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电子技术与产品信息集锦(论文文献综述)
王希军[1](2006)在《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新产业是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特点是依托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高技术形成技术群,光电子技术产业就具有如此特点。因此,本文针对光电子技术的高技术特征,从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学和竞争论等相关理论出发,对技术选择理论在高新产业应用中的问题加以分析,着重于与技术内在发展规律相关的技术轨道、技术发展模型和技术创新动态过程的研究。采用理论与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新产业中的光电子技术产业进行分析和技术选择研究;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光电子产业的关键技术选择展开研究,设计了高技术发展路线图和提出了发展对策。第一,从技术内在发展规律角度,着手研究高新产业技术选择理论和设计方法,首次建立了技术轨道跃迁函数解析模型和创新过程三态转化定量模型。在分析传统的技术选择理论基础和原则的基础上,应用竞争理论建立了高新技术选择的原则,完成了选择方案设计。结合技术选择原则的讨论,建立了高新产业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为开展我国光电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针对光电子技术具有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开展了我国光电子技术科研状况分析。在技术内在发展规律和技术选择理论的指导下,从高技术的科学基础和高新产业面对市场实践出发,研究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通过对全球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初步分析,首次从技术创新动态过程、技术轨道、技术选择和竞争战略等方面对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第三,在自主创新的国家科学发展战略指导下,应用技术选择理论对光电子技术产业提出关键技术选择设计。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创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发展战略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建议。
刘铁根,张凡,查英[2](2004)在《光电子技术及产业区域发展设想》文中认为简要阐述了光电子产业的组成及分类,介绍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和产业发展概况及当前发展热点.分析了天津市光电子技术取得的成果,结合天津市具体情况,对天津市光电子产业发展提出几点设想并简要介绍天津市光电子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张治河[3](2003)在《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创新研究进程表明,创新研究已深入到产业层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力量已从资源禀赋转为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终主要表现为产业创新能力已成共识。在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上,光电子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创建“光谷”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争取竞争主动权。“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旨在提供科学的管理工具,使我国“光谷”建设和发展更健康,更有效。 在对“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鉴于课题包含三个前沿领域——“光谷”、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故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对“光谷”、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和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化,尤其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演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的产业创新系统和技术系统研究成果,建立了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模型,以该模型为框架,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为对象,对产业创新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本研究紧紧围绕“三新”原则,积极追求理论概念上的新认识,技术、方法上的新突破和实践过程中的新效果,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一.对产业创新理论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产业创新的内涵,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内容。 二.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要素和结构,进一步充实了产业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 三.在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罗艾·劳斯韦尔(Roy Rothwell)的“创新过程与政策工具的作用”模型进行了重大改进,将技术系统移入模型,创造性地加入了评价系统,创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就其功能型子系统进行了分析,为产业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工具。 四.在产业创新系统框架下对“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 五.在研究以“光谷”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阐明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只能是带动,不能是“替代”的观点。认为“中国光谷”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带动;这种带动功能的实现途径是通过“光谷”的强大技术扩散功能,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保证功能实现的有效工具是产业创新系统。 本文作者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拓展空间,本研究仅是该选题的开始而非结束。已经取得的成果均是建设性的,尚有许多领域需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要探索,尚需对更多的领域进行研究才能充分理解产业创新系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产业创新系统的规律。在“光谷”的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光电子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避免“光谷”形成“飞地”;加强通过产业创新系统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避免出现“光谷”的发展,是以某些区域的衰退为代价,光电子产业的繁荣是以某些产业的非自然衰落为代价。
张治河,金鑫[4](2003)在《我国“光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海湾战争使全球对光电子技术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为"光谷"建设增加了更深刻的竞争内涵,也决定了"光谷"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全球背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光谷"建设的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光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建设"光谷"的相应对策。
中国光协激光专业分会秘书处[5](2002)在《二○○一年我国激光、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以激光技术为核心的光电子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一项实用性极强的高新技术,激光、光电子技术已深入应用于信息、能源、材料、航天航空、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技术领域,将是新世纪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工业发达国家斥巨资扶植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激光、光电子技术将在人类的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国防、医疗以及文化生活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王振亚[6](1994)在《CO2激光器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介绍了用于材料加工的CO2激光器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大功率和低功率CO2激光器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杨臣华[7](1986)在《电子工业部激光红外专业情报网建网十周年——工作回顾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电子工业部为加速发展激光与红外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密切科研、生产、应用和教学间的联系,加强情报信息交流协作,于1976年成立了激光专业和红外专业两个科技情报网的组织。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网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两网在组织和活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激光网建网初期成员有34个单位,现有正式成员50个单位,联系单位4个,网内分设团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应用技术、光纤和光学加工与镀膜五个专业组;红外网建网初期有21个单位,现有正式成员27个,联系单位4个;网内分设材料、器件、应
周进[8](1985)在《全国光电子技术交流会及展览会》文中研究指明 为推动我国光电子学术技术交流,沟通光电子信息渠道,纪念激光器诞生二十五周年,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等有关单位将于今年十月在武汉联合举办大型的全国光电子技术交流会及展览会,并编印“中国光电子集锦”。
韩馥儿[9](1991)在《世界光纤通信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在80年代,随着光纤通信在长途通信干线和市话局问中继线上的大量推广应用,促使世界光纤通信市场迅速增长,至1090年达到了30亿美元。进入90年代,由“光纤到家”(FTTH)引起的光纤革命已在美、日、英等国日趋明朗,很快将席卷全球。90年代中期,光纤用户线将出现转机,光纤局域网市场将迅速崛起,海底光缆通信市场会进入鼎盛时期,光纤传感器市场将急剧增长。
机电部红外专业情报网[10](1991)在《工作回顾与展望——建网15周年纪念》文中研究表明 1976年7月,当时的第四机械工业部为加速发展激光与红外科学技术,密切科研、生产、教学与应用间的联系,加强情报信息交流协作,在天津召开会议,成立了激光专业情报网与红外专业情报网。十五年来两网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全体成员单位共同努力下,在网的业务活动与组织建设上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二、光电子技术与产品信息集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电子技术与产品信息集锦(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技术选择文献综述 |
1.2.2 适度技术的技术选择 |
1.2.3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相关研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技术选择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
2.1 技术选择理论的基础 |
2.1.1 技术哲学理论 |
2.1.2 技术选择方法论 |
2.2 技术选择的相关理论 |
2.2.1 技术哲学的观点 |
2.2.2 技术预测 |
2.2.3 技术预见 |
2.2.4 技术轨道 |
2.2.5 技术跨越 |
2.2.6 技术路线图 |
2.3 灰度预测方法 |
2.3.1 灰色预测的概念简介 |
2.3.2 灰度关联度理论 |
2.3.3 灰度预测理论 |
2.3.4 模型检验 |
2.3.5 GM(1,1)残差模型及应用 |
2.3.6 适用性判别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技术选择的理论模型研究 |
3.1 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1.1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
3.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1.3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 |
3.2 生命周期理论的洛仑兹曲线模型 |
3.2.1 洛仑兹曲线 |
3.2.2 频度空间生命周期理论意义的讨论 |
3.3 技术发展模型及技术轨道转辙证明 |
3.3.1 逻辑斯蒂曲线模型及技术选择 |
3.3.2 技术选择中的技术轨道转辙 |
3.4 创新动态过程的瓶颈模型 |
3.4.1 A-U模型的量化说明 |
3.4.2 动态创新过程理论的模型 |
3.4.3 对动态创新过程理论的量化 |
3.4.4 创新动态模型的判据 |
3.4.5 判据的使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研究 |
4.1 技术选择的界定 |
4.2 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 |
4.3 技术选择的主体确定原则 |
4.4 技术选择的目标原则 |
4.4.1 企业层面的技术选择 |
4.4.2 产业方面的技术选择 |
4.4.3 国家层面的技术选择 |
4.5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原则 |
4.6 高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原则 |
4.6.1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特性 |
4.6.2 高新产业技术发展的准则 |
4.6.3 竞争理论上的高新产业技术选择原则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 |
5.1 传统技术选择理论剖析 |
5.1.1 经典技术选择理论 |
5.1.2 传统技术选择理论的本质 |
5.2 基于技术选择的高新产业中高技术的本质特征 |
5.2.1 高技术的本质特征 |
5.2.2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及特点 |
5.2.3 光电子产业的高技术特征 |
5.3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
5.3.1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新视角 |
5.3.2 新视角下的高新产业技术选择指导原则 |
5.3.3 新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6.1 光电子技术产业概况 |
6.1.1 光电子技术产业简介 |
6.1.2 光电子产业产品构成 |
6.2 国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
6.2.1 国外光电子产业经济规模 |
6.2.2 国外光电子产业产品构成分析 |
6.2.3 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
6.3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 |
6.3.1 吉林省光电子产业现状及发展 |
6.3.2 我国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形势 |
6.4 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
6.4.1 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发展趋势概述 |
6.4.2 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状况分析 |
6.4.3 我国光电子产业基础分析 |
6.4.4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选择方案设计 |
7.1 光电子产业技术选择的总体思路 |
7.2 国外光产业技术发展路线概述 |
7.2.1 产业关键产品技术 |
7.2.2 产业关键工艺技术 |
7.2.3 国外光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
7.3 光电子产业技术轨道特征分析 |
7.3.1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关联度分析 |
7.3.2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聚类分析 |
7.3.3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因子分析 |
7.4 激光技术发展轨道的理论分析 |
7.4.1 1997-2005 年全球激光产品的统计分析 |
7.4.2 固体激光技术轨道转辙的分析 |
7.5 激光技术创新动态过程分析 |
7.5.1 激光产品的聚类分析 |
7.5.2 激光产品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
7.6 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 |
7.6.1 根据文献对光电子技术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
7.6.2 我国光电产业技术选择的方案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我国光电子产业关键技术选择与发展对策 |
8.1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准则 |
8.2 日本制定的光存储技术路线图的启示 |
8.3 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关键技术选择 |
8.4 激光关键技术及选择 |
8.4.1 激光制造和加工技术 |
8.4.2 激光医疗技术 |
8.4.3 光通信技术 |
8.5 液晶显示领域关键技术及选择 |
8.6 LED关键技术及选择 |
8.7 太阳能关键技术及选择 |
8.8 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对策研究 |
8.9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工作总结 |
9.2 未来研究展望 |
9.3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Mathcad2000 计算灰色关联度程序 |
附录2 Mathcad2000 计算GM(1,1)残差预测模型程序 |
附录3 Mathcad2000 计算模型误差检验程序 |
附录4 2003 年和2004 年激光器构成比汇总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3)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体系与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创新理论的历史演化 |
2.2 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光学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2.4 相关机构及学术刊物 |
2.5 国内外相关网站概况 |
第三章 产业创新的理论基础 |
3.1 与产业创新相关的重要概念 |
3.2 与产业创新系统相关的几个重要理论 |
第四章 产业创新 |
4.1 产业创新研究的历史回顾 |
4.2 产业创新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
4.3 产业创新的内涵 |
第五章 产业创新系统 |
5.1 系统 |
5.2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历史回顾 |
5.3 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 |
5.4 产业创新系统的要素 |
5.5 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 |
5.6 产业创新系统的政策 |
5.7 产业创新系统的评价 |
5.8 产业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六章 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 |
6.1 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原则 |
6.2 产业创新系统的分析与构建基础 |
6.3 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及运行 |
第七章 “光谷”的产生与发展 |
7.1 “光谷”的概念 |
7.2 “中国光谷”产生的背景 |
7.3 国外“光谷”的产生与发展 |
7.4 国内“光谷”的产生与发展 |
7.5 国内外“光谷”发展态势 |
第八章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 |
8.1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的支撑条件 |
8.2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构建 |
8.3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功能分析 |
8.4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实证分析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主要成果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9.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鸣谢 |
附录 |
主要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 |
获奖证书 |
四、光电子技术与产品信息集锦(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D]. 王希军. 吉林大学, 2006(05)
- [2]光电子技术及产业区域发展设想[J]. 刘铁根,张凡,查英.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2004(03)
- [3]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 张治河.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3)
- [4]我国“光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 张治河,金鑫. 中国软科学, 2003(01)
- [5]二○○一年我国激光、光电子产业的发展[A]. 中国光协激光专业分会秘书处. 2002年全国全固态激光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2(总第063期)
- [6]CO2激光器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J]. 王振亚.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1994(01)
- [7]电子工业部激光红外专业情报网建网十周年——工作回顾及展望——[J]. 杨臣华. 激光与红外, 1986(01)
- [8]全国光电子技术交流会及展览会[J]. 周进. 光电子学技术, 1985(01)
- [9]世界光纤通信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韩馥儿. 电线电缆, 1991(04)
- [10]工作回顾与展望——建网15周年纪念[J]. 机电部红外专业情报网. 激光与红外, 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