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A安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屿昕[1](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文献角度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况,理清现有干预措施种类及结局指标类型,了解临床对该病研究侧重点,确定待加强研究领域,为学者开展领域内研究提供参加依据。2.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价与排序,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na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03(更新检索时间)。纳入不同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疗法,不区分剂型与给药途径;对照措施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不做限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液指标、电子肠镜表现、肠道菌群。研究采用Mapping review研究方法绘制纳入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并使用AMST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报告质量。研究二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工作,分析其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研究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贝叶斯框架下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使用Revman 5.3进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 1.16.5和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间接比较分析,对每个结局指标绘制网状结构图和Rank排序图,寻求当前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案于2020年10月注册于PROSPERO平台(CRD420213867)。结果研究一纳入73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报告质量都为极低。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限定为疾病活动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缓解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非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13.7%(10/73)系统评价不限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其他研究未对受试者病情做明确限定。46.6%(34/73)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仅为中医药干预,其余均为中西医结合干预。干预措施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栓塞纳肛、静脉注射、穴位贴敷、超声诱导。对照措施通常包括西医临床一线用药,如美沙拉秦、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制剂、肠道益生菌、安慰剂等。没有研究使用空白对照。58.9%(43/73)的研究报告了有基金支持,39.7%(29/73)的研究未报告受试者的诊断标准。研究二纳入410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5727名受试者。方法学特征方面,单中心试验占比最多(337/410,82%),10.9%(45/412)试验未报告研究对象来源,双中心的试验有18项,3中心试验7项,4中心试验1项,9中心试验1项,13中心试验1项,18中心试验1项。5.1%(21/410)试验对患者或研究者进行盲法,没有试验报告结局评价人员相关盲法信息。1.7%(7/410)试验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64.9%(266/410)试验未报告详细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29.5%(/121/410)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其中随机数字表法是最常用的(n=109),随机抽签法(n=9),抛硬币法(n=1),有1项试验仅报告使用简单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另外还包括中央随机法(n=3)、软件随机(n=13)、区间随机法(n=1)。有1项试验报告了样本量估算。0.5%(2/410)试验报告有方案注册。8.5%(35/410)试验报告了存在缺失数据,27.1%(111/410)试验报告有基金支持。平均样本量为(84.2±40.3)例。临床特征方面,59.3%(243/410)试验针对活动期UC患者,2.2%(9/410)试验针对缓解期患者,1项试验针对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其余38.3%(157/410)未报告疾病分期情况。涉及干预措施265种,其中中成药21种。有3种干预措施的试验超过10项,包括18种中药剂型。干预组中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7种,频率前三依次是口服(n=214)、灌肠(n=128)、口服结合灌肠(n=86),其次为药物纳肛(n=4)、静脉点滴(n=1)、口服结合贴敷(n=1)、口服结合静脉点滴(n=1)。纳入研究报告最多的结局指标是临床综合疗效指标,其次为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等。研究三纳入33项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涉及2862例,其中男性受试者多于女性受试者(男性1209例,女性960例),每组的基线特征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33篇RCT中,42.4%(14/33)的试验没有报告随机数字生成的方法。三项研究实施了双盲。没有试验对结局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18.2%(6/33)的试验得到了资金支持。研究共涉及19种干预措施,多数为中成药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单独应用中成药的研究较少。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脓血便/腹痛消失率方面使用锡类散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并且安全性可能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在腹泻消失率/里急后重消失率方面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结论关于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量较多,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的报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整体研究质量偏低,并且对照措施采用安慰剂的研究较少,目前得出的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阳性结果结局指标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结论。领域内涉及干预措施范围较广,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数量更多、方法学设计更严谨、研究报告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
殷秀雯[2](2021)在《加味三黄汤灌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LRP3/Caspase-1/IL-1β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的疑难疾病,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疾病。UC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所介导的免疫反应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目前西医治疗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且复发率高。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以清热祛湿解毒为主的加味三黄汤灌肠治疗UC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够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IL-17等的表达,减轻肠道炎症,还能促进肠道粘膜愈合。如果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则有望提高其临床治疗疗效。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加味三黄汤灌肠干预UC大鼠,并观察该药对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NLRP3/Caspase-1/IL-1β通路的影响,探讨加味三黄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正常组=10,n模型组=15,n中药组=15,n西药组=15),其中正常组大鼠正常喂养,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大鼠采用TNBs/乙醇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对以上四组大鼠分别采用0.9%NaCl、0.9%NaC1、0.8g/ml加味三黄汤灌肠液、0.02g/ml美沙拉嗪灌肠液,按10ml/(kg.d)药量进行灌肠,持续10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体重变化、饮食、毛色、活动情况),计算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后,取大鼠结肠组织进行肉眼观察,并进行HE染色和病理观察;取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IL-6、IL-17a等炎症因子的含量;取大鼠结肠组织,采用Western Blot 检测 NLRP3、Gasdermin D 和 caspase-1 的表达。结果:1.正常组大鼠精神正常、行为活跃,体重正常增加。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精神不佳、行为不活跃,可见大便不成形,伴粘液脓血便;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体重有所增加,精神稍差,活动尚可,大便不成形,粘液脓血便较少;2.模型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3.模型组大鼠的结肠长度与正常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的结肠长度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呈黑褐色、结肠粘膜糜烂、溃疡、萎缩明显。相比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粘膜病变更轻微,且溃疡面积更小,部分样本的结肠粘膜损伤基本已恢复正常。且模型组大鼠的黏膜损伤指数评分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的黏膜损伤指数评分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4.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肠壁增厚、明显粘膜缺损、组织结构紊乱、细胞形态欠佳。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粘膜各层结构及细胞形态有所恢复。5.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IL-17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血清的IL-1β、IL-6、IL-17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有降低(P<0.05)。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Gasdermin D和Caspase-1的表达较正常组均显着升高(P<0.05)。中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Gasdermin D和Caspase-1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5)。结论:1.加味三黄汤灌肠液可以有效减轻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肠道炎症病变,改善模型大鼠生存质量。2.加味三黄汤灌肠液可以降低模型大鼠IL-1β、IL-6、L-17a等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3.加味三黄汤灌肠液能通过降低炎性小体NLRP3的表达,抑制Caspase-1的活化和GasderminD的合成,进而下调IL-1β等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产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孔海霞[3](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辨证用药的寒热规律分析目的:已通过检索近十年文献得到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用药特点,活动期以清热药为主,缓解期以补虚药为主,而在药性的统计中,活动期以寒凉药物为主,缓解期以温热药为主。进一步明确我院中医药治疗UC不同疾病分期下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和肛肠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住院病历处方药物组成建立数据库,对单药药味、药性及功效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得到UC活动期重度共计用药100味,使用总频次共474次,中度用药110味,使用总频次共681次,轻度用药141味,使用总频次共977次,缓解期用药117味,使用总频次共496次;在药类分布上,UC活动期的重度和中度均以清热药为主,活动期的轻度及缓解期均以补虚药为主;在药性分布上,UC活动期重度使用的药物性味以寒凉药为主,频率41.77%;中度、轻度及缓解期使用的药物性味以温热药为主,频率分别为41.41%、40.94%、38.31%;聚类结果显示,UC活动期以白头翁汤为基础方,随着疾病的活动度下降,温热药物的应用逐渐增多,缓解期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结论:UC主要治疗原则以祛邪泻实、调和脾胃气机为主,活动期偏重清法和缓解期偏于补法,活动期随着病情活动度减轻,使用的药物药性偏于温热。第二部分经典寒热方剂对肠道温度受体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在基于疾病分期进行寒热辨证的基础上,观察经典寒热方剂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温度受体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寒热辨证施治法起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1.分组:将SD大鼠44只,体质量218~224 g,于实验开始前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取4只大鼠留取肠道标本作为基线数据。剩余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模型组25只;对照组分别于造模第10天、17天、24天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留取数据;模型组大鼠于造模第10天随机处死5只,并随机分出5只作为清热组;模型组造模第17天随机处死5只,并随机分出5只作为温阳组。2.造模:除空白对照组大鼠予蒸馏水自由饮用,模型组通过自由饮用4.5%硫酸葡聚糖钠盐溶液(DSS溶液)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第10天起,模型组大鼠继续自由饮用1%DSS溶液维持7天;造模第17天起,所有动物均自由饮用蒸馏水。3.给药:造模第10天起,清热组予以白头翁汤10.5 g/kg/d;造模第17天起,温阳组予以理中汤8.4g/kg/d,均予每日1次灌胃并持续治疗1周。4.每日记录大鼠一般情况、饮水量,每日称取体重记录。5.通过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对大鼠进行模型确认及疾病分期。6.使用Western-blot法检测温度受体TRPV1、TRPM8蛋白的表达。明确UC大肠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大鼠温度受体表达的特点,同时评价经典寒热方剂对UC的治疗作用及对TRPV1、TRPM8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1.由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在自由饮用4.5%DSS溶液第10天大鼠表现为易激惹、明显的粘液脓血便以及体重的下降,提示大鼠UC模型诱导成功。2.体重:空白对照组大鼠的体重逐渐增加,无异常。造模第10天、第17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第24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上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同期模型组体重值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炎症评分: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评分显着上升,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予以白头翁汤、理中汤分别治疗1周后,炎症评分均有下降,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4.模型组温度受体表达情况:基线及各对照组中均可见TRPV1的阳性表达,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D10)、模型组(D17)、模型组(D24)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TRPV1表达下调。基线及各对照组中均可见TRPM8的阳性表达,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D10)、模型组(D17)、模型组(D24)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TRPM8表达逐渐下调(P>0.05)。5.治疗组温度受体表达情况:清热组较同期模型组TRPV1表达水平下调(P>0.05),温阳组较同期模型组TRPV1的表达上调(P>0.05)。清热组TRPM8较同期模型组表达水平上调(P>0.05)。温阳组TRPM8较同期模型组表达上调(P>0.05)。6.发现了 rV1/M8变化曲线。基线组大鼠是寒温平衡,以此数据作为基线,用TRPV1及TRPM8表达量的比值(缩写为rV1/M8)可得到一条寒热相对变化曲线,可看出,在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极期时,rV1/M8表达上升,TRPM8快速下调,TRPV1下调不明显,与UC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证的辨证相一致;在炎症后期,TRPV1表达快速下调,TRPM8下调趋势缓慢,rVl/M8表达下调,与UC缓解期的脾胃虚寒证的辨证相一致。经白头翁汤治疗后,rV1/M8较模型组同期下调明显,同时低于寒温平衡线;经理中汤治疗后,rV1/M8下调,且低于寒温平衡线。结论:1.DSS溶液可以诱导出的大鼠UC模型,具有良好的剂量-时间-病理相关性,能够基本模拟UC的大肠湿热及脾胃虚寒证,适合进行UC的寒热证研究。2.随着UC辨证阶段转化,温度受体表达出现规律性变化,在大肠湿热阶段,TRPV1、TRPM8下调;在脾胃虚寒阶段,TRPV1下调,TRPM8下调。3.寒温方剂按照传统分阶段辨证使用能够有效减轻肠道组织炎症,同时可干预温度受体的表达水平。清热方剂可降低TRPV1表达,温阳方剂可提升TRPV1表达;清热方剂可提升TRPM8表达,但温阳方剂也可提升TRPM8表达。温度受体可能是传统寒热药物的疗效作用靶点之一。4.rV1/M8与UC的传统寒热辨证具有较好的契合性,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并深入研究。
贺潇月,谢钧[4](2021)在《少数民族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溃疡性结肠炎是反复发作,较难治愈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中西医治疗方法多样。通过检索近15年来,少数民族医药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献报道,总结民族特色内外治疗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赵颖[5](2021)在《加味参柏灌肠方治疗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从加味参柏灌肠方干预轻度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前后的临床症状、肠镜征象、黏膜愈合、病理改善和安全性情况,观察加味参柏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本病的临床效用和安全性,并对该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病例共选取30例来自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门诊的轻度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符合中医大肠湿热证的诊断标准,予加味参柏灌肠方滴注保留灌肠,每晚一次,总疗程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复查肠镜和病理,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肠镜征象积分、Baron评分、改良Mayo评分、黏膜组织学积分,评估本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1.中医症候疗效: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候积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腹泻、腹痛、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胀较前均有改善。临床治愈1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3.3%,显效率为46.7%,总有效率为93.3%。2.肠镜疗效: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70%,总有效率为90%。治疗后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较前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黏膜愈合25例,未愈合5例,黏膜愈合率为83.3%。治疗前Baron评分多分布于轻中度病变,其中轻度病变11例,中度病变17例,重度病变2例,治疗后正常21例,轻度病变4例,中度病变5例。3.病理组织学:治疗前后的肠镜病理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综合疗效:临床痊愈13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43.3%,显效率为23.3%,总有效率为90.0%。5.安全性:患者使用加味参柏灌肠方保留灌肠期间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复查肠镜未出现加重或癌变。研究结论:加味参柏灌肠方保留灌肠可帮助修复肠黏膜,促进黏膜愈合,减少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并能改善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并且安全性良好,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复查肠镜未发现明显加重或者病理进展等。
张彦成[6](2021)在《参白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IL-1、IL-6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参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IL-1、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及脾胃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参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周期。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总有效率、各项中医证候积分、Mayo评分、Mayo内镜亚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的差异。结果1疾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93.4%)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相当。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在改善腹泻、黏液脓血便方面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腹痛、里急后重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Mayo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Mayo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Mayo评分方面有显着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内镜亚评分比较:治疗后Mayo内镜亚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存质量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IBDQ4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在4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血清IL-1、IL-6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IL-6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在血清IL-1、IL-6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复发率比较:通过随访,对照组为20%,治疗组3.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参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UC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IL-1、IL-6分泌有关。
其乐格尔[7](2020)在《关于蒙医扎沐滋、尼如哈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古今文献的整理研究,对蒙医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的分类,主治病症,药物应用以及方法和工具进行归纳,明确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的优势病种,总结用药,方法和工具的特点,为蒙医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方式,对古籍文献主要通过收集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通辽市新华书店、导师珍藏书籍中查阅经过一一排查和筛选,从8-20世纪着作藏医学中蒙文翻译版及医学代表性的历史医籍,包括综合性医着,专着,医案等文献。2.期刊:对现代文献主要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选核心期刊,为灌肠主题词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中国蒙医药杂志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选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为主题词检索从2009-2019年有关于灌肠,扎沐滋和尼如哈的临床治疗类期刊和论文,从中收集与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的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整理,数理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的概念,作用及其理论的发展,利用Excel软件建立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归纳扎沐滋和尼如哈的用药与特点,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1、从蒙文出版的文献中记载有扎沐和滋尼如哈等内容的书籍41册。关于扎沐滋的25部,关于扎沐滋的比较全的有9部。①在扎沐滋治疗中,药物使用累计103种。单药物频数是402次。使用最多的是荜拨。肉、油、和牛奶、共15种药剂。经过重复发现的有160次。使用最多的是牛奶。扎沐滋禁忌症共19例,禁忌症频数72次。扎沐滋适应症102例,频数156次。临床主用扎沐滋内科有17种疾病,频数83次。最常用的是便秘。②有尼如哈的35本书,关于尼如哈的比较全的10本书。在尼如哈中,药物使用累计69种。单药物的频数共336次。使用最多的是大黄。禁忌症21例,适应症共90例。4次频数以上为20种疾病。临床上主要使用尼如哈的内科有16种疾病,频数132次,排尿排便困难。2、期刊中采用抽取方法,符合蒙医使用尼如哈的15篇论文,符合现代医学使用扎沐滋和尼如哈要求的论文共收到69篇。内有10种疾病,频数54次,其中最多的是结肠疾病。在蒙医学中,尼如哈病为4种,频数15次,其中最多的是结肠疾病。结论:一、扎沐滋和尼如哈起源于印度阿尤韦德医学。古代文献中,扎沐滋和尼如哈广泛应用于临床,由内容分散到规范化,药物基础药物清晰,形成了具有理论系统特性的塔本威勒中的两种疗法。如今,尼如哈在蒙医学上的医术已为人们有所认识,已成为临床上不可缺少的特色。此外,由于扎沐滋的内容缺乏基础知识,误认为扎沐滋和尼如哈的用法同样,因此,扎沐滋的用法也逐渐失去了使用。此外,汉族药物和现代化医学都有具有自己特点的腹胀、灌肠治疗方法。二、由于环境等外界影响不同,古代时期的临床应用不同。在古代医学中,知识及手技虽广泛,但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影响,未能开发临床中的标准。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科技创新的影响而发生大的变化,疾病的认识、标准随之改。通过统计分析,扎沐滋疗法使用主要疾病有内科、外科、妇科、温病、男科疾病等。三、通过扎沐滋和尼如哈药物统计分析:扎沐滋药物主要由苦、辛辣、盐味、热性、温性、降巴达干和气、壮阳、滋润、活络、宰虫、排毒等功能组成。尼如哈主要有:由苦、辣味、寒性、温性、降巴达干、调理体质、活血、促进气血循环,泻法、除黄水、宰虫、排毒等强有力的药物组成以及根据病因,发病部位,治疗原则分类了三种扎沐滋和尼如哈。
孙菲菲[8](2020)在《祛毒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祛毒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保留灌肠,其中观察组30例(祛毒汤加减),对照组30例(复方黄柏液涂剂);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等进行评分,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在近期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主要单项症状(便下黏液脓血、腹痛等)疗效及改良Mayo评分中,两组结果相当;观察组在改善便下黏液脓血、腹泻、腹胀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祛毒汤加减方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可推广应用于临床中。
温培培[9](2020)在《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并与美沙拉嗪肠溶片进行对比,客观评价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及门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72例(含脱落病例)。均辩证为脾虚湿热型。分为两组,每组36例,试验组给予口服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灌肠液为院内中药制剂五味消澼液;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疗程都为两个月。仔细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连续服药8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并将相关观测指标利用统计软件SPSS22.0来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客观评价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1)。中医症状疗效比较,在里急后重、腹胀、纳差食少、肛门灼痛、腹痛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组内及组间分别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症状,疗效优于美沙拉秦肠溶片,安全性好。
王童[10](2020)在《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活动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沙拉秦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周期结束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电子结肠镜下病变肠黏膜评分及综合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有28例患者完成试验,对照组有29例患者完成试验。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病变累及范围、纤维电子结肠镜下病变肠黏膜分级、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等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2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42%,对照组有效率86.21%,P<0.05,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在肠镜下病变肠黏膜评分方面:Z=-5.705,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方面,效果较对照组更好。4.综合疗效方面:治疗2周后,观察组完全缓解1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2.86%。治疗2周后,对照组完全缓解13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82.76%。说明观察组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尿常规、生化功能及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说明两组药物安全性均尚可。结论: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可有效缓解活动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肛门灼热等临床症状,在修复病变肠黏膜时治疗效果显着,且疗效优于美沙拉秦灌肠液,安全性良好,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二、FA安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A安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1.3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
2. 流行病学信息 |
3. 患者生活质量 |
4. 疾病治疗 |
4.1 现代医学治疗现况 |
4.2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现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证据图评价 |
1. 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数据提取与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3.2 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发表情况 |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5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3.6 证据分布图 |
4. 讨论 |
4.1 研究主要发现 |
4.2 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 |
1. 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研究方法学设计特征 |
3.3 纳入研究临床特征 |
3.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4. 讨论 |
4.1 该领域RCT方法学特征存在的不足 |
4.2 该领域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成药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的网状Meta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案注册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偏倚风险评估 |
2.7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筛选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一致性分析及发表偏倚 |
3.7 Rank排序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加味三黄汤灌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LRP3/Caspase-1/IL-1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药内服 |
3 中医外治法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的研究现状 |
1 UC的致病因素 |
2 UC的发病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观察指标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
2 各组大鼠DAI指数 |
3 各组大鼠结肠粘膜损伤情况和损伤评分 |
4 各组大鼠结肠HE染色病理结果 |
5 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IL-17a的变化 |
6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GasderminD、Caspase-1的表达 |
第三节 讨论 |
1 中医对UC的认识 |
2 加味三黄汤灌肠治疗UC的理论认识 |
3 实验性UC大鼠模型的选择 |
4 加味三黄汤治疗实验性UC的疗效评价 |
5 加味三黄汤通过NLRP3/Caspase-1/IL-1β治疗UC的机制分析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TRPV1和TRPM8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表达特征及中药的调控特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辨证用药的寒热规律分析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资料总计 |
2.2 频数分布 |
2.3 类别分布 |
2.4 UC不同疾病分期聚类分析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3.1 药物频数 |
3.2 药类药性分布 |
3.3 聚类分析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典寒热方剂对肠道温度受体TRPV1、TRPM8的表达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
2.2 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制备 |
2.3 大鼠给药方法 |
2.4 大鼠称重方法 |
2.5 大鼠整体观察 |
2.6 实验动物样品的采集方法及处理 |
2.7 结肠组织的固定、切片及HE染色 |
2.8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RPV1、TRPM8蛋白表达 |
2.9 统计学处理数据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状态观察 |
3.2 大鼠体重变化(单位 g) |
3.3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及结肠组织病理切片下观察 |
3.4 DSS诱导的大鼠UC结肠组织TRPV1、TRPM8蛋白表达特点 |
3.5 白头翁汤、理中汤对DSS诱导的大鼠UC结肠组织TRPV1、TRPM8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 发现rVl/M8与溃疡性结肠炎传统的寒热辨证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具有作为寒热证指标的潜力 |
4. 讨论 |
4.1 炎症不同时期温度受体变化的特点 |
4.2 白头翁汤调控温度受体的表达 |
4.3 理中汤调控温度受体的表达 |
4.4 白头翁汤、理中汤调控rV1/M8的表达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
附录2 综述一中筛选的文献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少数民族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少数民族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及论述 |
1.1 维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2 藏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3 蒙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4 壮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5 傣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6 其他民族医学 |
2 少数民族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
2.1 维医临床研究 |
2.2 藏医临床研究 |
2.3 蒙医临床研究 |
2.4 壮医临床研究 |
2.5 傣医临床研究 |
2.6 彝医临床研究 |
2.7 侗医临床研究 |
2.8 苗医临床研究 |
2.9 瑶医临床研究 |
3 少数民族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研究 |
3.1 维医药 |
3.2 藏医药 |
3.3 蒙医药 |
3.4 壮医药 |
3.5 彝医药 |
3.6 侗医药 |
3.7 苗医药 |
4 少数民族医药特点和优势 |
5 展望 |
(5)加味参柏灌肠方治疗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3 西医治疗进展 |
2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沿革 |
2.2 病因病机探讨 |
2.3 中医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病例来源 |
2.2 药物准备与给药方法 |
2.3 疗程及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入选病例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3.3 治疗前后肠镜比较 |
3.4 治疗前后肠镜病理组织学比较 |
3.5 综合疗效分析 |
4 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加味参柏灌肠方治疗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1 “从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 |
1.2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 |
1.3 溃疡性结肠炎病机探讨 |
1.4 治则治法和组方思路 |
2 加味参柏灌肠方的组成及方解 |
2.1 方药基本组成和配伍特点 |
2.2 具体药物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医主要症候评分表 |
附录二 肠镜评分表 |
附录三 Geboes评分表 |
附录四 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参白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IL-1、IL-6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终止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一般治疗 |
3.2 治疗组治疗 |
3.3 对照组治疗 |
3.4 保留灌肠方法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4.1 观察指标 |
4.2 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资料 |
6.2 临床疗效 |
6.3 中医证候疗效 |
6.4 Mayo评分 |
6.5 内镜亚评分 |
6.6 生存质量评分 |
6.7 血清IL-1、IL-6 治疗前后测定 |
6.8 随访复发率 |
6.9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病因病机 |
2 免疫机制 |
3 治疗 |
3.1 西医治疗 |
3.2 中医治疗 |
4 参白灌肠方组方配伍及药理学分析 |
5 参白灌肠方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5.1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5.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5.3 参白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UC可能的作用机制 |
第三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及展望 |
2.1 存在问题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现状及中医治疗优势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7)关于蒙医扎沐滋、尼如哈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8)祛毒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临床资料来源与收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终止研究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药物的组成 |
2.2 药物的制备方法 |
2.3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
2.4 治疗方案 |
2.5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
2.6 疗效判定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性资料分析 |
3.2 疗效性分析 |
3.3 安全性评价 |
3.4 病例脱落 |
3.5 结论 |
讨论 |
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及“大肠湿热型”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探析 |
2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3 方药分析 |
3.1 方药概述 |
3.2 方药分析 |
4 保留灌肠方法依据及注意事项 |
4.1 保留灌肠方法依据 |
4.2 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
5 结果分析 |
5.1 近期综合疗效分析 |
5.2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5.3 主要症状疗效分析 |
5.4 改良Mayo评分分析 |
6 待解决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9)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试验研究 |
1 病例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试验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病例标准 |
3.5 脱落病例处理 |
4 临床试验方法 |
5 技术路线 |
6 观察指标 |
6.1 安全指标 |
6.2 临床疗效计分法 |
6.2.1 主要症状指标 |
6.2.2 次要症状指标 |
6.3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情评估 |
1.4 入组标准 |
2.治疗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给药过程、体位、注意事项 |
3.观察指标 |
3.1 疗程周期 |
3.2 安全性观察 |
3.3 不良反应 |
4.疗效评价标准 |
4.1 中医证候积分指标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4.3 纤维电子结肠镜下肠黏膜病变评分指标 |
4.4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病例完成情况 |
2.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1 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比较 |
2.2 疾病严重程度、病变累及范围的比较 |
2.3 纤维电子结肠镜下病变肠黏膜分度的比较 |
3.疗效比较 |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 12) |
3.3 肠镜下病变肠黏膜评分比较 |
3.4 综合疗效比较 |
4.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
3.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 |
3.1 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
3.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
4.清中化裁汤的立论依据 |
5.清中化裁汤的药法分析 |
5.1 方药组成 (14 味药) |
5.2 组方分析 |
5.3 药法古今研究 |
6.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
附录 B:病情评估表 |
附录 C:临床观察病例报告表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FA安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D]. 孙屿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加味三黄汤灌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LRP3/Caspase-1/IL-1β影响的研究[D]. 殷秀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D]. 孔海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少数民族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 贺潇月,谢钧.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4)
- [5]加味参柏灌肠方治疗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参白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IL-1、IL-6水平的影响[D]. 张彦成.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关于蒙医扎沐滋、尼如哈的文献研究[D]. 其乐格尔.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8]祛毒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孙菲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疗效观察[D]. 温培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 [10]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观察[D]. 王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