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化生产——冲破“壁垒”的通行证(论文文献综述)
杨存哲[1](2020)在《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影响企业业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战略上的影响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量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的新时期,而DFE公司受到内外经济环境和公司核心竞争力变化的影响,海外业务在战略和组织结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DFE海外业务的顺利开展。DFE公司的海外业务存在着很多弊端,诸如组织结构混乱导致组织协调困难、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困难、市场投入不足导致海外业务区域拓展进展缓慢、众多竞争者的加入导致成本领先的战略收到了挑战等等。DFE公司的海外业务要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海外业务战略进行新的调整,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紧密结合DFE公司的实际情况,参考业务层战略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分析对DFE公司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行业环境等进行研究,建立海外业务的SWOT模型。通过这些理论方法、工具与DFE公司实际情况的结合,认识到目前的机遇大于风险,结合公司的业务情况和发展基础,综合得出了新发展时期的海外业务最优战略为“赋能放权,打造统一海外业务平台,积极推进产品更新,突破总包业务,形成公司新增长点”的新时期海外业务战略。在战略保障措施部分,本文在对海外业务战略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首先把需要重点调整的组织结构部分进行了梳理,正确把握选择海外业务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征,对应消除之前组织结构方面面临的问题,采取了分阶段实施的组织重构方案。最后,在组织结构调整方案实施部分,就绩效机制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形成了相关的保障措施。通过海外业务战略调整、组织重构等工作,以近一年的实际运行效果为反馈,验证出本文的战略调整以及基于此的组织重构已经初步成功。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大背景,深入分析DFE公司在海外业务战略和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和制定、战略实施和组织结构设计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战略调整方案和组织结构调整最优方案,辅以优化的绩效方案,为企业更好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发展,有较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并对国内同行业企业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
王小娜[2](2020)在《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简称“Ameco”)成立于1989年,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航空维修合资企业,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专业能力最强的航空维修企业。由于早期一直服务于国航和汉莎,因此Ameco在战略部署上始终较为薄弱;加之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MRO企业迅猛崛起,来自多方的竞争正在进一步压缩Ameco的生存空间。如何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成为Ameco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PEST分析法对Ameco所处的宏观经济、行业政策、技术发展、行业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上述因素对于航空维修业的作用和影响;经过内外部环境分析,了解公司现存的优劣势和机会、威胁,通过SWOT矩阵进行战略匹配得出了企业可执行的战略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战略选择的动因,提出“成为世界领先的航空维修企业”企业愿景和“以世界级的专业能力,保障飞行安全;用大国责任与担当,传递中国力量”的企业使命,并制定四大发展目标;通过分析动因,为Ameco制定增长型战略中的“全球战略联盟”,并采用“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从产品体系化、品牌定位、营销渠道等多方面,建立Ameco差异化的优势,应用战略地图描绘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流程和逻辑。最后,从财务保障、服务品质保障、风险保障、技术保障、人才保障、企业文化保障六个方面,提出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确保公司战略有序落地实施。
王天丹[3](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指出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叶萌[4](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杨茜[5](2019)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伴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加,贸易总额逐年上涨,在国际市场中渐渐崭露头角。然而从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额却相差极大,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呈现出农产品贸易逆差和农产品贸易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这与我国农产品出口频频遭受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打击不无关系,联合国与发展会议在2017年发布的《2016年贸易政策主要指标与趋势》表明,技术贸易壁垒因其广泛性和隐蔽性,已经取代了关税壁垒,成为国际上最普遍的贸易措施,直接影响到70%的世界贸易和30%的产品线,其中,卫生与植物这条措施几乎被运用在所有与农业相关的贸易中。这些国家利用WTO所制订的《TBT协议》,通过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手段合理的对外国产品筑起层层壁垒,借以保护本国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不仅使广大农民的收入受到影响,还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如何合理评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分类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和综述,接着分别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基础、概念界定、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和遭受技术性壁垒的现状进行定性分析,然后运用基于贸易引力模型中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和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最多的17个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这三个层面上为我国农产品如何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建言献策。
王亮[6](2018)在《商业交互文本的美学实践 ——高概念电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概念是好莱坞的一种程式化的电影生产模式,是以引人关注的噱头、简洁的情节主轴和明晰的主题、高度的视听冲击力、明星等元素追求最大多数观众及充分的市场营销能力的商业叙事策略。而高概念电影则是在这种策略和模式下所生产出来的影片。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高概念电影日趋成熟,成为目前好莱坞电影生产的主流程式,更为其在全球电影市场的领先地位保驾护航。本论文对高概念电影的形成过程、定义、特征、叙事模式、意识形态构建功能以及创作和接受范式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高概念电影的形成首先是电影受自身内部的商业、技术和文化等本质属性规范和约束的结果。电影与生俱来的商业属性加上好莱坞的趋利本性决定了高概念电影市场导向的生产宗旨;技术的发展为高概念电影走向奇观化和数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消费主义、视觉文化的兴起则是高概念电影能够大行其道的生存土壤。其次,二战之后至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等外部因素则是催生高概念电影的直接原因。迫于经济压力上升以及新的娱乐形式的出现、电影观众群体的迭代,电影业不得不对制片模式和经营方式进行调整,其产品市场也由北美拓展到了全世界。在这种新形势下,发展一种能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影艺术形式很有必要,既容易占据市场又可以在电影、电视、游乐设施、电子游戏等领域共同分享概念和影像艺术的高概念电影便应运而生了。高概念电影沿袭与继承了好莱坞影史上的类型电影及“重磅炸弹”电影的制作理念和模式,同时又有区别于前二者的特征。由于高概念电影更加强调与市场营销的紧密联系,其更加重视图像中心的奇观叙事,更加追求主题浅显集中、情节简单明了、叙述直白清晰的叙述有效性。同时以独特创意吸引观众注意力,加强明星与电影作品的契合度保障产品的差异性,将电影产品与文化、娱乐产品进行整合营销,全方位开发利润增长点。借由电影文本之间以及电影文本与小说、漫画、电子游戏等其他形式文本之间相互指涉的互文性生产大量的续集、系列电影或衍生电影,建立品牌效应,维持长期的盈利能力。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概念电影是对经典好莱坞电影在叙事和审美表达层面的强化。在表层意义场的故事元素层面,高概念电影为确保其能够在全球市场畅行无阻,最大程度地降低文化折扣,倾向于表现能够在不同文化、民族的受众中引起共鸣的通约性主题。传统叙事作品中的成长母题、爱情母题、寻找母题、复仇母题等都是高概念电影中常见的主题。而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为了适应观众与日俱增的新、奇、特的观影需求,高概念电影越来越倾向于将传统创作主题进行非现实化的包装。在故事结构方面,高概念电影仍遵循传统的因果律,并对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三幕式结构进行了强化。高概念电影的人物一般是鲜明清晰的,较少出现难以捉摸的性格或飘忽不定的情绪变化。着力表现人物的外部动作,人物动机明确,具有一致性。人物设置基本遵循几种基本的角色功能定位。高概念电影主要通过表层意义场的奇观效果来吸引观众,相对来说高概念电影的深层意义场相对羸弱,这也是一般认为高概念电影比较浅薄的原因。但高概念电影也能通过溢出与断裂、测绘与建构等时空符号的规划与设置,创造生动且丰富的银幕形象,从而激发观众的二度审美。高概念电影在向全世界观众提供声色俱全的顶级娱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承担着意识形态输出的功能,通过形象化传播,将意识形态表达融入影像之中。特别是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多民族、高度异质性的移民社会来说,高概念电影在建构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中最典型的包括个人英雄主义与强者崇拜、鼓吹民主自由的同时又对强权政治秋波暗送以及家庭至上的伦理价值观等。另外,尽管近年来高概念电影越来越走向非现实化,但它仍极度紧张地保持着对现实的高度敏感与关注,并极为敏捷又颇具匠心地调整着其经营与叙事策略。既满足大众的观影愉悦,同时又传达西方的主流价值观,通过虚构的故事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做出回应。但这种现实回应的旨归是遮蔽与抚慰,而非揭露与质询。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给出想象性的解决方案而达到遮蔽现实、抚慰社会主体的焦虑情绪的功能。而在好莱坞高概念电影中,男性中心、白人中心与人类中心的倾向清晰可见,女性、有色人种和自然一般以“他者”形象出现,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高概念电影的产生、发展与成熟离不开电影技术的更新换代,而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制作领域的全方位介入,则使得高度商业化、奇观化、突出“概念”的高概念电影如虎添翼。数字技术强化了高概念电影的奇观修辞,使英雄情结更加弥散,也带来了更加精致的影像。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消费主义语境中数字影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电影艺术越发屈从于资本逻辑,影像生产的拟真化使得人们越来越陷入“失真”状态、“真实”变得愈发难以把握,电影对数字技术的依赖使得全球化越来越近似“美国化”等等,都是需要警惕的。最后,高概念电影策略不是一个封闭固化的系统,而是根据市场动向、产业发展而适时调整,因此高概念电影仍然处于变动不居的发展之中。也正因为我们对高概念策略仍然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造成了部分高概念电影过度渲染“概念”而故事乏力、滥用奇观而忽视叙事、过度依靠互文生产而原创不足等误区。相信随着对高概念电影的理解的深入、电影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电影工业体系的完善,中国电影产业会建立一套符合发展现状的营销体系与生产模式,走出自己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罗超[7](2017)在《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内战后,南部经历了短暂温和的“约翰逊重建”,它实质上是林肯重建政策的延续。在“林肯之死”与“孟菲斯骚乱”后,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激进重建随之而来。作为“去南部邦联化”的国会重建,它加剧了南部民众对代表黑人利益的共和党政权的抵制,使得本在襁褓中的“失去事业”(Lost Cause)迅速发展,为建立种族隔离制度铺平道路。南部的集体记忆形成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从1865年到1898年。其中,第一阶段又可以划分成两时期,第一时期从1865至1884年,称为南部内战记忆的分裂期,从“南部重葬运动”的兴起到罗伯特·李塑像在新奥尔良的落成。第二时期从1884至1898年,称为实现南部内战记忆统一的时期,以“南部邦联老兵联合会”与“南部邦联女儿联合会”的建立为终点。第二阶段是从1898年到1914年,即是“失去事业”要义被北方民众广泛接受的阶段。南部白人社会精英虽在1877年完成了“政治救赎”,但至1884年前,他们的集体记忆依旧是分裂的。南部城镇的纪念与扫墓活动虽繁多,但在组织过程中,均存在各自为政,领导不统一且目标混乱的问题。为募集活动经费,满足会员的诉求,扩大其影响力,纪念组织、妇女团体与老兵协会常常口诛笔伐,内讧不断。至1870年代末,南部白人的集体记忆依旧凌乱,具有低调悲伤、去政治化的特征。不同于1860年代的“仇恨记忆期”,1870年代是老兵记忆的“休眠期”,很多老兵忙于生计,无暇内战记忆的讨论,尽管存在少数前高级军官整理战地记忆的情况。从1880年代开始,随着商业文化与煽情思想在美国流行,南北老兵开始举行各种战场旧址重聚活动。同时,在《世纪》等期刊的推动下,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内战记忆民主化与商业化的浪潮。此外,南部在战后废除了奴隶制,但无法改变单一农作物的经济模式。这种情况使南部更依赖于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在“新南部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就是这种经济矛盾性的缩影。然而,这种地区差异却有利于南部白人的集体记忆朝着继往开来,服务全美工业建设大局的方向转变。直至美西战争前,南部勉强实现了集体记忆的统一,但在与北部老兵在实现“文化和解”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尽管北方年轻一代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失去事业”的要义。随着美西战争的爆发,参军潮与爱国主义思想加速了和解进程。1913年,为共同纪念葛底斯堡战役爆发50周年,南北老兵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内战纪念活动,通过威尔逊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说”将南北和解的进程推向顶峰。随着《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上映,北方老兵从文化上最终承认了南部奋斗已久的“失去事业”。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以抹去非裔美国人的内战记忆为代价。随着一战的爆发,非裔美国人再次获得千载难逢的觉醒契机。通过与法属非洲士兵的并肩作战与思想交流,非裔美国人渐渐恢复了自我认知与被抹去的战争集体记忆。一战后,非裔美国人走向了民权斗争的国际化之路。当然,这条国际化道路是漫长而艰险的。
陈守湖[8](2017)在《“形式意识形态”的文化实践 ——论19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文中认为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来说,文学新变几乎是一种常态。如果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这条线的文学新变,依然还属于政治规约中的“形势”之“新”,那么,“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先锋文学”这条线的文学新变,则可以看作审美自律意识推动下的“形式”之“新”。从“85新潮”算起,先锋文学热潮持续了 5年左右,并在90年代整体转向,大多数先锋作家开始拥抱现实,形式实验的激情不复存在。尽管先锋文学已经成为往事,但先锋文学至今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昔日的先锋代表作家依然是目前中国文坛最有份量的作家。对于先锋文学的评价,一直伴随着分歧。比如有人认为,它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被高估了,先锋文学是依靠批评家反复阐释加以经典化而进入文学史的,依托先锋文学确立起来的“纯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是负面的遗产等等。三十年这样一个时间长度,正好为重审先锋文学遗产提供了契机。因此,本论文选择了 80年代这个“历史空间”来聚焦先锋文学,将先锋文学加以“历史化”“陌生化”,通过文学史料、文学事件和文学作品的对参研析,试图还原80年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语境,体验“形式意识形态”支配下的先锋激情和梦想,在“历史的同情”和现实的审视中重评80年代先锋文学形式实验之于中国文学(文化)的独特价值。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一、结合“重返八十年代”的人文动向简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缘由;二、从先锋文学话语政治、知识谱系、精神意象、历史阐释、叙事伦理、语言风格六个方面的塑形入手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三、从历史研究、思潮研究、文本研究三个维度对先锋文学研究现状进行评析;四、介绍研究的意义、思路、方法、创新点和难点;五、对论文涉及的两个核心概念“80年代先锋文学”和“形式意识形态”进行学理阐释。第一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人文语境。从逃离革命政治的总体化元叙事、重新续接“五四”启蒙传统、80年代美学热的文化政治本质、改革时代中国的现代性追求、文学新变中的先锋激情五个角度,展现了 80年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语境和人文生态。第二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谱系。先锋文学并不是在80年代中后期一下子冒出来的,本章以反叛、独立、创新这样的先锋精神为参照,循着地下文学、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先锋文学这样一条脉络,考察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话语、先锋精神、先锋形式的文学沿革和历史源流。第三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语言风格。主要聚焦于这样四个特征:一、对于所指的疏离,使文本成为能指浮动的世界;二、对于间离陌生的偏爱,赋予了语词意义奇幻的效果;三、对于听觉(声音)、视觉(色彩)的借重,生成了异端的修辞;四、对于官能体验的依赖,带来了文本的陌生化。第四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叙事伦理。先锋文学挑战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成规,通过形式自律自我“立法”,它只服从于它自己设定的虚构世界的存在逻辑和价值判断。本章从文学真实的解构、叙事时空的重置、叙事威权的拆解、隐秘历史的阐释、文本互文的制造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意象。先锋文学除了在文本形式上标新立异,在精神意象上同样别具一格。倾注了形式实验激情的先锋文本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中的“意味”就来自于精神意象的独特性。本章对先锋作家经常触及的荒诞、疾病、死亡、欲望、暴力五个精神意象进行了探析。第六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文化遗产。本章提出了如下观点: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先锋并未终结,而是转型;伴随日常生活审美化,先锋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将更为频繁,先锋的面目也将更为模糊,同时先锋文化也将在大众文化中弥散;在消费主义时代,先锋文化在商品化、趣味化、传媒化三个维度上发生了变异;80年代先锋文学的形式实验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而启蒙价值、叙事价值、美学价值弥足珍贵。在结语中,研究者结合自己对先锋文学文本的感性阅读体验和理性研究分析,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何谓“先锋”、“先锋”何为。同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尽管可以在80年代先锋文学作品中挑出无数的硬伤,甚至某些作品还有着邯郸学步般的拙劣,但先锋文学形式实验的激情和梦想,先锋作家对于文学规则的勇敢颠覆,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致敬。先锋就是独立,先锋就是自由,先锋就是革命,中国文学的先锋,应当永远在路上。
孙慧婷[9](2017)在《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已由区域集团化向全球化拓展,但世界各国仍不断出台新的贸易法令、政策等,以此来保护自身利益。其中欧盟是集团化利益发展的最典型代表。其利用所拥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灵活多变的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均简称为TBT),是指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欧盟逐步提高技术标准,最大化限制其他国家及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欧盟内部。尽管英国已脱欧,但欧盟仍占据着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位置。本文通过查阅纺织业、农业等热点行业的欧盟相关政策、法令,对欧盟与中国在贸易实践中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分析,对我国当前在各技术层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出可行性建议。
王海兰[10](2016)在《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谈到分工起因时写道,人几乎总是需要他的同胞的帮助,单凭人们的善意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通过契约、交易和购买中获得。人生来就有一种将一件物品转移并与另一件物品进行交换的癖好,并且,这种令人愉悦的行为习惯仅仅出自于人的本性而别无其他解释。如果一种劳动要求有超出平常的熟练程度和技巧,那么,人们出于对这种才能的尊重,自然对具有这种才能的人所生产的产品给予高于所耗时间应得的价值,这种才能需要长期的沉淀才能形成,给予其产品较高的价值只不过是对于这种才能所必须花费时间与劳动者以合理的报酬。正是基于这样的启发,在研究国际货物贸易时,锁定了土特产品这一民间常见但在统计体系中无明确分类的产品。文章将从概念的定义、分类、贸易行为的历程和发展入手,以文献梳理、实证分析、调查研究、理论探讨的方法,研究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目的是通过发展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带动土特产品的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为中国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寻求更多的途径。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包括: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结构安排,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与难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整理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土特产品的价值构成,并概述了土特产品国际贸易的形式;第四部分对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进行了回顾并进行了动态分析,同时对主要土特产品出口额进行了预测;第五部分对中国外贸结构的变迁进行了描述和统计分析,虽然,初级产品在中国总出口中所占比重快速下降,但是,主要土特产品的出口相对稳定、规模逐渐增长。第六部分为土特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测算了主要土特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计量估算了土特产品出口对出口贸易的带动效应:第七部分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八部分对中国的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通过研究取得的基本结论: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土特产的研究进行的文献梳理,概括分析了发展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理论基础。优势理论为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依据;要素禀赋理论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必备条件;现代新生产要素理论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新理念;当代新贸易理论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创新理论则为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途径;而市场竞争理论才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对策指导。通过对文献的借鉴和分析,确立了土特产品的价值构成。分析了土特产品的界定、土特产品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描述了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形式,以“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为样本,构建一个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为一体的“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体系框架”,使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形成一个“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进而拉动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本研究选取了40年的数据标本,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分析了土特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动态变化,研究结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逐步升华,人类本身对包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人文色彩的产品的需求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建国初期,土特产品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的下降,土特产品占总出口比重也在下降,但相对初级产品的下降速度要缓慢,且相对稳定。通过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内外部结构分析发现,随着经济结构变动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初级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别初级产品在总出口份额中快速下降,主要土特产品出口在总的初级产品出口中比重却相对稳定。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土特产品出口(大蒜、苹果等)快速攀升,逐步成为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的重要部分。数据表明,中国土特产品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土特产品产值排序与土特产品数量、地理标志数量等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参数进行估计时,利用卡尔曼滤波检验可以得到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对出口总额影响效应的曲线图。结论表明,在1964-2004年间土特产品出口对中国出口总额的边际效应比较稳定,基本在0.8264~0.8564之间小幅波动;2004-2011年间,尤其是2008年之后,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影响中国出口总额的边际效应波动幅度加大。总的来说,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影响中国出口总额的边际乘数效应在0.7373~0.9620之间波动。这表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增量每增加1亿美元,则带动中国出口总额增量增加0.7373~40.9629亿美元。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对中国出口总额边际乘数效应会缓慢上升。
二、标准化生产——冲破“壁垒”的通行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准化生产——冲破“壁垒”的通行证(论文提纲范文)
(1)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国际化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
2.2 组织结构相关理论基础 |
2.3 战略-组织结构关系理论研究 |
2.4 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进展综述 |
第3章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 |
3.1 DFE公司海外业务的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3.2 DFE公司海外业务的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
3.3 DFE公司海外业务SWOT分析和竞争优势梳理 |
3.4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 |
3.5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实施关键举措 |
第4章 DFE公司的海外业务组织结构调整 |
4.1 战略和组织问题问卷调查 |
4.2 DFE海外业务的组织结构问题分析 |
4.3 DFE海外业务的绩效与管控问题分析 |
4.4 基于海外业务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调整 |
4.5 基于海外业务发展战略的绩效机制改革 |
第5章 组织重构方案的保障措施与风险控制 |
5.1 海外业务组织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
5.2 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
5.3 组织结构和绩效机制改革效果评估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 DFE海外业务战略调查问卷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
2.2.2 行业市场结构及容量 |
2.2.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第三章 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1.1 公司成立的时代背景 |
3.1.2 公司发展阶段及现状 |
3.2 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
3.2.1 内部资源 |
3.2.2 内部能力 |
第四章 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
4.1 SWOT分析 |
4.1.1 SWOT因素分析 |
4.1.2 SWOT矩阵分析 |
4.2 公司使命、愿景与目标 |
4.2.1 企业使命 |
4.2.2 企业愿景 |
4.2.3 发展目标 |
4.3 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
4.3.1 总体战略:构建全球战略联盟 |
4.3.2 竞争战略:差异化战略 |
第五章 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 |
5.1 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
5.1.1 实施路径 |
5.1.2 实施方案 |
5.2 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5.2.1 财务保障 |
5.2.2 服务品质保障 |
5.2.3 风险保障 |
5.2.4 技术保障 |
5.2.5 人才保障 |
5.2.6 企业文化保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meco品牌理念与形象内部调研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3)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史料运用 |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
(三) 抗大招生工作 |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
(三) 延安摩托学校 |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
(一) 政治部(处) |
(二) 政训处 |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
(三) 河防战斗情况 |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
(四) 边区剿匪成效 |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
二、边区农民参军 |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
三、开展“归队运动” |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
四、边区“双拥”运动 |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说明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
5.1.2 研究假设 |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5 实证检验结论 |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2.3 研究假设 |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2.6 实证检验结论 |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
5.3.2 研究假设 |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5 实证检验结论 |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
5.4.2 研究假设 |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5 实证检验结论 |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
5.5.2 研究假设 |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5.5 实证检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
7.3.1 总体目标 |
7.3.2 具体目标 |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
7.6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及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处 |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研究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基础 |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 |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2.3.1 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 |
2.3.2 产品的检验检疫制度与措施 |
2.3.3 包装和标签要求 |
2.3.4 信息技术壁垒 |
2.3.5 绿色壁垒 |
2.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
3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效应研究 |
3.1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短期效应 |
3.1.1 数量抑制效应 |
3.1.2 价格抑制效应 |
3.1.3 福利效应分析 |
3.1.4 贸易效应分析 |
3.2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长期效应 |
4 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及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
4.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 |
4.2 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
4.2.1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总量和国别分析 |
4.2.2 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农产品分析 |
4.2.3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垄的主要类型 |
5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方法的说明 |
5.1.1 面板数据模型基本形式 |
5.2 模型的设定和方法 |
5.3 数据处理及说明 |
5.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5.3.2 变量设定 |
5.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豪斯曼检验 |
5.4.2 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5.4.3 稳健性检验 |
6 我国农产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 |
6.1 政府层面 |
6.1.1 完善法律,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管理 |
6.1.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 |
6.1.3 发展出口外向型企业 |
6.2 行业协会层面 |
6.2.1 加强与政府沟通 |
6.2.2 提升对企业的服务意识 |
6.2.3 建立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
6.3 企业层面 |
6.3.1 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
6.3.2 打造绿色品牌,积极申请国际认证 |
6.3.3 实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多元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商业交互文本的美学实践 ——高概念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价值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电影工业发展与高概念电影形成 |
第一节 “高概念”与高概念电影 |
一、“高概念”的提出 |
二、“高概念”的发展与重释 |
第二节 电影的本质属性:高概念电影形成的内部因素 |
一、当代电影商业属性的强化 |
二、技术属性的充分开掘利用 |
三、视觉文化勃兴的推波助澜 |
第三节 电影工业的结构性变化:高概念电影兴起的外部因素 |
一、制片模式横向化 |
二、娱乐形式多元化 |
三、经营方式协同化 |
四、观众群体低龄化 |
五、产品市场全球化 |
第四节 高概念电影对类型电影的继承与突破 |
一、反馈流程——类型电影的生成机制 |
二、泛类型化——高概念电影的类型特征 |
三、题材同质——高概念电影的类型趋向 |
第二章 高概念电影的基本特征与商业属性 |
第一节 视效奇观性 |
一、电影的发明与视觉文化转向 |
二、高概念电影的视觉奇观策略 |
三、奇观叙事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
第二节 叙述精简化 |
一、主题浅显集中 |
二、情节简洁明了 |
三、叙述直白清晰 |
第三节 市场中心性 |
一、独特创意吸引观众注意力 |
二、明星契合保障产品差异性 |
三、整合营销开发利润增长点 |
四、互文生产建立品牌影响力 |
第三章 高概念电影的叙事模式与审美表达 |
第一节 高概念电影的表层意义场:故事元素 |
一、主题定位:传统母题与当代的非现实变奏 |
二、结构框架:因果律原则与传统结构的加强 |
三、角色塑造:清晰明确的角色功能与成长弧 |
第二节 高概念电影的深层意义场:时空结构 |
一、溢出与断裂:高概念电影的时间符号规划 |
二、测绘与建构:高概念电影的空间符号设置 |
第四章 高概念电影的意识形态建构与形象化传播 |
第一节 高概念电影对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
一、个人英雄主义与强者崇拜 |
二、民主自由与强权政治的缜密缝合 |
三、家庭至上的伦理价值观 |
第二节 高概念电影对现实的显影与遮蔽 |
一、高概念电影的现实指涉:现实问题的游戏化呈现 |
二、高概念电影的梦幻功能:现实问题的非常规性解决 |
第三节 高概念电影中的“他者”形象 |
一、父权主导与作为“他者”的女性 |
二、白人中心主义与作为“他者”的有色人种 |
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主义与作为“他者”的自然 |
第五章 数字化时代高概念电影的创作与审美接受 |
第一节 高概念电影中艺术与技术的互动 |
一、电影技术:电影叙事的根本前提 |
二、数字技术:高概念电影成熟的关键动力 |
第二节 数字技术对高概念电影创作的影响 |
一、奇观修辞的强化 |
二、超验英雄的建构 |
三、影像表达精致化 |
第三节 消费主义语境中的高概念电影数字影像 |
一、资本逻辑:高概念电影数字影像的“原罪烙印” |
二、虚拟真实:高概念电影数字影像的“认同迷途” |
三、文化融合:高概念电影数字影像的“全球化” |
结语 |
一、“高概念”作为商业制作模式的开放性 |
二、高概念电影的“局限性”辨析 |
三、高概念电影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
1. 国内学术研究状况 |
2. 美国学界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资料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战争死亡与扫墓日(1865-1869) |
第一节 战争形态与士兵死伤 |
一、北方的军事制度缺陷 |
二、武器装备因素 |
三、宗教复兴运动 |
四、现代性、内战与伤亡感知 |
第二节 北方的国家公墓与纪念仪式 |
一、国家阵亡将士日的缘起 |
二、“国家重葬” |
三、战俘问题的政治化 |
四、北方的纪念内战仪式 |
第三节 南部的民间重葬运动与纪念亡灵 |
一、战败与海外逃亡 |
二、忠诚奉献的南部妇女 |
三、南部的“民间重葬运动” |
小结 |
第二章 “第一次失去事业”与南部救赎(1870-1884) |
第一节 第一次“失去事业”运动与“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 |
一、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建立 |
二、“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自辩体系 |
三、“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缺陷 |
第二节 70年代的内战记忆与遗忘 |
一、1874年的杰克逊塑像落成典礼 |
二、普莱尔演说与记忆较量 |
三、“霍尔姆斯记忆模式”与“士兵至上” |
第三节 内战记忆与南部政治救赎 |
一、“自由派共和党运动”与1873年经济危机 |
二、独立战争100周年纪念与1877年政治妥协案 |
第四节 战争经历与70年代的老兵记忆 |
一、内战士兵记忆的多样性 |
二、白人老兵集体记忆的初步形成 |
小结 |
第三章 新民族身份在南北地区的确立 |
第一节 罗伯特·李纪念碑与南部记忆统一的开始 |
第二节 内战记忆的民主化与碎片化 |
第三节 内战记忆的商品化与南北老兵的重聚 |
第四节 跨越代际的记忆产物—19世纪晚期的美国内战文学 |
一、南部煽情内战文学流派 |
二、内战写实文学流派 |
三、进步叙事内战文学流派 |
小结 |
第四章 未实现和解的民族重聚与黑人内战记忆的分裂 |
第一节 南部内战纪念组织的平民化 |
一、“南部邦联老兵联合会”(United Confederate Veterans) |
二、南部邦联女儿联合会(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 |
第二节 第二次“失去事业”的辩护体系及其大众化 |
一、“第二次失去事业”的辩护体系 |
二、“第二次失去事业”的大众化 |
第三节 南北事业的对立与地区和解的局限性 |
一、南部圣贤:罗伯特·李与“石墙杰克逊” |
二、戴维斯的葬礼与“查塔诺加国家军事公园”的揭幕式 |
三、“记忆消毒”的产物:普通的阵亡士兵塑像 |
四、针锋相对的“纯洁教科书运动” |
五、“女士纪念协会”的偏执 |
第四节 非裔美国人的内战记忆 |
一、路易斯维尔非裔美国人大会 |
二、未完成的非裔美国人之集体内战记忆 |
小结 |
第五章 大众文化、美西战争与南北和解的实现(1898-1915) |
第一节 南北和解的外在推力---美西战争 |
第二节 南北和解的内部拉力---1913年内战纪念活动 |
第三节 南北和解的伤痕---黑人他者化形象的确立 |
第四节 关于美国内战记忆建构的思考 |
小结 |
第六章 一战与恢复自我认知的非裔美国人(1917-1918) |
第一节 黑人族群的参战之争 |
第二节 民主幻象—法兰西 |
第三节 战场交流与自我认知的复苏 |
第四节 非裔美国人的一战遗产与战争记忆 |
小结 |
第七章 纳粹士兵与二战记忆 |
第一节 未完成的去纳粹化 |
第二节 战俘经历、社会保障和去集体罪责化 |
一、纳粹战俘的经历 |
二、纳粹老兵与救济金法案 |
三、50年代的精神创伤评价机制 |
第三节 西德的“克服过去”与东德的“消毒记忆” |
小结 |
结语 两种集体记忆的对比与跨时空影响 |
1. 对比可行性 |
2. 集体记忆路径与主体性的差异 |
3. 集体记忆文化差异性与相似性 |
4. 美国南部老兵与纳粹老兵之集体记忆比较 |
5. 两种非同时代集体记忆的产物:非裔美国人公民权运动的国际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形式意识形态”的文化实践 ——论19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对象描述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析 |
第四节 研究意义、思路、方法、创新点、难点 |
第五节 核心概念阐释 |
第一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人文语境 |
第一节 一种对抗——逃离元叙事 |
第二节 一种诉求——启蒙又重来 |
第三节 一种思潮——审美政治化 |
第四节 一种梦想——现代性追求 |
第五节 一种标举——先锋的姿态 |
第二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谱系 |
第一节 “地下文学”的先锋萌动 |
第二节 “朦胧诗”的先锋意蕴 |
第三节 “意识流小说”的先锋探索 |
第四节 “寻根文学”的先锋突围 |
第五节 “形式实验”的先锋决绝 |
第三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语言风格 |
第一节 能指游戏:所指的遮蔽 |
第二节 间离陌生:奇幻的快感 |
第三节 声色涂抹:异端的修辞 |
第四节 私性拼贴:官能的狂欢 |
第四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叙事伦理 |
第一节 文学真实的解构 |
第二节 叙事时空的重置 |
第三节 叙事威权的拆解 |
第四节 隐秘历史的阐释 |
第五节 文本互文的制造 |
第五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意象 |
第一节 荒诞:现实的异化 |
第二节 疾病:晦暗的隐喻 |
第三节 死亡:在世的呓语 |
第四节 欲望:人性的沉沦 |
第五节 暴力:畸变的生存 |
第六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文化遗产 |
第一节 是终结,还是转型 |
第二节 先锋文化与大众文化 |
第三节 先锋文化与消费主义 |
第四节 形式实验的价值重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生 |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评定标准 |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三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
一、外在形式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
二、内在形式上的灵活性及隐蔽性 |
三、复杂多变而产生的争议性 |
四、应用上的广泛性与系统性以及针对性 |
五、存在的长期性与逐步严格的必然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分析 |
第一节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历史演进 |
一、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及现状 |
二、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 |
一、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
二、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的原因 |
第一节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的原因 |
一、内部原因 |
二、外部原因 |
第二节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的具体表现 |
一、对我国出口欧盟产品整体上的的影响 |
二、对相关重要产业的影响 |
三、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 |
第一节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带来的被动改革 |
一、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二、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 |
三、加快科技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
第二节 政府和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全方位应对策略 |
一、政府积极引导 |
二、行业协会带头配合 |
三、企业主动参与 |
第二节 构建内外结合的接轨式法律对策 |
一、纵向国内法对策研究 |
二、横向国际法对策研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梳理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梳理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优势理论 |
2.2 要素禀赋理论 |
2.3 现代新生产要素理论 |
2.4 当代新贸易理论 |
2.5 创新理论 |
2.6 市场竞争理论 |
2.7 理论总结及在论文中运用 |
第3章 土特产品的价值构成 |
3.1 土特产品定义和分类 |
3.1.1 土特产品的含义 |
3.1.2 土特产品的分类 |
3.2 对外贸易中土特产品的价值构成 |
3.2.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3.2.2 在价值工程中的产品价值 |
3.2.3 在营销过程中的产品价值 |
3.2.4 经济学原理中的价值构成 |
3.2.5 土特产品价值构成模型 |
3.3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形式 |
3.3.1 土特产品的贸易与货物贸易 |
3.3.2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与服务贸易 |
3.3.3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与文化贸易 |
3.3.4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与知识产权 |
第4章 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动态分析 |
4.1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回顾 |
4.1.1 出口主导产品时期 |
4.1.2 缓慢发展期 |
4.1.3 总量持续增长期 |
4.2 主要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动态趋势分析 |
4.2.1 主要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状况 |
4.2.2 主要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
4.2.3 主要土特产品对外贸易趋势分析 |
4.3 主要土特产品出口的动态变化与预测 |
4.3.1 ARMA模型 |
4.3.2 主要土特产品出口额的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
5.1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结构 |
5.1.1 土特产品的结构的含义及其分类 |
5.1.2 土特产品的品种分布 |
5.1.3 土特产品的区域分布 |
5.2 土特产品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地位变化 |
5.2.1 土特产品总体出口概况分析 |
5.2.2 主要出口产品情况分析 |
5.3 土特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结构变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经济效应分析 |
6.1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 |
6.1.1 土特产品出口的产出效应 |
6.1.2 土特产品出口就业效应 |
6.1.3 土特产品出口的分配效应 |
6.2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出口增长贡献率测度 |
6.2.1 贡献率和拉动率的内涵与估算方法 |
6.2.2 土特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估算 |
6.3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影响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 |
6.3.1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影响出口贸易效应的时变性检验 |
6.3.2 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构建 |
6.3.3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7.1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7.1.1 对土特产品的价值内涵认知有待深化 |
7.1.2 土特产品的经济地位不突出 |
7.1.3 公共物品的特性阻碍土特产经济的发展 |
7.1.4 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滞后 |
7.1.5 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困难 |
7.1.6 缺乏品牌意识和产品质量管理 |
7.1.7 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不振 |
7.2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
7.2.1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
7.2.2 制度不健全,掣肘了土特产品产业发展的外推力 |
7.2.3 技术创新不足,制约了土特产品生产占据产业链条高端 |
7.2.4 价值链条短,且缺乏鞣性,产业内聚力弱 |
7.2.5 品牌维护、营销理念落后,难以保证需求的稳定性和扩张性 |
7.2.6 物流、信息流的约束,增加了土特产品的流通成本 |
第8章 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探讨 |
8.1 构建土特产品的贸易体系 |
8.2 增加土特产品行业的要素投入 |
8.2.1 加大土特产品的资本要素投入 |
8.2.2 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
8.2.3 重视土特产品的科技要素投入 |
8.3 土特产产品营销策略 |
8.3.1 根据土特产品自身的特点寻求贸易途径 |
8.3.2 以“品牌+质量+服务+价格”策略开拓和创新土特产品的营销模式 |
8.3.3 重构产业供应链,突破物流、信息流的刚性约束 |
8.3.4 加强产业间协作,实现集群式发展 |
8.3.5 建立权威的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信息发布系统 |
8.4 发展土特产贸易的有效途径 |
8.4.1 根据土特产品自身的特点寻求贸易途径 |
8.4.2 加大技术含量增加土特产品贸易的生命力 |
8.4.3 加大土特产品的资本要素投入,提升其竞争力 |
8.4.4 由文化贸易带动土特产商品贸易 |
8.4.5 利用地理标志冲破贸易壁垒 |
8.4.6 打造土特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标准化生产——冲破“壁垒”的通行证(论文参考文献)
- [1]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D]. 杨存哲. 山东大学, 2020(05)
- [2]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小娜. 广西大学, 2020(07)
- [3]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4]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 杨茜.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6]商业交互文本的美学实践 ——高概念电影研究[D]. 王亮. 吉林大学, 2018(12)
- [7]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D]. 罗超. 厦门大学, 2017(02)
- [8]“形式意识形态”的文化实践 ——论19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D]. 陈守湖. 武汉大学, 2017(06)
- [9]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D]. 孙慧婷.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10]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研究[D]. 王海兰. 辽宁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