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探源(论文文献综述)
吴戈[1](2021)在《人工智能视域下语义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6年达特茅斯召开的计算机科学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在人工智能的前进道路上,始终伴随着争论和质疑。人工智能在学习和识别领域确实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同样也面对着棘手的难题,比如机器翻译的出现造成了的复杂性语义难以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智能算法的可能性,人工智能的研究成为重头戏。语义问题是人工智能面对的困境之中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难题。人工智能上个世纪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遭遇的发展瓶颈表明,语义问题是限制人工智能施展拳脚的核心原因。智能机器不能实现语义内容,单纯的句法操作只是数据层面的解答,不涉及理解。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的语义实现是技术领域必须要解决的困难,而语义问题也成为哲学领域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试图在探寻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厘清语义问题的相关概念与内容,在发掘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梳理语义问题的产生逻辑并尝试给出解决方向。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首先绪论部分主要以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研究缘由为思路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同时进一步梳理国内外针对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研究的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等内容。其次第二部分介绍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理论背景,按照智能观念的历史渊源、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以及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厘清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及语义问题进行理论背景的介绍。首先按照时间线索,分别从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以及现代计算机三个层面探讨智能观念的产生发展和实现。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部分主要以人工智能的三种研究纲领为线索,通过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以及行为主义三种不同研究纲领的对照来发掘人工智能研究发展进路的内在逻辑。最后是论文的题眼部分,对人工智能的语义问题做出论述与厘清,分析语义问题的成因。之后是第三部分论述人工智能领域的语义探索。首先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为线索,介绍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随后梳理了机器翻译的出现和发展过程并探讨了机器翻译与语言游戏的关系。通过对自然语言处理发展过程的追溯和对机器翻译遭遇的困境讨论,厘清语言处理经历的两次转向:从自然语言处理到形式语言分析,再由形式语言分析到语义化实现。最后展现人工智能领域对语义问题的数据解答办法。第四部分对照第三部分,论述哲学界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争论。首先从哲学对语义程序的批判开始,随后对机器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机器翻译的出现以及瓶颈都对语义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最后着重以塞尔的中文屋实验为背景,分析哲学界对于语义问题的争论。数据还是理解?这是人工智能领域和哲学界对于语义问题的最大分歧。受限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思路,语义问题的解决前景似乎并不明朗。第五部分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解决思路。这是本文针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给出的解决方向,分别从技术实现、语言学和认识神经科学的角度寻求问题的答案。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突破,普遍语义理论的构建以及系统智能观的确立,都给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方向。最后是结语部分。人工智能语义问题是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哲学界和计算机界对于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不同看法源于不同学术传统造成的不同视角。我们需要哲学对智能问题和语义问题的高屋建瓴,同时也需要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脚踏实地。哲学对于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质疑或许在将来会被人工智能的技术进展所克服;同样哲学也许在未来对语义问题会有新的见解。无论如何语义问题既是人工智能实现突破的客观挑战也是语言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胡玲[2](2020)在《斯宾诺莎幸福论哲学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及伦理学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贺麟翻译的斯宾诺莎《伦理学》一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版,他在此书的“出版说明”中指出,斯宾诺莎的思想被誉为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思想的最高成就之一,主要是因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世界观上的无神论因素和认识论上的辩证法因素。这两点对斯宾诺莎思想成就的总结反映出了学界在很久以前研究斯宾诺莎所达到的理解和评价。但是相对于我们近些年来对斯宾诺莎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研究来说,以上的理解和评价显然是极为简略而且也不够全面的,特别是对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和幸福论哲学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充分地揭示出来。而洪汉鼎在2012年出版的斯宾诺莎《神、人及其幸福简论》一书的“译序”中指出,用知识来制约情感,以期达到最高、最完满的幸福,是斯宾诺莎哲学思想最根本的宗旨。这段话表达出我们在最近时期研究斯宾诺莎理论的幸福论视角。据此,本文的主题就是去阐释斯宾诺莎哲学幸福论的理论成就,同时批判性地考察他的这个理论的一些缺失的困境。本论文通过对斯宾诺莎重要文本的梳理解读,通过对新近的关于斯宾诺莎的研究成果的吸取和升华,进一步看到了,斯宾诺莎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在欧洲的人文主义复兴和理性启蒙的时代闪烁出耀眼的光辉,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在那个时代,只有他的哲学思考真正把世俗的人生幸福问题主题化、世俗化和主体化了。第二,他把伦理学中的善归为福,并且在自然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把伦理学和人生哲学与世界观本体论和方法学认识论内在地统一起来,使他的哲学幸福论有了更为完备的理论和逻辑基础。这也是洪汉鼎和姚大志已经指明了的东西。第三、他还发扬了启蒙时代的科学精神,用理性主义和几何学方法来构建描述自己的幸福论哲学,用来抵制把幸福和自由问题情感化和庸俗化的倾向。然而,任何伟大的思想家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斯宾诺莎思想中包含着自然化的神与超自然的神的理论矛盾、包含着把人世俗化和迷信人的心灵不死的矛盾,包含着否定自由然后又肯定自由的矛盾,特别是他刻意用“几何学”理论方法来构建的理论体系,但是他对幸福论哲学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却有很多不准不清,他的从公理到命题的逻辑推演也常有牵强。当代西方语义、逻辑分析哲学的成果则恰恰可以用来克服他的这些问题,并能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生幸福问题提供指引。本文由绪论、正文的四章、以及全文结语构成。在绪论中,我们分别论证了论文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介绍和讨论分析了国内外研究斯宾诺莎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自己如何从这些成果中升华和提炼出更进一步的思考,然后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整体思路和论文的初步结论。在论文的第1章,我们从宏观上回顾了古希腊哲学家及中世纪的哲学家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人的伦理学及幸福论思想,并指出这些理论的根本性缺失在于,他们或者没有看到伦理与幸福问题在哲学应该占有的中心位置,或者是把伦理幸福问题和世界观、认识论问题在理论逻辑上割裂开来,或者是把幸福的主体加以神化和非人化。在论文的第2章,我们通过对斯宾诺莎主要着作的文本介绍和分析,呈现出斯宾诺莎斯以“实体”理论为核心概念的世界观本体论思考和他以“真观念”为核心概念的认识论思考,并指出他的这两方面思考最终都是为其哲学的最高主题——人之自由与幸福问题而进行的理论奠基,这就体现出斯宾诺莎从自然主义出发,把本体论、认识论与伦理学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理论逻辑。论文第3章集中探讨了斯宾诺莎怎样在人性论、伦理学、自由和幸福问题的思考上,一方面坚持自然主义原则,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把自由观和幸福观理性化的意向。但是这并没有破坏其理论的内在一致性。论文的第4章揭示出,斯宾诺莎以几何学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原则,虽然他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界定不清,对一些重要命题的逻辑推论也不够严密,但这些问题可以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语义、逻辑分析方法中得到解决,这就可以推进和深化我们对幸福问题的理解。在论文最后的全文结语部分,我们把整个论文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性结论做了简要和鲜明的概括,同时对论文中论述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进行了检讨和反省,以便为将来更深入的研究找出方向。
崔艳英[3](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谢刚[4](2018)在《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研究 ——关于语言及语言学范式的现象学反思》文中提出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起普遍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够概括出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的旨归所在,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旨趣。时至今日,在语言学发展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形势下,索绪尔已然成为一个没有被充分理解和重视的名签,语言学正在背离索绪尔的初衷向畸态化的方向发展。索绪尔思想的价值不仅仅于在他对语言普遍性的揭示,对索绪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不应拘泥于对其着作的文本式解读及思想阐释。事实上,索绪尔思想的精髓在于索绪尔对语言普遍性的理性思考以及语言学研究的本质认识。继承和发展索绪尔思想就是在批判中认识到索绪尔思想的真理性和局限性,推进语言及语言学本体论及认识论研究。本研究以胡塞尔现象学观念为理论指引,以索绪尔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为主线对索绪尔思想进行重新诠释以期实现两个目标:第一,以哲学眼界反思索绪尔理论的实质,论证索绪尔理论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加深对语言及语言学本质的认识;第二,基于对索绪尔思想及语言本体的哲学反思,批判生物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心理主义语言观,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语言研究范式。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对任意性的论证。索绪尔把任意性视为语言构造的首要原则和真理。但是,他对任意性原则的论证是不明晰的。这也是任意性原则仍存在争议的根本原因。把所指与能指的任意性联结归因于心理同一性是索绪尔逻辑论证出现混乱、错误的根源。能指与所指的心理同一性是在符号意指行为中实现的。符号意指行为不仅仅是符号行为,它主要涉及观念的直观行为。索绪尔把观念的直观行为——意指直接排除在符号理论之外,是其任意性原则诠释不明晰的根本原因。从意指的角度论证任意性就是强调观念——所指的重要性,即在所指与能指的连接中,重要的不是能指而是所指。从命名的意向行为看,意向性指向本质直观形成的观念,符号的物理形式仅仅为观念提供一个可感的形式。观念与物理形式在符号的意向行为中结合为统一体。本质直观的观念与客观实在对象不存在直接、必然的联系,客观实在只是为意向行为提供感性材料。观念的形成基于先验逻辑由感性直观向本质直观的超越。如果没有本质直观的超越,语言是不可能挣脱客观实在的束缚实现其对客观世界的指称。因此,能指与所指之所以任意地联结、语言符号之所以任意地指称并不是没有道理、不可论证的。任意性的道理就是先验意指。第二,对线性原则的论证。线性原则的本质是语言与内时间意识的内在同一关系。索绪尔强调线性原则意在指出语言的系统性。虽然,索绪尔也意识到语言系统与时间存在联系,但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这一联系实质上是内时间意识对客体系统的构造性功能。从线性讲语言系统,从内时间意识讲语言系统就是强调先验时间意识对语言系统生成的绝对构造效应。只有从内时间意识这个绝对源点出发才能纠正索绪尔对线性原则诠释的心理感觉主义偏误。通过内时间意识认识语言,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语言感知(言语)与言语之间由心理感觉主义所制造的裂隙被先验的时间意识所消除,语言的系统性本真地显现。第三,对语言社会属性的论证。从形式面揭橥语言的社会属性,即把语言定义为“表现差异的纯粹价值体系”是索绪尔对语言做出的最具创造性和活力的论断,也是结构主义思想的标志性特征。然而,索绪尔仅是从强制性上理解语言的社会属性,并没有对社会属性的内在逻辑做出明确论证。语言的社会属性具有强制性的根本原因是先验交互主体间性,它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意识交往行为。人只有凭借社会交往才能实现自我的异化与同化。自我异化与同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体两面。在社会行动中与自我打交道的不是无生命的事物而是有生命的他者。人与他者的社会交往过程就是意识交融,这是社会生活世界的意义具有普适性的源泉和根本保证。反过来,人在社会生活世界的意义所圈定的界限内生活、交往。因此,语言的社会属性不能简单地被解释为强加在人之上的制度、习俗、文化等,更要从内在逻辑理解为何一切社会存在具有强制力。社会存在的强制力就是由社会交往所达成的先验契约关系决定,它萌蘖于先验主体间的意识交往与融聚。第四,对语言研究范式的思考。索绪尔对语言学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语言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经验实证主义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转向语言本体的理性研究。语言研究范式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虽然自索绪尔之后,语言及语言学的价值日益得到重视和凸显,语言学理论层出不穷,但是语言愈来愈让人们感到困惑。究其根本,语言研究范式已经背离了索绪尔的语言学范式向碎片化,程式化蜕变。(1)不可否认,包括索绪尔的心理主义在内的其他研究范式,如乔姆斯基的生物主义范式、认知主义范式存在诸多缺陷,但至少这些语言学范式的转换是基于对语言本质的理性思考,它们同未加反思地套用理论的实用主义语言研究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实现语言本质认识上的突破,进而实现对意识与人的认识的突破,反思、批判以往语言学范式并实现语言研究范式的革命是语言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本研究拟提出一种观念论(意识哲学)的语言研究范式,即现象学的语言研究思路,理由有两方面:其一,现象学是关于观念、形式、社会的纯粹逻辑的科学,它对一切社会存在给出了本源性理据;其二,现象学不仅是意识的、观念哲学、也是本体哲学和社会哲学,这与语言的本质是一致的。哲学作为严格科学始终被胡塞尔奉为哲学事业的理念。与此类同,寻求语言的普遍性被索绪尔视为其语言学探索的理想。然而这种理念和理想在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不断强势化的影响下被嘲弄为形而上学无意义的思维游戏。面对精神文化的荒原,语言研究所要做的不是对语言的肢解而是要立足于人的精神世界这个阿基米德点来寻求语言与精神世界的联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自信地说对语言和人有了一点微不足道的科学认识,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高涛[5](2017)在《当代西方语言天赋论之争研究 ——以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为中心》文中认为知识本原是什么?语言本原是什么?语言是天赋的、经验的、发生的、体验的还是亲历的?自然语言是基于句法、语义还是文化的?自然语言语怎样形式化?尝试着取解决这些问题经常触发诸多争议,这些争议本身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值得人们探究。17世纪中晚期,经验论者洛克与唯理论者莱布尼茨有关人类知识来源的争论可看作是语言天赋论之争的转折。自此以后,语言研究者们学派林立,有的将语言知识的获得归结于心灵的先天功能,有的将之归结于后天的经验,有的将之归结于习惯,有的将之归于原初的发生,有的将之归于机体的体验等等,莫衷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使理论语咅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该学派坚持语言习得为人类独有行为,有别于其他任何经验学习。乔姆斯基主张研究语言与心智问题,主要涉及言说者的:知识系统及其使用、知识系统在心智/大脑中的产生情况、语言知识及其使用、语言知识在心智/大脑中的产生情况等等。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学习得过程由天赋的语言机制决定。这在学界广泛称为语言天赋假说。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继承西方理性主义、形式哲学传统,批判经验主义知识观和语言观。归纳起来,乔姆斯站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来源。关于他对于经验主义的批判,可溯源到亚里斯多德的灵肉观、洛克的白板说、休谟的习惯说、华生的刺激-反应论、斯金纳的操作主义。关于语言形式化思想,乔姆斯基对西方逻辑传统进行转换,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弗雷格的概念文字、罗素的逻辑原子、维特根斯坦早期的符号论、有尔纳普的逻辑句法学、莫里斯与皮尔士的符号学、哈里斯的结构主义和语篇分析法。关于理性主义传统,乔姆斯基进行继承、收缩和转换,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莱布尼茨的天赋原则、康德的直观形式论和洪堡特的内在精神语法。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脱胎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历经60多修正。其思想核心立足于三个基本假设,即,语言机制初始状态假设、普遍语法及其模块化假设和语言递归性假设。正是这三个假设引发了哲学、语言学、生物学、心理学界持续的争论。最具代表性的争论包括:1.乔姆斯基语法大脑属性观与普特南科学实在论之争;2.乔姆斯基语法结构先天性与皮亚杰语言发生认识论之争;3.乔姆斯基语言递归性与平克等的语言非递归性之争。目前,语言与心智关系的古典难题在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争议悬而未决。语言能力到底天赋获得还是经验获得是争论的核心。“天赋”这个词内涵复杂,有禀赋、先天和来自基因遗传等等意思。正是基于人类语言的这种复杂性,我们相信单纯猜想人类语言知识的先天性,或者后天性,似乎都难以满足语言结构充分的“描写性”和“解释性”两个基本条件。跨学科性质的语言天赋之争必定要追溯其哲理渊源的同时,又要紧跟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前沿,求证于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心理学诸多领域的最新成果来解决。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有一个共识就是利用现代科学ERP和fMRI技术可以开辟解决争议的多维路径,是寻找解决争议的最佳办法。人类研究语言能力,一方面有必要解释语言的刺激-贫乏现象以及印证由此而引发的语言初始状态、普遍语法及模块化和句法的递归性等语言假设;另一方面也有必要研究感觉、知觉、观念、察觉、中枢神经、神经元、皮层、反射弧等神经生物学领域诸如问题。最终语言本原研究有可能演变为对刺激、反应、记忆、习惯、联想等诸多神经心理问题的研究。在神经生物学方面,从皮层结构语言功能分区、记忆和学习通路、可以考证语言机制在基因和经验层面的有效性。在神经心理学方面,分析口语和书面语输入、语言知觉、语义、句法和词形的心理词典、在ERP和fMRI无创技术辅助下的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心理学研究有望解密语言“黑匣子”。
周珏宇[6](2017)在《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文中研究说明体验哲学是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产物,认知语言学的两大承诺及众多假设都与体验哲学精神实质不谋而合。本文以溯源的方法对体验哲学的产生、与认知语言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得出,体验哲学的确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徐愚[7](2016)在《机器与语言 ——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探寻》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对未知的挑战、对未来的期许,与此同时也充斥了无休止的争论与困惑。始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的人工智能,至今已经走过整整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人工智能在诞生之初的朝阳中迅速发展,但却很快在唏嘘和质疑中陷入寒冬之中,几经辉煌几经沉浮,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又面临着棘手的难题。在2010年至2015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计算能力的突破、智能算法的精进,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的兴起,人工智能研究再次走到舞台中心,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即便如此,人工智能面临的困难却似乎并未减少。在人工智能面临的众多难题之中,最受哲学家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具有获取语义能力的可能性。哲学家在评述人工智能发展在一定时期所遭遇到的困境时就曾表示,之所以人工智能发展止步不前,或者说根本无法摆脱内在桎梏,其原因在于机器只能进行句法操作,而无法实现语义内容。符号机器的语义实现已经成为限制人工智能理论以及研究的一个瓶颈,语义问题也成为人工智能发展中难以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理论难题。本文以“机器与语言”的关系为研究主题,重点探寻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中语义问题的渊源、萌芽和突显,其目的在于将人工智能语义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人工智能研究中抽离出来,强调语义问题在人工智能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源起;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综述;以及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第二章,智能的追寻:人工智能的理论背景。本章主要从历史渊源、研究纲领和概念分析三个角度对人工智能展开理论基础的梳理。从历史渊源的角度,首先探讨了古希腊的关于智能的自然观念,其次分析了近代哲学对智能的哲学争辩,最后梳理了自古以来关于智能的计算实现。从研究纲领的角度,以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三种流派——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以及行为主义。从概念分析的角度,评述了人工智能的强弱之分,并从认识论的角度列举了对于人工智能的观点,最后将人工智能逐个与认知科学、人工生命和信息哲学作出概念厘清。第三章,萌芽与进展:早期人工智能的语义探索。在第一节中,从大卫·希尔伯特及其判定问题谈起,进而谈到艾伦·图灵及其停机问题,最后对图灵测试做出一番评述。在第二节中,梳理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乔姆斯基语言学的演变过程。通过追溯和讨论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研究的早期发展以及遭遇到的困境,逐步理清语言分析研究所经历的从自然化分析到形式化分析,再从形式化分析到语义化分析的两次转向过程,而这两次语言分析的转向过程对于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意义和影响可以说是根本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第四章,质疑与反思: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哲学先驱。本章主要分析休伯特·德雷福斯与约翰·塞尔对于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批判。德雷福斯在《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中对马文·明斯基的《语义信息处理》一书提到的几种语义程序进行了逐一批驳。塞尔在《心灵、大脑与程序》中提出“中文屋论证”思想实验,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的语义问题,引发了众多争论,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五章,语言学中的语义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义学在符号学三分法中的位置,以及语形学、语义学与语用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自然语言与思维语言的关系。第六章,结语。从三个问题入手整理对于人工智能的观点,首先认为“人机大战”的意义是为之后的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营造新环境、拓展新空间、开辟新领域。其次,语言一直是智能的核心,语义问题是人工智能前进道路上本不可避免且须迎头面对的困难。如今,在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人工智能语义问题或者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加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最后,对人工智能的不同看法取决于不同的视角,并受限于对智能和语义的哲学思想。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的探索和思考中,我们需要有极目远望的勇气,不为未知而惶恐;又需要有脚踏实地的信念,不为前路漫漫而忧愁。可以想见,人工智能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将有何种精彩又惊人的表现和发展;可以想见,人工智能哲学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将引领何种幽深又现实的争论和思潮。
刘艾娟[8](2012)在《乔姆斯基内在语言观的唯理主义哲学基础》文中提出乔姆斯基认为人天生就有习得语言的能力,人脑中的语言官能是人的一种生物属性。乔姆斯基的内在语言观中有明显的近代唯理主义哲学成分。但是,他的语言观又有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地方。他反对二元论,坚持"一元论",主张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探索语言。
杜世洪[9](2012)在《三个世界,三个问题——对沈家煊《三个世界》的语言哲学思考》文中提出沈家煊关于三个世界并行的观点,不仅具有哲学渊源,而且还有一定的话语解释力。"天地"、"人心"和"言语"分别对应着"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三个世界不仅并行,而且还以心理世界为联系中介,彰显着"行域"、"知域"和"言域"的关系。根据这一认识,本文对具有语言哲学思辨性质的三个语言问题进行解释。这三个问题是:"覃某假装摇头说‘不知道’"这类语句的理据是什么?为什么"没有长度的棍子"说得出却想象不出?为什么疯子的话语在语句上正确而在语篇上却不连贯?通过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语言哲学的概念考察而得出结论:话语互动是三个世界并行的实际反映,三个世界随着话语互动的进行而并行;心理世界以物理世界为基础,以语言世界为体现形式;发生在心理世界的概念整合不仅是物理世界的反映,而且还拓宽了语言世界的疆域。
谭异[10](2012)在《关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与“天赋”假设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乔姆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乔姆斯基首次把哲学融入语言的概念里,对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中,其"天赋"假设理论包含着唯物论的观点,与笛卡尔的天赋观有不同之处。
二、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探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视域下语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研究缘由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内容 |
1.2 人工智能的语义问题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人工智能及语义问题的理论背景 |
2.1 智能观念的产生发展与实现 |
2.1.1 古希腊观念缘起 |
2.1.2 近代哲学的思辨 |
2.1.3 现代计算机的实现 |
2.2 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及相关领域 |
2.2.1 人工智能的研究纲领 |
2.2.2 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 |
2.3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厘清 |
2.3.1 “语义”的辨析 |
2.3.2 语义问题的哲学成因 |
2.3.3 语义问题的技术困境 |
第3章 人工智能领域的语义探索 |
3.1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
3.1.1 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及应用 |
3.1.2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 |
3.1.3 自然语言处理的局限性 |
3.2 机器翻译的出现和发展 |
3.2.1 机器翻译的出现 |
3.2.2 神经机器翻译 |
3.2.3 机器翻译与语言游戏 |
3.3 人工智能对语义问题的数据解答 |
第4章 语义问题的争论:数据还是理解? |
4.1 哲学对语义程序批判的开始 |
4.2 机器翻译的哲学困境 |
4.2.1 数据能否实现理解 |
4.2.2 现实世界语境的缺失 |
4.3 中文屋实验:哲学家的争论 |
4.3.1 “中文屋”思想实验 |
4.3.2 基于“中文屋实验”的思考 |
第5章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解决思路 |
5.1 自然语言处理的突破 |
5.1.1 篇章语境理解 |
5.1.2 动态语义分析 |
5.1.3 综合语义知识库 |
5.2 普遍语义理论的构建 |
5.3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系统智能观 |
5.3.1 思维的形式模拟 |
5.3.2 树立系统智能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斯宾诺莎幸福论哲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为什么要回到斯宾诺莎?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初步结论 |
第1章 斯宾诺莎之前幸福论的非主题化与非人化 |
1.1 古希腊时期幸福论的非主题化和边缘化 |
1.2 古罗马和中世纪时期幸福论的非主体化和非人化 |
1.3 斯宾诺莎之前近现代哲学幸福论的酿育 |
1.4 幸福本质问题上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斯宾诺莎幸福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 |
2.1 斯宾诺莎幸福论构建的时代语境 |
2.2 斯宾诺莎幸福论构建的思想进程 |
2.3 斯宾诺莎幸福论的自然主义本体论基础 |
2.4 斯宾诺莎幸福论的客观主义认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斯宾诺莎的幸福论 |
3.1 斯宾诺莎伦理学和人性论中的自然主义原则 |
3.2 斯宾诺莎幸福论中的理性化的自由观 |
3.3 斯宾诺莎幸福论中的理性化的幸福观 |
3.4 斯宾诺莎幸福论中理性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内在一致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斯宾诺莎幸福论核心命题的概念与逻辑分析 |
4.1 斯宾诺莎幸福哲学的几何学方法论 |
4.2 斯宾诺莎幸福论核心概念的语义分析 |
4.3 宾诺莎幸福论核心命题的逻辑分析 |
4.4 斯宾诺莎幸福命题语言逻辑分析的意义 |
4.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
1.4 小结 |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
2.6 小结 |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
4.6 小结 |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
6.5 小结 |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
7.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研究 ——关于语言及语言学范式的现象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及背景 |
1.2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1.3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文献评述 |
1.4.1 任意性 |
1.4.2 线性原则 |
1.4.3 社会属性 |
1.4.4 哲学观 |
1.5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现象学还原—“指”的追问 |
2.1 索绪尔任意性观念的实质 |
2.1.1 索绪尔任意性观念的理论背景 |
2.1.2 索绪尔任意性观念的实质 |
2.2 任意性原则的现象学还原—“指”的意向性 |
2.2.1 胡塞尔意向性观念的探源 |
2.2.2 胡塞尔意向性观念的内涵 |
2.2.3 意向性:任意性原则的现象学本质 |
小结 |
第三章 语言符号线性特征的现象学还原—“时间性”的追问 |
3.1 语言线性特征的时间性—索绪尔视角 |
3.1.1 语言线性特征诠释种种 |
3.1.2 索绪尔线性特征观念的偏误 |
3.2 语言线性特征的现象学还原—内时间意识 |
3.2.1 内时间意识的缘起、构成及意义 |
3.2.2 语言线性特征的内时间意识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语言符号社会属性的现象学还原—“他者”的追问 |
4.1 索绪尔社会语言观源考 |
4.1.1 惠特尼与索绪尔—继承与突破 |
4.1.2 保罗与索绪尔—联系与对立 |
4.1.3 库尔德内与索绪尔—交流与互补 |
4.2 语言符号的社会属性及其认识论意义 |
4.2.1 语言符号的社会属性 |
4.2.2 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社会属性揭示的认识论价值 |
4.3 语言符号社会属性的现象学还原—先验交互主体间性 |
4.3.1 “自我”与“他者”—存在的认知论难题 |
4.3.2 语言社会属性的还原及其意义 |
小结 |
第五章 语言学流派批判及现象学语言学 |
5.1 语言学流派的批判性分析 |
5.1.1 语言学的生物主义—生成语言学批判与反思 |
5.1.2 语言学的主观经验主义—认知语言学批判与反思 |
5.1.3 语言学的心理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批判与反思 |
5.2 现象学语言学的内涵与价值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5)当代西方语言天赋论之争研究 ——以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溯源 |
第一节 从经验认识论到行为主义语言观 |
第二节 从分析哲学到转换生成语法 |
第三节 从天赋认识论到语言天赋论 |
第二章 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概述 |
第一节 自然主义的心智理论 |
第二节 普遍语法初始状态假设 |
第三节 普遍语法及其模块化假设 |
第四节 普遍语法递归性假设 |
第三章 乔姆斯基语言结构先天假说与皮亚杰发生本原论之争 |
第一节 皮亚杰扬弃拉马克式经验主义 |
第二节 皮亚杰反语言结构的先天性 |
第三节 皮亚杰关于发生本原的建构主义 |
第四节 乔姆斯基对皮亚杰的回应 |
第四章 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天赋假说与普特南科学实在论之争 |
第一节 普特南批普遍语法天赋假说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普特南批语言运算系统的合理性基础 |
第三节 普特南建构心灵综合能力的整体学习理论 |
第四节 乔姆斯基对普特南的回应 |
第五章 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之争的分延 |
第一节 杰肯道夫的功能-心智主义的概念语义学 |
第二节 平克的进化性适应语言观 |
第三节 莱考夫与约翰逊的语言体验哲学 |
第四节 埃弗雷特的语言文化工具论 |
第六章 结语:语言天赋论之争的认知科学解决方案 |
第一节 大脑皮层可塑性机制与学习记忆的多重环路 |
第二节 基因和经验对言语行为的双重影响 |
第三节 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尾注 |
附录 |
致谢 |
(6)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体验哲学探源 |
三、体验哲学的特点 |
(一) 批判世界范畴的客观性与独立性 |
(二) 批判人类思维的分离性和镜像性 |
(三) 批判心智结构的非隐喻性和原子性 |
(四) 批判概念结构的符号性与对应性 |
(五) 批判意义系统的固定性和组合性 |
四、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
(一) 认知语言学两大承诺 |
1. 普遍承诺 (generalization commitment) |
2. 认知承诺 (cognitive commitment) |
(二) 认知语言学五大假设 |
1. 具身认知假设 (embodied cognition) |
2. 百科全书观 (encyclopedic view) |
3. 意义就是概念化 (meaning is conceptualiza-tion) |
4. 符号性假设 (symbolic) |
5. 基于使用假设 (usage-based) |
五、结语 |
(7)机器与语言 ——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源起 |
一、人工智能几经沉浮再成研究热点 |
二、无法回避的语义困境 |
三、将人工智能作为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综述 |
一、国际人工智能哲学的发轫 |
二、我国人工智能哲学进展以及认知科学建制化 |
第三节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一、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
二、结构安排与研究难点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智能的追寻:人工智能的理论背景 |
第一节 追寻“智能”起源 |
一、古希腊的回望:关于智能的自然观念 |
二、近代的奠基:关于智能的哲学争辩 |
三、计算机器的制造:关于智能的计算实现 |
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三种研究纲领 |
一、基于逻辑推理的符号主义 |
二、并行加工和分布表征的联结主义 |
三、注重现实模拟的行为主义 |
第三节 关于“人工智能”概念的分析 |
一、人工智能概念的划分 |
二、人工智能概念的厘清 |
第三章 萌芽与进展:早期人工智能的语义探索 |
第一节 以语言判定为标准的出现 |
一、大卫·希尔伯特及其对判定问题的提出 |
二、艾伦·图灵及其对停机问题的否定 |
三、图灵测试:如何判定计算机器是否拥有智能? |
第二节 作为人工智能核心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
一、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历程 |
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
第四章 质疑与批判: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哲学先驱 |
第一节 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哲学批判的开启 |
一、兰德公司的报告——《炼金术与人工智能》 |
二、对《语义信息处理》中语义程序的批评 |
三、意义和影响:“向一个更令人鼓舞的方向发展” |
第二节 中文屋论证:来自哲学家的致命痛击 |
一、“中文屋论证”的主要内容 |
二、对“中文屋论证”的反驳与回应 |
三、关于“中文屋论证”的评述与思考 |
第五章 语言学中的语义问题 |
第一节 语义学与语形学、语用学 |
一、关于“semantics”一词的辨析 |
二、符号学中语形、语义、语用的三分法 |
三、语义与语形、语用关系的分析 |
第二节 机器与语义的思辨 |
一、人工智能语义问题与语言哲学的发展 |
二、语言是心智的一面镜子 |
三、句法和语义的二元辨析 |
第六章 结语 |
一、人机围棋大战,是赢,还是输? |
二、语义难题,是机遇,还是屏障? |
三、人工智能,是止步不前,还是拼命狂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乔姆斯基内在语言观的唯理主义哲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 |
2 乔姆斯基生成语法中的内化语言 |
3 内在语言观的唯理主义哲学基础 |
(10)关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与“天赋”假设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 |
1.1 语言的本质 |
1.2 语言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
1.3 语言是如何运用的 |
2 乔姆斯基的“天赋”假设论 |
2.1“天赋”假设论的提出 |
2.2 乔姆斯基与笛卡尔语言哲学观念之异同 |
2.3“天赋”假设论的唯物主义性 |
3 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的影响及意义 |
四、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探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视域下语义问题研究[D]. 吴戈.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斯宾诺莎幸福论哲学探析[D]. 胡玲. 吉林大学, 2020(12)
- [3]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4]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研究 ——关于语言及语言学范式的现象学反思[D]. 谢刚. 吉林大学, 2018(04)
- [5]当代西方语言天赋论之争研究 ——以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为中心[D]. 高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2)
- [6]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J]. 周珏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7]机器与语言 ——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探寻[D]. 徐愚.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8]乔姆斯基内在语言观的唯理主义哲学基础[J]. 刘艾娟. 海外英语, 2012(21)
- [9]三个世界,三个问题——对沈家煊《三个世界》的语言哲学思考[J]. 杜世洪. 当代外语研究, 2012(07)
- [10]关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与“天赋”假设论的研究[J]. 谭异.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