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工程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朱林森[1](2020)在《基于IMIS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建筑行业规范程度提高,导致建设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因此,我国建设企业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满足工程项目进度要求和质量安全,严格把控工程项目中的成本支出。我国大多数建设工程类企业管理上仍然处于相对粗放和落后的局面,企业在内部管理和意识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无法匹配管理目标,项目执行力度和效果不佳。在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过程中,易出现大忽视成本预测、成本控制等现象。所以改进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有利于提升项目成本管理目标,也是保障其长期具有竞争力的途径。首先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分析,研究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并结合价值链理论分析价值链成本管理内容和成本控制程序,基于集成管理理论,分析得出建设项目全过程成本集成管理的关键点:过程集成、要素集成和参与方集成、知识集成。其次,基于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分析汇总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各阶段存在缺乏全面成本管理意识、各阶段成本管控体系不完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范围狭窄等问题。基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和价值链成本管理内容、程序,分析项目成本管理内外部价值链,并结合集成管理关键点,分析二者之间融合,以此帮助项目建立成本管理集成体系。依据集成管理系统建立原则和项目成本管理各项环节分析,利用计算机的信息管理技术和互联网的远程传输技术,将整个管理过程分解成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职能模块,并对各模块的功能和成本信息进行定义和有机地链接,形成具有管理过程连续、管理层次清晰、管理目标明确、管理状态可控、管理信息可测、管理结果可期、考核方法科学的施工成本管理系统。最后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运用IMIS系统对工程成本管理,从系统项目合同、物资采购等各个模块出发,最终工程项目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成本降低率达7.8%,并结合成本管控结果对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善意见。研究分析表明,IMIS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适用于成本管控,并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为其他项目成本管理的改进提供借鉴,同时也对其他企业项目成本管理能力提升提供框架和方法。
纪博雅[2](2020)在《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建筑是公众活动的主要载体,需要坚持节能绿色的高质量发展。校园建筑作为典型公共建筑,从2008年开始推行高校“节能型”校园,已积累了一定的管理与研究经验,也发现了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为满足新时代的建筑节能、舒适与经济相结合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需求,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也需要解决更多新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校园园区为研究对象,以校园建筑能效提升与舒适度运行为目标,提出校园建筑的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系统方法论。本论文基于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多学科理论,运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数据模拟与文献调查等研究方法,将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作为一个被研究的复杂系统,利用“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系统地研究校园建筑运行管理过程问题,提出集成管理模式与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调查了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现状,并系统分析了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问题。首先,采用实际走访的方式,了解我国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监测平台建设情况、相关技术应用情况、建筑运行管理情况。基于WSR方法论,设计调查问卷,对节能运行的实际管理问题,从WSR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监测平台及相关技术问题(物理层)、管理目标与功能问题(事理层)、相关主体行为的问题(人理层),提出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基于WSR方法论完善既有平台构建的管理理念,明确了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所需要的集成化平台架构与技术支撑体系、采集信息内容,并通过实证效果评价的方式,验证了集成化平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首先,基于WSR方法论重构了平台的构建逻辑,并明确目标、需求与人物。然后,明确平台的WSR信息集成内容;从服务节能运行的物理层、事理层、人理层的管理需求出发,具体提出了“物理”层面建设监测内容指标、辅助“事理”的监控内容指标、服务“人理”的平台服务内容指标。最后,通过BJT大学的能源监测平台效果对比评价,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建筑节能运行的集成化平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3)站在主体需求导向的角度分析事理层问题,建立了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动态多目标优化模型,验证了模型可用性,并对比主要目标与综合加权和两种解法,分析解法的优越性。首先,分析事理层管理的研究内容,并分析管理目标关系。然后,建立了“能源-环境舒适度-经济”动态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选择主要目标法与综合加权和法(目标集成加权优化)求解问题。最后,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进行节能、舒适度、经济性的均衡优化符合实际需求,对比两种优化解法,目标综合加权法,更贴合实际建筑运行管理需求。(4)提出了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不同主体合作与管理策略集合。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从人理层面分析校园建筑节能的主体消费者行为特征,分开解决不同消费特征主体的合作与管理关键问题。针对教学区,基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并解决学校主体与ESCo的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选择的问题。针对宿舍区,基于歧视价格理论,设计宿舍区建筑用电歧视电价模式,引导在校师生改善用能行为。最后,基于BJT大学22号宿舍楼的实际用电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歧视电价模式可以对主体节能行为进行经济激励。(5)最后,从物理层(W)、事理层(S)、人理层(R)三个层面提出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对策建议,以及集成管理的综合建议。
向卫国[3](2020)在《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项目以“集群”的形态呈现,如北京奥运会场馆工程、世博会场馆工程、新城区市政工程等,其中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对于推动区域生产要素有效连接、改善人文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类项目存在项目类型众多、项目组织、管理界面交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下存在着信息沟通方式落后、组织、过程管理割裂等问题,制约集群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随着工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趋势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引入BIM及其关键技术,探索BIM技术下的集成管理模式,助力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向着集成化、智能化、精益化的方向发展。(1)研究本文内容开展所需的理论基础,包括集群项目、项目管理、集成相关理论、BIM技术及特点、GIS技术、模型轻量化技术、BIM与GIS融合技术等内容,为后续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2)在研究集群的特性、分析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的概念,采用综合集成法、引入计算机集成建造理论模型,提出采用并创新性扩充“组织-过程-信息”三维集成模型内涵,基于此进一步设计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框架,并对其中的含义进行阐释,最终有望涌现出新的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3)系统研究并创新提出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涉及到的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包括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技术、BIM到GIS转换技术、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以及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有效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为进一步实现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奠定基础。(4)结合应用需求创新打造以BIM模型为信息中枢,融合工程建设各类要素信息、采用BIM、3DGIS等技术、C/S和B/S混合模式,以Restful标准化接口的微服务为服务主线,搭建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完成项目级和项目群级的功能设计,通过业务流程集成化、功能模块组件化,有效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适应于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功能复杂、数据融合、业务多变的特点,实现集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集成。(5)以深圳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为实例,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上述研究成果,创新性开展了包含地理模型、地质模型和规划模型在内的三大基础模型创建、包含道路、综合管廊、景观等在内的各类集群市政工程模型的创建、房屋建筑类模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和基于BIM的建设管理平台搭建工作,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人理”、“物理”、“事理”挑战,实现了前海合作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基于组织集成、过程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集成管理模式。
钱玮钰[4](2020)在《信息集成管理系统驱动下的城市展园设计 ——以江苏省园博会扬州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1999年第一届昆明世园会为起始,截至2019年北京世园会,我国共举办过8次世界级园艺博览会,其中1999年昆明世园会和2019年北京世园会为A1类世园会。历经二十年,我国开展了许多省市级园博会和6次(A1+B2)类世园会,园博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举办次数越来越多,这为城市展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通过了解也会发现,由于频繁开展,城市展园的设计也逐渐趋于同质化,较难吸引准游客的眼球,对于现代人的观展要求的契合度也不高。本论文主要以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探究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如何将其融入到城市展园的设计中,提高城市展园的互动体验,加深城市展园景观文化的表达。本课题分为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介绍本课题的相关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对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基础技术,基本架构等运营方式的探究分析及系统在城市展园中运行的优势分析,为下文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通过对城市展园发展情况,问题总结和系统在城市展园中运用的具体程序的分析,归纳出系统驱动下的城市展园设计的改进方向和设计要素。第四,对于系统驱动下的城市展园具体设计原则及策略的研究总结,并针对展园内运用的系统程序对展园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改进研究。最后选取江苏省园博会扬州园为例进行城市展园设计实践。本文以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为基础指导城市展园的景观设计,为城市展园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使得园林艺术不仅仅局限于景观本身,更扩大到城市文化的表达和互动体验的研究。
陆春杰[5](2020)在《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研究 ——以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迎来了黄金期,为更好聚焦轨道集团运营主业,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开始推广大标段总承包管理模式,将建设风险和管理压力转移到承包商身上。大标段施工总承包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小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其更强调承包商的总承包整体管理水平,而将直接建设任务管控重心和权利下放工区项目部。因此,相比以往承包模式,大标段模式下更应该聚焦总承包管理部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本文以总承包管理部横向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为研究对象,开展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设计研究。为了丰富研究的内容的深度和实际操作可行性,本文选择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项目为具体案例开展本文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结合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的相关特点以及协调管理机制的相关概念定义,对大标段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进行定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协调理论和界面理论的相关理论综述,提出本文协调管理机制设计的理论框架。即从界面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本文协调管理机制包括界面识别、界面协调组织和界面协调方法,最终以流程的形式呈现。其次,本文以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项目为对象,进行界面分析,发现施工总承包管理界面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责不清和信息不畅两方面,并主要发生在一线生产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并通过WBS-OBS矩阵进行了系统性识别,得出施工总承包管理界面清单,在此基础上对界面问题成因分析,得出大标段施工总承包管理界面问题主要是因为管理标准化缺失、沟通对话渠道和信息传输渠道缺乏、信息分散,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信息集成管理系统、职能部门间主观合作障碍、职能管理僵化,缺乏动态调整致使。其次,在界面清单和界面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界面协调组织设计,根据界面管理需求,确定了以项目管理办公室(PMO)为界面协调组织原型,根据案例具体情况,结合界面管理需求,对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设计,并设计了信息管理系统框架。接着,根据界面清单和界面问题成因,根据不确定性和依赖程度进行了界面协调方法选择,最终确定五种协调方法:标准化协调、等级中性、信息通报、信息系统、等级协调。然后根据界面协调组织和界面活动清单内容,发别设计并指定了界面协调流程,分别是:标准化管理流程、项目信息通报流程、知识管理流程、冲突管理流程、信息管理系统。最后,为了保障协调管理机制设计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协调管理机制设计目标和内容要素,建立了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协调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向施工总承包管理部的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了问卷调研,并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确定协调管理机制设计效果等级为优,可以实现预期设计目标。
刘盼[6](2020)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装配式建筑脱颖而出,它是一种基于全绿色生态产业链、环保与节能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2020年初,我国出现新型冠状肺炎急需医院场所,我国建筑职业者仅用十几天时间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便交付使用。医院采用模块化设计,标准化单元快速组合集成医院。其标准化、模块化、装配化、工业化和集成化促成中国速度。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国家大势所趋。传统的管理模式各参与方之间、各阶段之间信息无法共享会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所以必须将装配式建筑工程进行全过程集成化管理,防止信息分离流失,促进信息集成化,才能实现项目高质量、低成本、优进度的目标。本文在大量参考文献下,以集成管理理论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研究。首先对装配式建筑、集成管理理论、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进行理论阐述;其次研究装配式建筑工程集成管理的运行即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素、组织集成管理、全寿命过程信息集成,构建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集成管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搭建基于合作理念的装配式建筑集成管理系统,将信息集成化。在要素集成中本文将装配式建筑专有的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与起吊要素进行集成并创新将HSE管理要素与合同管理集成。在组织集成中建立基于WBS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组织集成管理模型。最后,以安徽省蚌埠市某装配式住宅案例为实践,将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装配式集成管理的必要性。本文的研究以理论为支撑,以案例为实践,以合作为理念,以平台为物理条件,分析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进行集成管理的重要性。旨在优化新兴的装配式建筑的管理,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使管理更加科学化、信息化、集成化。从而实现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优质优量优良完成。
刘佳欣[7](2020)在《智慧工地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浪潮已经到来。在建设工程领域,利用科技手段对传统建造管理方式进行改造已然成为当前的研究趋势。智慧工地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旨在将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等先进信息化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实践充分融合,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实现工地的智慧化管控。由于智慧工地这一研究对象的新颖性和前瞻性,目前针对智慧工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均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推广智慧工地,本论文将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试图构建智慧工地这一庞大的体系,对智慧工地体系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实践中如何评价智慧工地进行探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对智慧工地概念的研究综述提出了智慧工地的定义及特征,结合文献研究、政策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智慧工地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构建了智慧工地这一复杂的体系,设计了智慧工地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智慧工地体系具有计划-监控-分析的功能。(2)运用DEMATEL-ISM方法分析了构成智慧工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专家调查收集相应数据,通过矩阵计算得到智慧工地体系的DEMATEL-ISM结构模型,将体系要素分为投入-过程-效果三个层次,基于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实施智慧工地体系的相关建议。(3)根据已构建的智慧工地体系,确定了包含技术设施、管理应用和组织机制三个维度的智慧工地评价指标,采用ANP方法并利用SD软件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依据现有智慧工地相关技术标准及前述研究成果提出了智慧工地的评价内容,界定了智慧工地的分级标准,基于已确立的智慧工地评价方法对工程项目实例——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三期项目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实践对智慧工地评价标准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思考。智慧工地模式的建设,对于建造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建筑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对于智慧工地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成果将为建筑业企业引入和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供借鉴性思路,为政府管理部门鉴定和评价智慧工地提供可靠依据,为施工现场管理逐步走向智慧化提供理论引导。
朱文杰[8](2019)在《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型公共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建设项目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在传统模式下,建设项目各阶段相互分离、项目信息无法共享,导致项目各参与方在项目各阶段无法及时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建设项目质量不达标、成本超出预算、工期超限、设计变更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因为在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中未能采取合理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因此,将大型公共建设项目进行集成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最大程度降低工程问题发生的概率,是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相关文献和理论的整理对于当前项目集成管理的发展以及理论依据进行总结研究,结合项目集成管理理论,从项目目标管理、组织管理、过程管理三方面研究了集成管理的内容并构建集成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项目信息门户构建信息集成平台。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如何根据不断更新发展的管理软硬件来制定适合项目开展项目集成管理的策略,在研究中主要结合实际项目运作案例,提出相应的策略来促进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管理的优化,再从实际案例的运用以及结合实际项目的发展现状对于项目集成管理必要性以及各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构建适合新形势下的项目管理新模式。本研究在遵循项目管理应用的要求中,确定了集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集成管理角度入手,以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基础,旨在对大型公共建设项目更加科学化管理,保证项目管理者的决策合理性。通过具体项目的示范作用,使得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在项目集成管理得到大力推广,对于后续项目的开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于婷婷[9](2019)在《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房地产行业得到大力发展,投资规模连年递增,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结算时间过长这一问题却十分突出,严重损害了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工人的利益,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改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现象,提高竣工结算效率,不仅有利于维护参建各方的良好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减少农民工工资拖欠等不良社会现象,促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基于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这一现状,采用文献研究和访谈调研的方式梳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的原因,并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对结算延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明确“组织割裂”是造成结算延迟的根本原因。其次,提出应用组织集成管理的思想解决由“组织割裂”导致的结算延迟问题,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在分析组织集成的实现条件及实现路径后,明确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必须进行“体系化”构建。再次,基于组织集成理论,构建了包含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集成化信息系统四个维度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其中,包括合作信任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学习机制的运行机制是整个管理体系运转中的机制支撑;具备共同建立咨询中介库、明确责权划分、信息资源共享、项目总结反馈等主要功能的集成化信息系统则是整个管理体系运转中的工具支撑;而整个管理体系最为核心的内容是构建包含项目结算管理工作小组、项目管理工作组、项目最高决策委员会的三级决策组织结构模式,并对各层级的决策权限进行合理划分;最终实现结算各参与方与项目建设各阶段集成化管理,竣工结算效率提升的目标。最后,为促进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在现实环境中的良好运用,分别从政府及承发包双方角度提出了“加强法律监管,完善制衡机制”、“推进履约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准入退出机制,优化市场结构”、“加快建筑行业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完善业主方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完善业主方的招投标管理办法”、“提升承发包双方的合约管理水平”和“提升承发包双方的信息化水平”八方面的建议。
丘涛[10](2019)在《智慧工地建设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即使目前我国依然是建筑大国,但建筑业依旧是一个传统的产业,生产管理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建筑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现场人、机、料等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长期限制行业的发展。建筑产业高消耗、高风险、高投入、低收益等问题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日益突出,摆在建筑行业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就是如何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进度管理。在此背景下,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BIM技术、智能穿戴及工具在工程领域的深化运用,一种基于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智慧工地建设理念应运而生。智慧工地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广泛的推广与深化应用,项目的数据信息收集、传递、存储量逾大,数据信息管理难度加大,需要建立适应智慧工地建设的数据信息管理机制和协同管理体系,以实现项目数据的深度挖掘、信息的共享、知识的传承和管理的增值。本论文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为依托,围绕项目的智慧建设开展数据信息协同管理研究。首先基于问卷调研,分析智慧工地建设中数据信息协同管理的需求。从数据信息的管理内容、管理现状分析现阶段智慧工地建设中数据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构建数据信息协同管理的思路。然后,将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流程与智慧工地建设中数据信息的获取、传输、应用结合编制基于目标管理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机制,为构建协同管理体系做准备。而后基于管理机制,从合同与规范的确定、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组建项目数据信息管理中心和数据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五方面下手,阐述智慧工地数据信息协同管理体系的构建。最后通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在智慧工地建设中数据信息协同管理实践验证协同管理机制、协同管理体系和集成管理平台应用的可行性。
二、建筑工程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工程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MIS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研究 |
2.1 成本管理基本理论 |
2.1.1 成本管理的内涵 |
2.1.2 成本管理的基本程序 |
2.1.3 目标成本理论 |
2.2 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 |
2.2.1 全过程造价管理含义 |
2.2.2 全过程造价管理过程 |
2.3 价值链理论 |
2.3.1 价值链概念 |
2.3.2 价值链特点 |
2.3.3 价值链内容 |
2.4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
2.4.1 价值链成本管理分类 |
2.4.2 价值链成本控制内容 |
2.4.3 价值链成本控制程序 |
2.5 全过程集成管理理论 |
2.5.1 集成管理理论概述 |
2.5.2 建设项目全过程成本集成管理的关键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集成管理体系构建 |
3.1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1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分析 |
3.1.2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问题汇总 |
3.2 基于价值链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分析 |
3.2.1 内部价值链传导分析 |
3.2.2 外部价值链横向分析 |
3.2.3 价值链成本管控优化对策 |
3.3 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价值链与集成化融合 |
3.4 基于IMIS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
3.4.1 IMIS定义 |
3.4.2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集成管理体系原则 |
3.4.3 建设工程成本集成管理IMIS体系构建 |
3.4.4 建设工程成本管理IMIS功能模块应用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研究 |
4.1 项目概况 |
4.2 基于IMIS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
4.2.1 综合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
4.2.2 项目合同管理 |
4.2.3 物资设备管理 |
4.2.4 成本控制管理 |
4.3 成本管理结果分析 |
4.3.1 成本对比分析 |
4.3.2 其他管理情况 |
4.4 成本控制的改进措施 |
4.4.1 加强信息沟通 |
4.4.2 加强合同变更管理 |
4.4.3 加强项目进度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对象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2.4 技术路线图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理论 |
2.1.1 集成管理理论 |
2.1.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理论 |
2.1.3 多目标规划理论 |
2.1.4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1.5 博弈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建筑节能运行平台相关技术 |
2.2.2 建筑节能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 |
2.2.3 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主体合作与节能行为 |
2.2.4 研究评述 |
3 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现状及问题系统分析 |
3.1 高校校园建筑的能源管理现状 |
3.1.1 采集高校的介绍 |
3.1.2 高校能源监测平台的基础建设情况 |
3.1.3 高校相关建筑智控等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 |
3.1.4 高校建筑运行管理的基本情况 |
3.2 基于WSR的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问题分析 |
3.2.1 基于WSR方法论设计调查问卷 |
3.2.2 问卷数据收集 |
3.2.3 问卷信效度检验 |
3.2.4 高校校园节能运行管理问题的WSR三维分析 |
3.3 小结 |
4 物理层: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的集成化平台 |
4.1 集成化平台的顶层设计 |
4.1.1 基于WSR重构物理层平台的建设逻辑 |
4.1.2 平台的建设目标 |
4.1.3 平台的需求与任务 |
4.2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的集成化平台基础架构与关键技术 |
4.2.1 基于CPES的集成化平台架构 |
4.2.2 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相关技术 |
4.3 基于WSR分析的集成化平台信息内容 |
4.3.1 服务物理层的平台监测信息内容 |
4.3.2 服务事理层的平台功能目标管理信息内容 |
4.3.3 服务人理层的平台使用主体服务信息内容 |
4.4 案例分析 |
4.4.1 物理层集成化平台的WSR评价指标体系 |
4.4.2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4.3 BJT大学能源集成化平台建设效果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5 事理层: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目标集成优化 |
5.1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事理层分析 |
5.1.1 事理层的研究内容 |
5.1.2 运行管理中的目标关系与主体需求偏好 |
5.2 “能源-环境舒适度-经济”多目标优化动态规划分析 |
5.2.1 前提假设 |
5.2.2 建立多目标优化动态模型 |
5.2.3 多目标优化解法 |
5.3 算例验证 |
5.3.1 多目标均衡优化的验证目标 |
5.3.2 SD楼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案例说明 |
5.3.3 参数选取与优化过程 |
5.3.4 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6 人理层: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集成化主体合作策略 |
6.1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主体关系及其经济性分析 |
6.1.1 人理层的问题梳理 |
6.1.2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利益相关主体 |
6.1.3 教学区节能运行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 |
6.1.4 宿舍区节能运行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 |
6.2 教学区建筑节能运行的主体合作策略分析 |
6.2.1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
6.2.2 后勤集团与ESCo利益与风险分析 |
6.2.3 高校与ESCo的合作博弈模型 |
6.2.4 教学区主体合作模式选择 |
6.3 宿舍区建筑节能运行的能源定价模式分析 |
6.3.1 宿舍区能源歧视价格前提条件 |
6.3.2 宿舍区的歧视电价等级选择 |
6.3.3 宿舍区建筑师生用电歧视电价模式设计 |
6.3.4 算例验证 |
6.4 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策略建议 |
6.5 小结 |
7 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对策建议 |
7.1 基于WSR分析的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 |
7.2 物理层提升集成化平台的建议 |
7.2.1 对平台相关技术与信息进行梳理集成 |
7.2.2 完善平台架构 |
7.2.3 加强融合新技术手段 |
7.2.4 完善监测的信息类别、加强信息关联分析 |
7.3 事理层多目标优化管理的建议 |
7.3.1 展开节能运行集成管理多目标优化 |
7.3.2 综合考虑多目标管理 |
7.3.3 采用适用目标集成的加权和解法进行多目标优化 |
7.4 人理层加强主体合作管理的建议 |
7.4.1 促进节能运行管理过程的多主体合作 |
7.4.2 提升后勤集团(高校领导)的意识、明确管理职责 |
7.4.3 促进ESCo与后勤集团的合作 |
7.4.4 加强ESCo的质量控制 |
7.4.5 促进在校师生的参与 |
7.5 提升集成管理的综合建议 |
7.5.1 加强管理目标的物理功能支持 |
7.5.2 明确主体合作依赖的平台功能支持 |
7.5.3 利用平台辅助管理主体的学习 |
7.5.4 加强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目标意识 |
7.6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性 |
8.1.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8.1.2 创新性 |
8.2 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集群项目管理 |
1.2.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
1.2.3 BIM技术 |
1.2.4 基于BIM的管理平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逻辑结构 |
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基本概念 |
2.1.1 集群项目 |
2.1.2 项目管理 |
2.2 集成相关理论 |
2.2.1 集成的内涵 |
2.2.2 集成管理的内容及原则 |
2.2.3 制造业集成相关理论 |
2.2.4 综合集成相关思想 |
2.3 BIM及相关技术 |
2.3.1 BIM技术及特点 |
2.3.2 GIS技术 |
2.3.3 模型轻量化技术 |
2.3.4 BIM与 GIS数据融合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总体架构研究 |
3.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概念的提出 |
3.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集成管理模式BIM技术应用框架 |
3.2.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维度分析 |
3.2.2 基于BIM技术的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
3.2.3 组织集成 |
3.2.4 过程集成 |
3.2.5 信息集成 |
3.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应用关键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模型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源模型创建关键技术 |
4.1.1 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 |
4.1.2 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 |
4.1.3 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 |
4.1.4 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 |
4.2 BIM模型到GIS模型转化技术 |
4.2.1 基于通用数据格式的IFC到 CityGML的转化 |
4.2.2 基于数据解析与重构的DGN格式到UDB的转化 |
4.3 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 |
4.3.1 模型坐标变换 |
4.3.2 GIS模型处理 |
4.4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 |
4.4.1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模型空间索引方式 |
4.4.2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平台研究 |
5.1 建设管理平台需求研究与设计 |
5.1.1 业务需求分析 |
5.1.2 解决思路 |
5.2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研究与设计 |
5.2.1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思路 |
5.2.2 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 |
5.2.3 建设管理平台业务架构 |
5.2.4 建设管理平台技术架构 |
5.2.5 建设管理平台数据架构 |
5.3 建设管理平台功能实现 |
5.3.1 项目层级功能设计 |
5.3.2 项目群功能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实践研究 |
6.1 项目背景及概况 |
6.1.1 前海合作区规划与集群市政工程建设情况 |
6.1.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面临的挑战 |
6.1.3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模式 |
6.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实践 |
6.2.1 基于BIM的组织集成 |
6.2.2 基于BIM的过程集成 |
6.2.3 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未来的工作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信息集成管理系统驱动下的城市展园设计 ——以江苏省园博会扬州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展园发展 |
1.1.2 信息管理技术发展 |
1.1.3 景观设计与游览形式的矛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城市展园及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理论研究 |
2.1 城市展园概述 |
2.1.1 城市展园基本概念 |
2.1.2 城市展园设计目标 |
2.1.3 城市展园设计形式 |
2.2 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概述 |
2.2.1 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概念界定及应用现状 |
2.2.2 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基础技术 |
2.2.3 技术架构在城市展园中的运用 |
2.2.4 功能架构在城市展园中的运用 |
2.3 城市展园设计存在的问题 |
2.3.1 设计方式较为单一重复 |
2.3.2 偏向于注重会展期间的景观效果 |
2.3.3 景观展示过于静态化 |
2.4 本章小结 |
3.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在城市展园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3.1 城市展园内智能导览系统分析 |
3.1.1 智能导览系统分析 |
3.1.2 城市展园中智能导览系统的运用分析 |
3.2 城市展园内智能调度系统分析 |
3.2.1 智能调度系统分析 |
3.2.2 城市展园中智能调度系统的运用分析 |
3.3 城市展园内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分析 |
3.3.1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分析 |
3.3.2 城市展园中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的运用分析 |
3.4 信息集成管理系统驱动下的城市展园设计改进方向 |
3.4.1 基于信息系统的展园设计形态和互动行为的改进 |
3.4.2 基于信息系统城市展园优化设计要素 |
3.5 本章小结 |
4.信息集成管理系统驱动下的城市展园设计策略 |
4.1 信息集成管理系统驱动下的城市展园设计原则 |
4.1.1 以游客触点为基础的信息智能导览原则 |
4.1.2 以互动体验为目标的人员智能调度原则 |
4.1.3 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环境智能监测原则 |
4.2 智能导览系统指导下的空间组合多样性设计 |
4.2.1 外部空间组合多样性设计 |
4.2.2 内部空间组合多样性设计 |
4.3 智能调度系统指导下的交通动线体验性设计 |
4.4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指导下的植物优化配置设计 |
4.4.1 基于系统促进的不同植配类型结合 |
4.4.2 基于系统保护的珍贵植物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5.江苏省园博会扬州园设计实践 |
5.1 设计调研 |
5.1.1 区位分析 |
5.1.2 基地现状分析 |
5.1.3 城市展园设计宗旨方案分析 |
5.2 信息系统驱动下的设计总则 |
5.2.1 设计目标 |
5.2.2 设计概念 |
5.3 信息系统驱动下的设计方案 |
5.3.1 城市展园总平图 |
5.3.2 功能分区 |
5.3.3 交通流线 |
5.3.4 互动性空间配套设计 |
5.3.5 效果展示 |
5.3.6 植物配置 |
5.4 扬州展园设计评估满意度反馈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研究 ——以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 |
1.1.2 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应用问题分析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工程项目协调管理机制 |
1.2.2 工程项目协调管理问题 |
1.2.3 工程项目协调管理组织 |
1.2.4 工程项目协调管理方法 |
1.2.5 工程项目界面管理 |
1.2.6 研究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内涵 |
2.1.1 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 |
2.1.2 大标段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定义 |
2.2 协调理论 |
2.2.1 协调的内涵及协调过程 |
2.2.2 协调、协调机制、协调过程 |
2.2.3 协调和界面的关系 |
2.3 界面管理理论 |
2.3.1 界面的内涵 |
2.3.2 界面管理的内涵 |
2.3.3 界面管理流程 |
2.4 界面协调组织 |
2.4.1 组织设计理论 |
2.4.2 一般界面协调组织类型 |
2.4.3 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相关的理论 |
2.5 界面协调方法 |
2.5.1 界面协调方法分类及适用范围 |
2.5.2 界面协调管理方法介绍 |
2.6 大标段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内容和设计流程 |
2.6.1 大标段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设计内容 |
2.6.2 大标段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设计流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界面分析 |
3.1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组织界面分析流程 |
3.2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案例介绍 |
3.2.1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项目基本概况 |
3.2.2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项目组织结构 |
3.3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组织界面初步识别 |
3.4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组织界面问题收集 |
3.4.1 施工总承包管理组织界面一般问题 |
3.4.2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界面问题驻点调研和访谈 |
3.4.3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组织界面问题 |
3.5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组织界面清单 |
3.5.1 总承包管理工作结构分解(WBS)和组织结构分解(OBS) |
3.5.2 总承包职能任务分工表(WBS-OBS矩阵) |
3.5.3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界面清单 |
3.6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组织界面问题成因分析 |
3.6.1 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 |
3.6.2 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晰 |
3.6.3 职能部门间协调管理问题成因归类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MO的组织界面协调组织设计 |
4.1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管理组织界面协调组织构建流程 |
4.2 项目管理办公室(PMO)适应性分析 |
4.3 大标段施工总承包管理部项目管理办公室目标和工作任务 |
4.3.1 项目管理办公室目标 |
4.3.2 大标段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任务 |
4.4 大标段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结构设计 |
4.4.1 基于PMO的组织界面协调组织结构设计 |
4.4.2 基于PMO的组织界面协调管理组织职能分工和岗位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织界面协调管理方法选择和流程设计 |
5.1 组织界面协调管理方法选择 |
5.2 标准化管理 |
5.2.1 标准化协调管理责任矩阵 |
5.2.2 标准化协调流程 |
5.2.3 标准化协调内容 |
5.3 项目管理信息通报 |
5.3.1 项目管理信息通报责任矩阵 |
5.3.2 信息通报流程 |
5.3.3 项目管理信息通报内容 |
5.4 知识管理 |
5.4.1 知识管理责任分工 |
5.4.2 知识管理流程 |
5.4.3 知识管理内容 |
5.5 冲突协调管理 |
5.5.1 冲突管理责任矩阵 |
5.5.2 冲突协调协调流程 |
5.6 信息管理系统 |
5.6.1 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责任分工 |
5.6.2 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流程 |
5.6.3 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评价 |
6.1 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评价指标设计 |
6.1.1 协调管理机制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6.1.2 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评价指标体系 |
6.2 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评价方法 |
6.2.1 层次分析法 |
6.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6.2.3 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评价流程 |
6.3 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评价 |
6.3.1 协调管理机制有效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3.2 协调管理机制有效性评价模糊综合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论文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6)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概念及其特点 |
2.1.2 集成管理概念 |
2.1.3 集成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集成管理理论分析及其特点 |
2.2.2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分析 |
2.3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运行原理及三维模型 |
2.3.1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运行原理 |
2.3.2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三维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的运行 |
3.1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要素集成管理 |
3.1.1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专有要素的集成 |
3.1.2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多目标管理要素的集成 |
3.1.3 HSE管理与合同管理的集成 |
3.2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组织集成管理 |
3.2.1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组织模式 |
3.2.2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组织集成管理体系 |
3.2.3 基于WBS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组织集成管理 |
3.3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集成管理 |
3.3.1 QFD在决策与设计阶段的集成管理 |
3.3.2 BIM技术在工厂生产与现场装配阶段的多目标集成管理 |
3.3.3 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在运营维护及拆解再利用阶段的信息集成管理 |
3.3.4 全寿命周期过程集成管理概念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实施 |
4.1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理念基础 |
4.2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物理条件 |
4.2.1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
4.2.2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信息集成的内容及实施方法 |
4.3 基于合作理念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徽省蚌埠市某装配式住宅项目案例分析 |
5.1 工程项目概况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项目简介 |
5.2 组织集成管理和管理要素集成管理 |
5.2.1 安徽省蚌埠市某装配式住宅项目组织集成管理 |
5.2.2 安徽省蚌埠市某装配式住宅项目管理要素集成管理 |
5.3 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 |
5.3.1 决策与设计阶段的集成 |
5.3.2 工厂生产及运输存放与现场装配阶段的多目标集成 |
5.3.3 运营维护及拆解再利用阶段的集成 |
5.4 基于合作理念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信息集成化管理 |
5.5 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实践的思考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智慧工地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慧工地概念研究综述 |
1.2.2 智慧工地技术研究综述 |
1.2.3 智慧工地管理研究综述 |
1.2.4 智慧工地标准研究综述 |
1.2.5 智慧工地实践应用综述 |
1.2.6 现有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慧工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
2.1 智慧工地的理论基础 |
2.1.1 项目管理理论 |
2.1.2 系统化管理理论 |
2.1.3 信息化管理理论 |
2.2 智慧工地的技术支撑 |
2.2.1 数字化技术 |
2.2.2 网络化技术 |
2.2.3 智能化技术 |
2.3 智慧工地的定义和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工地体系的构建 |
3.1 构建智慧工地体系的必要性及研究依据 |
3.2 智慧工地的管理体系 |
3.2.1 智慧工地的管理目标 |
3.2.2 智慧工地的管理内容及实现方式 |
3.3 智慧工地的技术体系 |
3.3.1 软硬件技术设施 |
3.3.2 集成管理平台 |
3.3.3 数据共享中心 |
3.3.4 智慧决策系统 |
3.4 智慧工地的组织体系 |
3.4.1 沟通协调 |
3.4.2 技术团队 |
3.4.3 管理制度 |
3.5 智慧工地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EMATEL-ISM的智慧工地体系要素影响关系研究 |
4.1 研究方法简介 |
4.2 计算过程 |
4.2.1 基于DEMATEL方法的要素属性分析 |
4.2.2 基于ISM方法的要素层级划分 |
4.3 模型建立与分析 |
4.4 智慧工地实施相关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工地的评价 |
5.1 智慧工地评价指标的确定 |
5.2 基于ANP方法的智慧工地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3 智慧工地分级标准的界定 |
5.4 实证研究——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三期项目 |
5.4.1 项目概况 |
5.4.2 智慧工地实施情况 |
5.4.3 智慧工地评价结果及提升策略分析 |
5.5 智慧工地评价标准的实践思考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智慧工地体系构成要素的关联度调查表 |
附录 B 智慧工地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调查表 |
作者简介 |
(8)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理论 |
2.1 集成管理理论 |
2.1.1 集成理论内涵及特点 |
2.1.2 集成方法论分析 |
2.1.3 集成管理基本原理 |
2.2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概念 |
2.2.1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基本特点及工作内容 |
2.2.2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集成管理基本内容 |
2.2.3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整体思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集成管理及模型构建 |
3.1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目标集成 |
3.1.1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目标集成必要性 |
3.1.2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目标体系 |
3.1.3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目标集成分析 |
3.2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过程集成 |
3.2.1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过程集成概述 |
3.2.2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的阶段划分 |
3.2.3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各阶段过程集成分析 |
3.3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组织集成 |
3.3.1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组织集成概述 |
3.3.2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组织集成的理论基础 |
3.3.3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各组织集成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集成管理平台构建 |
4.1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信息集成必要性 |
4.2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信息集成管理的基础 |
4.2.1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信息集成管理的概念 |
4.2.2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 |
4.3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信息集成平台的模型构建 |
4.4 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信息集成管理的实施方法 |
4.4.1 多要素集成管理 |
4.4.2 涵盖项目各个阶段 |
4.4.3 工程项目各组织建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组织集成管理 |
5.3 工程过程集成管理 |
5.3.1 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集成 |
5.3.2 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集成 |
5.3.3 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集成 |
5.4 工程目标要素集成管理 |
5.5 工程信息集成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房地产项目竣工结算延迟现象严重 |
1.1.3 房地产项目竣工结算延迟危害较大 |
1.1.4 政府积极推动房地产项目竣工结算效率提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竣工结算延迟研究现状 |
1.2.2 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研究现状 |
1.2.3 房地产项目集成化管理研究现状 |
1.2.4 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竣工结算相关概念 |
2.1.1 竣工结算概念 |
2.1.2 竣工结算工作流程 |
2.1.3 竣工结算工作特点 |
2.1.4 竣工结算延迟定义 |
2.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理论 |
2.2.1 集成的基本概念 |
2.2.2 集成化管理的含义 |
2.2.3 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含义 |
2.3 组织集成理论 |
2.3.1 组织集成的概念 |
2.3.2 组织集成的特点 |
2.3.3 组织集成的类型 |
2.4 委托-代理理论 |
2.4.1 委托-代理理论概念 |
2.4.2 委托-代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
2.4.3 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现状及延迟原因分析 |
3.1 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现状 |
3.1.1 房地产开发项目总包工程结算时间过长 |
3.1.2 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纠纷不断增多 |
3.1.3 结算延迟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频发 |
3.1.4 承发包双方对结算延迟问题重视度不足 |
3.2 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原因梳理与分析 |
3.2.1 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原因梳理 |
3.2.2 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典型现象及原因分析 |
3.3 组织割裂是造成结算延迟的根本原因 |
3.3.1 组织内部割裂造成整体低效 |
3.3.2 组织外部割裂形成“信息孤岛” |
3.3.3 组织割裂导致项目管理过程条块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的解决思路 |
4.1 解决思路的提出与论证 |
4.1.1 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组织集成管理 |
4.1.2 组织集成管理的可行性论证 |
4.2 组织集成的实现条件 |
4.2.1 基于文献研究的实现条件分析 |
4.2.2 基于访谈调研的实现条件分析 |
4.2.3 组织集成实现条件的归纳总结 |
4.3 组织集成的实现路径——“体系化”构建 |
4.3.1 “体系化”构建的原因分析 |
4.3.2 “体系化”构建的维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构建 |
5.1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概述 |
5.1.1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的内涵 |
5.1.2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的优化目标 |
5.2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的组织模式构建 |
5.2.1 传统房地产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分析 |
5.2.2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 |
5.2.3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组织的决策权限划分 |
5.3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
5.3.1 合作信任机制 |
5.3.2 协调机制 |
5.3.3 监督机制 |
5.3.4 激励机制 |
5.3.5 利益分配机制 |
5.3.6 学习机制 |
5.4 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构建 |
5.4.1 房地产项目结算管理集成化信息系统的含义 |
5.4.2 房地产项目结算管理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框架构建 |
5.4.3 房地产项目结算管理集成化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
5.5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的框架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管理体系的应用建议 |
6.1 政府及行业角度 |
6.1.1 加强法律监管,完善制衡机制 |
6.1.2 推进履约诚信评价体系建设 |
6.1.3 建立准入退出机制,优化市场结构 |
6.1.4 加快建筑行业的信息网络化建设 |
6.2 承发包双方角度 |
6.2.1 完善业主方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
6.2.2 完善业主方的招投标管理办法 |
6.2.3 提升承发包双方的合约管理水平 |
6.2.4 提升承发包双方的信息化水平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访谈记录整理 |
B.专家咨询问卷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智慧工地建设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智慧工地建设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研究与分析 |
2.1 智慧工地相关理论 |
2.1.1 智慧工地概念 |
2.1.2 智慧工地建设的关键技术 |
2.1.3 智慧工地的应用框架 |
2.2 信息协同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
2.2.1 协同论 |
2.2.2 协同管理理论 |
2.2.3 工程项目数据信息协同管理理论 |
2.3 数据信息集成管理理论 |
2.3.1 集成管理特点 |
2.3.2 协同管理与集成管理的关系 |
2.3.3 工程信息系统集成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工地建设中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需求分析 |
3.1 智慧工地建设中数据信息的管理内容 |
3.1.1 智慧工地建设中数据信息的管理范围与要求 |
3.1.2 智慧工地建设中数据信息的获取途径 |
3.1.3 基于目标管理的数据信息管理元素 |
3.2 智慧工地建设中的数据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
3.2.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2.2 问卷样本统计与分析 |
3.2.3 基于调查结果的目前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4 智慧工地建设中数据信息管理趋势 |
3.3 智慧工地建设中数据信息协同管理构建思路 |
3.3.1 建立基于项目目标管理的项目数据信息协同管理机制 |
3.3.2 构建项目数据信息协同管理体系 |
3.3.3 按项目需求搭建项目数据信息集成管理平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目标管理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机制 |
4.1 基于质量管理目标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机制 |
4.2 基于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目标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机制 |
4.3 基于进度管理目标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机制 |
4.4 基于造价成本管理目标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工地数据信息协同管理体系 |
5.1 建设方主导的合同与规范管理 |
5.1.1 发挥建设方主导作用 |
5.1.2 编制相关合同与实施规范 |
5.1.3 创造协同工作环境 |
5.2 数据信息协同目标管理体系 |
5.3 项目数据信息管理中心 |
5.3.1 项目数据信息管理中心架构 |
5.3.2 项目数据信息管理中心职能体系 |
5.4 数据信息协同管理流程 |
5.5 智慧工地数据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搭建 |
5.5.1 数据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建设思路 |
5.5.2 集成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
5.5.3 数据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架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管理案例 |
6.1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工程简介 |
6.1.1 工程概况描述 |
6.1.2 项目管理重难点剖析 |
6.2 项目数据信息协同管理体系建立 |
6.2.1 项目信息数据协同管理规划 |
6.2.2 项目信息数据协同管理架构 |
6.2.3 项目数据信息协同管理规范 |
6.3 项目智慧工地数据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构建与功能 |
6.3.1 数据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搭建 |
6.3.2 数据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模块与功能 |
6.4 项目数据信息协同管理实践 |
6.4.1 项目人员数据信息协同管理 |
6.4.2 项目机械设备数据信息协同管理 |
6.4.3 物料数据信息协同管理 |
6.4.4 BIM多方位应用协同管理 |
6.4.5 基于质量安全管理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 |
6.4.6 基于进度管理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 |
6.5 管理成效 |
6.5.1 直接效益 |
6.5.2 间接效益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建筑工程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MIS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 朱林森. 扬州大学, 2020(04)
- [2]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研究[D]. 纪博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3]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D]. 向卫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信息集成管理系统驱动下的城市展园设计 ——以江苏省园博会扬州园为例[D]. 钱玮钰.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大标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总承包协调管理机制研究 ——以南京地铁X号线施工总承包项目为例[D]. 陆春杰.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研究[D]. 刘盼.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7]智慧工地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D]. 刘佳欣. 东南大学, 2020(01)
- [8]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D]. 朱文杰.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9]基于组织集成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延迟改善研究[D]. 于婷婷. 重庆大学, 2019(01)
- [10]智慧工地建设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研究[D]. 丘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