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
4.5.3 影响重庆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
5 对策建议 |
5.1 加快发展,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 |
5.1.1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
5.1.2 要继续引入国内外投资,扩大经济规模 |
5.1.3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 |
5.1.4 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
5.1.5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努力拓展就业空间 |
5.2 加强控制人口增长,防止未来劳动力的进一步过剩 |
5.3 不折不扣落实好积极的就业政策 |
5.4 加强失业调控,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及应急机制 |
5.5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5.6 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加大培训力度 |
5.7 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
5.8 进一步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
5.9 库区就业再就业的对策 |
5.9.1 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
5.9.2 突出三个重点 |
6 结论与进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种就业促进取向角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定位的变迁 |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就业促进取向的原因分析 |
1.下岗向失业并轨的挑战:隐性失业显性化。 |
2.加入 |
3.就业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
4.对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借鉴和吸取。 |
5.效率与公平原则的体现。 |
6.失业保险内在蕴含着就业促进的机制。 |
三、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就业促进上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
(一) 现阶段我国失业保险在就业促进功能上的反思 |
(二) 在就业促进取向上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措施 |
1.失业保险制度自身对就业促进功能的强化 |
(1) 突出就业导向。 |
(2) 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 |
(3) 合理拓宽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
2.与失业保险制度就业促进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
(1) 完善职业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 |
(2)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
(3) 建立就业促进体系。 |
3.加强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制化 |
(4)反全球化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节 反全球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
一、“9·11”事件前的反全球化运动 |
二、“9·11”事件后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 |
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世界社会论坛 |
第二节 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 |
一、力量构成与动机复杂多样 |
二、地域分布不平衡 |
三、组织形式的无政府性 |
第三节 反全球化运动出现的原因 |
一、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经济利益冲突 |
二、全球化拉大了南北贫富差距,南北矛盾更显突出 |
三、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
四、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国家主权遭受一定损害 |
第四节 反全球化运动对全球化的可能影响 |
一、增强全球化进程的公正性 |
二、增加全球化进程的人道主义因素 |
三、促进全球化进程中各文明间的良性互动 |
四、推动全球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五节 反全球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
一、反全球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
二、中国如何应对国际反全球化运动 |
结语 |
(5)“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营销”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
二、“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
(一) 高职“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
1.职业定向原则。 |
2.多元互补原则。 |
3.动态生成的原则。 |
4.针对性、适应性原则。 |
(二) “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 |
(三) “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 |
(四) 创建“营销”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
三、仍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
(一) 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把就业导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
(二)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
(三) 进一步完善实训条件, 深化产学研一体的办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现定单式培养 |
(四) 建立多方参与营销专业课程模式设计的专业管理委员会 |
(五) 加强营销专业的规划教材建设 |
(6)我国的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分析 |
二、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 |
1.我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严重失衡, 表现为劳动力的供给远超过需求, 这是产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基本原因 |
2.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
3.我国滞后的劳动就业体制, 也是导致当前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
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
1.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用好财政、信贷和税收减免等政策 |
2.尽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3.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搞好产业结构调整,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 |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
5.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6.加强就业立法, 把有关就业的政策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 |
7.强化劳动监察机构的职能 |
(7)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有关概念的界定及涵义 |
(二) 失业的相关理论 |
二、 1995 ~2002年吉林省城镇失业问题回顾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1995 ~2002年吉林省城镇失业问题回顾 |
(二)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三、 吉林省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分析 |
(一) 下岗情况的发展变化 |
(二) 下岗职工的基本特征 |
(三) 再就业的障碍分析 |
四、 国外促进就业的经验及启示 |
(一) 国外促进就业的经验 |
(二) 国外就业经验对吉林省就业的启示 |
五、 对策 |
(一)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二) 积极完善所有制结构 |
(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四) 改革就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
(五) 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 |
(六) 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业统计监测体系 |
结 论 |
注 释 |
参 考 文 献 |
中 文 摘 要 |
外 文 摘 要 |
原 创 性 声 明 |
后 记 |
(8)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失业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的现状 |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失业与就业问题 |
三、国际背景下失业就业问题的应对之策 |
(10)重庆市就业的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一、 绪论 |
(一) 选题的提出 |
(二) 本文的学术意义与实践意义 |
(三) 本文采取的主要方法 |
二、 重庆市就业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一) 国外环境分析 |
(二) 国内环境分析 |
(三) 国内外就业形势分析对研究重庆市就业的意义 |
三、 重庆市城镇就业现状分析 |
(一) 重庆市城镇就业形势的发展 |
(二) 重庆市城镇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三) 重庆市城镇就业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四、 重庆市农村就业现状分析 |
(一) 重庆市农村就业形势的发展 |
(二) 重庆市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三)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五、 重庆市就业的对策分析 |
(一) 近期对策分析 |
(二) 长期对策分析 |
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公开发表论文清单 |
四、“入世”后我国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退休年龄法律制度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D]. 杨柱. 贵州大学, 2008(S1)
- [2]重庆市城镇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艳. 重庆大学, 2007(06)
- [3]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种就业促进取向角度的分析[J]. 曹玉乾. 学术论坛, 2006(06)
- [4]反全球化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 李霞. 北京语言大学, 2005(05)
- [5]“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刘秀荣.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 [6]我国的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 刘安萍.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09)
- [7]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研究[D]. 刘灿. 吉林大学, 2004(04)
- [8]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失业就业问题研究[J]. 姜杰,闫丽萍. 山东社会科学, 2004(02)
- [9]我国入世后的就业问题及对策建议[J]. 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宏观经济管理, 2003(06)
- [10]重庆市就业的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D]. 熊文才. 重庆师范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