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内零售价格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郭昕竺[1](2021)在《我国蔬菜价格保险政策效应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是我国重要的“菜篮子”农产品之一,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其价格的总体稳定和市场的平稳运行不仅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和农民增收,更关系到食物消费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全局。近年来,价格保险作为一种创新型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在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中被大力应用,并取得积极进展。蔬菜价格保险作为最早试点的农产品价格保险,在我国现代农业风险管理模式探索上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成都市蔬菜价格保险是我国蔬菜价格保险政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全国蔬菜价格保险的发展和完善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具有典型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随着我国蔬菜产业和蔬菜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蔬菜价格保险政策在稳定菜价和促进农户福利增长等方面是否发挥了效用,政策的边际效用如何变化?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下,蔬菜价格保险应如何完善,未来的发展策略是什么?以上问题的回答,既能实现对我国蔬菜价格保险政策效用的分析评价,还有助于充实和丰富现代农业风险管理和农产品市场理论体系。因此,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以蔬菜市场价格和蔬菜种植户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应用合成控制法、内生转换模型对我国蔬菜价格保险政策的市场效应和农户福利效应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并结合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试点情况表明,蔬菜价格保险政策在全国范围呈现良好发展趋势,成都市蔬菜价格保险政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目标价格过低、政策区域差异性较弱等现实问题,影响了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发挥,亟需完善。第二,蔬菜价格保险政策的实施使成都市蔬菜价格相对于潜在价格平均下降了0.141元/kg,保险政策平抑菜价的市场效应显着,但政策效应呈现出实施初期(2014-2017年)较为明显、实施后期(2018-2019年)有所减弱的时间阶段性特征;同时,蔬菜价格保险政策对抑制保险覆盖范围外的蔬菜品种价格上涨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促进了蔬菜市场整体的稳定运行。第三,蔬菜价格保险政策对参保农户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661,实际参保农户若未参保时,其家庭人均年收入将由3.184万元下降至2.523万元,蔬菜价格保险政策提高农户收入福利的效应显着;参保农户的收入福利水平主要受蔬菜种植面积的正向影响,但自然灾害情况、农贸市场距离等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同时,受教育水平、蔬菜种植面积等因素对农户是否参与蔬菜价格保险有显着正向影响,土地细碎度等则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研究表明,蔬菜价格保险是有效稳定菜价、保护菜农收入的风险管理工具,但政策效应受市场变化、农户禀赋等的影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根据研究结论,结合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趋势,本研究提出建议,加快建立蔬菜价格保险目标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制定差异化制度;调整优化保险覆盖品种,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多样化的保险方案;建立协同联动的保险服务体系,增强农户风险管理的主体意识;健全价格信息监测采集与发布机制,强化价格信息共享和监督网络平台;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保险赔付的监督监管。
张浩宇[2](2021)在《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文中指出寿险作为我国人身保险的主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巨大的贡献力和发展潜力。寿险的发展受自然、人文、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这形成了寿险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我国,不同区域寿险发展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对各区域寿险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各区域寿险是否与其发展环境相适应既是是否形成区域寿险特色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寿险的发展。本文从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区域的角度对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并对各区域寿险发展与其发展环境的协调程度以及寿险区域间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区域经济和寿险研究相关内容,拓宽了保险业发展的研究领域,而且对各区域寿险发展政策制定及区域寿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共包括五部分内容:首先是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整体研究思路、框架、内容以及创新与不足,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形成了文献综述。随后借助非均衡理论、供需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为寿险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概述了人寿保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影响因素,介绍了区域划分方法,寿险业区域差异的界定及变动规律,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分析部分主要探究寿险区域差异的现状,用寿险保费收入、寿险密度和寿险深度等指标衡量各区域寿险发展水平,用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公司结构等指标来探讨各区域寿险的结构情况,用市场化程度、进步程度和市场程度等指标来分析各区域寿险业发展进程。通过四地区的对比分析发现:各区域间结构性指标具有趋同性,差距性指标相差很大,这表明我国寿险业还没有形成区域发展特色,区域间差距较大。实证分析部分首先计算了各区域寿险与其发展环境的协调程度,设计了寿险、经济、人口和社会四个子系统,建立协调度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依次计算出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寿险与其外在环境的协调度数值。结果表明寿险与周围发展环境总体处于中度协调状态。随后进行了寿险业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对比分析,将寿险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又在经济、社会、人口、教育等方面选取了人均GDP、受教育水平、总抚养比、城镇化率、CPI、社会保障水平和协调度作为解释变量进行了区域间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寿险业的发展主要受经济、文化、人口、社会及发展环境的影响;中部地区主要受人口、社会及发展环境的影响;西部地区主要受文化、经济、人口、社会和发展环境的影响,东北地区主要受文化、经济、人口因素的影响。最后给出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政府方面应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风险及保险意识,构建合理政策与监管体系;公司层面要把握各地区发展方向,确定各地区业务结构,创新具区域特色的寿险产品,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
孙雪松[3](2021)在《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改革开放已有40年,从贫穷挨饿的年代,到解决温饱问题,再到如今居民饮食消费结构多元化,国内居民追求饮食健康的理念持续升温。豆奶饮料作为一种植物基细分子市场的健康类饮料,2018年已经突破90亿元市场规模,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维),多元化发展失败后,维维便调整发展战略,聚焦粮油、食品饮料两个主业,随后推出豆奶饮料,维维豆奶饮料虽然已经发展五年,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面对激励竞争的豆奶饮料市场,维维想要将豆奶饮料业务扭亏为盈、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关键在于维维的豆奶饮料营销策略,能够促进豆奶饮料销量增长。因此,本论文选择维维旗下2018年下半年上市的悦慢精品豆奶为研究对象,以4Ps为框架,从4Ps视角分析和优化悦慢精品豆奶营销策略。研究过程中,首先运用文献法归纳整理出市场营销研究成果,通过对维维内部人员访谈和对悦慢精品豆奶消费者问卷调查,分析了悦慢精品豆奶营销现状和问题成因。其次运用PEST工具分析了悦慢精品豆奶宏观营销环境,通过与竞争者对比分析,完成了悦慢精品豆奶行业竞争环境分析,从而确定悦慢精品豆奶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接着又进一步分析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分析。最后结合4Ps相关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基于问题成因分析以及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优化了悦慢精品豆奶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营销组合策略,同时研究并制定了悦慢精品豆奶优化后的营销策略实施构想与保障措施,以确保优化后的悦慢精品豆奶营销策略能够被维维落地执行。本论文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优化了悦慢精品豆奶4Ps营销组合策略,该营销组合策略对维维提升悦慢精品豆奶销量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有助于维维将豆奶饮料业务扭亏为盈。
王倩倩[4](2020)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优化,牛奶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受到了全民的关注。基于奶业的重要地位,中国政府对奶业战略地位进行了明确,提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奶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原料奶产业的发展是保障整个产业顺利运行的基础。然而,近年来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价格的大幅波动成为突出问题。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的今天,中国奶农作为弱势一方承担着较大的价格与市场风险,各地区频发的“倒奶杀牛”事件折射出奶农之痛。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哪些显性与隐性特征?通过垂直与空间传导如何影响原料奶价格波动?有哪些可以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途径与实践?通过机理与实证结合,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首先采用季节调整与滤波法对中国原料奶价格的波动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中国原料奶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样本期内出现了两次不规则的剧烈波动;从2007年以来,原料奶价格呈上升趋势,并于2014年中旬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缓慢下降逐渐趋向稳定;样本期间中国原料奶价格可分为四个完整的周期。其次使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类模型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显着的集簇性;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成本推进型特征,牛肉的价格收益率的提高则能显着地降低原料奶价格波动;原料奶价格波动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原料奶价格波动没有显着的非对称性。第二,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了产业链上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与牛奶价格波动的垂直传导关系,研究发现,下游牛奶价格波动是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但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却不是下游牛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中国奶产业链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垂直传导存在着方向的非对称性;利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对非线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区间内变量关系并未发生显着的非线性变动。第三,利用多变量GARCH模型即BEKK-GARCH模型,研究了开放背景下国际奶粉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的空间传导,即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乳制品贸易(GDT)全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具体来说,GDT全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存在ARCH型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且中国原料奶对GDT全脂奶粉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GDT脱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间仅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即GDT脱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中国原料奶市场的不存在向GDT脱脂奶粉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第四,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的养殖规模化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在控制影响原料奶波动相关变量的条件下,存栏量100~199头的小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能显着地减少原料奶价格波动,从而促进原料奶价格的稳定;存栏量200~499头中型养殖规模化在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显着;存栏量500头以上大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反而加剧了原料奶价格的波动。第五,对上海市、黑龙江省、山东省与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从发展的历程、价格的产生、经验与特点三个方面开展论述。从整体上来看,四个省(市)都建立了完善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尽管在实践中的发展演化、运行机制等存在着差异,但建立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各区域的原料奶市场供给,是对维护奶农利益、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协调性不足、监督约束力弱等问题,未来需要政策的进一步保障。本文以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中国原料奶的价格波动,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研究从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双视角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将进口乳制品划分为短缺消费型与价差替代型,并指出对原料奶产业影响最大与最直接的是价差替代型的乳制品;在对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本研究从规模养殖化的视角揭示出能够平抑价格波动的养殖规模,为中国政府在养殖规模方面的扶持政策转变提供依据与参考。(2)在研究内容方面,为了全面把握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本研究在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中将产业链的垂直传导与国外市场的空间传导两个方面都纳入研究系统中,综合判断出影响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因素与动因。(3)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利用月度、周度等高频观测数据构建出了包括周度、双周、月度及年度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数据对原料奶价格波动展开了多维度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此外,对GARCH类模型进行扩展,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隐性特征。
马德青,胡劲松[5](2020)在《考虑利他行为偏好的动态闭环供应链微分博弈》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一制造商和一零售商组成的动态闭环供应链系统,分别构建了制造商利他、零售商利他和双方利他3种行为模式下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借助贝尔曼连续型动态规划理论得到3种利他模式下制造商的回收努力投入和批发价格策略、零售商的产品销售价格策略、废旧产品回收率以及成员的值函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算例验证了先前结论,进一步分析了制造商利他系数和零售商利他系数对稳态指标的影响,并以自立情形为基准模型,对比分析了3种利他模式下的供应链绩效时间演进规律。研究表明:利他行为是一种正向的社会偏好;制造商的利他行为能够有效地减缓供应链的双重边际效应,提高消费者剩余;零售商的利他行为虽然会提高制造商利润,但却以牺牲自身利润为代价,也会使消费者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相比之下,双方利他行为是供应链的最优行为模式,可以带来经济、环保、社会三位一体总绩效的提升。
闻卉[6](2020)在《不同主体主导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以及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消费者更加追求生鲜农产品的质量。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任何一方的质量投入行为都会影响彼此的定价策略和利润,并且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的损耗和产出的随机性也会影响生鲜农产品的定价,进而影响节点企业的利润。鉴于此,为了满足消费者追求生鲜农产品质优价低的需求,探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如何决策以期同时提高自身的利润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本文以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消费者追求生鲜农产品“质优价低”的需求为导向,结合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大、易变质、需求和产出随机的特性,借助需求函数理论、价格理论、博弈论、效用理论、最优化理论、供应链的协调契约理论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和研究工具,研究不同市场环境下,不同主体主导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双边质量控制策略和政府补贴策略。首先,考虑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差异对需求的影响,建立了单一零售商和两个竞争型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引入了受生鲜农产品的绿色度、零售价格和新鲜度影响的消费者时变效用函数,研究了零售商主导下的销售模式选择及定价策略问题。然后建立了单一零售商和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在考虑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存在替代性,且市场需求受自身价格、新鲜度以及替代品价格共同影响、交货量受数量损耗影响的条件下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主导下差别定价策略以及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协调契约。其次,针对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或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基于生鲜农产品需求随机的特性,建立了单一零售商和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引入了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双边质量控制水平、生鲜农产品的价格以及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共同影响的线性需求函数,并在考虑生鲜农产品的交货量受数量损耗影响的条件下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主导下的节点企业的质量投入水平策略以及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协调契约。最后,针对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或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基于自然灾害导致生鲜农产品产出随机的特性,设计了政府以“优先保证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兼顾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为补贴目标的灾害年的不同补贴政策,建立了政府、单一零售商和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在零售商不具有合作偏好行为和具有合作偏好行为的不同背景下,研究了政府最优补贴政策的选择问题,分析了政府的补贴政策和合作偏好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考虑绿色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普通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生产的生鲜农产品存在绿色度差异,消费者的时变效用受农产品的绿色度、零售价格和新鲜度的影响,研究了零售商主导下的销售模式选择问题和定价策略,比较了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以及同时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三种销售模式下的最优定价和利润水平,讨论了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最优策略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绿色度的成本系数偏高时,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模式;当绿色度的成本系数偏低或适中时,(1)只要绿色度的成本系数满足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同时销售的条件,则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同时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模式;(2)若绿色度的成本系数低于某一临界值,则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模式;反之,则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模式;(2)两产品的最优零售价格与绿色度的成本系数和新鲜度敏感系数正相关,与价格敏感系数负相关;零售商的利润与价格敏感系数和绿色度的成本系数负相关,与新鲜度敏感系数正相关。2.针对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同时供应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考虑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受自身价格、新鲜度以及替代品价格的共同影响;针对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只供应普通生鲜农产品或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考虑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受市场价格、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质量投入水平以及不可控的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建立了受数量损耗影响的分散式决策和集中式决策下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模型,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主导下的定价策略、质量投入水平策略以及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协调契约,讨论了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最优策略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批发价格契约不能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1)在同时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下,只要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将批发价格压低至抵消数量损耗后的生产成本,并且零售商提供给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利润分享比例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则“利润共享契约”就能实现供应链的完美协调;(2)在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或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下,只要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将批发价格压低至抵消数量损耗后的生产成本,并且零售商的利润共享比例和预设的保留收益分别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则预设保留收益的利润共享契约不仅能实现供应链的完美协调,还能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质量努力水平。3.在零售商具有合作偏好行为的背景下,针对自然灾害影响产出的特性,基于政府、零售商和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以“优先保证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兼顾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为补贴目标的灾害年的最优补贴政策的选择问题,对比分析了政府的不同补贴政策以及零售商的合作偏好行为对政府的最优补贴率、零售商的最优收购价格、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优生产投入量和三方利益以及消费者剩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丰收年”发生的概率适中或偏高时(若零售商具有合作偏好行为,则要求零售商的合作偏好程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政府的最优补贴政策是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提供补贴的政策,该补贴政策可以提高社会福利和消费者剩余,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不一定增收;其余情形下,政府的最优补贴政策是对零售商提供补贴的政策,该补贴政策不仅能提高社会福利和消费者剩余,也能促进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同时引入产品绿色度和新鲜度来探讨质量与价格竞争对销售模式和定价策略的影响。针对生鲜农产品差异化定价策略对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的影响,已有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主从博弈的研究很少探讨同品种的绿色生鲜农产品和普通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对零售商销售模式的选择及定价策略的影响,也尚未同时考虑生鲜农产品的绿色度、新鲜度和价格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本文引入绿色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普通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横向竞争关系,构建生鲜农产品的绿色度、新鲜度和价格共同影响下的消费者时变效用函数,建立不同销售模式下的利润函数模型,研究问题具有创新性。2.从双边质量控制和损耗率的视角分析质量投入水平对供应链系统绩效的影响。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纵向合作问题,已有的基于质量控制影响需求的供应链的协调契约的研究只考虑单方成员的质量努力水平对需求的影响,也没有同时考虑生鲜农产品需求随机且易损耗的特点。本文同时引入两个成员的质量投入水平这两个决策变量,构建成员双方的质量投入水平、不可控的随机因素、数量损耗以及价格共同影响的需求函数,建立更贴近现实的利润函数模型,设计契约激励成员双方共同提高质量投入水平实现供应链系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研究视角上具有创新性。3.针对不同的补贴对象并考虑零售商的行为偏好特性来研究生鲜供应链的政府补贴策略。针对政府补贴政策对生鲜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及社会福利改善问题,已有研究大多是从政府补贴灾害年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利润损失的视角来分析政府补贴政策的绩效问题,鲜有文献针对不同补贴对象下的补贴效果比较分析,也未考虑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偏好行为。本文引入零售商的合作偏好行为,设计灾害年政府分别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处于强势地位的零售商提供补贴的补贴政策,以“优先保证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兼顾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为补贴目标,并结合零售商的合作偏好行为,探讨政府的最优补贴政策,研究问题具有创新性。
黄进兴[7](2020)在《东莞JDS公司加油站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加油站作为各种机动车添加油料的主要场所,也已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加油站供应能力及服务水平也直接影响到民众生活。随着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全面开放,国企、外企和民营企业在加油站市场上的争夺越演越烈!这不但造成加油站的投资成本不断攀升,投资风险越来越大[1];同时,加油站为争夺客户,各种营销手法和手段也层出不穷!如何利用有效的营销策略来提高加油站的销量成了各油企营运加油站的重点工作内容!以往加油站通过采用降价促销或赠送礼品等手段来吸引客户,其结果往往造成竞争对手也随之降价或赠送更大份量的礼品!最终没有达到提升加油站利润的目的。分析东莞JDS公司旗下的加油站现状以及其所处的营销环境,首先运用STP和7P理论对东莞JDS公司的加油站进行解析,然后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对东莞JDS公司的加油站所受政策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国内成品油市场供求环境,东莞地区经济发展及东莞所受深圳、广州限制等方面做一个具体的总结。对东莞JDS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一次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新的营销环境和变化需要,本文会进行《东莞地区车主对加油站服务的满意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并收集结果,然后使用SPSS统计方法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同时,依据市场营销原理,提出关于东莞JDS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改善公司STP和7P策略,以便能够探讨出新环境下适合东莞JDS公司加油站的营销策略[2]。
侯西洋[8](2020)在《考虑产能的需求不确定性供应链合同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个性化消费需求陆续出现,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对产品需求量的波动和价格的变化以及生产和供应链中的偶然性,从而使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考虑供应链有限产能下的定价及订货策略。其次,研究当产能过剩,存在产品积压或需要组织新的生产线时,供应链开展返利促销活动时的定价及订货策略。另外,考虑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生产规模和定价策略。现将本文具体研究问题及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考虑一个带有利润分享合同的供应链系统,包括一个有限生产能力的制造商,以及从制造商订购特定产品的n个零售商。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存在斯坦伯格博弈,其中制造商作为领导者,具有先动优势,会提供一个利润分享合同,零售商作为跟随者,根据被提供的合同来确定其最优定价及订货策略。制造商在知道零售商的最优响应后,在其生产能力约束下,确定一个共同的收益分享比例来最大化其利润。证明了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的情况下,存在唯一的最优利润分享比:1)所有不同种类的商品具有同一的价格弹性系数,2)所有种类的商品的价格弹性系数不超过2。通过比较集中和分散系统,我们发现,当这两个系统都存在产能约束时,至少存在一个零售商的零售价格(和订货数量)在分散系统中低于(和高于)其在集中决策中的零售价格(和订货数量)。此外,当存在产能约束时,我们发现在集中系统中存在潜在的惩罚成本,而在分散系统中不存在潜在的惩罚成本,因为利润分享比例可以用来调整零售商的订单量从而使其恰巧满足制造商的产能约束,这会使分散系统的总利润大于集中系统的总利润。(2)研究一个返利促销下带有利润分享合同和批发价合同的供应链,并且供应链中产品需求函数同时依赖于零售价格和制造商返利值。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存在斯坦伯格博弈,其中制造商作为领导者,具有先动优势,提供一个合同包括制造商返利值和利润分享比例(或批发价格),零售商作为跟随者,根据合同来确定其最优定价及订货策略。我们得到供应链在每个合同下的斯坦伯格均衡解,并得到带有返利促销策略的供应链在利润分享合同和批发价格合同下分别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充分条件,即与没有返利策略的情况相比,制造商和零售商在不同的合同下分别都获得了更大的期望利润。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得到了一个实现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充分条件,即与没有返利策略的利润分享合同相比,在带有返利策略的利润分享合同下,制造商的期望利润更高,零售商的期望利润更低,总利润更高。进一步,我们还发现:与带有返利策略的批发价合同相比,返利策略利润分享合同可以实现卡尔多-希克斯改进。(3)考虑一个按订单生产的多周期供应链,包括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由于制造商资金的匮乏,在销售季之前,零售商会参与到生产线的制定。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价格敏感的且是随机的。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制造商自己组织生产时,制造商给零售商提供一个合同包括产品批发价和周期数,零售商在该合同下来确定产品零售价格和订单数量。制造商反过来根据零售商的订单数量来确定生产规模,从而进行生产。在第二种情况下,当制造商把生产线租赁给零售商,由零售商组织生产活动时,制造商给零售商提供一个合同包括租赁费(单位生产规模的租赁费)和周期数,然后零售商在该合同下确定零售价格和生产数量。研究两个合同,第一个是多周期合同,即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关系维持N个周期。第二个是长周期合同,即N→∞时零售商和制造商达到一个长期稳定的合同关系。我们分析了这两种类型的合同,得到供应链在这两个合同下的均衡解,并发现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链的单位周期的期望利润都是随着周期数N的增加而增加的。本论文研究对以往供应链定价及订货策略的研究分别在产能限制,返利活动和按单生产方面进行了拓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受有限产能的制约,供应商无法满足零售商订单的现象时有发生。该研究为企业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产能过剩时或准备发布新的产品时,为了去库存或快速抢占新的市场份额,促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基于返利促销活动的供应链的定价及订货策略研究对企业生产运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此外,按单生产的供应链研究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产能过剩或不足,使供应链更加长期有效的运行下去。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能快速有效地回应市场需求,在制造工业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廉涛[9](2020)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产业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一体化是实现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阶段的跃升和内涵的演变,其业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长三角引领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支撑体育强国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剖析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程,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现象,并为加快推进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规划政策的研制提供参考,论文以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经济——地理——制度”三个视角、“动力——行为——结构——模式”四个内容的综合框架对该现象的有关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是指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引入,打破行政边界,消除体育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阻碍,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合理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过程,其本质是促进体育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动因为追求体育市场结构性失灵所引起的潜在利润,根本属性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依据可以收敛为共同市场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实现标志是区域体育共同市场的形成;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则是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高级状态和最优状态,是应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和阶段升级自然演化的结果。第二,当前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适应性嬗变和企业跨地区发展,三者构成了一种互动累积循环关系的动力结构;它的行为主体涉及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个体和企业),其中地方政府是初级行为主体,其他为次级行为主体;而受益于近些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不断升级和地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共识、产业基础、市场基础等愈发稳固、底座更加坚实,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状也驱动着长三角体育产业向一体化方向发展。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可划分为正式启动、不断拓展和国家战略加持三个历史阶段,并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搭建合作框架、稳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项目实施引领区域合作、推动次级行为主体向企业拓展、联合搭建一体化发展平台等基本特征。未来,其制度创新应该沿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完善区域体育产业合作机制和构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接轨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等方向展开。第三,近11年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滞后于该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总体呈现“先放大后收窄”的演变特征;约束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具有成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短板的风险。从空间结构看,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当前处于“极核型”发展阶段,呈现以上海为核心的“星形网络”结构特征;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源”不足,尤其上海的“虹吸效应”远大于“辐射效应”,龙头带动作用和区域示范价值尚待激发。第四,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正面临着外部环境刚性约束、制度创新现实瓶颈和时代发展质量诉求等问题的多重制约,为此,应将“初级行为主体与次级行为主体协同作用”模式作为目标路径模式,通过打造一体化发展实操空间、激发上海龙头带动作用、组建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强化一体化发展制度保障、加强合作项目建设和增进一体化发展群众基础等途径破除障碍,推进长三角体育产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区域示范价值,上海应恪守制度创新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际竞争桥头堡和区域发展辐射源的功能定位,构筑利润动力机制、行政动力机制、政策动力机制和竞争动力机制的动力结构,并将推进体育产权市场一体化、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实施肥胖症运动干预行动作为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予以推进。
罗湖桥[10](2020)在《基于温度管理的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研究 ——以香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在购买生鲜农产品时不仅关注价格,也开始注重产品的品质。与此同时,农超对接模式在政府的推广下大力发展。为了确保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在对生鲜农产品定价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温度管理的成本与效果。但是目前温度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散乱且粗放。只有适当的温度管理,才能有助于生鲜农产品价格与品质间的均衡发展,帮助企业在谋求最大利润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温度管理的视角切入,梳理了生鲜农产品定价以及温度管理的相关文献,以此为基础界定了温度管理及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的概念。而后考虑到采收期变化对新鲜度的影响,结合实验仿真与实地调查法,分别采用了阿伦尼乌斯方程以及鲜度函数来刻画生鲜农产品品质随保鲜温度及保鲜期的变化情况。进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斯坦伯格博弈的前提下,分别构建了常规与提前采收下的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模型。最后,结合步步高公司长沙梅溪湖总店所售国产香蕉的调研数据,运用MATLAB分析了定价模型中温度管理各要素对价格的影响,并探究了如何实现价格与品质的均衡发展。研究发现:(1)采收期越晚且保鲜期越短时,零售价格以及供应链整体利润越高。(2)常规采收下,分散决策中保鲜温度越高则零售价格与消费者需求越低,消费者对新鲜度的偏好水平及初始新鲜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零售价格、供应链整体利润以及消费者需求;集中决策有助于提高保鲜温度与保鲜期对利润的影响,降低其对零售价格的影响。且此时低的保鲜温度有助于提高利润,并保持较低的零售价格;而在收益共享契约中,高的契约值下,随着保鲜温度的提高,零售价格下降幅度增加,而消费者需求与供应链整体利润增加幅度减小。且加入新鲜度的限制后,零售商利润减少,供应链整体利润提高而零售价格降低。(3)在提前采收下,分散决策下保鲜温度越高,则保鲜期短时零售价格与供应链整体利润越高,而保鲜期长时二者则越低;集中决策下,保鲜温度对零售价格的影响程度下降;而在收益共享契约中加入鲜度的约束后,保鲜温度越低,零售价格越低而供应链整体利润与消费者需求越高。研究初步构建了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温度管理体系,明确了温度管理中各要素对价格的影响情况。在此基础上,当温度管理各要素相对固定时,零售商可以制定相应的零售价格来提高利润;而在定价策略确定时,零售商也可以通过控制温度管理各要素来实现目标。结合了温度管理的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为相关企业的定价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区域内零售价格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域内零售价格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蔬菜价格保险政策效应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农产品价格保险 |
1.3.2 蔬菜价格保险 |
1.3.3 蔬菜价格保险的政策效应 |
1.4 文献综述 |
1.4.1 蔬菜价格保险的市场效应 |
1.4.2 蔬菜价格保险的农户效应 |
1.4.3 政策效应的评估方法 |
1.4.4 文献评述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 |
第二章 我国蔬菜价格保险政策概述 |
2.1 全国蔬菜价格保险开展情况 |
2.2 成都市蔬菜价格保险概述 |
2.2.1 出台背景 |
2.2.2 保险方案 |
2.2.3 显着特点 |
2.2.4 实施成效 |
2.2.5 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价格保险政策的市场效应 |
3.1 市场效应的理论依据 |
3.1.1 蛛网理论 |
3.1.2 准公共物品理论 |
3.2 模型、数据和变量 |
3.2.1 数据和模型设置 |
3.2.2 变量和描述性分析 |
3.3 实证分析 |
3.3.1 蔬菜价格保险的市场效应估计结果 |
3.3.2 对其他蔬菜价格的溢出效应 |
3.3.3 稳健性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蔬菜价格保险政策的农户效应 |
4.1 农户效应的理论依据 |
4.1.1 计划行为理论 |
4.1.2 农户福利理论 |
4.2 数据来源和模型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模型设置 |
4.3 变量和描述性分析 |
4.4 实证分析 |
4.4.1 农户参保决策模型估计结果 |
4.4.2 保险对农户福利影响估计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区域保险差异 |
1.2.2 区域寿险差异化分析 |
1.2.3 区域保险协调 |
1.2.4 寿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区域寿险差异的理论探讨 |
2.1 理论基础 |
2.1.1 区域非均衡性理论 |
2.1.2 保险供给需求理论 |
2.1.3 增长极理论 |
2.2 人寿保险概述 |
2.2.1 人寿保险定义及其特点 |
2.2.2 人寿保险种类 |
2.2.3 人寿保险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 寿险区域差异 |
2.3.1 区域及其划分 |
2.3.2 寿险区域差异的含义 |
2.3.3 寿险区域差异的变动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寿险业区域差异现状 |
3.1 寿险区域发展水平差异 |
3.1.1 寿险保费收入 |
3.1.2 寿险密度 |
3.1.3 寿险深度 |
3.2 寿险结构区域差异 |
3.2.1 市场结构 |
3.2.2 产品结构 |
3.2.3 渠道结构 |
3.2.4 承保结构 |
3.3 寿险发展进程的区域差异 |
3.3.1 市场化程度 |
3.3.2 进步程度 |
3.3.3 开放程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寿险与区域发展环境协调度分析 |
4.1 测度方法 |
4.1.1 协同学的基本理解 |
4.1.2 测度方法 |
4.2 区域寿险与区域发展环境系统设计 |
4.2.1 寿险子系统 |
4.2.2 经济子系统 |
4.2.3 人口子系统 |
4.2.4 社会子系统 |
4.3 协调度的测算结果分析 |
4.3.1 各年份的纵向比较 |
4.3.2 四地区的横向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寿险业区域差距的实证对比分析 |
5.1 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
5.1.1 变量设定 |
5.1.2 数据来源 |
5.2 模型建立和基本假定 |
5.2.1 模型建立 |
5.2.2 基本假定 |
5.3 模型选择与估计 |
5.3.1 平稳性检验 |
5.3.2 面板模型的选择与回归结果分析 |
5.3.3 模型参数估计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公司层面 |
6.2.2 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豆奶饮料概念 |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2.1 4Ps营销理论 |
2.2.2 4Cs营销理论 |
2.2.3 4Rs营销理论 |
2.3 国内外市场营销相关研究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营销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
3.1 维维公司简介 |
3.1.1 维维公司基本概况 |
3.1.2 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产品介绍 |
3.2 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营销现状 |
3.2.1 悦慢精品豆奶产品定位现状 |
3.2.2 悦慢精品豆奶价格策略现状 |
3.2.3 悦慢精品豆奶渠道策略现状 |
3.2.4 悦慢精品豆奶促销策略现状 |
3.3 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存在的营销问题分析 |
3.3.1 内部人员访谈设计 |
3.3.2 内部人员访谈实施 |
3.3.3 市场反馈信息片面 |
3.3.4 忽略电商销售渠道 |
3.3.5 广告促销方式单一 |
3.3.6 产品零售价格高 |
3.3.7 经销商销售信心受挫 |
3.4 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营销问题成因分析 |
3.4.1 调查问卷设计 |
3.4.2 问卷调查实施 |
3.4.3 营销问题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4 营销问题成因分析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与竞争者产品对比分析 |
4.2.2 与竞争者价格对比分析 |
4.2.3 与竞争者销售渠道对比分析 |
4.2.4 与竞争者促销活动对比分析 |
4.2.5 与竞争者综合对比分析总结 |
4.3 市场需求分析 |
4.4 消费者偏好分析 |
4.4.1 消费者偏好问卷调查 |
4.4.2 消费者偏好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营销策略优化 |
5.1 营销策略优化目标 |
5.2 产品策略的优化 |
5.2.1 产品包装方式优化 |
5.2.2 产品营养成分优化 |
5.2.3 产品市场需求调研优化 |
5.3 价格策略的优化 |
5.3.1 产品定价原则 |
5.3.2 整箱价格优化 |
5.4 渠道策略的优化 |
5.4.1 销售渠道设计优化 |
5.4.2 销售渠道管理优化 |
5.4.3 零售门店回报优化 |
5.5 促销策略的优化 |
5.5.1 广告推广方式优化 |
5.5.2 渠道促销活动优化 |
5.5.3 人员促销活动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优化策略实施构想与保障措施 |
6.1 实施构想 |
6.1.1 实施计划 |
6.1.2 实施重点 |
6.2 保障措施 |
6.2.1 组织架构保障 |
6.2.2 公司人员保障 |
6.2.3 公司资金保障 |
6.2.4 企业文化保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维维公司内部人员访谈纲要 |
附录B-1 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营销问题成因调查问卷 |
附录B-2 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消费者偏好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主要的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 |
1.6 分析框架 |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原料奶产业相关概念 |
2.1.2 价格波动的度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给需求理论 |
2.2.2 蛛网模型理论 |
2.2.3 理性预期理论 |
2.2.4 市场失灵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
2.3.2 农产品价格波动驱动的研究 |
2.3.3 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3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 |
3.1.1 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原料奶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
3.2 原料奶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国内供给因素 |
3.2.2 市场需求因素 |
3.2.3 国际贸易因素 |
3.2.4 制度性因素 |
3.2.5 突发事件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与特征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分解法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
4.2.1 Census X13 季节调整方法 |
4.2.2 H-P滤波法 |
4.3 基于GARCH类模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4.3.1 理论适用性与模型介绍 |
4.3.2 变量设置与数据说明 |
4.3.3 模型构建与诊断性检验 |
4.3.4 估计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 |
5.1 引言 |
5.2 概念界定与机理分析 |
5.2.1 价格波动传导的界定 |
5.2.2 中国原料奶与乳制品价格波动传导的机理分析 |
5.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数据说明 |
5.4 模型估计与非线性检验 |
5.4.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5.4.2 门限非线性检验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的非对称传导 |
5.5.2 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开放背景下的国际市场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溢出效应 |
6.1 引言 |
6.2 贸易结构与作用机理 |
6.2.1 中国奶粉进口贸易结构 |
6.2.2 国际奶粉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溢出作用机理 |
6.3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
6.3.1 BEKK-GARCH模型 |
6.3.2 数据说明 |
6.4 模型构建与检验 |
6.4.1 条件均值方程的确定 |
6.4.2 ARCH效应检验 |
6.5 检验结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平抑效应: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 |
7.1 引言 |
7.2 结构演化与作用机理 |
7.2.1 中国奶牛养殖规模结构演化 |
7.2.2 不同养殖规模化对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
7.3 变量选取、模式设置及数据说明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式设置 |
7.3.3 数据说明 |
7.4 模型估计与分析 |
7.4.1 估计方法选取 |
7.4.2 估计结果分析 |
7.5 稳健性检验 |
7.5.1 内生性分析 |
7.5.2 子样本检验 |
7.6 本章小结 |
8 稳定原料奶价格的各地实践: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1 引言 |
8.2 各地区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1 上海市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2 黑龙江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3 山东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4 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3 各地区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的比较与评价 |
8.3.1 比较分析 |
8.3.2 成就与不足 |
8.4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内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5)考虑利他行为偏好的动态闭环供应链微分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2利他决策模式 |
2.1制造商利他(模式M) |
2.2零售商利他模式R |
2.3双方利他模式C |
2.4不同模式下的稳态对比分析 |
3数值算例 |
4结论 |
附录 |
(6)不同主体主导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安排 |
1.4 研究方案: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鲜农产品 |
2.1.2 绿色生鲜农产品 |
2.1.3 普通生鲜农产品 |
2.1.4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
2.1.5 供应商主导 |
2.1.6 零售商主导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效用理论 |
2.2.2 需求函数理论 |
2.2.3 价格理论 |
2.2.4 博弈论 |
2.2.5 最优化理论 |
2.2.6 供应链的协调契约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及特点研究 |
2.3.2 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
2.3.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3.4 政府补贴效率研究 |
2.4 本章小结与问题提出 |
3 零售商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 |
3.1 问题提出 |
3.2 理论模型及假设 |
3.2.1 不同市场条件下的最优定价策略 |
3.2.2 不同情形下均衡结果的分析 |
3.3 仿真分析 |
3.3.1 主要参数的变化对零售商最优销售模式选择的影响 |
3.3.2 主要参数的变化对零售商最优定价策略的影响 |
3.4 案例分析 |
3.5 主要结论 |
4 供应商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模型及假设 |
4.2.1 分散决策下的最优定价策略 |
4.2.2 集中决策下的最优定价策略 |
4.2.3 利润共享契约模型 |
4.2.4 敏感性分析 |
4.3 仿真分析 |
4.4 案例分析 |
4.5 主要结论 |
5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双边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模型及假设 |
5.2.1 分散决策下的最优策略 |
5.2.2 集中决策下的最优策略 |
5.2.3 基于保留收益的利润共享契约模型 |
5.2.4 敏感性分析 |
5.3 仿真分析 |
5.4 案例分析 |
5.5 主要结论 |
6 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下生鲜供应链的政府补贴策略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模型及假设 |
6.2.1 政府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优补贴策略 |
6.2.2 政府对零售商的最优补贴策略 |
6.3 不同模型下均衡结果的分析 |
6.3.1 合作偏好程度的变化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6.3.2 不同模型下均衡结果的比较 |
6.4 仿真分析 |
6.4.1 零售商具有合作偏好行为情形 |
6.4.2 零售商不具有合作偏好行为情形 |
6.5 主要结论 |
7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
附录B.第3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
附录C.第4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
附录D.第5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
附录E.第6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
致谢 |
(7)东莞JDS公司加油站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2 相关理论基础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东莞JDS公司营销策略的现状 |
2.1 东莞JDS公司概况 |
2.1.1 公司发展历程与经营理念 |
2.1.2 公司业务状况 |
2.1.3 公司组织架构 |
2.2 STP现状 |
2.2.1 市场细分现状 |
2.2.2 目标市场选择现状 |
2.2.3 市场定位现状 |
2.3 7P营销组合策略现状 |
2.3.1 产品策略现状 |
2.3.2 价格策略现状 |
2.3.3 渠道策略现状 |
2.3.4 促销策略现状 |
2.3.5 人员策略现状 |
2.3.6 有形展示现状 |
2.3.7 服务过程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莞JDS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竞争的能力分析 |
3.2.2 竞争者进入竞争的能力分析 |
3.2.3 替代产品进行替代的能力分析 |
3.2.4 供应商的商定价格的能力分析 |
3.2.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 需求环境分析 |
3.3.1 市场容量与趋势分析 |
3.3.2 未来市场趋势分析 |
3.3.3 顾客需求调查分析 |
3.4 东莞JDS公司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SWOT组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莞JDS公司营销问题分析 |
4.1 营销战略问题分析 |
4.1.1 市场细分未能占领主要消费群 |
4.1.2 目标市场过于狭窄 |
4.1.3 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
4.2 产品策略问题分析 |
4.2.1 产品品质未能突显 |
4.2.2 消费方式不够便捷 |
4.2.3 顾客消费乐趣不高 |
4.3 价格策略问题分析产品价格过于一刀切 |
4.4 渠道策略问题分析销售渠道过于单一传统 |
4.5 促销策略问题分析促销手段传统难以对焦目标新生代 |
4.6 人员策略问题分析缺乏与顾客互动的相互过程 |
4.7 有形展示问题分析站面展示传统,缺乏活力 |
4.8 服务过程问题分析服务标准缺乏细化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东莞JDS公司营销战略与策略改进建议 |
5.1 营销战略改进建议 |
5.1.1 市场细分吸纳更多客户群体 |
5.1.2 扩大目标市场边际 |
5.1.3 以高品优价智能便捷来重新定位市场 |
5.2 产品策略改进建议:推出“内强外展”的多元化营销策略 |
5.2.1 油品品牌化 |
5.2.2 多角度提升消费方式便捷性 |
5.2.3 绑定消费,增加顾客消费乐趣 |
5.3 价格策略改进建议:增加捆绑返利的惠民策略 |
5.3.1 等额定价 |
5.3.2 高价策略 |
5.3.3 差异化策略 |
5.3.4 组合捆绑定价策略 |
5.4 渠道策略改进建议 |
5.5 促销策略改进建议 |
5.5.1 关联促销组合方案 |
5.5.2 善用裂变式营销关系 |
5.6 人员策略改进建议 |
5.7 有形展示改进建议 |
5.8 服务过程改进建议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考虑产能的需求不确定性供应链合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供应链产能约束的研究 |
2.2 供应链返利促销策略的研究 |
2.3 多周期供应链的研究 |
2.4 供应链合同设计的研究 |
2.5 供应链定价及订货联合策略的研究 |
第三章 有限产能下供应链定价及订货策略 |
3.1 引言 |
3.2 模型描述 |
3.2.1 需求函数 |
3.2.2 注释及假设 |
3.3 供应链在集中决策系统下的定价及订货策略 |
3.3.1 定价和订货的联合策略 |
3.3.2 情况一: 零售商订货不受制造商产能约束 |
3.3.3 情况二: 零售商订货受制造商产能约束 |
3.4 供应链在分散决策系统下的定价及订货策略 |
3.4.1 零售商的决策 |
3.4.2 制造商的决策 |
3.5 供应链在集中和分散决策系统下的策略比较 |
3.6 数值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返利促销下供应链定价及订货策略 |
4.1 引言 |
4.2 模型描述 |
4.2.1 考虑返利策略下不同合同的模型 |
4.3 供应链在集中和分散系统中的最优策略 |
4.3.1 集中系统的最优决策与分散系统的斯坦伯格均衡 |
4.3.2 不同合同下分散决策的性能影响 |
4.4 供应链的帕累托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
4.4.1 带有返利策略利润分享合同的改进 |
4.4.2 带有返利策略批发价合同的帕累托改进 |
4.4.3 带有返利策略利润分享合同和批发价合同的对比 |
4.5 数值算例 |
4.5.1 生产成本c对系统的影响 |
4.5.2 需求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周期供应链生产规模及定价策略 |
5.1 引言 |
5.2 模型描述 |
5.3 N周期合同 |
5.3.1 集中系统下的N周期合同 |
5.3.2 分散系统下的N周期合同 |
5.3.3 N周期合同下分散决策的性能影响 |
5.4 长周期合同 |
5.4.1 集中系统下的长周期合同 |
5.4.2 分散系统下的长周期合同 |
5.4.3 长周期合同下分散决策的性能影响 |
5.5 数值算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9)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区域一体化是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现象之一 |
1.1.2 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引领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
1.1.3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是国家倡导的发展方向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其空间范围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空间范围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评述 |
1.4.2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概况 |
1.4.3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评述 |
1.4.4 产业部门层面的区域一体化研究评述 |
1.4.5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研究评述 |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基础 |
2.1 理论依据 |
2.1.1 共同市场理论 |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1.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2.2 分析框架 |
2.3 基本内容 |
2.3.1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形成动因与概念界定 |
2.3.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实现标志 |
2.3.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动力结构 |
2.3.4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行为主体 |
2.4 发展基础 |
2.4.1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共识愈发稳固 |
2.4.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产业基础愈发坚实 |
2.4.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市场基础不断增强 |
2.4.4 区域发展不平衡驱动长三角体育产业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政府主导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
3.1 发展历程 |
3.1.1 正式启动阶段(2012-2013年) |
3.1.2 不断拓展阶段(2014-2017年) |
3.1.3 国家战略加持阶段(2018年至今) |
3.2 基本特征 |
3.2.1 以政府为主体搭建合作框架 |
3.2.2 稳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
3.2.3 以项目实施引领区域合作 |
3.2.4 推动次级行为主体向企业拓展 |
3.2.5 联合搭建一体化发展平台 |
3.3 制度创新取向 |
3.3.1 加强顶层设计 |
3.3.2 构建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 |
3.3.3 完善区域体育产业合作机制 |
3.3.4 构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接轨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水平测度与演变特征 |
4.1 测度方法评价与选择 |
4.2 相对价格法及其理论模型 |
4.2.1 理论模型——冰山成本模型 |
4.2.2 测度方法——相对价格法 |
4.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4 测度结果与分析 |
4.4.1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滞后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
4.4.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呈现“先放大后收窄”的演变特征 |
4.4.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具有成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短板的风险 |
4.4.4 各相邻省(市)对体育市场一体化水平存在显着个体差异 |
4.4.5 各相邻省(市)对体育市场一体化对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作用显着不一. |
4.4.6 各相邻省(市)对体育市场一体化演变特征存在个体差异且不同步 |
4.5 政策启示 |
4.5.1 进一步提升行动能级 |
4.5.2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动力作用 |
4.5.3 完善体育市场价格监测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 |
5.1 研究设计 |
5.1.1 引力模型引入 |
5.1.2 社会网络分析法引入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城市体育产业个体特征 |
5.3.2 长三角体育产业空间联系水平 |
5.3.3 长三角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特征 |
5.4 政策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6章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模式和实现途径 |
6.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路径模式 |
6.1.1 市场主导型 |
6.1.2 政府主导型 |
6.1.3 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有效配合型 |
6.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
6.2.1 外部环境的刚性约束 |
6.2.2 制度创新的现实瓶颈 |
6.2.3 时代发展的质量诉求 |
6.3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模式选择与实现途径 |
6.3.1 路径模式选择 |
6.3.2 实现途径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上海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作用 |
7.1 功能定位 |
7.1.1 制度创新的先行区 |
7.1.2 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
7.1.3 国际竞争的桥头堡 |
7.1.4 区域发展的辐射源 |
7.2 动力结构 |
7.2.1 源自政府自利性的利润动力机制 |
7.2.2 源自政府公共性的行政动力机制 |
7.2.3 源自中央政府的政策动力机制 |
7.2.4 源自全球化的竞争动力机制 |
7.3 使命方向 |
7.3.1 推进体育产权市场一体化 |
7.3.2 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
7.3.3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 |
7.3.4 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 |
7.3.5 实施肥胖症运动干预行动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未来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10)基于温度管理的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研究 ——以香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生鲜农产品定价相关研究 |
1.3.2 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相关研究 |
1.3.3 香蕉定价相关研究 |
1.3.4 生鲜农产品温度管理相关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温度管理 |
2.1.1 温度管理概念界定 |
2.1.2 阿伦尼乌斯方程 |
2.1.3 3T理论 |
2.1.4 鲜度函数 |
2.2 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 |
2.2.1 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概念界定 |
2.2.2 农超对接主要模式 |
2.3 生鲜农产品定价方法 |
2.3.1 成本导向法 |
2.3.2 竞争导向法 |
2.3.3 需求导向法 |
2.3.4 综合定价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温度管理下的常规采收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模型 |
3.1 农超对接各成员成本收益分析 |
3.1.1 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商品化流程 |
3.1.2 农民合作社成本收益分析 |
3.1.3 超市成本收益分析 |
3.2 基于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模型构建 |
3.2.1 基本假设 |
3.2.2 模型构建 |
3.3 基于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模型分析 |
3.3.1 分散决策下的定价模型分析 |
3.3.2 集中决策下的定价模型分析 |
3.3.3 收益共享契约下的定价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度管理下的提前采收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模型 |
4.1 鲜度函数 |
4.1.1 生鲜农产品鲜度 |
4.1.2 生鲜农产品鲜度评价方法与指标 |
4.1.3 鲜度实验 |
4.1.4 鲜度函数构建 |
4.2 基于鲜度函数的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模型构建 |
4.3 基于鲜度函数的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模型 |
4.3.1 分散决策下的定价模型分析 |
4.3.2 集中决策下的定价模型分析 |
4.3.3 收益共享契约下的定价模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背景介绍 |
5.1.1 公司概况 |
5.1.2 生鲜农产品采购概况 |
5.1.3 香蕉农超对接概况 |
5.2 数据收集及处理 |
5.2.1 新鲜度函数相关数据 |
5.2.2 需求函数相关数据 |
5.2.3 成本函数相关数据 |
5.3 实例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决策模式下的定价 |
5.3.2 不同采收期下的定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matlab程序 |
附录2 鲜度指标变化情况记录表 |
附录3 步步高调研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区域内零售价格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蔬菜价格保险政策效应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郭昕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 张浩宇.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维维公司悦慢精品豆奶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孙雪松. 兰州大学, 2021(12)
- [4]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D]. 王倩倩. 浙江大学, 2020(04)
- [5]考虑利他行为偏好的动态闭环供应链微分博弈[J]. 马德青,胡劲松. 系统管理学报, 2020(05)
- [6]不同主体主导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策略研究[D]. 闻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7]东莞JDS公司加油站营销策略研究[D]. 黄进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8]考虑产能的需求不确定性供应链合同设计研究[D]. 侯西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9]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廉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10]基于温度管理的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定价研究 ——以香蕉为例[D]. 罗湖桥. 广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