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比分析

直肠癌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比分析

一、直肠癌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萍[1](2021)在《T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及多期增强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背景目前临床上直肠癌分期的主要影像学技术为MRI,其中MRI序列中T2加权图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结合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占据主要权重。T2WI是直肠癌分期的首选模态,其高软组织对比度可准确评估壁外肿瘤扩散以及与直肠系膜筋膜和括约肌复合体的关系,但仍不能够满足临床需要。DWI的定量指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间接显示病变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的运动速度,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及周围微环境的水分子扩散状态,从而间接反应病变的组织结构及功能,从而应用ADC值可以直观显示病变的性质特征,进而用于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随着MRI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T2WI和多期增强的应用,在直肠癌分期中的能够提供良好的清晰度和准确率,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直肠癌的术前诊断。相比于单模态T2或DWI进行直肠癌的TN分期,T2WI联合DWI和多期增强多模态形式能提供更多的影像学和生理学的信息。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T2WI、DWI、多期增强与T2WI+DWI、T2WI+多期增强,旨在获得直肠癌分期的准确性较高的评估方法。目的分别对比分析T2WI、DWI、多期增强与T2WI+DWI、T2WI+多期增强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评价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探讨DWI或多期增强模态联合T2WI对于单T2WI模态分期能力的补充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5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72例,男性83例,年龄区间为(52.6±10.8)岁,所有患者经过结肠镜病理结果且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在3.0 MRI(Prisma,SIMENS)上进行直肠磁共振检查。所有直肠癌患者均于术前两周内行一次直肠纤维镜检查和MRI盆腔常规平扫和T2WI、DWI、多期增强等序列进行扫描检查。由2名影像专家对MRI图像进行分析,并采用T2WI、DWI、多期增强、T2WI+DWI、T2WI+多期增强多序列对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和直肠系膜是否受累等情况进行解读,达成一致意见后与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验证。比较MRI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及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等指标对不同MR序列组合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各组合的总体效能进行比较。河南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该研究的伦理问题,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统计学方法: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ADC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独立样本平均值的t检验评价不同序列组合的统计学价值,不同影像医师对影像与手术病理对T、N分期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一致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5例直肠癌患者其中术后病理T1-2期62例,T3期77例,T4期16例。采用DWI、T2WI、T2WI+DWI、多期增强、T2WI+多期增强5种组合模型对病变进行TN分期的评价,(1)对比各序列对直肠癌的术前T分期的检查效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检验显示:T2WI的Kappa值为0.680;DWI的Kappa值为0.553;多期增强的Kappa值为0.562;T2WI+DWI的Kappa值为0.658;T2WI+多期增强的Kappa值为0.553。结果显示相较其他序列方法,T2WI与T2WI+DWI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分析MRI各序列评估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T2WI评估直肠癌T1-2,T3和T4期准确度分别为80.9%,81.3%,98.6%,诊断总准确率为81.2%。DWI评估直肠癌T1-2,T3和T4期准确度分别为79.3%,74.9%,77.8%,诊断总准确率为74.8%。多期增强评估直肠癌T1-2,T3和T4期准确度分别为76.1%,75.5%,89.2%,诊断总准确率为74.8%。T2WI+DWI评估直肠癌T1-2,T3和T4期准确度分别为80.1%,80.1%,98.2%,诊断总准确率为80%。T2WI+多期增强评估直肠癌T1-2,T3和T4期准确度分别为79.0%,78.8%,98.2%,诊断总准确率为78.7%。T2WI对直肠癌T3、T4期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分别为89.6%和100%,T2WI联合DWI或多期增强评估直肠癌T3、T4分期的敏感性均88.3%和100%,均无明显提高(P均>0.05)。各序列评估直肠癌T3分期的特异性均较低,在64.5%-73.1%,而其他分期的特异性均>86%,均无明显的差异(P均>0.05)。(3)根据ROC曲线结果显示,评估病理T1-2分期的AUC值最大的序列是T2WI,AUC值为0.809,诊断准确度为80.9%,敏感性最大的是DWI,特异性最大的是T2WI和T2WI+DWI。评估病理T3分期的AUC值最大的序列是T2WI,AUC值为0.813,则诊断准确度为81.3%,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大的均为T2WI。评估病理T4分期的AUC值最大的序列是T2WI,AUC值为0.986,则诊断准确度为98.6%,DWI的敏感性是81.3%,其他序列的敏感度均为100%,特异性最大的是DWI。(4)在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评估中,T2WI总准确率为75.5%,kappa=0.664,DWI总准确率为77.4%,kappa=0.673,多期增强总准确率为74.2%,kappa=0.648,T2WI+DWI总准确率为77.4%,kappa=0.675,T2WI+多期增强总准确率为78.5%,kappa=0.681。T2WI+多期增强序列对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相对较高。(5)分别采用T2WI、T2WI+DWI和T2WI+多期增强三种序列评估直肠系膜筋膜的受累情况,以术后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T2WI判定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情况的总准确率为74.2%,kappa=0.588;T2WI+DWI总准确率为78.1%,kappa=0.598;T2WI+多期增强总准确率为80.0%,kappa=0.608;结果显示,T2WI联合多期增强在直肠癌患者术前对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情况判断较为准确。结论本研究对比比较了T2WI、DWI、多期增强、T2WI+DWI、T2WI+多期增强五种序列在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T2WI在T分期时一致性高于其他序列,总准确率为81.2%,高于其它序列组合,通过各序列组合对T分期的ROC曲线比较,各期AUC最大者均为T2WI,P<0.001,再次证明T2WI在T分期的重要性;T2WI+多期增强在N分期中总准确率78.1%,kappa=0.681,一致性较好,优于其它序列;T2WI+多期增强对评估系膜筋膜受累情况时总准确率为80.0%,kappa=0.608,一致性较好,优于其它序列。这证明了直肠癌MRI在分期的准确性和多序列联合应用的价值优于单T2WI,为临床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陈瑞燕,钟江炜[2](2021)在《16排螺旋CT+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肠周脂肪浸润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16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肠周脂肪浸润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直肠癌患者(2015年3月~2019年12月),均在术前行CT检查、MR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CT检查、MRI检查及CT+MRI检查分期符合率、肠周脂肪浸润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100例直肠癌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32例T1-2期、48例T3期、20例T4期;CT+MRI检查分期符合率高于CT检查、MRI检查(P<0.05),CT检查与手术病理检查一致性较差,MRI检查与手术病理检查一致性一般,CT+MRI检查与手术病理检查具有较好一致性;10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68例脂肪浸润、32例未浸润;CT+MRI检查是否肛周脂肪浸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高于CT检查、MRI检查(P<0.05)。结论:16排螺旋CT+MRI检查可准确判断直肠癌术前分期及肠周脂肪浸润情况,临床可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治疗措施。

张林[3](2020)在《一、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及其对分期的改良 二、直肠癌行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及其对分期的改良研究背景对于接受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的直肠癌患者,第八版TNM分期依然沿用了与直接手术患者相同的分期标准。但是NCRT后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目显着减少,导致目前的ypTNM分期,尤其是ypN分期无法准确预测NCRT后患者的生存情况。对于治疗前已经出现转移的淋巴结,经过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内的肿瘤细胞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变,而淋巴结退缩分级评分(lymph node regression grade,LRG)对患者的预后意义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研究,本研究首先分析LRG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然后尝试利用LRG修正目前的ypN分期和ypTNM分期。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了 358例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NCRT治疗后于我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7.5个月。消化道肿瘤病理专家对入组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复阅,评估患者的LRG。我们进一步分析了 LRG相关的各预后指标对患者的预后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研究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与DFS相关的因素是ypN分期,阴性淋巴结数(NLN),淋巴结比率(LNR),LRG的最大值(LRGmax),LRG的总分(LRGsum),LRG 比率(LRGratio)和M-NLRG(改良的淋巴结分期)。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ypN1期和ypN2期的5年DFS无显着差异(53.9%vs 47.7%,P=0.321),而LRG的各预后指标均能将各亚组的预后显着区分。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TRG和M-NLRG(分别为P<0.001和P=0.022)与DFS显着相关,而ypT分期和ypN分期与DFS无相关性。M-NLRG-0,M-NLRG-1,M-NLRG-2患者的5年DFS估计分别为86.6%,60.3%和36.4%(P<0.001)。将TRG和LRG同时整合入当前的ypTNM分期系统后,改良的TNM分期系统能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预后分组(P<0.001),其预后预测效能优于目前的TNM分期。研究结论LRG是接受了 NCRT的直肠癌患者重要的预后因素,而目前的ypN分期标准在预测接受了 NCRT的直肠癌患者预后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本研究中,基于LRGmax和LNR的改良的淋巴结分期指标M-NLRG,其预后预测效能好于目前的ypN分期。将TRG和LRG同时整合到目前的TNM分期后,TNM分期系统能够更好的对接受NCRT的直肠癌患者进行预后分组,改良后的分期可作为目前TNM分期对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补充。第二部分:直肠癌行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研究背景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TNT)模式是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的基础上,将全部的术后辅助化疗提前至根治性手术前,行术前新辅助化疗。TNT模式旨在通过术前对患者进行规范的NCRT和标准的化疗,力争最大程度地缩小肿瘤,同时消灭潜在的全身亚临床转移灶,提高新辅助治疗效果,并有可能改善患者远期生存。但该治疗模式存在术前治疗强度大、副作用较强、患者耐受后续手术的能力下降等缺点,同时存在过度治疗的可能。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模式(modified 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mTNT),是指对于具有高复发风险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如合并有cT4、cN+、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 fascia,MRF)受侵、侧方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肌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 venous invasion,EMVI)等的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术前新辅助治疗,在NCRT的基础上将部分术后辅助化疗提至手术前,尽可能使肿瘤缩小以确保肿瘤R0切除的同时,避免过长的新辅助治疗和等待手术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术前过度治疗。本研究通过分析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接受mTNT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接受mTNT后行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接受mTNT后手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退缩分级、病理降期及患者预后情况。研究结果3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为55.5岁。在新辅助治疗后,所有患者接受了标准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其中26名(86.7%)患者接受了腹腔镜手术。14名患者行低位前切除术,14名患者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其余2名患者行Hartmann术,中位手术时间为220min(120-315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200ml(20-800ml)。30例患者均达到了 R0切除。共6例(20.0%)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分别为排尿困难(2例,6.67%)、会阴切口延迟愈合(2例,6.67%)、肠梗阻(1例,3.33%)、盆腔出血(1例,3.33%),仅1例(3.3%)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术后肠道恢复中位排气时间为3天(2-5天),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8天(5-16天)。术后病理结果提示,15例(50.0%)患者为重度治疗反应,其中包括4例(13.3%)患者病理完全缓解,12例(40.0%)患者原发瘤呈现中度治疗反应,3例(10.0%)患者呈现轻度治疗反应。与治疗前临床分期对比,其中75.0%的患者达到了 ypT分期降期,65.0%的患者达到了 ypN分期降期。术后随访中无患者出现局部复发,仅2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研究结论对于高复发风险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改良的全程新辅助治疗并不增加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成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模式选择。

李振辉[4](2020)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风险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构建一个可以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患者术后远处转移风险的影像组学标签。[方 法]连续性收集国内三家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行根治性手术的LARC患者治疗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本研究的终点事件是术后远处转移。根据术前有无新辅助治疗,所有病例分为新辅助治疗组和无新辅助治疗组。在新辅助治疗组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例作为影像组学标签的训练集,云南省肿瘤医院病例作为验证集。在无新辅助治疗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云南省肿瘤医院病例作为影像组学标签的训练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例作为验证集。所有病例均基于 T2 加权图像(T2 weighted image,T2WI)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提取2136个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相关性分析和弹性网络(Elastic-net)Cox回归模型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以训练集影像组学标签得分的中位数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标签与无远处转移生存期的相关性,采用一致性指数(index of concordance,简称C指数)评价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效能。[结 果]本研究共纳入436例患者,其中,男性占所有病例的66.74%(291例),平均年龄为56.50±11.3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1.8个月。随访期间共有115例(26.38%)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在新辅助治疗组中,基于训练集数据共筛选出10个影像组学特征并构成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标签,得分中位数为1.86。在无新辅助治疗组中,基于训练集数据共筛选出1 1个影像组学特征并构成无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标签,得分中位数为-0.13。在新辅助治疗组中,训练集影像组学标签高危组和低危组均为85人,高危组患者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显着低于低危组[68.71%vs.88.10%,高危组vs.低危组:风险比(hazard ratio,HR)=2.2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5-4.20,log-rankP=0.009];验证集影像组学标签高危组和低危组分别为33人和32人,高危组患者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显着低于低危组(53.75%vs.87.39%,高危组 vs.低危组:HR=2.35,95%CI:1.09-5.11,log-rankP=0.031)。在无新辅助治疗组中,训练集影像组学标签高危组和低危组均为69人,高危组患者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显着低于低危组(58.15%vs.91.26%,高危组vs.低危组:HR=5.19,95%CI:2.69-10.02,log-rank P<0.001);验证集影像组学标签高危组和低危组分别为49人和14人,两组患者的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81.63%vs.92.86%,高危组 vs.低危组:HR=3.09,95%CI:0.77-12.43,log-rank P=0.248)。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LARC术后远处转移的 C 指数分别为 0.71(95%CI:0.63-0.79)、0.72(95%CI:0.61-0.83)。无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LARC术后远处转移的C指数分别为 0.79(95%CI:0.72-0.86)、0.69(95%CI:0.55-0.84)。[结 论]影像组学标签能区分和预测新辅助治疗和无新辅助治疗LARC术后远处转移风险,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记物。[目 的]分析LARC术后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结合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建立LARC术后远处转移风险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方 法]收集本研究入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治疗前临床T分期(cT)、治疗前临床N分期(cN)、术前血清学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手术路径、病理T分期(ypT/pT)、病理N分期(ypN/pN)、辅助化疗、辅助放疗等。本研究的终点事件是术后远处转移。根据术前有无新辅助治疗,所有病例分为新辅助治疗组和无新辅助治疗组。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例作为新辅助治疗组预测模型的训练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云南省肿瘤医院病例作为无新辅助治疗组预测模型的训练集。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LARC术后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合第一部分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分别建立临床病理因素预测模型(简称临床模型)和临床病理因素-影像组学标签联合预测模型(简称影像组学模型)。[结 果]新辅助治疗组和无新辅助治疗组训练集病例数分别为170例和138例,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1.63个月、37.77个月,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 78.50%(95%CI:72.51%-84.98%)、74.90%(95%CI:67.93%-82.58%),两组间的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治疗组LARC患者术后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cT4(HR=2.11,95%CI:1.09-4.11,P=0.004)、术前 CEA 升高(HR=2.68,95%CI:1.36-5.28,P=0.028)、影像组学标签(HR=7.17,95%CI:3.68-13.94,P<0.001),而无新辅助治疗组LARC患者术后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CEA升高(HR=2.25,95%CI:1.10-4.58,P=0.026)、pN1-2(HR=2.74,95%CI:1.04-7.22,P=0.042)、影像组学标签(HR=5.39,95%CI:1.41-20.63,P<0.001)。在新辅助治疗组中,基cT分期、术前CEA水平及ypN分期建立临床模型,基于cT分期、术前CEA水平、影像组学标签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在无新辅助治疗组中,基于术前CEA水平及pN分期建立临床模型,基于术前CEA水平、pN分期及影像组学标签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一,基于性别、手术路径、术前CEA水平、pN分期、辅助放疗及影像组学标签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二。[结 论]cT分期、术前CEA水平及影像组学标签是新辅助治疗组LARC术后3年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新辅助治疗组LARC术后远处转移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因子。术前CEA水平、pN分期及影像组学标签是无新辅助治疗组LARC术后3年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无新辅助治疗组LARC术后远处转移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因子。[目 的]评价及验证LARC术后远处转移风险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方 法]连续性收集国内三家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行根治性手术的LAR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治疗前MRI图像。本研究的终点事件是术后远处转移。根据术前有无新辅助治疗,所有病例分为新辅助治疗组和无新辅助治疗组。在新辅助治疗组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例作为预测模型的训练集,云南省肿瘤医院病例作为预测模型的验证集。在无新辅助治疗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云南省肿瘤医院病例作为预测模型的训练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例作为预测模型的验证集。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C指数、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时间相依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和临床影响曲线评价和比较本研究的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指南推荐的VN模型的预测效能。[结 果]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VN模型的C指数在训练集中分别为 0.78(95%CI:0.71-0.85)、0.69(95%CI:0.61-0.78)、0.62(95%CI:0.53-0.72),在验证集中分别为 0.77(95%CI:0.68-0.87)、0.63(95%CI:0.51-0.76)、0.64(95%CI:0.52-0.76);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相对于临床模型和VN模型的NRI在训练集中分别为0.13(95%CI:-0.05-0.32,P=0.173)、0.44(95%CI:0.27-0.57,P<0.001),在验证集中分别为 0.29(95%CI:-0.002-0.58,P=0.051)、0.25(95%CI:0.01-0.49,P=0.044);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相对于临床模型和VN模型的IDI在训练集中分别为0.11(95%CI:0.01-0.21,P=0.031)、0.19(95%CI:0.10-0.28,P<0.001),在验证集中分别为 0.13(95%CI:-0.02-0.29,P=0.093)、0.21(95%CI:0.05-0.36,P=0.008)。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LARC术后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期的AUC 值分别为 0.82(95%CI:0.75-0.89,P<0.001)和 0.82(95%CI:0.71-0.93,P<0.001)。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具有较好的校准度(P=0.561、0.908)。DCA曲线显示阈值在0.04-0.58(训练集)和0.04-0.70(验证集)时,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的净受益值高于临床模型。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域值为0.50时,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预测阳性事件数分别为88人/1000人、161人/1000人,其中真阳性事件数分别为67人/1000人、113 人/1000 人。无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二、影像组学模型一和临床模型的C指数在训练集中分别为 0.84(95%CI:0.78-0.90)、0.82(95%CI:0.76-0.89)、0.69(95%CI:0.61-0.77),在验证集中分别为 0.77(95%CI:0.66-0.89)、0.72(95%CI:0.59-0.86)、0.61(95%CI:0.46-0.77);无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二相对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一和临床模型的NRI在训练集中分别为-0.001(95%CI:-0.10-0.10,P=0.984)、0.27(95%CI:0.09-0.45,P=0.003),在验证集中分别为 0.04(95%CI:-0.22-0.32,P=0.746)、0.11(95%CI:-0.31-0.53,P=0.598);无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二相对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一和临床模型的IDI在训练集中分别为 0.06(95%CI:-0.01-0.12,P=0.052)、0.30(95%CI:0.20-0.48,P<0.001),在验证集中分别为 0.02(95%CI:-0.03-0.08,P=0.456)、0.16(95%CI:-0.01-0.34,P=0.063)。无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二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LARC术后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期的AUC值分别为0.89(95%CI:0.83-0.95,P<0.001)和 0.78(95%CI:0.61-0.94,P<0.001)。无新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二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具有较好的校准度(P=0.833、0.278)。DCA曲线显示阈值在0.04-1.00(训练集)和0.04-0.36(验证集)时,无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的净受益值高于临床模型。无辅助治疗组影像组学模型域值为0.50时,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预测阳性事件数分别为182人/1000人、103人/1000人,其中真阳性事件数分别为127人/1000人、52人/1000人。[结 论]LARC术后远处转移风险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且优于单用临床病理因素建立的临床模型和指南推荐的VN模型。

李杰[5](2019)在《多模态MR成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多模态MR成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技术应用及最佳疗效评估指标研究目的:探索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与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体积测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并分析、比较不同的研究结果,寻找最佳的多模态MR指标来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研究对象与方法:2015.9-2018.12月间T3、T4期直肠癌患者共92例。所有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前及接受手术治疗前进行两次MR检查,其中扩散加权序列包括两组b值组合,分别为b(0,800)s/mm2和b(0,1000)s/mm2。在MR图像上,测量肿瘤新辅助治疗前、后的体积及ADC值。以术后的病理肿瘤退缩分级为标准,将入组病人分为两组。病理肿瘤退缩分级(1-2)的患者为good responder组,病理肿瘤退缩分级(3-5)的患者为poor responder组,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ADC值相关指标在这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比较ADC值相关指标在b=(0,800)s/mm2及b=(0,1000)s/mm2时的差异性。最后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于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诊断效能。结果:共有92名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good responder组共37人,poor responder组共55人。在good responder组及poor responder组中,b=(0,1000)s/mm2时测量的ADC值明显高于b=(0,800)s/mm2时测量的ADC值。在good responder组与poor responder组中,ADC值增长率在b=(0,800)s/mm2和b=(0,1000)s/mm2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肿瘤ADC值、ADC增长值在b=(0,800)s/mm2和b=(0,1000)s/mm2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DC值增长率(b=0,800 s/mm2)有最大的曲线下面积,面积为0.957,截断值为29.10%。ADC值增长率(b=0,1000s/mm2)的曲线下面积为0.893,截断值为28.67%。ADC增长值在b=(0,800)s/mm2及b=(0,1000)s/mm2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66。肿瘤体积降低率曲线下面积为0.726。结论:通过ADC值增长率来评估新辅助治疗疗效,具有最佳的诊断效能并可以筛选出对新辅助治疗应答良好的患者,同时避免两种常用不同b值组合(0,800 s/mm2与0,1000 s/mm2)对于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影响。第二部分DWI、DCE-MRI和T2WI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索多模态MR图像在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中的价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研究对象与方法:2015.9-2018.12月间T3、T4期直肠癌患者共92例。入组病例在接受手术前3天内行MR检查。应用不同MR序列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进行mrT分期并与病理pT分期对照,计算不同MR序列评估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性,并用kappa检验分析两者的一致性。计算不同MR序列评估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侵犯直肠系膜筋膜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结果:共有92名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1人,女性31人。高分辨率T2WI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准确率为50.0%,Kappa值为0.252。高分辨率T2WI联合DWI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准确率为58.7%,Kappa值为0.303;DCE-MR图像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准确率为82.6%,Kappa值为0.78。HR-T2WI联合DCE-MR评估直肠系膜筋膜是否受侵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和96.3%;HR-T2WI联合DW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3.6%和72.8%;HR-T2W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4.5%和64.1%。结论:DCE-MR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mrT分期的准确性最高,并与病理pT分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是目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最佳序列。DCE-MR联合HR-T2WI评估直肠系膜筋膜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可以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准确的围手术期信息。

高春冬[6](2018)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直肠癌中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高分辨率磁共振T2WI和DWI在直肠癌TN分期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术前磁共振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评价高分辨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原发性直肠癌TN分期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择51例直肠癌术后病理分期为T1-T4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搜集他们的术前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将术后病理分期结果与术前磁共振分期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分别计算T分期和N分期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运用Kappa检验评估磁共振分期和病理分期的一致性,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磁共振分期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直肠癌HR-MRI+DWI T分期总体准确率为84.3%(43/51),T1-T4期磁共振分期与病理分期对比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T1期:98.0%,80.0%,100.0%,100.0%,97.9%;T2期:90.2%,66.7%,95.2%,75.0%,93.0%;T3期:86.3%,93.5%,75.0%,85.3%,88.2%;T4期:94.1%,66.7%,97.8%,80.0%,95.7%。(2)直肠癌HR-MRI+DWI N分期总体准确率为66.7%(34/51),N0-N2期磁共振分期与病理分期对比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N0期:76.5%,80.8%,72.0%,75.0%,78.3%;N1期:72.5%,47.1%,85.3%,61.5%,76.3%;N2期:84.3%,62.5%,88.4%,50.0%,92.7%。(3)直肠癌HR-MRI+DWI T分期和病理分期一致性检验kappa=0.740,P<0.01,kappa的95%置信区间为0.573-0.907,两者的一致性良好;HR-MRI+DWI T分期与病理分期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正相关(r=0.838,P<0.01)。直肠癌HR-MRI+DWI N分期和病理分期一致性检验kappa=0.540,P<0.01,kappa的95%置信区间为0.473-0.807,两者的一致性一般;HR-MRI+DWI N分期与病理分期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正相关(r=0.645,P<0.01)。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可以清晰的显示直肠癌横向浸润程度,DWI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该影像学诊断与病理金标准一致性较好,因此,HR-MRI+DWI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上推广。第二部分直肠癌ADC值与临床病理特征、CEA、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Ki-67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探讨DWI在术前无创评价直肠癌侵袭能力、判断预后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49例术前测量ADC值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搜集他们的临床病理资料(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栓、直肠系膜筋膜状态)和CEA、Ki-67;各自分组后比较组间ADC值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用于分析ADC值与分化程度、CEA及Ki-67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根据r值是正值还是负值,将相关程度分类为正相关和负相关。结果:(1)49例患者中,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者11例,中分化者31例,低分化者7例;T分期:T1-2 19例,T3为24例,T4为6例;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转移37例,无转移12例;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 fascia,MRF)受累情况:受累18例,未受累及31例;脉管内癌栓:见癌栓13例,未见癌栓36例;CEA值:<10ng/m L37例,≥10ng/m L为12例;Ki-67阳性表达中,高表达35例,低表达7例。(2)所有直肠癌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83±0.099)×10-3mm2/s,不同分化程度、T分期、CEA、Ki-67水平的直肠癌ADC值,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同淋巴结、脉管内癌栓、MRF状态的直肠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ADC值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651,P=0.000),与CEA水平呈负相关(r=-0.581,P=0.000),与Ki-67表达水平负相关(r=-0.428,p=0.002)。结论:通过对直肠癌DWI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CEA、Ki-67的系统研究,我们发现ADC值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CEA、Ki-67呈负相关。DWI作为一种非侵袭性的技术手段,可术前无创评估直肠癌进展和侵袭性,有利于判断肿瘤的预后。

刘欢欢[7](2017)在《结直肠癌远处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MRI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远处转移和化疗耐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可促进CRC的远处转移和化疗耐药。MRI是目前CRC术前评估最常用的影像方法。因此,采用MRI术前无创性识别伴有EMT的CRC、筛选CRC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探讨MRI预测直肠癌患者同时远处转移的价值;建立CR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探讨MRI在识别伴有EMT的CRC(CRC/EMT)以及早期评估CRC/EMT化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271例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MR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直肠癌同时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过表达Snail1基因诱导CRC细胞HCT116的EMT(HCT116/Snail1),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分析HCT116/Control和HCT116/Snail1细胞中Snail1、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观察两种细胞形态、迁移、侵袭和远处转移能力的差异。3.建立裸鼠CRC/Control和CRC/EMT皮下移植瘤模型,行T2WI和DKI扫描,比较两种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弥散系数(Diffusivity,D)和峰度系数(Kurtosis,K)的差异,分析各参数与E-cadherin、Ki-67表达的相关性。4.建立裸鼠CRC/Control和CRC/EMT模型,行腹腔注射5-Fu或二甲基亚砜(DMSO)14天,测量CRC/Control和CRC/EMT组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相对体积(relative tumor volume,RTV=Vdx/Vd0)。比较Day0、Day7、Day14各组内肿瘤不同治疗天数以及同一治疗天数各组间肿瘤ADC、D和K值的差异,分析各参数值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271例患者中49例(18.1%)发生同时远处转移,CEA水平、mr T分期、mr N分期和直肠系膜筋膜状态(MRI-predicted mesorectal fascia,mr MRF)与同时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CEA升高、mr N阳性和mr MRF受侵是同时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CEA水平和mr N分期预测同时远处转移的准确度和特异度可分别提高至87.8%和94.6%;2.HCT116/Snail1细胞形态呈现间质细胞特征,HCT116/Snail1细胞的Snail1和vimentin表达量显着升高、E-cadherin表达量显着降低。HCT116/Snail1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远处转移能力显着升高。3.CRC/EMT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的ADC和D值较CRC/Control组显着降低(P=0.007,P=0.002)、K值显着升高(P<0.001)。ADC和D值与Ki-67表达呈显着负相关(P=0.011,P=0.007),而K值呈显着正相关(P<0.001);D和K值与E-cadherin表达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P=0.023,P=0.006)。4.CRC/Control治疗组裸鼠皮下移植瘤Day14的RTV显着低于CRC/EMT治疗组(P<0.001)。CRC/Control治疗组肿瘤Day0、Day7、Day14的ADC和D值逐渐升高,而K值逐渐降低(P均<0.001),CRC/EMT治疗组各参数无显着差异。CRC/Control治疗组Day14的ADC和D值显着高于、而K值显着低于CRC/Control对照组(P=0.022,P=0.021,P=0.009);CRC/EMT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各治疗天数组间皮下移植瘤的ADC、D和K值均无显着差异。ADC和D值与Ki-67表达呈显着负相关(P=0.003,P=0.002),而K值呈显着正相关(P=0.004)。结论:1.mr N阳性和CEA升高是同时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可提高预测直肠癌同时远处转移的准确度和特异度,有助于筛选同时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2.DKI有助于鉴别CRC皮下移植瘤是否伴有EMT,D和K值与Ki-67、E-cadherin表达具有显着相关性;3.伴有EMT的CRC存在5-Fu化疗耐药,DKI有助于早期评估CRC/EMT模型的5-Fu化疗疗效。

彭俊杰,朱骥,刘方奇,陈治宇,童彤,黄丹,李文桦,杨立峰[8](2017)在《中国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诊疗专家共识》文中认为1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定义(p42)2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p43)2.1病理诊断2.2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临床分期2.2.1治疗前临床分期2.2.2放化疗后的临床分期3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讨论(p44)3.1建立多学科协作组及定期多学科讨论的优点3.2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组成及讨论模式3.3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讨论

路成文,张彬[9](2015)在《CT、MR对盆腔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与手术后病理分期对照,比较盆腔CT与MRI对结、直肠癌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经手术治疗的盆腔结直肠癌患者资料51例,术前2-3天内均行盆腔CT与MRI平扫检查。根据CT轴位平扫、增强扫描、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和MRI中的T2WI、DWI序列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进行术前TN分期,并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盆腔CT判断T分期正确40例,总的准确率78.4%,与病理分期比较达到中高度一致,Kappa值=0.642;盆腔MRI判断T分期正确46例,总的准确率90.2%,与病理分期比较达到高度一致,Kappa值=0.808。51例患者N分期为:25例无淋巴结转移,26例有淋巴结转移,盆腔CT与盆腔MRI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58.8%vs 66.7%)、敏感性为(53.8%vs 65.4%)、特异性(64%vs 68%)、阳性预测值(53.8%vs 65.4%)、阴性预测值(61.5%vs 68%)都比较相近,盆腔MR对淋巴结转移预测的约等指数高于CT(0.334vs 0.178)。结论 MRI能有效提高结、直肠癌进行术前T分期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杨记华[10](2012)在《MR成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直肠癌(Rectal carcinoma)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结直肠癌的50%-70%[¨,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位居第二位,在我国位居第四位[2],直肠癌在国内外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远比国外高,而且相对年轻化[3],癌肿发病部位较低和溃疡型病变居多为其特点[4]。直肠癌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术前术后放化疗等方法,其中手术切除是直肠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5]。近年来,随着直肠癌治疗模式的转换,放、化疗已成为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手段[6]。外科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率为3%-32%[7],成功的肿瘤切除主要依靠准确的肿瘤术前分期和合适的手术方式。磁共振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ADC值可以反映直肠癌的分化程度,而磁共振高分辨在直肠癌的分期中应用较为普遍,并且对诊断直肠癌的T分期的准确率较高,本研究采用MRI不同序列组合对术前直肠癌的T分期进行研究。资料与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3例原发性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盆腔MR图像。其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30-83岁,平均58.78±12.81岁。73例直肠癌患者,其中中分化腺癌59例,中-低分化腺癌6例,高-中分化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伴部分粘液腺癌2例,粘液腺癌4例;其中直肠上段癌7例,直肠中段癌35例,直肠中下段癌6例,直肠下段癌25例;肿块型8例,溃疡型45例,浸润型20例;手术方式:Dixon手术方式53例,Miles手术方式20例。本研究病例组临床表现为血便、便秘、腹痛、腹部不适。所有直肠癌患者,MR检查前未行放疗、化疗及直肠未做任何刺激检查。应用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pin-echo, TSE)序列进行全盆腔扫描。先行矢状位T2WI扫描,常规序列横轴位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扫描,脂肪抑制冠状位FSE序列T2WI扫描,高分辨T2WI扫描,DWI轴位检查,扩散敏感因子b值取0、1000s/mm2,动态增强扫描。所有扫描图像均在Syngo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由2名医师分别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观察,分别应用MRI常规序列+DWI、MRI常规序列+DWI+DCE-MRI、MRI常规序列+DWI+高分辨MRI四种检查方法,分别对直肠癌进行T分期诊断,最后达成意见一致,以术后病理分期作为金标准,来评价四种检查方法在直肠癌术前T期和病理分期的一致性。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四种检查方法对直肠癌各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直肠癌分化程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分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RI常规序列、MRI常规序列(?)DWI+DCE-MRL、MRI常规序列+DWI+高分辨MRI四种检查方法对直肠癌T分期与病理结果对照其准确率分别为69.9%、76.7%、82.3%、93.2%,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者、阴性预测者分别为97.9%、85.2%、93.2%、95.7%、88.5%,Kappa值为0.895。本组病例中分化腺癌较多,其中较小ADC值为0.511×10-3mm2/s,较大ADC值为1.493×10-3mm2/s,平均ADC值为0.937+0.190x10-3mm2/s;中-低分化腺癌较少,其中较小ADC值为0.740×10-3mm2/s,较大ADC值为1.015×10-3mm2/s,平均ADC值为0.9034+0.108×10-3mm2/s;黏液腺癌更少,其中较小ADC值为1.054×10-3mm2/s,较大ADC值为1.348×10-3mm2/s,平均ADC值为1.189±0.124×10-3mm2/s。直肠癌磁共振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为三型:I型是缓慢上升型;II型是速升速降型;III型是平台型,这种曲线介于I型与II型之间;对73例直肠癌患者的动态增强曲线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本研究Ⅰ型曲线占13.7%(10/73),Ⅱ型曲线占15.1%(11/73),III型曲线占63.0%(46/73)。结论1.MRI常规序列+DWI对直肠癌的T分期价值有限。2.MRI动态增强扫描对直肠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不能显着提高直肠癌术前T分期准确率。3.MRI常规序列+DWI+高分辨MRI对直肠癌T分期与病理对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是目前直肠癌T分期的最佳检查序列组合。

二、直肠癌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肠癌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T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及多期增强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RI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16排螺旋CT+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肠周脂肪浸润诊断准确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取标准
    1.3 方法
        1.3.1 16排螺旋CT检查
        1.3.2 MRI检查
    1.4 评定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检查、MRI检查及CT+MRI检查分期符合率
    2.2 CT检查、MRI检查及CT+MRI检查肠周脂肪浸润诊断结果
    2.3 CT检查、MRI检查及CT+MRI检查肠周脂肪浸润诊断效能
    2.4 典型病例
3 讨论

(3)一、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及其对分期的改良 二、直肠癌行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及其对分期的改良
    前言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二、对接受NCRT后手术的直肠癌病人,TNM分期沿用与直接手术患者相同的分期标准
        三、原发肿瘤治疗反应对预后的影响
        四、淋巴结治疗反应对预后的影响尚未被充分重视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分期评估
        3.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
        4.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5. 术后病理检查
        6. 术后随访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入组患者基本信息
        2. 术后病理结果
        3. 治疗反应情况
        4. 淋巴结数目相关指标的预后意义
        5. 淋巴结治疗反应相关指标的预后价值
        6. M-NLRG对预后的影响
        7. 利用TRG、LRG对TNM分期进行改良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直肠癌行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前言
        一、直肠癌治疗理念的发展
        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手术的模式无法改善远期总生存
        三、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
        四、改良的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模式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基线评估
        3. 新辅助治疗
        4. 手术治疗
        5. 术后病理检查
        6. 术后随访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患者临床信息
        2. 治疗前分期
        3. 新辅助治疗的不良反应
        4. 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5. 新辅助治疗效果的病理评价
        6. 术后辅助化疗
        7. 术后随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 RStudio绘制生存曲线代码
    附2: RStudio绘制时间依赖性曲线代码
    附3: Rstudio进行Cox生存分析可视化,绘制森林图代码
附图: X-Tile确定各预后指标亚分组的最佳cut-off值
    图1: 阴性淋巴结(NLN)的最佳cut-of值
    图2: 淋巴结转移率(LNR)的最佳cut-off值
    图3: LRGmax的最佳cut-off值
    图4: LRGsum的最佳cut-off值
    图5: LRGratio的最佳cut-off值
    图6: M-NLRG的最佳cut-off-off
基金资助
发表文章
文献综述 直肠癌的全程新辅助治疗
    1. TNT的概念
    2. TNT相关的临床研究
    3. TNT的优缺点
    4. 改良的TNT模式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风险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风险的MRI影像组学标签的构建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第二部分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第三部分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风险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评价与验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直肠癌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多模态MR成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多模态MR成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技术应用及最佳疗效评估指标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组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新型辅助放化疗方案
        5 扫描设备及扫描方法
        6 MR图像后处理
        7 病理学肿瘤退缩分级评价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及病理 pTRG 分级
        2.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体积
        3 新辅助治疗前、后 ADC 值相关指标
        4 肿瘤体积及 ADC 值相关指标评估新辅助治疗疗效的诊断效能
        5 肿瘤体积下降率与 ADC 值下降率的相关性
    讨论
第二部分 DWI、DCE-MRI和 T2WI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组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新型辅助放化疗方案
        5 扫描设备及扫描方法
        6 MR评估直肠癌T分期标准
        7 病理 T 分期标准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2 多模态MR图像T分期与病理T分期一致性比较
        3 多模态MR图像评估直肠癌侵犯直肠系膜筋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缩略词表
致谢

(6)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直肠癌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高分辨率磁共振T2WI和DWI在直肠癌TN分期中的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直肠癌ADC值与临床病理特征、CEA、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结直肠癌远处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RI联合癌胚抗原在预测直肠癌同时远处转移的价值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MRI检查方法
        2.3 CT检查方法
        2.4 图像分析
        2.5 CEA和病理评估
        2.6 随访
        2.7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同时远处转移情况
        3.3 区域淋巴结的MR和病理评估
        3.4 治疗前临床-影像指标对同时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过表达Snail1诱导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上皮间质转化及验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2.2 实验细胞株及细胞培养
        2.3 实验动物
        2.4 Snail1过表达细胞系构建
        2.4.1 Snail1过表达质粒构建
        2.4.2 Snai1过表达逆转录病毒构建
        2.4.3 细胞系感染病毒、筛选
        2.5 形态观察
        2.6 RT-PCR分析
        2.6.1 总RNA提取
        2.6.2 RNA浓度及纯度检测
        2.6.3 反转录
        2.6.4 RT-PCR检测
        2.7 Western Blot方法
        2.8 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
        2.9 裸鼠肺转移模型建立
        2.10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细胞形态
        3.2 HCT116/Control和HCT 116/Snail1细胞Snail1、E-cadherin、vimentin mRNA表达情况
        3.3 HCT116/Control、HCT116/Snail1细胞Snail1、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
        3.4 HCT116/Control、HCT116/Snail1细胞迁移、侵袭情况
        3.5 HCT116/Control、HCT116/Snail1细胞远处转移能力比较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R扩散峰度成像评估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初步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2.2 实验细胞株及细胞培养
        2.3 实验动物及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制备
        2.3.1 实验动物
        2.3.2 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分组
        2.4 MR成像
        2.4.1 MR成像设备
        2.4.2 MR成像前动物准备
        2.4.3 MR成像方法
        2.4.4 图像分析
        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5.1 HE染色
        2.5.2 肿瘤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6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结直肠癌裸鼠模型
        3.2 结直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常规MRI表现及DKI分析结果
        3.3 病理学结果及与ADC值、DKI相关扩散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MR扩散峰度成像对伴上皮间质转化的结直肠癌早期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2.2 实验细胞株及细胞培养
        2.3 实验动物及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制备
        2.3.1 实验动物
        2.3.2 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分组
        2.3.3 实验设计
        2.4 MR成像
        2.4.1 MR成像设备
        2.4.2 MR成像前动物准备
        2.4.3 MR成像方法
        2.4.4 图像分析
        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5.1 HE染色
        2.5.2 肿瘤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Ki-67染色
        2.6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结直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3.2 结直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
        3.3 结直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常规MRI表现及DKI分析结果
        3.4 病理组织学结果及与ADC、D和K值的相关性分析
        3.4.1 病理组织HE染色
        3.4.2 免疫组织化学Ki-67分析
        3.4.3 Ki-67 表达与ADC、D和K值的相关性分析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诊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定义
2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
    2.1病理诊断
    2.2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临床分期
        2.2.1治疗前临床分期
        2.2.2放化疗后的临床分期
3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讨论
    3.1建立多学科协作组及定期多学科讨论的优点
    3.2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组成及讨论模式
    3.3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讨论
        3.3.1多学科综合治疗讨论前准备
        3.3.2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讨论内容
4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4.1术前新辅助放疗的方式
        4.1.1术前短程放疗
        4.1.2术前长程放化疗
        4.1.3术前短程放疗和长程化放疗的比较
    4.2术前放化疗中同期化疗方案的选择
        4.2.1氟尿嘧啶单药
        4.2.2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
        4.2.3伊立替康的应用
    4.3新辅助放化疗或放疗与手术的间隔时间
    4.4直肠癌的术后辅助放化疗
5 直肠癌的非手术治疗
6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手术治疗
    6.1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手术切除
        6.1.1全系膜切除的原则
        6.1.2切缘与根治
    6.2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手术方式
        6.2.1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
        6.2.2直肠前切除术
        6.2.3柱状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
        6.2.4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6.2.5局部切除
    6.3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淋巴结清扫
        6.3.1侧方淋巴结清扫
        6.3.2根部淋巴结清扫
    6.4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微创治疗
        6.4.1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6.4.2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
7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术后病理评估
    7.1标本的处理
        7.1.1系膜完整性评价和标本的预处理及固定
        7.1.2标本的大体描述
        7.1.3标本的取材
    7.2病理报告
        7.2.1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2.2组织学分型
        7.2.3组织学分级
        7.2.4直肠癌TNM分期
        7.2.5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分级的病理学评估
    7.3直肠癌常用分子病理检测
        7.3.1 MSI与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检测
        7.3.2 ras基因突变检测
        7.3.3 BRAF基因突变检测
8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后的辅助化疗
    8.1新辅助放化疗后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争议
    8.2辅助化疗方案及药物的选择
9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预后
    9.1新辅助放化疗后术后降期
    9.2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分级
    9.3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
    9.4 生物标志物预测新辅助放化疗
        9.4.1微卫星不稳定
        9.4.2 K-ras或ras突变状态
        9.4.3循环肿瘤DNA
        9.4.4循环肿瘤细胞
10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后的随访
    10.1随访项目及其价值
        10.1.1体格检查
        10.1.2 CEA等肿瘤标志物
        10.1.3肠镜检查
        10.1.4影像学检查
    10.2规范的随访计划
1 1 展望和总结
附录
    附录1直肠癌治疗前分期的直肠MRI推荐扫描方案及直肠MRI分期推荐报告内容
        1直肠癌MRI检查建议
        2直肠MRI报告建议
    附录2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MRI再分期的推荐分期标准及报告内容
    附录3直肠癌术前短程放疗研究汇总
    附录4术前长程放化疗的放疗相关技术
        1靶区定义
        2照射技术
        3 照射剂量
    附录5同期放化疗中化疗药物的给药方式及主要研究列举
        1 EORTC 22921和EORTC 22921试验,随机,Ⅲ期研究[3]
        2 FFCD9203试验
        3 NSABP R-04美国研究
        4德国多中心,随机,开放,非劣效,Ⅲ期研究
        5 ACCORD12/0405,法国研究,随机对照
        6 STAR-01,意大利研究,随机对照Ⅲ期[19]
        7 CAO/ARO/AIO-04研究,德国,多中心随机Ⅲ期研究
    附录6直肠癌辅助放化疗的放疗技术参数及化疗给药方式
        1辅助放疗靶区定义
        2照射技术
        3照射剂量
        4同步化疗
    附录7直肠癌放化疗后非手术治疗操作常规(参考)
    附录8结直肠恶性肿瘤组织学分型
    附录9美国癌症协会(2010年AJCC第七版)推荐的TNM分期方法
        1原发肿瘤(T)
        2区域淋巴结(N)
        3 远处转移(M)
    附录10 4种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的TRG评估方法(表9~12)
    附录11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参考化疗方案
        5-FU/LV
        De Gramont方案
        单药卡培他滨
        FOLFOX方案
        XELOX方案
    附录12目前常用的直肠癌随访方案
        1 NCCN指南(2016年第2版)
        2 ESMO指南(2013版)
        3中国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

(9)CT、MR对盆腔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仪器与检查方法
    1.3图像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结、直肠癌的CT及MRI表现
    2.2病理结果
    2.3CT-T分期分析
    2.4MRI-T分期分析
    2.5 CT-N分期分析
    2.6MRI-N分期分析
3讨论

(10)MR成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MR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直肠癌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T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及多期增强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D]. 王雪萍. 新乡医学院, 2021
  • [2]16排螺旋CT+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肠周脂肪浸润诊断准确率的影响[J]. 陈瑞燕,钟江炜.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09)
  • [3]一、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及其对分期的改良 二、直肠癌行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D]. 张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风险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 李振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多模态MR成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杰. 青岛大学, 2019(07)
  • [6]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直肠癌中的相关研究[D]. 高春冬. 苏州大学, 2018(01)
  • [7]结直肠癌远处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MRI研究[D]. 刘欢欢.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8]中国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诊疗专家共识[J]. 彭俊杰,朱骥,刘方奇,陈治宇,童彤,黄丹,李文桦,杨立峰. 中国癌症杂志, 2017(01)
  • [9]CT、MR对盆腔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应用价值[J]. 路成文,张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07)
  • [10]MR成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D]. 杨记华. 郑州大学, 2012(09)

标签:;  ;  ;  ;  

直肠癌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