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一块神奇迷人的旅游胜地(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业[1](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朱厢炜[2](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刘林[3](2020)在《功能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翻译策略 ——以《五老峰》的翻译实践为例》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的素材选自于政协永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旅游手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老峰》,笔者选取书中的“景区概要”、“文化蕴涵”和“山峰泉水”三部分作为翻译实践任务。该材料属于风景名胜介绍类的旅游文本,介绍了五老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是融合了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的复合型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旨在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对翻译实践中有关景点名称、文化专有项、四字格和句式表达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便使五老峰景区介绍和景点名称的英译更加完善规范,发挥其应有的指向和诱导作用,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五老峰,以达到文化传播的交际目的。本翻译实践报告以《五老峰》的汉译实践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结语五部分。任务描述介绍了任务背景与任务意义。任务过程分为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校对三个环节。译前准备部分分析了文本特点,明确了翻译原则;翻译过程说明了制作术语表和执行翻译的流程;译后审校指出了校对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文献综述包括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与国内旅游翻译研究综述。案例分析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探讨,词汇层面涉及景点名称、文化专有项和四字格的翻译策略分析;句法层面则探讨了顺译、重组、增译、语态转换和视角转换的翻译方法。最后在结语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反思了不足之处。
赵胜全[4](2020)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出境旅游越来越受到中国游客的欢迎。在出境旅游的过程中,借助旅游指南来规划旅游行程,了解旅游目的地,对中国游客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介绍了新西兰的概况、住宿、饮食、交通、购物和旅游信息,是一本内容全面、方便实用的旅游指南。笔者受海南悠逰生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委托,参与《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英汉翻译实践项目。笔者以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指导,完成了本次翻译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笔者从词汇、句法、篇章和文化四个层面分别探讨了原文本的翻译方法。具体来说,词汇层面采取措词、汉语四字词结构、直译、注释、音译和借用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句法层面采取直译、增译、顺译、句式重组和语态转换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篇层面采取还原指示词和省略连接词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层面采取注释和释义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本次翻译项目,笔者发现生态翻译学对旅游指南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能实现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好地指导此类应用型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提升旅游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水平。
吴蒙蒙[5](2020)在《中国日报中的旅游新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通过网络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旅游新闻的翻译不但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也为中国游客提供了一种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笔者的原创翻译即2019年6月-10月摘自中国日报的旅游新闻为翻译原材料,翻译成中文,并以此为研究案例。本篇翻译实报告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翻译任务的简单介绍,从来源、特点和意义三个方面对翻译任务进行了简单的描述。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首先对新闻标题中的翻译问题做了简单阐述,笔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从词汇、句法等层面来阐述旅游新闻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然后笔者又就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是总结,在这一部分,笔者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并且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学到的知识。此外,作者也有注意到一些局限性,并提出了进一步翻译的建议研究。在案例分析部分,不但通过实例从词汇和句法方面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旅游新闻翻译的指导,还针对性的采用了一些翻译技巧,主要包括增译法、减译法、词类转换和重组等。希望给旅游新闻的英汉翻译提供借鉴。
陈丽伟[6](2019)在《天津爱情》文中研究表明楔子"张硕,要还认我这个姑,就赶紧去和梦津扯了结婚证。这都什么事儿?一起过了十来年,就不结婚,你让乡亲们知道了,不被骂死?""我的亲姑!哪是我不结?每当我要结婚,他那儿准出幺蛾子,让这婚结不成!""哪那么多幺蛾子?要不是看着他长大,心里有底数,我怎会撮合你们俩。跟人家睡了十来年不结婚,让别人知道谁还要你?""十来年怎么了?您别那么传统,有人一辈子谈恋爱不结婚呢,这都什么年代了!"
赖氏梅玲[7](2019)在《基于中国游客感知的越南芽庄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南中国海西岸,国土狭长,地形地貌多样,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人文等旅游资源。革新开放后,越南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国际、国内游客数量日益增长,许多旅游地受到国际游客的喜爱和好评,旅游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旅游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越两国重视并积极推动旅游合作发展。芽庄市位于越南中南部沿海地区的庆和省。19世纪至20世纪时期芽庄曾是欧洲游客的天堂,越战时期是美国人的度假胜地。近年来,芽庄市是越南最热门的滨海旅游城市。芽庄市的滨海旅游在迅速发展,芽庄市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也在不断提高。目前,中国和俄罗斯成为芽庄市旅游市场最大客源地。芽庄市拥有发展滨海旅游及海岛度假旅游的优势和潜能。芽庄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芽庄市是庆和省的旅游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是国内外的陆路、航空、铁路、海路交通枢纽。《越南政府的整体旅游发展政策到2020年》中提出要重点投资发展芽庄市旅游市场、滨海旅游、度假旅游。国内外投资者的房地产大型项目,例如建筑别墅、海滨度假村、购物中心、娱乐场所等正在兴建中。本文选择芽庄市滨海旅游地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地,调研以及收集资料,论述芽庄市的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以及滨海旅游发展提升策略。主要通过游客感知理论以及旅游市场营销学理论针对赴芽庄旅游的中国游客感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芽庄市滨海旅游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总结芽庄市滨海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同时,根据实地调研所得数据及整理资料,运用SPSS24.0软件,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中国游客在芽庄旅游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旅游消费、旅游服务、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四个维度,找出芽庄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游客对这些问题的感知,分析哪些问题是迫切需要改进的,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及提高游客感知,进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顾客重游意愿。
罗楠[8](2019)在《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地域特色创新性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后,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现代化城市加速建造,高楼大厦此起彼伏的不断冲破原有城市天际线,传统村落中的小农经济无法再支撑家庭的生存,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务工与生活,造成传统村落古建筑逐渐边缘化,没有人进行定期维护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古建筑损坏或倒塌,只有独居老人与年幼孩童继续守着这份乡愁,古村落面临着荒废与消失的窘境。海南琼北火山石村落就是面临消亡危机的古村落类型之一,村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民族历史、宗教信仰与经济水平的发展状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写照与时光再现。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特性、建造技艺与建造理念都极具人文价值与学术价值,是时代匠人不断传承积累而成的智慧结晶的实物体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岁月的重量,是琼北地区建筑艺术的根基。如何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抓住这份乡情,如何将古村落建筑“变废为宝”立足于现代社会,如何在新时代赋予古村落新的含义实现二次利用,是当下时代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加上海南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热带风情,乡村旅游这一休闲旅游模式在海南各市县迅速崛起,人们为了远离喧嚣烦累的城市,便在休闲旅游中寻找灵魂的庇护所,对乡村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装饰风格平淡无奇的普通旅馆或酒店,住宿也不再是单纯的解决日常饮食与晚间睡眠,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渴望通过乡村旅游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将琼北火山石村落与民宿相结合,形成民宿旅游,民宿在古建筑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承载着过去的岁月变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对古建筑内部空间、建筑细部、装饰元素等进行研究,传承其人文内涵,赋予古建筑满足现代民宿生活需求的功能空间。将古村落与民宿合二为一,既可以解决古村落“空心化”面临衰败的现实处境,也可为地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共生模式。如何运用创新的设计手法将古村落地域特色融入民宿中,二者如何在共生的状态下保持相对独立性,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同时为日后相关方向研究提供学术参考依据。
张柠[9](2018)在《三城记》文中指出卷一沙龙一2006年年初,我们的主人公顾明笛,从上海东山公园管理处辞职,把人事档案放到市第二人才交流中心,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这一年他26周岁。也正是这一年,顾明笛突然决定离开上海,要出去闯荡一番。顾明笛祖籍江苏句容,祖父辈开始定居上海。母系姓竺,祖籍浙江上虞,外祖父竺燕生年轻时就到了上海,推销绍兴绸缎,生意正要发达起来的时候,上海就解放了。因为还没有发大
游红霞[10](2018)在《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朝圣旅游是基于某种信仰(宗教的或非宗教的),或对某个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而发生的旅游行为,是信仰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类型。本文以本土化的观音信仰为研究对象,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主要的研究范围,讨论如何将神圣层面的信仰推向世俗层面的旅游,论述朝圣旅游中信仰与旅游、神圣性与世俗性互动交织、相互裹挟的关系。朝圣旅游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由旅游客体与旅游主体承载。朝圣旅游客体指圣地及其旅游景观,景观生产是旅游行为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朝圣旅游的关键环节。作为记忆之场和传承之场的景观可以唤起人们对过去传统的文化记忆,也推动着民俗文化的传承。景观的生产和叙事兼具信仰性和旅游性的双重特征,是政界、佛教界、旅游界乃至受众群体等各方面合力推动的结果。朝圣旅游的主体主要由三大阵营构成。第一是朝圣旅游的建构主体。朝圣旅游是以社会信仰为中心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被利用、加工和重构为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化”的过程。普陀山的现代朝圣旅游是由国家及地方的行政管理部门、民俗文化精英、商业力量、旅游地的地域社会等方面合力建构的,他们的叙事话语代表着各自不同的立场,又形成了一个话语结构的复合体,共同将传统信仰推向现代旅游。第二是朝圣旅游的受众群体,即朝圣旅游者。朝圣旅游者被信仰与旅游两股力量所调动,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双重特征。通过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可以分析他们对于朝圣旅游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朝圣旅游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也传播和强化了信仰传统,从而促进了朝圣旅游的发展。朝圣旅游者是传统民俗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成为朝圣旅游的有力推手。第三是朝圣旅游的组织者,也就是朝圣旅游的中间人。导游是朝圣旅游的职业中间人,他们通过现场叙事直接对游客产生影响。导游的叙事话语代表旅游的立场,与信仰话语存在着一定的博弈和冲突。只有当信仰与旅游两股力量达成统一和和谐时,才能有效地促成朝圣旅游的发展。以导游为代表的旅游界人士要进行自我约束和妥协,从客观上促进了信仰的发展;信仰界人士也对导游的合理行为表示了包容的态度,甚至参与到朝圣旅游之中,推动旅游的实现,两股力量实现了联合。在朝圣旅游中,从景观的生产到朝圣旅游的建构和运营,都呈现了信仰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裹挟着信仰与旅游、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对朝圣旅游的审视,可以探讨旅游民俗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民俗旅游景观的生产;第二,景观叙事与文化记忆、民俗传承以及民俗旅游的关系;第三,民俗旅游的主体建构;第四,民俗旅游与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等等。
二、海南,一块神奇迷人的旅游胜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一块神奇迷人的旅游胜地(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相关概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
2.1 区域概况 |
2.2 样本选取 |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1.1 丽江市 |
5.1.2 大理州 |
5.1.3 迪庆州 |
5.1.4 保山市 |
5.1.5 玉溪市 |
5.1.6 昭通市 |
5.1.7 怒江州 |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2.1 普洱市 |
5.2.2 临沧市 |
5.2.3 曲靖市 |
5.2.4 楚雄州 |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3.1 红河州 |
5.3.2 德宏州 |
5.3.3 文山州 |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4.1 昆明市 |
5.4.2 西双版纳州 |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1.1 迪庆州 |
6.1.2 临沧市 |
6.1.3 红河州 |
6.1.4 昭通市 |
6.1.5 西双版纳州 |
6.1.6 德宏州 |
6.1.7 文山州 |
6.1.8 楚雄州 |
6.1.9 怒江州 |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2.1 普洱市 |
6.2.2 保山市 |
6.2.3 玉溪市 |
6.2.4 曲靖市 |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3)功能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翻译策略 ——以《五老峰》的翻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第二章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文本特点 |
2.1.2 翻译原则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审校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3.1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
3.2 旅游文本翻译研究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词汇层面的翻译 |
4.1.1 景点名称的翻译 |
4.1.2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 |
4.1.3 四字格的翻译 |
4.2 句法层面的翻译 |
4.2.1 顺译 |
4.2.2 重组 |
4.2.3 增译 |
4.2.4 正反译法 |
4.2.5 转换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
2.3 Glossary Making |
2.4 Design of Translation Schedule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translatology |
3.1 Introduction to Eco-translatology |
3.1.1 Key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 |
3.1.2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Eco-translatology in the Project |
3.2 Translation on the Lexical Level |
3.2.1 Translation of Polysemy |
3.2.2 Translation of Descriptive Adjectives |
3.2.3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
3.2.4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
3.3 Translation on the Syntactical Level |
3.3.1 Translation of Imperative Sentence |
3.3.2 Transl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 |
3.3.3 Translation of Parallelism |
3.3.4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3.4 Translation on the Textual Level |
3.4.1 Specification of the Demonstratives |
3.4.2 Omission of the Conjunctions |
3.5 Translation on the Cultural Level |
3.5.1 Annotation |
3.5.2 Interpretation |
Chapter Four Assessment of the Translation |
4.1 The Degree of Multi-dimentional Conversion |
4.2 The Readers’Feedback |
4.3 The Translator’s Qualit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Abbreviations |
Appendix B:Glossary |
Appendix C:Source Text and Target Translation |
Appendix D:Translation Assessment Report |
The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Involved |
(5)中国日报中的旅游新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Tasks |
1.2 Features of Tourism News |
1.3 Project Significance |
1.3.1 Significance for Reader |
1.3.2 Significance for the Author |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Review |
Chapter3 Case Study |
3.1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
3.1.1 Add Words to Complete Significance |
3.1.2 Try to Rep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Rhetoric |
3.2.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2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in Tourism News |
3.2.3 Lexical Equivalence |
3.2.4 Syntactic Equivalence |
3.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3.3.1 Literal Translation |
3.3.2 Free Translation |
3.3.3 Combin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
3.4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kills |
3.4.1 Amplification |
3.4.2 Omission |
3.4.3 Conversion |
3.4.4 Restructuring |
Chapter4 Summary |
4.1 Harvest and Inspiration |
4.2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
(6)天津爱情(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
古董爷爷 |
英子姑姑 |
张硕 |
英子姑姑 |
苟财爹 |
苟财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第一章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白荷 |
李东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苟财 |
张硕 |
李东 |
霍疆 |
苟财 |
白荷 |
李东 |
苟财 |
李东 |
梦津 |
白荷 |
霍疆 |
白荷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霍疆 |
第二章 |
梦津 |
苟财 |
梦津 |
李东 |
张硕 |
李东 |
魏凌 |
霍疆 |
梦津 |
魏凌 |
苟财 |
英子姑姑 |
苟财 |
李东 |
苟财 |
李东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第三章 |
张硕 |
洪柳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苟财 |
李东 |
霍疆 |
苟财 |
李东 |
洪柳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苟财 |
张硕 |
霍疆 |
洪柳 |
霍疆 |
梦津 |
张硕 |
第四章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许湘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英子姑姑 |
苟财 |
霍疆 |
张硕 |
第五章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第六章 |
李东 |
霍疆 |
步春涛 |
苟财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苟财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苟财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第七章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苟财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第八章 |
张硕 |
霍疆 |
苟财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苟财 |
梦津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第九章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英子姑姑 |
霍疆 |
苟财 |
霍疆 |
英子姑姑 |
王小花 |
霍疆 |
英子姑姑 |
王小花 |
苟财 |
王小花 |
苟财 |
尾声 |
霍疆 |
梦津 |
苟财 |
梦津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7)基于中国游客感知的越南芽庄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越南旅游业概况 |
二、芽庄的旅游业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游客感知的研究综述 |
一、游客感知以及游客感知价值的概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越南研究综述 |
四、研究评述 |
第二节 滨海旅游的基础研究综述 |
一、滨海旅游的概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越南研究综述 |
四、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游客感知价值理论 |
二、市场营销学理论 |
第三章 滨海城市芽庄的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
第一节 滨海城市芽庄的概况 |
一、芽庄市概况 |
二、芽庄市入境旅游的现状 |
三、芽庄市的旅游资源 |
四、芽庄市的旅游设施 |
第二节 滨海城市芽庄的旅游发展现状 |
一、芽庄市的旅游管理 |
二、芽庄市的旅游收入与接待量情况 |
三、芽庄市的旅行社与酒店业现状 |
第三节 滨海城市芽庄的旅游发展SWOT条件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遇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第四章 影响滨海城市芽庄的旅游发展因素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
一、问卷设计以及样本描述 |
二、问卷调查发放以及收集 |
第二节 中国游客赴芽庄旅游的决策行为特征分析 |
一、中国游客赴芽庄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
二、中国游客赴芽庄被调查者的出行特征分析 |
第三节 中国游客赴芽庄旅游的游客感知分析 |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
三、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四、回归分析 |
五、中国游客对芽庄旅游满意度分析 |
第五章 滨海城市芽庄的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政府管理层面 |
一、提升芽庄旅游市场管理及旅游市场竞争力 |
二、促进呼吁芽庄旅游资本投资 |
第二节 社会层面 |
一、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 |
二、提升芽庄旅游人力资源质量 |
三、有效实施当地社区与旅游业发展的联结 |
第三节 企业经营层面 |
一、加强芽庄市的旅游营销 |
二、注重芽庄市的旅游产品开发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地域特色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2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4 研究的主要框架 |
2 琼北火山石村落现状分析 |
2.1 琼北火山石村落现存状况 |
2.2 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发展优势 |
2.3 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发展劣势 |
2.4 小结 |
3 民宿的概述 |
3.1 民宿的概念释义 |
3.2 国内外结合地域特色的民宿现状与分析 |
3.2.1 国内现状——以浙江莫干山民宿为例 |
3.2.2 国外现状——以日本乡村民宿为例 |
3.3 小结 |
4 将琼北火山石村落地域特色融入民宿设计 |
4.1 琼北火山石村落空间形态创新设计 |
4.1.1 琼北火山石村落选址 |
4.1.2 琼北火山石村落形态构成 |
4.2 琼北火山石村落景观营造创新设计 |
4.2.1 村落外围 |
4.2.2 村落内部 |
4.2.3 非物质文化景观 |
4.3 琼北火山石建筑空间形态创新设计 |
4.3.1 宅院的空间形态类型 |
4.3.2 建筑单体 |
4.4 小结 |
5 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地域特色创新性研究的价值 |
5.1 琼北历史文脉传承价值 |
5.2 海南特色旅游发展价值 |
5.3 中国建筑艺术扩展价值 |
5.4 地域特色民宿设计研究价值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论文插图来源 |
附录2 读研期间成果 |
(9)三城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10)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文的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对“朝圣”内涵的研究 |
二、“朝圣旅游”研究的多学科维度 |
三、关于“朝圣旅游”的其他问题及个案研究 |
第三节 “朝圣旅游”的民俗学研究 |
第二章 本土化观音信仰及其圣地的形成 |
第一节 本土化观音信仰的形成 |
第二节 观音的灵验叙事与信仰符号 |
一、本土化观音信仰的灵验叙事 |
二、观音菩萨的主要神职 |
第三节 普陀山观音朝圣中心的形成 |
一、妙善传说与观音圣地的多地化分布 |
二、南海观音体系与妙善传说的勾连 |
三、作为观音朝圣中心的普陀山 |
小结 |
第三章 普陀山朝圣旅游的景观生产 |
第一节 “南海观音”:从符号到景观 |
第二节 灵验叙事:景观灵力的生产 |
第三节 景观价值:旅游标示物的生产 |
第四节 现代节庆与表演景观的生产 |
一、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节庆景观的生产 |
二、佛教盛典《观世音》:表演景观的生产 |
小结 |
第四章 普陀山朝圣旅游的多元建构 |
第一节 国家及地方的行政力量 |
一、行政力量对本土化观音信仰的形塑和重构 |
二、行政力量对朝圣旅游的策划和组织 |
第二节 普陀山观音信仰的民俗文化精英 |
一、普陀山的僧侣团体 |
二、舟山地区的地方文人和非遗传承人 |
三、从事普陀山观音信仰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 |
第三节 朝圣旅游的商业力量 |
一、朝圣旅游的认同性经济本质 |
二、朝圣旅游企业——广州CYQ国际旅行社的案例 |
第四节 普陀山地域社会的居民 |
一、普陀山地域社会的地方文化认同 |
二、普陀山居民对朝圣旅游的参与和建构 |
小结 |
第五章 朝圣旅游者:在信仰与旅游之间 |
第一节 朝圣旅游者的类型 |
一、源于宗教传统和民间习俗的朝圣旅游者 |
二、“寻根问祖”的朝圣旅游者 |
三、祈祷灵验的朝圣旅游者 |
四、观光体验的朝圣旅游者 |
第二节 朝圣旅游者的行为 |
一、朝圣旅游者与神灵的“交流”行为 |
二、朝圣旅游者的景观实践 |
第三节 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 |
小结 |
第六章 朝圣旅游的中间人:信仰与旅游的博弈与联合 |
第一节 导游:朝圣旅游的职业中间人 |
一、导游的叙事话语:从信仰到旅游 |
二、导游的叙事话语对朝圣旅游者的影响 |
三、导游的叙事话语与信仰话语的博弈 |
第二节 旅游力量与信仰力量的联合 |
一、旅游界人士的自我约束与妥协 |
二、信仰界人士担当朝圣旅游的中间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中文译着 |
三、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田野调查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 |
附录二:图片选录 |
附录三:观音灵感事迹文献目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历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完成的工作 |
后记 |
四、海南,一块神奇迷人的旅游胜地(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功能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翻译策略 ——以《五老峰》的翻译实践为例[D]. 刘林. 山西大学, 2020(01)
- [4]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畅游新西兰旅游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胜全.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中国日报中的旅游新闻翻译实践报告[D]. 吴蒙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6]天津爱情[J]. 陈丽伟. 时代报告(奔流), 2019(12)
- [7]基于中国游客感知的越南芽庄旅游发展研究[D]. 赖氏梅玲. 扬州大学, 2019(02)
- [8]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地域特色创新性研究[D]. 罗楠. 海南大学, 2019(01)
- [9]三城记[J]. 张柠. 当代, 2018(06)
- [10]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D]. 游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