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课评价的思考

关于体育课评价的思考

一、对体育课评价环节的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黄骏鹏[2](2021)在《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现阶段青少年群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施行与推进。近年来,体育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和完善,要求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考体育考试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进行了改革完善,以加强考试的引导作用。中考体育考试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分析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现阶段即墨区初中体育教学所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即墨区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促进学校体育的深远发展。研究结论如下:(1)多数体育教师对中考体育考试相关政策更加了解,对改革后的中考体育考试分数、项目等设置的认可有所提高;体育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普遍有所增加,教师职业地位得到一定提升,继续教育机会有所增加;体育教师教学态度更认真,对过程性评价更加重视。(2)学生对体育重视和中考体育考试了解有所提高;体育课的喜爱程度、课堂积极性、体育锻炼情况等有积极发展趋势;学生体育锻炼目的和内容更多趋向中考体育考试;此次改革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生运动兴趣存在消极影响。(3)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和体育方面资金投入都有所增加,学校的师生人际关系和体育锻炼氛围与之前相比有所改善;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乡镇和城区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4)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受“应试”的影响,选择依据大多倾向于中考体育考试;多数学生、家长认为中考体育成绩相关内容更重要,“成绩第一”的观念存在,素质教育观念难以深入人心。(5)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运用更加多元化,多数体育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情况和考试要求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对教学方法和工具的选择难以创新,不能够与时俱进。(6)中考体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长对体育的重视和对中考体育考试的了解,家长体育锻炼时间得到一定增加,对家庭体育有积极影响;存在绝大多数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对学生兴趣和身体素质关注度较低。

魏飞越[3](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学生满意度一直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以及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满意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身需求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当前,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满意度一直是诸多研究者探析的焦点,同时,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评价体系正逐步成熟,并且广泛运用于学科教学中。但是,以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的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研究疫情背景下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统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把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上海市不同区域的初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在疫情背景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体情况。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结果,一方面了解到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分析不同背景变量是否对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影响。同时,对上海市空中课堂播放的体育在线课程进行观察分析,着重分析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且每个年级筛选15节课共计45节课。最后,共同探析提高上海市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并给出相应改进措施,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奠定基础。研究结论:1.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体育在线课程实施总体情况良好。2.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水平较高。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在年级、健康状况、家庭居住面积、家庭所在区域上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在性别上无显着性差异。研究建议:1.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拓展授课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收集、筛选、整合线上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科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在线教学优势,加强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积极培养新老教师快速掌握互联网教育平台相关技术,将线上教学在校园内不断推广并得以应用。积极开展“翻转课堂”、“互联网+体育”等体育在线课程模式的研究和发展。3.增强学生主动运动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的观念。积极开展趣味性、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动机。4.明确个体差异,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场地和器材、要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和时代性。教师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王华健[4](2021)在《新课改视域下的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是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视域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期望找出影响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不利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研究发现影响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五个主要不利因素:(1)学校土地面积有限;(2)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数量不足、陈旧及磨损;(3)体育师资队伍弱化;(4)“轻体育课思想”突出;(5)学校体育课的监管松懈。进而提出推动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五个主要措施:(1)规范体育课;(2)优化体育场地器材的运用;(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4)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5)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课。最后,本文得出三个结论并提出三个建议。结论:(1)“轻体育课思想”是阻碍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2)“监管不力”是助长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问题的主要外部因素;(3)体育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需要被认真解决。建议:(1)应加快推进体育科目进高考科目之列;(2)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的监管工作应做到“一视同仁”;(3)体育教师工资待遇的问题应得到切实解决。

韩文娜[5](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孙建刚[6](2020)在《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测评事关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对学校体育课的测评是总结与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措施之一,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保障。本研究结合体育课测评的现实需要与可穿戴设备技术的技术基础,构建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并进行了应用探索,还对普及型民用设备替代科研级设备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一方面为体育课测评提供一种廉价而客观的方法,另一方面为推动现代科技与课程评价的结合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研究结果如下:本研究以测量理论与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体育课测评经验,运用文献资料法总结了体育课测评与可穿戴设备应用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体育课测评指标池,以德尔菲法构建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以测量法测得上海市初中228节体育课,以数理统计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测评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以因子分析法验证所构建测评体系的信效度。并在普及型民用设备验证阶段,以数理统计法对用于替代科研级设备的智能手环信效度进行验证,同时,以问卷法对智能手环用于体育课测评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本研究经过多轮定性与定量论证与多轮次专家咨询,构建并完善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该体系包含2个维度“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2个维度下各自共包含19个二级指标以及测量点。该体系纳入了“MVPA占比”“心率指数”等多项新指标或客观指标,降低了以往测评体系主观指标的比例,提高了体育课测评体系的客观性与完整性。以因子分析对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进行了验证,证实该测评体系与实际数据拟合度高,所构建的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以构建的测评体系对体育课进行测评应用后发现,“教师教学”(72.6分)与“学生学习”(62.0分)得分之间存在差距较大的不匹配现象。即便体育课上教师各方面表现较好,但学生却往往仍会出现各项指标得分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和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另一方面说明体育课上教师教学工作转化成教学效果的效率不高,这对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学习和促进健康收益方面都存在不利影响。本研究对选取的普及型民用设备用于体育课测评的信效度进行了验证。发现该设备在监控初中体育课学生心率方面具有中等效度(ICC=0.74,MAPE<10%),该设备的测评应用结果与科研及设备结果基本一致。该设备具有测量较准确、造价低廉、佩戴方便、师生接受度更高的特点,可以考虑作为体育课测评体系中的备选工具。使用普及型民用设备进行体育课测评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对于测评体系的推广性具有积极意义。主观测评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不能以可穿戴设备完全取代对体育课进行全面测评,但可穿戴设备仍不失为一种测评体育课方法的有效补充。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测评技术的进步,测评体系也需要持续更新和进化。普及型民用设备技术发展迅速,对这类设备的检验,有助于客观测评体系的推广与应用,可穿戴设备与体育测评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时亮[7](2020)在《“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足球课作为最常用的校园足球活动形式,是学生学习足球知识、掌握足球技能的主要途径。为提高初中足球课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本研究以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初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十四周的教学实验,分析对比了两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足球技能水平、战术意识、体育学习兴趣四个维度,探究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其中,根据文献和经验设计了实验组课时计划,确保了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教学法均能明显提升学生体能水平。其中,领会教学法对速度素质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2)两种教学法都能明显提升学生足球技能水平。总体而言,领会教学法对学生足球技能的提升效果更好,但对球感的提高并无明显优势。(3)两种教学法都能明显提升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其中,领会教学法对学生的本位、抉择、技术表现和配合意识的提升效果更加显着。但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调节意识均无明显提升效果。(4)体育学习兴趣方面,领会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效果更加显着,对于提升学生探索发现意识的效果更加显着。但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体育认识水平的影响均不显着。

魏梓瑶[8](2020)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基于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共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整个教育阶段中,高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而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更是高校教育的必须构成要素。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体育课堂因为其课程的独特性,师生的互动交流更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调查研究,发掘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论文主要以调查法的形式对河南省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堂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本文分别对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教师的互动自我评价、学生对师生互动的自我感受、体育课堂互动行为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运用预设与生成评价量表对实际的课堂进行评价;其次,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并对调查内容概括总结,寻找出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结合预设与生成理论,提出改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建议。结论:(1)在对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调查中,教师和师生的互动内容是对师生互动干预比较大的因素。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互动的结果最为重要,有决定性的影响,师生互动的内容排其次,主要影响着互动过程的正常进行。(2)在针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方面的内容准备较为全面,而对课堂情况的预设和对课堂中遇到意外情况时的调动互动过程两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3)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在通过与体育教师的课堂互动后,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对运动知识与技能运用的掌握及其个人情感方面有积极影响,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同感。(4)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主要发生在教师的讲解、强化和指导、还有课后评价三个部分,在教师纠错、学生提问、学生评价与反馈三个部分中师生互动行为缺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5)关于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评价,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弹性的预设不足、大部分教师不能及时的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利用,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的时间较少。建议:(1)教师要加强在课堂上对师生互动的主导作用意识,提高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形式,创新课堂互动内容,完善体育课堂必备的设施和保证体育课堂正常的安全环境。(2)提高教师对体育课堂互动设计的课前预设工作,提前对课堂内容进行准备,考虑学生具体情况以及差异性。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反思意识,并总结如何运用互动手段将其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3)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要积极与老师交流互动,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想法。主动思考,积极学习老师指导的体育运动知识,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意志品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4)教师要对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中教师的讲解部分、强化和指导部分和课后评价部分三个方面要多运用新颖多样的互动方法,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主要在纠错部分、学生提问部分、学生评价与反馈部分方面提高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环节次数,多与学生沟通,提升教学效果。(5)教师应提高在课前对课堂互动设计的弹性预设思维,设计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案。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多关注教学“生成资源”,并合理利用教学生成,提高教学效果。(6)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师生互动要做到多样化互动的方式、平等化的互动主体、具体化的互动基础条件、完整化的互动过程和实际化的互动结果“五化一体”的融合运用,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成果。

刘越[9](2020)在《体验式教学在扬州大学公共体育网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网球运动在国内发展势头迅猛,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网球普修课程,但伴随着网球课程的不断增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网球运动,而且网球技能的掌握相较其他小球类运动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而弱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学形式单调、氛围沉闷导致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从而慢慢对课程失去兴趣不愿进行网球锻炼。体验式教学是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来提升其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发学习者知识与技能以及情感认知层面构建与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是指引入团建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而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辅助性实践教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满足其多元发展需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尝试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体验”教学进行深入探索,旨在丰富当下体育教学思想,并为提高高校网球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对扬州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大二学生进行网球选项课教学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前后的数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网球选项课教学中,对照班与实验班均能达到基本教学水平,体验式教学相较传统教学而言更有利于学生网球技术动作水平的提高。2.在网球选项课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的改善效果明显。3.在网球选项课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网球运动态度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4.在网球选项课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认知水平。5.实验班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分整体上优于对照班,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认可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点有助于体验式教学更好开展和实施的建议:1.在高校选项课中进行体验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场地器材等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条件在课前合理规划课程进度,创设教学情境并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2.在体验式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情境创设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与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相适应,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目的是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从“被动起来”过渡到“主动起来”,加强体育运动与生活中的联系,转变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3.实施体验式教学时教师需要控制好学生在课堂中活动体验和团队讨论的时间,体验和交流的时间太短,学生无法完成知识的构建,时间过长则容易影响教学进度推进。4.在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必须运用体验式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验式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坚持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取得长期理想的效果,唯有根据学生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的更新与完善,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宁瑞[10](2020)在《规范与自觉:新时代学校体育常态课的现状与对策 ——以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为例》文中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学校体育要有新常态。体育课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体育常态课是日常状态下的体育课,能最真实、最本质的反映一个学校体育课的质量。随着新时代对体育教学的新要求,体育常态课应该是符合规范的体育课。文章以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参考依据,随机调查汉中市汉台区8所小学教师和学生,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从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贯彻上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对体育常态课的规范性进行调查分析;从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可程度和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方面来对体育教师的自觉性进行调查分析;并从软、硬件条件等多方面来分析对体育常态课的影响因素。通过整理访谈记录,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发现,目前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常态课并不规范,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计划执行存在刚性不足、课堂常规规范性不足、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职业倦怠感强、上课缺乏激情等。通过分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1.从规范制度方面提出严格落实《标准》,加强研修,规范备课上课制度;规范体育常态课看课、听课及日常督导制度:规范室内体育课教学内容及考核制度等对策。2.从思想自觉方面提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积极响应课程改革;教师转变对体育常态课的态度,提升自身自觉性;教师改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等对策。3.从硬件条件方面提出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满足体育常态课的需求;多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合理引进专业体育教师,提升体育常态课的质量等对策。

二、对体育课评价环节的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体育课评价环节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2)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青少年身体素质呈下降态势
        1.1.2 中考体育考试相关政策的出台
        1.1.3 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体育新政策的实施
        1.1.4 中考体育考试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考体育考试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中考体育的概述
        2.2.2 关于中考体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2.2.3 关于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2.4 文献述评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3.2.3.2 样本抽样方法
        3.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体育制度发展历程
        4.1.1 中考体育考试项目历年变化情况
        4.1.2 中考体育考试的评定方法历年变化情况
    4.2 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各要素的影响
        4.2.1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4.2.1.1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中考体育认知的影响
        4.2.1.2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地位以及压力的影响
        4.2.1.3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机会的影响
        4.2.1.4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态度的影响
        4.2.1.5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过程性评价的影响
        4.2.2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的影响
        4.2.2.1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中考体育认知的影响
        4.2.2.2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体育重视程度的影响
        4.2.2.3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影响
        4.2.2.4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影响
        4.2.2.5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压力的影响
        4.2.2.6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影响
        4.2.3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4.2.3.1 显性教学环境
        4.2.3.2 隐性教学环境
        4.2.4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4.2.5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4.2.6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4.2.7 中考体育改革对其他体育教学相关要素的影响
        4.2.7.1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校领导体育重视程度的影响
        4.2.7.2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家长的影响
        4.2.7.2.1 对学生家长中考体育认知的影响
        4.2.7.2.2 对学生家长体育重视程度的影响
        4.2.7.2.3 对学生家长体育锻炼时间的影响
    4.3 青岛市即墨区初中体育教学现实困境
        4.3.1 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影响教学效果
        4.3.2 师生比例失衡,制约体育教学发展
        4.3.3 家长不够配合,家校合作难以实现
        4.3.4 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生兴趣培养
        4.3.5 教学方法趋向传统,难以与时俱进
        4.3.6 城区和乡镇学校体育发展较不平衡
    4.4 青岛市即墨区初中体育教学优化策略
        4.4.1 提高学生体育重视,培养体育意识
        4.4.2 加强人才引进,配足配齐体育师资
        4.4.3 提高家长重视,努力实现家校合作
        4.4.4 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4.4.5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程多元
        4.4.6 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城乡平衡发展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求
        1.1.2 新冠肺炎疫情下在线教学价值的体现
        1.1.3 新冠肺炎疫情下提高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疫情
        2.1.2 体育与健康课程
        2.1.3 体育在线课程
        2.1.4 学生满意度
    2.2 研究现状
        2.2.1 体育在线课程的相关研究
        2.2.2 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
        2.2.3 在线课程中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总结
3 研究思路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分析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观察法
        3.1.4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框架图
    3.3 研究流程图
4 研究工具的分析
    4.1 测试量表分析
    4.2 项目分析
    4.3 信度检验
    4.4 效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体育在线课程总体情况分析
        5.1.1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5.1.2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基本感受
        5.1.3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5.1.4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评价
    5.2 体育在线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5.2.1 师生互动平台
        5.2.2 体育在线课程教学实施分析
        5.2.3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结构部分对比分析
    5.3 不同背景变量下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分析
        5.3.1 性别
        5.3.2 年级
        5.3.3 健康状况
        5.3.4 家庭居住面积
        5.3.5 家庭所在区域
6 讨论与分析
    6.1 体育在线课程总体情况
        6.1.1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6.1.2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基本感受
        6.1.3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6.1.4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评价
    6.2 体育在线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6.2.1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项目对比分析
        6.2.2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内容对比分析
        6.2.3 线上体育课的优势
        6.2.4 线上体育课的劣势
    6.3 不同变量下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分析
        6.3.1 年级
        6.3.2 健康状况
        6.3.3 家庭居住面积
        6.3.4 家庭所在区域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附件2 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调查开放式问卷
    附件3
    附件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4)新课改视域下的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1.3.2 关于体育教学目的的研究
        1.3.3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1.3.4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1.3.5 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2 文献资料法
        2.2.3 观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1 教学主体
        3.1.2 场地器材
        3.1.3 体育课时
        3.1.4 教学计划
        3.1.5 教学目的
        3.1.6 教学内容
        3.1.7 教学方法
        3.1.8 教学评价
    3.2 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的不利影响因素的分析
        3.2.1 学校土地面积有限
        3.2.2 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数量不足、陈旧及磨损
        3.2.3 体育师资队伍弱化
        3.2.4 “轻体育课思想”突出
        3.2.5 学校体育课的监管松懈
    3.3 襄阳市公办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改进措施
        3.3.1 规范体育课
        3.3.2 优化体育场地器材的运用
        3.3.3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3.3.4 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
        3.3.5 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课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轻体育课思想”是阻碍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
        4.1.2 “监管不力”是助长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问题的主要外部因素
        4.1.3 体育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需要被认真解决
    4.2 建议
        4.2.1 应加快推进体育科目进高考科目之列
        4.2.2 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的监管工作应做到“一视同仁”
        4.2.3 体育教师工资待遇的问题应得到切实解决
参考文献
附录1 体育教师问卷
附录2 学生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观察记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政策发展需求
        1.1.2 学校体育发展需求
        1.1.3 体育课程发展需求
        1.1.4 测评技术发展需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可穿戴设备
        2.1.2 身体活动
        2.1.3 测量与评价
        2.1.4 教育测评
        2.1.5 体育测评
        2.1.6 体育课
        2.1.7 体育教学质量测评
        2.1.8 体育学习质量测评
        2.1.9 体育课测评
        2.1.10 体育课测评体系
    2.2 体育课测评
        2.2.1 体育测评概述
        2.2.2 国外体育课测评
        2.2.3 国内体育课测评
        2.2.4 小结
    2.3 可穿戴设备相关应用
        2.3.1 可穿戴设备发展
        2.3.2 设备分类及特点
        2.3.3 身体活动测评信效度
        2.3.4 测评原理及应用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德尔菲法
        3.2.3 测量法
        3.2.4 问卷法
        3.2.5 录像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构建理论
        4.1.1 测量理论
        4.1.2 教育评价理论
    4.2 体系构建原则
    4.3 指标选取
        4.3.1 选取原则
        4.3.2 指标选取方法
    4.4 测评体系构建
        4.4.1 积极系数
        4.4.2 权威系数
        4.4.3 协调系数
        4.4.4 建立指标池
        4.4.5 构建流程
        4.4.6 指标解释
    4.5 测评体系验证
        4.5.1 因子分析
        4.5.2 分层验证
        4.5.3 讨论
        4.5.4 小结
5 应用与推广验证
    5.1 测评体系应用
        5.1.1 体育课现状
        5.1.2 讨论
        5.1.3 小结
        5.1.4 存在问题
    5.2 普及型设备验证
        5.2.1 信效度验证
        5.2.2 普及型设备应用
        5.2.3 讨论
        5.2.4 小结
6 总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创新与局限
    8.1 研究的创新性
    8.2 研究的局限性
9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德尔菲问卷
    附件2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依据
        1.1.2 现实依据
        1.1.3 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领会教学法
        2.1.2 初中足球教学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领会教学法的特点
        2.2.2 领会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综述
    2.4 简要述评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体质健康水平
        4.1.1 实验前组间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4.1.2 实验后组内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4.1.3 实验后组间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4.2 足球技能水平
        4.2.1 实验前组间技能水平差异
        4.2.2 实验后组内技能水平差异
        4.2.3 实验后组间技能水平差异
    4.3 战术意识水平
        4.3.1 实验前组间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4.3.2 实验后组内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4.3.3 实验后组间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4.4 体育学习兴趣
        4.4.1 实验前体育学习兴趣
        4.4.2 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体质健康水平
    5.2 足球技能水平
    5.3 战术意识水平
    5.4 体育学习兴趣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基于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共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改革要求提升师生关系与教师队伍建设
        1.1.2 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改革要求将师生互动作为体育课程的重点之一
        1.1.3 师生互动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基本现状调查
        3.1.1 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调查
        3.1.2 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师生调查
    3.2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观察
        3.2.1 教师目标导向行为类型的观察
        3.2.2 学生响应学习行为类型的观察
        3.2.3 教师反馈与评价行为类型的观察
        3.2.4 预设生成评价分析
    3.3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师生互动行为优化
        3.3.1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师生互动的方式多样化
        3.3.2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师生互动的主体平等化
        3.3.3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具体化
        3.3.4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师生互动的过程完整化
        3.3.5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师生互动的结果实际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体验式教学在扬州大学公共体育网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目前仍需教学探究改善体育选项课程教学现状
        1.1.2 体育教学与体验式教学在教学理念与特点上相吻合
        1.1.3 体验式教学符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与要求
        1.1.4 体验式教学亟待实证研究充实在体育领域的发展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体验式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2.1.1 国外关于体验式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2.1.2 国内关于体验式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体验相关概念
        2.2.2 体验式教学相关概念
3 体验式教学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2 体验学习圈理论
    3.2 教学实验目标设计
    3.3 体验式教学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合理性
        3.3.1 体验式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实践特点相吻合
        3.3.2 体验式教学通过激发兴趣促进技术动作的学习
        3.3.3 体验式教学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3.4 体验式教学在体育课中实施条件
    3.5 体验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实施方法
    3.6 体验式教学评价
    3.7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实验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2.5 逻辑分析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抽样学生同质性分析
        5.1.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形态与基本素质对比分析
        5.1.2 被抽样学生网球运动基础情况对比分析
    5.2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技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3 体验式与传统式教学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5.3.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态度的测试结果
        5.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在实验前后结果对比与分析
    5.4 体验式与传统式教学对学生网球运动态度的影响分析
        5.4.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网球运动态度测试结果
        5.4.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网球运动态度实验前后结果对比与分析
    5.5 体验式与传统式教学对学生合作认知能力的影响分析
        5.5.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合作认知测试情况
        5.5.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合作认知实验前后结果对比与分析
    5.6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验发放问卷
    附录二: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三: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案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规范与自觉:新时代学校体育常态课的现状与对策 ——以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新要求
        1.1.2 “回归课堂”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1.1.3 不被关注的常态课,“推门看常态体育课让人心情悲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应用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对新时代体育课的研究
        1.3.2 关于对体育教学的规范性研究
        1.3.3 关于对教师自觉的研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观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 体育常态课
    3.2 规范与教学规范
    3.3 自觉与教师自觉
第4章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常态课的现状
    4.1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4.2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常态课教学环节的现状
        4.2.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4.2.2 教学内容选择情况
        4.2.3 教学计划制定与执行情况
        4.2.4 教学方法选择情况
        4.2.5 体育课结构安排情况
    4.3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常态课课堂常规的现状
    4.4 恶劣天气下汉中市汉台区体育常态课的执行情况
    4.5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常态课的态度
        4.5.1 体育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情况
        4.5.2 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态度情况
第5章 影响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常态课的因素分析
    5.1 软件
        5.1.1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对“体育常态课”的重视程度
        5.1.2 体育教师对待体育常态课与公开课的态度情况
        5.1.3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学生体育常态课的主观感受
    5.2 硬件
        5.2.1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5.2.2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
        5.2.3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常态课”师生教学比例情况
第6章 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体育常态课发展的对策
    6.1 规范制度
        6.1.1 严格落实《标准》,加强研修,规范上课备课制度
        6.1.2 规范体育常态课看课、听课及日常督导制度
        6.1.3 规范室内体育课教学内容及考核制度
    6.2 教师自觉
        6.2.1 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积极响应课程改革
        6.2.2 教师转变对体育常态课的态度,提升自身自觉性
        6.2.3 教师改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6.3 完善硬件
        6.3.1 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满足体育常态课的需求
        6.3.2 多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6.3.3 合理引进专业体育教师,提升体育常态课的质量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对体育课评价环节的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D]. 黄骏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D]. 魏飞越.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新课改视域下的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王华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孙建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7]“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D]. 时亮.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8]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基于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共融[D]. 魏梓瑶. 河南大学, 2020(02)
  • [9]体验式教学在扬州大学公共体育网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D]. 刘越. 扬州大学, 2020(02)
  • [10]规范与自觉:新时代学校体育常态课的现状与对策 ——以汉中市汉台区小学为例[D]. 宁瑞.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关于体育课评价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