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新的电负性标度(论文文献综述)
袁芳[1](2021)在《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分子中正电子湮灭γ谱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能正电子与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被研究了很多年,并且在很多领域范围内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医学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利用双伽马光子湮灭来研究人类的新陈代谢;在材料方面,利用正电子来研究物质性质;在天文学中,湮灭辐射对于解释天体物理过程是有用的。正电子与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被广泛研究,但是对于湮灭过程机制的研究仍然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对于大部分的分子,现有的理论方法和模型都无法解释正电子湮灭的理论预测值与实验测量值的明显差距,实验测量值比理论值要高出很多,尤其是大分子,要高出几千倍。另外,对于定量证明价电子在正电子湮灭中起主要作用,如何从实验角度去进一步证明也是一个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59个已经提供了伽马谱实验数据的不同种类的分子进行了研究。根据在原子的正电子湮灭研究中得到的拉姆电负性与原子的正电子湮灭伽马谱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的结论,以及拉姆提出的电负性定义(电负性始终基于价电子的基态能量),计算了59个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将其视为等价于电负性的标度。并根据原子的电负性与其伽马谱半高全宽和其平均多普勒频移(ADS)之间都线性相关这一发现,计算了59个分子的伽马谱半高全宽及其ADS,并将59个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它们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价电子平均能量与伽马射线谱FWHM的实验值与理论值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这从实验角度表明伽马谱的FWHM值能够表示价电子吸引正电子的能力,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可以描述正电子湮灭光谱。将价电子平均能量作为参考值,将其与ADS的实验测量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强线性关系,从实验上说明了价电子在湮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将FWHM和ADS进行拟合对比,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强线性相关。另外,ADS包含伽马射线谱的所有信息,说明平均多普勒频移可以作为描述伽马射线谱的特征值,并且相较于FWHM更为准确。
徐鲜[2](2020)在《Co基软磁材料的制备及其磁性调控》文中指出软磁材料由于其高磁感应强度(Ms)、高磁导率(μ)、低矫顽力(Hc)等性能优点,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航空航运、电子信息、微波吸收、生物技术及高频领域。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软磁材料的需求逐年增长,寻找耗能较低而且制备过程简单的方法成为研究趋势。本文通过固相法和有机高温液相法分别制备了Zr6-xHfxCo23(0≤x≤6)、FeCo和FeCo@CoFe2O4一系列软磁单相及软磁/硬磁复合材料,研究了掺杂和反应条件对所获得材料的结构和磁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以Zr、Hf和Co粉末为原料,我们采用简单的固相烧结法合成M6Co23(M=Zr,Hf)磁性材料。当使用双还原剂时可阻止Zr与Hf的氧化现象,并制备出饱和磁化强度高达72.38 emu/g和41 emu/g的Zr6Co23与Hf6Co23纯相软磁材料。两者均表现出室温软磁特性,居里温度都达500℃以上。经球磨预处理与固相法结合可制备出Zr6-xHfxCo23(0<x<6)单相固溶体,球磨工艺可有效增加固溶度,促进固溶体的合成。球磨8 h后制备的Zr6-xHfxCo23(0<x<6)单相固溶体饱和磁化强度处于58.26 emu/g-66.82 emu/g,符合固溶体性质,且Zr3Hf3Co23固溶体的热稳定性最好,其性能在高温趋于稳定。(2)以Fe(acac)3和Co(acac)2分别为Fe源和Co源,采用高温有机液相法制备FeCo软磁纳米颗粒。通过反应温度、升温速率、反应时间以及搅拌速率对FeCo磁性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磁学性能进行调控。最大饱和磁化强度的单分散FeCo纳米粒子制备条件为搅拌速率300 r/min、反应温度340℃、反应时间2 h、升温速率3℃/min,将此样品高温退火后,饱和磁化强度由147 emu/g升至215 emu/g,达到块材FeCo饱和磁化强度的97%。(3)以Fe(acac)3和Co(acac)2为前驱体,采用有机高温液相法,通过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两个因素对CoFe2O4软磁纳米颗粒磁性和形貌进行调控。高的反应温度易制备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更大的CoFe2O4纳米材料,且退火会使其矫顽力大幅提升。其形貌可通过表面活性剂调控为球形和立方纳米晶结构。以15 nm的FeCo为核通过籽晶法可合成FeCo@CoFe2O4软磁/硬磁复合纳米结构,其形貌呈多面体结构,直径约20 nm左右。退火后因软/硬磁互扩散使两相界面发生磁耦合,矫顽力和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640 Oe和119 emu/g,该性能介于最佳软磁单相与硬磁单相之间,这是由于较厚的FeCo软磁层带动较薄的CoFe2O4硬磁层在低场下发生了磁化反转。总之,我们采用固相法和高温有机液相法分别制备了Zr6-xHfxCo23(0≤x≤6)、FeCo、FeCo@CoFe2O4等Co基软磁及其复合材料,通过探究一系列反应条件得到最佳合成工艺,该研究为Co基软磁材料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实验基础。
吴钰[3](2020)在《低能正电子与原子中的电子湮灭的物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分子中低能正电子湮灭时产生的伽马射线光谱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仍然有很多问题困扰着科学家们:首先,在目前大多数对正电子湮灭过程中伽马射线谱的研究中,实验测量值通常与价电子轨道的理论伽马射线谱吻合良好,也就是说价电子主导湮灭过程。然而为什么价电子在湮灭过程中其主要作用,一直以来没有从理论上给出一个合理的定量解释。此外,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对于伽马光谱的研究,都使用其谱线的半高全宽(FWHM)作为描述伽马射线谱的物理量。然而FWHM只代表其谱线中的一个特殊点,既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也无法全面地体现出谱线的具体特征。而且在最近对于正电子湮灭过程中的伽马射线光谱的研究中,对其光谱的测量结果非常精确,足以研究光谱的线形,而不仅仅是宽度。所以,应该重新对湮灭理论进行审视,推导和引入新的物理量,以更加精确地描述伽马射线谱,并期待新的理论能解决历史上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最新的拉姆(Rahm)电负性标度,对一系列原子的伽马射线光谱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中计算了1-96号原子的电子轨道能量及动能分布,得到了它们的动量谱及伽马谱数据,从而得到了一系列原子的理论伽马射线谱半高全宽(Valence FWHM)。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对比分析等过程,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1.将几个实验上已经进行过测量的惰性气体原子的伽马射线谱FWHM的实验测量值、理论预测值及其电负性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价电子理论值与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同时,惰性气体原子的电负性具有与伽马射线谱的宽度相同的变化规律。这意味着湮灭过程中价电子起主导作用,并且伽马射线谱的宽度很可能与电负性或者说原子中价电子的平均结合能有关。2.对于1-56号元素中的36个主族原子,将他们的伽马射线谱FWHM与其电负性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原子的伽马射线谱的宽度与其对应的电负性数据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并且二者呈非常明显的线性关系。这表明,伽马射线谱的宽度很可能表示价电子吸引正电子的能力。3.根据以上分析研究,本文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平均多普勒频移(ADS)。ADS来自对整个伽马射线光谱的积分,是对伽马射线谱中所有点求能量平均。与FWHM仅表示光谱中一个特殊的点不同,ADS使用了所有的伽马射线光谱数据,并且所有的伽马射线光谱信息都在ADS中,所以它比FWHM更加通用。4.本文计算了1-56号元素中36个主族原子的ADS,并将其分别与这些原子的FWHM和电负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主族元素,ADS具有与电负性相同的变化,并且与电负性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因此我们证明,ADS完全可以像FWHM一样表示伽马射线谱,并可以作为原子中亲正电电子的指示剂。综上所述,本文引入了ADS代替FWHM来表示伽马射线谱的特征,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伽马射线谱,并且通过对一系列原子价电子理论伽马射线谱宽度和电负性进行对比分析,定量地证明了正电子-电子湮灭过程中的亲正电电子为价电子。
王庆庆[4](2019)在《镍、碲、二元金属化合物及金属硫化物的绿色制备合成与热力学判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金属纳米材料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关注。金属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使其在光学,磁性和催化方面表现出独特性。还有一个界面效应,因为会有一个高比表面积,会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现象。然而传统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很难制备出稳定的,颗粒均匀的纳米颗粒,所以本文基于热力学标准原理,用绿色化学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碲,还合成了镍和二元金属纳米颗粒,以及金属硫化物纳米材料。具体工作如下:(1)以去离子水或者乙二醇作为溶剂,分别用无毒的大分子物质明胶,琼脂以及绿色植物提取液(包括银杏叶,八角线盘等),水果提取液,茶叶,咖啡等为配位剂,用聚乙烯吡咯烷酮或吐温-20为表面活性剂,基于热力学标准原理,采用绿色化学合成方法和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出了尺寸小,颗粒均匀,性能稳定的Te,Ni,NiTe1.5,CdTe,金属硫化物等纳米颗粒。(2)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仪器对制备的Te,Ni,NiTe1.5,CdTe,金属硫化物等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磁学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研究表明,制备的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分散性能和小粒径等优异性能。(3)并且研究发现,基于热力学标准原理,使用不同还原性的配位剂,可以对制备的纳米粒子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温度,溶液酸碱度等因素也对制备的金属纳米粒子有影响。(4)对于二元金属纳米粒子(例如碲化镍和碲化镉)的合成制备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计算,可以得出不同金属由于有不同的氧化还原电极电位和不同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所以制备二元金属纳米粒子要考虑不同还原剂的还原和还原气体的氧化还原反应用于执行不同的分析计算。(5)对金属硫化物的热力学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金属硫化物纳米晶,应计算不同反应类型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包括金属氧化物与硫化氢之间的反应,金属氧化物与H2之间的反应,以及不同化学计量比的金属硫化物转化反应。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分析手段。
王敏[5](2018)在《钼酸盐晶体和熔体结构的原位高温拉曼光谱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实时观测晶体熔融状态和结晶过程的微观结构及其变化,认识晶体生长的结晶过程的微观机制是获得或发现晶体生长规律的基础,对优化及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钼酸盐材料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并在许多先进的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对其高温熔体结构的研究还处于碱金属钼酸盐系列的初期定性阶段,熔体的结构基元、团簇结构的存在形式、结构单元的定量表征以及与熔体宏观物性的关系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原位高温拉曼光谱与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相结合,对碱金属钼酸盐功能晶体及其熔体开展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并进一步向过渡及稀土掺杂钼酸盐体系深入,探索其熔体结构基元及存在形式,并试图建立熔体结构单元与熔体宏观物性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碱金属钼酸盐K2MonO3n+1(n=1,2,3)系列化合物熔体中Mo6+离子的配位结构及其与晶体中结构状态的相关性、团簇结构的存在形式。Mo6+几乎高丰度地呈现四配位的形态,并且随着碱度的降低,熔体结构基元由单体向二聚体、三聚体变化。详细讨论了由晶体升温至熔融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及断裂情况,揭示了K2MonO3n+1(n=1,2,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微结构演变机制。对二元碱金属多钼酸盐(1-x)K2MoO4-xMoO3(x=0,19,39,50,67,75,83,87.5 mol%)系列的熔体结构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定量表征。提出了熔体中所有可能的结构单元Qijklm和Hijklmno种类,并确认了[MoO6]6-阴离子基团的存在,熔体结构呈现出多种结构基元共存的特征。另外,通过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确定了熔体中不同结构单元2H11,Q0,Q11,Q12,Q211,Q212的拉曼散射截面,对这些结构单元进行拉曼定量分析,并将熔体微结构单元的定量结果与二元系碱金属钼酸盐熔体的高温粘度及密度等已有的研究结果建立相关性,从而验证熔体结构单元解析及定量表征的合理性。对碱金属和简单三价Al3+阳离子共存的三元系钼酸盐KAl(MoO4)2晶体、玻璃和熔体进行原位高温拉曼和27Al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波谱的研究,分析结晶和淬冷态KAl(MoO4)2的结构转变及Al3+的配位状态。揭示了K+效应,即从晶体中的有序排列到熔体中的均匀随机分布,对Al3+局部化学环境的影响。深入讨论了具有不同热历史的KAl(MoO4)2玻璃样品所含的不同配位Al3+的定量分布。结果表明,Al3+主要以[AlO6]9-的形式存在于其玻璃和熔体中,四面体配位的Al3+在本文的淬火条件下约占2.7%。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过渡及稀土阳离子掺杂的三元系钼酸盐MRE(MoO4)2(M=碱金属,RE=Y,Bi,Ln)化合物中三价阳离子在晶体和熔体中的作用等提供了研究途径。研究了过渡及稀土阳离子掺杂的三元系二钼酸盐MRE(MoO4)2(M=Li,K;RE=Y,Gd,Bi,Eu)晶体及熔体的拉曼光谱,观察并归纳总结光谱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探讨阳离子的离子尺寸、电荷、电负性、质量等阳离子效应的影响并进行相关分析。上述研究的开展,不仅为进一步理解钼酸盐晶体向熔体转变过程中微结构演变规律,深刻认识熔体行为本质提供有效的实验和理论基础,而且为极端条件下相关材料结构和性能的预测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相关功能晶体材料的制备优化及设计开发,并进一步为优质晶体生长工艺和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和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于晓洋,罗亚楠,杨艳艳,金华[6](2017)在《浅谈《电负性》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负性是化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讲述了在大学化学专业高年级《电负性》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研究与探讨。
曹晨忠,武亚新[7](2013)在《取代基效应定量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最近20多年有机化学取代基效应定量研究所取得的诸多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电负性均衡原理得到普遍认同并用于计算分子中电荷分布和基团的诱导效应,分子电负性计算方法在几何平均法、调和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价电子均衡方法,进一步扩展了电负性均衡原理的应用范围.(2)试剂亲电、亲核能力的实验测定,提出了以二苯甲基正离子和醌甲基化合物等作为参考化合物的标定方法,其研究范围被扩展到气相条件、有机金属反应和自由基体系,得到一系列试剂的亲核参数N和亲电参数E.理论上提出亲电性指数和亲核性指数的概念及其定量计算公式,并对实验测定参数和理论计算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3)极化效应参数从最初的经验方法,进而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再用统计方法提出了烷基极化效应指数PEI和基团极化效应参数PEIX,被广泛用于解释和估算有机化合物的气相酸碱性、电离能、生成焓、键能、反应速率、水溶解性和色谱保留值.(4)直接由取代苯的紫外光谱吸收能量计算得到的取代基激发态参数exCC,不同于取代基在分子处于基态的极性参数和自由基状态下的自旋离域效应参数,该参数用于对位二取代苯、取代二苯乙烯、二取代氮苄叉苯胺等多类有机化合物紫外光谱的定量相关,结果良好.(5)立体屏蔽效应的提出区分了传统的三种立体效应.在羰基与亲核试剂加成反应立体选择性定量表示,提出了立体选择性指数Ci;在表示基团对反应中心表面积屏蔽的定量提出了屏蔽参数SR,进一步基于反应中心体积被屏蔽的角度提出了拓扑立体效应指数TSEI,这些参数在分子内二面角、反应的立体选择性、烯烃和烷基苯的生成焓、咪唑离子液体的酸性以及烷烃与羟基自由基的反应速率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应用.此外,论文还对有机化学取代基效应定量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领域和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李敏[8](2012)在《电负性标度及其应用》文中提出电负性是用来描述“分子中的原子将电子吸引至自身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化学因子,与原子所处的具体的化学环境紧密相关。由于电负性概念的简单有效,它已经成为化学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基本原子参数之一,成功地解释和预测了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现象。本文首先对气相中的离子电负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气相电负性标度,并用于定量判断金属氧化物的Lewis酸强度的相对大小。其次重点研究了溶剂对电负性的影响。选择采用连续介质介电模型处理溶剂作用,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金属离子的溶液相电负性标度。此标度不仅考虑了离子周围的介质对其电负性的影响,而且还考虑了离子的价态和水合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溶剂削弱了金属离子的吸引电子的能力。新建立的标度可成功预测水溶液中离子的几种经典性质:水溶液中离子的酸度、金属络合物的稳定性、金属氢氧化物的溶度积。另外还将离子的溶液相电负性与其电极电势做了比较。最后,鉴于得/给电子能力因子与电负性间紧密相连,而且都是表征化学体系吸引或束缚电子的能力的化学因子,所以也考察了溶剂对得/给电子能力因子的作用,得到了溶液相金属离子的得/给电子能力因子的表达式并建立了该因子与新建的溶液相离子的电负性间的定量关系。
陈阳[9](2012)在《电负性与氧化物材料光电性质研究》文中提出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在铁电、压电、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所有这些应用均与其光电性质密切相关。半导体的带隙是表征其应用价值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能带结构中价带顶部到导带底部的能量差值。所有材料都是由其组成原子通过不同的化学键联接起来组成的,化学键的性质可以反映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所以可以通过化学键的参数来表示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电负性反映了原子或基团吸引周围电子的能力,经过80年的发展,它已经在许多关于材料性质研究和新材料设计的工作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本论文从化学键的观点出发,分析了氧化物的微观结构,建立了其带隙与电负性之间的定量关系。从简单的AN8-N型二元化合物出发,确定了影响带隙的基本参量并考察其对带隙的具体影响方式:用电负性和键长表示成键原子对键上价电子的吸引力,吸引力越大,带隙值越大;用半径比校正的有效共价性表示电子的离域程度,有效共价性越大,带隙越小,由此得到了MO型氧化物带隙的计算公式。基于化学键的观点,对电荷转移型氧化物带隙进行分析,建立了电负性等化学键参数与电荷转移型氧化物带隙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到了与实验值相符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电负性在氧化物带隙研究中的重要应用。杂质能级的研究是半导体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基于对半导体带隙所做的讨论,将这些从化学键观点出发的思想拓展到TiO2杂质能级的研究中,用电负性等化学键参数建立了杂质能级计算公式:用电负性和掺杂键长表示的键强和价电子密度来衡量电子被激发的难易程度,键强越大,价电子密度越低,激发越困难,杂质能级越靠近价带顶部。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这一基于电负性的杂质能级计算公式可以为寻找合适的杂质用于半导体掺杂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戴益民[10](2012)在《原子平衡电负性在分子设计与分子模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合物结构-性质/活性定量相关(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activity Relationship, QSPR/QSAR)研究,最初是作为生物领域的一个研究分支,是为了适应合理设计生物活性分子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它已成为分子设计与目标化合物研发的基础课题和重要环节,也是对化学品进行环境毒性评价的重要方法。它主要应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和分子结构参数研究化合物的结构与其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本论文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运用原子平衡电负性原理结合分子结构参数来定量估计并预测化合物性质、生物活性及环境毒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现状、分子设计及分子模拟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电负性均衡原理、原子电荷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方法应用研究的进展。2.基于分子图论提出了一种用于表征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分子局部化学微环境及原子杂化状态的新颖结构描述子:电性连接性指数0Kv、1Kv和咪唑啉环非氢原子平衡总电荷分数MCI,研究其对15种咪唑啉类缓蚀剂抗CO2、H2S腐蚀性能的定量构效关系。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留一法交互检验预测值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4、0.9546,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优异的外部预测能力;同多元回归方法比较,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其复相关系数为0.9848,相关结果得到较大改善。增加咪唑啉环上取代基长度、减小分子支化度和降低咪唑环非氢原子平衡总电荷分数能显着提高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的缓蚀性能。3.在距离矩阵的基础上采用原子的平衡电负性和化学键相对键长校正含有多重键的化合物,提出了两个新颖的拓扑电负性指数YC、WC,同时结合路径数P3对92个碳氢化合物的局部化学微环境进行结构表征,并对化合物的闪点进行了QSPR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得到训练集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和标准偏差分别为0.9923和5.28,模型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仅3.86K,相对误差1.46%。同时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留一法(LOO)检验和训练集、检验集闪点的预测值和实验值较为吻合,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内部稳定性和外部预测能力。4.采用新颖的原子拓扑矢量YC、原子平衡电负性χe、结构信息参数[NHi(i=α、β)]和γ校正参数对63个无环饱和脂肪醇的局部化学微环境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化合物13C NMR化学位移进行了定量结构-波谱关系(QSSR)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和标准偏差S分别为0.9915和2.4827,对353个碳原子13C NMR化学位移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仅为2.01ppm。同时,采用留分法和外检验方法测试模型的内部稳定性和外部预测能力。另外从分子结构出发提出四个分子结构描述符YC、χe、[NHi(i=α、β)],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55个醇碳原子13C核磁共振谱的定量结构-波谱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复相关系数和标准方差分别为R2=0.9824和S=0.8698。同时采用留一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优于目前文献的研究结果。5.将距离矩阵与邻接矩阵相结合提出了新颖的表征多环芳烃分子支化度大小的描述子CN和表征多环芳烃分子结构大小的描述子CT,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100种多环芳烃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的定量相关模型。所得模型相关系数R=0.9970,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Cv=0.9967。随机选出70种多环芳烃化合物作为训练集,其余作为测试集来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健性。结果表明: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2和0.9968,定量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符合较好,优于目前文献的研究结果。6.采用量子化学描述符建立蛋白同化雄性激素类固醇半波还原电位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描述符由半经验方法计算所得,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ANN)成功建立了线性和非线性相关模型。通过定量结构-电化学定量关系(QSER)研究表明:蛋白同化雄性激素类固醇的描述符和半波还原电位存在显着相关性,相关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采用留一法交互检验和外部测试法来完成,该研究可成功用于分析鉴定真正意义上的雄性激素类固醇药物。
二、一种新的电负性标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电负性标度(论文提纲范文)
(1)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分子中正电子湮灭γ谱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正电子湮灭研究背景 |
1.1.1 正电子的发现 |
1.1.2 正电子的性质和应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以及创新点 |
1.3.1 尚未解决的问题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本文工作简介 |
第2章 正电子湮灭谱相关理论与介绍 |
2.1 正电子湮灭过程 |
2.1.1 正电子湮灭的物理原理 |
2.1.2 导致大的正电子湮灭率的相关理论介绍 |
2.1.2.1 虚能级 |
2.1.2.2 费什巴赫共振 |
2.2 慢正电子束的技术简介 |
2.2.1 正电子源 |
2.2.2 慢正电子技术 |
2.2.3 正电子动量分布测量 |
第3章 分子伽马射线谱和相关物理量的理论计算 |
3.1 伽马射线谱的理论计算 |
3.2 伽马射线谱的实验拟合 |
3.3 正电子动量谱与湮灭谱的关系 |
3.4 电负性与平均多普勒频移 |
3.4.1 电负性的理论发展 |
3.4.2 平均多普勒频移 |
第4章 不同类型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伽马谱的关系 |
4.1 电负性与原子的正电子湮灭伽马谱 |
4.1.1 拉姆电负性与原子的正电子湮灭伽马谱的关系 |
4.1.2 艾伦电负性与原子的正电子湮灭伽马谱的关系 |
4.2 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各类分子的伽马谱的关系 |
4.2.1 惰性气体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其伽马谱的关系 |
4.2.2 部分小分子气体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其伽马谱的关系 |
4.2.3 部分有机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其伽马谱的关系 |
4.2.4 部分线性烷烃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其伽马谱的关系 |
4.2.5 卤化碳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其伽马谱的关系 |
4.2.6 部分氟取代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其伽马谱的关系 |
4.2.7 同分异构和芳香烃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其伽马谱的关系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分析与讨论 |
5.1 分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伽马谱关系总结 |
5.2 不同计算方法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
5.3 内价电子与外价电子的价电子平均能量与伽马谱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Co基软磁材料的制备及其磁性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磁性纳米材料性质影响因素 |
1.2.1 尺寸效应 |
1.2.2 结构和形状效应 |
1.2.3 组成效应 |
1.3 Co基软磁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 软磁材料常用制备方法 |
1.5 本论文的写作思路及安排 |
2 实验方法与表征技术 |
2.1 引言 |
2.2 软磁材料制备方法 |
2.2.1 Zr_(6-x)Hf_xCo_(23)固溶体的制备 |
2.2.2 FeCo基纳米颗粒的制备 |
2.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2.4 材料性能表征方法 |
2.4.1 物相分析(XRD) |
2.4.2 磁性分析(VSM、PPMS、SQUID) |
2.4.3 形貌分析(SEM、TEM) |
3 Zr_(6-x)Hf_xCo_(23)固溶体的制备及其磁学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还原剂的选择 |
3.3.2 反应温度的选择 |
3.3.3 反应时间的选择 |
3.3.4 球磨时间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FeCo软磁材料的制备及其磁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搅拌速率对FeCo纳米材料的影响 |
4.3.2 反应温度对FeCo纳米材料的影响 |
4.3.3 反应时间对FeCo纳米材料的影响 |
4.3.4 升温速率对FeCo纳米材料的影响 |
4.3.5 退火对FeCo纳米材料磁学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CoFe@CoFe_2O_4 复合材料制备与磁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过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温度对CoFe_2O_4纳米材料的影响 |
5.3.2 表面活性剂对CoFe_2O_4纳米材料的影响 |
5.3.3 退火对CoFe_2O_4纳米颗粒磁学性能的影响 |
5.3.4 CoFe@CoFe_2O_4复合结构的制备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低能正电子与原子中的电子湮灭的物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正电子的预测与发现 |
1.1.2 正电子的基本性质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3.1 尚未解决的问题 |
1.3.2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
1.4 本文工作简介 |
第2章 正电子-电子湮灭理论与实验概述 |
2.1 湮灭率Zeff的计算 |
2.1.1 原子上的正电子湮灭率 |
2.1.2 分子上的正电子湮灭率 |
2.2 实验原理 |
2.2.1 正电子源 |
2.2.2 检测技术 |
2.2.3 静电束 |
2.2.4 湮灭实验 |
2.2.4.1 高密度气体实验 |
2.2.4.2 阱中的原位湮灭实验 |
2.2.4.3 能量分解研究使用基于阱的光束 |
第3章 伽马射线谱及相关物理量计算 |
3.1 伽马射线光谱的实验值与理论值 |
3.2 分子中的亲正电势和亲电子势 |
3.3 伽马射线谱平均多普勒频移 |
3.4 电负性概念及其不同标度方式 |
第4章 应用与讨论 |
4.1 惰性气体原子的伽马射线谱 |
4.2 价电子和总电子理论伽马射线谱对比 |
4.3 主族原子的理论伽马谱宽度与电负性对比 |
4.4 平均多普勒频移及其相关研究 |
4.5 其他物理性质与伽马射线谱宽度的关系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作者简历 |
(4)镍、碲、二元金属化合物及金属硫化物的绿色制备合成与热力学判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纳米技术 |
1.2 纳米材料 |
1.3 纳米材料的特性 |
1.4 金属基纳米材料 |
1.4.1 金属Ni纳米材料 |
1.4.2 半金属Te纳米材料 |
1.4.3 贵金属纳米材料 |
1.5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1.5.1 物理法 |
1.5.2 化学法 |
1.5.2.1 绿色化学法 |
1.5.2.2 溶胶-凝胶(Sol-Gel)法 |
1.5.2.3 水热合成法 |
1.6 纳米材料的应用 |
1.7 课题研究出发点和主要内容 |
2 Te和 Ni NPs的制备合成及热力学判据分析 |
2.1 实验所需试剂 |
2.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2.3 实验过程 |
2.4 测试手段 |
2.5 Te NPs的结果分析 |
2.5.1 煅烧温度对Te NPs的影响 |
2.5.1.1 XRD测试与分析 |
2.5.1.2 TEM和 SAED表征 |
2.5.1.3 FTIR分析和TG-DSC分析 |
2.5.1.4 XPS分析和Raman分析 |
2.5.2 溶液酸碱度和不同还原剂对Te NPs的影响 |
2.5.3 分散剂对Te NPs的影响 |
2.6 Ni NPs的结果分析 |
2.6.1 煅烧温度对Ni NPs的影响 |
2.6.1.1 XRD测试与分析 |
2.6.1.2 TEM和 SAED表征 |
2.6.1.3 EDS能谱分析和磁性分析 |
2.6.1.4 FTIR和 TG-DSC分析 |
2.6.2 分散剂对Ni NPs的影响 |
2.6.3 还原剂对Ni NPs的影响 |
2.7 金属纳米颗粒的热力学判据 |
2.8 本章小结 |
3 NiTe_(1.5)和CdTe NPs的制备合成及热力学判据分析 |
3.1 实验所需试剂 |
3.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3.3 实验过程 |
3.4 测试手段 |
3.5 NiTe_(1.5) NPs结果分析 |
3.6 CdTe NPs结果分析 |
3.6.1 XRD和 TEM分析 |
3.6.2 FTIR和 TG-DSC分析 |
3.7 二元合金纳米颗粒的热力学判据 |
3.8 本章小结 |
4 金属硫化物的制备合成及热力学判据分析 |
4.1 实验所需试剂 |
4.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4.3 实验过程 |
4.4 测试手段 |
4.5 金属硫化物的结果分析 |
4.6 金属硫化物的热力学判据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创新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创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钼酸盐晶体和熔体结构的原位高温拉曼光谱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钼酸盐的研究概况 |
1.3.1 钼酸盐的性质及其结构 |
1.3.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本研究组的研究基础和实验条件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钼酸盐研究方法概述 |
2.1 钼酸盐微结构研究方法简介 |
2.2 实验研究方法 |
2.2.1 X射线衍射技术 |
2.2.2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
2.2.3 拉曼散射及高温拉曼光谱技术 |
2.3 结构计算和模拟方法 |
2.3.1 从头计算方法 |
2.3.2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 |
2.3.3 半经验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K_2Mo_nO_(3n+1)(n=1,2,3)晶体和熔体结构的拉曼光谱与理论模拟计算.. |
3.1 概述 |
3.2 K_2Mo_nO_(3n+1)(n=1,2,3)晶体的制备及分析表征 |
3.2.1 样品制备 |
3.2.2 ICP化学分析 |
3.2.3 XRD表征分析 |
3.2.4 DSC热分析 |
3.3 K_2Mo_nO_(3n+1)(n=1,2,3)晶体的常温拉曼光谱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3.3.1 收敛性测试与计算参数选择 |
3.3.2 实验与计算拉曼光谱及振动模式分析 |
3.4 K_2Mo_nO_(3n+1)(n=1,2,3)的原位高温拉曼光谱 |
3.4.1K_2MoO_4 |
3.4.2K_2Mo_2O_7 |
3.4.3K_2Mo_3O_(10) |
3.5 K_2Mo_nO_(3n+1)(n=1,2,3)熔体中团簇基元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 |
3.5.1 多分子效应 |
3.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元系K_2MoO_4-MoO_3熔体结构的定量分析及其与物性的关系 |
4.1 概述 |
4.2 样品的制备 |
4.3 高温熔体结构基元的确定 |
4.4 (1-x)K_2MoO_(4-x)MoO_3(x=0,19,39,50,67,75,83,87.5mol%)熔体的拉曼光谱 |
4.5 高温熔体结构单元的定量分析研究 |
4.5.1 定量分析 |
4.5.2 与熔体粘度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钼酸盐KAl(MoO_4)_2晶体、玻璃及熔体结构的原位拉曼光谱及27Al固态核磁共振波谱研究 |
5.1 概述 |
5.1.1 实验过程 |
5.1.2 XRD分析表征 |
5.2 KAl(MoO_4)_2晶体的常温及计算拉曼光谱 |
5.3 KAl(MoO_4)_2晶体及玻璃的原位高温拉曼光谱 |
5.3.1 KAl(MoO_4)_2晶体 |
5.3.2 KAl(MoO_4)_2玻璃 |
5.3.3 KAl(MoO_4)_2玻璃与熔体的拉曼光谱 |
5.4 KAl(MoO_4)_2晶体及玻璃的~(27)AlMASNMR研究 |
5.4.1 ~(27)AlNMR波谱 |
5.4.2 不同制备条件下KAl(MoO_4)_2样品的Al_(3+)配位与化学环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过渡及稀土离子掺杂型二钼酸盐功能晶体的拉曼研究 |
6.1 概述 |
6.2 实验样品及制备 |
6.3 结果及分析 |
6.3.1 MRE(MoO_4)_2的XRD表征分析 |
6.3.2 MRE(MoO_4)_2(M=Li,K;RE=Y,Gd,Bi,Eu)的高温拉曼光谱 |
6.3.3 MRE(MoO_4)_2(M=Li,K;RE=Y,Bi,Gd,Eu)的常温拉曼光谱及影响因素 |
6.3.4 MRE(MoO_4)_2(M=Li,K;RE=Y,Bi,Gd,Eu)与部分RE_2(MoO_4)_3(RE=Bi,Gd)的熔体拉曼光谱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6)浅谈《电负性》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Pauling的热化学电负性标度法 (χP) |
2 Mulliken的绝对电负性标度法 (χM) |
3 Allred-Rochow的静电标度法 (χAR) |
4 Allen光谱电负性标度 (χA) |
5 张永和价态电离能电负性 (χZ) |
(8)电负性标度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电负性概念的发展 |
1.1.1 气相和晶相电负性 |
1.1.2 溶液相电负性 |
1.2 电负性的应用 |
1.2.1 电负性与材料的硬度 |
1.2.2 电负性与体积模量 |
1.2.3 电负性与半导体带隙 |
1.2.4 电负性与电子极化率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气相离子电负性标度 |
2.1 气相离子电负性标度的建立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溶液相离子电负性标度的建立及应用 |
3.1 溶液相离子电负性标度的建立 |
3.2 结果与讨论 |
3.3 溶液相离子电负性标度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溶液相离子的得/给电子能力因子 |
4.1 溶液相得/给电子能力因子的建立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电负性与氧化物材料光电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电负性概念的发展及应用 |
1.1.1 几种重要的电负性标度 |
1.1.2 电负性理论的最新发展 |
1.1.3 电负性概念的应用 |
1.2 半导体带隙研究 |
1.2.1 带隙的经验计算模型 |
1.2.2 带隙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1.3 半导体杂质能级研究 |
1.4 本文的选题思想、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选题思想 |
1.4.2 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2 氧化物的带隙研究 |
2.1 引言 |
2.2 基于电负性的带隙计算公式 |
2.2.1 带隙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参量的确定 |
2.2.2 MO型氧化物带隙 |
2.2.3 电荷转移型氧化物带隙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氧化物的杂质能级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电负性的杂质能级计算公式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原子平衡电负性在分子设计与分子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现状 |
1.1.1 定量构效关系概述 |
1.1.2 定量构效关系的基本方法原理 |
1.2 设子设计、分子模拟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
1.2.1 目标化合物的研发过程与分子模拟的应用 |
1.2.2 分子模拟软件 |
1.3 电负性均衡原理及原子电荷计算方法概述 |
1.3.1 电负性均衡原理 |
1.3.2 原子电荷计算方法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新型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的分子设计与分子模拟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的试剂和仪器 |
2.2.2 研究对象 |
2.3 理论与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4.2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和稳定性检验 |
2.4.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物理意义及缓蚀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拓扑电负性指数模拟烃类物质闪点的标度 |
3.1 引言 |
3.2 原理与方法 |
3.2.1 拓扑电负性指数的构建 |
3.2.2 模型建立 |
3.2.3 模型检验 |
3.3 结果和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机物分子结构参数表征及~(13)C NMR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原理与计算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数值集选取 |
4.3.2 ~(13)C NMR化学位移波谱模拟 |
4.3.3 模型检验 |
4.3.4 公式系数的物理意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环芳烃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结构参数的定量关系 |
5.1 引言 |
5.2 原理与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数据来源 |
5.3.2 模型与检验 |
5.3.3 模型比较 |
5.3.4 模型物理意义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蛋白同化雄性激素类固醇半波电位的QSER研究 |
6.1 引言 |
6.2 数据和方法 |
6.2.1 数据集选取 |
6.2.2 描述符提取 |
6.2.3 描述符选取 |
6.3 QSER模型建立 |
6.3.1 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 |
6.3.2 BP-ANN建模 |
6.3.3 模型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一种新的电负性标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价电子平均能量与分子中正电子湮灭γ谱关系的研究[D]. 袁芳. 鲁东大学, 2021(12)
- [2]Co基软磁材料的制备及其磁性调控[D]. 徐鲜.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低能正电子与原子中的电子湮灭的物理机制研究[D]. 吴钰. 鲁东大学, 2020(01)
- [4]镍、碲、二元金属化合物及金属硫化物的绿色制备合成与热力学判据分析[D]. 王庆庆.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钼酸盐晶体和熔体结构的原位高温拉曼光谱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研究[D]. 王敏. 上海大学, 2018(06)
- [6]浅谈《电负性》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J]. 于晓洋,罗亚楠,杨艳艳,金华. 山东化工, 2017(23)
- [7]取代基效应定量研究新进展[J]. 曹晨忠,武亚新. 中国科学:化学, 2013(07)
- [8]电负性标度及其应用[D]. 李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9]电负性与氧化物材料光电性质研究[D]. 陈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10]原子平衡电负性在分子设计与分子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 戴益民. 中南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