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做”与“无为”

教学中的“做”与“无为”

一、教学中的“有为”与“无为”(论文文献综述)

柏中婷[1](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阶段正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担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使命。在当今这一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成绩,但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能力的发展。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是一种与高中思想政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及创新创造的能力。本文从五个部分对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阐述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相关概念、特征和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对三所学校的实地调查,归纳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实施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成绩、困境及原因。就成绩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辨析式教学,教学理念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学生对开展辨析式活动的期待度很高。就困境而言,辨析活动少,辨析零散化且不够深入,辨析活动形式及评价单一化,学生参与度不佳。就原因而言,一些教师对辨析式教学认识不足,辨析情境与问题设置不佳,部分学生错误的学习观。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实施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应遵循的五项原则。第四部分,高中思想政治实施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路径,分别从议题、辨析点、情境、问题以及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五部分,以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内容,作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课例展示。

廖越[2](2020)在《《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研究》文中认为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包含着很多养生思想,《道德经》一书的养生思想对健身气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研究老子《道德经》中的主要养生思想以及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对健身气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健身气功的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和健身气功四套老功法为研究对象,以《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文献,结合健身气功相关文献为主要资料,总结《道德经》一书中的主要养生思想,重点研究了《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道德经》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致虚守静”、“专气致柔”、“营魄抱一”、“少私寡欲”、“道法自然”等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均有体现。不仅有健身气功动作技术上的体现,更有文化理论上的体现。“致虚守静”、“专气致柔”、“营魄抱一”是老子重要的养生方法;“少私寡欲”主要体现于心态之中;“道法自然”是总纲领。各养生思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习练健身气功首先需要静,随之遵循柔、达到柔的境界,进而达到形神合一,保持寡欲的心态,最终达到“道法自然”之状。2.健身气功深受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这是由道而术;健身气功以动作技术为基础,在习练健身气功反归了解老子养生思想,了解功法中的内涵,是为由术而道。因此,健身气功的发展是由道而术,再由术而道;回归于道再提高术,由术再去探寻道,以此无限循环。

石航[3](2020)在《先秦道家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文中指出先秦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无论是作为处世智慧,还是哲学理论,都富有极大的启发性和现代意义。而其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内涵,同样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试图以心性体会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先秦道家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关系进行探索。首先,通过阐明先秦道家德育思想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证当代大学生德育借鉴先秦道家思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从道德教育的内涵、途径和对教育者的要求三个层面,对先秦道家德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在道德教育内涵上,先秦道家德育思想具备“道法自然”的渐进教育特色、“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教育思维,强调要以“无为自化”的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体悟能力。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先秦道家指出,要体认“少私寡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理念,养成“崇俭抑奢”的生活态度,塑造“诚信不欺”的精神人格,习用“贵柔不争”的处世智慧。先秦道家的道德教育体系,要求教育者具备“虚怀若谷”、“上善若水”的品格,能“和光同尘”,行“不言之教”。最后,在借鉴先秦道家思想进行道德教育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要避免将“少私寡欲”误解为单纯否定欲望,避免将“知足”误解为自我满足;要注意“贵柔不争”并不是主张懦弱退缩;“无为”的教育方式也并不是要求教育者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要避免将“惟道是从”误解为僵化教条地遵守,努力营造顺其自然、润物无声的隐性教学氛围。

徐锋[4](2020)在《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资源,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传播和认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亟需挖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中的道德精髓和思想价值,以期让中华民族灿烂的东方文明在全世界传播。鉴于此,本文拟从传统武德思想的发展脉络开始,在探索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并以史为鉴,汲取优秀的思想道德精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服务。本文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展开论述:首先,厘清“武德”、“传统武德”概念的缘起、内涵及武德思想的实质;其次,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最突出的武德思想内容及其特征,以及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以少林和武当两个文化流派作为案例进一步分析传统武德思想的内容及其特征;然后,通过对传统武德思想的梳理与分析,对传统武德思想进行历史评判和价值重估;最后,揭示和弘扬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此,本文研究观点主要概括如下:第一,武德概念最早萌芽于古代人类生存生产的劳动,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逐渐形成与发展。早期的“武德”与军事发展脉络相契合,既存在于彼此交融的个体与集团间,又分别存在于内涵各异的个体武德和军事武德中。个体武术武德或民间武术武德是本文分析的重点。传统武德既指传统的武德,又指武德的传统。传统的武德主要指历代存留下来的武德伦理思想、制度和规范,而武德的传统主要指从古延续至今、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武德伦理传统,囊括实践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实质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传统武德思想的实质涵盖所有与“武”有关的思想品德内容,包括道德自觉、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等。第二,不同历史时期,武德思想内容和文化特征不同。本文以古代历史上武德文化特征明显、武德思想鲜明为分期理念,把武德思想的发展分为先秦、盛唐、宋元、明清四个主要时期。先秦经历了历史上重要大变革,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思想大繁荣大发展,“尚礼、尚谋、尚侠”是当时主要的武德思想内容。盛唐时期,唐王朝的开明政治与繁荣经济为社会形成崇武尚侠风气打下基础,“以武壮志、以武立志、以武言志”成为当时武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宋元时期,在“崇文抑武”国策的影响下,导致民间习武结社规范化、民间武术表演娱乐化特征明显,从而推动武术审美思想的伦理变迁。明清时期,明代的兵家思想为武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清王朝对民间武术的镇压使民间秘密结社和清规戒律兴起,武侠小说中侠者形象的塑造使侠者们行侠天下,镖师们侠骨义胆的高尚武德使镖局和镖师们镖行天下。第三,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墨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之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阴阳、佛家的禅定、墨家的侠义等思想,在传统武德思想中都有深刻的反映。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性的中国传统武术,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流派及特征,少林功夫和武当武术是其中的典型。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少林功夫修禅悟道的武德传统。道教文化与武当文化的相互影响,形成武当武术养生修道的武德传统。少林武德与武当武德,形象反映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特征。第四,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以中国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形成了一套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教育意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仁爱为本的伦理核心、贵义轻利的价值导向、尊师重道的礼教风尚、忠诚守信的精神节气,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优秀传统。由于历史局限性造成传统武德思想的封闭性、神秘性和虚幻性等消极因素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中的糟粕,要加以批判和改造。因此,要使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发挥时代价值,满足现实需要,必须要对传统武德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坚持武德思想的仁勇结合、内外相应、古今相继和真善相随。第五,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经过近百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自觉”后,留下优秀的武德思想内容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挖掘与弘扬,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优势,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应积极发挥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内容优势、融入优势和传播优势,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共享,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蒋昌鑫[5](2019)在《《翻译名义集》引内典研究》文中指出《翻译名义集》(1143),南宋法云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梵汉对译佛教辞书。其广征博引,保存大量汉字古音古形古义,对古书1佚、文字考证、辞书编撰均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或是内容收录重编,或是书本简介,还有很大研究空间。以宋刊本《翻译名义集》为底本,借助语言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计算机技术辅助,对文本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对《翻译名义集》引内典问题进行梳理及研究。《翻译名义集》引内典269种,凡2052例。引书目的主要有释义、书证。引书形式以直接引用原文为主。引书内容与今本比较,文字有同有异。其同表现为基本相同、完全相同;其异主要表现在暗引、节引、转释、意引、异文、借用、)误等,其中)误指文字上的脱、衍、倒、)及以甲书为乙书等情况。如“博”和“愽”的不同,与异文有关;“恒”和“常”的不同,与转释有关。由於种种原因,论文尚存诸多不足,有待日後改进。

张玲[6](2019)在《遵循心理规律 培育“政治认同”》文中提出在思想政治课堂实践中,遵循心理学规律可以为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开辟有效路径。我们可以从"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入手,"潜濡默被",在主题情境中"依从";"慧眼识真",在议题牵动中"认同";"共情共鸣",在活动任务中"内化",藉此达成有效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目标。

刘梦慈[7](2019)在《新时代青年幸福观及其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如何看待幸福是人生观的重要议题。新时代青年是社会的新生力量,代表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时代青年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不仅决定着青年自身人生发展的方向,也左右着社会与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向。新时代青年合理的的幸福观有助于青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同实现,引导新时代青年在服务社会、贡献国家、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中成就幸福人生。因此,研究新时代青年幸福观及其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青年游弋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浪潮中,他们既朝气蓬勃又时而迷茫。新时代青年的幸福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积极的面向,也存在着某些偏差。青年幸福观的偏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个人的发展,有的青年幸福观偏差甚至导致社会性矛盾与冲突。因此,新时代青年需要依靠幸福观教育的引导矫正幸福观的偏差,树立合理的幸福观。本文以梳理青年幸福观研究的理论资源为前提,从价值观的意义上探究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理论建构,以树立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应然样态,进而以考察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现实图景为基础,剖析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现存问题,从而试图探寻在新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青年幸福观教育的可能进路。本文提出,幸福并非是经验论者所谓的碎片化的快乐体验,也并非是唯心主义者所声称的灵魂的抽象理念,幸福观的核心是对于“追求什么样的幸福”的确认,即对于幸福观中所包含的价值追求的确认。幸福观所指向的终极价值体系使得人在整体上体认幸福。因此,新时代青年树立幸福观的核心在于确立其所包含的价值追求。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幸福观研究的理论资源、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理论建构、新时代青年幸福的现实图景、新时代青年幸福观评析及教育探索。梳理幸福观研究的理论资源是开展新时代青年幸福观及其教育研究的基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幸福观理论、中国传统幸福观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考察西方伦理思想史中的幸福观理论能够获得研究新时代青年幸福观及其教育问题的广阔视野;探寻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的幸福观理论能够寻找到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文化基因;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新时代青年幸福观及其教育研究确立了基本立场与研究方法。探究“新时代青年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幸福观”是研究新时代青年幸福观及其教育的核心。基于价值观意义上幸福观内涵的理论探讨,本文结合新时代青年的自身特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价值诉求,建构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应然样态。首先,青年幸福观的形成与其自身的身心发展和其年龄阶段的社会特征相关。其次,青年在社会历史的激荡中寻求着自身的幸福生活,在个人的生活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之统一中塑造者自身的幸福观念,研究新时代青年的幸福观,应当探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方位。再者,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核心是价值观,青年追求什么样的幸福观其实质是追求实现什么价值。因此,研究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应然样态,其核心是探讨其所应当指向的价值旨趣。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依据,本文认为新时代青年合理的幸福观应当包括:身心健康发展的生命幸福观;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的个人生活幸福观;以劳动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学业事业幸福观;夫妻平等互敬、尊老爱幼的和谐家庭关系幸福观;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社会幸福观。基于实证研究,本文对于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现实状况进行系统考察。据此本研究发现,新时代我国青年幸福观总体上呈现自我完善的积极态势。然而,新时代青年幸福观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主要包括: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消极心态;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享乐主义倾向和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知行悖论三个方面。导致青年幸福观现存问题的原因包括:市场经济价值原则溢出;转型社会伦理观念冲突;多元文化冲击主流价值以及青年自身期望与能力的矛盾。幸福观教育是矫正青年幸福观偏差,帮助青年树立合理幸福观的有效途径。基于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现存偏差及问题分析,本研究试图对新时代青年幸福观教育进行研究探索,提出应当以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来优化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教育路径。

谢延龙[8](2018)在《无为之师:老子的师者之道》文中提出老子的无为之师既意味着教师的一种教育技巧和技能,又意味着教师秉持的对教育教学积极有为的原则和态度,更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的生活境界。无为之师在价值取向上以"自然"为本,"柔弱"是无为之师通往实践的行动原则,"虚静"是无为之师的最高人格修养。

徐永春,张亢[9](2018)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汲取“有为”和“无为”两种智慧》文中提出"有为"和"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自古以来,各家思想争妍斗艳,而唯独不变的就是"有"和"无"两条主线,蕴含了长久以来中华先民对自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深刻思考,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文章分别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为"、"无为"思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为"和"无为"的互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结合"无为"和"有为"二者的优点,辩证统一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尝试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新模式。

蔡金华[10](2018)在《教学“有为”与“无为”的切换——谈教学行为的科学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已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的共识,但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有为",什么时候又应该"无为"以及两者之间的转化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只有自然有效地开展"有为"和"无为"的转化,才能真正适应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中的“有为”与“无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学中的“有为”与“无为”(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概述
    2.1 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2.1.1 议题与辨析的概念
        2.1.2 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涵义
    2.2 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特征
        2.2.1 以议题为中心的整体性
        2.2.2 以“辨”为核心的思辨性
        2.2.3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
        2.2.4 观点信息传递的交互性
    2.3 高中思想政治开展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意义
        2.3.1 有利于教师挖掘教学资源
        2.3.2 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
        2.3.3 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3.4 有利于凸显课堂价值引领
3 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2 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取得的成绩
        3.2.1 课堂渗透辨析式教学
        3.2.2 教师的教学理念呈转变趋势
        3.2.3 学生对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活动的期望度高
    3.3 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困境
        3.3.1 辨析活动少
        3.3.2 辨析活动形式及评价单一
        3.3.3 辨析零散化且不够深入
        3.3.4 学生参与度不佳
    3.4 高中思想政治课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困境的成因
        3.4.1 一些教师对辨析式教学的认识不足
        3.4.2 辨析情境与问题设置不佳
        3.4.3 部分学生的错误学习观
4 高中思想政治实施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4.1 “有为与无为”相结合的原则
    4.2 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
    4.3 “不愤与不悱”相融合的原则
    4.4 把握活动适度的原则
    4.5 实效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5 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的优化路径
    5.1 选择恰当议题,合理设置辨析点
        5.1.1 合理确定议题,涵盖课堂知识
        5.1.2 结合教材内容,设置辨析点
    5.2 以议题为主线,创设情境内容
        5.2.1 围绕议题,情境生活化
        5.2.2 情境化处理,丰富情境内容
        5.2.3 议题统领性,情境一体化
    5.3 符合学生思维,巧妙创设问题
        5.3.1 优化辨析问题,促动学生思维
        5.3.2 运用问题引擎,升华价值引领
    5.4 精心设计多样的辨析活动
        5.4.1 辨析活动的多样性
        5.4.2 辨析活动重质轻量
    5.5 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功能
        5.5.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5.2 重评价过程与结果
        5.5.3 表现评价表具体化
        5.5.4 评价和反馈相结合
6 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在《文化生活》中具体的运用
    6.1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分析
    6.2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流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致谢

(2)《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道德经》养生思想的研究
        1.关于《道德经》书籍中养生思想的研究
        2.关于《道德经》文献中养生思想的研究
        3.关于《道德经》养生思想与太极拳、武术的研究
    (二)关于健身气功的研究
        1.关于健身气功源流的研究
        2.关于健身气功功效的研究
        3.关于健身气功特点作用的研究
        4.关于健身气功传播的研究
        5.关于健身气功教学的研究
        6.关于健身气功文化的研究
        7.关于健身气功与《道德经》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专家访谈法
        3.逻辑分析法
四.相关概念的解读
    (一)养生思想
    (二)健身气功
    (三)体现
五.健身气功概述
    (一)健身气功的源流
    (二)健身气功的特点
        1.整体锻炼,三调合一
        2.松紧结合,刚柔相济
        3.动静相兼,圆和大方
        4.形神兼备,天人相应
    (三)健身气功的作用
六.《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一)致虚守静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致虚守静
        2.致虚守静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二)专气致柔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专气致柔
        2.专气致柔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三)营魄抱一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营魄抱一
        2.营魄抱一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四)少私寡欲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少私寡欲
        2.少私寡欲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五)道法自然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道法自然
        2.道法自然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先秦道家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分析
    1.5 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大学生道德教育借鉴先秦道家思想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1 大学生道德教育借鉴先秦道家思想的必要性
        2.1.1 提高道德修养的需求
        2.1.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
    2.2 大学生道德教育借鉴先秦道家思想的可能性
        2.2.1 先秦道家思想蕴含丰富的德育内涵
        2.2.2 时代发展与身心和谐的现实需要
3 先秦道家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3.1 先秦道家德育思想内涵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发
        3.1.1 “道法自然”的渐进教育特色
        3.1.2 “无为自化”的体悟教育方式
        3.1.3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教育思维
    3.2 先秦道家道德教育途径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发
        3.2.1 体认“为道日损”的核心内涵
        3.2.2 养成“崇俭抑奢”的生活态度
        3.2.3 塑造“诚信不欺”的精神人格
        3.2.4 习用“贵柔不争”的处世智慧
    3.3 先秦道家德育思想的师者风范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发
        3.3.1 “上善若水”的师者品格
        3.3.2 “不言之教”的教育原则
4 大学生道德教育借鉴先秦道家思想需要避免的误区
    4.1 “少私寡欲”而非“禁欲”
    4.2 “贵柔不争”而非“懦弱退缩”
    4.3 “惟道是从”而非僵化教条
    4.4 “无为”而非“无所作为”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武德史料研究
        1.2.2 武德现状研究
    1.3 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1.4.2 本选题的不足之处
2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内涵解读
    2.1 武德概念的缘起
        2.1.1 武德概念的萌芽
        2.1.2 武德概念的形成
        2.1.3 武德概念的分化
    2.2 传统武德的内涵
        2.2.1 “武德”释义
        2.2.2 传统武德的内涵
    2.3 传统武德的思想实质
        2.3.1 武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道德自觉
        2.3.2 武德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行为规范
        2.3.3 武德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
3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演进历程
    3.1 先秦时期武德思想
        3.1.1 西周时期的“尚礼”思想
        3.1.2 春秋时期的“尚谋”思想
        3.1.3 战国时期的“尚侠”思想
    3.2 盛唐时期武德思想
        3.2.1 “以武壮志”的兴国思想
        3.2.2 “以武立志”的治国思想
        3.2.3 “以武言志”的爱国思想
    3.3 宋元时期武德思想
        3.3.1 “崇文抑武”思想的形成
        3.3.2 民间结社与社约社规的形成
        3.3.3 民间武艺表演的娱乐化趋向
        3.3.4 武艺审美思想的伦理变迁
    3.4 明清时期武德思想
        3.4.1 兵家思想对武德思想的贡献
        3.4.2 秘密结社与门规戒律的兴起
        3.4.3 武侠小说中侠者形象的塑造
        3.4.4 镖局和镖师们的镖行天下
    3.5 民国之后的武德思想
4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流派及特征:以少林和武当为例
    4.1 修禅悟道——佛教文化与少林武德
        4.1.1 少林功夫与中原文化
        4.1.2 佛教禅宗与少林戒约
        4.1.3 禅拳合一的少林武德
        4.1.4 少林武德思想特征
    4.2 养生修道——道家文化与武当武德
        4.2.1 武当武术与武当文化
        4.2.2 武当道教与养生
        4.2.3 道家思想与武当武德
        4.2.4 武当武德思想特征
5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价值与转化
    5.1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5.1.1 仁爱为本的伦理核心
        5.1.2 贵义轻利的价值导向
        5.1.3 尊师重道的礼教风尚
        5.1.4 忠诚守信的精神气节
    5.2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5.2.1 传统武德思想的封闭性
        5.2.2 传统武德思想的神秘性
        5.2.3 传统武德思想的虚幻性
    5.3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5.3.1 仁勇结合的武德境界
        5.3.2 内外相应的武德呈现
        5.3.3 古今相继的武德传承
        5.3.4 真善相随的武德追求
6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6.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
        6.1.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6.1.2 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的包容精神
        6.1.3 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6.1.4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合作精神
    6.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6.2.1 武舞同源,发挥以舞演武的亲和力
        6.2.2 武书同构,利用以笔论武的影响力
        6.2.3 文以载道,提升以文会武的传播力
    6.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优势
        6.3.1 健全人格,提高个体修养
        6.3.2 注重礼仪,增进社会和谐
        6.3.3 传承文明,振奋民族精神
    6.4 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
        6.4.1 建立践行传统武德思想的长效机制
        6.4.2 营造崇尚传统武德思想的校园环境
        6.4.3 创编体现传统武德思想的教材体系
        6.4.4 探索融入传统武德思想的课堂实践
    6.5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
        6.5.1 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国际形象
        6.5.2 连接国际交往的共享通道
        6.5.3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翻译名义集》引内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法云与《翻译名义集》
    1.2 研究概况
2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翻译名义集》的引书
    3.1 引书概况
    3.2 引书分类
4 《翻译名义集》引内典例释
    4.1 引经部例释
    4.2 引律部例释
    4.3 引论部例释
    4.4 引密部例释
    4.5 引撰述部例释
5 结语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6)遵循心理规律 培育“政治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潜濡默被”, 在主题情境中“依从”
二、“慧眼识真”, 在议题牵动中“认同”
三、“共情共鸣”, 在活动任务中“内化”

(7)新时代青年幸福观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本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逻辑框架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幸福观研究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幸福观理论
        一、快乐主义幸福论(Hedonism)
        二、完善主义幸福论(Eudaimonia)
    第二节 中国传统幸福观理论
        一、儒家幸福观:道德理性与秩序之美
        二、道家幸福观:自然之乐与无为而治
        三、佛教幸福观:涅盘之乐与自利利他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幸福观
        二、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
第二章 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幸福观的理论探究
        一、幸福生成的要素
        二、价值观意义上的幸福
        三、如何获得幸福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建构依据
        一、青年的特征
        二、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社会场域
        三、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价值依据
    第三节 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应然样态
        一、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生命向度
        二、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个人生活向度
        三、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学业事业向度
        四、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家庭向度
        五、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社会向度
第三章 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现实图景
    第一节 实证研究的方案设计
        一、权威数据库的应用
        二、自主调查的方案设计
        三、统计与分析方法说明
    第二节 新时代青年的生命幸福观
        一、新时代青年身体健康幸福观
        二、新时代青年的心理健康幸福观
    第三节 新时代青年的个人生活幸福观
        一、新时代青年的物质财富幸福观
        二、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生活幸福观
    第四节 新时代青年的学业事业幸福观
        一、新时代青年学业发展幸福观
        二、新时代青年事业发展幸福观
    第五节 新时代青年的家庭幸福观
        一、新时代青年婚恋关系幸福观
        二、新时代青年亲子关系幸福观
    第六节 新时代青年的社会幸福观
        一、新时代青年的人际交往幸福观
        二、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幸福观
        三、新时代青年的生态环境幸福观
第四章 新时代青年幸福观评析及教育探索
    第一节 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积极态势
        一、新时代青年认同德性幸福观
        二、新时代青年崇尚劳动幸福观
        三、新时代青年追求审美幸福观
        四、新时代青年眷注心理幸福观
    第二节 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偏差表征
        一、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消极心态
        二、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享乐主义倾向
        三、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知行不一
    第三节 新时代青年幸福观的问题剖析
        一、市场经济价值原则溢出
        二、转型社会伦理观念冲突
        三、多元文化冲击主流价值
        四、青年自身期望与能力的矛盾
    第四节 新时代青年幸福观教育的思索
        一、新时代青年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二、新时代青年幸福观教育何以可能
        三、新时代青年幸福观教育的反思
        四、新时代青年幸福观教育的路径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代中国青年幸福观调查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8)无为之师:老子的师者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为之师的意蕴
二、自然无为:无为之师的价值之道
三、柔弱无为:无为之师的实践之道
四、虚静无为:无为之师的修养之道

(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汲取“有为”和“无为”两种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为”教育的价值
二、“无为”教育的价值
三、“有为”教育和“无为”教育的互补
    (一) 各取所长, 辨证对待
    (二) 因人而异, 因时制宜
    (三) 执其两端, 而用其中

(10)教学“有为”与“无为”的切换——谈教学行为的科学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机而动, 选准“有为”的基本环节
二、明晰目标, 做足“无为”的核心文章
三、适时自问, 定位“善为”的后续事宜

四、教学中的“有为”与“无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基于议题的辨析式教学研究[D]. 柏中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1)
  • [2]《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研究[D]. 廖越.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3]先秦道家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D]. 石航.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4]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D]. 徐锋.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翻译名义集》引内典研究[D]. 蒋昌鑫.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遵循心理规律 培育“政治认同”[J]. 张玲.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04)
  • [7]新时代青年幸福观及其教育研究[D]. 刘梦慈.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8]无为之师:老子的师者之道[J]. 谢延龙. 教师发展研究, 2018(04)
  • [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汲取“有为”和“无为”两种智慧[J]. 徐永春,张亢. 长治学院学报, 2018(04)
  • [10]教学“有为”与“无为”的切换——谈教学行为的科学选择[J]. 蔡金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8(07)

标签:;  ;  ;  ;  ;  

教学中的“做”与“无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