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锚现象分析及预防措施

失锚现象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锚杆失锚现象分析与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1](2020)在《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矿区弱胶结煤系地层的开采带来了诸多技术难题,其中最为复杂的是富水条件下,特别是富碱性水条件下弱胶结软岩巷道的围岩控制问题,其解决的关键在于掌握水岩作用下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与规律,揭示水化学损伤下的围岩失稳机理,从而提出合理支护方案,实现巷道安全稳定。本文基于西部矿区弱胶结地层水文地质调研,围绕碱性水作用下弱胶结围岩物理力学损伤机理与变形控制,综合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开展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对进一步丰富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理论,指导富水条件下弱胶结地层开采实践、推动我国西部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及理论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我国西部矿区弱胶结地层赋存环境调研,提出了碱性水-弱胶结软岩水化学作用实验方法,得到了弱胶结泥岩和弱胶结粉砂岩在不同碱性水、不同浸泡时间条件下的矿物组分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特性损伤规律。掌握了浸泡液溶液离子种类及浓度变化规律。(2)根据矿物组分与浸泡液离子浓度变化规律,推演了水岩作用化学方程式,揭示水岩化学作用本质与岩石物理力学损伤机理。根据实验室测试数据,拟合变量因子与损伤因子的关系曲线,建立了基于时间效应、碱性程度以及微观孔隙变化的宏观力学损伤演化方程,得到了损伤演化本构关系。(3)分析测试了锚固剂、锚杆杆体及锚索钢绞线在不同碱性水环境中的物理腐蚀特征以及力学性能损伤规律,研究了不同锚固区围岩、pH值、腐蚀时间对锚固体拉拔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条件下锚固体主要破坏形式与破坏机理,提出了锚杆碱蚀防治方法。(4)根据巷道围岩含水层分布、富水环境pH值、以及水岩作用下锚固区围岩的可锚性,将巷道围岩分为5类,并分别设计给出支护形式。以大南湖七矿实际开采地质条件为例,通过数值计算确定了不同支护形式的合理支护参数,形成了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分类支护技术方案。(5)对试验区域巷道围岩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并分类,提出了分类支护方法,对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分类支护技术方案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并对围岩稳定性监测方案进行设计,实现了巷道围岩变形、锚杆索受力等的现场监测。该论文有图131幅,表31个,参考文献139篇。

陶文斌[2](2020)在《高应力软岩巷道锚杆支护优化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徽省和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大,深井软岩巷道面临高应力环境,巷道存在变形严重、支护困难等问题,造成巷道返修频繁和锚杆失锚安全事故显着增加,严重影响巷道正常施工和威胁人员安全。本文基于安徽省和山东省矿区地应力测试分析结果,明确了安徽和山东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以安徽淮南矿区潘三煤矿为例,对潘三煤矿地应力进行实测,并模拟分析在巷道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成不同夹角时巷道围岩应力与锚杆轴力变化规律,发现巷道变形不仅与地应力大小相关,而且还与巷道轴向和最大主应力方向有关,对高应力软岩巷道锚杆支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正交试验分析锚杆加固岩体影响因素作用,对锚杆支护工艺进行改进,提出了锚杆锚固优化方案,并将其应用于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安徽省和山东省矿区软岩巷道锚杆支护提供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安徽、山东矿区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发现安徽和山东矿区是以水平应力为主的高地应力矿区。以淮南矿区潘三煤矿为例,采用应力解除法对潘三煤矿地应力进行了现场实测,得到潘三煤矿地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潘三煤矿为典型高地应力矿井,以南北向水平应力为最大主应力,且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差值和最大与最小水平应力差值均较大。现场发现当巷道布置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似垂直时,巷道变形量急剧增加。(2)对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巷道布置轴向成不同夹角的巷道锚杆锚固支护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当巷道布置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夹角在0°~30°时,巷道围岩应力较为缓和;当夹角大于30°时,巷道顶部和底板区域应力显着升高并且应力集中程度增大;锚杆自由段轴力呈“一”字状分布,锚杆锚固段轴力呈“乀”字状分布,帮部锚杆轴力随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巷道轴向所成夹角增大而呈负相关,顶部锚杆轴力随夹角增加呈正相关且增加显着。当夹角大于30°时巷道顶板逐渐转为重点支护区域,应加强锚杆对顶板支护。(3)对于局部变形严重的高应力软岩巷道,采用加长锚固锚杆或全长锚固锚杆支护存在锚杆承载能力低和锚固段受力不均的现象,无法依靠锚杆支护解决巷道大变形的问题。通过设计锚杆拉拔试验正交方案开展锚杆加固岩体影响因素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锚杆失效首先发生在锚固体与试块粘结界面,锚杆拉拔锚固失效经历了弹性-塑性-破坏6个动态阶段,不同锚杆加固岩体影响因素对锚固失效和锚杆极限拉拔力作用不同,其中试块强度和锚杆预应力对提升锚杆极限拉拔力影响显着。(4)基于对锚杆加固岩体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高预应力后张法全长锚固支护工艺,并研发高预应力减摩垫片和高预应力全长锚固锚杆。对高预应力后张法全长锚固支护的受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支护围岩承载能力进行了理论计算,并采用测力锚杆对高预应力后张法全长锚固支护与传统加长锚固支护、全长锚固支护进行了室内和现场试验对比。高预应力后张法全长锚固支护方法具有高预应力支护与全长锚固支护的特点,在全长锚固的基础上使得预应力得以向围岩内传递,增大围岩压应力区范围,形成更有效的锚固围岩承载结构,在现场试验中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同时高预应力后张法全长锚固支护方法使锚固界面剪应力分布更加平缓,减少应力集中出现,有效避免了脱锚失锚事故发生。(5)对非均匀应力环境中的深埋圆形巷道围岩-锚杆受力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并考虑围岩软化、扩容和锚杆锚固效应影响,推导了不同水平应力下围岩弹塑性区应力、位移表达式以及锚杆轴力和锚固界面剪应力的解析表达式,进而对围岩侧压系数、锚杆预应力、围岩弹性模量和锚杆长度四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侧压系数是影响巷道锚固破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不同锚固破碎区形态造成巷道不同位置锚杆受力分布不同;通过锚杆支护抑制巷道锚固破碎区变形是控制巷道变形重点,提高锚杆预应力和改善围岩强度可以显着提高锚杆支护质量,只改变锚杆长度对改善支护效果影响很小。(6)根据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地质环境以及现有围岩分类标准,提出了以地应力测量结合围岩分级指标为基础,测力锚杆全程监测为依据,高预应力全长锚固技术为核心并采用数值模拟修正的动态支护优化方案,对巷道重点支护区域进行局部支护强化设计。结果表明:该支护优化方案改善了围岩特性,通过增加围岩有效压应力来减小巷道变形量,提高了围岩抗变形能力,支护效果比较显着。

范士福[3](2019)在《新巨龙煤矿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措施与方法》文中提出新巨龙煤矿3煤埋深较大,经煤岩样鉴定,3煤及其顶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为实现3煤的安全开采,本文对新巨龙煤矿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从掘进施工防冲安全措施、监测预报措施、卸压解危措施以及个体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措施可为新巨龙煤矿3煤的安全开采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伟[4](2019)在《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诱发机理与防治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击矿压发生的原因复杂,影响因素多,灾害破坏严重,是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研究中的难题之一,冲击矿压的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对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意义重大。本文以胡家河煤矿4号煤层的赋存地质条件及开采现状为基础,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诱发机理与防治技术应用研究,完善矿井冲击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了煤炭安全、高效回采。运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开展了特厚煤层开采覆岩垮落的结构及关键层运动分析,得出了特厚煤层开采关键层的破断运动规律,分析了工作面的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步距,分析了关键层的复合效应对来压步距的影响;得出特厚煤层开采覆岩初次断裂后形成不规则的垮落带,高位基本顶达到极限跨距断裂后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结构;胡家河煤矿工作面基本顶的初次垮落步距为51.8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5.1m,来压步距总体呈现“两小一大”交替来压,平均动载系数为2.28,矿压显现剧烈。通过顶板结构运动分析,研究了覆岩结构运动及应力变化对冲击矿压的控制机理。从开采深度、煤岩冲击倾向性、煤层厚度变化、地质构造、区段煤柱、顶板岩层结构等方面因素对冲击矿压危险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发生原因主要为在高原岩应力作用下,顶板结构运动引起的震动诱发冲击矿压。从区域性防御和动态主动解危两个方面,开展冲击矿压综合防控技术的工程应用。区域性防御技术主要有选择合理的区段煤柱宽度、正确布置开切眼和停采线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采煤工艺等;冲击矿压的控制解危措施主要有大直径钻孔卸压、煤体爆破卸压、顶板预裂爆破、底板卸压措施等,冲击危险解危效果通过采用微震、地音、钻屑、矿压监测等方法进行检验。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有效的缓解了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的危险,保障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李路恒[5](2019)在《朱集西矿千米深井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朱集西矿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现场调查,结合工程地质资料和实验室实验分析得出深井沿空掘巷失稳破坏特征,围绕合理煤柱宽度确定难题开展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工作,进而得到煤柱留设宽度。基于一次高强稳定型支护原理,提出了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围岩控制技术和支护体稳定性控制技术,最终通过现场工业性试验验证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1)朱集西矿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属于典型的高应力软岩巷道,表现出两帮内移量大、底鼓严重的变形特点;经常出现锚杆索锚固失效,钢带、金属网等严重损坏现象;钻孔窥视发现巷道围岩破坏松动范围大于锚固区域。分析认为高地应力环境、沿空掘巷覆岩运动、巷道支护方式及参数选择不合理等是沿空巷道围岩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2)基于深井巷道围岩体在高应力作用下强度软化特点,通过煤柱力学模型的构建,分析并推导出煤柱两侧破碎和塑性区宽度求解函数,进一步得到合理煤柱宽度计算公式。基于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工程地质条件,计算得出煤柱最小宽度为4.6m。通过建立FLAC3D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采深条件下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变化特征,分析了护巷煤柱宽4m、6m、8m、10m、12m时煤柱、实体煤侧应力及位移分布特点,最终确定符合实际工程条件的煤柱宽度为8m。(3)考虑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地质采矿条件及围岩变形特点,提出了一次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即采用高强锚杆索及时高工作阻力支护巷道围岩体;从锚杆索协同支护原理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得出了锚杆索预紧力最佳匹配数值;针对锚杆索预紧力损失难题,提出锚杆二次预紧及锚索超张拉技术。(4)提出了增强锚杆锚固可靠性和锚索锚具防滑移自锁技术,通过在锚杆锚固端安设一伞状簧片装置,来有效保证锚杆在破碎围岩中可靠锚固;结合对锚索锚具工作状态的受力分析,提出在锚索尾端安装锚具防滑移自锁装置,以有效降低锚具滑移及钢绞线破断弹射现象发生可能性。(5)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在留设8m煤柱宽度时,采用一次高强稳定型锚网支护方案,有效保证了沿空巷道支护效果,实现了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在整个服务期内不扩修的目标,使朱集西矿巷道支护水平迈上新台阶,真正实现了创益增收、安全高效的目标。

李怀珍[6](2018)在《煤巷非全长锚固单元体锚杆滑移脱粘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树脂锚固支护技术在我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主动支护方式。受围岩赋存特点、应力环境、树脂药卷粘结特性和施工技术方面的影响,非全长锚固单元体锚杆滑脱失效现象屡有发生,导致巷道围岩严重变形甚至支护事故发生,制约了锚固支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严重威胁着煤矿的生产安全。锚固支护方案设计时主要考虑巷道围岩宏观支护效果,较少考虑锚杆滑移脱粘失效、围岩可锚性和支护材料性能发挥程度等因素,因此,亟需开展锚杆滑移脱粘机理和支护参数优化研究。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计算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细观角度开展非全长锚固单元体承载性能、锚固段载荷传递规律、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探讨非全长锚固单元体锚杆滑移脱粘发生条件,揭示锚杆滑移脱粘失效机理,进而提出锚固支护参数设计与优化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煤巷锚固单元体的概念,从细观角度分析了非全长锚固单元体“三体两面”结构特征、载荷传递机制和应力环境;总结分析了锚杆滑脱失效的三种模式、失效状态和发生条件。依托PFC数值计算,结合锚固单元体内裂隙发育和扩展情况,研究了锚固长度、围岩强度、围岩应力和锚固剂厚度等因素对锚杆滑脱失效的影响。(2)自制了包括加载系统、力和位移采集系统、静态应变采集系统和声发射监测系为一体的室内张拉试验系统;在配制中等硬度煤岩材料、加工制作试件模具和测力锚杆基础上,开展了不同锚固长度、不同载荷等级条件下的室内张拉试验,掌握了锚固单元体承载特征、锚固失效模式和锚固段载荷传递规律;采用FLAC软件开展了实体单元模型数值计算,掌握了不同锚固长度、不同载荷等级条件下锚固段载荷传递规律、锚杆-锚固剂、锚固剂-煤岩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3)基于Benmokrane B提出的界面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三阶段线性函数,建立了完全弹性阶段煤岩-锚固剂界面平衡方程,推导出了轴向载荷作用下锚杆弹性极限承载力和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计算公式。结合滑移脱粘演化过程,推导得出了弹塑性阶段锚固段任意位置锚杆轴力、锚固剂-煤岩界面剪应力计算公式。结合弹性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得出了界面发生滑移脱粘条件下煤巷锚杆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公式,探讨了确定合理锚固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4)在理论研究、张拉试验和声发射监测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锚杆滑脱失效演化全过程分析,提出非全长锚固单元体发生煤岩-锚固剂界面滑脱失效的三个条件,揭示了锚杆滑移脱失效机理。(5)提出了既能满足安全经济、又能充分发挥围岩可锚性和锚杆材质性能的锚固支护设计原则和工作流程,推导出短锚张拉试验界面强度参数计算公式。在采用常规设计方法初步确定主要锚固支护参数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界面滑移脱粘防控对支护参数的优化方法。工业性试验表明:巷道围岩支护方案安全性可靠,围岩控制效果良好,其经济性、支护材料材质性能和围岩可锚性均得到较好发挥,为煤矿巷道锚固支护参数优化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郭伟耀[7](2018)在《深部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失稳及能量释放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程实测发现巷道围岩内部呈现层裂结构特征,以及巷道围岩层裂结构破坏与冲击地压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于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失稳及能量释放这一问题研究并不充分。因此,本文采用现场调研、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法,在分析多起脆性煤体层裂结构破坏与冲击地压案例基础上,从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形成过程、变形规律、破坏特征、失稳机制及能量释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现场实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深入分析两个煤矿三个深部采区发生的多起脆性煤体冲击地压案例,发现冲击地压发生前巷道围岩内部呈现层裂结构特征,研究了煤矿巷道围岩层裂结构破坏特征,得到其破坏类型有煤壁掉渣、帮鼓/煤壁松动、片帮和煤壁位移共四类破坏失稳形式,并以破坏深度及破坏程度共同进行了表征,为以巷道围岩层裂结构破坏类型为导向的动力失稳防控方法构建提供了依据。(2)采用自主研发的双轴加载装置对红砂岩、煤、模型石膏和含砂模型石膏四类岩石材料开展了双轴加载试验,获取了四类材料的强度及破坏特征,结合电镜扫描结果,分析了不同侧压下宏观拉伸破裂面的形成机制,揭示了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形成就是大量平行于轴向方向宏观拉伸裂缝的形成,应用断裂力学推导了宏观拉伸裂缝形成的应力判据。(3)针对层裂体开展了不同类型层裂试样的单轴压缩及巴西劈裂试验,获取了层裂试样的力学特性及其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及变形场演化规律,得到层裂体受压破坏失稳过程可分为均衡承载、非均衡承载和峰后破坏失稳三个阶段,推导出了峰前各阶段承载表达式,揭示了层裂体破坏失稳原理,为巷帮浅部层裂煤体稳定性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4)通过对不同类型层裂试样进行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获得了单轴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层裂试样的基本力学特性和声发射演化特征,研究了层裂体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及其损伤演化规律,分析了均质度、基元强度和临界能量耗散值对层裂体能量耗散的影响,得到均质度决定了能量耗散模式,而基元平均强度和临界能量耗散值决定了能量耗散的多少。(5)基于巷道围岩层裂结构的组成,采用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体”自身释放型和“煤体+顶板”共同释放型两类组合结构破坏失稳过程及能量演化规律,建立了两类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动力失稳模型,给出了冲击能量计算方法,提出了冲击失稳能量判据,解答了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动力失稳过程中能量如何释放这一问题。(6)基于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动力失稳的四个阶段,提出了以防治与防护相结合的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动力失稳防控理念,从增加浅部层裂煤体破坏时所需能量和减小深部完整煤体及顶板可释放能量两方面入手,构建了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动力失稳防控方法。

郑军辉[8](2014)在《部分锚杆失效时边坡加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有锚杆挡墙施工完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在设计时考虑的不利因素不全面、施工过程中施工的质量没有控制好或不按照施工工序施工、在使用过程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的因素等等导致原有的锚杆部分失效,并且失效锚杆不能通过修复后恢复其抗力因此就不能正常使用;这样由于失效锚杆不能继续提供抗力来约束边坡变形,并且其他锚杆的承载力又不能增加将导致锚杆抗滑力小于边坡的下滑力。因此边坡稳定性系数和安全系数都会达不到规定要求,这说明边坡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如果在更不利因素下边坡可能会滑动甚至垮塌。由此可见对部分锚杆失效的锚杆挡墙进行加固是非常有必要而且也是很重要。对边坡进行加固来说,无论是预应力锚杆加固还是非预应力锚杆加固都要先确定边坡的位移和变形才能进行加固。我们没有查到关于边坡位移的理论推导,在此我们采用弹性力学对边坡位移进行求解,并给出了在重力、坡顶荷载以及锚杆共同作用下边坡的位移解。在此基础上研究部分锚杆失效后边坡的加固问题。在锚杆挡墙支护边坡广泛应用的今天,已有锚杆挡墙支护中部分锚杆失效的问题很普遍存在,而目前对部分锚杆失效后进行加固的研究无论从理论计算、设计方法、采用什么样形式加固的确定等方面都很少。因此本文提出了采用非预应力锚杆加固和预应力锚杆加固的方法和计算方法。本文结合目前锚杆挡墙支护相对较成熟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结论,针对部分锚杆失效后非预应力锚杆加固和预应力锚杆加固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原有锚杆锚固段的变形,再和边坡在部分锚杆失效以后边坡的位移变化相结合,建立了采用非预应力锚杆加固和预应力锚杆加固计算模型,并通过SLOPE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调整后,总结出预应力加固锚杆的实用设计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在具体说明两种加固方法具体计算过程,同时也体现了这两加固方法的实用性。

梁力丹[9](2014)在《强震作用下锚索震害特征及其健康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龙门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地灾害多发,在防治工程建设中,预应力锚索作为一种主动防护措施,凭借其自重小、施工便捷、抗震性能优越、能与岩土体共同作用等优点成为最经济、有效的边坡防治措施之一。然而,“5.12”汶川地震导致大量已建山地灾害防治工程严重受损,预应力锚索虽抗震性能优于其他防治工程,但在强震作用下依然出现不同程度的震害损伤。因此,全面评估其健康状况,对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项目,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物理模拟试验、结合无损检测等技术方法研究锚索的震害特征及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锚索健康评估模型。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锚索的失效破坏模式:①内锚固体破坏;②锚索体破坏;③外锚头破坏;④岩体破坏。并将其与天然情况下的破坏模式进行对比,发现三处不同点:①地震作用下,锚索体由于瞬间的强大冲击荷载致使轴向力急剧增大,容易直接拉断破坏,而天然情况下由于斜坡变形发生锚索体拉断破坏的可能性较小;②地震作用下外锚头各部件对地震波响应略有不同,可能产生相对位移致使外锚头失效破坏,而在天然情况下外锚头各部件能够协调受力,破坏原因多为保护层或材料强度不足;③地震作用下边坡岩体可能出现开裂甚至整体滑动破坏,此时锚索可能并无结构上的破坏,而天然情况下边坡岩体出现整体滑动时大多是因为锚索工程已经失效无法继续锚固边坡。(2)采用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预应力锚索在往复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规律,可以发现,锚索的破坏形式以锚索体和外锚头破坏为主,在往复荷载下锚索体和外锚头受力集中且破坏时能量较大,而内锚固体若灌浆体强度足够且灌浆密实,本身无质量缺陷,受力响应较慢,能够充分发挥抵抗作用,不容易出现粘结力和握裹力失效现象。最终,得到锚索在往复作用下的变形破坏主要包括四个阶段:①安全阶段:在该阶段内坡体的抗滑力主要由结构面提供,锚索轴向力变化较小,整体位移变化在1mm以内,且随着水平地震作用的不断增大,锚索体锚固段应力集中明显,而自由段变形相应较小;②稳定变化阶段:在该阶段内锚索开始发挥锚固作用且能够抵抗该种程度下的水平往复加载,锚头受力集中,锚索轴向力变化速率加快,预应力逐渐失效,其压缩作用逐渐丧失;③线性变形阶段:该阶段内锚索预应力完全失效,滑体位移和轴向力变化几乎呈线性趋势增长,滑体开始整体松动,此时模型较危险,如不及早治理,可能发生局部或整体破坏;④破坏阶段:滑体整体滑出超过143mm,锚索全部失效。试验发现,上排锚索较下排锚索更易破坏,且锚索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极限值远低于材料本身的抗拉强度。(3)采用宏观—微观—宏观的评价方式提取锚索震害健康检测指标,首先从宏观评价入手,确定震损范围为首要性评价指标(敏感因子),再对单根锚索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合相应的无损检测手段,对锚索的内部特性进行健康检测,获得单根锚索的健康诊断结果。最后再对所有损伤锚索的损伤级别与分布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统计,最终确定整个锚索工程的健康状况。

李波[10](2012)在《边坡预应力锚索安全评价指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锚索技术以其加固见效快、可靠性高、较经济等优点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于边坡支护工程中。然而,许多的边坡锚固失稳的事例告诉我们,锚固工程并不是永久性保障的。特别由于固坡工程的隐蔽性特点,在自然环境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锚固边坡的岩土体内部结构或者受力状态发生了变化,同时由于锚固工程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定的失误或者缺陷,可能存在边坡失稳的潜在威胁没被警觉。一旦发生了破坏,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在分析总结了前人关于预应力锚索失效模式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于边坡锚固工程安全评价指标的分析,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从预应力锚索固坡机理入手,研究了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及相应的机理。2.指出预应力锚索常见破坏模式对应的锚固承载能力的主控因素,建立了内锚固段力学模型,得到粘结失效破坏模式下的极限抗拔力的理论公式。3.用ANSYS软件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对影响锚固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进行拉拔试验有限元模拟,同时针对预应力锚索存在预应力损失的特点,进行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4.针对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的结果,选取了边坡预应力锚索安全评价指标,分析了安全评价标准。

二、锚杆失锚现象分析与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锚杆失锚现象分析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碱性水作用下弱胶结软岩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2.1 弱胶结地层水文地质调研
    2.2 水-岩作用实验方案与设计
    2.3 碱性水作用下弱胶结软岩力学性质劣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碱性水作用下弱胶结软岩物理-化学-力学损伤演化机理研究
    3.1 碱性水作用对弱胶结软岩物理特征影响研究
    3.2 碱性水作用对弱胶结软岩水化学损伤机理研究
    3.3 碱性水作用下弱胶结软岩损伤力学演化关系推导
    3.4 本章小结
4 碱性水环境锚固系统失效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
    4.1 锚固系统失效方式、腐蚀机理
    4.2 不同支护构件及锚固体劣化特征及表征形式
    4.3 锚固单元失效及围岩破坏形式研究
    4.4 不同碱性水条件下锚固体防护措施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围岩分类及控制技术研究
    5.1 巷道围岩地质环境分类及控制策略
    5.2 考虑pH值、时间劣化效应及改进屈服准则下蠕变本构模型数值实现
    5.3 不同pH值、不同腐蚀龄期下巷道变形破坏规律及支护对策
    5.4 不同围岩分类下支护参数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分类控制技术现场试验
    6.1 试验区域概况
    6.2 围岩控制方案
    6.3 围岩稳定性监测与分析
    6.4 本章小节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应力软岩巷道锚杆支护优化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地应力对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2.2 锚固体载荷传递机制研究现状
        1.2.3 锚固体锚固影响因素及锚固失效研究
        1.2.4 地下工程锚固围岩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1.2.5 高预应力锚杆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深部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2.1 地应力概述
        2.1.1 地应力成因
        2.1.2 地应力及高应力软岩判别标准
    2.2 安徽、山东矿区地应力分布特点
        2.2.1 安徽、山东垂直应力随埋深变化规律
        2.2.2 安徽、山东矿区水平主应力随埋深变化规律
        2.2.3 安徽、山东矿区侧压系数随埋深变化规律
    2.3 潘三煤矿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对巷道稳定影响
        2.3.1 淮南矿区及潘三矿地质概况
        2.3.2 潘三煤矿地应力测试方案
        2.3.3 潘三煤矿地应力测量结果
        2.3.4 潘三煤矿地应力分布及对巷道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巷道布置方向对锚杆支护围岩影响研究
    3.1 数值计算模型及研究方案
        3.1.1 数值计算模型
        3.1.2 不同巷道布置方向围岩计算条件
    3.2 不同巷道布置方向对锚杆支护围岩分析
        3.2.1 围岩应力的分布规律
        3.2.2 锚杆轴力的演化规律
    3.3 不同巷道布置方向锚杆监测点轴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拉拔试验锚杆加固岩体影响因素研究
    4.1 锚杆拉拔力学试验方案及内容
        4.1.1 正交试验统计分析方法
        4.1.2 试验目的及方案
        4.1.3 试验装置与材料
    4.2 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4.2.1 锚杆拉拔破坏失效形式
        4.2.2 锚杆拉拔全荷载位移分析
        4.2.3 锚杆拉拔过程效果分析
    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3.1 极差分析
        4.3.2 方差分析
    4.4 锚固因素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预应力全长锚固工艺研究
    5.1 高预应力减摩垫片研发
        5.1.1 锚杆预应力施加现状
        5.1.2 垫片施加预应力理论分析
        5.1.3 扭矩-预应力转化试验
    5.2 创建高预应力全长锚固工艺及设计锚杆
        5.2.1 传统锚杆支护受力形式
        5.2.2 高预应力后张法全长锚固工艺
        5.2.3 高预应力全长锚固锚杆设计
    5.3 数字化测力锚杆实时监测系统
        5.3.1 数字化测力锚杆系统简介
        5.3.2 测力锚杆数据采集系统
        5.3.3 数据接收分析系统
    5.4 高预应力全长锚固工艺试验验证
        5.4.1 高预应力全长锚固工艺室内试验分析
        5.4.2 高预应力全长锚固工艺现场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非均匀应力场预应力全长锚固锚杆支护机理
    6.1 围岩-锚杆支护机理研究
    6.2 预应力全长锚固锚杆支护围岩理论模型
        6.2.1 巷道围岩力学计算模型及假设
        6.2.2 预应力全长锚固锚杆支护计算模型
    6.3 锚固围岩-锚杆受力分析
        6.3.1 围岩-锚杆受力基本条件
        6.3.2 弹性区围岩受力分析
        6.3.3 非锚固软化区围岩受力分析
        6.3.4 锚固软化区围岩-锚杆受力分析
        6.3.5 锚固破碎区围岩-锚杆受力分析
    6.4 锚杆支护影响因素分析
        6.4.1 侧压系数与锚杆支护影响关系
        6.4.2 预应力与锚杆支护影响关系
        6.4.3 岩体弹性模量与锚杆支护影响关系
        6.4.4 锚杆长度与锚杆支护影响关系
    6.5 巷道锚杆轴力监测
        6.5.1 试验巷道地质概况
        6.5.2 测力锚杆结果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高预应力全长锚固支护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
    7.1 锚杆优化支护控制方法
        7.1.1 锚杆优化设计支护方案
        7.1.2 锚杆优化支护设计原则
    7.2 潘三矿工程应用概况
        7.2.1 巷道地质概况
        7.2.2 围岩物理力学性质
        7.2.3 巷道初始支护设计
        7.2.4 巷道初始支护监测
    7.3 锚杆支护方案优化及验证
        7.3.1 锚杆支护方案优化
        7.3.2 支护优化验证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新巨龙煤矿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措施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掘进施工防冲安全措施
2 监测预报措施
    2.1 动压信息收集
    2.2 矿压观测
    2.3 煤粉监测
3 卸压解危措施
    3.1 迎头及帮部卸压措施
    3.2 特殊情况下卸压解危措施
    3.3 底煤处理措施
4 个体防护措施
    4.1 人员自身防护措施
    4.2 物料与设备固定管理
    4.3 防冲限员管理规定
    4.4 交接班制度
    4.5 防冲监测及卸压机具配置
5 结论

(4)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诱发机理与防治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冲击矿压诱发机理研究现状
        1.2.2 冲击矿压监测监控及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1.2.3 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案
        1.3.2 论文预期达到的目标
        1.3.3 技术路线
2 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显现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矿井地质概况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地层特征及地质构造
        2.1.3 地应力特征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2 主采煤层特征与顶底板岩性
        2.2.1 煤层赋存特征
        2.2.2 顶底板岩性
    2.3 矿井冲击矿压显现特征
        2.3.1 大巷布置情况及开采规划
        2.3.2 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
        2.3.3 冲击矿压显现情况
    2.4 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影响因素分析
        2.4.1 自然影响因素
        2.4.2 开采技术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破断运动特征分析
    3.1 覆岩关键层结构分析
    3.2 关键层的破断运动规律
    3.3 工作面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步距分析
    3.4 厚硬岩层的复合效应及对来压步距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冲击矿压诱发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4.1 覆岩的破断运动对冲击的控制作用
        4.1.1 覆岩的破断试验研究
        4.1.2 顶板岩层断裂震动试验结果分析
    4.2 应力变化对冲击的控制作用
    4.3 冲击矿压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4.3.1 钻屑法监测
        4.3.2 微震监测预警系统
        4.3.3 地音监测预警系统
        4.3.4 矿压监测
        4.3.5 冲击危险的动态监测预警技术
    4.5 小结
5 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综合防控工程实践
    5.1 冲击矿压区域性防御技术
        5.1.1 工作面区段煤柱留设宽度分析
        5.1.2 采掘布置优化设计
        5.1.3 工作面参数优化设计
        5.1.4 巷道支护能力优化
    5.2 冲击矿压动态主动解危技术
        5.2.1 大直径钻孔卸压
        5.2.2 底板大直径钻孔卸压
        5.2.3 煤体卸压爆破
        5.2.4 顶板深孔爆破
        5.2.5 冲击危险解危效果检验
    5.3 冲击矿压的保障措施
        5.3.1 技术管理
        5.3.2 个体防护
        5.3.3 其它管理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朱集西矿千米深井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工程概况
    2.1 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采矿地质条件
    2.2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3 沿空掘巷围岩裂隙发育范围测试
    2.4 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破坏特征及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深井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分析
    3.1 沿空掘巷巷帮岩体受力变形分析
    3.2 深井沿空掘巷煤柱帮力学模型
    3.3 深井沿空掘巷煤柱合理宽度确定分析
    3.4 深井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3.5 本章小节
4 深井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
    4.1 深井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
    4.2 深井沿空巷道锚杆-锚索预应力协调作用分析
    4.3 沿空掘巷锚网支护系统稳定性保障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现场工业试验
    5.1 沿空巷道支护技术核心
    5.2 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支护方案
    5.3 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矿压监测
    5.4 围岩支护效果分析
    5.5 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锚网支护技术优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煤巷非全长锚固单元体锚杆滑移脱粘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综述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非全长锚固单元体滑脱失效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
    2.1 锚固单元体的定义
    2.2 非全长锚固单元体结构特征成与载荷传递机制
    2.3 非全长锚固单元体滑脱失效模式
    2.4 非全长锚固单元体滑脱失效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锚固单元体承载性能研究
    3.1 张拉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
    3.2 数值模型与方案设计
    3.3 锚杆载荷-自由端位移曲线特征
    3.4 锚固长度对单元体承载能力的影响
    3.5 锚固段载荷传递规律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锚固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及滑脱机理研究
    4.1 锚杆-锚固剂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4.2 煤岩-锚固剂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4.3 张拉试验界面滑脱失效模式分析
    4.4 煤岩-锚固剂界面滑移脱粘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界面滑脱失效控制的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5.1 支护参数优化原则与工作流程
    5.2 煤岩-锚固剂界面强度参数计算
    5.3 锚杆设计锚固力与预紧力优化
    5.4 锚杆锚固长度设计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6.3 巷道围岩控制效果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深部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失稳及能量释放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煤矿巷道围岩层裂结构破坏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地质概况
    2.3 冲击地压破坏特征
    2.4 巷道围岩层裂结构现场探测
    2.5 巷道围岩层裂结构破坏特征
    2.6 小结
3 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形成机制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双轴加载试验概况
    3.3 不同岩石类材料双轴加载试验结果分析
    3.4 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形成力学机制
    3.5 小结
4 层裂体破坏失稳机制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层裂试样破坏失稳试验概况
    4.3 层裂试样受压破坏试验结果分析
    4.4 层裂试样拉伸破坏试验结果分析
    4.5 层裂体破坏失稳机制
    4.6 小结
5 层裂体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及损伤演化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能量及损伤参数计算方法
    5.3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案
    5.4 加卸载过程中层裂试样能量及损伤演化规律
    5.5 层裂体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影响因素分析
    5.6 小结
6 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动力失稳机制及能量释放研究
    6.1 引言
    6.2 组合体破坏失稳试验
    6.3 两体组合结构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演化规律模拟研究
    6.4 三体组合结构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演化规律模拟研究
    6.5 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动力失稳机制及能量释放分析
    6.6 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动力失稳防控方法与实践
    6.7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部分锚杆失效时边坡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边坡稳定分析的现状
    1.3 锚杆护及加固的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
    1.7 本章小结
2 锚杆作用机理分析研究
    2.1 锚杆的锚杆锚固段作用力对锚固体力学性质
        2.1.1 锚杆与砂浆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2.1.2 砂浆与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2.1.3 对两种粘结应力的分析
    2.2 锚杆失效原因分析及防治锚杆失效的措施
    2.3 本章小结
3 锚固段抗力形成与消失模型
    3.1 已有锚杆与新锚杆的受力分析
        3.1.1 新旧锚杆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分析[22]
        3.1.2 原锚杆抗力强度分析
    3.2 锚固体上的应力分布
        3.2.1 有效锚固(即临界锚固长度)长度
        3.2.2 按照边坡规范设计的锚固长度 lm与有效锚固上长度 ld的关系
        3.2.3 锚杆锚固段后移后变形
    3.3 本章小结
4 部分锚杆失效后锚杆加固计算模型
    4.1 边坡在部分锚杆失效后边坡的位移
        4.1.1 岩质边坡在重力作用下位移计算
        4.1.2 岩质边坡在堆载作用下位移计算
        4.1.3 锚杆轴力在垂直坡面分力作用下位移计算
        4.1.4 锚杆轴力在平行坡面分力作用下位移计算
    4.2 锚杆部分失效后边坡表面各排锚杆的位移计算模型
    4.3 采用非预应力锚杆加固部分失效后边坡计算模型
    4.4 采用预应力锚杆加固部分失效后边坡计算模型
        4.4.1 采用预应力锚杆加固部分失效时预加应力的大小
        4.4.2 采用预应力加固部分锚杆失效后的边坡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SLOPE 程序简介
        5.2.1 Slope.软件概述
        5.2.2 Slope.使用范围
        5.2.3 Slope.计算方法和原理
        5.2.4 Slope.软件的特点
    5.3 SLOPE 程序模拟
        5.3.1 计算模型的参数选择
        5.3.2 模型的建立
        5.3.3 模型的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实例分析
    6.1 锚杆挡墙加固方案设计
        6.1.1 工程概况
        6.1.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6.1.3 地层岩性
        6.1.4 边坡支护设计参数
        6.1.5 原边坡设计方案计算
        6.1.6 边坡设计方案计算
        6.1.7 原边坡设计方案
    6.2 加固设计方案
        6.2.1 新工况简介
        6.2.2 锚杆失效后锚杆挡墙加固设计方案计算
        6.2.3 部分锚杆失效后的加固设计方案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目录

(9)强震作用下锚索震害特征及其健康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索的应用现状
        1.2.2 锚索健康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锚索失效模式研究
    2.1 锚索锚固机理分析
    2.2 锚索荷载分析
    2.3 锚索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2.4 锚索失效破坏模式分析
第3章 锚索低周往复物理模拟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原理
    3.3 试验总体设计
        3.3.1 试验模型设计
        3.3.2 试验材料设计
        3.3.3 试验加载方式设计
    3.4 试验材料模拟
        3.4.1 岩体模型试验材料模拟
        3.4.2 岩体滑面材料模拟
        3.4.3 锚索材料模拟
    3.5 试验加载系统与检测系统
        3.5.1 试验加载系统
        3.5.2 试验检测系统
    3.6 试件制作过程
        3.6.1 基座制作
        3.6.2 锚索及滑面制作
        3.6.3 滑体制作
    3.7 试验加载过程
    3.8 试验结果描述与分析
        3.8.1 试验破坏形态
        3.8.2 试验数据分析
        3.8.2.1 滑体位移分析
        3.8.2.2 土压力值分析
        3.8.2.3 锚索体轴向力分析
        3.8.2.4 锚索体应变分析
    3.9 地震作用下锚索变形规律与破坏特征
        3.9.1 安全阶段
        3.9.2 稳定变化阶段
        3.9.3 线性变形阶段
        3.9.4 破坏阶段
    3.10 实例分析
第4章 锚索工程震害健康评估方法研究
    4.1 锚索工程震害检测指标建立
        4.1.1 敏感因子分析
        4.1.2 可见因子分析
        4.1.3 隐蔽因子分析
    4.2 锚索震害损伤分级
    4.3 锚索震害健康评估模型
        4.3.1 评估模型基本原理
        4.3.2 隶属函数的确定
        4.3.3 各因子权重值的确定
        4.3.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0)边坡预应力锚索安全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固技术的研究
        1.2.2 锚固破坏、失效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锚固结构耐久性与安全性的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 预应力锚索固坡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预应力锚索的基本组成及主要功能
        2.2.1 预应力锚索的基本组成
        2.2.2 预应力锚索的主要功能
    2.3 预应力锚索的锚固原理
    2.4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2.5 预应力锚索破坏形式及承载力分析
        2.5.1 预应力锚索破坏形式
        2.5.2 预应力锚索承载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锚固承载能力影响指标的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单元的选取
        3.2.2 材料性质
        3.2.3 接触面模型
        3.2.4 计算分析模型建立
        3.2.5 边界条件和约束
        3.2.6 材料参数的选取
        3.2.7 接触面参数的选取
    3.3 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
        3.3.1 锚的锈蚀对锚固承载能力的影响
        3.3.2 锚固段长度对锚固承载能力的影响
        3.3.3 灌浆饱满度对锚固承载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预应力损失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1 模型单元的选取及材料的本构模型
        4.3.2 边界条件与约束
    4.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4.5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5.1 预应力损失对固坡效果的影响
        4.5.2 预应力损失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边坡预应力锚索安全评价指标
    5.1 引言
    5.2 边坡预应力锚索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
        5.2.1 极限承载力
        5.2.2 预应力损失大小
        5.2.3 锚固段长度
        5.2.4 灌浆饱满度
        5.2.5 锚索的锈蚀程度
    5.3 边坡预应力锚索安全评价标准
        5.3.1 锚固极限承载能力
        5.3.2 预应力损失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后续的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锚杆失锚现象分析与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机理与应用研究[D]. 李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高应力软岩巷道锚杆支护优化及工程应用研究[D]. 陶文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新巨龙煤矿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措施与方法[J]. 范士福. 煤矿现代化, 2019(04)
  • [4]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诱发机理与防治技术应用研究[D]. 李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朱集西矿千米深井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李路恒.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6]煤巷非全长锚固单元体锚杆滑移脱粘机理及应用研究[D]. 李怀珍.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7]深部巷道围岩层裂结构失稳及能量释放基础研究[D]. 郭伟耀. 山东科技大学, 2018
  • [8]部分锚杆失效时边坡加固方法研究[D]. 郑军辉. 重庆大学, 2014(01)
  • [9]强震作用下锚索震害特征及其健康评估方法研究[D]. 梁力丹.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10]边坡预应力锚索安全评价指标研究[D]. 李波. 重庆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失锚现象分析及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