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墨家数学思想

墨子与墨家数学思想

一、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数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怡[1](2022)在《墨家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墨家学派在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墨家学派各种高深复杂、极具现代化气息的思想理念中,职业教育思想无疑是其中最亮眼的一个。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教学过程等都渗透着"兴利除弊"的伟大目标,注重"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教育方法。它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提倡开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对于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和借鉴意义。

于道洋,宁连华[2](2021)在《试论墨家的理性精神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理性精神是引领人们求真求实的指导思想,是社会和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墨家学说曾被尘封于历史长河当中,其内容丰富而精深,涵盖了数学、物理学、自然观、认识论、逻辑学等多个范畴,是中国古代反映理性精神的杰出代表,墨家的观点和行为为理性精神的诠释提供了一种范式.数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习者的理性精神,墨学素朴的抽象概念与逻辑知识为此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在当下的数学教育背景下,墨学的直接教学启示在于:培育深度思考能力、重视逻辑推理、学用结合等.

钱永棒[3](2021)在《墨家科技渊源考论》文中研究表明在西学东渐思潮与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下,《墨子》中的科技蕴含为学者所关注,并日益受到重视。在高超的墨家科技背后,其渊源与发展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为了更好地探究墨家科技的发展渊源,本文立足于墨家科技所取得的成就与发展特点,从墨家科技产生的文化背景、墨家科技发展的地域性与墨家学派特点三大方面来进行考论。第一部分,以早期科技典籍为切入点,介绍早期科技文化的发展传播情况。中国早期科技典籍的形成离不开对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与汇编。在官学时期,科技文献的掌管与流传都在王官体制内开展。而官学衰微后,大量的科技文献流落民间。从流传下来的典籍看,官学传统下,科技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发展起来,而是具有杂糅的特征。它始终服务于王官统治与百姓生活,对社会运转起重要的支撑作用,且与原始巫术同根同源。在这些方面,墨家科技的发展模式与早期科技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第二部分,墨子作为战国前期诸子之一,与王官之学有着密切渊源。从早期科技典籍的掌管、流传情况来看,墨子高超的手工技艺很可能是继承于上古王官技艺。以墨家科技理论中成就最高的光学为例,墨子对光与影的重视、对球面镜成像原理系统清晰的总结与体现,都离不开上古官学的科技传统与应用基础。墨家科技是在继承官学科技的基础上做出的总结与提升。墨家科技中最突出的当属手工制造技术,而墨家里籍地“邾娄文化”与齐鲁之地手工业发达的地域特征,对墨家科技有更为直接的影响。第三部分,结合学派特点,分析墨家为何能发展起高超科技,而其他诸子未能发展。墨家学派在思想和实践方面具有显着的务实特征,墨家学派的组织结构形式也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这种务实特征与相对独立的组织形式为墨家发展科技提供了内在动力。而其他诸子为了推行治国理念,没有对“术”的层面的科技给予足够的关注,也缺乏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科技未能更充分地展示出来。先秦道术之辩下,统治者十分重视科技的分工与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是墨家科技的发展不可或缺的根基与底色。对墨家科技发展渊源的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墨家科技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情况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同时,墨家科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化对墨家科技的认识,对文化自信也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今科学的发展也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刘蓉[4](2021)在《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及其现代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优秀文化的民族,沉稳厚重的文化传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璀璨多样的文化内容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据,继文化自信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以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成为时代发展的热点与焦点。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诞生了许多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与教育家,墨子位列其中。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个方面都留下了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其中,墨子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对教育的认识,构成了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墨子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墨子的教育本质观是战国动荡的社会背景,墨子本人传习经典、躬耕实践共同孕育的结果。墨子从人与自然角度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称为“自然认识教育观”,其核心观点为“节用”,因此,也可称为“节用观”。墨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认为节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节用就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为了保证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坚持节用这一准则,墨子主张通过上说下教的方式,引导君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以身作则,节俭教民;引导平民百姓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构建合理的需要,摒弃不合理的需要。此外,墨子还将节用作为鬼神与天赏善罚暴的依据,要求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坚持节用这一准则。墨子从人与社会角度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称为“社会认识教育观”,其核心观点为“兼爱”,因此,也可称为“兼爱观”。墨子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追求和合的理念,他认为兼爱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关键。兼爱就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要树立所有人爱利所有人的价值观,为了保证人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坚持兼爱这一准则,墨子主张通过上说下教的方式,引导君主在人与社会关系中以身作则,兼爱天下;引导平民百姓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兼爱为准则,以此达到化民成俗的效果。此外,墨子还将兼爱作为鬼神与天赏善罚暴的依据,要求人类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坚持兼爱这一准则。墨子从人与自身角度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称为“自身认识教育观”,其核心观点为“修身”,因此,也可称为“修身观”。墨子在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过程中,追求知行结合的理念,他认为修身是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关键。修身是指在人与自身关系中要树立勇于实践的价值观,为了保证人类始终践行不辍地修身,墨子认为古圣先贤的榜样作用,以天下先、以救世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在自身的修养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此外,墨子还将有道者教人作为鬼神赏善罚暴的依据,要求人类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坚持修身这一准则。墨子教育本质观对当今的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自然认识教育观”启示人类既要在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还要在实践层面构建合理的需要,坚持创新。其二,“社会认识教育观”启示人类要在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人与社会和睦互动的价值观,又要在实践层面要求爱人若爱己,主动创新。其三,“自身认识教育观”启示人类要在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人与自身勇于实践的价值观,又对人修身的内在与外在进行了规定。其四,墨子教育本质的三维关联启示现代教育应要形成以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自身教育三种教育形态为一体的教育。

朱传棨[5](2019)在《论墨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应重视墨家文化研究,墨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优于其他学派文化特征,特别是其科技文化和工匠精神为其他学派所罕有,且很有当代意义,研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重视墨家文化。

孙玉美[6](2019)在《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韩非曾称墨家学派为"世之显学",可见墨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墨家学派各种高深莫测的思想理念中,职业教育思想有着重要而且独特的地位,墨子所提倡的职业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对于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养,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等等。这种职业教育思想不管是对于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还是对于当今的职业教育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张波[7](2019)在《《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1782-2009)》文中研究表明《墨经》是中国第一部科学着作,其中蕴含丰富的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知识,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由《墨子》中《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组成,为广义《墨经》;前4篇为狭义《墨经》。本论文以《墨经》逻辑与数理知识学术史为研究对象,以1782年毕沅着手撰写《墨子注》、2009年张知寒主编《墨子志》重版为研究的起、止点,将这227年的历史划分为清中期(1782—1839)、晚清、民国、现代(1949—2009)四个时期,对180多位作者的近千篇着述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阐释、分析、评述:首先,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晋朝鲁胜在《墨辩注序》中对概念“名”进行新的定义和具体说明。傅山在《大取篇释》中阐释是非、名实、同异逻辑思想,尤其重视对“名”概念的分析。清中期汪中研究语义的发展及“异名而同实”的问题。晚清时,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中校注《墨经》逻辑文本,挖掘其中逻辑思想的因素;梁启超在《墨子之论理学》中,采用西方逻辑术语来比较分析《墨经》中的逻辑学知识,开创墨经逻辑义理研究和比较研究之先河。民国时西方逻辑学的引入,胡适、梁启超、章太炎、章士钊、杨宽、杜国庠等掀起研究《墨经》逻辑的热潮。胡适重点讨论《墨经》中的“说知”,并通过对中西印逻辑的比较来认识《墨经》的特点和优点;章太炎在论式上首次对中西印三大逻辑体系进行探讨;章士钊采用西方逻辑知识来比较解释《墨经》思维形式理论、思维规律。同时学者围绕旁行句读、名墨关系、牒经字、治墨经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现代研究《墨经》逻辑的学者,大陆有詹剑锋、谭戒甫、伍非百、汪奠基、温公颐、孙中原等,港台有严灵峰、史墨卿等,国外还有末木刚博、李云九、葛瑞汉、李绍昆等,都认可中国古代有逻辑学,这一逻辑就是“名学”“辩学”。第二,中国古代数学与西方数学有什么差异?自从晚清邹伯奇发现《墨经》有中西算法以后,孙诒让等始用《几何原本》来释义《墨经》“中”“厚”等数学概念。民国时,章太炎亦分析“平”“圆”等概念,但未涉及三角、勾股等形体,指出中西认识数学时存在差异:中国先应用,后解释原理,而西方与之相反。到现代,詹剑峰认为墨子心目中的点(端)、线(尺)等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梅荣照认为释义《墨经》“平”为“同高”,确切;如采用《几何原本》来释义“平”为“平行”,不妥。可见,梅荣照认为中国几何学不同于《几何原本》,中国古代算学也异于古希腊数学,即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第三,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清中期俞樾虽然否定、批判近代重学、光学源于《墨经》的观点,但至少能说明《墨经》有重学、光学萌芽。晚清邹伯奇最早认可《墨经》中有自然科学知识。陈沣用凹透镜、凸透镜等光学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尹桐阳用近代西方科学来阐释《墨经》中“力”“景”等知识。栾调甫从重力、光学等知识来阐释《墨经》中科学。现代学者方孝博、杨向奎、詹剑峰、姜宝昌、金秋鹏、钱临照、洪震寰、戴念祖等都认同《墨经》中有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如方孝博把狭义《墨经》所涉内容分为四类,第四类划归为自然科学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他还阐述《墨经》中的时空等10条物理基本概念、力学、光学各8条等。当今国内学界以至科学史界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无科学”,对此观点,戴念祖等认为,中国古代虽缺乏阿基米德的数学方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演,但我国先人经验理论也是科学。另外,为深入分析、印证《墨经》中含有逻辑与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对《墨经》中的“名”“端”“力”等3个概念进行再认识、再研究,从而证实它们实际蕴含着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知识的萌芽。最后,本论文概括、总结出180多位学者在长达227年间研究《墨经》逻辑与数理知识时,所取得的3方面的显着成就,证实中国古代不仅有逻辑和科学,而且也有异于西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独特数学体系。同时也指出研究《墨经》时,在校本、方法、主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释了在研究《墨经》时所得到3个启示:自由度、质疑和创新。本论文分析新时期《墨经》研究概况,展望《墨经》研究的未来远景。

沈传河[8](2020)在《清代墨学研究》文中提出墨学兴盛于先秦,秦汉以降趋于长久地衰微,直到清代才逐渐复兴,并于清末民初达到高潮。墨学作为中国轴心时代富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虽然历年久远,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清代墨学成就空前,影响重大,它是中国墨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其诸多方面仍值得研究,值得借鉴,以服务于当代的墨学研究,服务于当代的学术文化建设。清代以前的墨学亦值得关注,值得探究。中国墨学史的构成值得辨析与区分。中国墨学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墨家之学(墨学),一类是对墨家之学的研究(墨学研究)。与之相应,中国墨学史也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墨家学术发展史(墨学史),一类是对墨家学术的研究史(墨学研究史)。这种区分对于阐释中国墨学史、解释墨学的消亡与复兴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孟子辟墨与韩愈的“孔墨相用”说,同样是中国墨学史上值得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以清代墨学即清人治墨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清代墨学的宏观考察、各期重点个案研究、对清代墨学的批评与评价等。对清代墨学的总体考察,主要考察清代墨学的分期、基本特征、研究方法嬗变等。整个清代墨学史,可分为前期(1644—1735)、中期(1736—1820)、后期(1821—1911)三个阶段。清代墨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文本校释为主,以义理阐释为次;研究方法以传统的朴学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理论阐释的方法亦非常重要;治墨的目的,从使《墨子》可读易读到以墨学经世致用;实际儒墨关系的变化影响着清代墨学的起伏兴衰。清代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编选之法、朴学的方法、来自西学的理论阐释方法,而每种方法又各有其历时的嬗变过程。清代前期,为清代墨学较为艰难的发轫期。治墨学人主要有傅山、马骕、陈梦雷等。傅山首开清人治墨之风气,对墨学多有研治,既有文本的校释,亦有义理的阐发,总体上体现出融会通活的特点。傅氏现存的治墨着述主要有《墨子校注》、《墨子大取篇释》、《墨子经简注》、《墨子小取篇简注》等,其中以《墨子大取篇释》尤为着名。马骕撰《绎史》,其中辑有《墨翟之言》。该篇编选包括《墨子》在内的先秦两汉典籍中的部分涉墨篇章,以展现墨子等人的言论思想。更为重要的是,编选之中,编选者对儒家辟墨有所回避,而对墨子、墨学实际上有所辨正、有所袒护甚至是有所褒扬。陈梦雷等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其中有《墨子部》一部(亦称《墨子汇考》),它分类编纂历代墨学资料,并于编纂中蕴含着编纂者个人的思想倾向,如对儒家批墨的倾向有所规避,而对学界挺墨的倾向有所支持等。清代中期,为清代墨学十分重要的发展期。治墨学人主要有毕沅、汪中、王念孙、张惠言等。毕沅集众人之力而撰成《墨子注》,成就很大,影响很大。《墨子注》以明《道藏》本《墨子》为底本,校注全书,使《墨子》初步可读,并撰有《原目》、《篇目考》、《佚文》等。毕氏还发现了《墨经》的旁行读法,推动了对《墨经》错简的整理。汪中治墨尤勤,曾前后三遍校勘《墨子》,撰成《墨子校本》,并撰有《墨子表微》,惜皆亡佚,今仅存《墨子序》、《墨子后序》。汪氏推崇墨学,积极倡导墨学,反对孟子辟墨,大胆为墨子辩诬,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论争。王念孙父子低调治墨,只治《墨子》文本,不涉墨学义理。王氏以朴学治墨,对《墨子》多有校释,用力精审,创获甚多,对《墨子》文本校理贡献很大。张惠言是一位坚持辟墨的治墨者。张氏主要研治《墨经》四篇,撰成《墨子经说解》一书。该书“引说就经”,各相比附,使文本朗然可视,其中的校注亦颇多精见,多有创获,成果后多为《墨子间诂》所吸收。清代中期,墨学日益兴盛,围绕孟子辟墨引发了一场较为激烈的学术论争,有人抑孟挺墨,有人辟墨挺孟,论争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期。其中以汪中、翁方纲的冲突尤为尖锐。这种学术论争,反映了传统儒墨关系的新变化,反映了清代文化启蒙的一种趋向。清代后期,为清代墨学全面繁荣的高潮期。治墨学人主要有苏时学、俞樾、孙诒让、梁启超等。清代后期的墨学,明显沿着两条路径在不断地展开与发展:一是乾嘉以来的朴学式研究继续推进与拓展,相关着述很多,其中以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成就最大;二是新兴的理论阐释式研究日益兴盛,渐成主流,实为中国现代墨学的开端,梁启超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苏时学亦是清人治墨之一大家,他勤力治墨,撰有《墨子刊误》一书。该书分条校注《墨子》,多有所得,孙诒让《墨子间诂》对之采用甚多。俞樾踵武高邮二王,积极治墨,对墨学亦有所推崇,撰有《墨子平议》一书。该书逐篇摘引《墨子》文句,或校正文字,或训释字句,或辨正前人旧说,皆多有创获,颇有成就。孙诒让集前贤治墨之大成而撰成《墨子间诂》,成就卓异,影响重大,于墨学界享有盛誉。孙氏治墨,涉及墨学的诸多方面,主要有《墨子》文本校释、墨学义理批评、墨学资料汇编、相关墨学考证等。其中尤以对《墨子》的校勘成就最大。孙氏以毕沅校本为底本,广泛借鉴吸收已有的治墨成果,博采众长,集其大成,历三十年之久,终于撰成墨学名着《墨子间诂》。梁启超的一生,与墨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热爱墨学,推崇墨学,勤力研治墨学,积极倡导传播墨学,力求发掘墨学的现世价值。他不仅以传统的方法治墨,更以新兴的西学方法治墨,实为中国现代墨学之开端。梁氏的墨学着述主要有《墨学微》、《墨经校释》、《墨子学案》等。中国近代墨学的复兴,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墨学研究的复兴,而墨学本身并没有得到多少复兴或发展。这种现象值得分析与批评。清代墨学取得了空前卓着的学术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清人以朴学治墨,精心校释,终于校理出一个几乎人人可读的《墨子》文本。其中以孙诒让的《墨子间诂》贡献最大。其二,清人对历代墨学资料的搜辑与汇编,成就显着。其中以孙诒让成就最大,详见其《墨子间诂》附录部分。其三,清人治墨、崇墨、倡墨,对传统尊儒抑墨的关系结构渐趋解构,至清末民初完全解构。这对于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文化启蒙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四,援引西方近现代的思想方法来治墨,开创并确立了墨学研究的新范式,实际上也就开启了中国现代墨学研究的新历程。清代墨学对于中国墨学的发展、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乃至实际社会人生的演进,均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陆启光,罗丹[9](2016)在《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世纪之交才逐渐受到重视,因而对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价值及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尚在深化之中,尽管各方面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处于碎片化状态,急需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的共同使用,并在材料的深挖上下功夫。

郑宏峰[10](2016)在《墨家科学思想的STS研究》文中指出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当时最富有科学精神的学术团体,《墨子》是其学派的思想精华,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着作。近代以来,学者们研究墨学的范围甚广,不光涉及到墨家的哲学、社会政治、管理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同时在科学领域也多有建树。在墨家科学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这方面的理论系统化似乎显得不够完备。本文试图以STS理论为研究视角,一方面通过简述《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科学理论成就,总结墨家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以墨家科学思想的兴起、中断、复兴为脉络,探究其在各个阶段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社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墨家科学思想的历史意义,发掘其时代价值,寻找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内容,加以利用之,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服务。墨家科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杰出代表,虽然对后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由于种种缘由,其自身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展和传播。本文着重探究其兴起、中断及复兴的诸多社会因素,就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些许启示,以便实现其时代价值。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数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数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墨家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墨家职业教育思想的背景
    (一)经济条件
    (二)政治条件
    (三)思想条件
    (四)民族关系
    (五)军事条件
二、墨家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教育环境:“素丝说”
    (二)教育目的:培育“兼士”或“贤士”
    (三)教育内容:以科学和技术教育为主
        1.科学知识
        (1)物理学方面
        (2)数学方面
        2.技术知识
        3.军事知识
    (四)教育方法: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知行合一
三、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与当今工匠精神的传承关系
    (一)规则为“仪”
    (二)技精为“巧”
    (三)实用为“利”
    (四)正义为“义”
四、当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国家监督力度不够
    (三)财政投入力度不够
    (四)学生所学技能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五、墨家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树立职业教育的意识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实践渠道
    (四)依据社会需求开展职业教育
    (五)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培训体制
六、总结

(2)试论墨家的理性精神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理性精神的内涵诠释
2 墨家思想中的理性精神
    2.1 墨家的批判性思维
    2.2 墨家的逻辑推理体系
    2.3 墨家“学思结合”“实事求是”的教育主张
3 对当前数学教育的启示
    3.1“名实并重”培育深度思考能力
        3.1.1概念教学何以深刻
        3.1.2教学设计何以求实
    3.2“学悟兼备”开展系统的逻辑推理教学
    3.3“行思相成”辩证认识数学的实用性

(3)墨家科技渊源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综述
        1. 马克思唯物史观下对墨家科技发展的再认识
        2. 西方科技发展模式对墨家科技研究的启发
        3. 新世纪多角度的研究与突破
第一章 墨家科技与早期科技典籍
    第一节 早期科技典籍的形成
        1. 早期科技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2. 早期科技文献的汇编
    第二节 早期科技文献的掌管与流传
        1. 早期科技文献的掌管
        2. 早期科技文献的流传
    第三节 典籍视角下的科技传承
        1. 早期科技的发展
        2. 墨家科技与早期科技的一脉相承
第二章 墨家科技的官学渊源与地域特色
    第一节 墨家科技的官学渊源
        1. 墨子与王官之学
        2. 墨家科技的官学渊源——以光学为例
    第二节 墨家科技的地域特色
        1. 手工技艺突出
        2. 地域科技文化对墨家科技的影响
第三章 墨家科技的发展与学派特性
    第一节 墨家学派的独特性
        1. 思想与实践的务实性
        2. 组织结构的独立性
        3. 墨家科技的务实特征与内在发展动力
    第二节 儒、道等诸子未能发展科技的原因
        1. 先秦的道术之辩
        2. 道术之辩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及其现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墨子教育本质观深度研究的缺位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2.有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启示
        3.有助于丰富墨子教育本质观的内涵
    (三)研究综述
        1.教育社会功能角度的研究
        2.教育个体发展功能角度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墨子教育本质观的产生
    (一)墨子教育本质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墨子个人的生活经历与学术背景
    (三)墨子教育本质观的形成与表现
二、墨子“节用观”的自然认识教育观
    (一)“节用观”产生的必然性
        1.节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
        2.节用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根基
    (二)“节用观”的内涵
        1.“节用”的含义
        2.“节用”的标准
    (三)“节用观”的实行
        1.节身诲民是保证节用实行的基础
        2.扫除奢靡之风是保证节用实行的根本
        3.天鬼的节用之意是保证节用实行的核心
三、墨子“兼爱观”的社会认识教育观
    (一)“兼爱观”产生的必然性
        1.兼爱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关键
        2.兼爱能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根基
    (二)“兼爱观”的内涵
        1.“兼爱”的含义
        2.“兼爱”的方法
    (三)“兼爱观”的实行
        1.上以为政是保证兼爱实行的基础
        2.巧辩兼爱是保证兼爱实行的根本
        3.天鬼的兼爱之意是保证兼爱实行的核心
四、墨子“修身观”的自身认识教育观
    (一)“修身观”产生的必然性
        1.修身是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关键
        2.修身能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思想根基
    (二)“修身观”的内涵
        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方法
    (三)“修身观”的实行
        1.古圣先贤的指引是修身实行的基础
        2.利害相权是修身实行的根本
        3.天鬼的有道者教人之意是修身实行的核心
五、墨子教育本质观的现代启示
    (一)“自然认识教育观”的启示
        1.人类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2.人类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建构合理的自我需要
        3.人类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积极创新
    (二)“社会认识教育观”的启示
        1.人类要树立人与社会和睦互动的价值观
        2.人类要在人与社会关系中爱人若爱己
        3.人类要在人与社会关系中主动创新
    (三)“自身认识教育观”的启示
        1.人类要树立人与自身勇于实践的价值观
        2.人类要在人与自身关系中重视内在修养
        3.人类要在人与自身关系中重视外在修养
    (四)以教育本质为纽带的三维关联启示
        1.自然教育是社会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基础
        2.社会教育是自然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发展
        3.自身教育是实现自然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论墨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二、墨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重视墨家学派科技文化研究的意义

(6)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培育“兼士”或者“贤士”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以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为主要内容
        1. 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
        2. 生产技能知识的教育
        3. 军事知识的教育
        4. 思辨技能的教育
    (三)以重“作”重“行”为主要教育方法
三、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识
    (二)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课程
    (三)通过实践练习熟练掌握技能

(7)《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1782-20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时间的选取、分期及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清中期(1782—1839):阐释《墨经》逻辑研究的学术史
        1.3.2 晚清(1840—1911):阐释《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的学术史
        1.3.3 民国(1912-1948):阐释《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的学术史
        1.3.4 现代(1949—2009):阐释《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的学术史
        1.3.5 墨学相关文献分析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墨子和《墨经》
    2.1 墨子其人
        2.1.1 墨子姓名、生卒年
        2.1.2 墨子籍贯、出身
        2.1.3 墨子生平
        2.1.4 《墨子》版本
    2.2 《墨经》其书
        2.2.1 《墨经》着者、成书年代
        2.2.2 《墨经》思想渊源
        2.2.3 《墨经》体例价值
第3章 清中期(1782—1839):《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研究
    3.1 清中期《墨经》逻辑研究的学术概述
    3.2 傅山、毕沅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3.2.1 傅山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3.2.2 毕沅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与数理知识的学术成果
    3.3 清中期《墨经》逻辑研究评点
第4章 晚清(1840—1911):《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研究
    4.1 晚清《墨经》研究的学术史概述
    4.2 俞樾等人研究《墨经》数理的学术成果
    4.3 孙诒让、王闿运等校勘、研究《墨经》逻辑与数理的学术成果
        4.3.1 孙诒让校勘、研究《墨经》的学术成果
        4.3.2 王闿运等人校勘《墨经》的学术成果
    4.4 晚清《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评点
第5章 民国(1912—1948):《墨经》数理和逻辑学术史研究
    5.1 民国时期《墨经》研究的学术概况
    5.2 吴毓江等学者校注《墨经》的学术成果
    5.3 谭戒甫等学者研究《墨经》数理知识的学术成果
    5.4 胡适、梁启超、杨宽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知识的学术成果
        5.4.1 胡适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5.4.2 梁启超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5.4.3 杨宽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5.5 20世纪20年代初《墨经》讨论
        5.5.1 《墨经》旁行句读问题
        5.5.2 《墨经》牒经字问题
        5.5.3 名墨关系问题
        5.5.4 治《墨经》的方法问题
    5.6 民国时期《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评点
第6章 现代(1949—2009):《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
    6.1 现代《墨经》研究概述
        6.1.1 大陆的《墨经》研究
        6.1.2 港台地区的《墨经》研究
        6.1.3 国外的《墨经》研究
    6.2 大陆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6.2.1 汪奠基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的成果
        6.2.2 温公颐等学者研究《墨经》的逻辑成果
    6.3 大陆学者研究《墨经》数理知识的学术成果
        6.3.1 方孝博等学者研究《墨经》数理知识的成果
        6.3.2 钱临照等学者研究《墨经》物理知识的成果
        6.3.3 钱宝琮等学者研究《墨经》数学知识的成果
    6.4 港台地区学者研究《墨经》逻辑和数理知识的学术成果
    6.5 国外学者研究《墨经》逻辑和数理知识的学术成果
        6.5.1 日本学者研究《墨经》的学术成果
        6.5.2 韩国学者研究《墨经》的学术成果
        6.5.3 欧洲学者研究《墨经》的学术成果
        6.5.4 美洲学者研究《墨经》的学术成果
    6.6 现代《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评点
第7章 《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专题研究
    7.1 《墨经》逻辑知识“名”的再研究
        7.1.1 对“名:达、类、私”的归类
        7.1.2 注释《经上79》及《经说上79》
        7.1.3 《经上79》与《经说上79》中蕴含的科学逻辑思想及其历史作用
    7.2 《墨经》数学知识“端”的再阐释
        7.2.1 《墨经》中涉及“端”字的代表性四条
        7.2.2 《墨经》中“端”的阐释:一词一义与一词多义
        7.2.3 对《墨经》中“端”释义的辨析
        7.2.4 小结
    7.3 对《墨经》物理知识“力”的再认识
        7.3.1 学者对《经上》第廿一条目的阐释
        7.3.2 对学者的解读、观点的分析
        7.3.3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1782—2009)所取得的成就
    8.2 《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1782—2009)存在的不足
    8.3 本文从《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中所获得的启示
    8.4 新时期《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的概况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清代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一章 清代以前墨学述要
    第一节 先秦至两汉:墨学的兴盛与衰变
        一、墨学的创立、传承与传播
        二、墨学内容与墨家着书
        三、先秦非墨家墨学
        四、两汉墨学:衰落与隐变
    第二节 魏晋至明代:墨学的衰微与复苏
        一、魏晋至元代墨学:历史性的衰微
        二、明代墨学:墨学复兴的先声
第二章 清代墨学的宏观考察与分期述要
    第一节 清代墨学的宏观考察
        一、清代墨学的分期
        二、清代墨学的基本特征
        三、清代墨学研究方法的嬗变
    第二节 清代墨学分期述要
        一、清代前期墨学述要
        二、清代中期墨学述要
        三、清代后期墨学述要
第三章 清代前期墨学研究
    第一节 傅山:首开清代治墨之风气
        一、傅山与墨学
        二、傅山治墨的主要成就
        三、傅山治墨之批评
    第二节 马骕:《墨翟之言》的编选及其思想意蕴
        一、马骕其人其学与其对墨学的接受
        二、《绎史》中的墨学研究
        三、马骕墨学研究的价值意义及启示
    第三节 《古今图书集成·墨子部》:分类汇编历代墨学资料
        一、《古今图书集成》简说
        二、《墨子部》解读分析
        三、《古今图书集成》墨学批评
第四章 清代中期墨学研究
    第一节 毕沅:集众人之力而成就《墨子注》
        一、《墨子注》其书
        二、《墨子注》的墨学成就
        三、毕沅等人治墨之批评
    第二节 汪中:清中叶思想比较激进的治墨者
        一、汪中及其诸子学研究
        二、汪中的墨学研究
        三、汪中治墨的学术史、思想史阐释
    第三节 王念孙:谨守朴学方法的低调治墨者
        一、王念孙与墨学
        二、《墨子杂志》内容例说
        三、王念孙治墨批评
    第四节 张惠言:坚持辟墨的治墨者
        一、张惠言与墨学
        二、《墨子经说解》释说
        三、张惠言墨学观辨说
    第五节 清中期学人对孟子辟墨的回应与论争
        一、关于孟子辟墨
        二、毕沅刊刻《墨子注》所引发的问题
        三、汪中治墨所引发的学术论争
        四、其他相关的人事或论争
第五章 清代后期墨学研究
    第一节 俞樾:继毕、王之后的治墨里程碑
        一、俞樾与墨学
        二、《墨子平议》内容例说
        三、俞樾治墨批评
    第二节 孙诒让:以《墨子间诂》集前人治墨之大成
        一、孙诒让与墨学
        二、《墨子间诂》研究
        三、孙诒让治墨之批评
    第三节 梁启超:墨学的转型与新构
        一、梁启超与墨学
        二、梁启超治墨的主要方面及其成就
        三、梁启超治墨之批评
    第四节 近代墨学复兴之批评
        一、近代墨学复兴的学术评析
        二、相关思维方式的批评
        三、近代中国对墨学价值的发掘与使用
结语
    一、清代墨学的主要成就
    二、清代墨学的不足之处
    三、清代墨学的价值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墨家科学思想的ST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概况
    第三节 基本思路、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基本思路
        二、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墨家科学思想主要内容概述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 墨子、墨家学派、《墨子》
        一、墨子:墨家的开创者
        二、墨家学派:纪律严明的学术团体
        三、《墨子》:墨家思想的记录
    第二节 墨家科学思想主要内容概述
        一、数学方面
        二、物理学方面
        三、逻辑学方面
    第三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以客观自然界为独立研究对象
        二、注重科学实验活动和科学实证精神
        三、注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科技价值观
        四、以科学理论服务于其社会政治思想
第三章 墨家科学思想的兴起、中断及复兴
    第一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兴起
        一、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刺激
        二、军政因素:政权纷争、军事战争的客观需要
        三、文化渊源:文化背景及《考工记》和《墨经》的渊源关系
        四、墨家学派自身因素:独特的构成模式
    第二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中断
        一、墨家学说思想违背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
        二、中国古代重道轻技的文化传统制约着墨家科学思想的发展
        三、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抑制了墨家科学思想的发展
        四、墨家秉承功利主义的科技观限制了其科学理论的深入
        五、墨家学派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不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第三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两次复兴
        一、魏晋时期墨家科学思想的复兴
        二、近代墨家科学思想复兴
第四章 墨家科学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第一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注重科学研究及理论探索的传统
        二、发展并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三、构成了人类科学思想发展的主要源头之一
    第二节 墨家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有利于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中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三、有利于增强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民族自信心
        四、科学发展要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数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墨家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王静怡. 才智, 2022(03)
  • [2]试论墨家的理性精神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 于道洋,宁连华. 数学教育学报, 2021(05)
  • [3]墨家科技渊源考论[D]. 钱永棒. 山东大学, 2021
  • [4]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及其现代启示研究[D]. 刘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论墨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J]. 朱传棨. 党政干部学刊, 2019(10)
  • [6]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孙玉美. 文教资料, 2019(23)
  • [7]《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1782-2009)[D]. 张波.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8]清代墨学研究[D]. 沈传河. 扬州大学, 2020(01)
  • [9]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J]. 陆启光,罗丹.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10]墨家科学思想的STS研究[D]. 郑宏峰. 东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墨子与墨家数学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