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子的故事》近义词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宇[1](2021)在《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是语言表达中极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但是词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性一直没有被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同时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对汉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来说,需要掌握的语法知识相对有限,学习者为了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偏重语法方面的学习。但是只重视语法学习是不够的,不论考试还是日常交际,缺乏对词汇的正确理解都寸步难行。从整体来看,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一些中高级词汇的习得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例如:新HSK五级要求学生掌握2500个词,词汇量大、词义复杂。在这些词中有同音词、形近词、近义词等,还有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受诸多因素影响特有的“混淆词”,这都是教师词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点。从国别背景来看,韩国汉语学习者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韩国处在汉字文化圈,受汉字和汉语的影响较深。相较于其他国家,韩国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偏误问题更复杂,存在一些学习者和教师双方都容易忽视的易混淆词。对于词汇误用来说,词语混淆是汉语学习者较为凸显的一种词汇错误。在目前的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研究包括“词汇本体研究”“词汇习得”以及“词汇教学”这三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这三方面相互融通找到学习者特有的“易混淆词”,分析其特点,了解学习者目前所处的中介语系统阶段,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新HSK词汇大纲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参考标准。因此本文选取新HSK五级词汇大纲为研究对象,为学习者更好的进入六级,正确理解、运用更多汉语词汇打下良好的词汇基础。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以及搜集整理的口语语料,结合汉语词汇本体知识和韩语词义,运用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以韩国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新HSK五级词汇大纲中的易混淆词进行穷尽式搜索。根据韩国汉语学习者词汇混淆的特点结合新HSK考试五级真题设计调查问卷,对五级易混淆词进行补充。并总结其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希望为今后中高级韩国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和四章正文的内容。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意义,阐述了前人对易混淆词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一章是关于易混淆词的界定和筛选,共两个小节。第一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文中的“易混淆词”进行界定;第二节分别从语料来源、筛选过程、易混淆词的确定三方面对本文中选用的“易混淆词”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为深入了解韩国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情况,考察语言理解层面的词语混淆,以及学习者通过一些策略回避掉的词语混淆问题,设计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第三章是关于“易混淆词”偏误原因的分析,共三个小节。第一节从母语负迁移的角度,通过韩汉词语对比进行分析;第二节从目的语的角度对偏误进行分析;第三节从教学方面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从辨析方法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出发,提出针对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教学策略,共两个小节。第一节提出三种易混淆词辨析方法;第二节提出四种易混淆词教学方法。
孙嘉蔚[2](2021)在《基于中高级汉语教材名词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考察及教学建议》文中指出汉语母语者会依据场合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词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常常会因为没有依据场合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而影响交际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体知识和能力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本文以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为例,通过分析这一阶段学生名词语体的习得现状,对中高级综合汉语教材中名词的语体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对高级阶段学生学习名词语体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者习得三个环节为切入点,树立汉语学习者的名词语体意识,使他们在交际中能有效使用汉语名词,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本文首先依据名词语体的分类标准,将教材中所收名词性语体词分为书面语体名词、口语体名词和通用语体名词三大类。其次通过量化统计的方式考察了汉语教材中名词的语体分布情况,分别对教材中名词语体标注情况、名词语体分布以及词语讲解和练习部分对名词语体的练习情况三个部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发现教材编写方面存在对语体标注过少、词语讲解与练习部分对语体的练习不够等问题。同时从教材中选取语料,为调查问卷的设置提供语料支持。然后设计了一份汉语学习者语体能力测试问卷,对受试者语体意识以及能力进行了实验测试,以此了解汉语学习者对不同语体的名词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同时考察分析汉语教师的语体教学意识,从而获得影响学习者语体意识和语体能力的因素。最后一部分提出要从教材编写、大纲设置阶段开始渗透语体意识,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要有语体教学大纲和辅助语体教学的工具书。
赵刚强[3](2021)在《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泛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尝试在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采用文献综述、语料库分析、偏误分析等方法,对61篇约12581字留学生中级作文语料进行详细分析,对学习者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纳概括,并分析偏误成因。在此基础上选择两套中级汉语泛读教材,以典型课文为例,设计泛读教学案例。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汉语泛读教学做一点思考,以期在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提高汉语泛读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者在阅读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及语料来源等。第二章关于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语料考察,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语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两方面归纳偏误类型并分析偏误例句。第三章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泛读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选取两套中级泛读教材,选择其中典型的课文设计教学案例,在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第四章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原因分析及泛读教学建议。基于语篇衔接理论分析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成因,从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分析,尝试给出泛读相关教学建议。第五章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孙景鹏[4](2020)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文中指出“叙述”是语言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是专门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问题的一门尚未成形、有待建构的学问。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建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为此,笔者在通读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叙述学、文体学、阐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在叙述、怎么叙述”的基本问题,从现代散文叙述艺术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努力把文本细读、叙述分析和理论阐释较好地结合起来,着重辨析和概括现代散文叙述的特点和特长,从中总结和建构出初步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散文叙述学首先要解决“谁在叙述”的问题。“叙述主体”主要探讨散文作者、叙述者与叙述主体的复杂关系、组合形态和叙述功能。中国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大致有作者、叙述者以及作者与叙述者合体三种常见的形态,相应形成自叙、分叙、合叙三种叙述模式,叙述主体意识也有理性、感性和潜意识层面诸因素的错综交融。散文叙述学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叙述”的问题,包含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等主要问题。“叙述角度”探讨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聚焦三个问题,着重辨析散文叙述的观察方式与思维特点;现代散文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内聚焦的叙述为主,也善用其他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叙述形态”涉及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和叙述节奏,着重解决散文谋篇布局、组合有序的章法问题。“叙述语言”探讨现代汉语与散文变革的相互关系,辨析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的话语特色,以及闲话体、对话体、独语体、训导体等主要语体的叙述特点。“叙述方式”则探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具体表达方式的组合交融关系,以及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三类散文的叙述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散文展开具体研究,不仅能发现散文研究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能开拓散文研究的新景观,推进散文研究的细化、深化和学理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唐建华[5](2020)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文中认为搭配是体现语言流利性与地道性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搭配习得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搭配中的重要类别“动名搭配”为研究对象,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首先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学习者自然输出的动名搭配包括正确部分和错误部分进行运用分析,以考察学习者对该类动词动名搭配的习得情况。然后,基于学习者对上述动名搭配的应用情况,反观汉语本体,阐释动名搭配形成的不同制约因素,为动名搭配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回归到动名搭配的教学实践,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并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包含八部分。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思路等进行阐释。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成词库理论、隐喻与转喻理论及语块教学理论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语料库方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等。第二章是搭配研究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搭配尤其是动名搭配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而指出本文的搭配概念不是国外传统的狭义搭配观,而是包含自由搭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在内的更广义的搭配观,并指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在对语料库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深度上有待加强。第三章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对动名搭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指出动名搭配是语言中动词项和名词项之间具有高频共现和相互期待关系的词语组合,并将动名搭配根据类推性强弱分为动名自由搭配、动名受限搭配和动名固定搭配三种类型。其中,动名受限搭配又可分为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与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同时,分析了动名搭配与语块的关系,认为语块是范畴概念,三种类型的动名搭配均属于语块,区别在于动名自由搭配是非典型语块,而动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是典型语块。其二,描写了 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择依据和在语料库中动名搭配的检索步骤。其三,阐述了对中介语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进行对比分析的可行性。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四章主要根据不同动名搭配类型,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将学习者语料库中正确使用的动名搭配与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从搭配类型、动词义项、搭配名词语义类、搭配数目等维度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动名自由搭配习得效果较好,其次是动名受限搭配,再次是动名固定搭配。在动名自由搭配中,除个别动词外,学习者所使用的动词义项与本族语者差别不大。但搭配名词语义类对比显示二者仍存在差距,而且学习者对名词下位词的使用明显不足。另外,不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构成的动名自由搭配的习得不理想。在动名受限搭配中,由于其在开放性上不及自由搭配,在整体凸显性上不及固定搭配,导致学习者的动名受限搭配意识不强,在搭配各考察维度上与本族语者差距较大。另外,学习者对名词为目的、工具、处所、施事等宾语类型的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习得效果较差。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语义透明度较低,认知难度较大,导致学习者存在回避使用的问题,其搭配数目也远低于本族语者。第五章主要对语料库中错误使用的动名搭配进行偏误分析。在逐个分析10个动词的动名搭配偏误后,本文指出不同动名搭配类型并未呈现独特的偏误规律。无论是动名自由搭配、受限搭配还是固定搭配,其偏误均可归为词汇、句法和语用偏误三类。词汇偏误主要包括近音词、近形词、近义词(包括同译词、同素单双音节词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相关词等引起的词汇混淆。句法偏误主要有助词误用、补语误用、语序偏误、词语漏用或冗余等。语用偏误指学习者因不了解动名搭配的使用条件而造成的与语境不符的情况,如在正式语境中用非正式搭配等。本章最后对学习者的动名搭配偏误进行了分层次归因,包括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其中,表层原因除了包括母语负迁移等常规因素外,本文认为媒介语负迁移也是造成偏误的重要原因,而深层原因在于学习者未建立起汉语动名搭配的概念认知系统。第六章主要是结合学习者的动名搭配习得偏误反观汉语本体,探讨汉语动名搭配的独特制约因素,以启发汉语动名搭配教学。本文认为,动名搭配类型不同,所受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每种类型的动名搭配都包含其表层组合机制和深层生成机制。具体而言,动名自由搭配中的动名语义契合,名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其组合主要受句法和语义限制,属于纯粹类型选择;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特点是,动名语义契合,其名词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但并非所有满足动词语义要求的名词均可与动词搭配,这表明此类搭配除受句法、语义限制外,也受语言惯用等规约因素的制约,也属于纯粹类型选择;而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在表面上动名语义不契合,但出于凸显焦点信息的语用动机和语言经济性的双重需要,动词会强迫利用名词的关涉信息或其功用角色来满足其对名词的语义要求,且语用动机和语言的经济性并不是非常规受限搭配成立的充分条件,规约原则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类搭配,使其既具强阐释性,又有弱预测性,属于类型强迫选择。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深层生成机制则是转喻认知方式。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出自历史典故,由本义引申出隐喻义,使得该类搭配中隐喻义的使用比本义的使用更常规化。由此可知,语言具有理据和规约双重原则,即理据原则体现的生成性与规约原则体现的程式性是语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但在二者发生冲突时,理据原则服从于规约原则。第七章主要结合语言的双重原则提出动名搭配教学建议。规约原则意味着将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动名搭配当作语块整体习得,理据原则意味着可适度阐释动名搭配产生理据。由于规约原则高于理据原则,本文提出既要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又要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其中,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主要包括加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入、引起学习者对其注意、强化整体习得意识和在句子语境中增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出四个环节。而对于动名搭配的理据阐释,主要关注易混淆词辨析、语义阐释以及与句法规则的结合等方面。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梳理主要内容,重申了主要观点和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语料库对比分析全面考察学习者对相关动词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方法和内容提供借鉴;结合以名词语义特征分析为中心的生成词库理论和隐喻与转喻理论探讨不同类型动名搭配的产生机制,丰富和深化了动名搭配产生机制研究;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对两种教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动名搭配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乌尼尔珠拉[6](2020)在《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蒙古语(近代蒙古语言喀尔喀方言)和汉语中的动物谚语进行比较研究。论文由绪论、第一章蒙汉动物谚语的文化认知、第二章蒙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的共性分析、第三章蒙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分析、第四章蒙汉动物谚语中民族思维心理文化差异、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等八部分组成。绪论由选题缘由、研究概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进行书写,说明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成果与概况、本论文所要达到的目的、研究方法等加以概述。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是人类于各个时代所积累下来的实际观察以及日常经验的成果。它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精神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所总结的哲理、科学知识、反映一个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对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有深远的意义。到目前为止蒙古语谚语研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对于动物谚语研究还没有系统的梳理归纳的作品,在汉语谚语研究领域名着不少,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的谚语比较要加的作品也很多,可汉语谚语与蒙古语(基里尔文)谚语比较研究的作品较少。本文运用统计学、语义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对蒙汉动物谚语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就是比较这两种语言的动物谚语在象征意义、文化内涵、语法结构、修辞特点的异同,从而达到文化认知语言学在两个国度、两个民族语言文化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第一章由蒙汉动物谚语文化认知与形成谚语的过程、蒙汉动物谚语与隐喻,蒙汉动物谚语与文化三部分组成。谚语形成的基础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感知、积累的经验和生活经历。人类最早期的知识来源于自身的经验。人类感官和机体与客观世界接触过程中感知环境中的事物、位置、行为,并成为机体经验。人类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官之外还有感知体位和状态的器官。从认知角度分析、论证、比较蒙汉动物谚语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研究方式。第二章蒙汉动物谚语与文化内涵的共性分析由蒙汉谚语动物中喻体的共性,蒙汉动物谚语中喻体及喻义的共性等两节组成。本章中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蒙汉两个民族动物谚语的文化相同内涵做以比较研究,发现同一喻体、喻义和喻底在蒙汉动物谚语中具有相同、相似的文化内涵;第三章蒙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分析由蒙汉动物谚语差异形成的原因,蒙汉动物谚语中喻体及喻义的差异性,蒙汉动物谚语中喻体喻义的零对应性等三节组成,本章中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蒙汉两个民族动物谚语的文化差异内涵做了比较研究。由于一些动物谚语在蒙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汉语中则含有不同内涵。所以在本章中主要以同一动物谚语在蒙汉两个民族的词汇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动物谚语在蒙汉谚语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两个内容进行研究。蒙汉谚语动物形象文化特殊性由蒙古语谚语动物形象文化的特殊存在、汉语谚语动物形象文化的特殊存在、蒙汉谚语特殊存在形式等三节组成。本章中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蒙汉两个民族动物谚语的文化特殊内涵做了比较研究。本章对在蒙古动物谚语中有着丰富内涵,在汉语中却没有对应的;一些动物谚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蒙语中却没有对应的等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对蒙汉动物谚语的语义、文化内涵做出更加具体深入研究。第四章蒙汉动物谚语中民族思维心理文化差异中对蒙汉动物谚语思维文化差异性分析、蒙汉动物谚语中心理文化差异分析等两个方面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做以比较研究。在本章中解读蒙汉两个民族审美价值取向的共性在动物谚语中的体现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总结部分对本文所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蒙古语与汉语词汇中的搜集到的相关动物谚语资料作比较研究,得出两个民族思维心理、文化认知、审美取向、文化内涵都存在异同,因此这样的比较研究是对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交流、经济建设、文化繁荣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刘莎[7](2020)在《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应用研究 ——以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附属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对图式理论、词汇教学理论以及泰国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词汇教学应用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调查了解泰国汉语词汇学习现状,发现泰国汉语词汇教学在词语释义、词语练习、词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泰国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词汇问题主要表现为近义词混淆、词语搭配不当以及对词语色彩义理解不准确。第三部分,基于泰国汉语词汇学习现状提出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词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汉语词汇教学设计和教学对比实证研究。第四部分,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词汇测试和平时测试的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本次教学结果进行评估。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班学生成绩显着高于传统词汇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学生成绩,实践班的成绩较为稳定,且课堂参与度更高,这些都验证了图式理论对泰国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有很大帮助作用的结论。第五部分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能提高泰国中级水平学生的词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汉语水平。
胡月[8](2020)在《外国人学习汉语副词“处处”“到处”的偏误分析》文中指出“处处”和“到处”是汉语中一组很容易混淆的范围副词。一方面,两个词在句法功能、语义、语用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两个词在很多情况下又不能自由的替换。因此,外国人在学习两个词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的偏误。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他们学习“处处”和“到处”进行研究。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句法、语用3个方面对“处处”和“到处”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通过对语料的整理分析,找到外国人学习“处处”和“到处”存在的偏误,并对偏误进行分类探究,找到偏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教学设计,旨在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力帮助。第一章绪论。在这一部分从外国人学习“处处”和“到处”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说明了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的研究步骤。总结概括了近年来学术界对有关“处处”和“到处”的研究情况,同时也对研究中所用到的语料情况做出了说明。第二章“处处”和“到处”的基础研究。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CCL和BCC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对两个词从语义、句法、语用3个大方面进行异同对比分析。第三章对外国人学习“处处”和“到处”做问卷调查,并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综合平台中的相关语料,进行整体的偏误类型分析。主要包括混用、误加、遗漏、错序、其他。第四章根据外国人的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分析主要从6个方面: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工具书、学习者自身、教师教学和词语自身的难度。第五章从教师、学生、教材3个角度提出关于“处处”和“到处”的相应教学建议,并设计了片段教学。第六章结论。对文章研究的内容、不足的地方做了总结。
曹雨杨[9](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认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谢嘉欣[10](2020)在《《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研究》文中指出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的生词部分,这套教材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为宗旨,分为上、中、下三册,是一套适合中级水平外国留学生使用的综合性汉语教材。论文从生词量及等级、生词复现和英文释义三个角度入手,对生词的编写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经过考察发现,本教材的生词编写存在生词输入量不足、零复现生词过多、释义与课文语境不符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总结出了生词编写应严格遵循大纲要求,编录适合学生水平的生词,充分发挥课文和练习作为生词复现载体的作用以提高复现率,生词释义要与课文紧密结合等结论。期望能够充实本学科教材方面的研究,同时为本教材的后续优化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二、《影子的故事》近义词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子的故事》近义词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中介语研究 |
二、偏误分析研究 |
三、易混淆词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步骤、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步骤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易混淆词的界定和筛选 |
第一节 易混淆词的界定 |
第二节 易混淆词的筛选与确定 |
一、易混淆词的来源 |
二、易混淆词的筛选 |
三、易混淆词的确定 |
第二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考察 |
第一节 隐性易混淆词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访谈 |
一、易混淆词访谈设计 |
二、易混淆词访谈结果 |
第三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偏误原因 |
第一节 母语导致偏误 |
一、韩汉义项对比 |
二、韩汉词义对比 |
第二节 目的语导致偏误 |
一、因语素相近而混淆 |
二、因语音相近而混淆 |
三、因词义相近而混淆 |
第三节 教学不足导致偏误 |
一、词语释义准确度不够 |
二、词语讲解时深度不够 |
三、对中介语系统认识不够 |
第四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易混淆词的辨析方法 |
一、避免释义混淆,创设丰富语境 |
二、利用语素法进行教学,区分形近词 |
三、借用义素分析法,具化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
第二节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教学方法 |
一、与考试真题相结合 |
二、以终为始,设计教学 |
三、利用游戏发现问题,加深记忆 |
四、加强韩汉语言对比,设置视频课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针对韩国汉语学习者 HSK 五级易混淆词表 |
后记 |
(2)基于中高级汉语教材名词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考察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汉语语体本体研究 |
二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材的选择依据和名词语体的鉴别标准 |
第一节 教材选取的依据 |
一 选取中高级教材的理论原因 |
二 选取中高级教材现实原因 |
三 大纲中对语体能力的要求 |
第二节 选材的等级与生词的语体体现 |
第三节 语体分类和鉴别标准 |
一 语体分类 |
二 三类语体鉴别标准 |
第三章 所选教材中名词语体分布情况的考察 |
第一节 中高级综合汉语教材中名词的语体分布 |
一 所选教材中的名词的数量考察 |
二 教材中名词的语体分布情况考察 |
三 教材中名词语体标注情况统计 |
四 教材中词语讲解与练习部分出现的生词统计 |
第二节 结果分析 |
一 教材中名词语体分布情况的结果分析 |
二 教材中名词语体标注情况统计的结果分析 |
三 教材中词语讲解与练习部分出现的名词统计的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汉语学习者名词语体意识和能力的考察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确定 |
一 调查问卷目的 |
二 调查问卷实施对象 |
第二节 汉语学习者名词语体习得情况考察及分析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语体习得现状原因分析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一)学习者语体意识的考察 |
(二)教师语体意识的考察 |
第五章 培养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名词语体意识的建议 |
第一节 教材编写方面 |
一 增加名词语体标注 |
二 设置专门针对名词语体的词语讲解与练习 |
第二节 教师语体意识方面 |
第三节 汉语学习者方面 |
第四节 其他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材中名词语体分布情况 |
附录二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名词语体习得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对外汉语教师语体教学意识调查 |
致谢 |
(3)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泛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介 |
1.2.1 关于语篇及语篇衔接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2 语篇衔接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1.2.3 汉语泛读教学及教材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理论、方法、语料来源 |
1.3.1 研究理论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语料考察与偏误分析 |
2.1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概念 |
2.1.1 语篇的概念 |
2.1.2 衔接理论与衔接手段 |
2.2 语法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 |
2.2.1 省略手段使用不当 |
2.2.2 替代手段使用不当 |
2.2.3 连接手段使用不当 |
2.2.4 照应手段使用不当 |
2.3 词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 |
2.3.1 原词复现使用不当 |
2.3.2 同、近义词复现使用不当 |
2.3.3 上下义词复现使用不当 |
2.3.4 概括词复现使用不当 |
2.4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问题小结 |
第三章 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泛读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
3.1 泛读教材的选择 |
3.1.1 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编写现状 |
3.1.2 本文所选择的泛读教材 |
3.2 衔接手段在教材编排中的考察与分析 |
3.2.1 衔接手段在《风光汉语·中级泛读》编排中的体现 |
3.2.2 衔接手段在《拾级汉语泛读课本》编排中的体现 |
3.2.3 衔接手段在两套教材中的对比与思考 |
3.3 泛读课案例设计与分析 |
3.3.1 语法衔接手段案例设计——以课文《东方威尼斯苏州》为例 |
3.3.2 词汇衔接手段案例设计——以课文《当你成了时间富翁以后》为例 |
3.3.3 基于衔接手段泛读案例的设计与思考 |
3.4 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泛读教学的思考 |
第四章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成因分析及泛读教学建议 |
4.1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偏误成因分析 |
4.1.1 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 |
4.1.2 学习策略、学习态度方面 |
4.1.3 教学、教材方面 |
4.2 语篇衔接手段相关的泛读教学建议 |
4.2.1 从教师角度来看 |
4.2.2 从学生角度来看 |
4.2.3 从教材角度来看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概述 |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 |
第一节 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
第二节 散文叙述者的可靠性 |
第三节 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角度 |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人称 |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视角 |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聚焦 |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形态 |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结构 |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顺序 |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节奏 |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言 |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语言特色 |
第二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引语 |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体 |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方式 |
第一节 叙述与记叙和描写 |
第二节 叙述与抒情 |
第三节 叙述与议论和说明 |
结语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理论背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搭配研究综述 |
2.1. 国外搭配研究综述 |
2.1.1. 搭配概念的界定研究 |
2.1.2. 动名搭配的定量研究综述 |
2.1.3. 搭配的定性研究综述 |
2.2. 国内搭配研究综述 |
2.2.1. 英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
2.2.2. 汉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
2.2.3. 对外汉语教学界搭配研究综述 |
2.3. 小结 |
第三章 “动名搭配”基本概念的厘定与语料操作步骤 |
3.1.“搭配”概念的厘定 |
3.1.1. 搭配与词、短语的关系 |
3.1.2. 搭配与熟语的关系 |
3.1.3. 搭配与离合词的关系 |
3.1.4. 搭配与语块的关系 |
3.1.5. 搭配与类联接的关系 |
3.2. 动名搭配的界定与分类 |
3.2.1. 动名搭配的界定 |
3.2.2. 动名搭配的分类 |
3.3. 不同动名搭配类型的特点 |
3.4. 动名搭配习得的考察内容 |
3.5.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取依据和步骤 |
3.6. 语料库介绍 |
3.6.1.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介绍 |
3.6.2.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介绍 |
3.6.3. 语料库间的可比性分析 |
3.6.4. 语料库检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
3.7 小结 |
第四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正确动名搭配对比分析 |
4.1.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正确动名搭配的个案分析 |
4.1.1. “吃”+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2. “喝”+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3. “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4. “打”+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5. “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6. “放”+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7. “开”+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8. “坐”+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9. “走”+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10. “跑”+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2.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正确习得的逐类分析 |
4.2.1. 自由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
4.2.2. 受限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
4.2.3. 固定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及相关偏误分析 |
5.1. 偏误动名搭配语料的提取过程说明 |
5.2.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1. “吃”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2. “喝”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3. “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4. “打”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5. “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6. “放”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7. “开”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8. “坐”的动名搭配错误分析 |
5.2.9. “走”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10. “跑”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3.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偏误动名搭配的逐类分析 |
5.3.1. 动名搭配中的词汇偏误 |
5.3.2. 动名搭配中的句法偏误 |
5.3.3. 动名搭配中的语用偏误 |
5.4.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原因分析 |
5.4.1. 动名搭配偏误的表层原因 |
5.4.2. 动名搭配偏误的深层原因 |
5.5. 小结 |
第六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形成的制约因素 |
6.1. 动名搭配产生的制约因素 |
6.2. 动名搭配理据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
6.2.1. 生成词库理论 |
6.2.2. 隐喻与转喻理论 |
6.2.3. 物性结构与隐喻、转喻理论的关系 |
6.3. 动名自由搭配的制约因素 |
6.4. 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
6.4.1. 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
6.4.2. 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
6.5. 动名固定搭配的制约因素 |
6.6. 小结 |
第七章 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的教学启示 |
7.1. 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 |
7.1.1. 语块相关理论 |
7.1.2. 语块教学相关理论 |
7.1.3. 动名搭配语块教学的设想 |
7.2. 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 |
7.2.1. 动名搭配易混淆词的辨析 |
7.2.2. 动名搭配的语义阐释 |
7.2.3. 动名搭配在使用中的句法规则 |
7.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蒙汉动物谚语文化认知 |
第一节 蒙汉动物谚语形成的过程 |
一、认知自我过程中形成动物谚语 |
二、认知自然世界与环境过程中形成动物谚语 |
三、认知社会现象过程中形成动物谚语 |
四、认知经济现象过程中形成动物谚语 |
第二节 蒙汉动物谚语与隐喻 |
一、蒙汉动物谚语是概念隐喻 |
二、蒙汉动物谚语是语义隐喻 |
三、蒙汉动物谚语是目标与始源域的隐喻 |
第三节 蒙汉动物谚语与文化 |
第二章 蒙汉谚语动物文化内涵的共性分析 |
第一节 蒙汉动物谚语中的喻体 |
一、有关传说动物的喻体 |
二、有关鸟类的喻体 |
三、有关哺乳动物的喻体 |
四、有关爬行动物的喻体 |
五、有关水生类的喻体 |
六、有关昆虫的喻体 |
第二节 蒙汉动物谚语中喻体及喻义共性 |
一、动物喻体喻义相同且谚语相同 |
二、动物喻体喻义相同而谚语相似 |
第三章 蒙汉动物谚语文内涵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一节 蒙汉动物谚语差异形成的原因 |
一、地域特点 |
二、劳动生产 |
三、宗教与习俗 |
四、传说渊源 |
第二节 蒙汉动物谚语中喻体及喻义差异性 |
一、动物喻体喻义相同而谚语不同 |
二、动物喻体相同喻义不同谚语不同 |
三、动物喻体不同喻义相同谚语不同 |
四、动物喻体不同喻义相同谚语相似 |
第三节 蒙汉谚语动物中喻体喻义的零对应性 |
一、蒙古语动物谚语中喻体喻义的特殊存在 |
二、汉语动物谚语中喻体喻义的特殊存在 |
三、蒙汉谚语特殊存在形式 |
第四章 蒙汉动物谚语中民族思维心理文化差异 |
第一节 蒙汉动物谚语中思维文化差异性分析 |
一、蒙汉民族动物谚语中“(+)好”“(—)坏”的评价与标准 |
二、蒙汉民族动物谚语中“美”与“丑”之评价 |
三、蒙汉民族动物谚语中“适合”与“不适合”之评价与标准 |
四、蒙汉民族动物谚语中“需要”与“不需要”之评价与标准 |
第二节 蒙汉动物谚语中心理文化差异分析 |
一、含“(+)褒”义心理的蒙汉谚语 |
二、含“(—)贬”义心理的蒙汉谚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应用研究 ——以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
二、关于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
三、关于国别化视角下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 |
四、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
第一节 图式理论相关概念介绍 |
一、图式的定义 |
二、图式的分类 |
三、图式的特征 |
第二节 图式理论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
一、词汇系统是图式的基础 |
二、图式对词汇学习有积极作用 |
第二章 泰国汉语词汇教学及学生词汇学习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泰国汉语词汇教学现状 |
一、教材使用情况 |
二、词汇选择标准及词汇量的问题 |
三、词语释义问题 |
四、词汇练习问题 |
五、词汇教学方法问题 |
第二节 基于语料分析泰国中级水平学生常见词汇偏误 |
一、近义词偏误 |
二、词语搭配偏误 |
三、词语色彩义偏误 |
第三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原则与方法 |
第一节 图式理论下的词汇教学原则 |
一、激活学生的原有图式 |
二、构建系统的图式网络 |
三、对已有的图式进行巩固复习 |
第二节 图式理论下的词汇教学方法 |
一、图式理论与语境法 |
二、图式理论与语义场比较法 |
三、图式理论与总结归纳法 |
第四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践分析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材料 |
三、教学假设 |
四、教学方案 |
第二节 教学实践过程及结果分析 |
一、教学设计 |
二、结果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的建议 |
第一节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二节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第三节 对学生自身的建议 |
结语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测试试卷 |
附录3 课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外国人学习汉语副词“处处”“到处”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1.1 研究内容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步骤 |
1.3 相关文献及其利用的综述 |
1.4 语料来源 |
2 “处处”和“到处”的语义、句法、语用比较 |
2.1 “处处”和“到处”的语义比较 |
2.1.1 “处处”和“到处”的语义共性 |
2.1.2 “处处”和“到处”的语义个性 |
2.2 “处处”和“到处”的句法比较 |
2.2.1 “处处”和“到处”的句法共性 |
2.2.2 “处处”和“到处”的句法个性 |
2.3 “处处”和“到处”的语用比较 |
2.3.1 “处处”和“到处”的语用共性 |
2.3.2 “处处”和“到处”的语用个性 |
2.4 小结 |
3 外国人学习汉语副词“处处”和“到处”的偏误调查 |
3.1 问卷调查对象 |
3.2 问卷调查目的 |
3.3 问卷调查内容 |
3.4 调查问卷设计 |
3.5 问卷调查结果 |
4 外国人学习汉语副词“处处”和“到处”的偏误类型 |
4.1 混用 |
4.1.1 内部混用 |
4.1.2 外部混用 |
4.2 误加 |
4.2.1 “处处”的误加 |
4.2.2 “到处”的误加 |
4.3 遗漏 |
4.3.1 “处处”的遗漏 |
4.3.2 “到处”的遗漏 |
4.4 错序 |
4.4.1 “处处”的错序 |
4.4.2 “到处”的错序 |
4.5 其他偏误 |
4.6 小结 |
5 外国人学习汉语副词“处处”和“到处”的偏误原因 |
5.1 母语负迁移 |
5.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5.3 工具书影响 |
5.4 学习者自身影响 |
5.5 教师教学影响 |
5.6 词语自身难度影响 |
6 “处处”和“到处”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和设计 |
6.1 对教师的建议 |
6.2 对学生的建议 |
6.3 对教材的建议 |
6.4 教学设计 |
7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凡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尹至》篇知见录 |
《尹诰》篇知见录 |
《程寤》篇知见录 |
《保训》篇知见录 |
《耆夜》篇知见录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皇门》篇知见录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楚居》篇知见录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10)《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量及生词等级考察 |
第一节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量统计分析 |
一、上册每课生词量统计分析 |
二、中册每课生词量统计分析 |
三、下册每课生词量统计分析 |
第二节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等级统计分析 |
一、大纲中词语的统计分析 |
二、大纲未录词语的统计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复现考察 |
第一节 生词复现相关概念界定及生词复现的理论依据 |
一、生词复现相关概念界定 |
二、生词复现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课文中生词复现统计分析 |
一、课文中生词复现率统计分析 |
二、课文中生词特殊复现统计分析 |
三、课文中生词复现间隔统计分析 |
第三节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练习中生词复现统计分析 |
一、练习中生词复现率统计分析 |
二、练习中生词特殊复现统计分析 |
三、练习中生词复现间隔统计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英文释义考察 |
第一节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英文释义的内容及模式 |
一、英文释义的内容 |
二、英文释义的模式 |
第二节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英文释义的方法 |
一、一对一直译法 |
二、括注法 |
三、近义词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编写的不足及修订建议 |
第一节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编写的不足 |
一、生词量及生词等级方面编写的不足 |
二、生词复现方面编写的不足 |
三、生词英文释义方面编写的不足 |
第二节 《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编写的修订建议 |
一、生词量及生词等级方面的修订建议 |
二、生词复现方面的修订建议 |
三、生词英文释义方面的修订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上册生词复现具体情况统计表 |
附录二 :中册生词复现具体情况统计表 |
附录三 :下册生词复现具体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四、《影子的故事》近义词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D]. 吴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中高级汉语教材名词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考察及教学建议[D]. 孙嘉蔚. 烟台大学, 2021(12)
- [3]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泛读教学研究[D]. 赵刚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D]. 孙景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D]. 唐建华. 山东大学, 2020(09)
- [6]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D]. 乌尼尔珠拉.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7]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应用研究 ——以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附属中学为例[D]. 刘莎.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8]外国人学习汉语副词“处处”“到处”的偏误分析[D]. 胡月.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生词研究[D]. 谢嘉欣. 黑龙江大学, 2020(04)
标签: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