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阜孔林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及保护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杨丹丹[1](2021)在《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湿地面积广大,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湿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具有改善城市内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湿地公园发展迅速,涌现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节肢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都对其生物多样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调查,由于人类认识不够和栖息地的破坏,很多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在减少。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动植物众多,目前对莲花湖湿地公园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缺少对节肢动物的调查研究,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不祥,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模糊。因此,本文通过采用扫网法、陷阱法、灯诱法等方法捕捉、收集节肢动物,旨在研究湿地公园昆虫纲、蛛形纲等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以期为保护和利用莲花湖湿地公园节肢动物资源提供数据借鉴。1.本次调查共采集到节肢动物7003只,鉴定出6108只,共11目69科176种。其中植食性害虫有6目44科133种,捕食性天敌及寄生性天敌有8目20科34种,其它节肢动物有2目6科9种,并根据以上节肢动物物种信息整理出调查表。2.经调查,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种类有蜻蜓目3科6种、半翅目18科33种、鞘翅目7科26种、鳞翅目16科71种、直翅目5科9种、蜚蠊目1科1种、螳螂目1科2种、脉翅目1科2种、双翅目5科8种、膜翅目4科7种、蜘蛛目8科11种。其中半翅目、鳞翅目在科数上较多,鳞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这三个目所占的物种数比例较大,在个体数量上,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的数量更多。3.通过对节肢动物相对多度和优势度进行分析,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数量较多的物种有悬铃木方翅网蝽、烟粉虱、美国白蛾等,植食性害虫类群在数量上占主导优势,天敌类群中主要为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较少,其它节肢动物中蚁科数量最多。4.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中发现,月份不同,节肢动物的优势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各不相同。其中均匀度各个月份均维持在0.68-0.80之间,9月份、10月份多样性指数较高,7月份和9月份物种丰富度较高,7月份的优势度最大,9月份优势度最小。
梦梦[2](2020)在《社区居民视角下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示范区。多年来,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是因为保护的约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强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这不仅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逐步实现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双赢,切实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本文选择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描述统计分析、关联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区域农业人口数占比高,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产业结构过分依赖于农业,人口结构中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族类多样。旅游业是该地区支柱性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该地区发展对野生动物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等具有较强的依赖性。2.社区居民的保护意愿和认知都很强,这对于白马雪山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1)超过一半社区居民参与到野生动物巡护活动、宣传教育活动、野生动物保护规划等具体保护措施活动。(2)超过95%的社区居民了解本地保护物种,熟悉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等,这反映了白马雪山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具有很强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3)超过七成的居民认可白马雪山保护区采取的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和当前的保护方式,而且愿意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约束自己的生产生活活动及行为。3.关于白马雪山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周边社区居民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中获取的收益很少。这种相互影响是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推进保护工作面临的潜在风险。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主要影响社区居民农林业生产的投入,投入增加比例超过20%的占到44.13%,这表明基于保护的要求对农户农林业生产投入的影响比较大。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及自然保护区对周边社区因保护限制给予的补贴很少,仅有7.58%的社区居民反映收到少量补贴。另外,社区居民在野生动物利用及生态旅游方面参与度很低,不到10%,而且这些参与的社区居民的年均收益仅为 3912.5 元。4.基层管理者的调查显示,所在村庄对自然保护的依赖程度较高,依赖度超过30%的占比达到50%。与此同时,超过五成的基层管理者认为所在村庄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投入了较大量的人力,但资金投入很少。为了保护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超过40%的基层管理者认为所在村农林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增加在20%以上才能够满足保护区的需要,但所在村居民并未收到任何补贴。基层管理者目前的认知对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未来持续有效发展具有较大影响。5.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当地的行业发展、野生动物资源利用和扶贫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具体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因子主要有:(1)在积极影响方面,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公因子主要是周边居民宗教信仰、野生动物保护资源利用、周边居民政策认知、野生动物保护约束、野生动物保护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收入、周边居民性别等7个方面。(2)在负面影响方面,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公因子主要是周边居民满意度、野生动物保护规划、野生动物保护约束、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野生动物资源利用、野生动物法律法规、周边居民职业性质等7个方面。6.通过模型分析表明,周边居民宗教信仰、野生动物保护资源利用、野生动物保护约束、野生动物保护普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影响;周边居民宗教信仰、野生动物保护资源利用有一些积极影响。(2)周边居民满意度、野生动物保护约束、野生动物资源利用、野生动物法律法规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负面影响,野生动物保护规划、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论文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今后改进相关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建议,建议白马雪山全面参与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采取有效政策与措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的融合发展。
刘欣瑜[3](2020)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城乡绿道建设已经逐渐融入城乡规划体系中,受到更多地关注。但由于城乡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以追求短期效果、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城乡绿道会使城乡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既造成环境破坏,也不利于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怎样在城乡地区规划建设合理的绿道网络,发挥出生态、游憩及交通等综合性功能,保护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是需要研究的题目。本文旨在探索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城乡绿道的发展现状,梳理城乡绿道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概况;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选取焦点物种途径与绿色廊道途径进行应用,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构建方法。结合焦点物种途径,研究区域内焦点物种及其行为生境特征,利用GIS技术进行生境适宜性分析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然后通过绿色廊道途径结合区域资源及连接路径的评价分析,确定城乡绿道的总体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对城乡绿道的构成要素即绿廊系统、游径系统和服务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在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应用。
季缘[4](2020)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水鸟,是指栖息或经常栖息于湿地的鸟类。珠三角地区处在国际重要的候鸟迁飞路线上,目前,广东省林业局已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兼具垛基果林农业景观与水鸟栖息地双重身份,公园二期的未来发展模式和改造方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生态调研和研究手法理解湿地环境、解读水鸟栖息地,如何在果林景观基底中实现水鸟栖息地空间要素特征,如何平衡市民活动与水鸟栖息的双重需求,都值得在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建设进程中被不断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深入地探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的水鸟栖息地现状研究方法和改造设计策略,对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进行交叉与融合研究,从而推广到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水鸟栖息地营造。首先,通过梳理鸟类栖息地营建的一般步骤和修复方法,整理出海珠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步骤;通过对伦敦湿地公园、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香港湿地公园和东京港野鸟公园四个案例进行文献资料整理,总结湿地公园在定位与园区规划、生境设计与观鸟设施和湿地科普三个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其次,对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建设规划与湿地公园建设规划背景进行总结,对区域内湿地分布与候鸟迁飞情况进行梳理,对海珠湿地公园整体功能及水鸟栖息地建设现状分别进行总结和实地调研,明确公园在水鸟保护与公众教育方面的定位,以及湿地二期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对湿地二期的水文、植被、基底、人为干扰等情况,以及水鸟的种类、分布、生境选择等情况进行调研与统计,总结场地现状生境类型和水鸟生境使用情况。整理海珠湿地的水鸟物种组成,根据生态类群总结其生境需求,明确改造目标。将现状与目标进行对比,确定目标鸟种,并进行空缺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策略。第四,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从定位与园区规划、生境设计与观鸟设施和湿地科普三个方面,为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提出具体方案。最后,将本次实践研究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般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改造,总结为“区域定位-场地调研-营建目标-理想模型-空缺分析-设计方案-后期监测”七个步骤。
祁辉[5](2020)在《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湿地与森林、海洋合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着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作用。湿地不光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趋扩大,而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湿地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大大降低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湿地成为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了。汉江滨河湿地位于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我省引汉济渭的引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对汉江及其滨河湿地管理保护不力,导致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研究及修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典型湿地修复案例分析、湿地资源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策略。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全国51个已经退化的湿地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不同湿地的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得出了7条湿地退化的一般特征以及12条影响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退化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构建出湿地功能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2)对我国4个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修复效果差异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修复经验与技术,归纳出滨河湿地的一般修复方案与措施。3)通过建立汉江滨河湿地资源指标体系,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其中首先将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然后将准则层分成5个部分,将指标层细化为对应的17项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结合专家综合赋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矩阵计算确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数,结合对评价结果做出的相应分析,得出汉江滨河湿地资源的现状评价结论。4)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判定出汉江滨河湿地的8条退化因素,并提出了6条对应的修复策略。
杨利苹[6](2020)在《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调查及实践 ——以习水县同民镇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国作为法治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正不断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更应培养其环境法制意识,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环境权利。而生物学科中蕴藏丰富的环境法制内容,因此笔者期望通过对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内容进行实践研究,为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途径、策略。第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环境法制教育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梳理,确定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整理了本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对习水县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现状情况。第四部分首先梳理了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环境法律法规内容,然后提出了在农村初中生物学科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策略并展示部分案例,选取了同民镇中学两个平行班(2班和4班)的学生进行环境法制教育的教学渗透实践,在实验班(2班)的生物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环境法制教育,对照班(4班)按照常规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前后测结果分析表明:七4班环境法制观P=0.605>0.05,差异性不显着,说明七4班在实践前后环境法制观没有明显改变。七2班环境法制观P=0<0.05,差异性显着,说明七2班在实践前后环境法制观有明显提升,即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是可行的。最后,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建议,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吴志勇[7](2020)在《蒙元的生态法律:文本、思想及其实践》文中指出虽然生态保护和生态保护法制是一个现代社会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就诞生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哲学观、伦理观,不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还得到了具体的法律支撑。尤其是蒙元时期,蒙元王朝发迹于大草原,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他们不得不与各种恶劣的天气、稀缺的资源以及各种生物的侵扰做长期的斗争,这些使得他们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科学的生态观念,本文即基于此展开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本部分为文章的逻辑起点,主要梳理一些理解性问题和争议问题。首先对于学界争议比较大的环境和生态、环境法和生态法、当代生态法和古代生态法等在不同学科领域有着不同定义和理解的名词做一个法律史的梳理和定义;其次对于行文所依赖之现有研究成果做一个文献综述,所凭靠之研究方法做一个大纲罗列,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一章介绍蒙元生态法律的具体法律文本。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根据当代生态法学的分类方法将蒙元时期的生态法律进行一个分类的文本整理,包括生物资源保护法规、非生物资源保护法规以及人文环境保护法规,所涉及的法律文本史料包括大蒙古国时期的《成吉思汗法典》,元朝时期的《元史》、《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以下简称《元典章》)、《通制条格》和北元时期的四部经典法律《阿勒坦汗法典》、《白桦法规》、《卫拉特法典》以及《喀尔喀法典》。第二章介绍蒙元生态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主要从两个角度去探究:首先是环境角度,草原时期的蒙古族和中原王朝时期的蒙古族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之中,这种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蒙古族生态思想的演变有无具体影响以及有何影响是本节的探讨重点;其次是宗教角度,宗教对于人们思想的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蒙古族从立族之初就一直在寻找适合他们的宗教,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与多个宗教产生了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对于蒙古族生态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第三章介绍蒙元生态立法的保障措施和带来的实际效果。有立法就有执法,本章主要探讨蒙元各个时期对于生态法律是如何具体实施、通过何种司法机构实施以及如此做法对于当时的生态情况带来的实际效果。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语。本章是本文的升华部分,在深入思考了蒙古族生态法律的当代价值之后,提出为什么做、怎么做并不是蒙古族生态法律对于当代的最大启发,最重要的是要像古代蒙古族人那样将生态保护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才是其最大价值。
高祝鑫[8](2019)在《城市发展中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原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遗产,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个璀璨的文明,彰显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无穷智慧,极具独特性与杰出性。特别是那些地处城市当中或周边的世界文化遗产,每一项都蕴含着它所在城市特有的历史积淀、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艺术魅力,反映了这座城市过去的生存状态、民众的创造力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座城市的荣光,更是国家和全人类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缺乏遗产保护意识的盲目拆旧建新,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众多世界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中国自1985年12月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18年7月,先后有53项遗产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量居世界第二,其中有文化遗产36项。本文从中国这36项世界文化遗产中,选取地缘上处于城市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受到重大影响,与城市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多处世界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表的《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白——未来行动计划》(2004/2005)中界定的14种文化遗产类型为基础,将符合条件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归纳为公园/园林、古城/社区、文化线路、古建筑群等四种类型,并从各类型遗产中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遗产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再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同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管理方面较为成功的经验与先进理念,最后总结归纳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有效应对城市发展进程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与侵蚀行为的共性的保护实施原则:整体保护原则、真实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公众参与原则、遗产共享原则、风险防控原则、可持续保护原则。加强对城市发展进程中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和公众深刻认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相互促进为基点,有效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开拓思路,共同参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方式。在当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在推进城市良性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免遭破坏,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品质、助推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才是可行之道。
王海军[9](2016)在《圈养野鸟与东北虎重要病毒性传染病调查及虎源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圈养野生动物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圈养野生动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远大于野外野生动物,但与疫病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以圈养野鸟和圈养虎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禽流感与新城疫等重要疫病的病原分离与血清学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虎源禽流感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研究。在圈养野鸟新城疫与禽流感血清学调查中,采集了80份圈养野鸟血清样本,所有圈养鸟均进行过两种疾病的疫苗免疫预防。新城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80/80),疫苗免疫保护水平较高;H5亚型禽流感和H9亚型禽流感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0/80)和30%(24/80),疫苗免疫保护水平较低。在圈养野鸟新城疫与禽流感原学调查中,采集了960份圈养野鸟咽拭子及粪便样本,未分离到禽流感病毒(AIV),分离到6株新城疫病毒(NDV),测序证明其同源性为100%,属同一株毒株。为分析圈养野鸟与野外野鸟携带NDV的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将圈养野鸟NDV分离株与实验室已分离自野外野鸟的7株NDV毒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F和HN基因系统进化树,从而确定8株NDV符合弱毒株的分子特征,均属于classⅡ类群,其中5株位于基因Ⅰ型分支,3株位于基因Ⅱ型分支,且与疫苗株Lasota、B1、SDFC07、V4同源性较高。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哈尔滨虎林园、长春东北虎园及沈阳怪坡东北虎园75只圈养东北虎禽流感、犬瘟热和猫瘟热等重要传染病血清学调查,发现我国东北地区圈养东北虎H5亚型禽流感、H9亚型禽流感和犬瘟热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33%(7/75)、61.33%(46/75)和16%(12/75)。这一结果提示,我国圈养东北虎AIV和犬瘟热病毒(CDV)感染率较高,对圈养虎构成一定威胁。圈养虎群猫瘟热抗体阳性率为100%,这与其接种猫瘟热、传染性鼻气管炎和鼻结膜炎三联疫苗有关。本研究从广西南宁动物园病死白虎体内分离得到1株A型流感病毒A/Tiger/nanning/01/2015(H5N1).,遗传进化分析证明该分离株属于2.3.2.1C分支,并且其各基因片段均与参考株H5N1亚型毒株高度同源,无基因重组现象。HA蛋白裂解位点分析显示,其具有多个碱性氨基酸,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典型特征。HA蛋白上有9个潜在的可糖基化位点,受体结合位点226为Q、228为G,推测其更容易结合α-2,3的禽样流感病毒受体。NA蛋白48-68位发生了20个氨基酸的缺失,这种变化可能会扩大其感染的宿主范围。PB2中E627、D701均未发生变异。小鼠致病性实验显示,接种白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的小鼠均出现神经和呼吸系统症状,并于三天内全部死亡,死亡率达100%。上述分析提示,该禽流感分离株可直接感染大型猫科动物。为研究虎源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分子机制和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能力,我们检测了A/Tiger/nanning/01/2015(H5N1)的受体结合特性,并应用豚鼠模型评价了病毒的水平传播能力。结果发现,该病毒只能凝集具有α-2,3受体的鸡红细胞,不能凝集具有α-2,6受体的鸡红细胞。应用人工合成的α-2,3和α-2,6糖链检测,进一步证明该病毒不具有识别人样流感病毒受体的能力。豚鼠模型传播实验表明,该病毒尚不具备在哺乳动物间高效传播的能力。上述数据证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不经适应和受体结合特性的改变,直接跨种感染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对圈养野鸟进行疫苗免疫可有效降低传播禽流感病毒的风险,H5、H9亚型禽流感和犬瘟热对圈养虎具有较大的威胁,虎源禽流感病毒可不经适应与变异直接感染虎。
刘燕[10](2016)在《内蒙古中部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食性与繁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分布于该区内的原始天然梭梭林和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等珍稀野生动物。蒙古野驴隶属于马科(Equidae)、马属(Equus Linnaeus),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E)物种,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级为濒危(EN)物种、《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在维持荒漠及荒漠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结构的完整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人类畜牧业发展和生存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蒙古野驴分布区日渐减小,种群数量明显下降。针对濒危野生动物进行食性研究和繁殖行为研究,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基础工作。2012年2月~2014年11月,对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保护区的蒙古野驴开展了食性和繁殖行为研究。(一)采用野外观察和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对蒙古野驴的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内,共采集到植物21科47种,蒙古野驴共取食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和百合科为主的16科33种植物;其中,禾本科植物是蒙古野驴的主要食物,在各季节中的实际采食比例(RD)均最高(47.57%~55.75%);豆科植物在夏季为取食高峰(15.23%),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柽柳科植物的采食比例在冬季有较显着的增高,达5.65%。各季节中蒙古野驴主要食物包括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砾苔草(Carexstenophylloides)、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eoides)、荒漠锦鸡儿(Caragana roborovskyi)、碱韭(Allium polycrhizum)等。2.蒙古野驴取食的关键因子是能量高、适口性好;低选择性是蒙古野驴取食对策的显着特征。3.不同季节中,蒙古野驴的采食行为在各行为类型中均占最高比例,且采食行为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63.05%)>冬季(61.18%)>秋季(46.25%)>夏季(41.13%);不同季节采食行为的比例差异显着(P<0.05)。饮水行为、站息行为、运动行为的季节变化相反,即夏季(2.82%、22.14%、16.84%)>秋季(1.96%、20.67%、14.42%)>冬季(1.56%、11.26%、11.37%)>春季(1.26%、9.12%、11.07%)。(二)采用目标取样与扫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蒙古野驴繁殖行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繁殖季节,成年雄性蒙古野驴各种行为时间分配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取食(40.75%)、站立凝视(23.16%)、休息(16.78%)、移动(14.72%)、性行为(2.55%)、其它(2.04%);成年雌性则为取食(53.99%)、休息(28.35%)、移动(6.91%)、站立凝视(6.06%)、其它(3.02%)、性行为(1.67%)。取食时间所占比例最高,与当地植物资源匮乏和植物营养较低有关。2.繁殖期,蒙古野驴的活动规律为休息和活动相交替,种群内多数成员活动一致,表现出蒙古野驴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3.性行为(F雌=7.520,P雌<0.01;F雄=5.926,P雄<0.01),站立凝视行为(F雌=7.387,P雌<0.01;F雄=8.894,P雄<0.01)和其它行为(F雌=12.275,P雌<0.01;F雄=11.128,P雄<0.01)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极显着,但季节因素对雌性、雄性蒙古野驴的移动(F雌=1.643,P雌>0.05;F雄=2.712,P雄>0.05)、休息等行为(F雌=0.939,P雌>0.05;F雄=1.344,P雄>0.05)影响不显着。季节因素对雄性野驴取食行为影响极显着(F雄=8.327,P雄<0.01),而对雌性的影响不显着(F雌=2.743,P雌>0.05)。雌、雄野驴在休息行为、性行为季节间差异有高度一致性。
二、曲阜孔林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及保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曲阜孔林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及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湿地概况 |
1.2 湿地公园概况 |
1.3 国内外湿地公园节肢动物研究进展 |
1.3.1 湿地公园节肢动物现状 |
1.3.2 湿地公园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 |
1.3.3 湿地公园节肢动物生态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1.1 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规划范围 |
2.1.2 自然地理条件 |
2.1.3 湿地公园生物资源 |
2.2 样地选择 |
2.3 试验材料 |
2.4 调查和采集方法 |
2.5 节肢动物分类与鉴定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调查种类 |
3.2 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
3.2.1 优势科 |
3.2.2 优势种和优势度 |
3.3 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
3.4 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群落相对多度 |
3.5 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不同月份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
3.5.1 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各月份节肢动物多样性分析 |
3.5.2 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各月份节肢动物丰富度 |
3.5.3 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各月份节肢动物群落的均匀度和优势度分析 |
4 讨论 |
4.1 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物种组成 |
4.2 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 |
4.3 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 |
4.3.1 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 |
4.3.2 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影响因素 |
4.3.2.1 气候因素 |
4.3.2.2 水环境因素 |
4.3.2.3 植物因素 |
4.4 保育建议 |
4.4.1 加强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 |
4.4.2 加强生态系统重要性的研究 |
4.4.3 加强优势害虫防治 |
4.4.4 保护节肢动物多样性 |
4.4.5 生物监测管理信息化 |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社区居民视角下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社区参与式生态保护几个基本概念 |
1.2.2 自然保护对当地社区影响研究现状 |
1.2.3 社区参与保护的运行机制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构成 |
1.3.2 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
1.3.3 研究的意义 |
1.4 技术路线及实施步骤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实施步骤 |
1.5 主要创新点 |
2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2.1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2.2 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 |
2.3 保护区社区概况 |
2.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2.3.2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主要民族文化和宗教 |
2.4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
2.4.1 组织机构及人员 |
2.4.2 主要管理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3 保护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
3.1 保护区区域整体概况 |
3.2 调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
3.2.1 人口数量变化分析 |
3.2.2 经济发展变化分析 |
3.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活动可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意愿与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
4.1 数据获取及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收集 |
4.1.2 研究方法 |
4.2 样本的基本描述分析 |
4.2.1 受访者基本信息分析 |
4.2.2 受访者工作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程度 |
4.3 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意愿与方式方法分析 |
4.3.1 野生动物保护的参与意愿 |
4.3.2 野生动物保护的参与方式 |
4.3.3 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开展的意愿征求 |
4.3.4 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开展的参与 |
4.3.5 野生动物保护纳入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状况 |
4.3.6 野生动物保护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影响体现程度 |
4.4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与认知情况分析 |
4.4.1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现状的了解 |
4.4.2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了解 |
4.4.3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认可程度 |
4.4.4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方式的满意程度 |
4.4.5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方式的认知 |
4.4.6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约束认知 |
4.5 本章小结 |
5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举措对社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
5.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分析 |
5.1.1 野生动物保护涉及的利益相关者 |
5.1.2 野生动物保护的利益相关者的关联分析 |
5.2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
5.2.1 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内容和数据获取 |
5.2.2 研究方法 |
5.3 利益相关者的调查与基本数据描述分析 |
5.3.1 农户基本现状分析 |
5.3.2 被调查村的基本情况分析 |
5.4 野生动物保护约束下对农户的影响调查分析 |
5.4.1 对农户农林业生产活动投入的影响调查 |
5.4.2 对农户的收益影响调查分析 |
5.5 野生动物保护约束下对村集体的影响调查分析 |
5.5.1 周边村对自然保护区依赖程度的调查分析 |
5.5.2 为达到自然保护区要求村集体成本投入情况调查分析 |
5.5.3 从自然保护区获取的收益分析 |
5.6 利益相关方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
5.6.1 获取相关产业收入的比较分析 |
5.6.2 获取自然保护区补贴的比较分析 |
5.6.3 自然保护区不同保护方式方法的比较分析 |
5.7 不同利益相关者投入收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
5.7.1 农户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5.7.2 村集体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5.7.3 农户与村集体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收益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
6.1 研究方法 |
6.2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调查分析 |
6.2.1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调查分析 |
6.2.2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调查分析 |
6.3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
6.3.1 野生动物保护对行业的影响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
6.3.2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方式对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关联性 |
6.3.3 扶贫产业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积极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
6.4 野生动物保护对行业负面影响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负面影响关联性分析 |
6.4.1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与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负面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
6.4.2 扶贫产业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负面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7.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7.2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7.3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 |
7.3.1 积极影响因子提取 |
7.3.2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回归分析 |
7.4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 |
7.4.1 负面影响因子提取 |
7.4.2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7.5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因子及程度结果分析 |
7.5.1 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分析 |
7.5.2 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与发展政策建议 |
8.1 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激励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 |
8.1.1 自然保护区提供相关政策手段,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共赢 |
8.1.2 建立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激励机制 |
8.1.3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 |
8.1.4 以资源开发模式带动脱贫致富,创造“双赢”局面 |
8.1.5 发展多样化体验旅游带动形成当地支柱产业 |
8.2 利用现行法规与制度解决周边居民的发展机制问题 |
8.3 综合平衡各方利益,强化保障机制 |
8.4 开展多样化多媒介的环境教育活动,打造保护区宣传教育平台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概述 |
1.3.1 相关概念及辨析 |
1.3.2 相关理论基础 |
1.3.3 国内外绿道研究进展 |
1.3.4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研究 |
2.1 生物多样性概述 |
2.1.1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
2.1.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
2.2.1 景观稳定性途径 |
2.2.2 焦点物种途径 |
2.2.3 绿色廊道途径 |
2.2.4 生态安全格局 |
2.2.5 Gap分析途径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
3.1 城乡绿道一般规划方法与问题 |
3.1.1 目前城乡绿道建设中存在问题 |
3.1.2 城乡绿道的功能 |
3.1.3 城乡绿道的规划方法 |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
3.2.1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原则 |
3.2.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
3.3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绿廊系统规划与方法 |
3.3.1 绿廊系统概述 |
3.3.2 绿廊分类规划 |
3.3.3 绿廊宽度设计 |
3.3.4 植物规划 |
3.3.5 水系规划 |
3.4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游径系统规划与方法 |
3.4.1 交通衔接规划 |
3.4.2 慢行道规划设计 |
3.5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服务设施规划与方法 |
3.5.1 驿站规划 |
3.5.2 标识系统规划 |
3.6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4.1 美国佛罗里达州区域绿道网络建设 |
4.1.1 项目概况 |
4.1.2 相关经验借鉴 |
4.2 广州增城城乡绿道建设 |
4.2.1 项目概况 |
4.2.2 相关经验借鉴 |
4.3 武汉东湖郊野绿道 |
4.3.1 项目概况 |
4.3.2 相关经验借鉴 |
4.4 伦敦城市与自然连接的绿色廊道——利山谷绿链公园 |
4.4.1 项目概况 |
4.4.2 相关经验借鉴 |
4.5 意大利兰布罗河流域绿道建设 |
4.5.1 项目概况 |
4.5.2 相关经验借鉴 |
4.6 本章小结 |
5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规划设计 |
5.1 总体概况及解读 |
5.1.1 区位及自然条件 |
5.1.2 政策解读 |
5.1.3 周边交通条件 |
5.1.4 周边旅游资源 |
5.1.5 生物资源 |
5.1.6 规划范围 |
5.2 规划区域分析 |
5.2.1 地形分析 |
5.2.2 现状水系分析 |
5.2.3 现状交通分析 |
5.2.4 现状绿地及植被分析 |
5.2.5 现状游憩资源分析 |
5.2.6 SWOT分析 |
5.3 规划目标与策略 |
5.3.1 规划依据 |
5.3.2 规划原则 |
5.3.3 规划目标与愿景 |
5.3.4 规划策略 |
5.4 绿道选线规划 |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 |
5.4.2 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备选路线评价分析 |
5.4.3 绿道总体规划布局 |
5.5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 |
5.5.1 绿廊系统规划 |
5.5.2 游径系统规划 |
5.5.3 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
5.5.4 绿道建设指引 |
5.6 绿道示范段 |
5.6.1 示范段1 |
5.6.2 示范段2 |
6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4)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释义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相关概念释义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水鸟栖息地选择研究 |
1.4.2 基于水鸟栖息地的湿地公园规划与空间营造方法研究 |
1.4.3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现状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修复与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
2.1 水鸟栖息地修复的方法与实践研究 |
2.1.1 生态本底调查 |
2.1.2 确定生境恢复目标 |
2.1.3 研制修复措施与实践 |
2.1.4 监测与评价 |
2.2 以水鸟栖息地为基础的湿地公园案例研究 |
2.2.1 公园定位与园区规划 |
2.2.2 生境分区、设计与管理 |
2.2.3 湿地科普与游赏设施设计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湿地公园中海珠湿地的定位与作用 |
3.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整体建设情况 |
3.1.1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及广东省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
3.1.2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地理与水域分布情况 |
3.1.3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分布情况 |
3.1.4 规划空间结构解读 |
3.1.5 基于水鸟栖息地的大湾区湿地公园分类 |
3.2 海珠湿地的功能与定位 |
3.2.1 海珠湿地概况及其作为水鸟栖息地的功能 |
3.2.2 海珠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 |
3.2.3 海珠湿地公园的文化功能 |
3.2.4 海珠湿地公园的教育功能 |
3.3 海珠湿地景区规划与水鸟栖息地具体建设情况 |
3.3.1 公园总体规划分区 |
3.3.2 海珠湖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 |
3.3.3 湿地一期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 |
3.3.4 湿地二期建设情况与水鸟栖息地 |
3.3.5 海珠湿地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对比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海珠湿地二期生境现状与改造策略 |
4.1 湿地二期生境现状 |
4.1.1 现状水文与竖向情况 |
4.1.2 现状植被情况 |
4.1.3 现状基质情况 |
4.1.4 现状人为干扰情况 |
4.1.5 现状生境类型与分布 |
4.2 海珠湿地水鸟生态类群及其栖息地需求 |
4.2.1 海珠湿地水鸟物种组成 |
4.2.2 生态类群划分及其习性 |
4.2.3 水鸟行为与湿地的关系 |
4.2.4 水鸟栖息地特征总结 |
4.3 湿地二期水鸟分布与生境选择情况 |
4.3.1 调查方法与设备 |
4.3.2 物种调查分析 |
4.3.3 水鸟生境选择情况 |
4.4 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GAP分析与改造策略 |
4.4.1 水鸟生境空缺分析 |
4.4.2 现状生境问题总结 |
4.4.3 生境改造策略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海珠湿地二期园区规划与水鸟栖息地改造实践 |
5.1 园区定位与设计原则 |
5.1.1 园区定位 |
5.1.2 设计原则 |
5.2 园区规划 |
5.2.1 功能分区 |
5.2.2 游线规划 |
5.3 生境设计与优化 |
5.3.1 生境分区 |
5.3.2 水文与竖向设计 |
5.3.3 植被设计 |
5.3.4 生境详细设计与管理 |
5.4 观鸟设施设计与优化 |
5.4.1 观鸟中心设计 |
5.4.2 观鸟屋设计 |
5.4.3 观鸟栈道遮蔽设计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营造与恢复的分析方法 |
6.2 研究的创新 |
6.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1.2.1 国外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湿地的基础概述 |
2.1 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
2.1.1 湿地的概念 |
2.1.2 湿地的分类 |
2.2 湿地的基本功能 |
2.2.1 调节功能 |
2.2.2 供给功能 |
2.2.3 文化功能 |
2.2.4 支持功能 |
3 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分析 |
3.1 具体湿地的文献调研 |
3.2 湿地退化的特征总结 |
3.2.1 物理方面特征 |
3.2.2 化学方面特征 |
3.2.3 生物方面特征 |
3.3 湿地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 |
4 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分析 |
4.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修复 |
4.1.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1.2 淇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1.3 经验借鉴 |
4.2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修复 |
4.2.1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2.2 丹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2.3 经验借鉴 |
4.3 顾洞河滨河湿地修复 |
4.3.1 顾洞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3.2 顾洞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3.3 经验借鉴 |
4.4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修复 |
4.4.1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4.2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4.3 经验借鉴 |
4.5 案例比较分析及总结 |
4.5.1 案例比较分析 |
4.5.2 滨河湿地修复小结 |
5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概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
5.1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的概况 |
5.1.1 自然概况 |
5.1.2 社会经济概况 |
5.1.3 汉江滨河湿地概况 |
5.2 汉江滨河湿地的资源现状评价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2 指标权重确定 |
5.2.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
5.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
5.3.1 生态功能 |
5.3.2 水资源 |
5.3.3 生物资源 |
5.3.4 旅游资源 |
5.3.5 保障体系 |
6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相应的修复策略 |
6.1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
6.1.1 全球气候变暖 |
6.1.2 盲目开垦,围滩造地 |
6.1.3 湿地水体污染 |
6.1.4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
6.1.5 湿地旅游业盲目发展 |
6.1.6 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淡薄 |
6.1.7 湿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
6.1.8 政府投入湿地的保护设施及资金不足 |
6.2 相应的修复策略 |
6.2.1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植被建设 |
6.2.2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
6.2.3 完善湿地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
6.2.4 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
6.2.5 健全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 |
6.2.6 实施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1 具体湿地文献调研情况表 |
附录2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问卷 |
(6)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调查及实践 ——以习水县同民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相关概念和理论 |
1.2.2 国外环境法制教育现状 |
1.2.3 国内环境法制教育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检索 |
2.2.2 问卷调查 |
2.2.3 实践研究法 |
2.2.4 数据分析法 |
3 农村初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范围及对象 |
3.3 问卷设计 |
3.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5 教师问卷结果及分析 |
3.5.1 农村初中生物教师基本信息 |
3.5.2 学校开展环境法制教育情况 |
3.6 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
3.6.1 学生基本信息 |
3.6.2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及环境法制意识。 |
3.6.3 学生环保行为及环境法制观点 |
3.6.4 学生环境法律知识了解情况 |
3.6.5 学生获得环境法律知识的来源。 |
3.7 调查结论及建议 |
4 农村初中生物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实践研究 |
4.1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内容分析 |
4.1.1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环境法制教育的内容分析 |
4.1.2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环境法制教育的内容分析 |
4.1.3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环境法制教育的内容分析 |
4.1.4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环境法制教育的内容分析 |
4.2 生物学科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策略 |
4.2.1 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法制教育 |
4.2.2 通过生物学实验渗透环境法制教育 |
4.2.3 通过生物习题渗透环境法制教育 |
4.2.4 通过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渗透环境法制教育 |
4.2.5 通过开展生物专题讲座渗透环境法制教育 |
4.3 教学设计案例 |
4.3.1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
4.3.2 《保护野生动物》专题教学设计 |
4.4 实践教学结果及分析 |
4.4.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结果分析 |
4.4.2 对照班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分析 |
4.4.3 实验班和对照班环境法制观后测结果分析 |
4.4.4 实验班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分析 |
4.4.5 实验班获取环境法律教育途径的前测与后测比较 |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学校层面 |
5.2.2 教师层面 |
6 研究不足展望 |
参考文献 |
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附录1) |
初中生环境法制观调查问卷(附录2前测) |
初中生环境法制观调查问卷(附录3后测) |
致谢 |
(7)蒙元的生态法律:文本、思想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蒙元生态法律的文本整理 |
第一节 蒙元生态法律文本中的生物资源保护法规 |
一、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及其立法 |
二、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及其立法 |
三、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其立法 |
四、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及其立法 |
第二节 蒙元生态法律文本中的非生物资源保护法规 |
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及其立法 |
二、对水资源的保护及其立法 |
第三节 蒙元生态法律文本中的人文生态环境保护法规 |
一、对人文遗迹的保护及其立法 |
第二章 蒙元生态法律的思想探究 |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古代蒙古族生态思想的影响 |
一、对草原时期蒙古族生态思想的影响 |
二、对中原时期蒙古族生态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宗教因素对古代蒙古族生态思想的影响 |
一、蒙古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 |
二、传来的宗教——藏传佛教(红教) |
三、大元时期的佛道之争 |
四、为蒙古族所普遍信仰的宗教——藏传佛教(黄教) |
第三章 蒙元生态法律的法律实践及其效果考察 |
第一节 大蒙古国时期生态法律的实施 |
一、大蒙古国的司法制度——札尔忽赤制度 |
二、大蒙古国的执行制度——怯薛军制度 |
三、大蒙古国生态法规的科罚制度 |
第二节 元朝时期生态法律的实施 |
一、元朝时期的生态保护机构 |
二、元朝时期生态保护法律的司法问题 |
三、元朝时期生态保护法律的科罚制度 |
第三节 生态法律在北元时期的实践 |
一、北元时期生态法律的司法问题 |
二、北元时期生态法律的科罚制度 |
第四节 蒙元生态法律带来的实际效果 |
一、蒙元生态法律给草原带去的实际效果 |
二、蒙元生态法律对元朝的实际效果 |
结语:蒙元生态法价值的重新认识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城市发展中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城市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界遗产的内涵与保护基本原则 |
一、世界遗产及其保护名录 |
二、世界文化遗产及其类型 |
三、世界遗产保护基本原则 |
第二节 城市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
一、城市及其发展趋势 |
二、城市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关系 |
第三节 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归类 |
一、园林/公园 |
二、古城/社区 |
三、文化线路 |
四、古建筑群 |
第二章 城市发展中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一节 公园/园林:苏州古典园林 |
一、遗产概况 |
二、保护现状 |
第二节 古城/社区:丽江古城 |
一、遗产概况 |
二、保护现状 |
第三节 文化线路:大运河 |
一、遗产概况 |
二、保护现状 |
第四节 古建筑群: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 |
一、遗产概况 |
二、保护现状 |
第三章 城市发展中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国内外保护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公园/园林:苏州古典园林 |
一、存在问题 |
二、经验借鉴——英国皇家植物园 |
三、小结 |
第二节 古城/社区:丽江古城 |
一、存在问题 |
二、经验借鉴——意大利罗马历史中心 |
三、小结 |
第三节 文化线路:大运河 |
一、存在问题 |
二、经验借鉴——法国米迪运河和加拿大里多运河 |
三、小结 |
第四节 古建筑群: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
一、存在问题 |
二、经验借鉴——中国明清故宫 |
三、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发展中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原则 |
第一节 整体保护原则 |
一、提高整体保护认识 |
二、科学划定保护范围 |
三、重视遗产缓冲区作用 |
第二节 真实保护原则 |
一、历史文化的真实性 |
二、功能与使用的真实性 |
第三节 活态保护原则 |
一、遗产“活态” |
二、资源“活化” |
第四节 公众参与原则 |
一、社区参与 |
二、全民参与 |
第五节 遗产共享原则 |
一、完善解释和阐释系统 |
二、丰富宣传推广手段 |
第六节 风险防控原则 |
一、预防性保护 |
二、终止性保护 |
第七节 可持续保护原则 |
一、提高科技水平 |
二、发展遗产教育 |
三、完善法制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圈养野鸟与东北虎重要病毒性传染病调查及虎源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野生动物保护与疾病防控现状 |
1.1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
1.2 圈养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
1.3 野生动物疾病防控现状 |
1.4 野生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战略研究情况调查 |
第二章 重要野生动物病毒性传染病流行与研究现状 |
2.1 野生动物禽流感流行与研究现状 |
2.2 野生动物新城疫流行与研究现状 |
2.3 野生动物犬瘟热流行与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圈养野鸟禽流感与新城疫调查分析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我国东北地区圈养东北虎重要病毒性传染病血清学调查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圈养白虎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及基因序列分析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H5N1亚型虎源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检测与传播能力评估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内蒙古中部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食性与繁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综述 |
2.1 现存野驴的分类和分布 |
2.1.1 亚洲野驴 |
2.1.2 藏野驴 |
2.1.3 非洲野驴 |
2.2 蒙古野驴的生物学特征 |
2.3 有蹄类动物食性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2.3.1 有蹄类动物食性的研究方法 |
2.3.2 有蹄类动物食性研究进展 |
2.4 有蹄类动物行为学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
2.4.1 有蹄类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取样和记录方法 |
2.4.2 有蹄类动物行为学研究概述 |
2.4.3 有蹄类动物的繁殖行为学研究进展 |
3 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概况 |
3.1 地形地貌 |
3.2 气候 |
3.3 水文 |
3.4 土壤 |
3.5 植被 |
3.6 野生动物 |
3.7 社会经济 |
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
4.2.1 取食行为 |
4.2.2 繁殖行为 |
4.3 食性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4.3.3 主要试剂 |
4.3.4 实验方法 |
4.3.5 粪便显微分析法 |
4.3.6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
4.4 统计分析方法 |
4.4.1 食性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 |
4.4.2 繁殖行为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蒙古野驴的食性研究 |
5.1.1 不同季节蒙古野驴的食物组成 |
5.1.2 蒙古野驴取食行为分析 |
5.2 蒙古野驴的繁殖行为研究 |
5.2.1 蒙古野驴的分娩行为 |
5.2.2 蒙古野驴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 |
5.2.3 蒙古野驴繁殖期的活动节律 |
5.2.4 蒙古野驴主要行为不同季节的差异显着性检验 |
5.2.5 蒙古野驴的繁殖行为谱 |
6 讨论 |
6.1 蒙古野驴的食性选择 |
6.2 蒙古野驴繁殖行为 |
6.3 蒙古野驴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
6.3.1 蒙古野驴分布区环境及面临的主要威胁 |
6.3.2 边境围栏和草原围栏对蒙古野驴生存的影响 |
6.3.3 保护措施建议 |
7 结论 |
8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四、曲阜孔林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及保护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主要陆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D]. 杨丹丹.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社区居民视角下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 梦梦.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D]. 刘欣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D]. 季缘.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D]. 祁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调查及实践 ——以习水县同民镇中学为例[D]. 杨利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7]蒙元的生态法律:文本、思想及其实践[D]. 吴志勇.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8]城市发展中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原则研究[D]. 高祝鑫. 山东艺术学院, 2019(02)
- [9]圈养野鸟与东北虎重要病毒性传染病调查及虎源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 王海军.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10]内蒙古中部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食性与繁殖行为研究[D]. 刘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标签:野生动物论文; 自然保护区论文; 动物论文; 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论文; 绿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