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品牌洗涤剂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1](2019)在《阴道毛滴虫诱导THP-1细胞产生胞外陷阱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阴道毛滴虫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感染率较高,可能是最常见的通过性传播的人兽共患原虫。阴道毛滴虫一般寄生在人体内,也可以感染猴等动物。人感染阴道毛滴虫后,会产生阴道炎及尿道炎等症状,并且阴道毛滴虫感染与艾滋病病毒、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有关[1]。胞外陷阱对机体抵御病原入侵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牛艾美尔球虫、新孢子虫、弓形虫等原虫刺激免疫细胞产生了胞外陷阱。胞外陷阱可以捕获入侵的原虫,并且有些胞外陷阱对原虫具有杀伤作用[2]。贾第虫也可刺激免疫细胞产生胞外陷阱[3],但是同为鞭毛虫的阴道毛滴虫是否能刺激细胞产生胞外陷阱并释放活性氧(ROS)等物质阻碍病原入侵,目前尚未见报道。THP-1细胞是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系,本试验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的胞外陷阱;应用激光共聚焦检测了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的胞外陷阱的成分;应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了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胞外陷阱时ROS的水平;应用乳酸脱氢酶(LDH)检测试剂盒检测了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胞外陷阱时LDH的水平;应用Picogreen双链DNA检测试剂盒检测了刺激时间、刺激比例对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胞外陷阱的影响;应用Picogreen双链DNA检测试剂盒检测了不同状态的阴道毛滴虫对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胞外陷阱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了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胞外陷阱时P38MAPK、ERK1/2MAP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应用IL-1β、TNFα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了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IL-1β、TNFα的水平。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了胞外陷阱,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了细长的、具有多个网孔的纤维样网状结构缠绕并捕获了阴道毛滴虫,这直接有效的证明了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了胞外陷阱;激光共聚焦结果表明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的胞外陷阱具有胞外陷阱的典型结构特征:DNA骨架上镶嵌着组蛋白(H3)、髓过氧化物酶(MPO);ROS检测结果表明胞外陷阱产生时产生了活性氧,这证明胞外陷阱具有杀伤病原的功能;LDH检测结果表明胞外陷阱产生时THP-1细胞并未发生裂解,这证明胞外陷阱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DNA检测结果表明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的胞外陷阱具有剂量依赖性,随刺激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胞外陷阱的产生与阴道毛滴虫的活力没有关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胞外陷阱时P38MAPK、ERK1/2MAPK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上升,这证明了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的胞外陷阱与P38MAPK、ERK1/2MAPK信号通路有关;IL-1β、TNFα检测结果表明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了IL-1β、TNFα,这证明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的胞外陷阱可能与IL-1β、TNFα有关,本研究为探究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细胞产生胞外陷阱的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申洁[2](2018)在《黄芩地上部位质量评价研究及黄芩属药用亲缘学初探》文中指出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常用大宗中药材。黄芩根部作为中药,而黄芩地上部位作为“黄芩茶”代茶饮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目前,在一些地区已有黄芩茶商品销售。另外,黄芩地上部位的总黄酮也已开发为黄芩茎叶解毒胶囊上市。但相对黄芩丰富的资源量来说,黄芩地上部位的有效利用量仅占很小的比例。随着综合利用成为中药资源绿色发展的趋势,黄芩地上部位较好的利用价值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当前对黄芩地上部位的质量评价研究仍缺乏系统研究,限制了黄芩综合利用产业的提升。因此,本研究从黄芩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多指标含量测定、活性评价方面展开了系统的质量评价研究。同时,从资源扩大利用的角度,采用药用植物亲缘学的思路开展了黄芩属药用亲缘学的初步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黄芩地上部位中分离鉴定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3)、汉黄芩素(4)、大波斯菊苷(5)、白杨素(6)、异红花素(7)、丁香醛(8)、反式羟苯基丙烯酸(9)、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10)、对羟基苯甲醛(11)。其中化合物3、8、11为首次在黄芩茎叶中发现,化合物1和2为自然界相对较为稀有的二氢黄酮苷,且在黄芩地上部位含量较高,可成为黄芩地上部位质量评价的指标性化合物。2、采用HPLC-DAD技术对黄芩不同部位中共77份样品(包括34份根、15份茎、15份叶及13份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较全面地比较黄芩根、茎、叶和花等不同组织器官中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分布情况,并建立了黄芩不同部位的指纹图谱。对15种主要黄酮化合物成分的含量测定表明,黄芩不同部位中主要黄酮类成分差异显着。进一步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确定了黄芩地上和地下部位的差异性化合物共31个,根据精确分子量、紫外光谱、保留时间并结合文献报道鉴定出其中的17个成分。3、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对枯芩、子芩、总茎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以及化合物黄岑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进行了抗病毒活性筛选,并结合HPL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黄芩不同部位提取物中1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量效关系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药用根部相比,黄芩地上部位及其所含的主要成分也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同时结果也显示枯芩的抗流感活性要强于子芩,为临床传统上枯芩多用于肺部上呼吸道感染(清肺热)提供了科学证据。且发现黄芩地上部位高含量的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野黄芩苷与黄芩地上部位不同提取物的抗流感病毒活性间显示出一定的量效关系。进一步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筛选(HTS2)技术研究黄芩地上部位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野黄芩苷对HepG2细胞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在转录水平上找到各个化合物及提取物作用HepG2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首次揭示了黄芩地上部位提取物及主要成分在HepG2细胞模型中显着影响的显着差异基因,以及对不同通路或疾病表型的可能参与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黄芩地上部位的药理活性机制提供了起点和新的思路。4、采用UPLC-QTOF-MS技术,首次对采集得到的黄芩属14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根系较发达的狭叶黄芩亚组植物的根部化学成分较为相近,而其它同组不同系甚至不同部位差异性较大,可用化学手段分开。并对化学研究背景几乎为空白的4个种及2个变种(缙云黄芩、红茎黄芩柳叶变种、京黄芩、京黄芩黑龙江变种、大齿黄芩、纤弱黄芩)黄芩属植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在线鉴定。除缙云黄芩和红茎黄芩柳叶变种发现了少量二萜类化合物外,其他种鉴定出的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及少量的串联糖苷类化合物。同时,采用HPLC-DAD方法检测了 15种黄酮类化合物在黄芩属14种植物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这些种普遍含有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野黄芩苷、黄芩苷、大波斯菊苷、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等八种化合物。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来看,除粘毛黄芩、丽江黄芩外,大齿黄芩和甘肃黄芩的地上部位与黄芩有较高的相似性,显示其资源利用等同性的潜力。基于上述化学成分的比较,结合形态学分类和传统应用,本文对黄芩属的药用亲缘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对黄芩地上部位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首次采用多指标的方法了建立同时检测黄芩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为黄芩地上部位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该研究为传统上根部作为中药黄芩应用而地上部位作为茶饮提供了物质基础层次的合理解释;对黄芩地上部位的抗病毒活性研究以及高通量筛选研究为黄芩地上部的应用和黄芩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对黄芩属14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比较研究,不仅填补了其中4个种及2个变种植物的化学背景空白,同时对黄芩属药用亲缘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刘希茹[3](2017)在《医院超声检查相关微生物污染与控制方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医院体外超声探头、阴道超声探头及医用超声耦合剂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研究消毒型医用超声耦合剂的消毒效果;为预防医用超声设备可能引起的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提供防控措施。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电子邮件与现场考察的方式,依托“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项目”,对全国15个省市的73家医院进行体外超声及阴道超声卫生情况调查。2.超声探头微生物污染:对北京市5家医院超声科清洁消毒后的体外超声探头和阴道超声探头进行采样。样品4h内送实验室进行活菌计数和微生物种类鉴定,同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为目标菌,测其检出率。3.耦合剂卫生状况(1)普通型耦合剂:从北京市5家医院采集开封及未开封的耦合剂,记录医院及科室名称、耦合剂生产批号、有效日期及已开封样品的开封时间。参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微生物鉴定试验。(2)消毒型耦合剂:购买市售的16种消毒型耦合剂,参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GB27951-2011《皮肤消毒剂卫生要求》、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并结合产品说明书,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作用1min、3min和5min的消毒效果;同时研究其自身含菌量和微生物种类。(3)无菌型耦合剂:从北京市5家医院采集3种无菌型耦合剂,参考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的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试验进行细菌及真菌的定量、定性检测。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国内15个省市73家医院,47.95% (35/73)的医院无明确的超声清洁、消毒指南;医院采用的超声探头清洁、消毒方式多样,无统一标准;51.56% (33/64)的医院未区分耦合剂的使用场所,体外超声检查和阴道超声检查皆使用普通型耦合剂。2.在北京5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采集体外超声探头173份,菌落总数超标率为90.17%,其中8份体外超声探头上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探头上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未检出;在北京市4家医院采集阴道超声样品63份,菌落总数超标率为98.41%,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3.在北京市5家医院共采集规格为250 mL的瓶装未开封普通型耦合剂22份,菌落总数超标率为68.18%;已开封使用中耦合剂52份,菌落总数超标率为67.31%,其中1份耦合剂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开封与使用中耦合剂菌落总数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种消毒型耦合剂中15种不能达到消毒合格要求,其中2种消毒型耦合剂细菌污染严重。3种无菌型耦合剂中1种不能达到无菌水平。结论医院存在各种超声设备清洁、消毒方式,但大部分清洁和消毒方式不适用于医院超声设备的日常消毒,也很难达到超声设备的卫生要求;医院超声检查使用的体外超声探头及阴道超声探头细菌污染严重,卫生状况堪忧,存在院内感染风险,亟待寻求合适的消毒方式;超声检查中介媒质普通型耦合剂细菌污染严重,多种品牌的消毒型医用超声耦合剂消毒效果不达标,需规范耦合剂使用场所及生产质量。
苗琦,方文娟,张晓毅,罗光明[4](2015)在《江香薷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近5年来江香薷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概述,江香薷挥发油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多,挥发油以外化学成分研究较少。江香薷具有抗菌、杀虫、抗氧化等药理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总结为江香薷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王月华,钟秀宏,尤淑霞,张齐[5](2014)在《探析阴道毛滴虫感染致女性不孕症原因及预防》文中指出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是寄生在人体泌尿生殖道的常见病原体〔1〕,呈全球分布。据WHO报道,全球每年有1.7亿人感染TV〔2〕。我国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最高可达38.41%〔3〕。阴道毛滴虫可引起女性尿道炎、阴道炎,甚至不孕,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4〕。为引起医务人员及广大妇女重视,本文首先从阴道毛滴虫生物学性状、女性阴道毛滴虫病的发病特点进行文献回顾,然后探析引
刘畅[6](2013)在《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Rab11C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 Donne1837)是寄生在人体阴道和泌尿道的鞭毛虫,主要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阴道毛滴虫病是全球性最广泛流行的非病毒性性转播疾病之一,每年大约有1.7亿人感染此病。尽管阴道毛滴虫感染率较高,但是关于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制、免疫原性、毒理等方面的报道较少。阴道毛滴虫病毒(Trichomonas vaginalis virus,TVV)属原虫病毒,专性寄生于阴道毛滴虫体内。阴道毛滴虫病毒与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性、毒力、抗药性等有一定关系。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使外源基因的导入得以实现,为蛋白质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课题组已利用iTRAQ技术,比较分析阴道毛滴虫携病毒株滋养体与无病毒株滋养体的差异蛋白,找到了差异蛋白Rab11C蛋白。Rab11是Ras小分子GTP酶超家族的成员,目前研究证实Ras GTP酶作为重要调节因子,调节对阴道毛滴虫的致病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G蛋白。嵌合型锤头状核酶的构建及其对Rab11C基因体外转录体切割本试验用肝浸汤培养基对阴道毛滴虫携病毒及无病毒株进行体外纯培养。将包含Rab11C的锤头状核酶插入到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中,构建了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嵌合型锤头状核酶pNME/RL和pNME/RS。体外试验表明pNME/RL和pNME/RS体外转录体对Rab11C体外转录体起到有效切割,切割效率分别为82.12%和80.20%,而作为对照的pNME/RA对Rab11C基因体外转录体的切割效率仅为32.69%,为进行体内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核酶对Rab11C基因表达抑制及对阴道毛滴虫病毒和虫体本身的影响将锤头状核酶pNME/RL和pNME/RS经电穿孔的方法转染到阴道毛滴虫体内,荧光定量PCR检测在体内pNME/RL和pNME/RS对Rab11C基因切割效率分别可达到82%和73%。通过显微镜观察及虫体计数的方法检测其对虫体的影响,对虫体计数显示,阴道毛滴虫滋养体在转染后,转染虫体的数量少于对照组虫体数,显微镜观察显示转染后虫体变形,活力减退,表明Rab11C基因对虫体的生长、形态有一定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对阴道毛滴虫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转染后21d内,阴道毛滴虫病毒表达量有所下调。本试验成功构建了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嵌合型锤头状核酶pNME/RL和pNME/RS,探讨Rab11C基因对阴道毛滴虫病毒以及虫体本身的影响,为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在阴道毛滴虫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诊断及防治阴道毛滴虫病提供了新的方向。
丁鹤[7](2011)在《阴道毛滴虫携病毒与无病毒株差异蛋白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 TV)是寄生在人体泌尿生殖道系统,主要引起女性的滴虫性阴道炎,男性的尿道炎及不育等症状,此外,阴道毛滴虫还可以引起其他动物如小鼠成为带虫者,松鼠猴表现出临床症状,且呈现世界性分布,是一种危害人兽健康的重要人兽共患寄生性原虫。阴道毛滴虫病毒(Trichomonas vaginalis Virus, TVV)的发现为阴道毛滴虫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开辟了新道路,而本实验室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的构建成功使导入外源基因得以实现,也为蛋白质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尽管有研究表明阴道毛滴虫病毒颗粒的感染对阴道毛滴虫致病性、毒力以及耐药性等方面均呈现一定影响,但对虫体蛋白质表达上研究尚未见报道,所以本研究首次对阴道毛滴虫携病毒与无病毒虫株之间蛋白表达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获得两者之间差异蛋白谱。本试验应用肝浸汤培养基对阴道毛滴虫携病毒与无病毒虫株进行体外纯培养,同时为排除病毒颗粒对试验的影响,利用CsCl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提取阴道毛滴虫病毒颗粒,通过超声破碎方法提取三者总蛋白进行比较;通过iTRAQ技术,经nanoLC分离系统得出的数据分析得到阴道毛滴虫携病毒与无病毒之间蛋白表达差异;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差异蛋白磷酸丙糖异构酶(TVTPI)基因在mRNA水平上差异情况以及利用锤头状核酶经电穿孔转染导入虫体体内后验证差异蛋白TVTPI的功能。试验结果显示,阴道毛滴虫携病毒与无病毒虫株之间共鉴定出270种蛋白,其中有50种蛋白存在表达差异,包括多种类型蛋白,而大多在携病毒虫株中呈现上调;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差异蛋白TVTPI在]mRNA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无病毒虫株的表达量为携病毒虫株的58.00%,说明阴道毛滴虫病毒感染后上调虫体TVTPI基因转录水平表达;同时设计合成了针对于TVTPI基因的的锤头状核酶73nt,并连接到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上得到pNEO/73nt进行体内和体外对TVTPI基因切割研究,体外试验表明pNEO/73nt体外转录体对TVTPI体外转录体起到有效切割作用,切割效率达到82.19%,而同时设计的反义TVTPI片段pNEO/TPI对TVTPI基因体外转录体的影响作用较小,仅为35.5%,为进行体内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电穿孔转染方法,将pNEO/73nt体外转录体导入阴道毛滴虫体内,荧光定量PCR检测在体内pNEO/73nt对TVTPI基因切割效果为75.20%,虫体计数结果显示,转染后虫体生长情况显着低于正常水平(P<0.01),染色观察虫体有轻微的形变,表明磷酸丙糖异构酶对虫体成长起到明显影响,说明TVTPI是阴道毛滴虫体内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蛋白。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阴道毛滴虫病毒感染对阴道毛滴虫与宿主的致病机制、耐药性、毒力等方面影响,及阴道毛滴虫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杨峰昆[8](2010)在《中草药抗球虫病饮水剂的提取工艺筛选》文中研究指明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属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原虫病。以E.tenella的致病性最强,在感染期间,原虫在肠粘膜组织反复增殖,毛细血管和微血管被切断,造成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因球虫病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美金,用于药物防治的费用高达数亿美金。目前,控制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化学抗球虫药物,但由于抗球虫药的长期使用,鸡球虫已经形成了广泛的耐药性。中药毒副作用低,使用安全,且对鸡球虫病不易产生耐药性,长期使用不易蓄积,中草药不仅有抑杀球虫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鸡体的免疫功能,促进鸡的生长发育,提高增重率和生产性能,因此在球虫病的防治方面中草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通过建立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模型,以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粪便卵囊值、盲肠病变值、抗球虫指数(ACI)为考察指标,对抗球虫中草药的提取工艺进行筛选。并研究白头翁不同提取物对卵囊孢子化的影响,考察其杀虫活性。提取方法采用水煎法、渗漉法、超声法,试验进行正交设计。通过试验确定复方中各味药的比例,并对复方进行分煎和合煎试验,考察煎煮对复方抗球虫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对复方的给药剂量进行确定。对中药复方提取液利用D101大孔树脂进行进一步分离,洗脱溶剂为蒸馏水、乙醇、乙酸乙酯。提取液经离心、浓缩、干燥,得干浸膏,干浸膏中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超声溶解来制备药物溶液。给药方式为饮水给药。中草药复方有效部位经进一步分离后得到3个部位,每一部位分高、中、低剂量进行药效试验。筛选出最佳部位和剂量后,进行中西结合防治球虫病试验。预防组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癸氧喹酯并设对照,治疗组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磺胺氯吡嗪钠并设对照。结果表明,白头翁提取物能够抑制卵囊的孢子化,经中药处理过的未孢子化卵囊培养96h后,孢子化率平均在80%左右,极个别提取物达到90%,对照组高于90%;白头翁ACI的最高值为156.3,接近中效,能提高试验鸡的存活率、降低卵囊值,增重效果明显。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的50%乙醇超声100min;白头翁、血见愁和仙鹤草的最佳配比为3:1:3,血见愁和仙鹤草可以合煎,但三味药合煎的ACI值有所降低;血见愁和仙鹤草的提取工艺为10倍50%乙醇渗漉,渗漉速度7-10ml/min*kg;复方提取物的ACI值为166.1,复方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分离后,活性最高的部位为醇洗部分,ACI值为163.9;醇洗脱部位中添加癸氧喹酯预防球虫病效果为高效,ACI值为181.4。添加磺胺氯吡嗪钠作为治疗药时效果不明显,ACI值为146.8。综上所述,本论文确定了复方的提取工艺,复方提取物经进一步分离后,抗球虫有效部位得到富集;中西结合制剂具有很强的抗球虫活性。以复方提取物制备的饮水制剂使用方便、有效、抗球虫效果稳定,ACI值在160以上。
张晓方[9](2009)在《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及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决定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所以员工的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许多研究证明了员工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而其中,工作效率低下(在此定义为“员工因健康问题而导致工作时效率下降”)比缺勤和残疾导致了更多的生产率降低和经济损失。由于健康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以及对其干预有更高的成本效益比,许多学者把重点放在了对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研究上,并均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联。但是在国内,笔者尚未见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其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目的通过本研究检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其中包括: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哪些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有关联?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三、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Quasi-experiment)这一研究方法。在国外的《健康和绩效调查问卷》(HPQ,Health and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工作能力快速调查问卷》(WPSI,Work Productivity Short Inventory)、《健康和工作问卷》(HWQ,Health and Work Questionnaire)和密歇根大学的健康风险估卷基础上开发出本研究所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对某市交响乐团131名员工进行了三次横断面调查,并根据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分布和小组访谈结果对其进行了6个月的健康干预,通过基线调查以及干预后调查与基线调查的对比,来检验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计算工作效率低下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及其在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中所占的比例。结果一、在基线调查的员工的12个健康危险因素中,压力大占69.4%,其次分别为自我感觉健康差(60.3%)、吸烟(57.0%)、身体活动少(43.8%)、血压高(38.8%)和超重/月巴胖(37.2%)。员工拥有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0-8个不等。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53名,占43.8%;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46名,占38.0%。干预后,所有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其中,干预3个月后,有5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自我感觉健康差(P=0.031)、超重/肥胖(P=0.021)、胆固醇高(P<0.001)和工作满意度差(P=0.003)。干预6个月后,有3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超重/肥胖(P=0.002)和胆固醇高(P<0.001)。干预后和基线相比,员工拥有的最多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8个降到了6个,中期时(干预3个月后)有65.9%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末期时(干预6个月后)有66.7%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并且健康危险因素减少2个或2个以上的员工人数连续增加,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增加的员工人数连续减少。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x2=6.629,P=0.010)、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比从事演奏指挥的员工(x2=6.629,P=0.010)、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x2=5.873,P=0.016)更多地自我报告了具有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Z=-2.117,P=0.034)、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Z=-2.748,P=0.006)、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比学历在大学以下的员工(Z=-2.151,P=0.032)的工作效率低下等级要高。干预后和基线相比,无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增多,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减少。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通过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发现压力大和生活满意度差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压力大,OR=7.045,95%CI:627-30.507;生活满意度,OR=7.229,95%CI:1.455-35.921);本研究末期和基线相比较时,发现身体活动少的改变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级的改变之间存在关联(Z=-2.308,P=0.021)。基线时,压力大和无压力大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5.11%和0.95%,生活满意度差和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8.80%和2.79%,身体活动少和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4.60%和3.25%。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有压力大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者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者多出86元。如果按2周有80个工作小时计算,有压力大者比无压力大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3.3小时的工作时间:生活满意度差者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4.8小时的工作时间:身体活动少者比无身体活动少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1.1小时的工作时间。本研究未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的关联,但发现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为383,98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为219,988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某市交响乐团2008年为其员工总共支付员工个人医疗保险费用101,64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以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结论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有压力大、自我感觉健康差、吸烟、身体活动少、血压高和超重/肥胖,其中压力大、吸烟、血压高、超重/肥胖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为4个。有43.8%的员工处于中健康危险等级,38.0%的员工处于高健康危险等级。干预后,12个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年龄≤38岁、女性、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自我报告了较多的工作效率低下。干预后,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情况出现了好转。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可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而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压力大、生活满意度差和身体活动少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即跟心理/感觉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较强。有压力大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的员工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多出86元。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隐形损失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而因病缺勤和医疗保险费用分别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和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
赵占中[10](2009)在《硝唑尼特在山羊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硝唑尼特(nitazoxanide, NTZ)是一种硝基噻唑苯胺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对寄生虫,细菌以及病毒有效。体内活性与其脱乙酰基衍生物替唑尼特(tizoxanide, T)有关,具体包括细胞内外的原虫,蠕虫,需氧与厌氧菌,以及病毒。因此,进行硝唑尼特的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将对其进一步开发及应用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建立了一种用于山羊粪便中硝唑尼特代谢物鉴定的敏感、特异的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ESI–MS–MS)方法,并且采用了ESI阴离子模式。样品经前处理后注入XTerra MS C8柱,试验过程中使用的流动相为乙腈(acetonitrile)与10 mM乙酸铵(ammonium acetate),以0.2 ml/min的流速进行线性梯度洗脱(linear gradient elution),随后进行MS–MS检测。代谢物鉴定以及结构解析通过比较原药或其它可用标准的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s, Rt),全扫描,子离子扫描,母离子扫描与中性丢失扫描的MS–MS质谱图来完成。山羊按200 mg/kg的剂量经口给予硝唑尼特后,在其粪便中发现原药(nitazoxanide)及其脱乙酰基代谢物(替唑尼特,Tizoxanide)。给药96 h后,在山羊粪便中仍能检测到替唑尼特。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用于山羊血浆及尿液中硝唑尼特代谢物鉴定的快速,敏感与特异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纯化的样品使用XTerra MS C8柱进行分离,流动相为乙腈与10 mM乙酸铵(pH 2.5),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样品检测使用MS–MS。代谢物鉴定以及结构解析通过比较原药或其它可用标准的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s, Rt),全扫描,子离子扫描,母离子扫描与中性丢失扫描的MS–MS质谱图来完成。山羊按200 mg/kg的剂量经口给予硝唑尼特后,在其血浆及尿液中发现并鉴定了四种代谢[替唑尼特(tizoxanide),替唑尼特葡萄糖醛酸化物(tizoxanide glucuronide),替唑尼特硫酸酯化物(tizoxanide sulfate)以及羟基替唑尼特硫酸酯化物(hydroxylated tizoxanide sulfate)]。此外,我们首次提出了硝唑尼特在山羊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研究结果提示,建立的该方法简单,可靠及敏感,证明适合于硝唑尼特活性代谢物的检测及其结构鉴定,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硝唑尼特的体内代谢。建立山羊血浆中测定硝唑尼活性代谢物替唑尼特的简单且特异的HPLC–UV方法。血浆样品用乙腈去蛋白提取,选用Diamonsil C18 (250 mm×4.6 mm, 5μm)为反相色谱柱,乙腈–0.02 mol/l KH2PO4(65:35, 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替唑尼特线性范围为0.2–10μg/ml,检测限为0.02μg/ml (S/N>3),定量限为0.04μg/ml (S/N>6)。样品平均回收率在94.5%以上,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0%,准确率的相对误差在1.42到9.05%之间。其它物质干扰替唑尼特的检测。确证方法成功应用于山羊经口给予硝唑尼特后,其血浆中替唑尼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研究了硝唑尼特活性代谢物替唑尼特在山羊体内的药物代谢物动力学及其在山羊血浆、白蛋白(albumin)与α-1-酸-糖蛋白(α-1-acid-glycoprotein)溶液中的结合能力。使用HPLC–UV方法分析血浆及蛋白质结合样品,检测波长为360 nm,,采用3P97药物动力学程序软件处理药-时数据。山羊血浆中替唑尼特的浓度可以检测到24 h。按200 mg/kg的剂量经口给予山羊硝唑尼特胶囊后,其血浆中替唑尼特浓度–时间数据符合符合一室开放模型(one-compartment open model),并且存在一级吸收(first order absorption)。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Ka 2.51±0.41 h, t1/2Ke 3.47±0.32 h, Tmax 4.90±0.13 h, Cmax 2.56±0.25μg/ ml, AUC 27.40±1.54 (μg/ml)×h, V/F(c) 30.17±2.17 l/kg和CL(s) 7.34±1.21 l/(kg×h)。血浆样品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酶解后,t1/2ke, Cmax, Tmax, AUC增加,而V/F(c)与CL(s)却减小。体外蛋白质结合能力研究结果表明,4μg/ml的替唑尼特在山羊血浆与白蛋白(albumin)溶液中的结合率可达95%以上,而在α-1-酸-糖蛋白溶液中的结合率仅为49%。这一结果表明,替唑尼特以其酸性特征,同α-1-酸-糖蛋白相比,可能与白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最后,进行了硝唑尼特体内外毒理学以及潜在作用机制的研究。按照200 mg/kg的剂量给口给予山羊硝唑尼特。通过11项尿常规分析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膀胱及胆囊的组织学检查评价了硝唑尼特的系统毒性。结果证实,硝唑尼特无毒,尿常规分析的11项指标正常,而且无器官组织病变出现。MTT试验证实,低于10μg/ml的硝唑尼特对Chang氏肝细胞与Vero细胞的生长无影响,而对两种细胞的敏感性不同。然而,当浓度为10100μg/ml时,对两种细胞的生长均有量效相关的抑制作用,且对Chang氏肝细胞与Vero细胞的IC50分别为37μg/ml与41μg/ml。同空白细胞对照相比,药物处理特别是较高剂量的硝唑尼特作用可以使293T细胞数量减少,皱缩明显,凋亡增多。用Western blot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硝唑尼特可以促进p53表达,且作用剂量为10μg/ml时不影响细胞周期。总之,硝唑尼特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而且能促进p53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二、不同品牌洗涤剂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品牌洗涤剂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阴道毛滴虫诱导THP-1细胞产生胞外陷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阴道毛滴虫研究概况 |
1 生活史及形态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理 |
5 阴道毛滴虫的诊断 |
5.1 显微镜法 |
5.2 培养法 |
5.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 |
6 阴道毛滴虫的治疗 |
7 阴道毛滴虫与其它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7.1 阴道毛滴虫与细菌的相互作用 |
7.2 阴道毛滴虫与支原体的相互作用 |
7.3 阴道毛滴虫与病毒的相互作用 |
第2章 胞外陷阱研究进展 |
1 胞外陷阱的分类 |
2 胞外陷阱形成的机制 |
3 胞外陷阱与疾病 |
3.1 胞外陷阱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
3.2 胞外陷阱与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
3.3 胞外陷阱在脓毒血症相关的多器官衰竭中的作用 |
3.4 胞外陷阱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的作用 |
4 胞外陷阱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 |
5 寄生虫刺激产生的胞外陷阱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 细胞产生胞外陷阱的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阴道毛滴虫诱导产生的胞外陷阱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 |
2.2 阴道毛滴虫诱导产生的胞外陷阱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 |
2.3 活性氧(ROS)的检测 |
2.4 乳酸脱氢酶(LDH)的检测 |
2.5 不同阴道毛滴虫刺激比例对胞外陷阱的影响 |
2.6 不同阴道毛滴虫刺激时间对胞外陷阱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阴道毛滴虫诱导产生的胞外陷阱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 |
3.2 阴道毛滴虫诱导产生的胞外陷阱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 |
3.3 活性氧(ROS)的检测 |
3.4 乳酸脱氢酶(LDH)的检测 |
3.5 不同阴道毛滴虫刺激比例对胞外陷阱的影响 |
3.6 不同阴道毛滴虫刺激时间对胞外陷阱的影响 |
4 小结 |
第2章 影响阴道毛滴虫刺激THP-1 细胞产生胞外陷阱的因素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状态的阴道毛滴虫对产生胞外陷阱的影响 |
2.2 P38MAPK,ERK1/2MAPK的磷酸化水平 |
2.3 IL-1β,TNFα的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不同状态的阴道毛滴虫对产生胞外陷阱的影响 |
3.2 P38MAPK,ERK1/2MAPK的磷酸化水平 |
3.3 IL-1β、TNFα的检测结果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2)黄芩地上部位质量评价研究及黄芩属药用亲缘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黄芩地上部位研究进展 |
1. 黄芩地上部位传统应用 |
2. 黄岑地上部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3. 黄芩地上部位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4. 小结 |
第二节 黄芩属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
1. 黄芩属植物的分类 |
2. 黄芩属植物的传统应用 |
3. 黄芩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4. 黄芩属植物的药理学活性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黄芩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1. 研究结果 |
2. 实验部分 |
3. 化合物的鉴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黄芩不同部位化学指纹分析及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系统适应性实验 |
4. 黄芩不同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5. 黄芩不同部位中15种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6.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黄芩地上部位与根部差异成分分析 |
7.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黄芩地上部位的药理活性探讨 |
第一节 黄芩地上部位抗流感病毒活性测定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黄芩地上部位中有效成分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
3. 高通量测序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黄芩属植物亲缘关系的初步探索 |
第一节 黄芩属植物的传统药物学整理 |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芩属植物化学亲缘关系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UPLC-QTOF-MS检测代谢物分析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主要活性成分在黄芩属植物中的分布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HPLC检测分析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黄芩属植物药用亲缘关系的探讨 |
1. 黄芩属植物的分类地位简述 |
2. 黄芩属植物的分类与化学成分的联系 |
3. 黄芩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疗效的联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3)医院超声检查相关微生物污染与控制方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前言 |
1.1 引言 |
1.2 医用超声探头分类 |
1.3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 国内研究现况及进展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图 |
1.8 质量控制 |
第一部分 国内医院体外超声及阴道超声卫生情况调查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二部分 体外超声探头及阴道超声探头微生物污染现况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3 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第三部分 医用超声耦合剂质量与卫生现况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3 方法 |
4.4 试验结果 |
4.5 讨论 |
结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局限性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附件1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江香薷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2 药理作用 |
3 总结 |
(5)探析阴道毛滴虫感染致女性不孕症原因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阴道毛滴虫生物学性状〔5〕 |
2阴道毛滴虫病女性发病特点 |
3引起女性阴道毛滴虫感染相关因素探析 |
3.1与患者年龄相关〔7〕 |
3.2与季节相关〔7〕 |
3.3与患者职业、自我保护意识相关 |
3.4与不洁性行为相关〔8〕 |
3.5与个人卫生习惯相关〔9〕 |
4阴道毛滴虫影响女性受孕的机制探讨 |
4.1与阴道毛滴虫自身成分及代谢产物有关〔10-11〕 |
4.2与阴道毛滴虫引发阴道壁组织病理变化有关〔12-15〕 |
4.2.1滴虫破坏生殖道管壁完整性 |
4.2.2滴虫引发黏膜下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 |
5针对造成阴道滴虫病传播的3个环节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
(6)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Rab11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阴道毛滴虫的研究进展 |
1.1 阴道毛滴虫的进化背景、生活史及形态特点 |
1.2 阴道毛滴虫病的流行病学及症状 |
1.3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制 |
1.4 阴道毛滴虫的功能性基因 |
1.5 阴道毛滴虫的诊断 |
1.6 阴道毛滴虫病的防治 |
第2章 阴道毛滴虫病毒的研究进展 |
2.1 阴道毛滴虫病毒 |
2.2 基因转染 |
2.3 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嵌合型锤头状核酶的构建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嵌合型锤头状核酶对 Rab11C基因体外切割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嵌合型锤头状核酶对 Rab11C基因表达抑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抑制 Rab11C基因表达对阴道毛滴虫病毒及虫体本身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7)阴道毛滴虫携病毒与无病毒株差异蛋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阴道毛滴虫研究进展 |
1 进化背景 |
2 形态和生活史 |
3 流行病学及症状 |
4 发病机制 |
5 诊断 |
6 治疗 |
第二章 阴道毛滴虫病毒研究进展 |
1 结构特点 |
2 生物学特性 |
3 病毒粒子和复制 |
4 病毒基因组和表达特性 |
5 与虫体致病性关系 |
6 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阴道毛滴虫携病毒与无病毒株体外纯培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阴道毛滴虫携病毒与无病毒虫株差异蛋白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阴道毛滴虫TVTPI基因功能验证 |
第一节 荧光定量PCR检测差异蛋白TVTPI mRNA水平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嵌合型锤头状核酶对TVTPI体外切割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嵌合型锤头状核酶对TVTPI基因抑制效果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8)中草药抗球虫病饮水剂的提取工艺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草药防治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
1.1.1 中草药抗球虫的作用特点 |
1.1.2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应用 |
1.1.3 中西联合用药 |
1.1.4 中草药抗鸡球虫病的应用前景 |
1.2 中草药白头翁的研究进展 |
1.2.1 白头翁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2 白头翁的药理作用 |
1.2.3 白头翁的提取工艺研究 |
1.2.4 小结 |
1.3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白头翁提取物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提取工艺的体外筛选 |
摘要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试验药物 |
2.1.3 仪器设备 |
2.1.4 未孢子化球虫卵囊 |
2.2 试验方法 |
2.2.1 提取方法和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2 提取物溶液的制备 |
2.2.3 试验分组及处理 |
2.3 试验结果 |
2.3.1 提取物的性状和产率 |
2.3.2 白头翁提取物对卵囊孢子化的抑制 |
2.4 讨论 |
2.4.1 提取方法和提取溶剂的选择 |
2.4.2 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 |
2.4.3 抗球虫药物的体外筛选 |
2.5 结论 |
第三章 白头翁提取物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提取工艺的体内筛选 |
摘要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与球虫 |
3.1.2 饲料配方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分组 |
3.2.2 给药方法 |
3.2.3 给药剂量 |
3.2.4 卵囊感染量 |
3.2.5 临床观察 |
3.2.6 药效评价 |
3.3 试验结果 |
3.3.1 白头翁提取物的抗球虫效果 |
3.4 讨论 |
3.4.1 卵囊感染量的确定 |
3.4.2 白头翁提取物预防鸡球虫效果的评价 |
3.4.3 提取工艺的验证 |
3.4.4 提取物溶液给药浓度的筛选 |
3.5 结论 |
第四章 白头翁复方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提取工艺筛选 |
摘要 |
4.1 试验材料 |
4.1.1 药物与饲料 |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药物处理 |
4.2.3 提取物溶液的制备 |
4.2.4 给药方法 |
4.2.5 给药剂量 |
4.3 试验结果 |
4.3.1 中药复方预防鸡 E.tenella 感染的结果 |
4.3.2 中药复方分煎与合煎的抗球虫效果 |
4.3.3 血见愁和仙鹤草的提取结果 |
4.4 讨论 |
4.4.1 中药复方预防鸡E.tenella 感染 |
4.4.2 中药复方的分煎与合煎 |
4.4.3 血见愁和仙鹤草的提取 |
4.4.4 血见愁仙鹤草提取物预防鸡球虫病 |
4.4.5 不同剂量复方提取物的抗球虫效果 |
4.5 结论 |
第五章 中药复方提取液的分离及中西结合制剂防治球虫病 |
摘要 |
5.1 试验材料 |
5.1.1 主要试剂与药材 |
5.1.2 仪器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5.2.2 中药复方提取物的进一步分离 |
5.2.3 树脂再生 |
5.2.4 给药方法 |
5.3 试验结果 |
5.3.1 不同洗脱部位的产率 |
5.3.2 复方洗脱部位对鸡球虫病的防治结果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相关概念定义(按论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假说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
第五节 论文基本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二)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三) 伦理学考虑 |
第二节 资料收集方法 |
(一) 躯体健康检查 |
(二) 问卷调查 |
(三) 小组访谈 |
第三节 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
(一) 研究指标 |
(二) 主要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
第四节 健康干预方案 |
第五节 质量控制 |
(一) 研究设计 |
(二) 现场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六节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基线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人口统计学情况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分布情况 |
(四)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分析 |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中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末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三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五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计算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测算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测算 |
(三) 某市交响乐团为员工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 |
(四) 健康相关经济损失及各方面所占比例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的分布和变化 |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的分布和变化 |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 |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附录二: 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三: 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小组访谈1提纲 |
附录五: 小组访谈2提纲 |
附录六: 致乐团员工的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七: 北京协和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
附录八: 健康干预记录 |
附录九: 研究时间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索引 |
(10)硝唑尼特在山羊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硝唑尼特 |
2.1.1 前言 |
2.1.2 物理化学性质 |
2.1.3 药效学属性 |
2.1.4 耐药性 |
2.1.5 代谢动力学属性 |
2.1.6 耐受性 |
2.1.7 临床应用 |
2.1.8 非临床应用 |
2.1.9 总结 |
2.2 药物代谢动力学原理、研究技术及应用 |
2.2.1 前言 |
2.2.2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
2.2.3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房室模型 |
2.2.4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基本学参数 |
2.2.5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
2.2.6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研究试验设计 |
2.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2.3.1 前言 |
2.3.2 LC–MS 仪器简介与工作原理 |
2.3.3 LC–MS 的基本功能 |
2.3.4 LC–MS 的实验技术 |
2.3.5 LC–MS 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2.3.6 LC–MS 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2.3.7 结论 |
第三章 硝唑尼特在山羊粪便中的代谢谱系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药品 |
3.2.2 标准品及流动相制备 |
3.2.3 实验动物与给药 |
3.2.4 样品制备 |
3.2.5 LC–MS–MS 仪器及运行条件 |
3.2.6 LC–MS–MS 条件优化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LC–MS–MS 条件优化 |
3.3.2 山羊给药前后的大体观察 |
3.3.3 硝唑尼特与替唑尼特LC–MS 及 LC–MS–MS 分析 |
3.3.4 粪便代谢物LC–MS 及LC–MS–MS 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山羊体内的硝唑尼特及其主要代谢物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标准品与受试药物 |
4.2.2 试剂与材料 |
4.2.3 仪器设备 |
4.2.4 溶液制备 |
4.2.5 实验动物与给药 |
4.2.6 血浆及尿液样品收集 |
4.2.7 血浆样品制备 |
4.2.8 尿样品制备 |
4.2.9 色谱条件 |
4.2.10 质谱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大体观察 |
4.3.2 代谢物LC–MS 及 LC–MS–MS 分析 |
4.3.3 硝唑尼特在山羊体内的代谢谱系 |
4.4 结论 |
第五章 山羊血浆中替唑尼特HPLC–UV检测方法的建立、确证及应用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2.3 标准品制备 |
5.2.4 溶液制备 |
5.2.5 实验动物与给药 |
5.2.6 血浆样品采集 |
5.2.7 血浆样品制备 |
5.2.8 色谱条件 |
5.2.9 方法确证 |
5.2.10 药物动力学研究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方法建立及优化 |
5.3.2 方法确证 |
5.3.3 药物动力学应用 |
5.4 结论 |
第六章 硝唑尼特活性代谢物替唑尼特在山羊体内的药物代谢物动力学及其体外蛋白结合能力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设备 |
6.2.3 标准品制备 |
6.2.4 溶液制备 |
6.2.5 血浆药物动力学 |
6.2.6 替唑尼特体外蛋白质结合能力 |
6.2.7 HPLC–UV 分析 |
6.2.8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比较 |
6.3 结果 |
6.3.1 定义 |
6.3.2 大体观察 |
6.3.3 替唑尼特在山羊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
6.3.4 替唑尼特体外蛋白质结合率 |
6.4 讨论 |
第七章 硝唑尼特体内外毒理学研究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材料与药品 |
7.2.2 溶液制备 |
7.2.3 仪器设备 |
7.2.4 尿常规检查 |
7.2.5 组织学检查 |
7.2.6 MTT 试验 |
7.2.7 细胞形态观察 |
7.2.8 蛋白质印迹 |
7.2.9 细胞周期分析 |
7.3 结果 |
7.3.1 尿常规检查 |
7.3.2 组织学检查 |
7.3.3 细胞毒性试验 |
7.3.4 细胞形态观察 |
7.3.5 细胞凋亡分析 |
7.3.6 细胞周期分析 |
7.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不同品牌洗涤剂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阴道毛滴虫诱导THP-1细胞产生胞外陷阱的研究[D]. 李飞. 吉林大学, 2019(12)
- [2]黄芩地上部位质量评价研究及黄芩属药用亲缘学初探[D]. 申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3]医院超声检查相关微生物污染与控制方法现状调查研究[D]. 刘希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2)
- [4]江香薷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苗琦,方文娟,张晓毅,罗光明.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2)
- [5]探析阴道毛滴虫感染致女性不孕症原因及预防[J]. 王月华,钟秀宏,尤淑霞,张齐. 中国妇幼保健, 2014(16)
- [6]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Rab11C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畅. 吉林大学, 2013(12)
- [7]阴道毛滴虫携病毒与无病毒株差异蛋白比较研究[D]. 丁鹤. 吉林大学, 2011(09)
- [8]中草药抗球虫病饮水剂的提取工艺筛选[D]. 杨峰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9]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D]. 张晓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7)
- [10]硝唑尼特在山羊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D]. 赵占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