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吴雨桐[1](2021)在《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术后的音乐感知能力,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内耳形态、耳蜗品牌与电极型号的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差异,研究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2至2019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先天性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并接受CI的语前聋儿童共76例,按照不同年龄选择适宜的音乐感知能力评估方法,3-7岁组共52例双侧CI(Bilateral CI,BCI)儿童采用音乐量表方法,7-14岁组共24例单侧CI(Unilateral CI,UCI)儿童采用音乐测试方法,依据性别、年龄、内耳形态、人工耳蜗品牌与电极型号分组以分析音乐感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分析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另外选取年龄相匹配、无专业音乐背景的12例正常听力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1.52例小龄语前聋BCI儿童中,男性组和女性组音乐量表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音乐量表平均得分较高;四组不同年龄组音乐量表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植入年龄在2至3岁的儿童音乐量表平均得分最高;三组不同内耳形态组及三组不同人工耳蜗品牌与电极型号组的音乐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52例小龄语前聋BCI儿童的音乐量表得分与MAIS得分、单音节字测试正确率、单音节韵测试正确率及单音节调测试正确率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3.24例大龄语前聋UCI儿童弦乐器F3的音调辨差阈值为12.46±10.00个1/4音,钢琴C4的音调辨差阈值为24.63±16.32个1/4音,节奏测试正确率63.96%±12.71%,旋律测试正确率63.67%±11.68%,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24例大龄语前聋UCI儿童弦乐器F3音调辨差阈值与CAP得分、单音节调正确率、安静环境下开放式短句正确率、信噪比5环境下开放式短句正确率呈显着负相关(r=-0.470,r=-0.421,r=-0.469,r=-0.407,P<0.05);钢琴C4音调辨差阈值与单音节声正确率呈显着负相关(r=-0.516,P<0.05);旋律正确率与单音节字正确率、单音节声正确率、单音节调正确率、扬扬格词正确率、信噪比10环境下开放式短句正确率呈显着正相关(r=0.399,r=0.401,r=0.419,r=0.510,r=0.409,P<0.05)。结论:1.语前聋儿童CI术后对于音乐的察觉、理解与创造能力普遍较差,其中语前聋大龄儿童CI术后对于音调、旋律、节奏的识别能力均差于年龄相匹配的听觉正常儿童。2.影响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和植入年龄,女性、在2-3岁接收CI手术的儿童可以拥有更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内耳形态、人工耳蜗品牌与电极型号可能不是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决定因素。3.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密切相关,其对音调、旋律的感知能力与对言语信号中元音、声调的识别与表达能力相关,其对钢琴音的识别能力与对言语信号中辅音的识别与表达能力相关,其对旋律的感知能力与对噪声环境下的听觉言语能力相关。
史裕鹏[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噪声鲁棒性人工耳蜗信号处理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一种听觉仿生医疗器械,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障人群恢复部分听觉。随着CI信号处理策略、电极设计及手术方法等技术的发展,当前先进的CI设备能够使植入者在安静环境中的言语感知效果与正常听觉人群相当。然而,由于现有CI策略主要专注于对语音时域包络信息的提取,缺乏对精细结构信息的有效表征,植入者在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感知体验依然很差。长期以来,研究具备语音增强功能的CI信号处理策略,以提升植入者在噪声中的言语感知能力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现有CI降噪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植入者的噪声鲁棒性问题,但仍存在三点明显缺陷:1)降噪作为CI核心策略的外部模块,难以保证其与CI听觉模式达到最优适配;2)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CI降噪方案的网络参数规模和计算复杂度过大,难以满足CI设备低功耗和低延迟的应用需求;3)基于包络降噪或通道选择的CI降噪方案主要以安静环境下传统CI策略提取的包络或通道作为目标,性能瓶颈受限于安静情况下的CI言语感知效果,无法缓解或解决传统CI策略无法利用精细结构的固有算法缺陷。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噪声鲁棒性CI信号处理策略。该策略以一种广泛应用的CI信号处理策略——高级混合编码(advanced combination encoder,ACE)为基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重现ACE的声-电转换过程以确保输出信号无缝兼容于现有基于ACE的CI产品(因此,本策略命名为基于神经网络的ACE策略,NNACE)。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合适的神经网络架构并设计相应的网络优化代价函数,NNACE所提取的包络信号具备较强的噪声鲁棒性,同时包含更多表征语音精细结构的细节信息。本文在单侧CI植入且单通道语音采集的应用场景下设计了一系列的主客观实验,并采用两种降噪性能卓越的CI降噪方案(Wiener-ACE和DNN-ACE)作为基线模型来验证NNACE的性能。客观指标表明,NNACE针对SSN和Babble两种噪声的降噪效果显着优于Wiener-ACE;在网络参数规模相当(从而计算复杂度相当)的条件下,NNACE的总体降噪效果优于DNN-ACE。仿真声主观测听实验表明NNACE的言语接受阈值(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s,SRT)下降最明显。综合客观和主观实验分析结果可知,本文所提算法NNACE作为一种新型CI信号处理策略是切实可行的且效果显着,这也为后续针对该算法开展CI植入者测听实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瑶[3](2020)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噪声环境下的声调感知与产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普通话的言语识别与表达中,声调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来说,声调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目前,关于人工耳蜗儿童的声调研究主要集中在安静场景下的感知或产出,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交际活动发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因此,安静环境下的研究结果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人工耳蜗植入者在日常嘈杂环境下的真实言语水平。且言语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听和说。所以,要想全面了解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声调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在噪声环境下对他们的声调感知能力和发声能力进行全面考察。本文以5~6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同龄健听儿童为对照,对他们在噪声环境下的声调感知与产出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在感知实验中,分别以安静环境、噪声环境(-5d B SNR、0d B SNR和5d B SNR)为背景,考察两组被试对普通话声调的识别能力。感知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不论是何种环境,5~6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识别能力均显着弱于同龄健听儿童。即便是安静环境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识别可达到96.245%,也仍然与健听儿童99.855%的辨识成绩存在显着差距。2.对比不同环境下的感知结果发现,信噪比越低,声调识别能力越差。与同龄健听儿童相比,5~6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识别能力受噪声影响更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安静环境下的声调识别率可达96.245%,随着信噪比的降低,声调识别率从安静环境下96.245%、5d B SNR下96.789%,依次下降为0d B SNR下93.312%、-5d B SNR下81.225%。而5~6岁健听儿童安静环境下声调识别率为99.855%,在-5d B SNR噪声下依旧能达到97.186%。3.对比不同声调的识别难度发现,5~6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声调的识别难度顺序与健听儿童相似,不管感知环境如何,识别阳平和上声较为困难,识别阴平和去声较为容易。此外,通过与前人时长归一条件下的声调识别结果对比,发现识别去声时,声调时长是重要线索:保留去声时长线索时,去声是最容易识别的声调;当均衡时长后,去声会成为最难识别的声调。在产出实验中,以安静环境、噪声环境(-5d B SNR、0d B SNR和5d B SNR)为交际背景,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健听儿童的声调产出能力进行分析,通过提取基频(基频均值、基频最小值、基频最大值、基频范围)、时长两类声学参数对产出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观察安静环境下的基频曲线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基本掌握了四声的调型特征,即阴平高平、阳平上升、上声曲折、去声下降。并且,基频均值与健听儿童无显着差异。3.观察噪声环境下的基频曲线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产出受到噪声的严重干扰,当信噪比降为-5d B SNR时,四声调型特征消失,基频曲线平缓且有彼此重合的趋势。而且,在噪声环境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基频均值都比健听儿童低,尤其5d B SNR和-5d B SNR时显着。2.对比两组被试的基频均值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觉反馈机制存在异常。当信噪比降低到-5d B SNR时,健听儿童的基频均值显着高于安静环境下,这说明健听儿童具备良好的听觉反馈机制,在发现噪声掩盖声音后,成功实施了提高基频的交际策略。但是,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噪声环境下基频提高的现象。4.对比两组被试的调长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虽然语速较慢,但是四声的调长的相对特征与健听儿童相似:上声调最长,去声调最短。除了去声以外,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调长比健听儿童显着拉长。这可能说明调长最短是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去声的显着标识。5.对比不同产出环境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健听儿童都表现出了Lombard效应。健听儿童表现为信噪比越低,基频越高;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表现为信噪比越低,时长越长。与安静环境相比,健听儿童在噪声环境下调长没有显着变化,但-5d B SNR下的基频均值显着高于安静环境下。因此,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噪声环境下采取的是增长时长的策略,而健听儿童更偏向于采取提高基频的策略。
范新泰[4](2019)在《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发育影响因素及蜗内电极位置的研究》文中指出耳聋作为最常见的残疾之一,严重阻碍患者的言语发育和认知学习,导致其交流障碍和心理、行为等缺陷,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尤其是低龄聋儿,由听力损失带来的后果更加沉重,众多研究证实早期及时干预对帮助患儿回归主流社会极为重要。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作为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最为有效的方法,已帮助众多耳聋患者重建听力,获得与他人进行正常口语交流的能力。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手术指征的不断扩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低龄聋儿接受CI植入,如何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听觉言语功能发育是家属、临床医师和康复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各种因素对术后效果的影响都是CI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充分、全面探索和评估影响CI植入效果的因素,可使我们深入了解术后听觉言语功能发育的可塑性,对把握植入适应症、预测术后效果和建立合理期望值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改善术后听觉言语功能发育,使患儿最大程度获益。回顾既往研究可将影响患儿CI术后效果的因素分为:术前因素,包括植入时年龄,耳聋病因、时程及程度,助听器佩戴情况,耳蜗解剖结构等;植入体及手术相关因素,包括植入体类型、植入侧别、电极插入路径、电极位置及残余听力保留情况等;术后因素,包括听觉模式、植入时长、康复模式、教育方式等;其他因素,包括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和社会经济状况、家长期望值等。目前研究多为对某一因素或少数因素的探讨,或仅针对这些因素对某一时间节点上听觉言语功能的影响,而由于患儿个体差异和外在环境的不同,影响CI术后效果的因素往往复杂多变。为更好地了解CI术后听觉言语功能发展情况及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本研究跟踪探索了低龄语前聋儿童CI植入后的听觉言语功能发展轨迹,同时分析了植入时年龄、助听器佩戴情况、监护人情况等多个因素对术后听觉言语功能动态发展的共同影响。CI电极插入路径、术后耳蜗内电极位置等也是影响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受限于影像技术的发展,电极植入耳蜗后无法进行肉眼观察,使得我们无法精确辨别和测量蜗内电极位置、了解蜗内损伤情况,这限制了我们探索不同植入方式的优劣性和耳蜗内电极位置、蜗内损伤情况等对术后效果的影响。尽管既往研究应用X线或多层螺旋CT对术后蜗内电极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和研究,但其操作复杂且准确性差,导致其应用难以推广。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CBCT具有辐射剂量小、成像分辨率高、金属伪影小、耗时短、操作简便、花费低等众多优点。目前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口腔领域,国内外仅少数学者报道CBCT在耳科领域的应用。既往研究借助尸体颞骨标本明确CBCT可清晰显示耳蜗内结构,准确判定电极在耳蜗内位置以及蜗内损伤情况;也有少数学者将其应用于耳蜗长度和植入耳蜗内电极长度的测量,均被认为该方法简便易行且准确度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应用CBCT观察儿童CI术后电极在耳蜗内的分布情况和蜗内损伤情况,并进行电极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为该影像技术在CI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目前CI植入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如何保证电极准确植入鼓阶、避免损伤蜗内结构以改善术后效果、获得残余听力的保留等,仍是手术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决定电极能否顺利植入鼓阶、减少蜗内结构损伤的因素中,电极本身的特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众多学者致力于电极性质的改善,目前采用的CI电极主要为弯电极或软电极,有效提高了电极植入鼓阶的概率,且明显降低了损伤蜗内结构的风险。尽管如此,不同的电极植入方式在提高鼓阶植入准确性、降低蜗内损伤等方面的优劣性仍存在争议,对此,该研究借助CBCT观察、分析了不同植入方式(圆窗植入和耳蜗造口术)对蜗内电极位置和耳蜗结构损伤的影响,以期在明确不同植入方式对术后电极位置影响的同时,为将来探索不同植入方式对CI术后残余听力保留和听觉言语功能发育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论文包括三部分,相应摘要如下:第一部分低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儿童个体差异和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其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术后效果不同,掌握患儿术后听觉言语发展轨迹,了解各种因素对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对于推动CI在耳聋人群的应用普及、发挥其最大效果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意义。材料和方法:跟踪随访2016年06月至2019年06月在山东济南瑞峰言语听觉康复中心培训的CI儿童。分别测试和评估患儿开机时及康复1、3、6、12和24个月时的封闭式单音节词识别率、封闭式双音节词识别率、封闭式平均语言年龄、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采用 SPSS 23.0 软件对评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收集患儿随访满1年49例、2年29例。49例患儿中男36例,女13例;CI植入时月龄为10~68个月(中位月龄15个月)。患儿的封闭式单音节词识别率、封闭式双音节词识别率、封闭式平均语言年龄、CAP和SIR分级均随康复时间延长逐渐提高,且在康复12个月内尤其是6个月内提高幅度最大。C1植入时月龄、监护人文化程度、术前是否佩戴助听器对封闭式单、双音节词识别率和CAP分级均有影响,CI植入月龄越小、术前佩戴助听器、监护人文化程度较高者听觉功能发育越好;此外,监护人为母亲的患儿封闭式单音节词识别率更好。术前佩戴助听器和CI植入时月龄较小者分别可获得较高的封闭式平均语言年龄和SIR分级;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者两个言语功能指标相对较差,监护人文化程度为高中者SIR分级较差。结论及意义:低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听觉言语功能随康复时间延长均显着提高。术后康复早期是听觉言语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并受多种因素影响。CI植入时年龄、术前佩戴助听器情况仍是影响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此外,监护人、监护人文化程度对术后听觉言语功能发育也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和康复工作中,我们应综合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期更加准确的预测CI术后效果、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第二部分锥形束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位置的评估目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植入患者耳蜗后无法直接观察,目前尚缺乏简便且较为精确的评估术后蜗内电极位置和蜗内损伤等情况的方法。本研究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CI植入术后电极在耳蜗内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应用CBCT评估电极位置和蜗内损伤等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CI植入的25例(27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17耳),女10例(1 0耳);年龄0.5~7.0岁,中位年龄1.6岁;单侧植入23例,双侧植入2例。植入体均采用MED-EL标准12对电极阵列,植入长度31.5mm。所有电极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圆窗植入。采用CBCT观察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测量电极与蜗轴之间的距离以及植入耳蜗内的电极长度。采用SPSS 22.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BCT可以清楚显示圆窗、卵圆窗、蜗轴、骨蜗管、骨螺旋板、电极等结构。25例(27耳)患者的CI电极阵列均完全植入到耳蜗内,其中26耳位于鼓阶内,1耳电极由鼓阶进入到前庭阶内。电极植入耳蜗内长度平均为30.23 mm(95%CI:30.04~30.71 mm);电极与蜗轴之间的距离在第1~4个电极对区间逐渐增大,并在第4个电极对处达到最大值,平均1.10 mm(95%CI:1.02~1.18 mm),之后从第5个电极对开始,逐渐缩小。结论及意义:CBCT可清晰显示CI植入后的电极位置信息和耳蜗细微结构,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可用于临床CI植入后电极位置的精确评估。第三部分圆窗植入和耳蜗造口术对儿童人工耳蜗术后电极位置的影响目的:电极植入方式是影响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作为CI最常用的两种电极植入方法,经圆窗植入(round window insertion,RWI)和耳蜗造口术植入各自的优劣性仍然存在一定争议。缺乏对电极植入后位置的准确观察是导致这种争议存在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估和比较儿童通过RWI与耳蜗造口术植入CI后蜗内电极位置的差异,以明确两种植入方式的优劣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CI植入和颞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24例患者(16例男性,8例女性);年龄0.8~7.0岁,中位年龄2.0岁;两例行双侧CI植入(均为经圆窗植入)。手术记录和CBCT图像用于确定具体电极植入方式。术中植入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术者经验和圆窗暴露情况,实施RWI进行电极植入耳15侧、耳蜗造口术植入11侧。采用SPSS 22.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BCT图像显示所有电极阵列都位于耳蜗鼓阶内。两种电极植入方式在电极与蜗轴间距、植入耳蜗内电极长度和电极插入耳蜗处形成的夹角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和意义:两种电极植入方式均可安全的将电极插入耳蜗鼓阶内。由于CBCT可对蜗内电极和耳蜗结构进行可靠观察和测量,因此,可将其作为比较两种植入方式优劣性的新方法。
王蕴秀[5](2019)在《双耳双模式聆听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病例听觉言语康复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探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病例在对侧佩戴助听器模式下(双耳双模式)的听觉及言语识别能力,以明确双耳双模式优势的存在。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双耳双模式使用者言语识别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比较各频率听阈值、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双耳双模式使用时间、母亲受教育程度等相关因素对双耳双模式下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使用双耳双模式的33例病例,分别测试仅使用人工耳蜗(CI)、仅使用助听器(HA)、同时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BIM)三种模式时的声场纯音听阈。言语识别能力评估则包括安静环境下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短句识别率及中文B KB-S IN噪声下言语测试句表。结果:①33例双耳双模式病例在BIM模式下500~4000Hz四个频率的纯音平均听阈值(PTA)明显低于CI模式,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意义(P<0.05)。②安静环境下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言语识别率在BIM助听模式均优于CI助听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意义(P<0.05)。但短句识别率在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8例病例在BIM模式下平均信噪比损失结果低于CI模式,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意义(P<0.05)。③ BIM助听模式下总言语识别率与1000Hz、2000Hz、4000Hz纯音听阈值呈负相关(P<0.05)。④人工耳蜗植入时的年龄、使用双模式时间、母亲受教育程度在各分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病例,在使用双耳双模式聆听时的声场纯音听阈、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得分及噪声环境下信噪比损失上,均优于仅使用单侧人工耳蜗时。双耳双模式聆听病例在安静环境下的总言语识别率与其声场中高频率纯音听阈值呈负相关。植入人工耳蜗时年龄越小,使用双耳双模式时间越长及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双耳双模式聆听病例的言语识别能力越佳。
卢星[6](2018)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言语能力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文中提出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技术是帮助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重建听力,产出言语的有效手段。随着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和国家、社会的大力救助,儿童植入者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越来越多的聋儿由此受益。如此庞大的群体迫切需要对耳聋患儿CI术后各方面的收益和发展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估。CI儿童听觉言语能力的进步和提高是CI收益的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此外,评估CI儿童康复效果的重要意义还主要体现在:一、为聋儿CI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进程及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提供科学客观的临床参考;二、为明确CI儿童听觉言语能力可能存在的发展迟滞提供理论依据;三、为术后听觉言语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导;四,为人工耳蜗技术的革新和言语编码策略的改进奠定基础。伴随着听障儿童CI术后听觉言语能力的进步,CI的收益往往深入到聋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研究更进一步的反映了 CI对聋儿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能更全面的体现CI术后聋儿在社会心理领域的收益。因此,在CI收益评估中,应同时关注听觉言语能力的进步和HRQoL的全面改善。第一部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早期听觉言语发育及影响因素研究目的评估CI儿童术后2年内听觉言语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康复规律,并和健听儿童发展轨迹相比较。探讨听觉言语能力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其对术后1年、2年的康复效果的动态作用。方法选择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132例语前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及开机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评估研究对象的听觉言语能力。评估工具包括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和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普通话早期言语感知(Mandarin Early Speech Perception,MESP)测试以及汉语沟通发展量表(Putonghua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PCDI)。将 CI 儿童的康复效果与健听儿童的发展轨迹相比较。分别对开机12、24个月时的听觉言语评估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CI儿童在术前、开机3,6,9,12,18和24个月时的ITMAI/MAIS平均得分快速增长,相邻两个评估时间点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机18个月,24个月时的得分与相同听觉年龄的健听儿童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评估时间点本组均值与正常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评估时间延长,受试儿童能完成MESP中更高级别测试的人数和比例不断增加。CI儿童的词汇理解和词汇表达得分在开机2年内快速提升,词汇理解得分在开机6个月内优于健听儿童(P<0.05),开机9、12个月时,与健听儿童得分大致相当(P>0.05)。CI儿童的词汇表达得分在开机12个月内优于健听儿童得分,而在开机18及24个月时低于健听儿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机12个月时,ITMAIS/MAIS结果与植入年龄、术前助听器佩戴、术前听阈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有相关性,在开机24个月时,仅植入年龄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与ITMAIS/MAIS有相关性。开机12个月时MESP结果的影响因素有植入年龄、术前听阈、语言环境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在开机24个月时植入年龄、语言环境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与MESP结果相关。开机12及24个月时词汇理解和词汇表达的影响因素为植入年龄、语言环境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此外,性别是开机12个月时词汇表达的影响因素。结论CI儿童在术后早期获得了听觉言语能力的快速提升,发展轨迹与健听儿童相似,但在术后1-2年时的听觉言语能力仍落后于相同听觉年龄的健听儿童。早期植入、单一的语言环境及较高的父母受教育水平是术后早期持续影响CI儿童听觉言语能力的积极因素。第二部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远期言语识别、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目的采用标准化测试的方法评估汉语普通话CI儿童术后远期的开放式言语识别和语言理解、口语表达能力,并和同龄的健听儿童结果比较,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CI儿童远期的听觉语言康复提供科学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61例先天性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同时选取61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听儿童纳入对照组。采用普通话词汇相邻性测试(Mandarin Lexical Neighborhood Test,M-LNT)和《修订学前(学龄)儿童语言障碍评量表》作为测评工具。结果M-LNT结果显示CI儿童的开放式词汇正确识别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双音节易词、单音节易词、双音节难词和单音节难词。双音节词正确识别率大于单音节词,易词识别率大于难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儿童的正确识别率均低于健听儿童,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CI儿童的语言理解、口语表达和总体语言发展得分低于对照组健听儿童的平均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儿童的M-LNT得分与语言理解、口语表达得分均有相关性(P<0.01)。植入年龄、人工耳蜗使用时长、语言环境及父母受教育水平和M-LNT、语言理解以及口语表达得分有相关性(P<0.05)。结论CI儿童在术后远期的言语识别、语言理解及口语表达上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收益,但和健听儿童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CI儿童的言语识别和语言能力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植入年龄、人工耳蜗使用时长、语言环境及父母受教育水平是CI儿童术后远期言语识别和语言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目的评估汉语普通话CI儿童的HRQoL,分析HRQoL和言语识别及语言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61例先天性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及其家长纳入研究组。同时选取61个家庭包括年龄、性别和CI儿童相匹配的健听儿童及其父母为对照组。采用父母报告和儿童自评相结合的评估方式,评估工具为普适性HRQoL量表和人工耳蜗特异性问卷,并将CI儿童的HRQoL结果与健听儿童相比较。分析CI儿童HRQoL和言语识别及语言能力的相关性。结果普适性量表结果显示,CI儿童的自评得分明显高于父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儿童和健听儿童自评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特异性问卷结果显示,CI儿童及父母认为最大的收益分别为声音感知和言语识别。CI儿童及父母对人工耳蜗均有较高的满意度。CI儿童和父母均认为噪声下言语识别是最大的困扰。CI儿童普适性量表的自评得分和父母报告得分与言语识别、语言能力得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CI儿童对自身的HRQoL满意,CI儿童的HRQoL和健听儿童无异。听障儿童从CI中获益较大,而困扰相对较小。CI儿童HRQoL的改善与听觉言语能力无相关性。学前及学龄CI儿童能对自身HRQoL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
刘浩强,赵立东[7](2018)在《失匹配负波(MMN)对听觉中枢言语识别功能的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言语识别功能往往受到各种神经因素或脑部疾病等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与特定事件在时间上具有锁相性的脑反应,是分析大脑感知和听觉辨别信息的窗口,反应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神经电生理活动改变。目前已提取出的成分有慢反应P1-N1-P2、N2b-P3b及N400等。其中MMN是一种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反应大脑对信息的自动加工过程,以无需患者主动参与,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测定的特点越来越广泛被应用于临床。失匹配负波(MMN)已被用作研究涉及听觉识别等领域中的工具。对于许多疾病,与对照组相比,MMN幅度基本都会显示减弱和(或)潜伏期延长。这个发现,虽然MMN不能作为任何特定疾病的特异性指标,但MMN可能有助于理解涉及中枢听觉言语障碍的一些疾病的识别因素,并且可以作为预知这些疾病风险的潜在指标。
魏朝刚,刘玉和,金昕[8](2018)在《听觉剥夺后中枢交叉模式重组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皮层重构》文中指出听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出生后有一快速增长时期,若在这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感觉(听觉)刺激,则会对听觉中枢的发育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在关键期不能解除听觉剥夺的话,听觉及视觉皮层将会发生交叉模式重组和皮层功能重新定位。植入人工耳蜗后,特别是在低龄期的干预,可使听觉传导通路和皮层得到刺激和兴奋,持续的信号输入可使大脑皮层发生重构,适应和重建听觉功能。通过多重感觉模式的协同效果,可使言语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冀飞,王倩,陈艾婷,洪梦迪,李佳楠,赵辉,杨仕明[9](2018)在《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回顾和追踪》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为更好地应用人工耳蜗治疗听神经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以来在解放军总医院确诊为听神经病并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语后聋5例(植入年龄14.3~38.6岁)、语前聋30例(植入年龄1.1~13.7岁)。术后听觉言语评估方法包括:①声场助听听阈测试;②言语识别测试,包括单音节、双音节和句子识别率测试,以及噪声条件下(信噪比为+10 dB)句子识别率测试;③普通话早期言语感知测试(Mandarin Early Speech Perception test,MESP)、普通话儿童言语理解力测试(Mandarin Pediatric Speech Intelligibility test,MPSI)以及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和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 Toddler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问卷评估。结果 22例受试者声场下250~4 000 Hz纯音平均助听听阈为(41.1±11.7)dB HL,其中语前聋患者平均为(39.1±10.9)dB HL,语后聋患者平均为(44.9±12.3)dB HL。4例语后聋听神经病患者进行了多次言语识别测试,其单音节识别率呈现逐渐提高趋势,而双音节和句子识别得分变异较大,噪声条件下句子识别得分低于30%。30例语前聋听神经病植入者中,4例在开机1~3年后获得了言语识别能力,单音节、双音节和句子识别得分均超过60%,其中1例患者在开机1年后获得噪声条件下句子识别得分。25例语前聋患者MAIS(ITMAIS)的平均得分为(28.6±11.7)分,但个体变异度较大。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可明确改善听神经病患者的纯音听阈,但对语前聋患者言语识别能力的补偿效果并不像听阈所反映的那样乐观,个体差异较大。
孙雯,张华[10](2016)在《成人人工耳蜗植入的言语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自1957年第一例有记载的试验性人工耳蜗植入至今,人工耳蜗已经历了由单导到多导的转变,是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1]。最初,人工耳蜗仅用于成人语后聋患者[2],20世纪90年代初,其被获准用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之后人工耳蜗植入术被迅速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目前,全球人工耳蜗植入总例数约为40万,其中6万例为双侧植入。全球人工耳蜗植入者中
二、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2.1 病史资料 |
2.2.2 辅助检查 |
2.2.3 手术情况 |
2.3 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评估 |
2.3.1 音乐感知能力评估量表 |
2.3.2 音乐感知能力测试 |
2.4 CI术后听觉言语能力评估 |
2.4.1 听觉言语能力评估量表 |
2.4.2 听觉言语能力测试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小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 |
3.1.1 小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及相关因素 |
3.1.2 小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 |
3.2 大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 |
3.2.1 大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 |
3.2.2 大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语前聋儿童CI术后的音乐感知能力 |
4.2 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影响因素 |
4.3 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深度学习的噪声鲁棒性人工耳蜗信号处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人的听觉系统与耳聋 |
1.3 人工耳蜗 |
1.3.1 连续间隔采样策略-CIS |
1.3.2 高级混合编码策略-ACE |
1.4 CI降噪算法的发展现状 |
1.4.1 传统CI降噪算法 |
1.4.2 深度学习CI降噪算法 |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
第2章 人工耳蜗的前端降噪算法 |
2.1 传统前端降噪算法 |
2.1.1 谱减法 |
2.1.2 维纳滤波 |
2.2 深度学习前端降噪算法 |
2.2.1 深度神经网络前向和反向传播算法原理 |
2.2.2 三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CI前端降噪模型 |
2.3 章节总结 |
第3章 几种典型前端降噪算法的性能对比 |
3.1 实验方案 |
3.1.1 实验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
3.1.2 特征提取 |
3.1.3 深度神经网络参数设置 |
3.2 客观评价指标 |
3.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3.4 总结与讨论 |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噪声鲁棒性CI信号处理策略 |
4.1 设计思路 |
4.2 NNACE策略的系统框架 |
4.3 NNACE核心模块的功能及其训练 |
4.4 总结与讨论 |
第5章 基于客观评价指标的性能分析 |
5.1 实验方案 |
5.1.1 实验数据预处理 |
5.1.2 特征提取 |
5.1.3 深度神经网络参数设置 |
5.2 声码器仿真 |
5.3 CI仿真声客观评价指标 |
5.3.1 加权谱斜率(WSS) |
5.3.2 归一化协方差度量(NCM) |
5.3.3 包络相关性测度(ECM) |
5.4 基于仿真声的降噪效果客观分析 |
5.4.1 情景H1的客观评测 |
5.4.2 情景H2的客观评测 |
5.5 电极图案例直观分析 |
5.6 总结与讨论 |
第6章 基于主观测听实验的性能分析 |
6.1 SRT实验方案 |
6.1.1 语音素材及实验对象 |
6.1.2 实施方法 |
6.1.3 SRT结果对比分析 |
6.2 偏好性实验方案 |
6.2.1 语音素材和实验对象 |
6.2.2 实施方法 |
6.2.3 偏好性结果对比分析 |
6.3 总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噪声环境下的声调感知与产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内容 |
0.3 研究价值 |
0.3.1 理论价值 |
0.3.2 应用价值 |
0.4 研究方法 |
第1章 研究综述 |
1.1 人耳与人工耳蜗 |
1.2 声调的特征 |
1.3 健听儿童声调发展研究 |
1.4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感知声调研究 |
1.4.1 安静环境下的声调感知 |
1.4.2 噪声环境下的声调感知 |
1.4.3 声调感知线索研究 |
1.5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产出研究 |
1.6 关于声调实验的研究范式 |
1.6.1 声调感知 |
1.6.2 声调产出 |
1.7 小结 |
第2章 声调感知实验 |
2.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语音采集 |
2.1.3 语料切分与标注 |
2.1.4 实验被试 |
2.1.5 实验设备 |
2.1.6 实验过程 |
2.2 实验结果 |
2.3 小结 |
第3章 声调产出实验 |
3.1 产出实验设计与实施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被试选取 |
3.1.3 实验设备 |
3.1.4 实验过程 |
3.1.5 语料切分与标注 |
3.2 声学分析 |
3.2.1 参数定义 |
3.2.2 数据提取与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基频 |
3.3.2 时长 |
3.4 小结 |
第4章 结语 |
4.1 本文研究成果 |
4.1.1 感知实验结果 |
4.1.2 产出实验结果 |
4.2 创新之处 |
4.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4.4 今后的研究展望 |
附录 |
声调辨别实验词表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发育影响因素及蜗内电极位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低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锥形束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位置的评估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圆窗植入和耳蜗造口术对儿童人工耳蜗术后电极位置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一 |
英文论文二 |
(5)双耳双模式聆听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病例听觉言语康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声场纯音听阈测定 |
3.2 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 |
3.3 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 |
3.4 总言语识别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双耳双模式的聆听效果 |
4.2 双耳双模式聆听的相关影响因素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言语能力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词表 |
第一部分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早期听觉言语发育及影响因素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远期言语识别、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失匹配负波(MMN)对听觉中枢言语识别功能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枢听觉功能评估历史 |
2 失匹配负波 (MMN) 的本质和神经起源 |
2.1 MMN的定义 |
2.2 MMN的产生机制 |
2.3 MMN的神经起源 |
2.4 刺激声对MMN的影响 |
3 MMN对中枢听觉言语识别功能评估 |
3.1 听神经病 |
3.2 唇腭裂 |
3.3 人工耳蜗植入者 |
3.4 脑卒中后感觉性失语患者 |
4 小结 |
(10)成人人工耳蜗植入的言语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最低听觉功能测试 |
2 安静环境下言语测听材料 |
2.1 短句言语测听材料 |
2.2 双音节词言语测听材料 |
2.3 单音节词言语测听材料 |
3 噪声环境下言语测听材料 |
4 网络自测的言语测听材料 |
5 声调与音乐感知 |
6 展望 |
四、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 [1]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D]. 吴雨桐. 兰州大学, 2021(12)
- [2]基于深度学习的噪声鲁棒性人工耳蜗信号处理策略[D]. 史裕鹏. 深圳大学, 2020(10)
- [3]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噪声环境下的声调感知与产出研究[D]. 朱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发育影响因素及蜗内电极位置的研究[D]. 范新泰. 山东大学, 2019
- [5]双耳双模式聆听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病例听觉言语康复中的作用[D]. 王蕴秀. 浙江大学, 2019(03)
- [6]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言语能力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D]. 卢星. 郑州大学, 2018(12)
- [7]失匹配负波(MMN)对听觉中枢言语识别功能的评估[J]. 刘浩强,赵立东.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8(02)
- [8]听觉剥夺后中枢交叉模式重组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皮层重构[J]. 魏朝刚,刘玉和,金昕.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03)
- [9]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回顾和追踪[J]. 冀飞,王倩,陈艾婷,洪梦迪,李佳楠,赵辉,杨仕明.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03)
- [10]成人人工耳蜗植入的言语评估[J]. 孙雯,张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