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运行机制

建筑业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运行机制

一、建设领域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辉,姜天龙[1](2019)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典型模式和有益启示》文中认为自2008年起,我国陆续有20多个省区市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基于既有模式运行的显着特征和现有资料的丰富程度考虑及对各地实践的系统梳理,最终选择北京、四川、山东、江苏4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各地发展概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与运行效果。经综合比较,总结4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显着差异和共同点,进而得出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能力提升的有益启示:应结合本地实际构建农业技术体系组织架构、推进体系与农业实践活动衔接、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工作、增强体系协作运行有效性、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成果转化应用效率、注重优秀科技人才集聚和培养、积极与国家体系对接。

刘遹菡[2](2017)在《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新兴文化产业,近年来一直是国家战略性的产业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与动力源。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基本已完成了全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布局,实现了 1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批复和运营。基地的发展不仅能够为数字出版以及整个出版产业带来文化创意和技术上的创新和平台,还能够将基地周边所有数字出版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聚集和联动,实现集群化发展。因此,本文以全国1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为研究主体,以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竞合理论、知识溢出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与演进、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机制开展深入探讨和分析。在基础理论以及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数据收集和导入,实现对基地运行绩效的横向和纵向测评。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利用文献分析法从产业集群以及出版基地两个方面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二章为本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竞合理论、知识溢出理论等为接下来的研究构建好理论基础。第三章从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方式、演进动因和发展现状三个方面来挖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和演进的进程。通过分析发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有自组织、他组织以及混合组织三种不同方式。并且目前为止,基地在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经过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几个不同的阶段,且目前各个基地处于的演进阶段各不相同。技术、市场、政府行为、人文和人才因素是推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演进的最主要的五个因素。另外,通过基地布局、基地构成情况以及经济规模能够较为清晰的了解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现状。第四章从构成主体、主体间关联互动以及组织形态三个方面探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组织结构。全国14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组织形态各不相同,分为无核心、多层次单核心、单层次多核心以及多层次混合四种组织形态。基地的主体由核心层和辅助层构成,核心层指的是开展数字出版产业业务的企业,辅助层则包括了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各主体之间通过各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共同参与到基地的运行当中,推动基地的整体发展。第五章分析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作为高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业集群的三大运行机制,分别为协同创新机制、竞合机制以及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基地的协同创新主要由基于IP、基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以及基于产学研的三种创新形式构成,是基地得以发展迅速的主要推动力。另外,竞合机制将基地内的主体全部链接起来,以横向产业链中互补而形成的竞争为主导的竞合以及以纵向产业链中互补的合作为主导的竞合两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风险共同承担,以达到共同开拓和占领市场,实现共赢的目的。而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的存在则是加速知识和技术在基地范围内的流通,促使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能力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快速创新,能够让基地拥有作为集群形式发展的独有优势。基地中知识溢出的主体主要是基地中的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以及用户,通过主动、被动以及非正式溢出三种形式产生知识流通和溢出。同时,知识溢出的主体也是进行知识和技术学习的主要来源和途径。知识溢出和学习通过知识转移、知识转换和知识收获的循环过程来实现。第六章是对全国14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运行绩效进行的实证研究。首先确定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的技术路径,包括评价的目标与原则、评价思路和流程以及评价方法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地的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在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之后,将其代入指标体系,得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的测度和评估。一是通过4个二级模块的不同得分,能够分析出各个基地在不同模块的优势和劣势的横向测评结果;二是可以得出14个基地运行绩效的整体排名并且将其划分为绩效极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极低五个不同梯度的纵向测评结果。第七章是本文的总结与展望。简要陈述和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观点,另外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对未来的延伸研究进行展望。

展伟[3](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宣传思想、公民道德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全社会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落脚点就是公共空间,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属性的公共空间,是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者”、“传承者”、“教育者”、“服务者”,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公共空间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包含着多种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教育性、政治性,一般属性包括主题性和价值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抽象性和具体性、时间性与空间性、外显性与内隐性,对民众具有重要的规训作用、教化作用和服务作用。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规模发展、空间建设、功能发挥、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着供给不足、品质不高、公共性不够、教育功能弱化、同质化、地位边缘化、商业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着被整体遮蔽、形式化、内容抽象空洞、功能标签化、手段单一化、管理松散化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和管理因素。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设,就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生产,其生产的本质是国家意识形态战略的空间展示、生产关系的澄明与延续、政治统治的延伸与拓展,生产过程中应坚持系统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可达性原则、融合性原则,从国家层面、城市层面、社区层面进行科学布局。同时,还要加强再生产,再生产的本质是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隐性化及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再生产过程中,应推进空间创意产品产业化、挖掘空间教育资源、创新现代化的表现手段、强化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采取具体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交通性公共空间、市政性公共空间、商业性公共空间、生活休闲性公共空间、宗教性公共空间并实现融合式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营造和管理。空间营造的路径包括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事件、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符号、构造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意象三个方面。空间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场所、活动、人员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管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管理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思想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实践提供了行动准则和前进方向。

王甲云[4](2014)在《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而我国传统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能模糊、效率低下、技术与生产脱节、队伍不稳、改革进展缓慢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政府在农业技术服务领域的职能转变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逐步推进,农业产业效益不断得到提升,在农业产业的某些行业和领域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的趋势和基础,一批以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等为主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主体也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市场化和多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鉴于此,新形势下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架构之中,各服务主体的职责如何划分、功能如何定位、关系如何协调,以及不同服务模式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如何优化,亟待深入研究和细化。论文采用文献梳理、理论与计量模型分析以及典型案例解剖等方法相结合,力图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农技服务体系中各主体的运行模式及成效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借鉴国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不同类型农业技术服务主体的功能职责与角色定位;同时,在深入解析国际国内农业发展对技术服务的现实需求及其自身发展趋势基础上,研究提出建立新型多元农业技术服务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的思路,体系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建议。论文主要内容:1.论文梳理和介绍了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和系统构成。论文对新时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共分为四个时期: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时期(1949-1978)、农技服务社会化趋势初显时期(1978-1990)、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深化改革时期(1990-2000)、倡导建立多元化农技服务网络时期(2001至今)。在服务体系的系统构成上,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的主体逐渐演变为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和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等类别,呈现“一主多元”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存在着技术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手段及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要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2.论文阐述了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及市场化农技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与运行机制。我国政府公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公益性职能进一步明确,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施与服务手段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投入保障不足、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素质亟待更新提高、责任考评不规范、服务方式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技推广效率低下。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让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方拥有更多的农业科技服务选择权,也能够让需求主体享受到更加多元、更符合生产实际、更高质量且价格更低的农业技术有偿服务。同时,农技服务的市场化不仅有效弥补了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中的“政府失灵”,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农业服务领域,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紧密融合,不断推动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3.论文论述了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及农村社区互助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与运行机制。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具有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丰富、学科专业齐全、了解和掌握当代科技发展前沿,能够向生产领域提供所需的各种先进技术,满足农业发展对技术和人才需求等诸多优势。与其他几个服务主体不同,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在农业技术服务中更多的是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作用,即科技支撑与引领的作用。农村社区互助型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模式区别于其它各类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它通过整合资源、加快扩散、培育需求等手段,连接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与农户,组成了一个广阔的网络结构,构建了特殊的农技服务模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从我国合作组织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数量、涉及行业、技术领域来说发展都非常迅速,在农户技术培训、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经营等农业科技服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依然存在着技术供给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运转资金缺乏等问题。4.论文分析和测算了我国农技服务效率与影响因素。论文运用DEA模型测算了我国农技服务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基本结论:第一、我国大部分地区近年来农技服务效果呈现提升趋势,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农技服务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地区。从全国整体来看,近15年来,我国农技服务效果呈现稳步提升趋势。第二、农技人员人力资本、农技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农户禀赋条件对农技服务效果存在显着正向影响,加强农技人员人力资本的优化以及农技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有效运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优化农户的禀赋条件,有利于我国农技服务效果的提升。5.论文分析了我国新时期农技服务的需求及发展趋势。论文研究认为,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与服务内容将更趋多元化、综合化、全程化和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技服务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服务主体也将更多面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涉农企业等众多需求主体。而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必须着力加强劳动力节约型和资本密集型技术的推广,提升农技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并逐步转变为以产品为主线的技术服务。农户对农技服务的需求将更加强调简便化和低成本,合作组织则急需农业产前、产中环节相关技术的集成服务,涉农企业则更加关注产后技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农业技术服务的内容将更强调农业“软”技术的开发和集成应用,并以农业整体效益提高为目标,协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效益。6.论文提出了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变革的路径选择与制度重构。今后,应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形成多中心治理结构,将农技服务的内容与领域向生产、加工、储藏、物流、信息、营销、保险、金融等全产业技术链延伸,逐步构建起“政府为基础、企业为主导、研发与教育机构为支撑、农村社区互助型组织为依托”的多元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国家层面要探索设立“农科教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建立“三权归县”的公益性农技推广垂直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农技服务市场化主体,强化农村社区互助型技术服务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探索建立以地方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为支撑的农技推广模式。同时,从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多元化科技服务组织创新能力建设,改革基层农技服务资金筹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论文主要创新点:一是重新界定了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农村社区互助型技术服务组织、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四大服务主体在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定位。这在农业技术服务理论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拓展和创新。二是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业技术服务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当前影响农业技术服务效率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这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三是提出了“明确政府与市场界限,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和“积极探索设立农科教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建立‘三权归县’的公益性农技推广垂直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市场化主体,强化农村社区互助型技术服务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等对策建议,对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5](2013)在《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文中认为农计发[2013]15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垦)厅(委、局),部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苏荟[6](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7](2012)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国发[2012]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07)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 晋政办发[2007]16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山西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2006一2010年,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山西的重要时期,是深化经济结构调整

山西省人民政府[9](2007)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山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余建强[10](2004)在《建设领域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文中指出建设领域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是我国研发生产信息产品企业的模范与标兵,文章详细地介绍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三方面内容。

二、建设领域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领域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典型模式和有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典型模式
    (一)北京市形成面向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的科技应用模式
        1.在组织结构上新增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层级。
        2.组织运行重点围绕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展开。
        3.利用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支点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效衔接。
    (二)四川省形成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技术推广模式
        1.组织结构上特别设立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一系列综合性工作。
        2.组织运行实行项目制。
        3.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从更大规模和辐射范围加快了科技成果试验示范与转化应用进度。
    (三)山东省形成纵横协作“网格”式技术扩展模式
        1.组织结构采取“网格”式管理方式。
        2.以“网格”式组织运行模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3.以纵横协作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机制有效推动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
    (四)江苏省形成应用产业链式服务模式
        1.从产业链角度构建组织架构。
        2.组织运行突出科技支撑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
        3.从产业链角度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典型模式综合比较
    (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典型模式显着差异
        1.组织结构方面,各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均结合本地实际做了必要修正和完善。
        2.工作运行方面,各省市农业技术体系运行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典型模式发展重点
        1.坚持科技兴农目标方向。
        2.优化整合专业人才资源。
        3.积极开展协同创新。
        4.加强技术指导培训。
        5.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三、4种典型模式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能力提升的启示
    (一)结合本地实际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架构
    (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农业实践活动衔接互促
    (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紧紧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工作
    (四)切实增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协作运行有效性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培训
    (六)提升成果转化应用效率
    (七)注重优秀科技人才集聚和培养
    (八)积极对接国家体系

(2)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
        1.1.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
    1.2 研究综述
        1.2.1 产业集群研究
        1.2.2 出版产业基地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1.1 规模经济理论
        2.1.2 工业区位论
        2.1.3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2.1.4 增长极理论
        2.1.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1.6 GEM因素模型
    2.2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
    2.3 知识溢出理论
    2.4 竞合理论
    2.5 小结
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与演进
    3.1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和演进动因
        3.1.1 技术因素
        3.1.2 市场因素
        3.1.3 政府因素
        3.1.4 人才因素
        3.1.5 人文因素
    3.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方式
        3.2.1 自组织方式
        3.2.2 他组织方式
        3.2.3 混合组织方式
    3.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演进历程
        3.3.1 萌芽阶段
        3.3.2 形成阶段
        3.3.3 成长阶段
        3.3.4 成熟阶段
    3.4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现状
        3.4.1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布局
        3.4.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构成方式
        3.4.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经济规模
4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组织结构
    4.1 基地主体
        4.1.1 核心层主体
        4.1.2 辅助层主体
    4.2 主体间关联互动
        4.2.1 基地企业之间互动
        4.2.2 政府与基地之间互动
        4.2.3 高校、科研院所与基地之间互动
    4.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组织形态
        4.3.1 无核心组织形态
        4.3.2 多层次单核心组织形态
        4.3.3 单层次多核心组织形态
        4.3.4 多层次混合形态
5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机制
    5.1 基地运行机制概述
    5.2 协同创新机制
        5.2.1 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
        5.2.2 协同创新的动力
        5.2.3 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
    5.3 竞合机制
        5.3.1 竞合的内涵
        5.3.2 以竞争为主导的竞合
        5.3.3 以合作为主导的竞合
    5.4 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
        5.4.1 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的内涵
        5.4.2 知识溢出主体分析
        5.4.3 基地知识溢出的过程和机理
        5.4.4 基地知识溢出与学习的形式
6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
    6.1 基地运行绩效及其评估的意义与功能
    6.2 构建运行绩效评价体系
        6.2.1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6.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6.2.3 基地运行绩效评价模型
    6.3 基地运行绩效评价过程与结果
        6.3.1 评价过程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总结与讨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之处
    7.3 本文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方法、基本框架和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概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概念厘析
        一、空间
        二、公共空间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基本类型
        一、专门的和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二、公有的和私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四、大中型和小微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五、城市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六、视觉、听觉、肤觉和复合感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一般属性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主要作用
        一、规训作用
        二、教化作用
        三、服务作用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现状
        一、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现状
        二、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现状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思想文化因素
        四、管理因素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生产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的基本内涵
        一、生产与空间生产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的本质
        一、意识形态的空间展示
        二、社会关系的澄明与延续
        三、政治统治的延伸与拓展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的主要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特色性原则
        三、可达性原则
        四、融合性原则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的层次
        一、国家层面的规划
        二、城市层面的构建
        三、社区层面的造设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再生产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再生产及其主要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再生产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再生产的主要过程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再生产的本质
        一、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二、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化
        三、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化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再生产的创新策略
        一、推进空间产品产业化
        二、开发空间教育资源
        三、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
        四、强化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再生产的空间进路
        一、交通性公共空间
        二、市政性公共空间
        三、商业性公共空间
        四、生活休闲性公共空间
        五、宗教性公共空间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营造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事件
        一、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事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事件的作用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事件作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符号
        一、符号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符号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符号化的基本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符号的塑造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意象
        一、意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意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意象的形成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意象的创构维度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管理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管理的维度与内容
        一、场所的管理
        二、活动的管理
        三、人员的管理
    第二节 习近平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思想与实践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及项目情况

(4)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2 国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研究动态
        1.2.3 简要述评
    1.3 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基础理论
        1.3.1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1.3.2 准公共产品原理
        1.3.3 系统工程原理
        1.3.4 农业结构原理
        1.3.5 参与式推广理论
        1.3.6 农业信息系统理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2.1 新时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与概念界定
    2.2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
        2.2.1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时期(1949-1978年)
        2.2.2 社会化农技服务趋势初步显现时期(1978-1990年)
        2.2.3 农技服务体系深化改革时期(1990-2000年)
        2.2.4 倡导建立多元化农技服务网络时期(2001年至今)
    2.3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系统构成
        2.3.1 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2.3.2 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
        2.3.3 涉农企业与技术服务机构
        2.3.4 农村互助型合作组织
    2.4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成效与问题
        2.4.1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2.4.2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模式研究
    3.1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与特征
        3.1.1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内容
        3.1.2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特征
    3.2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3.2.1 组织管理机制
        3.2.2 技术获取机制
        3.2.3 技术推广机制
        3.2.4 财务运营机制
    3.3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典型模式与评价
        3.3.1 “三权归乡(镇)”农技推广模式
        3.3.2 “三权归县”农技推广模式
        3.3.3 政府“购买服务”农技推广模式
        3.3.4 不同公益性农技推广模式的比较
    3.4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效及问题
        3.4.1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3.4.2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澳大利亚、荷兰与以色列模式借鉴
        3.5.1 澳大利亚政府农技推广“垂直管理”模式
        3.5.2 荷兰政府农技推广“垂直管理”模式
        3.5.3 以色列政府主导的“统一管理”模式
        3.5.4 经验启示与借鉴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研究
    4.1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4.1.1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内涵与职能
        4.1.2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典型特征
        4.1.3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作用机理
        4.1.4 市场化农技服务与其它类型农技服务的比较
    4.2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4.2.1 技术获取机制
        4.2.2 技术推广机制
        4.2.3 资金获取机制
        4.2.4 人才培养机制
    4.3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典型模式与评价
        4.3.1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典型模式分析
        4.3.2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4.4 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化建设的成效及问题
        4.4.1 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4.4.2 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化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4.5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4.5.1 澳大利亚的企业主导型农业技术服务模式
        4.5.2 荷、美、法等国的企业技术推广模式
        4.5.3 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技术服务的典型模式
    5.1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的现状与特征
        5.1.1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的基本现状
        5.1.2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的服务职能
        5.1.3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特征
    5.2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开展技术服务的运行机制
        5.2.1 组织管理机制
        5.2.2 知识供给机制
        5.2.3 技术供给机制
        5.2.4 财务运行机制
        5.2.5 人才培养机制
    5.3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典型模式与评价
        5.3.1 “院县共建”农技服务模式
        5.3.2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技服务模式
        5.3.3 河北农业大学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技服务模式
        5.3.4 四川农业大学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技服务模式
        5.3.5 不同科研教育机构农技推广模式的比较和评价
    5.4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参与农业技术服务的成效与问题
        5.4.1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参与农业技术服务的成效
        5.4.2 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存在的问题
    5.5 美、澳、日、德等国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技术服务经验借鉴
        5.5.1 美国“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5.5.2 澳大利亚的校企合作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5.5.3 日、德等国的农协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广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研究
    6.1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开展技术服务的内容
        6.1.1 农村社区互助型组织开展技术服务的内容与方式
        6.1.2 农村社区互助型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特征
        6.1.3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的发展概况
    6.2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运行机制
        6.2.1 组织管理机制
        6.2.2 技术获取机制
        6.2.3 服务供给机制
        6.2.4 财务运营机制
        6.2.5 人才培养机制
    6.3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典型模式与评价
        6.3.1 合作社农技服务典型模式
    6.4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面临的困难
        6.4.1 合作组织外部技术支撑不足,技术供给缺乏
        6.4.2 合作组织内部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落后
        6.4.3 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制约了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
        6.4.4 运转资金缺乏,制约合作组织服务创新和职能拓展
    6.5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技术服务经验借鉴
        6.5.1 法国和丹麦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6.5.2 日本农协的营农指导体系
        6.5.3 台湾农会的农技综合服务体系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农技服务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7.1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效率测算与评价——基于技术效率角度
        7.1.1 评价方法
        7.1.2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效率的分析和比较
    7.2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2.1 研究假设
        7.2.2 研究模型设计
        7.2.3 数据分析及结果
    7.3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8章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与趋势
    8.1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需求分析
        8.1.1 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分析
        8.1.2 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分析
        8.1.3 农业技术需求主体视角下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分析
    8.2 新形势下对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8.2.1 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将会逐步健全和完善
        8.2.2 农业推广活动将以广大农业生产者为导向
        8.2.3 推广的内容将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提供全过程服务发展
        8.2.4 要更加重视对农业“软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8.2.5 要重视农业技术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8.2.6 农技推广服务以农业整体效益提高为目标
第9章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变革的路径选择与体制重构
    9.1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系统构成与职能界定
        9.1.1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系统构成与基本内涵
        9.1.2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中不同主体的职能界定
        9.1.3 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内部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界定
    9.2 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变革的方向定位与路径选择
        9.2.1 形成多中心治理结构
        9.2.2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9.2.3 创新服务理念与拓展服务目标
        9.2.4 完善分类管理制度
    9.3 新时期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制重构与机制设计
        9.3.1 设立农科教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促进农业教育、科研与技术服务的有机结合
        9.3.2 进一步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9.3.3 加强对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化主体的扶持和培育
        9.3.4 强化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对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引领与支撑功能
        9.3.5 推进农村社区互助型技术服务组织能力建设
    9.4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变革的政策选择
        9.4.1 健全和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9.4.2 积极培育农业技术市场
        9.4.3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9.4.4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资金筹集机制
        9.4.5 扩大农业技术补贴的实施范围与力度
        9.4.6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7)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一、背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
        1. 高效节能产业。
        2. 先进环保产业。
        3.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 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2. 电子核心基础产业。
        3. 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
        (三)生物产业。
        1. 生物医药产业。
        2.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3. 生物农业产业。
        4. 生物制造产业。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 航空装备产业。
        2. 卫星及应用产业。
        3.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4.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5.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五)新能源产业。
        1. 核电技术产业。
        2. 风能产业。
        3. 太阳能产业。
        4. 生物质能产业。
        (六)新材料产业。
        1. 新型功能材料产业。
        2. 先进结构材料产业。
        3. 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四、重大工程
        (一)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
        (二)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
        (三)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四)宽带中国工程。
        (五)高性能集成电路工程。
        (六)新型平板显示工程。
        (七)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
        (八)信息惠民工程。
        (九)蛋白类等生物药物和疫苗工程。
        (十)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工程。
        (十一)生物育种工程。
        (十二)生物基材料工程。
        (十三)航空装备工程。
        (十四)空间基础设施工程。
        (十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工程。
        (十六)海洋工程装备工程。
        (十七)智能制造装备工程。
        (十八)新能源集成应用工程。
        (十九)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
        (二十)新能源汽车工程。
    五、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1. 加大财税政策扶持。
        2. 强化金融支持。
        (二)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政策。
        1.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2. 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3. 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4.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 完善市场培育、应用与准入政策。
        2. 深化国际合作。
        (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加强宏观引导。
        (三)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四)完善规划体系。
        (五)加强组织实施。

(10)建设领域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组织机构
    1.1 各管理层的职责
    1.2 示范基地管理方式
2 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2.1 示范基地人力资源的开发
    2.2 示范基地人力资源的管理
3 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质量管理体系
    3.1 推行CMM认证
    3.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四、建设领域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典型模式和有益启示[J]. 宋建辉,姜天龙. 经济纵横, 2019(12)
  • [2]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D]. 刘遹菡. 武汉大学, 2017(02)
  • [3]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研究[D]. 展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4]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D]. 王甲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14(12)
  • [5]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2013(06)
  • [6]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7]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2(21)
  • [8]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政报, 2007(07)
  • [9]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政报, 2007(06)
  • [10]建设领域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J]. 余建强. 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4(06)

标签:;  ;  ;  ;  ;  

建筑业信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运行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