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威武,孙明,李录兵[1](2021)在《浅谈采油工程技术智能化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原油开采工业是构成我国经济的主体之一,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随着现代化工艺技术的深化发展,采油工程技术逐渐趋于智能化,提高了原油开采效率。采油工程技术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涉及了很多操作环节,虽然我国采油工程技术智能化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人员需要深化采油工程技术,加强对采油工程技术智能化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采油工程技术智能化趋势,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胡亚楠[2](2020)在《强碱三元复合驱储层结垢智能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复合驱油技术是一种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手段,矿场试验表明,对比水驱,强碱三元复合驱的增油控水效果明显,与水驱相比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伴随着强碱三元复合驱替体系注入地层,其与地层流体以及岩石矿物发生物化反应,打破了原流体和岩石矿物间的物化平衡状态,使得地下流体中离子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最终产生结垢现象,导致储层部分孔隙堵塞,影响了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降低了采收率;同时随着含垢地层流体的运移造成采出井举升设备生产运行中常发生螺杆泵杆断、泵漏失以及抽油泵频繁卡泵等故障,严重威胁原油开采的正常进行。因此,预测储层结垢类型与结垢趋势成为有效实施清防垢作业的保障。目前,基于物化模拟与智能预测的结垢预测方法应用推广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一是预测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规律性差,采用传统或人工预测方法困难;二是部分采用智能预测方法训练过程复杂,对环境要求高,泛化能力弱,可移植性差,预测结果准确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用杏树岗油田北部开发区为试验区,通过分析试验区储层地质特征、流体性质、油水渗流特征以及油田水离子变化趋势,为后续开展储层油田水结垢预测提供推理知识;研究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相关技术,设计适用于动态结垢预测的智能知识推理模型,有效解决现有方法预测准确率低、可移植性弱、动态更新能力差、缺少时序预警等问题。重点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结垢预测模型(SASP-DMSP)为了克服结垢预测知识库可移植性差、动态更新能力弱、缺少时序预测知识等不足,设计基于数据挖掘的结垢预测模型(SASP-DMSP),作为解决智能预测问题的总体方案,提高结垢预测的准确率以及结垢预测知识库的推理能力。设计模型框架包括知识获取层、知识建模层与知识推理层三层。知识获取层为模型的基础层,主要实现结垢预测知识的获取与知识库的智能训练,同时加入训练学习模块,实现知识库的动态更新;知识建模层为模型的中间层,采用本体建模技术为结垢预测作业提供一套规范的领域公共本体与知识组织体系;知识推理层为模型的应用层,三层协作通过推理与表达最终完成结垢预测。2.实现了基于本体的结垢预测知识建模针对结垢预测模型语义表达能力弱、可移植性相对较差的问题,研究基于本体的结垢预测知识建模。通过对储层结垢预测领域系统、机理与专家经验知识的分析与抽象,建立储层结垢预测知识模型核心本体与知识的标准语义,为结垢预测知识库提供知识内容、组织结构以及表示方法。采用Protégé作为本体建模工具进行推理、诊断,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3.研究了基于数据挖掘的结垢预测知识库训练方法为了填补经验知识的漏失,基于油田积累的大量历史数据,利用智能挖掘技术训练储层结垢预测相关数据,将在学习训练中发现的新知识添加到结垢预测知识库中,实现知识库的动态更新。针对结垢预测规则描述不完整,阈值设定不精确、单一结垢预测模型在储层物性差异下导致预测准确率较低的问题,设计组合分类模式挖掘方法,主要包括物性分类与模式挖掘两部分。物性分类阶段主要生成独立训练样本子集;模式挖掘阶段通过训练样本子集获取分配只是并更新结垢预测知识库,实现油田不同储层物性条件下的结垢预测。在模式挖掘过程中为适应训练数据的模糊、混合、不完备特性,设计基于混合不完备邻域决策系统和离散粒子群(Discret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简称DPSO)的特征选择方法,提高历史数据利用率与特征选择准确率。针对储层结垢预测缺少时间序列下趋势性预测知识,同时时间序列历史数据具有周期性与混沌性的问题,提出储层结垢时序趋势预测方法。以时序数据中具有代表性的六项离子化验数据为例,采用回声状态网络技术,设计基于目标空间分解的多目标粒子群(MPSO/D),训练、获取时序预测知识,实现结垢趋势预警。4.设计并实现了用于验证结垢的预测系统以SASP-DMSP模型为理论指导,设计复合驱结垢预测系统,该系统由基于本体的结垢预测知识管理系统、结垢预测数据集成系统以及结垢预测与清防垢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协同作业,实现储层智能结垢预测。将其应用于试验区,通过专家验证与运行结果数据测试,表明系统应用能够实时、有效的实现动态结垢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据挖掘的强碱三元复合驱储层结垢智能预测方法能够提高结垢预测准确率、结垢知识的更新能力与预测系统的可移植能力。同时,通过延展研究和分析,该方法为处理此类业务应用问题与知识推理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董成越[3](2020)在《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建设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大庆油田的开采已由稳产高产期逐步步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各种复杂的开发问题正在逐步暴露,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庆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五采油厂是大庆油田产能的支柱单位,地处大庆长垣南部,介于外围和老区的结合处,自1970年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自喷、转抽、一次、二次、三次加密调整5个阶段,已累计生产原油1.45亿吨。随着采油五厂水驱挖潜难度逐年增大,为保持采油五厂原油开采的可持续发展,聚合物驱产能项目在油田产能项目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升高,在2021年至2025年已规划多个聚合物驱产能项目,其中包括计划于2021年安排实施的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本文对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的建设方案进行研究、设计。第一章对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对目前国内外项目建设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分析、整理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对本次建设方案设计所用到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分别对工程项目、石油工程建设项目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进行了定义,同时阐述了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原理和工程项目方案建设设计的内容。第三章为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的概况,从项目的建设背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对项目的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说明。第四章为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建设方案的设计,首先对产能项目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进行了设定,然后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和公司管理规定进行了项目组织结构的设计,并对项目主要岗位的职责进行设计,最后分别从项目的进度控制、物资采购、环境保护、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和风险识别与管控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第五章为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建设方案实施保障,本章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人才保障措施、资金保障措施、材料设备供应保障措施和信息技术与信息化保障措施。文章的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对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内容得出研究结论。
朱宇[4](2020)在《油田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围绕油田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展开讨论,为油田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有助于促进信息管理学科,可以不断融入管理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徐国慧[5](2019)在《稠油斜井有杆系统优化设计可视化软件研制》文中提出随着石油开发技术的提高及轻质原油储量的减少,稠油开采引起了石油界的高度重视,但仍面临许多难题。突出表现为粘滞摩擦阻力增大,光杆缓下冲次降低、杆柱疲劳磨损加重、原油进泵阻力加大、悬点载荷变化明显等问题,使稠油开采难度显着增加。原油粘度与井筒斜度的增大是导致稠油开采困难的根本原因,现有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大多基于定值粘度构建杆柱力学模型,较少考虑井眼轨迹对杆柱力学分析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井筒产出液环空视粘度模型与三维杆柱力学模型的稠油斜井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且考虑添加内衬管、加重杆及扶正器的偏磨治理方案,为实现上述方法,采用C++编程语言研制了稠油斜井有杆抽油系统优化设计可视化软件平台。从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到软件平台搭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在基本参数与系统参数计算方面。首先,针对普通杆柱组合与空心电加热杆柱组合的稠油斜井,分别建立基于Beggs-Brill压力增量迭代法的井筒压力分布模型与基于能量守恒方程的井筒温度分布模型;其次,考虑偏心当量间距,建立井筒产出液环空视粘度模型;最后,分别对普通杆柱组合新投产井、空心电加热杆柱组合新投产井及已投产井进行杆柱组合的优化设计。在杆柱力学模型研究与稠油进泵规律分析方面。考虑井筒产出液环空视粘度的变化与接箍、扶正器对杆柱受力的影响,对普通杆柱组合与空心电加热杆柱组合的稠油斜井分别建立杆柱力学模型,并分析了由杆柱下行摩擦阻力变化引起的杆柱缓下现象;通过对多级杆柱受力的分析,制订添加内衬管、加重杆及扶正器的偏磨治理方案,实现了基于偏磨治理的稠油斜井有杆抽油系统优化设计;利用Fluent软件分析冲程、冲次及粘度等不同因素对稠油进泵规律的影响。在可视化软件平台研制方面。运用VS2010开发工具搭建软件平台的系统框架,结合Access数据库技术设计软件平台的数据结构,利用Open GL技术实现软件平台井眼轨迹、杆管接触状态等的三维动态仿真及优化设计结果的可视化显示。
白世德[6](2019)在《基于当代采油工程管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油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所以采油工程十分重要。而石油企业中,由于采油工程的施工过程十分复杂,而且对于工资的要求很高,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具备精确科学的采油作业能力,为采油工程提供完善的系统保障,让采油工程管理更加科学化,自动化以及科学化。只有完备的采油工程管理系统,才能够让采油工程更好的发展,全面提升采油工程的作业水平。
朱文武[7](2019)在《采油工程管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石油资源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是国家的资源经济命脉。石油资源的生产开采过程非常复杂,开采工艺流程复杂,生产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以及管理型人才。石油生产开采过程中应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作用来进行采油管理系统的运行非常重要。采油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采油工程管理系统想着精细化的现代管理方向发展,这对采油工程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系统的有序运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孙岳[8](2018)在《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也标志着信息化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石油行业,国内外各石油公司也把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并逐步推动石油行业信息化从“数字油田”建设,逐步迈向以自动化、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的“智能油田”建设的新阶段。其中,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的制定,则是重中之重。本文以中海油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负责全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的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石油行业信息化环境和现状,描述了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理念、技术以及信息化趋势;其次,运用SWOT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解读了公司目前的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其明确了具体的信息化需求;接下来,通过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上一阶段的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找出了目前信息化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最后,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天津分公司下一阶段的信息化战略及规划应当如何改进和实施,从而完整的展现出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及规划的制定、执行、检查、调整的全过程。本文认为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应当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减小与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的差距,方能稳固行业地位,实现集团公司的总体战略;通过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和规划,持续推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发展,方能带来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的生产和管理变革;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从动态循环的原则,不断发掘问题和不足,进行持续改进;对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国内其他石油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任泽宇[9](2017)在《胜利油田信息化生产指挥系统优化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50多年开发建设,胜利油田已经进入到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和矛盾,体现在生产管理方面主要是:技术配套和管控模式没有发生大的根本性变化;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与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之间矛盾突出。按照现代企业改革发展趋势,胜利油田结合自身实际,从2012年起逐步开展场站自动化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依靠信息化手段推进老油田转型升级,建成了部分具备实时监控、远程管控、平台化集成、专业化管理的采油示范区,初步实现了降低成本、盘活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效益的目的。示范区的成功运营对信息化条件下生产管理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极强的启示,油田层面的信息化生产指挥体系亟待建设。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油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管理系统优化的基础理论,通过全覆盖式的现场调研,分析了胜利油田生产指挥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第四章以胜利油田生产指挥系统优化改进为例,从功能需求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提出优化改进方案。通过创新性的提出了模块化的功能建设架构以及模板化信息采集方案,建立完善系统自动考评机制,得出系统优化改进是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强化生产运行管控,促进工作水平持续提高,工作效率持续提升的重要手段。论文的研究中,通过将基础理论与实际项目优化相结合,对系统进行深度优化改进剖析,一方面为建成涵盖油田生产全过程局、厂、管理区三级的生产管理指挥平台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为下一步进行基于大数据云平台下的系统升级提供些许借鉴。
孙俊胜[10](2017)在《采油工程管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文中指出石油工程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而采油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会对采用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采油工程也实现了系统化管理。本文主要分析现阶段采油工程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并针对其技术指标作出总结,为今后的采油工程提供理论基础。
二、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采油工程技术智能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采油工程技术发展历程 |
2 目前采油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
3 采油工程技术智能化趋势 |
4 结 语 |
(2)强碱三元复合驱储层结垢智能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结垢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化学机理知识的结垢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结垢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3 结垢预测方法存在的实际问题 |
1.3 结垢预测研究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智能预测相关技术分析 |
1.4.1 智能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2 解决智能诊断问题的科学范式分析 |
1.4.3 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技术研究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安排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组织安排 |
第二章 试验区结垢机理分析与储层结垢智能预测模型设计 |
2.1 引言 |
2.2 结垢预测试验区地质特征分析 |
2.2.1 试验区选择的必要性 |
2.2.2 试验区储层地质特征分析 |
2.2.3 储层流体性质分析 |
2.2.4 储层油水渗流特征分析 |
2.3 试验区结垢机理与垢样组成分析 |
2.3.1 SASP体系溶液与储层矿物及地层流体的作用机理 |
2.3.2 试验区垢样类型 |
2.3.3 结垢对储层及举升设备产生的影响 |
2.4 试验区结垢特征与规律研究 |
2.4.1 三元复合驱结垢特征 |
2.4.2 采出井井筒结垢规律 |
2.4.3 采出液离子变化规律 |
2.5 强碱三元复合驱结垢预测流程分析 |
2.5.1 真实场景下结垢预测工作流程分析 |
2.5.2 结垢预测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
2.6 基于数据挖掘的SASP结垢预测模型设计 |
2.6.1 结垢预测智能化的必要性 |
2.6.2 结垢智能预测流程设计 |
2.6.3 结垢预测模型的框架设计 |
2.6.4 基于数据挖掘的SASP结垢预测模型优势与特点 |
2.7 模型可行性分析与重点研究内容 |
2.7.1 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2.7.2 模型重点研究内容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本体的结垢预测知识推理模型设计 |
3.1 引言 |
3.2 结垢预测知识分析 |
3.2.1 结垢预测领域知识分析 |
3.2.2 结垢预测过程形式化表示 |
3.3 基于本体的SASP储层结垢预测知识推理模型设计 |
3.3.1 本体技术分析 |
3.3.2 知识推理模型设计思路 |
3.3.3 ONSP-KRM模型框架设计 |
3.3.4 ONSP-KRM模型组成 |
3.4 结垢预测本体知识的形式化表示 |
3.4.1 储层结垢预测本体层次结构 |
3.4.2 结垢预测本体知识概念表示 |
3.4.3 结垢预测本体知识关系表示 |
3.4.4 结垢预测本体知识公理表示 |
3.4.5 基于SWDL的结垢预测规则表示 |
3.5 储层结垢预测知识库的构建 |
3.6 SASP储层结垢预测知识推理效果分析 |
3.6.1 SASP结垢预测知识本体实例与预测效果分析 |
3.6.2 ONSP-KRM模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邻域约简与DPSO的结垢预测分类模式挖掘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垢预测领域数据分析与处理 |
4.2.1 结垢预测领域数据描述 |
4.2.2 结垢预测领域数据特点分析 |
4.2.3 结垢预测领域离群值分析 |
4.2.4 结垢预测影响因子的粗粒度筛选 |
4.3 结垢预测分类模式挖掘方法设计 |
4.3.1 方法设计思想 |
4.3.2 结垢预测分类模式挖掘方法设计 |
4.4 模糊混合不完备邻域粗糙模型设计 |
4.4.1 模糊混合不完备邻域决策系统 |
4.4.2 模糊混合不完备邻域粗糙模型 |
4.4.3 邻域阈值自适应方法设计 |
4.5 基于邻域约简和DPSO的混合不完备特征选择 |
4.5.1 粒子编码方式设计 |
4.5.2 粒子群优化目标分析 |
4.5.3 DPSO参数设置 |
4.5.4 算法描述 |
4.6 结垢预测分类器设计 |
4.7 实验效果分析 |
4.7.1 数据准备 |
4.7.2 实验环境与参数设置 |
4.7.3 基于不同邻域阈值取值方法的NRDPSO对比实验 |
4.7.4 基于不同启发式算法的可变阈值IFDS特征选择对比实验 |
4.7.5 不同权重系数对最优特征子集的影响实验 |
4.7.6 不同特征选择算法的评价指标对比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PSO/D-ESN的储层结垢时序预测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结垢预测领域数据时序趋势分析 |
5.2.1 结垢预测领域数据时序趋势分析 |
5.2.2 结垢预测领域时序趋势特点分析 |
5.3 基于回声状态网络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设计 |
5.3.1 ESN基本原理 |
5.3.2 储备池参数分析 |
5.4 基于MPSO/D的 ESN储备池参数优化算法 |
5.4.1 多目标优化问题分析 |
5.4.2 目标空间分解与解分类 |
5.4.3 种群分类更新策略 |
5.4.4 基于MPSO/D算法的ESN储备池参数优化 |
5.5 实验效果分析 |
5.5.1 MPSO/D算法性能对比实验 |
5.5.2 MPSO/D-ESN模型预测性能对比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设计与应用效果分析 |
6.1 引言 |
6.2 系统概述 |
6.2.1 业务现状分析 |
6.2.2 业务数据模型设计 |
6.2.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6.2.4 智能化结垢预测工作流程分析 |
6.2.5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配置 |
6.3 系统详细设计 |
6.3.1 基于本体的结垢预测知识管理系统设计 |
6.3.2 结垢预测数据集成系统设计 |
6.3.3 结垢预测与清防垢管理系统设计 |
6.4 真实应用案例分析 |
6.4.1 实验样本与实验方法选取 |
6.4.2 特征选择与分类模型构造效果分析 |
6.4.3 时序预测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文中涉及的附表 |
附表1 样本属性描述 |
附表2 结垢预测测试报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建设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调查法 |
1.5.3 专家访谈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工程项目与石油工程项目 |
2.1.1 工程项目定义 |
2.1.2 石油工程建设项目定义 |
2.2 工程项目管理 |
2.2.1 工程项目管理定义 |
2.2.2 工程项目管理内容 |
2.3 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设计 |
2.3.1 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原理 |
2.3.2 工程项目方案建设设计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概况 |
3.1 项目建设背景 |
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
3.2.1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
3.2.2 统一布局 |
3.2.3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3.3 项目建设内容 |
3.4 项目建设特点 |
3.5 项目投资估算 |
3.6 项目经济评价 |
3.6.1 基础数据 |
3.6.2 经济评价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建设方案设计 |
4.1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目标及原则 |
4.1.1 产能项目设计目标 |
4.1.2 产能项目设计原则 |
4.2 项目组织结构方案设计 |
4.2.1 项目组织结构设计 |
4.2.2 项目主要岗位职责 |
4.3 项目建设设计方案 |
4.3.1 进度控制设计方案 |
4.3.2 物资采购设计方案 |
4.3.3 环境保护设计方案 |
4.3.4 质量控制设计方案 |
4.3.5 投资控制设计方案 |
4.3.6 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设计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建设方案实施保障 |
5.1 人才保障 |
5.1.1 与高校建立技术合作机制 |
5.1.2 管理岗位人才严格选拔 |
5.1.3 员工教育培训 |
5.2 资金保障 |
5.2.1 科学进行投资估算 |
5.2.2 提高资金利用率 |
5.2.3 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 |
5.3 材料设备供应保障 |
5.3.1 物资分类管理 |
5.3.2 严格筛选供应商 |
5.3.3 对设备质量严格把关 |
5.4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保障 |
5.4.1 设置信息管理岗 |
5.4.2 选用现金的信息化设备 |
5.4.3 搭建远程会议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风险识别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油田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信息管理系统在采油工程中的意义 |
2 信息管理系统在采油工程中的建立 |
2.1 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加载 |
2.2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整合 |
2.3 建立网络服务器 |
2.4 进行野外测量,确定站库位置 |
2.5 建立电子地图 |
2.6 建立工程数据库及其维护系统 |
2.6.1 图件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 |
2.6.2 报表管理系统 |
2.6.3 分级管理的权限管理系统 |
2.6.4 静态数据管理系统 |
2.6.5 建立图文双向查询系统 |
2.6.6 建立图形数据维护系统 |
2.6.7 数据库挂接 |
3 信息管理系统在采油工程中的信息查询 |
3.1 查询原始数据系统 |
3.2 采油工程信息措施查询系统 |
3.3 采油工艺专业条件查询系统 |
4 信息管理系统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 |
5 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 |
6 结语 |
(5)稠油斜井有杆系统优化设计可视化软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课题来源 |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有杆抽油系统杆柱力学模型与动态参数模拟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2 稠油井井筒温度模型与稠油流变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3 稠油井产出液环空流动规律与稠油粘度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4 系统优化设计软件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软件需求分析及软件框架搭建 |
2.1 软件需求分析 |
2.1.1 软件预期功能组成 |
2.1.2 软件总体框架搭建 |
2.2 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
2.3 软件数据库设计 |
2.3.1 数据库类型选择 |
2.3.2 Access数据库设计 |
第3章 稠油斜井井筒管流计算与视粘度模型构建 |
3.1 稠油斜井井液流入动态计算 |
3.1.1 稠油斜井产能预测分析 |
3.1.2 稠油斜井流体物性参数计算 |
3.1.3 稠油斜井井筒压力分布模型构建 |
3.2 稠油斜井井筒温度分布模型构建 |
3.2.1 基于经验公式的井筒温度分布模型构建 |
3.2.2 基于能量守恒方程的井筒温度分布模型构建 |
3.2.3 空心电加热杆柱组合的井筒温度分布模型构建 |
3.3 基于幂律流体的井筒产出液环空视粘度模型构建 |
3.3.1 沃尔特经验粘温模型构建 |
3.3.2 稠油斜井幂律指数与稠度系数计算 |
3.3.3 井筒产出液环空视粘度模型构建 |
第4章 稠油斜井有杆抽油系统优化设计 |
4.1 有杆抽油系统抽油设备初选 |
4.1.1 抽油机与抽油泵的初选 |
4.1.2 下泵深度的确定 |
4.2 稠油斜井有杆抽油系统杆柱力学模型构建 |
4.2.1 基于井筒产出液环空视粘度模型的杆柱力学计算 |
4.2.2 普通杆柱组合稠油斜井的杆柱力学模型构建 |
4.2.3 空心电加热杆柱组合稠油斜井的杆柱力学模型构建 |
4.2.4 稠油斜井杆柱缓下现象分析 |
4.2.5 稠油斜井杆柱力学模型实例分析 |
4.3 稠油进泵规律研究 |
4.3.1 抽稠泵流体分析模型构建及边界条件设置 |
4.3.2 抽油杆一个周期运动规律泵内流场分析 |
4.3.3 稠油斜井的泵效分析 |
第5章 基于偏磨治理的稠油斜井系统优化设计 |
5.1 基于偏磨治理的稠油斜井系统优化流程及目标函数设计 |
5.1.1 稠油斜井系统优化设计流程分析 |
5.1.2 稠油斜井系统优化设计目标函数构建 |
5.2 稠油斜井杆管偏磨治理方案设计 |
5.2.1 加重杆偏磨治理方案设计 |
5.2.2 扶正器偏磨治理方案设计 |
5.2.3 内衬管偏磨治理方案设计 |
5.2.4 偏磨治理方案优选 |
5.3 稠油斜井杆柱组合优化设计 |
5.3.1 新投产井的普通杆柱组合设计 |
5.3.2 新投产井的空心电加热杆柱组合设计 |
5.3.3 已投产井的杆柱组合优化 |
第6章 软件平台的搭建及实例分析 |
6.1 软件平台的搭建 |
6.1.1 软件平台主界面设计 |
6.1.2 软件平台操作界面设计 |
6.1.3 软件平台数据维护与管理 |
6.2 三维可视化显示及人机交互操作功能的实现 |
6.2.1 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显示设计 |
6.2.2 人机交互操作功能的实现 |
6.3 应用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框架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信息化现状及趋势分析 |
2.1 国外大型石油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
2.2 国内大型石油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
2.3 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信息化趋势分析 |
第3章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总体战略与信息化需求分析 |
3.1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简介 |
3.2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SWOT分析 |
3.2.1 优势(strengths) |
3.2.2 劣势(weaknesses) |
3.2.3 机遇(opportunities) |
3.2.4 威胁(threats) |
3.3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总体战略 |
3.3.1 基本原则 |
3.3.2 发展目标 |
3.3.3 经营策略 |
3.3.4 公司战略解读 |
3.4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需求分析 |
3.4.1 宏观环境层面 |
3.4.2 集团公司层面 |
3.4.3 公司战略层面 |
第4章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4.1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 |
4.1.1 生产信息化 |
4.1.2 管理信息化 |
4.1.3 IT基础设施建设 |
4.1.4 IT管控与治理 |
4.2 上一阶段信息化战略实施的进展及评价 |
4.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4.3.1 问题与不足 |
4.3.2 面临的挑战 |
第5章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 |
5.1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思想 |
5.1.1 信息化指导思想 |
5.1.2 信息化愿景 |
5.1.3 信息化目标 |
5.1.4 总体思路 |
5.2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的改进与实施 |
5.2.1 信息化总体架构 |
5.2.2 IT基础设施 |
5.2.3 IT应用系统 |
5.2.4 IT管控体系 |
5.2.5 实施路线及策略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胜利油田信息化生产指挥系统优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
1.3.1 国内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
1.3.2 国外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
1.3.3 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
2.2 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
2.2.1 智能化 |
2.2.2 信息化时代全球化 |
2.2.3 信息化时代非群体化 |
2.3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
2.3.1 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领域 |
2.3.2 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
2.3.3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阶段 |
2.4 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保障 |
2.5 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
2.5.1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的需要 |
2.5.2 企业信息化可促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 |
2.5.3 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
2.5.4 企业信息化促成了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和组织的创新 |
2.5.5 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智能 |
2.5.6 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构筑企业知识平台 |
2.6 生产指挥系统的概念 |
2.7 生产指挥系统的基本任务 |
2.8 生产指挥系统的作用 |
2.9 企业信息化和生产指挥系统之间的关系 |
第3章 胜利油田信息化生产指挥系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企业概况 |
3.2 胜利油田信息化生产指挥系统建设现状 |
3.2.1 生产监控 |
3.2.2 报警预警 |
3.2.3 生产动态 |
3.2.4 调度运行 |
3.2.5 生产管理 |
3.2.6 工程管理 |
3.2.7 应急管理 |
3.3 胜利油田信息化生产指挥系统存在问题 |
3.3.1 相关技术标准亟待统一 |
3.3.2 区域运行监控中心亟待建设 |
3.3.3 局厂两级指挥信息系统亟待对接 |
3.3.4 模板化信息上报模式亟待建立 |
3.4 胜利油田信息化生产指挥系统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3.4.1 管理机制不统一 |
3.4.2 制度体系不健全 |
3.4.3 硬件及技术支持落后 |
第4章 胜利油田信息化生产指挥系统优化改进方案 |
4.1 生产监控 |
4.1.1 采油监控 |
4.1.2 注水监控 |
4.1.3 采气监控 |
4.1.4 集输 |
4.1.5 钻井现场监控 |
4.1.6 作业现场监控 |
4.1.7 车辆监控 |
4.2 报警预警 |
4.2.1 报警监控 |
4.2.2 报警考核管理 |
4.3 生产动态 |
4.3.1 原油生产 |
4.3.2 油田注水 |
4.3.3 天然气生产 |
4.3.4 集输动态 |
4.3.5 作业动态 |
4.3.6 钻井动态 |
4.4 调度运行 |
4.4.1 调度日志 |
4.4.2 生产会议 |
4.4.3 重点工作 |
4.4.4 气象信息 |
4.4.5 考核管理 |
4.5 石油工程 |
4.5.1 石油工程现场视频监控 |
4.5.2 实时数据监控功能集成 |
4.6 应急管理 |
第5章 信息化生产指挥系统优化改进方案的保障策略 |
5.1 组织机构保障策略 |
5.2 技术优化保障策略 |
5.2.1 统一技术平台,实现模块标准化建设 |
5.2.2 统一数据标准,实现数据共享 |
5.2.3 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分级授权管理 |
5.2.4 引入后台服务监控机制,实现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控 |
5.3 系统软硬件建设条件分析 |
5.3.1 生产调度软硬件集成技术 |
5.3.2 实时数据库及组态技术 |
5.3.3 工业网关技术 |
5.4 系统优化改进方案的实施计划 |
5.5 实施费用保障策略 |
5.6 预期效果分析 |
5.6.1 实现生产运行监控的信息化提升,达到“三提高”的预期效果。 |
5.6.2 形成现场监控、运行指挥的系列技术规范 |
5.6.3 为中石化上游生产运行管理提供典型示范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6.2 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采油工程管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采油工程管理系统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
1.1 主要作用 |
1.2 特点 |
1.3 我国现阶段采油工程管理的现状 |
2 采油工程管理的具体设计模式 |
2.1 管理程序 |
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构设计 |
3 管理系统的全过程 |
4 结束语 |
四、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采油工程技术智能化趋势[J]. 陈威武,孙明,李录兵.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02)
- [2]强碱三元复合驱储层结垢智能预测方法研究[D]. 胡亚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杏南和扶杨聚合物结合井产能项目建设方案设计[D]. 董成越.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油田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J]. 朱宇.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3)
- [5]稠油斜井有杆系统优化设计可视化软件研制[D]. 徐国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基于当代采油工程管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J]. 白世德.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01)
- [7]采油工程管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探讨[J]. 朱文武.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01)
- [8]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D]. 孙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胜利油田信息化生产指挥系统优化改进研究[D]. 任泽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采油工程管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J]. 孙俊胜. 石化技术,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