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子老化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植株发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谢方[1](2021)在《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A-6、复硝酚钠是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对多种农作物具有显着的增产、抗逆、抗病、改善品质、提早成熟等功效。现有研究中关于DA-6和复硝酚钠应用主要是通过叶面喷施,直接应用于种子的研究较少,而且在种子处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苗期,对全生育期田间效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的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种子拌种处理,研究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种子活力、田间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DA-6和复硝酚钠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的DA-6拌种处理可有效提高玉米种子活力,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对郑单958、先玉335、邦玉339使用150 mg/L的DA-6拌种处理后,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分别显着提高13.9%、13.7%、8.2%,并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幼苗根长和单株干重较其它各处理和对照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经150mg/L浓度的DA-6拌种处理后,田间的出苗率和苗重较对照和其它各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各处理浓度对灌浆初期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影响不显着。DA-6拌种处理可明显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显着提高叶色值,增强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能力,有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的提高,浓度为150 mg/L时效果最好。DA-6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籽粒的千粒重,提高了玉米产量,150 mg/L DA-6拌种处理下郑单958、先玉335较对照分别增产2.3%、2.49%。2、适宜浓度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效果和DA-6拌种处理效果相似,复硝酚钠在拌种浓度为200 mg/L时处理效果最佳。200 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后,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分别显着提高15.9%、12.4%、6.7%,并显着高于其它处理。200 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玉米幼苗的根长和单株干重,显着提高了三个玉米品种田间出苗率和苗重,显着提高了三个玉米品种拔节期到灌浆期的叶色值,显着提高三个玉米品种各个生育时期的地上干物质量。200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下,郑单958和邦玉339的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2%和2.1%。3、DA-6、复硝酚钠两者复配拌种处理对郑单958、先玉335、邦玉339三个玉米品种在种子活力、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和增产也均有影响,在100+100 mg/L时促进效果最好。但是在本试验条件下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不如单独施用的效果好,对于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王凯[2](2021)在《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文中指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丹参繁殖方式较多,常用的有芦头繁殖、根段繁殖和种子繁殖,尤以种子繁殖后育苗移栽所得丹参药材质量较佳,而随着市场对丹参药材质量和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育苗方式中土地利用率低、难以管理、育苗周期长、季节性强、种苗均一性差、种植的药材质量波动较大等缺点,已经严重制约了其种苗产业化发展,而工厂化育苗能够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生产丹参种苗,并且有利于形成产业化。本研究针对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及其培育而成的穴盘苗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从而为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主要通过研究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的选择以及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评价,初步建立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穴盘育苗、白色泡沫穴盘漂浮育苗方式所得幼苗植株根系明显较传统种苗发达,且幼苗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综合效果较优,可作为企业进行丹参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研究综合得分正交结果显示,最优营养液水平组合为 KNO3 810 mg/L:CaC12 295 mg/L:NH4H2PO4 208 mg/L:MgSO4·7H2O 493 mg/L,最优基质水平组合为草炭:蛭石:珍珠岩为9:3:1。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规格一穴盘苗(株高≥5.88 cm,叶宽≥1.95 cm,叶片数≥8片)种植的丹参种苗存活率、产量、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效果最佳,生产中应尽量调整育苗条件,使其生产出达到规格一标准的丹参穴盘苗。(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主要通过动态取样方式研究了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以及地上部分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的积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旺盛生长阶段均为5.10~9.20日,根部旺盛生长阶段均为8.15~9.20日;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药效成分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根部药效成分中,迷迭香酸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9.20日,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均于6.14~8.15日以及11.5日左右积累较高,在4.19~11.5日从整体药效成分综合评价来看,丹参穴盘苗秋栽后根部药效成分积累高于春栽,药效成分综合得分较高的时间段均为6.14~9.20日以及11.5日左右。因此,考虑到产量因素,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可在当年或次年10月底至11月初采收丹参药材,并以穴盘苗秋栽采收的丹参药材效益最佳。(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了穴盘苗在两个移栽季节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在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不同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较传统种苗根条数和产量明显增加,且在相同部位(芦头、根部、须根)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也均明显优于传统种苗。而在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各自不同部位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穴盘苗春栽种植的丹参药材与传统种苗均为芦头>根部>须根,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则为芦头>须根>根部。(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主要通过大田区组设计,研究了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垄作覆膜与否以及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平作还是垄作,基本均随着密度的降低,丹参药材的单根干重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从药效成分综合评价上来看,穴盘苗在高、中密度下定植,垄作具有一定优势,在低密度下定植则平作具有一定优势。综合考虑产量和质量因素,丹参穴盘苗选用平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14.8株·m-2较为合适,选择垄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22.2株·m-2较为合适。穴盘苗垄作覆膜的丹参药材亩产干品较不覆膜处理仅增产14.06%,但药效成分却显着低于垄作不覆膜处理,其中药典规定的丹酚酸B含量垄作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降低了 9.84%,丹参酮总量降低了 30.73%,因此,春季穴盘苗垄作定植宜采用不覆膜方式。9.16日刈割部分茎叶的丹参药材产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一定程度下降,但药效成分含量增加,因此,可在9月中旬对丹参部分茎叶(距地面10 cm以上部分)进行一次刈割,增获优质丹参茎叶资源的同时,保障丹参药材资源。
葛欣[3](2021)在《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和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大豆幼苗生长,限制了大豆品种产量潜力发挥。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可以调控正常供水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还可显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减少干旱胁迫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DA-6和褪黑素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高、环境友好,在作物生产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因此,本研究通过盆栽培养大豆至V2开始控制土壤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50%模拟干旱,在达到土壤目标含水量时叶面喷施100μmol·L-1褪黑素和DA-6种子包衣处理,同时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80%)也进行了同样浓度褪黑素喷施和DA-6种子包衣处理,研究了DA-6和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1.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幼苗生长,这种促进作用在干旱胁迫下更显着。干旱胁迫导致大豆幼苗生长相关形态指标和干物质积累显着下降,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DA-6包衣处理株高、根长和叶面积分别提高了9.67%、11.22%和34.54%,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株高、根长和叶面积分别提高了15.55%、6.37%和32.10%。2.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可有效提高大豆幼苗抗旱能力。干旱胁迫下抗氧化关键酶活性(SOD、POD、CAT)提高,ASA和GSH循环能力增强,H2O2和O2-含量下降,膜质过氧化程度显着降低。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对大豆幼苗抗氧化关键酶活性、活性氧含量和膜质过氧化无显着影响。3.干旱和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幼苗光合作用能力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在干旱胁迫下更显着。干旱胁迫导致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荧光参数显着下降,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DA-6包衣处理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4.干旱和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收获期大豆单株粒重的提高。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分别提高了3.19%和4.78%、1.65%和11.52%、4.18%和8.37%。干旱胁迫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上述指标分别提高了7.69%和15.38%、9.24%和16.59%、6.91%和14.14%。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人为,DA-6包衣处理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和效益提高幅度更大,且成本极低,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孟宁[4](2021)在《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活力是在广泛的环境下,衡量发芽率可接受的种子批的活性和表现的相关种子特性的综合表现。种子活力是决定种子或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的活性水平和行为特性的综合表现。种子活力是衡量种子播种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活力种子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生产潜能,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种子处理技术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刺激种子萌发,促进幼苗的生长。植物生长调节剂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果蔬等领域,能够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试剂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应用多为叶面喷施,直接应用于种子且对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发芽率为90%左右的玉米种子为材料,采用拌种这一种子处理技术,通过不同浓度的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拌种处理玉米种子,基于对种子活力等相关指标的分析,明确三种试剂单一处理的适宜浓度范围和三种试剂复配组合的最佳方案,并通过对代谢酶和保护酶等酶活性的测定,解析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处理提高种子活力的生理机制,以期为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种子处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单一试剂拌种处理,在最适浓度条件下均可以提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但苗干重、根干重,苗长、根长等幼苗形态指标表现参差不齐,其中DA-6拌种处理(药种比1:70)最适浓度范围为100mg/L~200 mg/L;复硝酚钠拌种处理最适浓度范围为100 mg/L~200 mg/L;油菜素内酯拌种最适浓度范围为1.0 mg/L~2.0 mg/L;而三种试剂复配相比单种试剂最佳处理显着提高了种子的活力指标和幼苗形态指标等各项相关指标,复配拌种处理最佳组合浓度分别为150 mg/L、100 mg/L、1.5 mg/L。2.150 mg/L DA-6、100 mg/L复硝酚钠和1.5 mg/L油菜素内酯复配拌种显着提高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单株干重、苗长、根长等相关指标,促进根系生长,有利于苗强苗壮,但与根条数无显着关系。3.拌种处理方便简单易操作,利于后期田间的推广应用;在最适复配组合处理条件下,测定种子萌发的不同时间段内的相关代谢酶(α-淀粉酶、蔗糖合成酶和脱氢酶)和保护酶(SOD、POD)的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三种试剂复配处理显着提高了测定酶的酶活水平,即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处理促进了种子内物质的分解和转化,提高了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的转化能力,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
方娇阳[5](2020)在《人工老化处理对香椿种子的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种子是植物主要的繁殖器官,种子质量的优劣往往会对种子的安全贮藏以及苗木的培育造成影响。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为华北、华东、华中等地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且具有食用、药用、观赏等多种经济价值,但其种子具有不耐贮藏的特性。以往关于香椿种子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源、贮藏温度和含水量、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而对于香椿种子老化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及其老化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香椿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温高湿(温度40℃、相对湿度95%)的方法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1、2、3、4、5、6、7、8天。通过测定各处理香椿种子发芽、幼苗形态、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分析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活力、幼苗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变化规律,探究香椿种子老化机理并探寻可用于衡量香椿种子活力水平的理化指标,以期为香椿种子活力修复及种质资源保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发现:(1)香椿种子对于高温高湿环境的耐受性较低,在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出现明显下降,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老化4天左右,种子活力下降约50%,老化8天,种子活力基本完全丧失,生产上贮藏香椿种子的环境应注意保持低温干燥。(2)相较于种子发芽率指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香椿种子的活力水平。在种子老化初期,相较于发芽率的下降速度,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下降速度更快。相同处理条件下,香椿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降幅高于发芽率的降幅。(3)经老化处理的香椿种子,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且不同老化时间对幼苗生长所造成的影响不完全一致。在种子老化初期,主要为幼苗根系生长受到影响,在种子老化后期,幼苗高生长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幼苗的根系长度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而苗高则呈先基本稳定-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4)膜脂过氧化造成种子生物膜系统受损是香椿种子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可作为衡量香椿种子活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香椿种子经老化处理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着升高,总体呈逐渐升高趋势,二者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且均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指标呈极显着负相关。(5)种子抗氧化酶系统失调也是香椿种子质量劣变的重要原因。香椿种子经老化处理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下降的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SOD活性与发芽率呈显着负相关,与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OD活性与各发芽指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SOD活性和POD活性适用于香椿种子活力水平的评价。
邓杰,孔祥飞,吴姗姗,周凯凯,孙丽芳,王霞,李文龙,高树仁[6](2021)在《老化处理对不同活力玉米种子萌发期及幼苗期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种子老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不同活力玉米杂交种为实验材料,采用高温高湿的方法对玉米种子进行人工老化处理,利用室内培养箱及温室环境条件,研究玉米种子活力在不同老化程度下的变化规律及种子老化对不同活力玉米幼苗生长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老化处理时间延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呈显着下降趋势,不同活力玉米种子萌发期各性状差异逐渐加大,活力降低程度不同。活力高的玉米品种不一定能耐老化,老化敏感型玉米种子的出苗率、出苗速率、幼苗生长量及整齐度受抑制程度严重,幼苗含水量低,代谢缓慢。
王玥[7](2021)在《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饲草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盐碱化是目前影响燕麦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影响植株的生长与发育。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温度上升等原因土壤盐碱化问题愈加严重,导致燕麦实际生产遭到更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盐碱胁迫下燕麦的高效种植技术对指导燕麦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种子引发可以完善细胞膜结构,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抗性,增加作物产量。本试验以燕麦白燕2号和白燕7号为试验材料,选用AsA、GA3、MgSO4作为引发剂,研究种子引发对燕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长调节效应和饲草品质的影响,旨在筛选引发剂的最佳引发浓度,为盐碱地燕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引发对燕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种子引发可以提高盐胁迫下燕麦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促进燕麦幼苗株高、根长和叶面积的增加,各引发剂对促进燕麦萌发效果的最佳引发浓度分别是1.5 mM/L AsA,150 μM/L GA3和4.5 mM/L MgSO4;不同品种燕麦对同一引发剂的响应效果也不同,白燕2号的株高、根长、叶面积分别在450 μM/LGA3、1mM/LAsA,150 μM/L GA3下取得最大值,白燕7号的株高、根长、叶面积分别在150 μM/LGA3、450 μM/L GA3、150 μM/L GA3下取得最大值。2.种子引发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种子引发可以促进盐碱胁迫下燕麦的株高,LAI,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增加,两个品种燕麦均表现出抗逆性,其中白燕7号各生长指标及产量均大于白燕2号,更适宜在江苏沿海滩涂种植。不同引发处理对燕麦的影响效果不同,AsA引发处理对白燕2号效果最好,该条件下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分别高出达到25.63、8.09、1.68t/hm2,GA3引发处理对白燕7号效果最好,该条件下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分别高出对照 35.56、10.75、2.60t/hm2。3.种子引发对盐碱地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种子引发提高盐分胁迫下燕麦的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增加,减少植株中MDA含量。两个品种燕麦之间光合色素含量差异不显着,引发处理可以缓解盐胁迫下燕麦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下降速度。白燕7号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白燕2号,两个品种燕麦之间可溶性糖和MDA含量差异不显着。在抽穗期-灌浆期阶段燕麦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显着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燕麦遭受盐胁迫较为严重。总体来说,白燕7号抗逆性大于白燕2号,GA3、AsA处理对提高燕麦抗逆性效果较好4.种子引发对盐碱地燕麦养分积累和品质的影响种子引发提高了盐分胁迫下燕麦植株的蔗糖、淀粉含量增加,随生育期的推进,两个品种之间含量差异越为显着,在灌浆期白燕2号植株蔗糖和淀粉含量均低于白燕7号。引发处理提高了燕麦植株中大量元素N、P、K和中量元素Ca、Mg、Na的含量,在分蘖期两个品种燕麦离子元素含量差异较显着,在灌浆期白燕2号植株Na含量显着高于白燕7号,其他含量均略低于白燕7号。总体来说,白燕7号饲草品质高于白燕2号,引发处理可以提高燕麦饲草品质,白燕2号在AsA处理下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白燕7号GA3处理下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AsA处理下粗纤维含量最低。
耿梦瑶[8](2021)在《外源胆碱氨基酸影响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生理机制》文中提出胆碱氨基酸是一类以胆碱作为阳离子,氨基酸作为阴离子的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生物质预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鉴于胆碱氨基酸的结构类似物氯化胆碱,甜菜碱,矮壮素等在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拓宽胆碱氨基酸在农业上的应用,本研究通过一步中和法合成不同的胆碱氨基酸,并分析其对正常及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探讨胆碱氨基酸影响作物生长的生理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一步中和法合成18种胆碱氨基酸,所合成得到的胆碱氨基酸产率均大于95%,并通过核磁共振光谱仪测定其氢谱,进行谱图分析,表征了所合成胆碱氨基酸的结构,确认了所合成胆碱氨基酸的正确性。(2)胆碱氨基酸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与对照相比,在较低浓度下(<200 mg·L-1),胆碱赖氨酸([Chl][Lys])、胆碱苯丙氨酸([Chl][Phe])、胆碱苏氨酸([Chl][Thr])、胆碱天冬氨酸([Chl][Asp])、胆碱天冬酰胺([Chl][Asn])等胆碱氨基酸对玉米种子萌发后的根长、芽长、根干重、芽干重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较高浓度下(500 mg·L-1)下则表现为无显着差异或显着抑制。胆碱氨基酸有利于缓解PEG模拟干旱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胆碱氨基酸处理显着促进了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萌发后根、芽的生长。在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胆碱氨基酸处理提高了种胚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且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均显着下降。表明胆碱氨基酸处理可能通过提高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胚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和H2O2含量,缓解氧化胁迫,促进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的萌发及根芽的生长。(3)低浓度胆碱氨基酸有助于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玉米幼苗的根部和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就一种典型的胆碱氨基酸[Chl][Asp]而言,20 mg·L-1[Chl][Asp]处理提高了茎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对[Chl][Asp]处理下玉米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Chl][Asp]处理下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合成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表明[Chl][Asp]对玉米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对叶绿素的合成有关。随着浓度的增加,胆碱氨基酸对玉米幼苗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在PEG模拟干旱胁迫和控制土壤含水量胁迫两种处理条件下,与干旱对照相比,使用胆碱氨基酸处理显着增加玉米茎生物量。在[Chl][Asp]、[Chl][Asn]处理下,玉米幼苗叶片以及根系中SOD、POD、CAT比活力提高,MDA和H2O2含量降低。
高艳君[9](2021)在《不同氮效率玉米获取土壤氮素的根系形态、生理及混种优势互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在我国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土壤环境中氮素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性因子,是各类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必备营养元素之一,不同氮素种类、形态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物的产量及品质。本论文以两种氮效率玉米郑单958(Zea mays L.cv.ZD958)(低氮高效型)和先玉335(Z.mays L.cv.XY335)(高氮高效型)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两个玉米品种的根系生长状态、氮磷养分的吸收和分配机制、氨基酸含量及组成、根际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不同生长期内种植方式(单种和混种)对3种氮素形态(NO3-、NH4NO3及NH4+)供应的响应,初步揭示不同形态氮素下两品种玉米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差异、根际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状况,为今后玉米研究和栽培中作物氮肥的施加和利用及种植方式提供参考,对未来玉米根系/根际营养研究学和实际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全铵态氮和硝铵混合氮素会抑制XY335苗期根系生长,ZD958苗期根系的生长发育因铵态氮过量添加发生抑制性效应,NO3-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玉米总根长(15.2%-31.95%)和平均根直径(14.05%-20.98%)但根体积和根表面积有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13.50%-47.30%和13.78%-19.30%。ZD958苗期氨基酸总量随NH4+的引入逐渐升高。单一铵态氮供应的XY335苗期氨基酸总量显着高于硝态氮和硝铵混合氮素的53.74%和178.03%。说明铵态氮有利于两品种玉米氨基酸含量的增加。单一硝、铵氮素供应有利于XY335苗期氨基酸总量累积。2.氮素形态对玉米根际细菌群落相似性影响度较高,试验所测的样本组根际细菌群落根据氮素形态而聚类。两个玉米品种的根际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随着NO3-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3种氮素形态供应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无明显差异。门水平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菌门主要包括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属水平上的优势物种主要为Bacillus、Pseudomonas和unidentified Acidobacteria。3种氮素形态供应的ZD958和XY335苗期根际细菌的代谢功能空间异质性较小,对氮素形态和品种差异响应并不明显。3.玉米生长后续阶段,硝态氮和硝-铵混合氮素供应下,混种有利于提高ZD958苗期干重、氮磷累积量。硝态氮和铵态氮供应下,单种的XY335苗期干重、氮磷累积量略优于混种。35d生长期内,3种氮素形态供应的单种和混种的玉米苗期干重、氮磷累积量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种植方式对玉米苗期氮、磷含量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不显着,随玉米苗期生长时间的延长,单种和混种的玉米苗期的氮素、磷素含量、叶片叶绿素SPAD值均表现出下降的态势。不同生长期内ZD958的土壤p H受氮素形态和种植方式影响较大。两品种玉米的土壤有效氮在生长初期受氮素形态影响较大,随着生长期的延长,种植方式和氮素形态对土壤的有效氮、效磷含量影响不显着。苗期玉米生长发育环境中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生长期延长,逐渐呈现下降的态势。两玉米品种的根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随生长期的延长不断增加。平均根直径先下降随后有升高趋势且两个玉米品种的根系指标均在混种方式下受氮素形态影响更大。
孙运府[10](2021)在《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cv.Alamo L.)属于禾本科(Poaceae)黍属(Panicum)的多年生C4草本植物,具有适应性广泛、耐旱、耐瘠薄等优点,但是长期贮藏后的种子存在种子活力下降,发芽率低,植株抗逆性差等问题。纳米氧化铁(n-Fe2O3)是将铁原子按照纳米级别逐一叠加形成的铁,能为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铁元素,适宜含量的铁有益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并增强抗逆能力。目前利用种子纳米引发技术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并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农作物中。然而,关于纳米铁引发对干旱胁迫下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柳枝稷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浓度为0、10、20、50、100、200、300、400和500 mg/L的纳米铁溶液对柳枝稷种子进行引发和浸种,研究其对种子萌发特征、淀粉酶活性和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水培法研究纳米铁引发后对柳枝稷苗期干旱胁迫下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等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氧化铁促进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纳米Fe2O3的引发和浸种处理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浸种处理可显着提高种子发芽速度,对幼苗生长影响较小,促进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浓度为50mg/L。与浸种处理相比,引发处理更能促进幼苗生长,但对种子萌发率影响较小,浓度为10 mg/L和3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处理可显着提高种子活力并促进幼苗生长,浓度为200 mg/L时可提高叶绿素含量,且引发处理浓度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合浸种和引发处理的结果发现,浸种和引发两种种子预处理方式均未抑制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说明纳米Fe2O3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无负面效应。因而可用于柳枝稷种子播前处理提高其种子活力。(2)纳米氧化铁引发能够改善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的光合特性。柳枝稷幼苗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0%和20%PEG-6000胁迫下,与CK相比,浓度为50 mg/L和500 mg/L的纳米Fe2O3显着提高叶绿素的含量(P<0.05),分别增加41.7%、76.4%和58.7%、75.5%。干旱胁迫下柳枝稷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最大光能利用率(Fv/Fm)、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淬灭系数(q P)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有所降低,而初始荧光(F0)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有所上升,表明干旱胁迫可以抑制柳枝稷幼苗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增强了PSⅡ非辐射能量的耗散;与CK相比较,10%PEG-6000胁迫下,3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柳枝稷的F0增加了64.2%,而NPQ除400 mg/L和500mg/L的纳米Fe2O3浓度下递减外,其余处理变化不大,而20%PEG-6000胁迫下,200mg/L的纳米Fe2O3引发幼苗F0增加了54.5%(P<0.05),200 mg/L引发浓度NPQ增加了21.6%,表明200 mg/L和300 mg/L纳米Fe2O3引发处理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光合系统造成的损伤。(3)纳米Fe2O3引发有利于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一定程度干旱胁迫对柳枝稷根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地上部分生长有抑制作用。正常生长条件下,与P0相比,300 mg/L引发的柳枝稷地上幼苗株高增加了23.6%,200 mg/L时根长增加了26.6%(P<0.05);与PEG-6000单一胁迫处理相比,10%PEG-6000胁迫下,100 mg/L引发的地上幼苗株高增加了13.9%,而20%PEG-6000胁迫下,50 mg/L引发的根长和株高分别增加了9.48%和13.4%(P<0.0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纳米Fe2O3浓度为300 mg/L有利于柳枝稷幼苗正常生长;而在干旱胁迫下较低浓度的纳米Fe2O3更利于柳枝稷幼苗的生长,其中1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100 mg/L,2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50 mg/L。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幼苗的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呈减小的趋势,200 mg/L浓度的纳米Fe2O3引发处理能够有效地缓解干旱对柳枝稷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干旱胁迫下浓度为200 mg/L的纳米Fe2O3处理导致柳枝稷幼苗上述数值降幅最小。(4)纳米Fe2O3引发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损伤。柳枝稷幼苗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增幅最小,为最适引发浓度,100 mg/L和300 mg/L次之;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无引发处理时,随PEG浓度增加CAT减小,纳米Fe2O3引发处理下,50~300 mg/L浓度纳米Fe2O3处理的CAT活性有所增加,其中1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200mg/L,2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100 mg/L;柳枝稷幼苗的SOD活性在20%PEG-6000干旱胁迫下200 mg/L浓度纳米铁引发达显着水平,高于200 mg/L时出现下降的趋势;与CK相比,10%PEG-6000胁迫导致POD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在20%PEG-6000胁迫下有所降低;轻度干旱下,P0和50 mg/L纳米Fe2O3能够有效提升抗氧化酶活性,随着干旱程度增加,200 mg/L纳米Fe2O3引发能够更好的促进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而100~300 mg/L纳米Fe2O3处理导致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较小。综上所述,在正常生长条件下,300 mg/L的纳米Fe2O3能够有效地提高柳枝稷种子活力并促进幼苗生长;在干旱胁迫下,2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柳枝稷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轻其幼苗的氧化损伤,维持更高的光合效率,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的伤害。
二、种子老化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植株发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子老化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植株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 DA-6对种子活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DA-6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2.2 DA-6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3.2 复硝酚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种子处理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DA-6和复硝酚钠处理方式 |
2.2.2 标准发芽试验 |
2.2.3 田间试验 |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A-6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1.1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2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1.3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1.4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2.1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2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2.3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2.4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3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3.1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2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3.3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3.4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DA-6和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4.2 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4.3 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 |
4.4 DA-6和复硝酚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5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效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丹参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种植方式对作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
第一节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 |
第二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 |
第三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营养液筛选优化研究 |
第四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基质筛选优化研究 |
第五节 丹参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评价研究 |
第六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
第一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研究 |
第二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
第三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研究 |
第二节 各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
第一节 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第二节 穴盘苗垄作覆膜与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第三节 穴盘苗移栽后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形态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1.2.3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4 干旱胁迫对激素含量的影响 |
1.2.5 干旱胁迫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2.6 褪黑素的植物生理功能及其干旱胁迫下的调节作用 |
1.2.7 DA-6的植物生理功能及其干旱胁迫下的调节作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设计 |
2.4 取样时间及方法 |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5.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5.2 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关键指标测定 |
2.5.3 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 |
2.5.4 干旱胁迫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干重的影响 |
3.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抗旱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3.2.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和大豆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3.3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3.4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主要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3.4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的影响 |
3.5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及干旱胁迫下大豆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2 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叶片光合的影响 |
4.3 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种子活力研究 |
1.1.1 种子活力的定义 |
1.1.2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
1.2 种子处理技术概述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活力影响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计 |
2.2.1 拌种试验设计 |
2.2.2 三种试剂复配影响种子活力的生理机制分析 |
2.3 实验方法 |
2.3.1 种子发芽活力指标测定 |
2.3.2 α-淀粉酶的测定 |
2.3.3 脱氢酶的测定 |
2.3.4 SOD、POD活性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种试剂拌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1 DA-6拌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2 复硝酚钠拌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3 油菜素内酯拌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 两种试剂复配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1 DA-6与油菜素内酯复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2 DA-6与复硝酚钠复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3 油菜素内酯与复硝酚钠复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 三种试剂复配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1 三种试剂复配处理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3.2 三种试剂复配处理对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单试剂处理和复配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4.2 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处理对种子活力的作用机理 |
5 结论 |
5.1 明确了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拌种处理最佳组合 |
5.2 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拌种处理促进种子萌发的表现 |
5.3 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拌种处理提高了代谢酶和保护酶的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人工老化处理对香椿种子的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种子活力概述 |
1.2.1 种子活力概念 |
1.2.2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
1.3 种子老化概述 |
1.3.1 种子老化概念 |
1.3.2 种子人工老化方法 |
1.4 种子老化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
1.4.1 种子老化的形态特征变化 |
1.4.2 种子老化的理化特性变化 |
1.5 香椿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1.5.1 香椿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和分布研究 |
1.5.2 香椿的经济价值 |
1.5.3 香椿种子的研究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指标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率的变化 |
2.2.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 |
2.2.3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活力指数的变化 |
2.2.4 香椿种子各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香椿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幼苗形态指标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香椿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幼苗苗高和根长的变化 |
3.2.2 香椿幼苗形态指标与种子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4.2.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MDA含量的变化 |
4.2.3 香椿种子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与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SOD活性的变化 |
5.2.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POD活性的变化 |
5.2.3 香椿种子SOD和POD活性与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6)老化处理对不同活力玉米种子萌发期及幼苗期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方 法 |
1.2.1 人工加速老化 |
1.2.2 室内培养箱发芽试验及测定项目 |
1.2.3 温室幼苗试验及测定项目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老化处理对不同活力玉米种子室内发芽力的影响 |
2.2 老化处理对不同活力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3 讨 论 |
4 结 论 |
(7)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饲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研究背景 |
1.1 盐碱地概况 |
1.2 开发利用盐碱地的途径 |
1.3 提高作物耐盐性的方法 |
1.4 燕麦的经济价值 |
2 种子引发对作物生长影响 |
2.1 生长方面 |
2.2 生理方面 |
2.3 抗逆方面 |
2.4 产量方面 |
2.5 品质方面 |
3.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目标 |
3.3 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种子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sA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GA_3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 MgSO_4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株高的影响 |
2.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茎秆伸长率的影响 |
2.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2.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燕麦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2.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种子引发处理对燕麦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 种子引发处理对燕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养分积累和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
2.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离子吸收的影响 |
2.3 种子引发对灌浆期燕麦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种子引发对燕麦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
3.2 种子引发对燕麦离子吸收的影响 |
3.3 种子引发对燕麦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1 种子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
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
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养分积累和饲草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6 本研究存在不足 |
7 需要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8)外源胆碱氨基酸影响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胆碱类物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1.2.2 氨基酸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1.2.3 胆碱氨基酸的合成及应用 |
1.3 研究内容 |
1.3.1 胆碱氨基酸的合成及表征 |
1.3.2 胆碱氨基酸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1.3.3 胆碱氨基酸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胆碱氨基酸的合成与表征 |
2.1 试验方案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胆碱氨基酸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 试验方案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浓度胆碱氨基酸对种子萌发参数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胆碱氨基酸对玉米萌发后根长、芽长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胆碱氨基酸对玉米萌发后根重、芽重的影响 |
3.2.4 胆碱氨基酸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参数的影响 |
3.2.5 胆碱氨基酸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萌发后根芽生长的影响 |
3.2.6 胆碱氨基酸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胚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7 胆碱氨基酸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种胚MDA,H_2O_2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浓度胆碱氨基酸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2 胆碱氨基酸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四章 胆碱氨基酸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 试验方案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4 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胆碱氨基酸对植物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 |
4.2.2 胆碱天冬氨酸处理下玉米叶片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
4.2.3 胆碱氨基酸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 |
4.2.4 胆碱氨基酸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胆碱氨基酸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2 胆碱天冬氨酸处理下玉米叶片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
4.3.3 胆碱氨基酸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不同氮效率玉米获取土壤氮素的根系形态、生理及混种优势互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氮素形态对不同氮效率玉米根系形态、养分吸收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 |
2.1.2 供试土壤处理 |
2.1.3 供试种子测定与植物培养 |
2.2 项目测定与方法 |
2.2.1 待测植株收获及土壤获取 |
2.2.2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2.2.3 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
2.2.4 植物根系形态参数的测定 |
2.2.5 植物地上部氮、磷含量及氮、磷累积量的测定 |
2.2.6 植物地上部氮、磷吸收速率的测定 |
2.2.7 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p H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干重的影响 |
2.4.2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
2.4.3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
2.4.4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生长所处的土壤养分环境影响 |
2.4.5 氮素形态对苗期玉米氮、磷养分吸收速率的影响 |
2.4.6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 H的影响 |
2.4.7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叶片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
2.5 不同品种玉米苗期氨基酸含量及组成 |
2.5.1 试验材料 |
2.5.2 氨基酸测定方法 |
2.5.3 氨基酸含量及累积量的计算 |
2.5.4 氨基酸试验数据分析 |
2.5.5 氨基酸结果与分析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氮素形态对不同氮效率玉米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根箱微区试验设计 |
3.1.2 供试土壤处理 |
3.1.3 供试种子测定与植物培养 |
3.2 项目测定与方法 |
3.2.1 根际土壤获取与测定 |
3.2.2 植物根际细菌微生物测定流程 |
3.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4 PCR扩增及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
3.2.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3.2.6 信息分析流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物种注释结果 |
3.3.2 样本复杂度分析 |
3.3.3 多样本之间的比较分析 |
3.3.4 试验样本组群落结构差异统计检验 |
3.3.5 试验样本组根际细菌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氮效率玉米混种获取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的补偿效应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1.2 供试土壤处理 |
4.1.3 供试种子测定与植物培养 |
4.2 项目测定与方法 |
4.2.1 植株收获及土壤获取 |
4.2.2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4.2.3 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
4.2.4 植物根系形态参数的测定 |
4.2.5 植物地上部氮、磷含量及氮、磷累积量的测定 |
4.2.6 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p H的测定 |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生物量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
4.4.2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
4.4.3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苗期养分元素含量的影响 |
4.4.4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苗期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4.4.5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苗期叶片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
4.4.6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生长的土壤环境的影响 |
4.5 种植方式、氮形态和生长时间对苗期玉米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影响分析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柳枝稷概况 |
1.2 种子引发 |
1.2.1 种子引发的概念及分类 |
1.2.2 种子引发效应研究进展 |
1.3 纳米引发调控植物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机制 |
1.3.1 纳米引发技术 |
1.3.2 种子纳米引发对干旱胁迫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3 干旱胁迫下柳枝稷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4.1 本试验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纳米氧化铁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2.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纳米铁浸种与引发处理下萌发特性影响的线性关系 |
2.3.2 纳米铁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2.3.3 纳米铁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2.3.4 纳米铁引发处理对种子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3.5 能量色散X射线(EDX)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纳米氧化铁引发柳枝稷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
3.3.2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3.3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纳米氧化铁引发柳枝稷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苗期生长的影响 |
4.3.2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干旱胁迫下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表型 |
附录B 主要符号对照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种子老化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植株发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D]. 谢方.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D]. 葛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4]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D]. 孟宁.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人工老化处理对香椿种子的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方娇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老化处理对不同活力玉米种子萌发期及幼苗期生长的影响[J]. 邓杰,孔祥飞,吴姗姗,周凯凯,孙丽芳,王霞,李文龙,高树仁. 种子, 2021(05)
- [7]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饲草品质的影响[D]. 王玥. 扬州大学, 2021
- [8]外源胆碱氨基酸影响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生理机制[D]. 耿梦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不同氮效率玉米获取土壤氮素的根系形态、生理及混种优势互补研究[D]. 高艳君. 河北大学, 2021(09)
- [10]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D]. 孙运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