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报业现状综述

广东省报业现状综述

一、广东省报业现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洁[1](2020)在《国内报纸微信公众号热点新闻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报纸面临着经营效益总体下滑、从业人员人才流失严重、受众老龄化和转移到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参与式观察等多种方法,以报纸微信公众号新闻内容为研究主体,集中思考了报纸微信公众号热点新闻的特点和报纸微信公众号新闻的未来发展策略。当前,报纸积极地进行“报网融合”、两微一端等探索。微信公众号有着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报纸微信公众号开通率高、传播力梯级分布的良好发展现状。文章综合使用媒介融合理论、受众理论、把关人理论等新闻传播理论,总结出当前报纸微信公众号传播热点新闻的优势:呈现形式深度融合,可视化传播。受众面广,精准推送。能及时回应做到平台权威。互动性强有利于增强用户粘性。但也存在内容同质化、平台受限制、虚假新闻泛滥等问题。由此思考出报纸微信公众号热点新闻未来发展的策略。策略主要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从传播者层面看,报纸媒体优化媒体矩阵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强化“把关人”意识,打造专业的新媒体采编团队。第二,从传播内容层面看,报纸微信公号应深耕内容,增强品牌形象。内容要起到引导社会舆论和监督社会的作用。第三,从传播受众层面看,以受众为本,肩负社会责任。同时要增强服务用户的意识。

杨靓[2](2020)在《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数据的浪潮席卷全球,媒体行业在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着翻天地覆的变革,即媒体融合,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进程。目前看来,世界各国的媒体行业在大数据的赋能下同处一条起跑线,我国紧抓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媒体融合的发展,开启全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媒体行业的大数据产品如雨后春笋,无论是传统软件服务商还是新兴大数据服务商,都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展开如火如荼的研发,在此背景下探讨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本文选取M公司的媒体大数据产品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市场营销体系,首先对媒体行业的大数据产品发展及营销现状做分析,其次实地调研分析现行的市场营销策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的因素,再次借助营销分析工具结合大量的一手市场数据,对产品重新做市场定位,最后综合行业市场情况与消费者需求,重构市场营销策略。经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市场营销观念落后是制约M公司发展的核心因素;(2)客户需求的研究是M公司市场营销目标实现的保障;(3)建立畅通双赢的渠道是M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的重点;(4)完善的产品策略是M公司获得利润的重要保证;(5)多种品牌宣传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打造领导者地位的重要保障;(6)结合4P、4R、4C理论重构M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保障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健康发展的基础;(7)重塑后的市场营销策略需要M公司提供保障和支持才能得以高效运行。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新兴的媒体大数据产品找到可落地执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对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其它类似背景的同类型产品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任义忠[3](2020)在《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要分支,报业产业曾长期在传媒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的产业边界,引起了传播方式、媒介形态和市场格局的颠覆式变革,互联网新兴媒体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市场主导地位。作为传媒产业的重要市场主体,报业传媒企业这一传统平台型企业陷入了受众和广告双重流失的经营困境,互联网产业变革情景下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前沿性课题。互联网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性的研究成果,但现有文献对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与商业模式创新动态演化过程等方面的框架性研究明显不足,作为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价值网络重构是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部分学者开始从价值网络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但由于过于侧重网络嵌入的关系视角,而缺乏对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决定性变量的必要关注,从而陷入了“嵌入性悖论”,未能构建起两者关系的完整框架,并因关系视角的过度抽象而使理论缺乏必要的实践价值。鉴于上述现状,本研究以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主题,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纳入价值网络理论体系,从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构建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系统整合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框架,探索性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的体系化和理论化,并为“嵌入性悖论”和网络负向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目前,学者多从产品、技术、组织和企业家特质等一个或多个因素研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在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的理论化和体系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为此,本研究从价值网络和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方面的内在一致性出发,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纳入价值网络重构的统一框架,从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构建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框架。本研究认为,内部价值网络重构是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变量,网络关系的强弱联结是否具有相对优势,与企业核心产品生命周期特征及企业价值网络的阶段性周期特征密不可分,网络嵌入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方向因企业核心产品及所在产业的生命周期特征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从而为“嵌入性悖论”和网络负向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第二,研究揭示了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关系的作用机制和内在机理,价值网络重构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既可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同时又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价值网络重构是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交易方式和交易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在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中,既存在着直接效应,也存在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揭开了三者之间关系的黑箱。第三,基于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类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显着性差异,以及报业产业的双边市场和平台经济模式特征,提出了报业传媒企业通过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由传统平台型企业向互联网新型平台型企业转变的模式路径。对于核心产品处于衰退期的报业传媒企业而言,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已存在明显的“效率边界”,而以新媒体产品为中心的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更有利于提升报业传媒企业长期绩效,报业传媒企业亟待实现从效率型创新主导模式向新颖型创新主导模式和从“二次销售”向“多次销售、多元变现”的战略性转变。

马池春[4](2020)在《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资本下乡日趋活跃和频繁,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潜在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秩序变革。当前,围绕资本下乡议题学界争论不断,既有资本下乡的坚定支持者,也有资本下乡的强烈反对者,争论双方的核心关切是资本下乡究竟促进还是损害农民利益?本文以粤东北地区的育村为研究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采用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理论分析框架,详细考察了资本下乡在个案村的具体实践过程。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形态变革是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内容。资本下乡能否促进农民利益根本上取决于多元主体间利益秩序均衡与否,关键在于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而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是农民利益发展与利益保护的均衡过程,也是村庄秩序再造和乡村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研究聚焦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深入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全景展现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并试图揭示资本下乡良性机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结论与讨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回答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述,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概况及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由五个章节构成,围绕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脉络,论述和呈现资本下乡对村庄秩序的再造过程和结果,揭示和分析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第一章主要从政府、企业和村集体三个层面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逻辑,研究认为政府的治理逻辑、村庄的发展逻辑与企业的生存逻辑具有内在契合性,推动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行动路径的适应性耦合,实现了乡村关系、政企关系和村企关系的再造,形塑了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第二章主要呈现资本下乡中政府和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过程,分析认为村治精英在资本下乡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加速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进程。企业的“需求—回应”机制和政府的体制压力传导是资本下乡中精英吸纳的主要动力来源。资本下乡中政府与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实现了对村治精英的再造,引致村治精英“政治化”。第三章主要展现资本下乡中企业主导的现代规则与乡土规则的碰撞过程,分析认为资本下乡为重塑和再造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契机。资本下乡中乡村社会基于共同需要具有规则再造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的强制性矫正则为乡土规则再造提供了外部辅助。同时,资本下乡中企业理性与农民理性的耦合过程也内涵着企业对乡土规则的再造。第四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农民再组织化的动因,呈现农民再组织化过程。资本下乡中企业基于生产成本控制需要,具有吸纳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而企业基于交易成本控制需要,则将分散化的农民参与推向了再组织化。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的农民再组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自主性“集体”建构。农民再组织化搭建了农民组织化利益表达新秩序,重塑了农村政治经济格局,拓展了乡村精英成长空间,推动了村社集体再造。第五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遵循内在多重逻辑进路,具有积极治理效应,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助推作用。同时,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潜在冲突、政企关系诱变、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使得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再造有其限度。基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围绕如何建构和完善资本下乡良性机制,推动资本下乡秩序均衡,促进农民利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是基础;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的保障;有效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中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打造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是资本下乡进程中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向。

郭瑞[5](2020)在《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高校智库评价有助于检视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问题,为高校智库的发展诊断号脉,明确标准及树立标杆,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良性互动及整体实力提升。我国对高校智库的评价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评价主体单一及多元评价主体合作的缺失、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及共识度较低、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智库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亟待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及其体系精准把脉我国高校智库发展问题。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对高校智库评价提出“改进科研评价”的指示。2015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推动高校智库的发展完善、学科优势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及整体水平提升。以上文件为完善高校智库评价提供了顶层设计。本文在此背景下,立足于公共管理学、教育评估学,结合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构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挖掘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理论工具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理论分析框架下将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高校智库评价中其他要素,共同促进高校智库评价问题的解决。最后基于建构的指标体系,抽样选取18所典型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评估结果来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提升高校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由绪论、四章、结束语六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立意和主旨。详细梳理学界对智库评价及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现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高校智库、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阐述本文运用的理论分析工具治理理论及第四代评估理论。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和价值取向。第一章,详细阐述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和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高校智库评价涵括的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工具维度、指标维度、结果维度等进行阐述。其次,通过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来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高校智库评价制度环境的诱导、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及解析进行详细论述。理论分析框架的搭建为下文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本部分设计调查方案,探求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相关机理。首先,对问卷设计、抽样方案、样本数据等进行阐述分析。其次,探求高校智库评价各维度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要素维度间的“耦合”关系。通过要素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程度影响较大,说明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促进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共识性;评价工具中评价方式方法对评价指标科学程度的影响最大;评价制度完善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和评价结果公信影响都较大;评价程序的完善对评价结果的公信影响较大,但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影响较小。最后,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挖掘高校智库评价面临的诸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及科学性有待提升、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理论分析制约其完善的机理。第三章,基于第二章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内在机理分析结合理论工具的指导,提出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遵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改进科研评价”的政策导向及梳理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同行评议、高校智库、民众及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价值诉求,完善评价工具的情况下,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而成。其次,阐述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初始集、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复次,通过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取舍进行筛选、因子分析技术修正指标结构并对其进行赋权。最后,论述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基于第三章构建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抽样选取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制定评估表,详细说明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分析18所高校智库的评价结果,挖掘样本高校智库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提出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结束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对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的应用,工具理性的完善,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主客体诉求等进行总结和回顾。最后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展望未来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可能的研究焦点。本文的创新主要如下:1、基于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建构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界较多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市场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组织有效性理论来分析高校智库评价。本文运用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理论分析框架体系,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和要件进行详细论述,将高校智库评价看做是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指标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分析要素维度间的关系,基于治理理论中“序参量”对其他要素的协同、整合,决定系统的演变甚至结果的功能,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其他要素维度,来发现和解决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以期探究高校智库评价系统的完善。2、研究视角及研究途径的创新。学界对高校智库评价的研究多关注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其他要素维度的研究和探讨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以量化方式理性认知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探究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构建的影响,挖掘各要素维度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以期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相关目的,进而来论证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多维性和系统性,为高校智库评价中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这在当前的高校智库评价研究中较少出现。3、基于治理理论和第四代评估理论尊重、识别多元评价主体价值倾向,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工具理性的导向下,建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多基于单一评价主体的价值倾向而建立,而智库对于政府及社会影响程度的评判话语权实质应掌握在“用户手中”,“决策用户”的认可程度决定其价值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尝试聚焦高校智库的用户主体如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潜在评价主体中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机构乃至高校智库本身等,他们对高校智库评价的价值理念,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涵括“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智库的对外合作交流情况、智库的组织情况”等共34个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集,通过因子分析技术的修正,最终确定了涵括“智库投入及平台建设因子、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因子、智库合作和对外交流因子、智库学术生产能力因子”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2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而得的定量指标结构能够回应高校智库的各项功能,为衡量高校智库各项影响力的实现提供可供参考的维度。为完善评价方式,经过问卷调查的筛选确定11个定性指标集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4、系统分析高校智库评价结果、总结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往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多关注评价结果的排名,较少关注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及探讨。本文通过科学抽样对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样本高校智库在基础建设、运营管理、影响力实现等方面的情况,挖掘出样本高校智库在实体化建设及内部组织管理不完善,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的实现程度较低,高校智库学科间的协同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并参考评价指标提出:深化高校智库的实体化建设,完善高校智库的支撑体系;完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与转化机制,提升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从学科、项目、人员等方面深化高校智库的协同,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等对策和建议。

张睿[6](2020)在《安徽省地市级纸媒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要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全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媒体融合发展早在2014年就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年也被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而安徽省媒体融合实践走在第一方阵。2014年下半年,安徽省新媒体集团成立。2019年安徽省委宣传部关于安徽省主流媒体情况的调研显示,安徽省地级市纸媒在媒体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市的新媒体建设成果显着,但大多数地级市纸媒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依然步履蹒跚,难关重重,遑论融合发展了。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就“媒体融合”“地市级纸媒”做出研究综述,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第二章安徽省地市纸媒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背景与环境分析。在接下来的第三章中着重介绍了安徽省地级市纸媒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包括新媒体平台建设、“新闻+政务+服务”移动客户端以及融媒体经营和队伍建设现状。第四章中指出目前安徽省地级市媒体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显示困难和突出问题,并在接下来的第五章中尝试提出媒体融合的发展建议。在最后的思考与展望中,笔者对于安徽省地级市纸媒媒体融合发展心怀期待,但也希望各单位能够多吸取他人经验并因地制宜、科学地推动媒体的转型升级。也希望能为其他地区媒体转型提供经验和可行性建议。

熊辛格[7](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提出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吴赛赛[8](2020)在《理想中的迷失:广州《越华报》女性形象研究(1929-193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0年代,国民革命的发展使得广州成为全国革命中心,也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行者。1927年《越华报》创立于广州市荔湾区,至1931年,成为广东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本文通过对《越华报》中大量的有关女性的社会新闻进行研究,探讨它呈现出怎样的女性媒介形象,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此管窥民国时期女性的社会生活。本文以《越华报》1929—1936年间的女性社会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新闻社会史的视角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对样本进行研究,探析《越华报》呈现出的女性媒介形象。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起源、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总体上对广州的报业情况和《越华报》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为下文打下基础。第三章以女性新闻报道为切入点,从宏观上对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报道倾向、报道议题、报道年龄等,形成量化数据分析。再结合文本分析,从报道标题、话语风格和报道手法三方面来解读女性新闻报道,为下文呈现出何种女性媒介形象做铺垫。综合第三章的量化分析,第四章将《越华报》建构的女性媒介形象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传统婚姻家庭中的女性,追求自由恋爱的女学生/女教员,和追求职业道路的女性。第五章挖掘女性媒介形象形成背后的原因,首先,新旧思想交织的大背景下,女性难以突破旧礼教、旧思想的压迫,造成女性的种种悲哀;其次,纸媒自身的商业定位和较为宽松的新闻检查制度,使得大量社会新闻得以刊载,报刊大肆书写;最后,与警局良好的关系,使得《越华报》拥有得天独厚的新闻来源,而这些新闻大都围绕奸淫、自杀、离婚之类。

刘芷蕾[9](2019)在《省级党报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生产与运营创新研究 ——以“南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省级党报也纷纷转型自建了新闻客户端,然而省级党报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水平却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为了提高省级党报客户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以“南方+”个案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其成功之处归纳总结出经验给予各省级党报客户端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首先对我国省级党报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出普遍存在的不足。其次分析了南方+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与运营创新方面的成果。内容生产方面,打造了专门的新媒体实验室并紧贴当下的直播风口创作新媒体产品,以台风“山竹”登陆的具体案例展现南方+如何体现自己省级党报的高度和速度。运营创新方面首创了“南方号”这一政务新媒体聚合平台和重要内容来源,彻底从技术到数字化思维的革新。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南方+为代表的省级党报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节省成本实现全集团的融合、语境转换推陈出新、找准差异化定位、提高用户粘度、开拓政务新蓝海以摸索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以及革新技术以推动智能化生产分发和可视化。

刘淑君[10](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对策探析 ——以“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方党刊是中国期刊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类别。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党刊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成长,目前已有44家地方党刊社。经历了多年发展,地方党刊纸质刊的内容生产流程已经很成熟。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的兴起让微信公众号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刊物”。传播方式的改变让地方党刊遭到了挑战,不少地方党刊也尝试开通公众号,但往往只是把纸质刊的内容搬到线上再传播一遍。这样的转型难以做到“形神合一”,效果不佳。与此同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对于新闻舆论工作尤其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视,为地方党刊的发展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空间。因此,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善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是地方党刊必须研究的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选取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南方杂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与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并总结运营特色、优势与不足,尝试探析下一步的运营对策,为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扩大传播效果提供思路。研究发现,从传播者的角度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权威性强,可信度高,受众倾向于从这类公众号中获取官方消息。但另一方面,这类公众号在做严肃选题时,手法不够生动灵活;同时,选题多样化稍显欠缺。从运营的角度看,新媒体运营团队与传统纸媒运营团队密切配合,专业度高,效率高,内容生产力强,服务能力强。但在推文的编辑排版上,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尚未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从受众的角度看,公众号的传播渠道丰富,除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本身进行传播,还能通过纸质刊、姐妹平台、官网等接触受众,但在公众号平台上与受众的互动稍显不足。因此,本文提出,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要灵活手法,用更活泼多样的形式做严肃选题;同时,进一步丰富选题类别,既要服务好喜欢硬新闻的核心受众,也要穿插更多软性选题,让公众号更接地气。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在编辑排版设计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力求让内容更吸引眼球。加强与受众互动,可以专门策划一些适合互动的推送,增加受众粘性。守正创新,不断改革,争取把公众号打造成为一个党刊IP和公众号品牌。

二、广东省报业现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报业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报纸微信公众号热点新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应用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参与式观察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五、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对既有文献的评价
第一章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发展的困境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
    第二节 网络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报网融合”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创办专业网站
    第二节 设立手机客户端
    第三节 入驻抖音短视频平台
    第四节 开设官方微博
    第五节 发展微信公众号
第三章 报纸微信公众号热点新闻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报纸微信公众号热点新闻现状
        一、平台开通率高
        二、传播力呈梯级分布
        三、热点新闻选取多样化
    第二节 报纸微信公众号传播热点新闻的优势
        一、深度融合,可视传播
        二、受众面广,精准推送
        三、及时回应,平台权威
        四、互动生产,加强粘性
    第三节 报纸微信公众号传播热点新闻的不足
        一、内容同质,品牌难塑
        二、自主性差,发文受限
        三、虚假新闻,公信受损
        四、用户意识,薄弱待立
第四章 报纸微信公众号热点新闻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 传播策略:强把关,优矩阵
    第二节 内容策略:挖优质,提形象
    第三节 品牌策略:引舆论,建信任
    第四节 用户策略:设链接,强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 研究方案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模型介绍
    2.2. 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概况
    3.1. 引言
    3.2. M公司概况
    3.3. M公司的媒体大数据产品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营销环境分析
    4.1. 引言
    4.2. 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4.3. 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4.4. 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4.5. SWOT综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目标市场战略分析
    5.1. 引言
    5.2. 市场趋势
    5.3. 客户细分
    5.4. 市场细分
    5.5. 目标市场
    5.6. 差异化和定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市场营销策略重塑
    6.1. 引言
    6.2. 产品策略
    6.3. 品牌策略
    6.4. 渠道策略
    6.5. 服务策略
    6.6. 保障措施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3)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报业传媒企业
        1.2.2 价值网络
        1.2.3 商业模式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商业模式理论
        2.1.2 价值网络理论
        2.1.3 双边市场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2.2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2.3 价值网络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2.4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
        2.2.4.1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运行机理
        2.2.4.2 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
        2.2.4.3 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模型
        2.2.5 简要评述
第3章 我国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3.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3.1.2 网络嵌入对价值网络重构与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
        3.1.3 商业模式创新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3.1.4 环境不确定性对商业模式创新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3.1.5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3.1.6 商业模式创新在价值网络重构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过程之中的中介效应
    3.2 变量测量
        3.2.1 价值网络重构
        3.2.2 商业模式创新
        3.2.3 企业绩效
        3.2.4 网络嵌入
        3.2.5 环境不确定性
        3.2.6 控制变量
    3.3 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
        3.3.1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3.3.2 防止偏差的控制
        3.3.3 样本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3.4 信度及效度检验
        3.4.1 价值网络重构
        3.4.2 商业模式创新
        3.4.3 企业绩效
        3.4.4 网络嵌入
        3.4.5 环境不确定性
    3.5 相关性分析
    3.6 假设检验
        3.6.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作用的检验
        3.6.2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检验
        3.6.3 价值网络重构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检验
    3.7 假设检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3.7.1 假设检验结果
        3.7.2 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3.7.2.1 内部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3.7.2.2 外部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3.7.2.3 网络嵌入的调节效应
        3.7.3 商业模式创新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3.7.3.1 商业模式创新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3.7.3.2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3.7.4 价值网络重构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及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3.7.4.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3.7.4.2 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择
        4.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案例分析
        4.2.1 浙报传媒与粤传媒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分析
        4.2.2 浙报传媒与粤传媒商业模式创新演进路径
    4.3 案例讨论
        4.3.1 价值网络重构与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4.3.2 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与企业绩效的显着性差异
    4.4 案例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贡献
    5.3 管理启示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资本下乡研究综述
        (二)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三)政企关系研究综述
        (四)村企关系研究综述
        (五)农民组织化研究综述
        (六)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三、关键词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案例概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案例概况
    五、分析框架与结构安排
        (一)论文分析框架
        (二)论文结构安排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利益主体行为逻辑及其关系再造
    1.1 引资入村:政府的治理逻辑
        1.1.1 以资引资:国家资源下乡的策略
        1.1.2 政府入股:政治资源的隐性配置
        1.1.3 政府的市场观与市场化中的政府
    1.2 乡村争资:村治逻辑转换与权力内嵌
        1.2.1 产业振兴:村集体的富民兴村策略
        1.2.2 社会资本获取:工商资本的政治表达
        1.2.3 竞争捷径:主动谋求政府支持
    1.3 选村投资:政府干预下的资本下乡
        1.3.1 情感偏好:资本下乡中的政府意志
        1.3.2 企业配合:寻求政策倾斜与扶持
        1.3.3 村企共谋:强化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
    1.4 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再造
        1.4.1 企业参与下的乡村关系再造
        1.4.2 村庄参与下的政企关系再造
        1.4.3 政府参与下的村企关系再造
        1.4.4 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
    1.5 小结
第二章 村治精英吸纳与乡村精英再造
    2.1 经济精英主导下的村庄治理
        2.1.1 做企业家:从“草根”到经济能人
        2.1.2 张榜竞选:从经济能人到村治精英
        2.1.3 精英的困局:村庄治理内生性缺失
    2.2 资本下乡中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2.1 情感俘获:私人关系的公共性拓展
        2.2.2 需求对接:对村治精英破局构想的回应
        2.2.3 信任建构:企业股权结构的社会效应
    2.3 资本下乡中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3.1 先建后补:政府对村治精英的承诺
        2.3.2 垫资建厂:村治精英对政府承诺的回应
        2.3.3 褒奖与荣誉: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反馈
    2.4 精英吸纳的动力来源及其再造结果
        2.4.1 可信承诺:企业的政治关联效应
        2.4.2 “三强四带”:政党能力建设机制
        2.4.3 “联乡兴村”:政府权力下沉机制
        2.4.4 再造结果:村治精英“政治化”
    2.5 小结
第三章 现代规则下乡与乡土规则再造
    3.1 资本下乡中的现代规则下乡
        3.1.1 股份合作:企业的利益联结策略
        3.1.2 市场排斥:村集体反对股份合作制
        3.1.3 按价收租:村集体的确定性追求
    3.2 乡土规则运行下的秩序冲突
        3.2.1 宗族认同:乡土规则的生成机理
        3.2.2 规则碰撞:产权与收益单位的分合
        3.2.3 祖宗与神明:分配失序下的暴力抗争
        3.2.4 资本逃离:地方性知识的挤压
    3.3 政府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3.1 寻找土地:选定新址与产权重构
        3.3.2 利益均沾:秩序建构的均衡过程
        3.3.3 程序再造:权力渗透与强制性矫正
        3.3.4 资本回流:乡土规则再造的效应
    3.4 企业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4.1 拒绝签约:农民的理性选择策略
        3.4.2 寻找中间人:企业的行动逻辑
        3.4.3 推举代理人:农民的行动逻辑
    3.5 小结
第四章 农民再组织化与村社集体再造
    4.1 农民再组织化:企业的治理逻辑
        4.1.1 企业成本控制:农民再组织化缘起
        4.1.2 向政府说好话:重新俘获中间人
        4.1.3 为政府造亮点:寻求政府支持
    4.2 “四社协同”:农民再组织化的过程
        4.2.1 劳务合作社:闲散劳动力组织化
        4.2.2 产业合作社:产业过程组织化
        4.2.3 资金合作社:农民分散资金集聚化
        4.2.4 土地合作社:土地碎片化及其整合
    4.3 组织化利益表达:农民的集体行动
        4.3.1 表达梯度:从中间人到代理人
        4.3.2 理性抗争:利益再表达的过程
        4.3.3 “新中间人”的诞生:政府
    4.4 集体再造:农民再组织化的效应分析
        4.4.1 权力渗透:经济过程中的政治表达
        4.4.2 政经分离:农村政治经济格局重塑
        4.4.3 精英塑造:农民的“新代理人”
    4.5 小结
第五章 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
    5.1 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
        5.1.1 利益主体关系:从失衡到均衡
        5.1.2 制度建设: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5.1.3 组织建设:从失序到有序
        5.1.4 农民能力建设:从单一到全面
        5.1.5 农民认知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
    5.2 村庄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
        5.2.1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体系
        5.2.2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能力
        5.2.3 资本下乡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5.3 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限度
        5.3.1 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碰撞冲突
        5.3.2 政企关系的诱变及其风险
        5.3.3 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一)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信任建构是基础
        (二)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的主要桥梁和纽带
        (三)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性的保障
        (四)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
        (五)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是根本
    二、进一步讨论
        (一)如何完善资本下乡中的企业治理
        (二)如何构筑更为合理的利益增长分享机制
        (三)如何实现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二) 我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三) 研究文献评述及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三、核心概念
        (一) 高校智库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
    四、理论分析工具
        (一) 治理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二) 第四代评估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创新
        (三) 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第一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及理论分析框架
    一、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与制度环境
        (一)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制度环境
    二、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
        (一) 制度环境的诱导
        (二) 治理主体协作的动力和基础
        (三) 治理主体的多元诉求和资源互赖
        (四)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存在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解析
        (一)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构建
        (二)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解析
第二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调研方案设计
        (一)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问卷设计
        (二) 抽样方案与样本规模的估计
        (三)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一)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二)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 要素维度的相关关系
    三、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表征
        (一) 高校智库评价主体单一,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共识性
        (二) 对高校智库分类评价不完善,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程度
        (三) 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降低评价过程的公信力
        (四) 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降低评价功能的有效性
    四、制约高校智库评价完善的内在机理
        (一) 多元评价主体协同与合作的缺失
        (二) 评价偏好不一致,价值冲突与价值均衡共存
        (三) 制度规范的缺失,弱化智库评价的共识性
        (四) 信息不对称,降低评价结果的科学及共享
第三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
    一、响应式聚焦,树立高校智库评价导向
        (一) 关注多元评价主体价值诉求
        (二) 完善评价工具理性
        (三) 遵循指标体系多维性及动态发展的规律
    二、确定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一) 系统原则
        (二) 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及特殊指标互为补充的原则
        (三) 简明性原则
        (四) 可操作性原则
        (五)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三、指标体系初始集设置的阐释和说明
        (一) 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二) 定量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三) 定性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四、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
        (一) 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
        (二) 相关描述性统计
    五、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一) 因子分析
        (二) 定量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
        (三) 定量指标体系的修正
        (四) 定量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五) 定性指标体系的筛选
    六、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一) 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
        (二)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实证评估
    一、评估标准的制定
        (一) 评估表的制定
        (二) 评估标准及评估细则
    二、基于18所高校智库的数据采集
        (一) 样本容量
        (二) 样本选取
        (三)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三、评估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一) 总分及一级指标得分分析
        (二) 二级指标得分分析
        (三) 三级指标得分分析
    四、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及提升的策略路径
        (一) 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
        (二) 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
结束语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后记

(6)安徽省地市级纸媒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综述
        2.关于地市级纸媒发展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难点与创新点
        1.难点
        2.创新点
二、安徽省地市纸媒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与环境分析
    (一)纸媒特点与发展困境
        1.纸媒的特点
        2.纸媒发展的困境
    (二)国内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1.中央级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2.省级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3.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4.县级融媒体发展现状
    (三)安徽省地市级纸媒媒体融合发展PEST分析
        1.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2.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3.社会环境(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4.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四)安徽省地市级纸媒发展现状
        1.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
        2.安徽省地市级纸媒发行量现状
        3.安徽省地市级纸媒经营现状
        4.安徽省地市级纸媒队伍建设现状
三、安徽省地市级纸媒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平台建设成果
        1.合肥报业集团:“借船出海”实现发展
        2.芜湖传媒集团:实现全媒“一盘棋”
        3.淮北传媒中心:从“跟跑”到“领跑”
        4.宿州拂晓报社:“场景化”实现智慧城市
        5.蚌埠日报社:媒体融合新格局已形成
        6.其他地级市新媒体平台建设情况
    (二)对接政务资源加强公共服务
    (三)安徽省地市级纸媒融媒体(新媒体)经营现状
    (四)安徽省地市级纸媒融媒体队伍建设现状
四、安徽省地市纸媒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安徽省地市纸媒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难
        1.没有实现稳定创收造血功能弱
        2.广告收入进入下降通道
        3.版权问题难以解决
        4.非媒体业务经营遇困
    (二)安徽省地市纸媒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融合意识不强部分纸媒抵触融合
        2.媒介运营成本不断上涨
        3.无法有效解决人员问题
        4.资金不足设备跟不上
        5.体制机制活力不足
        6.难以找到切合实际的融合模式
五、安徽省地市纸媒媒体融合发展建议
    (一)强调党媒姓党抢占舆论高地
    (二)整合高效传播平台细分媒体定位
    (三)疏通人才上升通道创新激励机制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优惠措施
    (五)完善立法保护新闻作品的着作权
    (六)破除行业壁垒探索更多空间
六、思考与展望
    (一)思考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一)公路类约章
        (二)航运类约章
        (三)铁路类约章
        (四)航空类约章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租界道路规划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理想中的迷失:广州《越华报》女性形象研究(1929-193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方案设计
第二章 《越华报》概况研究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广州报业概况与商业报纸
    第二节 《越华报》创办及生存背景
    第三节 《越华报》与女性社会新闻
第三章 《越华报》女性新闻报道分析
    第一节 女性媒介形象总体描述
    第二节 女性新闻报道内容“黄色化”
第四章 《越华报》女性媒介形象呈现
    第一节 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
    第二节 《越华报》女性形象整体特征分析
第五章 《越华报》女性形象成因分析
    第一节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第二节 男性话语主宰与报刊商业性质
    第三节 特殊的新闻采编来源和主题的局限性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1929-1936 年女性社会新闻样本
附录2
致谢

(9)省级党报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生产与运营创新研究 ——以“南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
2 省级党报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
    2.1 省级党报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综述
    2.2 省级党报客户端发展特点与困境
3 南方+客户端基本情况与发展状态
    3.1 南方+的发展概要
    3.2 团队完整分工明确,鼓励供稿“移动优先”
    3.3 新设编委会制度,加强把关内容品质
    3.4 牢抓中心任务,谨守党端的身份认同
4 南方+的内容生产
    4.1 以新媒体实验室为基石,不断创新产品形态
    4.2 搭建直播频道,整合集团资源优势
    4.3 实例剖析:“山竹”登陆报道
5 南方+的运营创新
    5.1 产品中心管运营,用互联网产品思维创新
    5.2 以南方号为平台,打造政务发布新形态
    5.3 以运营者第一视角,探南方号运营实际效果
    5.4 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改善活跃度与内容以摆脱困境
6 挑战与建议
    6.1 节省成本,从报网端融合转向全集团融合
    6.2 语境转换推陈出新,找准差异化定位
    6.3 提高用户粘性,用户在哪客户端就在哪
    6.4 开拓政务新蓝海,摸索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
    6.5 技术革新,推动智能化生产分发和可视化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南方+客户端访谈提纲
致谢

(10)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对策探析 ——以“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整体设计
    1.4 相关概念阐释
2 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概述
    2.1 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展概况
    2.2 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路径
    2.3 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特性
3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分析——以“南方杂志”为例
    3.1 《南方》杂志概述
    3.2 “南方杂志”的特性
    3.3 “南方杂志”内容分析方案设计
    3.4 “南方杂志”内容分析
4 “南方杂志”传播效果分析
    4.1 总阅读量分析
    4.2 高阅读量推文宏观分析
    4.3 高阅读量推文案例分析
    4.4 受众调查问卷分析
5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对策探讨
    5.1 “南方杂志”的特色与不足
    5.2 运营对策建议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四、广东省报业现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报纸微信公众号热点新闻研究[D]. 李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7)
  • [2]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杨靓.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 任义忠. 山东大学, 2020(12)
  • [4]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D]. 马池春. 山西大学, 2020(07)
  • [5]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D]. 郭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安徽省地市级纸媒媒体融合发展研究[D]. 张睿. 安徽大学, 2020(07)
  • [7]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理想中的迷失:广州《越华报》女性形象研究(1929-1936)[D]. 吴赛赛. 暨南大学, 2020(04)
  • [9]省级党报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生产与运营创新研究 ——以“南方+”为例[D]. 刘芷蕾. 暨南大学, 2019(02)
  • [10]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对策探析 ——以“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为例[D]. 刘淑君.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广东省报业现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