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超[1](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分析西医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率的影响,为指导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并且诊断为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对中药暴露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西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持续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不服用或服用抗纤维化中药每年少于1个月;中西医组,在持续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加用强肝胶囊、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或大黄?虫丸的1种药物治疗,并且每年服用时间大于6个月。纳入、剔除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年、治疗3年、治疗5年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HCC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共入组患者488例,西医组187例、中西医组301例。西医组、中西医组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药使用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组中药制剂累计服用最短时间为7个月,最长时间为60个月,中位服药时间为36个月。2.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T、AST均显着降低(P<0.05),ALB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功能改善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功能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AL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5.56%和83.79%、91.03%和93.05%、92.25%和94.76%,AS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1.67%和78.62%、82.07%和86.87%、91.70%和93.04%;两组患者ALT、AST复常率比较,治疗第1年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第3年、5年比较无显着差异。3.肝纤维化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HA、PCIII、IV-C以及LN显着降低(P<0.01),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纤维化四项降低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纤维化四项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无创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以及LSM在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APRI、FIB4、LSM均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APRI、LSM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FIB4仅在第1年时中西医组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4.凝血功能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APTT、TT显着降低(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两组凝血功能显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PT、APTT、TT较西医组显着降低(P<0.05)。5.HCC发生率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第1年、3年、5年癌变率分别为3.74%(7/187)和3.74%(11/301)、22.46%(42/187)和13.95%(42/301)、31.02%(58/187)和23.59%(71/301),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25.86%(30/116)和16.94%(31/183),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失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39.44%(28/71)和33.90%(40/118),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癌变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2.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3.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4.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比较,乙肝肝硬化患者5年累积HCC发生率显着降低;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更着重于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CC发生率。

翁容萍[2](2020)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以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等指标的关系,并分析LSM评估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以及预防肝纤维化进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纳入18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参照2017年《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证型与LSM的关系。结果:(1)不同中医证型的LSM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内结证>肝郁脾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型间LSM值比较: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热内结证与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与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LSM值与PLT呈负相关(r=-0.210,P<0.001),LSM值与APRI指数呈正相关(r=0.512,P<0.001)。(3)LSM值在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SM值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0.803、0.793,P<0.001)。(4)以肝穿刺活检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LSM、APRI指数这2种无创性诊断方法对CHB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LSM、APRI无论单独或联合应用,均有较高的肝纤维化诊断价值。(5)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肝活组织检查的关系:PLT(P<0.001)、APRI指数(P<0.001)、肝组织炎症分级(P<0.001)、纤维化分期(P<0.001)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LSM值存在差异,以瘀血阻络证的LSM值最高。总体上LSM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2)LSM与肝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LSM结合APRI指数对评估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较高。(3)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肝活组织检查均具有一定的关系。

赵凯杰[3](2020)在《基于方证相应应用柴平汤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柴平汤治疗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最终治疗组纳入32例,3例患者因不愿继续服用中药而中途退出;对照组33例,2例患者因治疗疗程未足,强烈要求出院。对照组予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5%葡萄糖注射液100ml稀释)护肝降酶以及一般物理降温、止吐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方案基础上加用中药免煎颗粒剂柴平汤治疗,疗程7天。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不同时间段体温(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3d)、肝功能(ALT、AST、TBIL、ALB)、凝血功能(PT)、甲胎蛋白(AFP)的变化。结果:1.治疗结束后,组内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案优于对照组。2.治疗结束后,对比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3.对比体温方面,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体温分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1d、3d体温分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体温下降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结束后,对比胆红素方面,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水平无显着差异。5.对患者治疗前后ALT、AST、ALB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ALT、AST、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ALT、AST、ALB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ALT、AST、ALB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治疗前后PT、AFP进行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应用柴平汤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具有确切的疗效,可以有效缓解TACE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ALT、AST、ALB等肝功能指标,且无毒副作用。但对于改善PT、AFP、TBIL未见明显的差异。2、经研究总结,初步提炼出柴平汤方证:主症:(1)发热或自觉发热;(2)胁肋胀闷、疼痛不适;(3)口苦;(4)恶心呕吐;次症:(1)脘腹胀满、纳差;(2)大便溏泻;(3)倦怠乏力,嗜睡,手足沉重;舌脉:舌红或淡红,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间,脉弦,或滑,或弦滑。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初步的依据,确定中医经典与现代肝病的关联提供循证依据。

许杰[4](2020)在《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从中医学“痰瘀”的角度,评估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数据,为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提供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2.基于网络药理学运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筛选抗纤软肝颗粒治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并对成分作用潜在靶点与机制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究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药理学机制,为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基础。3.通过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从“痰瘀”的角度,研究抗纤软肝颗粒对痰瘀互结型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疗效。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患者利用抗纤软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对照组仅予ETV抗病毒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部分肝功能指标、血清肝纤维化及肝脏弹性等指标变化情况。2.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借助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TMAN-TCM)结合DisGeNET,Genecard,HPO,OMIM疾病靶点数据库,通过构建抗纤软肝颗粒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与肝纤维化疾病相关靶点网络相互映射来挖掘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靶点,利用STRING进行生物过程和通路富集分析,探究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通路研究。3.分别采用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的方法:(1)细胞实验中,采取二次重复给药的方式,通过Wistar雄性大鼠制备和提取抗纤软肝颗粒和对照组含药血清,分别处理原代肝窦内皮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肝窦内皮标志物分化抗原簇31(CD3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分子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细胞中CD31、vWF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通过扫描电镜检测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变化。(2)动物实验中,通过CCl4--橄榄油混合溶液皮下注射与低蛋白高脂饲料喂养Wistar雄性大鼠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运用拆方研究的方法,以索拉非尼作为对照药物,研究抗纤软肝颗粒(母方,MF)、母方去鳖甲方(QJ)和鳖甲(BJ)对肝纤维化大鼠一般情况、血清肝功能、肝组织和血清MMP13和TIMP-1分子、肝组织病理学、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分子水平的影响。另外,对肝组织中NO、NOS、MDA、T-SOD和HYP分子进行测量,观察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对肝组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酶促防御系统的影响的影响,进而观察其对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采用生化检测大鼠血清部分肝脏功能ALT、AST、ALB、IgG水平;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MMP-13、TIMP-1和VEGF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肝组织中CD31、vWF、CollagenⅠ和CollagenⅣ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采用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扫描电镜检测大鼠肝组织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及基底膜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MMP-13、TIMP-1的表达水平;采用生化检测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NO、NOS、MDA、T-SOD和HYP指标。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抗纤软肝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平均52.5岁,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1)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肝纤维化程度、治疗前主要症状和舌脉积分分布等方面行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临床症状总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84.375%vs60.7 1%)、显效率(53.125%vs28.57%),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症候积分的影响及单项症状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23.40±4.14vs22.80±3.85,t=0.5786,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8.75±3.28vs15.84±4.24,t=7.2916,P<0.01)。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5.6901,P<0.01)。两组对肝纤维化单项症状积分总有效率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项单项症状总有效率均显着增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1.406,P<0.01)。与对照组相比,抗纤软肝颗粒联合ETV治疗组能显着减轻患者临床症候:右胁隐痛、腹胀、乏力、纳差、便溏、舌暗红/淡暗、苔白腻、脉滑涩等。(4)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ALT、AST、TBIL、GGT各项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指标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HA、PCⅢ、Ⅳ-C、LN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指标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肝脏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可见对照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比较,肝脏硬度指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肝脏硬度指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在Batman-TCM中输入抗纤软肝颗粒的7种药物,分别搜索到鳖甲1个,丹参39个,地骷髅2个,莪术6个,海藻1个,牡蛎5个,生山楂30个化合物信息,共计84个。通过DisGeNET,Genecard,OMIM,HPO检索并筛选821个肝纤维化疾病相关的靶点,整合筛选出抗纤软肝颗粒成分和肝纤维化交集关键靶点。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以大于平均自由度为筛选条件筛选出核心网络,获得95个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的GO功能和途径/通路富集分析得到2203条生物过程,181个分子功能和包括MAPK、JAK-STAT、PI3K-AKT、Toll受体等在内的162条KEGG通路,这些通路为抗纤软肝颗粒在临床中的使用提供更为有力的、可靠的药理学证据。3.实验研究结果:实验一: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细胞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中形态的影响:肝窦内皮细胞经经免疫荧光单标、荧光显微镜观察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血清组(Control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组(MF组)肝窦内皮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变化。(2)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构的影响:对照组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狭小,窗孔结构将近闭塞,数量较少,而抗纤软肝方组可见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构清晰,窗孔增多增大,明显可见。(3)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CD31和vWF细胞因子的影响:抗纤软肝颗粒组原代肝窦内皮细胞CD31、vWF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CD31:0.0688±0.0150vs0.1151±0.0114,t=4.2565,P<0.05;vWF:0.0920±0.0089vs0.1319±0.0135,t=4.2740,P<0.05)。(4)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CD31、vWF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抗纤软肝颗粒组原代肝窦内皮细胞CD31、vWF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CD31:0.3337±0.0290vs0.4480±0.0128,t=6.2454,P<0.01;vWF:0.5603±0.0472vs0.7093±0.0448,t=3.9658,P<0.05)。实验二: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造模组体重增长受到抑制,其它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有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母方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方组肝纤维化死亡率和腹水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各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经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治疗后血清ALT、AST、IgG水平显着下降,而血清ALB的水平显着上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及血清MMP13、TIMP-1分子的影响:分别用qRT-PCR和ELISA法测定后显示,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降低肝组织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TIMP-1分子水平,而升高肝组织MMP13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MMP13的分子水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Sor组比较,母方组可明显调节肝组织和血清MMP13、TIMP-1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H&E染色中,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明显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抑制肝组织内结缔组织增生,尤其是母方组。与Sor组相比,母方组(MF组)肝纤维化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在天狼星红染色中,与模型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纤维组织成分含量明显减少,母方组纤维组织含量降低最为明显。(5)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抗纤软肝颗粒及其拆方各组肝组织,尤其是抗纤软肝颗粒组可见肝细胞索和肝窦结构较清晰,肝窦沟可显现,肝窦扭曲、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基底膜较薄或不连续,有的肝窦结构接近正常,肝窦壁内皮细胞窗孔明显可见,与Sor组相比,母方组大鼠肝组织可见肝窦扭曲、狭窄程度改善最为显着。(6)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分子水平的影响: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显着降低VEGF的mRNA表达水平,与Sor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显着降低CD31、vWF、CollagenI、CollagenIV的蛋白水平,尤其是抗纤软肝颗粒组。与Sor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对于降低CD31、vWF、CollagenI、CollagenIV的蛋白水平效果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中NO、NOS、MDA、T-SOD和HYP分子的影响: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显着降低MDA、NO、NOS和HYP表达水平,而升高T-SOD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Sor组比较,母方组可明显调节MDA、T-SOD、NO、NOS和HYP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治疗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证,抗纤软肝颗粒联合ETV与单用ETV治疗比较,两组均显示一定疗效,均可改善患者临床证候、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对单用ETV对照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联合ETV治疗组对于改善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证候,部分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优势,尤其在改善肝脏硬度方面。抗纤软肝颗粒在肝纤维化“痰瘀互结”证的治疗中起到明显软坚消痰、活血化瘀的抗肝纤维化作用。2.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发现抗纤软肝颗粒作用肝纤维化的相关机制可能跟MAPK、PI3K-AKT、JAK-STAT、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抗纤软肝颗粒具有抗肝纤维化的药理学依据。3.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抗纤软肝颗粒对体外原代肝窦内皮细胞和体内大鼠肝纤维化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同时,动物实验中发现,中药复方抗纤软肝颗粒、去鳖甲方与鳖甲均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尤其是母方(抗纤软肝颗粒)疗效最佳。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而防治肝纤维化。

张明发,沈雅琴[5](2019)在《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苦参碱多种途径给药(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都有较好的疗效。氧化苦参碱的临床疗效与剂量和用药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用药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注射给药的疗效快于口服,因此治疗开始时可注射给药,随后改为口服给药以持续提高疗效。氧化苦参碱除直接的抗病毒、抗炎、肝脏保护作用外,还可通过提高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间接增强机体清除和抑制病毒的能力,这可能是其治疗乙型肝炎疗效持续稳定的作用机制。

甘国林[6](2019)在《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前期已证实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抗病毒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和评估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控制CHB患者病情进展的临床疗效,初步形成疗效确切且可供推广应用的CHB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00例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的CHB经ETV治疗观察1年,且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兼有湿热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对照组单纯予ETV。两组均继续观察治疗24月。在入组前(0月)和治疗6月、12月、18月、24月检测并计算血常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FP、Fibroscan等,在入组前(0月)和24月检查肝脏MRI等,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组ALT、AST水平整体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HBV-DNA转阴率76.92%,HBe Ag血清转阴率40.90%(9/22),HBe Ag/HBe Ab转换率30.43%(7/22),对照组HBV-DNA转阴率62.5%,HBe Ag血清转阴率26.08%(6/23),HBe Ag/HBe Ab转换率17.39%(4/23)。治疗组HBs Ag下降更明显(P<0.05),但两组HBs Ag下降幅度上差异不明显(P>0.05)。3.两组HA、LN、PCⅢ、ⅣC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Fibroscan值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B超积分值整体明显下降,对照组B超积分值整体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01)。本试验中完成MRI检查的共61例,观察患者中发生肝硬化的共10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7例)。对照组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5.治疗组APRI指数、FIB-4指数、GPR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6.治疗组AFP、AFU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更大(P<0.05)。7.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显着(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48%,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8.本试验和前期试验具有一定连续性,部分病例在前期治疗及本试验观察期间未发现ETV耐药者,且为期24月治疗中90例患者均未见血常规、肾功能等损害,亦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治疗肝肾不足兼湿热证CHB患者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e抗原转阴率和转换率,降低HBs Ag水平和HBV DNA滴度,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胁痛、纳差、乏力、耳鸣、腰膝酸软、口苦等症状,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逆转和延缓肝纤维化进程,能够明显控制CHB的疾病进展。

蒋琴[7](2019)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6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试验组予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疗程为48周。检验及记录两组患者在0周、12周、24周、48周的血清HBV DNA、乙肝两对半定量、T细胞亚群、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试验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治疗1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转阴率皆为0;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24周、48周后,两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皆较治疗前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BsAg转阴率在治疗24周、48周后较前升高,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12周、24周后ALT复常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试验组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3.血清HBV DNA比较:组间相同观察时间点比较,试验组血清HBV DNA下降快于对照组(P<0.05)。4.HBeAg滴度比较:治疗后(12周、24周、48周)试验组与对照组HBeAg滴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12周后,组间比较HBeAg滴度,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48周后,试验组HBeAg滴度低于对照组(P<0.05)。5.主要肝功能(ALT、AST)比较:治疗后(12周、24周、48周)试验组与对照组ALT、AST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ALT、AST低于对照组(P<0.05)。6.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12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皆较治疗前下降(P<0.05),试验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7.T细胞亚群比较:比较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48周)T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48周)CD3+、CD4+、CD4+/CD8+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比较:试验组4例患者出现腹泻,未加药物可2日内自行缓解,余患者无特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加快HBV DNA阴转及HBeAg血清学转换,具有调节免疫、护肝等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升高CD3+、CD4+、CD4+/CD8+,改善机体免疫力有关。

李亚[8](2019)在《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CHB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肝宁方治疗CHB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CH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2例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肝宁方治疗,两组均以服药24周为一个疗程,共服用一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促炎因子(IL-18、IL-8、TNF-α)、抗炎因子(IL-10、IL-13)、氧化应激指标(MDA、SOD)、炎症介质(NO)、病毒学指标(HBV-DNA)数值的变化。通过上述指标数值的变化,评估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并探讨肝宁方对CHB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总体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脏炎症指标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ALT、AST、GTT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ALT、AST、GT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促炎因子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IL-18、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IL-8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8、TNF-α水平组间比较,治疗组IL-18、TNF-α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8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抗炎因子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10、IL-13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IL-10和IL-13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SOD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MD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SOD水平组间比较,治疗组的SOD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MD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中炎症介质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O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NO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HBV-DNA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HBV-DN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宁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恩替卡韦治疗,尤其是在改善中医证候、减轻肝脏炎症及肝细胞损伤等方面。2.肝宁方对CHB炎症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恢复促炎/抗炎、氧化/抗氧化的平衡以及降低炎症介质水平的机制实现的。

周玲瑶[9](2019)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观察的时间为8周。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的TBiL、ALB、ALT、AST、PTA、死亡率、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死亡率(20%)低于对照组死亡率(48%);(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患者TBi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患者TBiL、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TA、ALT、AST、ALB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治疗HBV-ACLF患者可降低死亡率、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周璇[10](2019)在《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肝组织病理结果及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以及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9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患者,纳入ALT正常且确诊为慢性HBV感染者共110例,收集感染者信息: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舌脉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乙肝标志物五项、谷氨酸氨基转移酶、HBV DNA等),并且对纳入研究的110例感染者均行肝穿刺检查,完善肝组织病理,观察其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中医四诊合参将110例感染者辨证分型,分为湿热内结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5种中医证型,分析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组织病理特点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以及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结果:1.11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中,湿热内结证32例,肝郁脾虚证57例,肝肾阴虚证10例,瘀血阻络证7例,脾肾阳虚证4例,中医证型以湿热内结(29.1%)、肝郁脾虚(51.8%)最为常见。2.110例感染者中,血清HBe Ag阳性者为35例,占26.7%,血清HBe Ag阴性者为75例,占57.3%,HBe Ag阳性感染者中湿热内结证所占比例(45.7%)明显高于在HBe Ag阴性感染者(21.3%)中的比例,说明血清HBe Ag阳性和血清HBe Ag阴性的感染者,它们的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3.本研究纳入的110例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肝组织炎症分级以G2为主(59.1%),分级≥G2者90%,肝纤维化分期以S2为主(40.9%),分期≥S2者65.5%。4.本研究纳入的110例感染者其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肝脏炎症程度与纤维化程度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炎症的分级越高,纤维化分期也越高。5.肝组织炎症分级与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与年龄比较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6.血清HBe Ag阳性与血清HBe Ag阴性感染者之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比较、纤维化分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11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分别与HBV DNA载量比较,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8.11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各中医证型之间肝组织炎症比较差异显着(P<0.05),其中肝组织炎症程度较其它证型更重的为瘀血阻络证感染者。9.本研究纳入的110例感染者,各中医证型之间的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瘀血阻络证感染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与其它证型比较更重;将感染者肝组织病理按纤维化分期分为<S2者与≥S2者,两组的中医证型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10.11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各中医证型之间年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阻络证感染者平均年龄最大,其它证型感染者平均年龄从大到小依次为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11.本研究纳入的110例感染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ALT水平比较存在差异显着(P<0.05),平均ALT水平最高的是脾肾阳虚证感染者,其它证型感染者平均ALT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肝郁脾虚证。12.本研究纳入的110例感染者中,不同的中医证型之间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证型中湿热内结证感染者病毒复制更活跃。结论:本研究纳入的11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存在相关性,瘀血阻络证感染者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更重,年龄越大,瘀血阻络证比例越高,湿热内结证感染者病毒复制更活跃,中医辨证分型可为慢性HBV感染的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1.1 肝硬化的基本概念
        1.2 乙肝肝硬化流行病学
        1.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发病机制
        1.4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分期
        1.5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1.6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治疗
    2 中医学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1 古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辨证论治
        2.4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的发生
第二部分 :病历资料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随访观察指标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入组基本特征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 ALT、AST 复常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比较
        2.5 两组患者无创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6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2.7 两组患者5年累积癌变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纤维化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
    2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设计及对象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中医证型判定
    7 检测指标及方法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CHB患者性别分布
        1.2 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1.3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的关系
    3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的关系
    4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肝穿活检病变特征的关系
    5 LSM值与PLT、APRI指数的关系
    6 LSM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7 LSM、APRI指数评估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CHB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2.1 CHB病因归属
        2.2 CHB的中医证型研究
    3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与LSM的相关研究
        4.1 Fibroscan的工作原理
        4.2 中医证型与LSM的关系分析
    5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与其它理化指标关系的研究
        5.1 中医证型与γ-谷氨酰转肽酶的关系
        5.2 中医证型与血小板、APRI指数的关系
        5.3 中医证型与肝纤四项的关系
        5.4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6 LSM与 PLT、APRI指数的关系
    7 LSM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8 LSM、APRI指数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9 CHB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0 存在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方证相应应用柴平汤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肝癌的认识
        1.1 肝癌病名溯源
        1.2 肝癌病因病机探讨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研究
        2.1 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
        2.2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
    3 关于TACE的研究
        3.1 TACE治疗原理
        3.2 TACE术后常见不良反应
    4 中医药结合治疗TACE术后综合征
        4.1 经典古方
        4.2 专方验方
        4.3 中药制剂
    5 经方辨治肝癌
        5.1 经方对肿瘤的认识
        5.2 方证辨证的认识
    6 柴平汤的认识
        6.1 柴平汤文献记载
        6.2 柴平汤现代医学用法研究
    7 导师运用柴平汤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入选病例情况
        4.2 治疗前基础比较
        4.3 西医临床疗效评价
        4.4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4.5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检测及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治疗TACE术后综合征的不足
    2 柴平汤方解
    3 柴平汤临床应用TACE后患者疗效分析
        3.1 柴平汤对ALT、AST影响
        3.2 柴平汤对ALB影响
        3.3 柴平汤对PT、AFP影响
        3.4 柴平汤对TBIL影响
        3.5 柴平汤对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
        3.6 柴平汤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第一部分 :抗纤软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药理作用机制
    1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细胞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二:综述 肝纤维化中西医诊断与防治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苦参碱im的临床疗效
    1.1 im氧化苦参碱200 mg
    1.2 im氧化苦参碱400 mg
    1.3 im氧化苦参碱600 mg
2 氧化苦参碱静滴的临床疗效
3 氧化苦参碱口服的临床疗效
    3.1 口服氧化苦参碱200 mg
    3.2 口服氧化苦参碱300 mg
4 氧化苦参碱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5 结语

(6)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试验设计
        1.1 试验分组
        1.2 试验对照
        1.3 样本量估算
    2.研究对象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中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临床分组、治疗和疗程
    4.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1 疗效指标及观察时间
        4.2 中医临床症候标准评分
        4.3 疾病进展控制的标准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
二.结果
    1.基线水平比较
    2.血清学指标
        2.1 血常规
        2.2 肝功能
        2.3 血清 HBV-DNA 转阴率比较
        2.4 HBsAg 血清学水平的比较
        2.5 血清 HBeAg 转阴率、HBe Ag/HBeAb 转换率
        2.6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2.7 肿瘤相关指标
    3.影像学观察指标
        3.1 Fibroscan值
        3.2 肝纤维化、肝硬化B超积分
        3.3 MRI检查观察肝硬化、肝癌发生率
    4.肝纤维化模型指标
        4.1 APRI指数
        4.2 FIB-4指数
        4.3 GPR指数
    5.中医症候积分
    6.安全指标
        6.1 血常规
        6.2 肾功能
三.讨论
    1.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发展和转归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及其转归的认识
    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认识
    4.巴菟补肾益肝颗粒组方及药物分析
    5.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疗效分析
        5.1 肝功能指标分析
        5.2 HBV-DNA滴度、HBeAg转换及HBsAg水平分析
        5.3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分析
        5.4 肿瘤相关指标分析
        5.5 影像学观察分析
        5.6 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指标分析
        5.7 中医症候积分分析
        5.8 安全性观察分析
    6.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四.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7)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理论研究
    1.1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1.1.1 流行病学的研究
        1.1.2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1.1.3 HBeAg作用机制的研究
        1.1.4 西医药物治疗的研究
    1.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1.2.1 病名的研究
        1.2.2 病因病机的研究
        1.2.3 常用方药的研究
2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标准
        2.1.3 治疗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疗效评定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2.2.2 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
        2.2.3 两组患者HBV DNA下降值比较
        2.2.4 两组患者HBeAg滴度水平比较
        2.2.5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2.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7 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比较
        2.2.8 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2.2.9 脱落病例分析
3 讨论
    3.1 HBeAg阳性CHB现代医学治疗难点分析
    3.2 中西结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优势探讨
    3.3 从“毒虚致病”理论探讨CHB的中医治疗
    3.4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组方理论探讨
    3.5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组方药物现代药理作用探讨
    3.6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疗效探讨
    3.7 现代医学关于白花香莲解毒颗粒作用机制的探讨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1
综述 浅谈中医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着)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肝脏炎症指标水平的比较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促炎因子指标水平的比较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抗炎因子指标水平的比较
        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比较
        2.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介质指标水平的比较
        2.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的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2 炎症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3.1 病名的认识
        3.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4 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4.1 组方依据及分析
        4.2 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
        4.3 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4.4 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的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2 西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的研究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病例来源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病例剔除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
        1.9 研究病例的终止
        1.10 一般情况比较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措施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实验室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HBV-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HBV-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6.4 两组HBV-ACLF患者TBil、ALB、ALT、AST、PTA比较
        6.5 两组HBV-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脱落情况及原因
    9 讨论
        9.1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9.2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TBiL的影响
        9.3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ALB的影响
        9.4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9.5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PTA的影响
        9.6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9.7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药方分析
    11 解毒化瘀颗粒的疗效机制研究
    12 本病的认识及不足
    1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病例入选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血清学检查
        2.2 肝组织学检查
        2.3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11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一般情况
        3.2 11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中医证型分布
        3.3 11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分析
        3.3.1 肝组织病理分布情况
        3.3.2 肝组织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
        3.3.3 肝组织病理与年龄相关性
        3.3.4 肝组织病理与HBeAg的关系
        3.3.5 肝组织病理与HBV DNA载量之间的关系
        3.4 11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各中医证型之间肝组织病理的比较
        3.4.1 各中医证型之间肝组织炎症分级的比较
        3.4.2 各中医证型之间肝组织纤维化的比较
        3.5 各中医证型之间年龄的比较
        3.6 各中医证型之间肝功能指标ALT水平的比较
        3.7 各中医证型之间HBV DNA载量的比较
    4.分析与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4.1.1 中医病名
        4.1.2 慢性HBV感染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4.1.3 慢性HBV感染中医治疗
        4.2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4.2.1 慢性HBV感染的流行病学
        4.2.2 慢性HBV感染的免疫机制
        4.2.3 慢性HBV感染的治疗现状
        4.3 研究结果分析
        4.3.1 110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4.3.2 110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相关情况
        4.3.3 11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
        4.3.4 各中医证型之间年龄的关系
        4.3.5 各中医证型之间血清ALT水平的比较
        4.3.6 中医证型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病例观察表
    附录二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及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D]. 王建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D]. 翁容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方证相应应用柴平汤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赵凯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D]. 许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9)
  • [6]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D]. 甘国林.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D]. 蒋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D]. 李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周玲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相关性研究[D]. 周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