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解电容器容量的简易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高美[1](2021)在《快车速铝电解电容器腐蚀箔制备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采用电化学腐蚀提高铝箔的表面积是目前产业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平行极板的慢车速腐蚀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为进一步提升腐蚀箔的性能及生产效率,近年来异形极板的快车速腐蚀工艺逐步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单因素法对快车速腐蚀铝箔的制备工艺及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快车速发孔腐蚀动力学,发孔腐蚀中氯离子浓度、屏蔽系数、总电流、极板尺寸和温度等因素对腐蚀箔性能的影响,以及扩孔腐蚀中磷酸、聚苯乙烯磺酸(PSSA)和两者复合缓蚀剂对腐蚀箔性能的影响。通过比电容、折弯及电化学等对腐蚀箔测试,结合扫描电镜对其表面和截面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探讨工艺参数与腐蚀形成的隧道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快车速发孔腐蚀动力学,A段的短时高电流密度主要决定了隧道孔的发孔密度,B段由高逐渐降低的电流密度主要影响隧道孔的纵向长度生长,C段的低电流密度和化学腐蚀阶段主要影响铝箔表面隧道孔的单孔直径及单孔数。5个周期中,比电容增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发孔腐蚀中,腐蚀体系为H2SO4-HCl,对腐蚀液的Cl-浓度、屏蔽系数、总电流、极板尺寸及温度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l-的浓度为0.9 mol/L、屏蔽系数为0.4、总电流为1400 A、极板尺寸A段为90 mm、温度为70℃时,得到铝箔表面的隧道孔分布均匀,孔密度大,孔径适中,孔长度长,铝箔的有效比表面积充分增大,比电容最高。(3)扩孔腐蚀中,磷酸含量为0.09 mol/L时,缓蚀效果与铝箔增容效果最优,比电容最高,为0.836±0.008μF/cm2。在聚苯乙烯磺酸(PSSA)含量为0.4 m L/L时,比电容最大,为0.777±0.002μF/cm2。将磷酸与PSSA进行复配,使得两种缓蚀作用同时进行,当磷酸:PSSA=0.06 mol/L:0.1 m L/L时,比电容最大为0.839±0.003μF/cm2。添加复合缓蚀剂的腐蚀箔比电容更大,经济性更优。
杨雨萌[2](2021)在《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人们对储能元件的要求日益增加。作为主要的电化学储能元件之一,超级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大、循环寿命长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能量密度小的问题影响了其作为独立的储能元件的使用,常与电池组合成为混合能源使用。作为超级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解质的性质直接影响着超级电容器的多项性能指标。传统的液态有机电解液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将电解质固态化是扩展超级电容器应用场景的必然趋势。本文使用水溶性聚合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简称PVA)作为基体的主要成分,与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简称PEG)进行复合,分别制备了柔性的水凝胶电解质和液相成分进一步减小的准固态电解质,并将不同的电解质与活性炭电极组装为超级电容器,分析电解质与超级电容器性能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使用戊二醛(Glutaraldehyde,简称GA)作为交联剂,制备了PVA/PEG水凝胶电解质。当PEG的复合比例为10 wt.%时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最高,可达到8.5×10-2 S/cm。使用不同组分的水凝胶作为电解质和粘接剂,制备了简易超级电容器,探究了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流程。2、使用高氯酸锂LiClO4作为导电盐,制备PVA/PEG准固态电解质。将干燥后的电解质膜放入离子液体中浸泡一段时间,经过XRD和FTIR测试发现浸泡前后的图谱存在差异,说明有少量的离子液体渗入聚合物基体。当PEG的复合比例为5 wt.%时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最高,为2.3×10-3 S/cm。本章分别使用隔膜和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进行组装,发现隔膜的使用对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有所影响,同时离子电导率较高的电解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所制备的超级电容器比电容,同时改善倍率性能。3、将锂镧锆氧(Li6.4La3Zr1.4Ta0.6O12,简称LLZO)无机物填料引入PVA/PEG准固态电解质,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所使用的LLZO的粒径为5μm,实验发现大粒径的掺杂物在干燥过程中会沉积在聚合物膜的底部,同时促进在掺杂物周围形成微孔,微孔近似于与电解质的底面垂直,可以进一步促进离子液体的渗入。当LLZO掺杂的体积比为10 vol.%时,离子电导率达到6.06×10-3 S/cm。为了减小聚合物的沉积和团聚的情况,使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的PVA-LLZO薄膜作为“隔层”,使用多层复合的方式制备复合电解质。可以发现“隔层”的加入有效改善了无机物掺杂的沉积和团聚的情况,但也失去了垂直于表面的微孔,离子电导率下降,接近于为掺杂LLZO的电解质,说明促进离子电导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是电解质底部垂直的微孔结构。
石昊[3](2021)在《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材料的简易制备及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具有高功率密度的电化学能量存储器件。电极材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超级电容器的性能,过渡金属硫化物因其丰富的氧化还原价态和高导电性被广泛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通过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1维、2维纳米材料复合可以有效的改善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电荷储存能力、倍率以及循环性能,因此过渡金属硫化物基复合材料近年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制备过渡金属硫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以水热法等液相合成方法为主,存在制备过程繁琐、耗时长、环保性和经济性不佳等缺点,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固相合成法具有高产率、高选择性、流程简单、绿色无污染等优点,比较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鉴于此,本文通过固相合成方法分别制备了过渡金属(Fe、Co以及Ni)的硫化物基复合材料,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系统优化,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其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并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电化学性能研究。(1)以乙酸钴为原料,升华硫为硫源,在密闭高压反应釜中通过固相方法成功制备了Co9S8/GO复合材料。Co9S8纳米颗粒被石墨烯包裹或均匀分散于石墨烯的表面,石墨烯的加入有效解决了固相合成方法所制备Co9S8纳米颗粒团聚严重的问题。通过考察石墨烯的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发现石墨烯添加质量比为乙酸钴:石墨烯=5:1时,所获得的Co9S8/GO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6 M KOH电解液中,典型材料Co9S8/GO-5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以提供111.39 m Ah g-1的高比容量,电流密度增加20倍时容量保持率高达90%,经过1000次的充放电循环依然可以保持初始容量的91.9%。Co9S8/GO-5与梧桐果衍生的分级多孔炭组装的不对称超级电容器可提供48 m Ah g-1的比容量,在871W kg-1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可达36 Wh kg-1,经16000次的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依然接近100%。(2)为探索高性能超级电容器负极材料,以乙酸铁为原料,升华硫为硫源,在密闭高压反应釜中通过固相合成法成功制备了Fe S2/GO复合材料。通过调整石墨烯的比例,发现石墨烯含量为乙酸铁:石墨烯=5:1时所获得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优。1 M KOH中,所制备的Fe S2/GO-5电极材料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以提供111.33 m Ah g-1的高比容量,而当电流密度增大到20 A g-1时,容量依旧可达到64%,较纯Fe S2提高了将近1倍。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在三电极测试系统中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率达89.9%。石墨烯的加入有效改善了硫化铁导电性差而导致倍率性能不佳的缺点,并缓解了硫化铁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体积变化和结构塌陷所导致的循环性能差的缺点。将其与Co9S8/GO-5复合材料组装成电池型不对称超级电容器,在946 W kg-1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达51.1 Wh kg-1,经过1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52%。(3)以镍箔(NF)为基底,利用丁二酮肟镍和升华硫在密闭高压反应釜中通过自生长合成Ni3S2/NF复合材料,并通过与PTFE进一步复合,获得了性能优异的Ni3S2/NF/PTFE复合电极。PTFE的加入有效缓减了Ni3S2/NF复合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物质脱落的问题,大幅提高了复合电极的循环寿命。结果表明,复合电极Ni3S2/NF/PTFE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电极活性物质的比容量可达179.3m Ah g-1,得益于直接在高导电的镍箔上生长Ni3S2微米颗粒,保证了复合电极优异的倍率性能。当电流密度增加20倍时容量保持率高达86%。将所制备复合电极与用梧桐果衍生的分级多孔碳组装不对称的超级电容器,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达87.83 m Ah g-1,经40000圈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192%且在1.0 k W kg-1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高达75 Wh kg-1。
周燕妮[4](2020)在《基于三维微纳米结构聚吡咯的全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穿戴电子器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迅速推动了高性能柔性储能器件的快速发展。相较于传统的静电电容器,作为新型储能器件的超级电容器,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但与传统的储能装置相比,柔性储能装置的倍率性能仍需改善。本文为了优化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综合性能,设计研发了一种基于3D交联微纳米聚吡咯电极和孔隙化聚乙烯醇(PVA)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3D微纳米结构电极材料。目前绝大多数的电极材料稳定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电极材料的结构为聚集的颗粒状结构,电解液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不断地进出电极材料,导致导电聚合物不断地膨胀/收缩,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稳定性,本文研发的3D微纳米结构电极材料,形成更为稳固的结构支撑,避免了结构的破坏,提高了材料的稳定性和电导率。研发PVA-H2SO4多孔固态电解质。柔性超级电容器要求使用全固态或半固态电解质,但通常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比水性电解质电导率低得多,这导致倍率性能显着下降。本文通过设计多孔电解质,提供快速的离子/电子导通通道,进而提高电导率。利用3D微纳米结构电极和多孔固态电解质组装超级电容器,这种结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快速的电子/离子传输途径以加速界面赝电容反应的动力学特性,电导率和倍率性能得到提升,同时表现出优异的柔韧性。
王舒晴[5](2020)在《锌锰氧化物微纳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文中指出超级电容器因其快速充放电,长循环性能,环保友好等特点成为能源领域研究的热门,而尖晶石型锌锰氧化物材料作为一种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有着其独特的性质,良好的安全性、低成本、环保等优点使其在光催化剂、气体传感器、电池电极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方面的研究以及工业量产化方面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三种不同的合成方法制备锌锰氧化物微纳米结构,分别研究其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以及煅烧温度对形貌及性能的影响,同时探究带结晶水的Zn2Mn4O8?H2O在水系电解液中存在尖晶石相向层状相的转变从而提高了其电化学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室温下,使用KOH溶液共沉淀法制备了带结晶水的尖晶石相Zn2Mn4O8?H2O纳米颗粒(ZnMn-NPs),电化学数据表明,ZnMn-NPs在电压窗口0-1.2V的循环伏安测试下可以从尖晶石相转变成层状的δ-MnO2基复合纳米片,在MgSO4和Na2SO4电解质溶液中,0.1 A?g-1电流密度下的电容分别高达327 F?g-1和182 F·g-1,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2)继续探究不同温度煅烧得到的样品在高电势窗口循环伏安测试下尖晶石相-层相转化的现象,煅烧温度为400oC、600oC和800oC所得样品的结晶尺寸从ZnMn-NPs的14.1 nm,分别变为32.5 nm,34.7 nm和38.5 nm。发现在800oC的煅烧条件下得到较纯的大结晶尺寸的ZnMn2O4颗粒,在相同条件下几乎看不到同样的相转变,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在相同条件下MgSO4电解质溶液中0.1 A?g-1电流密度下显示出较小的电容值为71.8 F?g-1,但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3)采用常温一步氨水共沉淀法和溶剂热法两种方法制备ZnMn2O4纳米材料,比较两种合成方法的形貌及性能等方面的不同,测试结果表明,氨水体系共沉淀法制备ZnMn2O4在MgSO4和Na2SO4电解质溶液中,0.1 A?g-1电流密度下的电容分别高达444 F?g-1和251 F·g-1,溶剂热法制备的ZnMn2O4在MgSO4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容为182 F·g-1,前者有着更优异的比电容,制备方法也更简易,为进一步提高超电性能提供研究基础。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孙玉[7](2020)在《离子液体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离子液体具有电导率高、熔点低、电化学窗口宽、几乎不挥发、不燃烧、热稳定性高等优点,在电池电解质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本论文,合成了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1-乙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盐(EMIMDCA),制备了基于这两种离子液体的电解液和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了它们用作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性能。采用两步法合成了 BMIMPF6和EMIMDCA离子液体,它们熔点低、液态范围宽、粘度较低,其中EMIMDCA在25℃下的粘度为21cP;它们在常温下的电导率分别为2.34×10-3S/cm和23.3×10-3S/cm,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符合Arrhenius方程;它们的电化学窗口分别为4.4V和3.3V,电化学稳定性高。这两种离子液体是潜在的优良电解质材料。制备了 LiClO4+BMIMPF6和LiClO4+EMIMDCA电解液,锂盐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解液粘度、降低了电导率,但在所考察锂盐浓度范围内,电导率均在10-3S/cm的数量级。选择锂盐浓度为0.8mol/L的电解液组装成Li/LiCoO2电池进行测试,发现电解液与正极材料相容性较好,充放电循环20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电池容量。然后,选择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基体,采用溶液浇铸法对LiClO4+BMIMPF6和LiClO4+EMIMDCA电解液进行了固态化,制备了白色、半透明的自支撑膜状固态电解质。制得的这两种固态电解质不可燃,膜表面有微孔结构,抗弯折、抗拉伸,机械性能好。离子液体含量对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离子液体的引入降低了聚合物基体的结晶度,增大了无定形区域,提高了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例如,GPE-5固态电解质(EMIMDCA:LiClO4:PVDF-HFP=6:1:3,质量比)的电导率为0.184×10-3S/cm,但是过量的离子液体会降低膜的力学性能。最后优选出GPE-2(BMIMPF6:LiClO4:PVDF-HFP=6:1:3,质量比)和 GPE-5 这两个固态电解质,组装成 Li/LiCoO2 电池,发现电解质与正极材料相容性较好,充放电循环20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电池容量。本论文中制备的基于离子液体的电解液或固态电解质为推动离子液体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中的应用建立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张生[8](2020)在《蜂窝状钴镍基纳米材料:形貌调控,表面改性及电化学性能》文中研究表明过渡金属钴镍基化合物有优秀的电化学性能,可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和电解水催化剂。本文系先后利用双溶剂热法、水热法、室温硫化工艺以及化学气相淀积法等合成多种结构的钴镍基化合物,系统地对产物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特性进行了表征和测量,并深入研究了一些重要结构的形成机制。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乙二醇基双溶剂,通过溶剂热法获得了多种形貌的硫化钴镍,发现硫化钴镍的形貌对其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较大影响。蜂窝状多孔材料的比电容值在1 A/g条件下达到1464 F/g,在5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圈,电容保持率仍能达到87%。此外,还探明了蜂窝状结构的形成过程,该结构的形成与水压导致的壳体破裂有关。利用丙三醇基双溶剂热法,无法获得蜂窝结构,但通过调控合成时间,可获得不同结晶性的硫化钴镍。用作电极材料,硫化钴镍硫(NiCo2S4-GE-3)在1A/g条件下拥有比电容为1816 F/g。可见,形貌和结晶性优化,均能改善硫化钴镍的电容性能。(2)基于乙二醇+异丙醇双溶剂热法,获得石墨烯包覆蜂窝状硫化钴镍复合材料。该材料的比电容在1A/g条件下为1244 F/g,尤其在20 A/g大电流下,其比电容值仍能保持960 F/g,并且在5A/g条件下循环1000圈电容保持率达到91%。石墨烯对硫化钴镍电容性能改善,主要在于增强材料的导电性同时,又影响了复合体的形貌,增大了比表面积,这对其电容性能产生积极作用。(3)利用水热法实现钴镍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接着采用室温硫化工艺,获得蜂窝状和绣球状硫化钴镍。该蜂窝状硫化钴镍作为电极的比电容值在30 A/g下高达1020 F/g;在10 A/g条件下循环3000圈的比电容保持率达到82.5%。用该材料作为正负电极,组装成超级电容器器件,当功率密度为807 W/kg时,能量密度可达到68 Wh/kg;甚至在功率密度上升到7999 W/kg时,其能量密度仍可达到28 Wh/kg。点亮LED(1.5 V),可以持续约60s,展示了其作为电极材料的应用潜力。(4)通过改进化学气相淀积法,无需外界二次引入碳源,利用真空才获得同源非晶碳层包覆钴镍基磷酸化合物复合材料,并且该材料的元素组成能够有效地被调控。该材料可以用Co2P2O7/Ni(PO3)2@C表达,用作析氧催化剂,在10mA/cm2条件下对应的过电位可达到279 mV,Tafel斜率为102 mV/dec。并且经过12 h后,其电流密度值保持率仍能达到96.1%,说明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活性及稳定性。该论文有图32幅,表9个,参考文献119篇。
陈永乐[9](2020)在《结构-储能一体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现代工业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能源消耗量巨大、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等问题,使得开发和推广可再生能源刻不容缓。超级电容器凭借其极高的功率密度、能够进行快速充放电等优点在能源存储方面备受关注。基于材料结构多功能化的理念,通过结构和功能的综合集成化,构造具有结构-储能一体化功能的材料/结构,为航天飞船、汽车等运载工具,以及装备的轻量化、小型化指明了新的路径。本文从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思想出发,设计、制备了以碳纤维作为结构电极,环氧树脂作为结构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储能一体化超级电容器。针对影响固态超级电容器综合性能的两个主要原因:电极和电解质,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碳纤维以及新型环氧树脂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及力学性能,探索了该结构-储能一体化功能材料的应用潜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采用了化学界面方法成功制备了聚苯胺/碳纤维复合电极材料,探索反应温度对于复合电极材料的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佳反应温度下合成的复合电极材料,在0.5A/g的恒流充放电下,比电容可达819.2F/g。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PANI/r GO/cc复合电极材料,P-70与石墨烯复合后的电极材料的比电容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在0.5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为953.4F/g。此外,对PANI/r GO/cc和P-70样品进行循环性能测试,PANI/r GO/cc复合材料经过1000次循环充放电后电容量保持率为92.28%较P-70样品的保持率提升了2.97%,这是因为石墨烯有着超高导电性和柔韧性,将其包覆在电极材料表面,既能增强电子转移速率,提高导电性,又能约束聚苯胺分子链由于掺杂去掺杂引起的体积变化。采用一种操作简单、安全的共混法制备了以邻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HADE)为基体的聚合物电解质,探究了与HADE共混的分子链为线型结构的环氧树脂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EGDGE)的含量对合成聚合物电解质电化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当PEGDGE树脂的含量在10wt%左右时,聚合物电解质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达到平衡点,能够较好的展现其多功能性。采用真空封装固化成型的简易方法制备固态了超级电容器,测得以PANI/r GO/cc复合材料作为结构电极的超级电容器在0.2m A/cm2的电流密度下其面积电容为27.5m F/cm2,这比未经过处理的碳纤维布组装成的超级电容器的面积电容提升了近两个数量级,而且测得剪切强度由13.69MPa增加到15.39MPa,提高了近10%。这一超级电容器兼具储能性能和力学承载性能,有望应用在航天航空、武器装备等领域。
杨静[10](2020)在《过渡金属硫、硒化物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控制制备以及在电化学能源转化与储存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因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多型性特征,过渡金属硫、硒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富有多种功能和卓越前景,近年来广受关注。特别在能源转化与储存等研究和应用领域,如电催化水解产氢和产氧、超级电容器、锂离子和钠离子等多种离子电池等体系中,过渡金属硫、硒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中,二元、三元过渡金属硫、硒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相对不太复杂,并且其电化学等相关性能极易因材料的组成、形态、微观结构、甚至电子结构等参数的改变而得到有效的调控和优化,这便极大地丰富了二元、三元过渡金属硫、硒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在能源转化与储存等领域的发展空间。本论文旨在通过胶态的热液注射等湿化学合成方法控制制备出多种结构新颖的二元、三元过渡金属硫、硒化合物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研究其组成、结构、及构效关系,调控和优化所制备的过渡金属硫、硒化合物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活性,提高其在能源转化与储存中的理论和应用性能,进而挖掘和拓展材料的实际开发价值。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发展了一种具有异质结构特性的复合纳米材料的热溶注入合成方法,实现MoSe2/Bi2Se3复合纳米材料的控制制备。通过将拓扑绝缘体引入到电化学活性材料中,用以提高活性材料的综合性能,拓展所制备复合材料在电催化产氢和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在MoSe2/Bi2Se3中,Bi2Se3是表面具有金属特性的拓扑绝缘体,MoSe2纳米片则均匀地覆盖在六方片Bi2Se3衬底的所有表面上。XPS和UPS数据证实了 MoSe2/Bi2Se3中异质结的构建有利于材料内部电子结构的调控,即电子可由Bi2Se3转移至MoSe2进而提高活性物质的导电性能。同时,复合物的形成还增加了活性材料的反应位点、增大了其有效比表面积。基于此,MoSe2/Bi2Se3呈现出了优异电化学性能。在0.5 M的H2SO4电解液中,当向复合材料组装的电解槽施加300 mV(RHE)的过电位时,电极的产氢电流密度可高达85 mV cm-2,远优于相同条件下MoSe2+Bi2Se3机械混合物,以及纯相MoSe2和Bi2Se3的HER性能。此外,在3 M的KOH电解液中搭建超级电容器测试装置,于1 A g-1和20 A g-1的电流密度下,MoSe2/Bi2Se3的比容量分别为1451.8 F g-1和750 F g-1,是纯相MoSe2电极的2倍、纯相Bi2Se3电极的3倍,并且该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能。2.发展了 ZnSe/MoSe2复合纳米材料的一步胶体合成法,制备出一种由ZnSe量子点原位修饰的单层多孔MoSe2纳米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复合物-S),研究分析该复合物-S的电催化产氢和超级电容器性能。制备中,借助原位生长的ZnSe量子点,可以将天然堆叠的MoSe2基质彻底分离成柔软的超薄纳米片,这些铺展开的纳米片具有多孔、单层结构,能尽可多地暴露出反应活性边界。此外,对于复合材料,深入的研究表明,由于异质结构的存在,电子可不断地由ZnSe转移至MoSe2进而有效地活化电极和电解液的接触界面。得益于同步进行的微观结构优化和电子结构调控,双修饰的MoSe2基复合物-S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更大的有效比表面积、更小的体积变量、更稳定的机械结构、更短的电子/离子扩散路径、以及更加充足的电极/电解液反应界面,即,该双修饰的MoSe2基ZnSe/MoSe2复合物-S拥有优异的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在0.5 M的H2SO4电解液中,ZnSe/MoSe2复合物-S的HER起始过电位仅为60 mV(RHE),塔菲尔斜率仅为49 mV dec-1,当电流密度达到50 mA cm-2时所需过电位仅为200 mV(RHE),远优于仅具电子结构调控以及没有任何修饰的MoSe2基电极材料的HER性能。对于超级电容器,在3M的KOH电解液中,复合物-S 在 1 A g-1、2Ag-1、4Ag-1、5Ag-1、6Ag-1、8A g-1、10 A g-1、15A g-1 和 20 A g-1时的比容量分别高达1100 F g-1、1000 F g-1、875 F g-1、820 F g-1、802 F g-1、741 F g-1、699 F g-1、607 F g-1和520 F g-1,并且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能,在过渡金属硫、硒化合物体系中名列前茅。3.发展了一种合成具有亚稳相结构硫化镍的一步胶体反应方法,制备出了均匀单分散的Ni3S4纳米棒,在此基础上,采用溶剂自组装法,首次提出了单分散Ni3S4纳米棒/类石墨烯状C3N4纳米片/氮掺杂石墨烯(m-Ni3S4 NRs/g-C3N4 NS/N-G)范德华异质结构三元纳米复合材料,测试并分析了所有产物的电催化全水解及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发现m-Ni3S4 NRs本身就是一种优异的多功能能源材料,但其应用潜力受到Ni3S4导电性差、易于团聚和较大体积膨胀等特性的影响。当引入提高导电性的N-G和缓解体积膨胀的g-C3N4 NS组份后,所形成的m-Ni3S4 NRs/g-C3N4 NS/N-G三元复合物结构坚固,其内部及表面的电子和离子具有较短的扩散路径,较小的扩散阻力和较快的传输速度,这将同时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帮助电解液迅速接触并与材料的活性位点发生反应。特别地,在三元复合物中,类石墨烯状C3N4与氮掺杂石墨烯通过范德华作用力相互缠绕形成三维多孔结构,而Ni3S4纳米棒则巧妙地嵌入在C3N4内部,该种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甚至消除材料中活性物质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团聚、脱落、不可逆体积膨胀以及机械结构被破坏等现象。基于此,在水解反应中,三元复合物的HER起始过电位仅为40 mV(RHE);为了达到10 mA cm-2的电流密度,其需施加的OER过电位仅为1.47 V(RHE),需施加的全水解电位仅为1.51 V。对于钠离子电池,三元复合物在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甚至高达670 mAh g-1,除此之外,该电极还拥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4.发展了一种用于制备双过渡金属硒化物的简易的一步回流胶体法,筛选出了合适的有机金属前驱源,成功得到了 Fe2NiSe4和Fe2CoSe4的纳米片,解决了双金属硒化物三元纳米材料难于制备的问题,测试并分析了这两种材料的锂/钠离子电池性能。实验中XRD、IPC和XPS等物相分析结果说明了所制备的Fe2NiSe4和Fe2CoSe4均为纯相,没有任何杂质生成。为进一步了解所制备样品内部的电子结构等特征,还利用同步辐射光源测试了 Fe2NiSe4和Fe2CoSe4的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分别得到了这两种材料的价带位置和功函等数据信息。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Fe2NiSe4在200 mA g-1电流密度下的储锂比容量高达~1050 mA h g-1,在100 mA g-1电流密度下的储钠比容量高达~670 mA h g-1;Fe2CoSe4在200 mA g-1电流密度下的储锂比容量高达~950 mA h g-1,在100 mA g-1电流密度下的储钠比容量高达~650 mAh g-1。此外,这两种样品均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耐用性能,在经过长达上千圈的循环之后,其容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衰减。以上均表明Fe2NiSe4和Fe2CoSe4是极具潜力的锂/钠离子宿主体材料。
二、电解电容器容量的简易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解电容器容量的简易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快车速铝电解电容器腐蚀箔制备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铝电解电容器简介 |
1.1.1 铝电解电容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2 铝电解电容器的增容原理及方法 |
1.2 铝箔的腐蚀 |
1.2.1 发孔腐蚀机理 |
1.2.2 扩孔腐蚀机理 |
1.2.3 腐蚀箔性能影响因素 |
1.2.4 铝箔腐蚀工艺 |
1.3 腐蚀箔扩孔缓蚀剂 |
1.3.1 缓蚀剂的简介 |
1.3.2 缓蚀剂的分类 |
1.3.3 缓蚀剂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2.2 制备过程 |
2.2.1 腐蚀箔制备 |
2.2.2 腐蚀箔化成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失重 |
2.3.2 折弯 |
2.3.3 耐压值 |
2.3.4 电容值 |
2.3.5 电化学 |
2.3.6 微观表征 |
第三章 发孔腐蚀 |
3.1 快车速腐蚀工艺中的电流密度计算 |
3.1.1 快车速腐蚀电流密度分布特点 |
3.1.2 快车速腐蚀电流密度计算 |
3.2 发孔腐蚀动力学研究 |
3.2.1 腐蚀周期对铝箔比电容的影响 |
3.2.2 微观形貌表征及分析 |
3.3 发孔腐蚀工艺参数对腐蚀箔性能的影响 |
3.3.1 Cl~-浓度 |
3.3.2 屏蔽系数 |
3.3.3 总电流 |
3.3.4 极板尺寸 |
3.3.5 温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扩孔腐蚀 |
4.1 磷酸缓蚀剂 |
4.2 PSSA缓蚀剂 |
4.3 复合缓蚀剂 |
4.4 电流密度与腐蚀时间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级电容器 |
1.2.1 双电层超级电容器 |
1.2.2 法拉第赝电容超级电容器 |
1.2.3 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指标 |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解质 |
1.3.1 液态电解质 |
1.3.2 无机固态电解质 |
1.3.3 有机固态电解质 |
1.3.4 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 |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工作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表征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2 材料表征方法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2 X射线衍射测试 |
2.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2.4 热失重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3.1 交流阻抗测试 |
2.3.2 循环伏安测试 |
2.3.3 恒流充放电测试 |
2.4 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
2.4.1 溶液流延法 |
2.4.2 旋涂法 |
2.4.3 热压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VA/PEG水凝胶电解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PVA/PEG水凝胶的制备 |
3.2.1 PVA/PEG水凝胶的制备 |
3.2.2 活性炭电极的制备 |
3.2.3 PVA/PEG水凝胶超级电容器的制备 |
3.3 PVA/PEG水凝胶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3.4 PVA/PEG水凝胶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VA/PEG准固态电解质研究 |
4.1 引言 |
4.2 PVA/PEG准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
4.3 PVA/PEG准固态电解质的表征 |
4.3.1 PVA/PEG准固态电解质的X-射线衍射 |
4.3.2 PVA/PEG准固态电解质的红外光谱 |
4.3.3 PVA/PEG准固态电解质扫描电子显微镜 |
4.4 PVA/PEG准固态电解质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
4.5 PVA/PEG准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4.6 PVA/PEG准固态电解质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VA/PEG-LLZO准固态电解质研究 |
5.1 引言 |
5.2 PVA/PEG-LLZO准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
5.2.1 制备LLZO颗粒掺杂的PVA/PEG-LLZO准固态电解质 |
5.2.2 使用“隔层”制备PVA/PEG-LLZO准固态电解质 |
5.3 PVA/PEG-LLZO准固态电解质的表征 |
5.4 PVA/PEG-LLZO准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5.5 PVA/PEG-LLZO准固态电解质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材料的简易制备及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
1.2.1 超级电容器发展简介 |
1.2.2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组成 |
1.2.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
1.2.4 双电层型电容器 |
1.2.5 赝电容器 |
1.2.6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 |
1.2.7 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指标 |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1.3.1 碳基电极材料 |
1.3.2 导电聚合物电极材料 |
1.3.3 金属化合物电极材料 |
1.4 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1 硫化镍复合电极材料 |
1.4.2 硫化钴复合电极材料 |
1.4.3 硫化铁复合电极材料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药品、仪器设备及表征方法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
2.3 工作电极的制备 |
2.4 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2.5 电极中赝电容行为的判断方法 |
第3章 Co_9S_8/GO复合材料的简易制备及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Co_9S_8/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样品的形貌分析 |
3.3.2 样品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3.3.3 样品的XRD分析 |
3.3.4 样品的表面元素分析 |
3.4 样品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3.4.1 对比样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3.4.2 最优样品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3.4.3 IHPC//Co_9S_8/GO-5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FeS_2/GO复合材料的简易制备及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FeS_2/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样品的形貌分析 |
4.3.2 样品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4.3.3 样品的XRD分析 |
4.3.4 样品的表面元素分析 |
4.4 样品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4.4.1 对比样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4.4.2 条件最优样品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4.4.3 FeS_2/GO-5//Co_9S_8/GO-5 电池型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Ni_3S_2/NF-PTFE复合材料的简易制备及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前体丁二酮肟合镍Ni(dmg)_2的制备 |
5.2.2 Ni_3S_2/NF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3 Ni_3S_2/NF-PTFE复合电极的制备 |
5.3 材料的表征结果和讨论 |
5.3.1 前体材料的成分分析 |
5.3.2 前体材料的热重分析 |
5.3.3 复合材料的成分分析 |
5.3.4 Ni_3S_2/NF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
5.3.5 样品的表面元素分析 |
5.4 样品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5.4.1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5.4.2 IHPC//Ni_3S_2/NF-PTFE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三维微纳米结构聚吡咯的全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容器原理与相关材料 |
2.1 超级电容器结构 |
2.2 超级电容器原理 |
2.3 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
2.4 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电解质材料 |
2.5 本章小结 |
3 聚吡咯水凝胶的制备及其表征 |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2 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方法 |
3.3 聚吡咯水凝胶的制备 |
3.4 聚吡咯水凝胶的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4 全固态的柔性电容器的制备及其表征 |
4.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4.2 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方法 |
4.3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的制备 |
4.4 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锌锰氧化物微纳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级电容器 |
1.1.1 超级电容器概述及其研究背景 |
1.1.2 电极材料 |
1.1.3 电解液 |
1.1.4 研究进展 |
1.2 过渡金属氧化物 |
1.3 尖晶石型和层状材料 |
1.4 ZnMn_2O_4 |
1.4.1 ZnMn_2O_4的制备方法 |
1.4.2 ZnMn_2O_4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角度 |
1.5.1 选题意义 |
1.5.2 研究角度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其表征测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样品表征测试 |
2.3.1 X射线衍射光谱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3.5 热重分析 |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
2.3.7 电化学测试 |
第三章 Zn_2Mn_4O_8·H_2O纳米颗粒的共沉淀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 |
3.1 Zn_2Mn_4O_8·H_2O纳米颗粒的制备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XRD测试结构表征 |
3.2.2 形貌结构表征 |
3.2.3 电化学测试表征 |
3.3 机理探究 |
3.3.1 拉曼光谱表征 |
3.3.2 XPS测试表征 |
3.3.3 ICP测试表征 |
3.3.4 储能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KOH体系的ZnMn_2O_4 纳米材料制备及其电容性能 |
4.1 ZnMn_2O_4纳米颗粒样品的制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XRD测试结构表征 |
4.2.2 形貌结构表征 |
4.2.3 拉曼光谱表征 |
4.2.4 热稳定性表征 |
4.2.5 XPS测试表征 |
4.2.6 电化学测试表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nMn_2O_4微纳结构的低温制备探索及其电化学性质 |
5.1 ZnMn_2O_4纳米颗粒的制备 |
5.1.1 氨水常温滴定法 |
5.1.2 溶剂热煅烧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XRD测试结构表征 |
5.2.2 形貌结构表征 |
5.2.3 热稳定性表征 |
5.2.4 电化学测试表征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离子液体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锂离子电池 |
1.2.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1.2.2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
1.2.3 电解质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离子液体 |
1.3.1 离子液体的定义及物化性质 |
1.3.2 离子液体的合成 |
1.3.3 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
1.4 离子液体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中的应用 |
1.4.1 离子液体直接作为电解液 |
1.4.2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样品制备及电池组装 |
2.2.1 离子液体的制备 |
2.2.2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制备 |
2.2.3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制备 |
2.2.4 正极的制备(LiCoO_2) |
2.2.5 电池的组装 |
2.3 电解质的物化性能表征 |
2.3.1 可燃性 |
2.3.2 力学性能 |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2.3.5 X射线衍射表征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4.1 电导率 |
2.4.2 电化学窗口 |
2.4.3 电化学阻抗 |
2.4.4 恒流充放电 |
第三章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及物化性质 |
3.2.1 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 |
3.2.2 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质 |
3.3 离子液体的电化学性能 |
3.3.1 离子液体的电导率 |
3.3.2 离子液体的电化学窗口 |
3.4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可燃性及电导率 |
3.4.1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可燃性 |
3.4.2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电导率 |
3.5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电池充放电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物化性质 |
4.2.1 膜厚度测试 |
4.2.2 表面形貌分析 |
4.2.3 XRD结构测试 |
4.2.4 可燃性测试 |
4.2.5 力学性能测试 |
4.3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电导率 |
4.4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电池充放电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与导师介绍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蜂窝状钴镍基纳米材料:形貌调控,表面改性及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超级电容器及钴镍基电极材料概述 |
1.3 钴镍基水电催化分解水概述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应用价值 |
2 实验材料和测试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5 电催化析氧性能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3 双有机溶剂体系合成蜂窝状硫化钴镍及电化学特性 |
3.1 引言 |
3.2 样品的制备 |
3.3 乙二醇溶剂体系中硫化钴镍的表征 |
3.4 乙二醇溶剂体系合成硫化钴镍的电化学特性 |
3.5 丙三醇溶剂体系合成硫化钴镍的结构表征及电容特性 |
3.6 本章小结 |
4 双溶剂热法合成石墨烯包覆蜂窝状硫化钴镍及电化学特性 |
4.1 引言 |
4.2 样品的制备 |
4.3 样品的表征 |
4.4 电化学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水热法结合室温硫化制备蜂窝状硫化钴镍及电化学特性 |
5.1 引言 |
5.2 样品的制备 |
5.3 钴-镍基纳米线阵列样品表征 |
5.4 蜂窝状硫化钴镍样品表征 |
5.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同源非晶碳层包覆钴/镍盐应用于电解水催化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CVD合成非晶碳层包覆焦磷酸钴/亚磷酸镍 |
6.3 样品表征 |
6.4 电催化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结构-储能一体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 |
1.2.1 碳纤维的结构特性 |
1.2.2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的研究 |
1.3 结构-储能型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多功能聚合物基体 |
1.3.2 结构碳纤维电极材料 |
1.4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
1.4.1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
1.4.2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 |
1.4.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1.5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1 碳基电极材料 |
1.5.2 导电聚合物 |
1.5.3 金属氧化物 |
1.6 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ANI/rGO/cc复合电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2 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 |
2.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
2.3.2 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分析 |
2.3.3 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 |
2.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氧树脂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2 环氧树脂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
3.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电化学测试分析 |
3.3.2 材料结构表征分析 |
3.3.3 力学性能性能测试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超级电容器的制备与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2 固态超级电容器的制备 |
4.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
4.3.2 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后续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过渡金属硫、硒化物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控制制备以及在电化学能源转化与储存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二元、三元过渡金属硫、硒化物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1.1 引言 |
1.2 二元、三元过渡金属硫、硒化物及复合材料的常用湿化学制备法 |
1.2.1 水热法 |
1.2.2 溶剂热法 |
1.2.3 胶体法 |
1.3 二元、三元过渡金属硫、硒化物及复合材料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
1.3.1 电化学催化水解 |
1.3.2 超级电容器 |
1.3.3 锂/钠离子电池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MoSe_2/Bi_2Se_3纳米异质结的可控制备及在电催化产氢和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来源 |
2.2.2 材料制备 |
2.2.3 样品表征方法 |
2.2.4 电化学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材料的物相、形貌及结构分析 |
2.3.2 MoSe_2/Bi_2Se_3的电子结构调控 |
2.3.3 电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
2.3.4 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ZnSe/MoSe_2异质结构的一步法合成及其在电催化产氢和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来源 |
3.2.2 材料制备 |
3.2.3 样品表征方法 |
3.2.4 电化学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样品表征分析——微观结构优化 |
3.3.2 样品表征分析——电子结构调控 |
3.3.3 电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
3.3.4 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m-Ni_3S_4 NRs/g-C_3N_4 NS/N-G的控制制备及在全水解和钠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来源 |
4.2.2 材料制备 |
4.2.3 样品表征方法 |
4.2.4 电化学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物相、形貌及结构分析 |
4.3.2 电催化水解性能研究 |
4.3.3 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Fe_2NiSe_4和Fe_2CoSe_4三元纳米材料的一步法合成及其锂/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来源 |
5.2.2 材料制备 |
5.2.3 样品表征方法 |
5.2.4 电化学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物相、形貌及结构分析 |
5.3.2 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5.3.3 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电解电容器容量的简易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快车速铝电解电容器腐蚀箔制备及机理研究[D]. 高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2]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雨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材料的简易制备及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D]. 石昊.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三维微纳米结构聚吡咯的全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研发[D]. 周燕妮.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锌锰氧化物微纳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D]. 王舒晴. 青岛大学, 2020(0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离子液体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性能研究[D]. 孙玉.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蜂窝状钴镍基纳米材料:形貌调控,表面改性及电化学性能[D]. 张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结构-储能一体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永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过渡金属硫、硒化物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控制制备以及在电化学能源转化与储存领域的应用研究[D]. 杨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