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消脾汤治疗乳腺增生138例临床观察

自拟消脾汤治疗乳腺增生138例临床观察

一、自拟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13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凤[1](2020)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1.1对中医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为例)的近况进行定量分析,为客观评价软坚散结法治疗常见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提高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常见结节性疾病的临床疗效。1.2对治疗肝经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治疗每种疾病的高频用药、核心用药组合,发掘核心方剂,总结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1.3探索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发生在相同患者的中医辨治规律。2研究方法:2.1 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fang、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依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评价文献质量,Revman5.3作为分析辅助工具,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森林图模型展示分析结果,绘制漏斗图使纳入文献发表偏倚情况一目了然。2.2数据挖掘搜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方剂药物稀疏矩阵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应用Clementine12.0建立Apriori模型进行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应用IBM Statistic23软件进行R型聚类分析,挖掘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用药规律、常用药物组合、核心方剂,并挖掘新的有效方剂。3研究结果:3.1软坚散结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结果(1)甲状腺结节:研究共纳入34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缩小甲状腺结节大小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乳腺增生症:研究共纳入40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乳腺增生结节大小、结节硬度、相关激素(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肌瘤:研究共纳入29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医疗法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子宫肌瘤体积、相关激素(FSH、LH、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医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2数据挖掘结果(1)甲状腺结节:共筛选处方96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夏枯草、浙贝母、柴胡、莪术、牡蛎。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夏枯草、郁金;莪术、浙贝、夏枯草;夏枯草、陈皮(莪术、浙贝母、牡蛎并列第3)。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郁金、夏枯草、陈皮、甘草、茯苓、连翘;C2方:三棱、莪术、青皮;C3方:海藻、昆布、半夏、当归。C4方:浙贝母、牡蛎、玄参。(2)乳腺增生症:共筛选处方112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柴胡、香附、当归、白芍、浙贝母。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柴胡、香附;柴胡、当归;柴胡、白芍;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青皮、王不留行、海藻、昆布、牡蛎;C2方:浙贝母、瓜蒌、穿山甲、夏枯草、延胡索、丹参;C3方:白术、茯苓、白芍、当归;C4方:枳壳、甘草、川芎、柴胡、陈皮、香附。(3)子宫肌瘤:共筛选处方70首,药物使用频次在35次以上的共2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莪术、三棱。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三棱、莪术;三棱、莪术、夏枯草;三棱、莪术、桃仁。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香附、丹参;C2方:夏枯草、牛膝、牡蛎、海藻、昆布、荔枝核;C3方:鸡内金、山楂、黄芪、党参、白术;C4方:柴胡、白芍、土鳖虫、鳖甲、水蛭;C5方:桃仁、穿山甲、赤芍、川芎、当归、桂枝、茯苓、丹皮。4研究结论:4.1 Meta分析结论软坚散结法单独或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在改善病灶大小、硬度、总有效率、及相关激素水平等方面较单纯使用西医常规疗法有一定优势,并且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4.2数据挖掘结论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用药以化痰散结药为主,配合理气药、化瘀药,夏枯草、浙贝母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海藻玉壶汤、消瘰丸为主。可见人体上部甲状腺结节病理变化以痰凝为主,可伴血瘀和气滞,消瘿散结、化痰行气为主要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用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配合养血活血药、化痰散结药,柴胡、香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可见人体中部乳腺增生症病理变化以肝郁气滞为主,伴有血虚、血瘀、痰凝等特点,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为主要治法。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用药以活血破血消症药为主,莪术、三棱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为主。可见人体下部子宫肌瘤病理变化以血瘀为主,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可根据患者的整体表现判断患者以痰凝、气滞、血瘀中的何种病理变化为主,以此为处方用药的基本依据,病灶所在人体的上、中、下部位为辅助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三种疾病的常用中药具有多靶点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选择中药。

王子彦[2](2020)在《电热针治疗乳痛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热针治疗乳痛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资料均来源于2017.12-2020.01月就诊于本院门诊的病人,依据乳痛症的诊断标准,共纳入60例完成全部治疗过程的病例。治疗方案:①针刺组:取穴:阿是穴或阳性反应点,膻中,期门双,腹结双,足三里双,神门双,间使双,太冲双,丰隆双。②电热针组:针灸选穴同电针刺组,加以电热刺激。电热刺激:阿是穴或阳性反应点予电热针刺激,将2组导线的输出电极夹分别连接阿是穴或病灶局部的针灸针上。选用疏密波,周期0.8s,定时30min,输出脉冲,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宜;按加热键,加热针灸针。治疗周期:每周2-3次,共16次,8周内完成治疗。随访8周,每4周一次,总疗程16周。主要疗效指标评价:于0周、4周、8周、12周、16周,分别记录每月乳腺疼痛天数,与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次要疗效指标:于0周、4周、8周记录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于0周、8周记录乳腺彩超检测结果(乳腺囊肿、结节)。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患者,并统计完成8周全部疗程的患者60例,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各30例。①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之一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5.17天(95%CI(3.48,6.85)),针刺组为 4.67 天(95%CI(3.62,5.71));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8.00 天(95%CI(6.31,9.69)),针刺组为 7.07 天(95%CI(6.02,8.11));与 0 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0.97天(95%CI(-0.28,2.22));治疗 8 周,差值为 0.53 天(95%CI(-0.81,1.8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之二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33.20mm(95%CI(26.56,39.84)),针刺组为24.80mm(95%CI(17.60,32.00));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37.33mm(95%CI(30.69,43.97)),针刺组为34.97mm(95%CI(27.77,42.17));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14.00mm(95%CI(6.41,21.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7.97mm(95%CI(-0.20,15.7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简式McGill疼痛询问量表(S F-MPQ)评分与0周比较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7.53分(95%CI(5.23,9.83)),针刺组为7.10分(95%CI(5.34,8.86));治疗8周,电热针组为11.43分(95%CI(9.67,13.20)),针刺组为10.90分(95%CI(8.6,13.20));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3.07分(95%CI(1.13,5.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2.10分(95%CI(-0.03,4.2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PRI评分与0周比较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3.70分(95%CI(2.03,5.37)),针刺组为3.67分(95%CI(2.32,5.02));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6.37 分(95%CI(4.69,8.04)),针刺组为 6.73分(95%CI(5.38,8.08));较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1.63分(95%CI(0.29,2.9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1.23分(95%CI(-0.37,2.8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患者B超结果进行评价,主要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乳房B超检查报告的结节大小变化。共收集43例,于治疗前后均在同一医院进行B超检查的患者检查报告,电热针组22例,针刺组21例。对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囊性结节与实性结节大小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乳腺结节大小变化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评价,对于治疗8周后,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低于40mm的54例患者进行随访。电热针组与针刺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随访第12周,电热针组为8.20天(95%CI(6.51,9.89)),针刺组为7.73天(95%CI(6.69,8.78));随访第16周,电热针组为7.70天(95%CI(6.01,9.39)),针刺组为6.83天(95%CI(5.79,7.88));较0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随访第12周,两组差值为1.00天(95%CI(-0.40,2.40));随访第16周,差值为0.60天(95%CI(-0.65,1.8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指标之二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较0周变化值。随访第12周,电热针组为 48.35mm(95%CI(41.59,55.11)),针刺组为 44.20mm(95%CI(36.72,51.67));随访第 16 周,电热针组为 46.73mm(95%CI(39.53,53.93)),针刺组为 43.80mm(95%CI(37.16,50.44));较0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随访第12周,两组差值为3.75mm(95%CI(-3.06,10.4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6周,差值为2.67mm(95%CI(-3.94,9.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在随访期12W,16W,乳腺每月疼痛天数与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周期性乳痛与非周期性乳痛:对于电热针组与针刺组患者证型进行亚组分析,电热针组30例患者,其中周期性18例,非周期性12例;针刺组30例患者,其中周期性17例,非周期性13例。周期性乳痛,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4.33天(95%CI(3.07,5.59)),针刺组为 3.50 天(95%CI(2.02,4.98));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6.83天(95%CI(5.57,8.09)),针刺组为 6.22 天(95%CI(4.75,7.70));较 0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0.50天(95%CI(-2.06,1.06));治疗 8 周,差值为-0.72 天(95%CI(-2.05,0.6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周期性乳痛,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7.67天(95%C I(4.73,10.60)),针刺组为 5.17 天(95%CI(3.36,6.98));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10.67 天(95%CI(7.73,13.60)),针刺组为 7.42 天(95%CI(5.61,9.23));较 0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3.17天(95%CI(1.30,5.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2.42天(95%CI(-0.27,5.1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性乳痛,治疗4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36.33mm(95%CI(27.17,45.49)),针刺组为 23.30mm,(95%CI(14.66,32.34));治疗 8 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38.83mm(95%CI(29.67,47.99)),针刺组为33.17mm(95%CI(24.33,42.01)),两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差值为13.67mm(95%CI(2.39,24.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两组间差值为6.50mm(95%CI(-2.36,15.3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周期性乳痛,治疗4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28.50mm(95%CI(18.76,38.24)),针刺组为 26.75mm(95%CI(13.99,39.51));治疗 8 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37.67mm(95%CI(24.91,50.43)),针刺组为35.08 mm(95%CI(25.34,44.83)),两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差值为14.50mm(95%CI(4.72,24.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两组差值为10.17mm(95%CI(-5.21,25.5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性乳痛与非周期性乳痛,电热针与针刺治疗在治疗期4周,8周,简式McGill疼痛询问量表(SF-MPQ)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电热针治疗非周期性乳痛,对于SF-MP Q评分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优于针刺治疗非周期乳痛症(P>0.05)。电热针与针刺治疗在治疗期4周,8周,PRI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电热针治疗非周期性乳痛,对于PR I评分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优于针刺治疗非周期性乳痛。远期疗效评价,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在随访期12周,16周,乳腺每月疼痛天数与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了电热针治疗乳痛症,短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因疼痛产生的不良情绪,效果较普通针刺治疗效用更佳;但长期与远期疗效与普通针刺组无明显差异。电热针治疗周期性乳痛症,在短时期,对于患者平均乳腺痛VAS评分改善效果优于针刺治疗,但对疼痛时间与其他疼痛指标改善效果与针刺组无明显差别。电热针疗法对于非周期性乳痛症治疗,短期内,缩短疼痛天数、缓解乳房疼痛各项疗效指标效果均优于针刺治疗非周期性乳痛症。电热针治疗周期性乳痛症较针刺治疗,缓解疼痛症状见效更快;电热针治疗对非周期性乳痛症疼痛天数、疼痛评分和由疼痛产生的不良情绪,短期改善效果较普通针刺治疗更佳。电热针治疗乳痛症安全性较高。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王康[3](2020)在《基于FP-Growth算法拟定乳痛宁汤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将自拟乳痛宁汤应用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以及安全性方面,对乳痛宁汤的优劣势进行评价;初步运用FP-Growth算法数据挖掘的结果组方,通过乳痛宁汤的临床疗效,对该数据挖掘的可靠性和临床可行性进行验证。方法对在20 1 9年03月至同年08月期间,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二科门诊就诊的 70例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 5例。观察组给予基于数据挖掘和导师临床经验制定的自拟方剂乳痛宁汤治疗,对照组单予乳癖消片,均干预2个疗程,在治疗前、1疗程、治疗结束3个观察节点对患者的乳房疼痛、肿块等主要症候和全身伴随症状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症候评分。选取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期间因脱落和剔除共7人,最终获得符合标准病例63例,对照组3 0例,观察组3 3例。1.主要症候及伴随症状方面:经自拟乳痛宁汤和乳癖消片治疗后,两组主要症候积分在治疗1疗程及治疗结束,即后2个观察点,同未治疗相比,均明显减少(P<0.0 1);各伴随症状积分在后2个观察点均较治疗前改善(P<0.0 5)。组间比较,后2个观察点观察组疼痛积分下降更加明显(P<0.05);肿块和主症总积分表现中,两组相当(P>0.05);伴随症状总积分在后2个观察点观察组表现更加优秀(P<0.05),治疗结束后,情绪变化、两胁胀满、瘀血症状改善观察组更具优势(P<0.01);月经异常两组效果相当(P>0.05);腰膝酸软对照组明显优秀(P<0.0 1)。2.总积分方面: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结束3个观察点相比,两组总积分组内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减低后相当(P>0.0 5)。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对照组第2个疗程比第 1个疗程总积分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观察组第1个疗程较第2个疗程总积分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组间比较,第1个疗程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加优秀(P<0.01),第2个疗程两组相当(P>0.05)。3.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 1例,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显效5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90.90%,两组疗效相当(P>0.05)。4.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安全性均为1 0 0%(P>0.05),安全性等级俱为1级,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自拟乳痛宁汤能有效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乳房的疼痛、肿块和全身伴随症状,尤其在缓解患者乳房疼痛和改善情绪变化、两胁胀满、瘀血症状方面较乳癖消片优势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2.基于乳痛宁汤的优秀临床疗效,初步证实了本团队前期FP-Growth算法,对肝郁痰凝型乳癖组方规律数据挖掘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和临床可行性。

任宝凤[4](2019)在《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中药网络药理学相关理论探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并预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通路及潜在药物作用靶点。方法:1.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2.利用 ECTM(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的“中药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图。结果:1.符合条件的565首治疗乳腺增生方剂中的中药的四气分布的前三位是寒、温、平,五味分布前三位是苦、辛、甘,归经分布的前三位是肝、脾、心。在使用频次方面,其中有23味中药使用频次高于100,前十位分别是: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郁金、夏枯草、茯苓、浙贝母、青皮、甘草。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演化出包含7味中药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核心组合(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2.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为通过其所含的胆碱(choline)、谷甾醇(sitosterol,B-sitosterol)、香兰素(Vanil l in)和豆甾醇(Stigmast erol,C29 H48 0)主要作用于AR与SLC22 A1靶点,影响神经递质清除、细胞跨膜运输及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释放和核受体转录途径、细胞内受体的酰基化及Hsp90伴侣复合体对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调节来发挥对乳腺疾病的积极治疗作用。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主要通过性味苦寒、辛温、甘平的疏肝健脾中药来治疗本病,核心组合包含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7味中药。主要作用靶点为雄激素受体(AR)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SLC22A1)。

孙小静[5](2019)在《自拟疏肝益肾方治疗肝郁肾虚证乳癖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自拟疏肝益肾方治疗肝郁肾虚证乳癖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期为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用药指导。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对象来自于:河南省中医院乳腺科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门诊就诊的64例诊断为肝郁肾虚证乳腺增生病患者,依据病人就诊时间随机数字法分组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2例,A组(对照组):口服岩鹿乳康胶囊,用法用量: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月经期停药,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B组(治疗组)服药方法:口服自拟疏肝益肾方(柴胡疏肝散+二仙汤加减):柴胡15g、白芍12g、枳实12g、香附12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菟丝子20g、仙茅15g、熟地黄15g、肉苁蓉15g、当归12g、桃仁15g、红花10g、黄柏12g、黄芩12g、知母12g、茯苓9g、甘草9g。每日一剂,400ml水煎服,分早晚温服,月经期停药,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记录临床观察指标数据。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治疗,观察自拟疏肝益肾方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通过对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对比,两组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对比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伴随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都有明显降低,说明岩鹿乳康胶囊和自拟疏肝益肾方治疗乳腺增生病都有疗效。3.自拟疏肝益肾方治疗肝郁肾虚证乳癖临床等级疗效优于岩鹿乳康胶囊(P<0.05),且自拟疏肝益肾方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显着大于岩鹿乳康胶囊的总有效率84.38%,说明自拟疏肝益肾方治疗肝郁肾虚证乳癖疗效高于岩鹿乳康胶囊。结论:1.自拟疏肝益肾方治疗肝郁肾虚证乳癖临床疗效显着。2.自拟疏肝益肾方治疗肝郁肾虚证乳癖临床疗效高于岩鹿乳康胶囊,且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黎柳娇[6](2019)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作为治疗组,与口服乳癖消片对比治疗乳腺增生病,通过观察两者在治疗前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的疗效及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新的参考及借鉴。方法:收集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主要采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主要取穴:膻中(单)、乳根(患)、屋翳(患)、乳周围阿是穴(患)、期门(双)、丰隆(双)。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郁气滞加太冲、肩井;痰湿阻络加内关、中脘;冲任失调加关元、三阴交。背部走罐选择4号罐,从大椎穴起始,向下止于第10胸椎,向外止于肩胛部位(包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在内),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针刺治疗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火罐操作在第1、6、11、16次针刺结束后进行。对照组服药为每日3次,每次3片,10天为1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于经期停止治疗,月经结束后继续该疗程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评价,主要采用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包括质地、范围、大小等)、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组内比较提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干预后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各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提示治疗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治疗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疗法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乳腺增生病均有疗效,但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要优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尤其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缪霓[7](2019)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乳腺组织形态、病理及动情间期性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未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20只。每组大鼠自适应性饲养的第一天起直至治疗后的第十五天里,每日9am、4pm通过观察其阴道涂片,记录大鼠动情周期,确定动情间期。造模阶段,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肌肉注射大鼠后肢外侧连续25d,模型组及治疗组于大鼠后肢外侧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0d序贯黄体酮5d复制大鼠乳腺增生病模型。治疗阶段,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予淀粉糊精贴敷于大鼠第三对乳房上,治疗组予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药糊贴敷于大鼠第三对乳房上。治疗第五天时,取每组大鼠的第三对右侧乳房,切口进行缝合,大鼠继续饲养;治疗第十天时,取每组大鼠的第三对左侧乳房,切口进行缝合,大鼠继续饲养,获得标本后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学诊断,观察乳腺腺泡面积和导管直径、各组大鼠乳腺病理组织形态变化。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5天后及治疗10天后时,测量大鼠乳头直径、并在监测到的动情间期进行内眦静脉取血,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性激素水平(E2、P和PRL)、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性激素受体(ER、PR)。结果:(1)乳头直径:造模前,三组大鼠乳头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3)。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乳头直径增大(P<0.0001;P=0.0013)。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乳头仍然增大(P<0.0001),但治疗组大鼠乳头直径比模型组缩小(P=0.0004)。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乳头仍然增大(P=0.0008),但治疗组大鼠乳头直径进一步缩小(P=0.0002),恢复至对照组大鼠乳头水平(P=0.236)。(2)动情周期持续时间:造模前适应性饲养阶段,三组大鼠动情周期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872)。造模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动情周期持续时间显着延长(P<0.0001;P<0.0001)。治疗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时间仍然延长(P<0.0001);但治疗组大鼠的动情周期时间比模型组缩短(P<0.001)。(3)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适应性饲养阶段,三组大鼠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动情周期各阶段时间均显着延长(P<0.05)。治疗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动情前、动情期时间持续延长(P<0.05),动情后、动情间期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动情间期时间较模型组显着缩短(P<0.05),动情前、动情期、动情后期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动情周期紊乱率:造模后,对照组仍有稳定的周期变化,但模型组出现2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一直持续到治疗后仍未恢复;治疗组在造模后出现4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治疗期间,仅发现1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另外3只大鼠恢复正常的4个阶段。(5)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E2变化:造模前,三组大鼠E2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652)。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的E2水平升高(P=0.0002,P=0.0168);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血清E2水平仍升高(P<0.0001,P=0.0355),治疗组比模型组血清E2水平降低(P=0.0002);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E2水平仍升高(P=0.0004),治疗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7131)。(6)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P变化:各组P在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5天后、治疗10天后均无差异(P=0.5632,P=0.5369,P=0.3188,P=0.5346)。(7)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PRL变化:造模前,三组大鼠PRL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1451)。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及治疗组的血清PRL水平升高(P=0.0037,P=0.0225);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血清PRL水平仍升高(P=0.0035);治疗组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77);治疗10天后,各组见间的血清PRL水平无显着性差异。(8)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进行脏器指数比较:其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的肝脏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4,P<0.0001),子宫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783,P=0.915)。(9)乳腺组织病理学:治疗5天后:对照组镜下可见乳腺组织处于静息状态,腺叶数量较少,腺叶内腺泡紧缩,上皮细胞排列较为整齐。模型组镜下可见腺上皮增生层次增加,腺泡与导管内可见分泌物,少数的腺泡存在轻度扩张,呈中度增生状态。治疗组镜下可见个别腺泡有轻度增生,腺泡与导管内见分泌物,未见明显扩张。治疗10天后:对照组镜下见乳腺处于静息状态,乳腺小叶散在分布,腺泡腔不扩张。模型组镜下可见乳腺小叶增生、体积仍增大,腺泡数量多,腺泡及导管内可见分泌物,部分腺泡和导管处于扩张状态。治疗组镜下可见乳腺小叶无明显增生,腺泡腔未见明显扩张。(10)乳腺腺泡面积: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腺泡面积均较增大(P<0.0001、P<0.0001),但治疗组的腺泡面积小于模型组(P=0.0038);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腺泡面积仍增大(P<0.0001、P=0.0014),但治疗组的腺泡面积小于模型组(P=0.0058)。(11)乳腺导管内径: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导管内径均增大(P<0.0001、P<0.0001),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8610);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导管内径仍增大,(P<0.0005、P<0.0001),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8674)。(12)免疫组化ER AS平均积分: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的ER平均积分均升高(P<0.0001,P=0.0149),且治疗组积分低于模型组(P=0.0007);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ER平均积分仍升高(P<0.0001),治疗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2723)(P=0.2723)。(13)免疫组化PR AS平均积分:各组PR平均积分在治疗5天及10天后均无差异(P=0.1392,P=0.8795)。结论:通过雌二醇序贯黄体酮肌肉注射成功复制乳腺增生病大鼠模型。乳腺增生病大鼠表现为乳头直径增大,镜下见乳腺腺泡面积及导管内径增大,血清E2水平及PRL水平升高,ER表达更显着,动情周期持续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动情间期消失。撤除外源性性激素10天后,模型尚未复旧。外源性性激素对大鼠P及PR表达无显着影响。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有关,尤其与E2、PRL水平升高相关。外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可加速乳腺增生病大鼠复旧,表现为乳头直径缩小,镜下见乳腺腺泡面积缩小,对导管内径无显着影响,延长的动情周期缩短,E2水平降低,ER表达降低。外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可以通过降低血清E2、PRL水平、降低ER表达,减少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起到治疗作用,为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马碧霞(MAH PIK HSIA)[8](2019)在《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以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为治疗组,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分别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为探求本病更加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乳腺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共120例,按1: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先予乳三针治疗,以膻中、乳根、肩井为主穴,少泽、合谷、太冲、丰隆为配穴,以上穴位均取双侧。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每隔lO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然后在患者留针期间行奈良灸治疗,取穴天枢、气海、足三里,每穴施灸9壮约45min。各穴在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分别取42℃(浅黄色,弱型)、45℃(黄色,温型)的奈良灸,以皮肤无灼烫感为度。对照一组先予乳三针治疗,然后行一指禅推、揉、摩、按、拿等手法推拿治疗;对照二组采用乳三针治疗同时配合给予口服疏经方片(药物成份:蜈蚣、香附、醋三棱、醋莪术、醋延胡索等)治疗。两对照组针刺治疗均同治疗组。三组的治疗时间及疗程,中药治疗为每次4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7天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其余各组治疗均避开月经期及排卵期,月经结束后第1~5天及排卵期后第1~5天,每天1次,共10次/月经周期,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统计。根据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故以乳房疼痛评分与肿块大小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分别观察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四个方面的指标变化;以中医全身症状综合疗效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并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含量变化作为客观评价指标。最后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情况,比较各组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数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按a=0.05,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①年龄: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930,P=0.38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年龄均数相等,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②病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481,P=0.61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病程均数相等,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③主要症状积分: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四个主要症状积分三组间比较,P>0.05(x2=1.343,P1=0.511;x2=0.233,P2=0.890;x2=1.151,P3=0.562;x2=0.302,P4=0.860),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四个主要症状积分均数相等,主要症状方面具有可比性。④黄体期激素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泌乳素激素水平三组间比较,F=0.538,P=0.585>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泌乳素激素水平均数相等,三个激素水平方面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共38例,治疗前后四个主要症状(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积分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307,T2=-4.896,T3=-5.196,T4=-5.466,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后治疗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②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一组共36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491,T2=-4。347,T3=-4.523,T4=-4.838,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后对照一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③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二组共37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309,T2=-4.873,T3=-5.296,T4=-5.260,P1=0.00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后对照二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降低。④三组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063,P=0.01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2.227,P=0.026;H=2.857,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均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H=0.606,P=0.54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1.435,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3.234,P=0.004;H=2.446,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800,P=1.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6.567,P=0.03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比较,H=2.335,P=0.02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大;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223,P=0.824;H=-2.100,P=0.10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5.964,P=0.05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三组间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不等。⑤三组主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3.16%;对照一组总有效率38.89%;对照二组总有效率32.43%。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137,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二组主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3.次要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一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二组总有效率75.68%。经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x2=8.686,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一组次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4.客观指标评价①治疗前后雌二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76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545,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对照一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7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对照二组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前后雌二醇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2.980,P=0.22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雌二醇差值不等。②治疗前后孕酮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2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一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069,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二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30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三组间治疗前后孕酮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209,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孕酮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比对照一组差值大(H=-2.942,P=0.010<0.05),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无差异(H=-2.082,P=0.112;H=0.848,P=1.000)。③泌乳素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6.03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3.785,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4.36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888,P=0.156>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泌乳素差值不等。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1例晕针、1例血肿;对照一组出现1例血肿、1例滞针,对照二组出现2例血肿、1例滞针。经卡方检验,x2=0.308,P=0.896>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评价三组经过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0.83%;对照一组复发率为57.14%;对照二组复发率为58.33%。经卡方检验,三组复发率比较,x2=7.068,P=0.033<0.05,且两两比较,均可认为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远期疗效较好。结论:1.对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采用乳三针治疗分别结合奈良灸、推拿和中药治疗均能达到改善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的目的;2.三组治疗方法相比较,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组在改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全身症状、调节黄体期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方面疗效较佳,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组与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谢宛君[9](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乳癖临床规律及林毅教授临证经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收集林毅教授诊治的乳癖病案,建立病案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乳癖证型识别模式的建立,乳癖症状规律和林毅教授用药规律的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林毅教授2008年1月-2019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诊治的乳癖病案原始资料,经过病案筛选及标准化处理后,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信息采集系统建立数据库。通过文献检索并筛选、确定乳癖证型相关客观化指标,运用SPSS 19.0 CHAID决策树算法建立乳癖证型的决策树识别模型。最后以指定病种、指定证型专业需求为驱动,分析乳癖症状规律和林毅教授用药规律。结果:1.建立林毅教授治疗乳癖病案数据库共收集林毅教授治疗乳癖病案7632个,涉及患者5865人,按相关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乳癖病案593个建立数据库,涉及患者593人,描述症状或体征216个,处方药物155种。肝郁气滞案242个,痰瘀互结案152个,冲任失调案199个。2.基于CHAID决策树算法建立乳癖证型识别模型对筛选确定的 LH,E2,PRG,FSH,PRL,TSTO、E2/PRG、E2/TSTO、PRG/TST0 共 9个指标进行决策树分析,建立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3个乳癖证型识别模型。肝郁气滞证模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90.34%、97.14%、92.28%,包括E2、FSH 2个属性,模型深度为2,共有10个节点,7个终节点,形成3条肝郁气滞证识别路线和4条非肝郁气滞证识别路线。痰瘀互结证模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91.88%、76.39%、87.07%,包括E2、FSH、PRL 3个属性,模型深度为3,共有15个节点,10个终节点,形成2条痰瘀互结证识别路线和8条非痰瘀互结证识别路线。冲任失调证模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87.18%、88.89%、87.80%,包括FSH、E2/TSTO、E2、PRG 4个属性,模型深度为3,共有17个节点,11个终节点,形成5条冲任失调证识别路线和6条非冲任失调证识别路线。3.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林毅教授乳癖论治经验共纳入593个病案,其中肝郁气滞案242个,痰瘀互结案152个,冲任失调199个。乳癖症状以乳房结块、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为主,乳房疼痛症状按性质分为胀痛、闷痛、刺痛、隐痛、串痛,考虑诱发或缓解等相关因素又可分为周期性疼痛、疼痛而气行觉舒,兼症常表现为不同证型的症候群。舌淡红或红,苔少或舌淡胖,边有齿印,脉弦,又可表现为细、数、涩、沉。遣方用药时,以疏肝理气为总则,用药功擅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利湿化痰、益气补血、滋阴补肾,其中健脾益气、消食类药物比例较大,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肝、脾、心、胃经用药最多,常拟方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气滞证乳癖乳房疼痛多为胀痛或串痛,呈周期性,病情与情志有关,常伴急躁易怒、情志抑郁、喜叹气,胁胀胁痛、心烦失眠,舌质淡红,脉弦。亦可出现口苦、咽干等兼症,治疗上以疏肝理气化痰、化瘀散结止痛为基本法则,兼用健脾益气。处方药物的四气分类以温、寒为主,五味分类以辛、苦、甘为主,肝、脾、心、胃经用药最多。常用对药多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形式,组方规律为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药物群。痰瘀互结证乳癖乳房疼痛多为刺痛、闷痛、固定痛,夜间痛甚;常伴胸闷和月经量少等异常,舌淡紫或紫黯,舌有齿印,苔白,舌下脉络青紫,脉象可出现弦、涩、细等类型。可见纳呆恶食、咽部异物感等痰湿蕴结中焦症状。治疗上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基本法则,兼用理气健脾。处方药物的四气分类以温、平、寒为主,五味分类以苦、辛、甘为主,肝、脾两经用药最多。常用药对多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药物组合形式,组方规律为逍遥萎贝散酌加补血活血药物群。冲任失调证乳癖乳房疼痛多为隐痛、闷痛,常伴腰痛、腰脊痛等骨关节症状,亦有颧红、盗汗等阴虚症状和四肢凉、畏冷、喜温恶凉、四肢凉等阳虚症状,舌淡或淡胖,边有齿印,脉沉,或舌有裂纹,苔少,脉细、数。治疗上以温肾助阳、滋阴生津为基本法则,兼用消食除积。处方药物的四气分类以温性为主,平性、热性次之,且温性远较其他性味多;五味分类中甘味药物最多,咸、辛次之,且甘味远较其他性味多;归经以肾、肝两经最多,且两经药物远较其他归经多。常用药对多为六味地黄丸组成药物即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6味药的相互配对,组方规律亦提示为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物群,但有温肾助阳和滋阴补肾两种分组倾向,主要通过熟地黄、白术产生联系。结论: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出的林毅教授治疗乳癖论治经验为:中体西用,病证结合,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五脏相关,肝为至要,脾肾并重,平衡为宗;溯源求新,知药善用,组方精妙,用药平和。数据挖掘方法可用于乳癖证型识别模型研究,在林毅教授治疗乳癖病案症状规律和用药规律的体现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可一定程度上给临床上诊断乳癖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张晓苗[10](2018)在《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以“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共识法为西医医师和全科医师遴选出具有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成药;并以岩鹿乳康胶囊为例,观察其治疗肾阳虚证乳腺增生病的疗效。研究方法:(1)文献系统评价: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检索电子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数据库、SinoMed 及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NGC。根据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使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用RevMan5.3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并运用GRADEpro软件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等级推荐。(2)专家共识:收集整理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已上市的中成药,设计两轮专家问卷调查表,对不同地区的中医、中西医乳腺病专家进行咨询,第一轮主要是对说明书中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解释成西医术语以及按照辨证原则对中成药进行分类,并对其种类、剂型、疗程进行推荐。第二轮主要是对不同证型中成药的熟悉程度、推荐强度和应用情况进行咨询。(3)临床试验:以岩鹿乳康胶囊为例,对纳入的30例肾阳虚证的乳腺增生病病人进行治疗,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研究结果:文献研究中共纳入81篇文献,其中78篇RCT研究,3篇系统评价。经过Meta分析和GRADE证据等级评价,推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中成药为:乳癖消、红金消结胶囊、乳癖散结胶囊。综合整理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成药为35种,经专家共识推荐:肝郁气滞证:逍遥丸;肝郁化火证:乳癖消片;肝郁兼血瘀证:红金消结胶囊;肝郁兼痰凝证:小金丸;冲任失调证:岩鹿乳康胶囊。临床试验表明岩鹿乳康胶囊治疗肾阳虚证乳腺增生病患者在缓解乳房疼痛和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相比较西药在有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文献研究中的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大部分偏低,缺乏大规模、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严格的系统评价,在以后的临床试验中需以此为方向,提高其循证医学证据的等级;专家共识推荐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成药强调要辨证为首为主,认为治疗中成药可以单独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面岩鹿乳康胶囊可以缓解肾阳虚证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症状,但病例数较少,且未设对照组,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中成药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携带方便,剂型稳定等优势。具有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的治疗乳腺增生病中成药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医师(包括西医医师和全科医师)中推广。

二、自拟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13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13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循证医学和数据挖掘相关概念及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论
附录
创新点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2)电热针治疗乳痛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乳痛症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1 疾病概述
        2 流行病学
        3 发病原因
        4 乳痛症的临床表现
        5 乳痛症的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乳痛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乳痛中医内治法
        4 乳痛中医外治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乳痛症热刺激疗法与电热针临床运用进展
        1 热刺激疗法作用机制
        2 热刺激在乳痛症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3 电热针的临床运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受试者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观察中止标准
        2.6 观察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样本量估算
        3.3 随机方法
        3.4 治疗方案
        3.5 观察周期
        3.6 观察指标
        3.7 疗效评价
        3.8 安全性评价
        3.9 统计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电热针组与针刺组
        5.2 周期性乳痛与非周期性乳痛
        5.3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结果的意义
        6.2 电热针疗法的选择
        6.3 研究对象选择
        6.4 针刺穴位选择
        6.5 对照组选择
        6.6 安全性
    7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VAS视觉模拟评分
    附录2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3)基于FP-Growth算法拟定乳痛宁汤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1 追名析源
        1.2 探因循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临证论治
        1.5 外治概要
    2 乳腺增生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乳腺增生症的流行病学
        2.2 西医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3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及疗效评价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节点
        3.4 观察指标及记录
        3.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处理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安全性等级评价标准
        3.8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2.1 年龄及初潮年龄
        2.2 病程
        2.3 月经史
        2.4 孕产史
        2.5 哺乳史、婚否及家族史
        2.6 疗效相关可比性分析
        2.7 小结
    3 疗效结果及数据分析
        3.1 主要症候积分
        3.2 全身伴随症状积分
        3.3 总积分比较
        3.4 总积分差值比较
        3.5 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理论依据
    2 数据挖掘结果可靠性和可行性分析
    3 组方依据及方药解析
    4 对照组选药分析
    5 临床疗效评价
        5.1 基线资料比较
        5.2 主要症候比较
        5.3 伴随症状比较
        5.4 总积分比较
        5.5 疗效比较
        5.6 安全性结果比较
    6 创新点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4)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分析软件、数据库
    2.2 处方来源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4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组方规律分析
    2.5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网络靶标预测
        2.5.1 乳腺增生核心方靶标数据收集
        2.5.2 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的构建
3. 结果
    3.1 四气五味统计结果
    3.2 用药频次统计结果
    3.3 组方规律分析
    3.4 提取核心组方
    3.5 核心方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信息的收集
    3.6 构建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
    3.7 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关键靶点及通路(pathway)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5)自拟疏肝益肾方治疗肝郁肾虚证乳癖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的剔除、脱落、退出与中止
    6 记录和治疗方法
    7 疗效性观察指标
    8 疗效评定标准
    9 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结果
    1 治疗前一般资料(主要因素)对比
    2 治疗后总体情况比较
    3 结果及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自拟疏肝益肾方的立法依据与组方
    2 研究结果讨论
    3 展望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病例调查表
    附录2 文献综述一
    附录3 文献综述二
    附录4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6)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认识
        1.1 发病机制研究
        1.2 影响因素研究
        1.3 临床表现
        1.4 西医治疗
        1.5 小结
    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述
        2.1 病名认识
        2.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认识
        2.3 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2.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及处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积分
        3.3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价指标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5 不良反应
        3.6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1.1 针刺选择依据
        1.2 罐法选择依据
    2 对照组选题思路
    3 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讨论
        3.1 研究结果总结
        3.2 疾病分析
        3.3 疗效分析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中药制剂组成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动情周期
        2.3 乳腺增生病模型制备
        2.4 药物干预
    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3.1 乳头直径
        3.2 动情周期
        3.3 血清性激素水平
        3.4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3.5 脏器指数
    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状况及乳头直径
        1.1 一般状况
        1.2 乳头直径
    2 动情周期情况
        2.1 阴道分泌物涂片结果
        2.2 动情周期持续时间
        2.3 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
        2.4 动情周期紊乱率
    3 各组大鼠血清E2、P、PRL变化
    4 脏器指数
        4.1 脏器形态
        4.2 脏器指数比较
    5 乳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5.1 乳腺组织病理
        5.2 免疫组化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背景
        1.1 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乳腺增生病发病的相关性
        1.2 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
        1.3 防治乳腺增生病的重要性
        1.4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
        1.4.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名的认识
        1.4.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4.3 中医内治法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
        1.4.4 中医外治法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
    2 课题组相关的前期研究
        2.1 临床试验结果
        2.2 动物实验结果及实验设计改进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大鼠一般行为及脏器变化
        3.2 大鼠性激素及其受体
        3.3 大鼠动情周期
        3.4 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及其病理
    4 小结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学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三 其他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摘要
    附录四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项目及学术会议等情况

(8)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乳腺增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医学认识
        二、现代医学认识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四、质量控制
        五、依从性保障
        六、患者随访
        七、受试者权益保护
        八、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线资料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三、黄体期激素水平比较
    第二节 治疗结果
        一、主要疗效比较
        二、次要疗效比较
        三、客观指标比较
        四、安全性评定
        五、远期疗效观察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选择
        二、乳三针治疗
        三、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
        四、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
        五、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
    第二节 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结果
        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9)基于数据挖掘的乳癖临床规律及林毅教授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乳腺增生病中西医研究现状
        一、MGH西医研究现状
        二、MGH中医研究现状
    第二节 乳癖证治规律研究现状
    第三节 林毅教授治疗乳癖临证经验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不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数据挖掘研究乳癖临床规律及林毅教授临证经验
    第一节 林毅教授治疗乳癖病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一、病案资料来源
        二、病案资料筛选
        三、数据库建立
        四、质量监督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二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乳癖病证候识别模型的建立
        一、资料来源
        二、相关标准
        三、确定客观化指标
        四、样本含量估算
        五、数据预处理
        六、质量监督
        七、统计学方法
        八、研究结果
    第三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林毅教授乳癖论治经验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相关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第二节 基于决策树方法建立的乳癖证型识别模型
        一、CHAID决策树方法定义与优势
        二、乳癖证型识别模型的分析
    第三节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林毅教授乳癖论治经验
        一、总体情况分析
        二、肝郁气滞证情况分析
        三、痰瘀互结证情况分析
        四、冲任失调证情况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一 乳腺增生病概况
        二 西医认识和治疗
        三 中医认识和治疗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浅析中药温阳法治疗乳腺增生病
        一 肾阳虚理论概述
        二 温阳法的运用
        三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确定临床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专家共识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推荐意见(初稿)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1.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文献研宄
    2.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专家共识
    3.温阳法治疗乳腺增生病
结语
附录1: 已上市的中成药
附录2: 中成药产品信息
附录3: 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4: 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5: 岩鹿乳康胶囊对乳腺增生患者肾阳虚证疗效评价的注册登记研究
附录6: 岩鹿乳康胶囊注册登记研究知情同意书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自拟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13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D]. 刘彩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电热针治疗乳痛症临床疗效观察[D]. 王子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基于FP-Growth算法拟定乳痛宁汤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D]. 王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D]. 任宝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自拟疏肝益肾方治疗肝郁肾虚证乳癖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孙小静.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黎柳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D]. 缪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马碧霞(MAH PIK HSI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乳癖临床规律及林毅教授临证经验[D]. 谢宛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晓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自拟消脾汤治疗乳腺增生138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