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mall Form Factor Fiber Optic Transceiver Module for High-end SONET/SDH Application(论文文献综述)
肖昌成[1](2018)在《多规格光网络信号一体化接入平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视频直播、VR、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的发展,网络带宽的需求迅猛增长。传送网的速率不断增加,导致现网中存有多种规格的光网络信号,如10GE、10G SDH、10G OTN等。实现多规格光网络信号一体化接入对于多协议转换、信息提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接入多种规格光网络信号为目标,研究并实现了一种超高密度的光网络信号接入平台。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光网络信号传输基本理论,对DP-QPSK相干解调进行了理论推导。(2)以实现多规格光网络信号的一体化接入为目标,提出了平台硬件总体设计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平台划分为相干接收子系统、10×10G接收子系统、100GE接收子系统以及系统电源、时钟。(3)对G.709中的OTL4.10并行分发接口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数据偏移纠正的设计;此外,对100GE以太网的PCS子层多通道分发机制进行了研究,对PCS多通道对齐进行了设计;针对SFEC译码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结构的BCH码,提出了一种耗费更少逻辑资源的查表译码算法。(4)对所设计的多规格光网络信号一体化接入平台的各个子系统分别进行测试。本文所设计的平台具备接入10Gbps、100GE以及100Gbps OTN光网络信号的能力,误码率满足要求。
路琪[2](2017)在《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采用五元组定义的网络流作为研究对象,解决单链路10Gbps速率的网络信号接入,通过协议解析,内容识别技术等处理手段,恢复网络流信息,并通过设计硬件系统实现网络信号流级分析处理,并根据匹配结果执行不同的处理策略,从而实现网络流量分类。本文围绕高速网络信号处理的整个过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针对不同格式的网络信号设计相应接入方案,并对网络流量分类技术进行了研究。(2)深入研究了高速网络内容识别关键技术。针对高速缓存技术、流识别算法、模式匹配算法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布鲁姆过滤器的TCAM匹配算法。(3)通过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的理论分析和实际需求,采用模块化、功能化设计准则,设计和实现高速网络流检测系统硬件平台,并在平台上实现了多业务信号接入和基于TCAM的硬件流检测算法。(4)对所设计的流量分析处理平台进行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对系统平台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展望。
宫旭瑞[3](2016)在《航天器搭载光纤通信系统平台方案硬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天器搭载光纤通信系统平台方案基于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搭建了一套简易的点对点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并以此为硬件平台来验证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在航天器搭载应用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航天器搭载光纤通信系统平台方案分为硬件设计、逻辑设计、软件设计三个方面。硬件设计论证关键器件的选型和电路参数的计算(如,电源、通信接口等数模电路混合设计),逻辑设计完成帧格式填充、误码校验功能,软件部分给出以太网口、异步串口(UART)、DAC、ADC控制等设计程序。本文着重阐述了平台方案的硬件电路设计。围绕平台方案的两大组成系统——收发信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对同步数字体系(SONET/SDH)下基于STM-16帧格式的2.5G高速串行数据收发及其后续数据处理方案做出了详细分析与论证。包括电源系统设计,并行LVDS数据接口、高速串行CML数据接口、以太网接口设计,激光器驱动电路的设计等。其中,收发信机部分涉及数据时钟恢复(CDR)技术及高速PCB设计方法,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航天器搭载光纤通信系统平台的测试精度和稳定性。本文从光纤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出发,简单介绍了平台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并给出总体实现方案,之后在理论指导下对系统中各部分硬件电路的原理图和PCB予以详细设计,确定了具体实现方案。最后为验证平台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验室环境下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最终分析眼图测试结果表明,航天器搭载光纤通信系统平台方案在实验室条件下能够达到验证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在航天器搭载应用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目的。
刘生寿[4](2009)在《MSTP2500宽窄带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嵌入式应用程序实现》文中提出在现代的传输网络中,光纤通信凭借其优良的带宽特性和性价比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广泛应用于专用网络,宽带接入和长途传输网中。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投入应用的MSTP设备多集中实现简单的PDH业务和以太网业务在SDH系统上的复用。MSTP2500是根据目前专网应用需求和3G发展而设计研发的STM-16级别的多业务传输平台。本设备集成度高,设备体积小,业务接口丰富。MSTP2500改进了多业务传输平台的功能,支持4路低速SDH光信号(包括STM-4和STM-1)和3路EC-1信号的复用,同时支持最小颗粒为DS0(64K)的交叉连接功能,极大的扩展了MSTP2500设备的应用范围。论文以MSTP2500为基础,论述了SDH的具体标准、相关的设备功能、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和设备的功能构成。设计和实现了数据业务、PDH业务和DS0业务复用嵌入式应用程序。采用虚拟映射的方法设计PDH业务的复用程序,灵活实现了从DS0到VC-3个速率级别的交叉链接。应用程序最终在设备的调试测试中通过验证,达到了实际应用要求。
管健[5](2009)在《大客户接入专网的新思维——MSAP》文中研究说明大客户接入越来越成为各运营商争夺的一个焦点,如何为大客户提供高品质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满足客户差异化的业务需求,降低建网的成本,都是各运营商最关心的问题。SDH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成为各运营商的主要传输网络,大客户接入如何有效地利用SDH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网管、覆盖广的优点并与之无缝连接,都是我们迫切要考虑的问题。现有的基于SDH的专线接入方案虽较为成熟,但仍有不断深化、细化和优化的空间,多业务接入平台(MSAP)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傅云瑾[6](2008)在《IP网络成本代理模型与成本函数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电信管制理论分析和实践中,以电信网络成本测算作为切入点是大部分经济学家和管制机构的选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基于PSTN的电信网络成本测算工具曾为互联互通、普遍服务、资费管制等政策制订提供有效依据。大多数电信业发达的国家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电信网络成本测算模型,随着互联网业务在全球的逐步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IP网络对传统电信管制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基于传统电信网的成本模型已不适用于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IP网络。建立IP网络成本模型为我国电信转型期的管制政策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本代理模型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种电信成本测算方法。这种方法以工程优化模型为基础,通过网元设置和网络优化测算电信业务成本,具有公开、公正和透明的特点。同时,这种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对历史成本数据的依赖,正在成为研究电信问题的一种新的仿真工具。本文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IP网络成本代理模型,并得出了典型的IP网络成本函数,为我国管制理论分析和实践提供了仿真工具。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主要有:1、根据IP网络技术特点和设备组成,抽象出IP网络架构和网元成本参数体系,首次在国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全IP网络成本代理模型,为我国电信转型期管制经济分析奠定基础,为管制政策制定提供了有效工具。2、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和城乡差距大的国情,在成本函数中设置了一组对网络优化结构有影响的场景变量,包括城郊用户密度比,城郊面积比,地理因子等,采用柯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使得网络技术进步因子与场景变量的影响得到相当的分离,增强了该成本函数的可用性;3、提出了在网络成本代理模型基础上测算业务成本的框架,并对某城市宽带接入网进行仿真测算,初步验证了网络成本代理模型的可行性。本文的内容和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第二章提出了IP网络代理模型的建模思路和模型总体框架。第三章通过对IP网络结构和设备分析,建立了网元成本模型。第四章建立了仿真场景变量设计,提出了网络优化方法,设计了仿真流程。第五章对典型IP网络进行成本仿真测算,得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IP网络成本函数。第六章介绍了IP网络成本代理模型在业务成本测算中的应用结果。通过对实际城市宽带业务成本和IP电话成本测算对IP网络成本代理模型进行了验证。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
李新[7](2007)在《城域WDM网络的发展趋势》文中指出就城域WDM网络的现状,详细介绍了WDM逐渐SDH化、DWBE在DWDM中的应用技术,及城域网中的"WDM+GFP+SDH"方案。最后指出了城域WDM网络正在向4Gb/s速率方向发展。
苏扬[8](2007)在《多层通信网络业务流疏导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OTN)包括基于SDH的第一代光网络和基于WDM/DWDM的第二代光网络,它为当前的通信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带宽容量,已发展成为通信网的骨干网络。IP/MPLS over OTN代表了下一代网的发展方向,并使传输网络结构呈现出多种层次的特征。无论SDH还是WDM网络,现阶段的交换机制仍属于电路交换,其本质是以固定颗粒度为通信业务分配带宽,而IP的交换机制是分组交换,可给数据业务流分配任意粒度的带宽,因此业务流疏导问题是当前IP/MPLS over OTN的研究热点,它直接影响到网络资源的优化利用、网络的吞吐量性能及业务流的服务质量。本文对IP/MPLS over WDM和IP/MPLS over SDH over WDM网络中的业务流疏导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适合于多层网络结构的业务流疏导模型,给出了业务流疏导策略和相关算法,主要工作包括:1.IP/MPLS over WDM光网络的动态路由优化模型及选路算法IP/MPLS over WDM网络以光路承载具有不同带宽颗粒度的标记交换路径(Label Switched Path,LSP),WDM层通过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Routing andWavelength Assignment,RWA)为IP/MPLS层建立光路,同一IP/MPLS层结点对之间不同的链路在WDM层具有不同的光路路径或波长。一条光路在WDM层的路径反映出该光路对WDM层光纤链路上波长资源的消耗情况。在动态业务环境下,随着LSP的建立或拆除,光路的可用带宽也在改变,因此光路的代价应当由光路所占用的WDM层波长链路总代价和光路可用带宽共同决定。论文第2章根据这一思想设计了IP/MPLS over WDM网络中最小化全网光路总代价(Minimizing the Total Cost of Lightpaths,MTCLP)的动态路由优化模型,结合该优化模型和分层图模型,提出MTCLP的综合选路算法,较之两种代表性的光网络选路算法——MinTH和MinLP,MTCLP对动态LSP连接请求具有更低的阻塞率和波长链路资源的消耗。2.光收发器受限的MPLS over BDM光网络中多优先级LSP选路算法波长一致性约束下的原始分层图模型主要用于全光网RWA问题的求解,当其应用于MPLS over WDM网络时,存在两个缺陷:(1)模型中各波长平面互不连通,在一个LSP需要被多跳光路承载的情况下,分层图模型要求这些光路的波长必须相同,但通过O-E-O转换,承载LSP的多跳光路的波长允许不一致,而且GMPLS规定波长本身可以被作为标记,因此采用原始分层图模型的LSP选路就增大了网络阻塞率;(2)原始分层图模型不考虑MPLS层和WDM层之间的光收发器资源,但在实际网络中,光收发器数通常是受限的,因此可用光收发器数可能成为LSP选路的制约瓶颈。针对这两个缺陷,论文在第3章首先提出一种扩展分层图模型,将光收发器等效为一种链路资源,针对不同LSP具有不同QoS要求的特性,对LSP进行了优先级划分,设计了动态业务环境下的多优先级LSP选路算法——区分综合选路算法(Differentiating Integrated Routing Algorithm,DIRA)。DIRA把LSP的端到端时延转换成对承载LSP的光路的跳数约束,综合考虑了对标记交换路径QoS的满足和网络资源的优化利用。在提高网络总的吞吐量,降低有时延约束标记交换路径的阻塞率方面,DIRA具有良好性能。3.融合IP、SDH和WDM网络的三层网络业务流疏导算法就广大运营商而言,现阶段在发展WDM网络的同时,仍需保留SDH网络,通过SDH网络提供的传统语音业务来保证网络收益,而且SDH网络本身也可以通过SDH over WDM进行扩容。第4章提出一种融合IP over SDH、IP over WDM及SDH over WDM的三层网络结构,基于整数线性规划设计了这种三层网络结构下的业务流疏导问题的优化模型,并在小型网络中利用优化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由于三层网络业务流疏导问题是NP-Complete问题,我们给出了三种启发式算法——RS-IRAMN、MAF-IRAMN和LCBRF-IRAMN来求解大规模三层网络的业务流疏导问题。4.三层网络中的虚拓扑优化重构三层网络中SDH和IP层的拓扑都是可重构的,它们由特定的疏导算法基于某一业务矩阵生成,而采用贪婪算法的启发式疏导算法极易使网络资源(比如光纤链路上的波长、层间接口设备等)的利用陷入“局部最优”。针对此问题,第5章提出全局路径最优供给策略(Strategy of Global Path Provision,StraGPP)实现虚拓扑重构。StraGPP在保证没有业务流损失的前提下,利用禁忌搜索算法来进一步优化网络资源配置。
廖露华[9](2007)在《WDM网络多播业务量疏导和保护算法研究》文中认为Internet业务爆炸式增长和高性能光网络设备(如光交叉连接器OXC、光分插复用器OADM)的出现,使波分复用(WDM)技术成为下一代骨干网络的核心技术。通过WDM传输技术和波长路由选择在物理网络上构架光层,可以为高层(如IP层)提供大容量且结构可变的传输通道,这将是下一代骨干网络的核心传输方式。同时,光网络要为不同用户提供各种带宽粒度和可靠性的服务,因此,能够自动完成网络连接、具有独立控制面的智能光传输网应运而生。随着光网络的迅速普及,未来Internet骨干支撑的WDM光网络组网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由于光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功能完善的各种光通信器件和设备也大量涌现,这使许多原来在业务交换层面完成的工作被更多的移植到光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光网络多播技术,在分光器支持下可以实现光层多播路由交叉连接,WDM网状光网络中的单播路状路由也拓展为多播树状路由。多播连接是点对多点的连接请求,在光层构建光树比单播路由问题更加复杂。与IP层多播技术相比,光层多播设计具有一些特殊约束条件,如波长连续性约束、分光器件约束、光收发器约束、能量损伤约束等。基于通用多标记交换(GMPLS)作为控制平面技术的智能光网络,本文主要研究了WDM网状网中的多播业务量的疏导和保护设计问题,提出有效的启发式算法。WDM光网络中,每个波长的传输速率越来越高,例如OC-48、OC-192、OC-768对应的速率分别为2.5Gb/s、10Gb/s、40Gb/s,此时网络提供的速率(带宽)是粗粒度的。实际应用中,很多业务的请求速率远远低于一个波长的最高传输速率,如OC-1、OC-3、OC-12(对应速率为51.84Mb/s、155.52Mb/s、622.08Mb/s)。显然,若为每个低速业务请求提供一个专用波长,资源利用率低且不经济。同时由于网络中光纤波长数目和节点光收发器数目的限制,也不可能为每个低速业务请求建立端到端的独立通道连接。因此,需要研究网状WDM光网络中如何有效实现多播业务量疏导(Traffic Grooming)的问题。业务量疏导是将多个低速业务连接聚合起来用一个光通道传输,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业务量疏导对给定业务连接矩阵进行疏导优化计算,主要应用于网络初期规划和周期较长的虚拓扑重配置设计。存实际运行网络中,业务连接请求动态到达和离开。本文主要研究WDM网状网中动态多播业务量的疏导问题。第二章针对网络节点不具有光域波长变换能力,且节点光收发器数目以及光纤波长数目受限的情况,研究多播业务量疏导问题。首先分析了具有多播分光和疏导能力的交叉连接结构(MGC-OXC)以及多播业务量疏导的约束和目标。然后提出几种动态业务疏导策略和基于光树的多播业务量疏导算法LTIG,为WDM网中动态到达的低速多播业务连接请求,进行实时疏导、路由和波长分配(GRWA)计算。在WDM网状网中分光器件稀疏配置下研究低速多播业务疏导需要考虑多种约束条件,如分光能力、疏导能力、波长数目、波长连续性、光收发器数目等等,实质是低速业务疏导与多播路由树构造的联合优化问题。在具有光域分光和电域疏导的混合网络中,各种节点共存,为统一考虑这些节点对疏导路由计算的影响,我们对节点进行模型抽象,然后设计一组代价对模型的疏导路由综合取舍。第三章提出了一种新的辅助疏导图模型,这种分层的辅助图可以描述多播节点的分光特性和疏导能力,包含光纤上波长通道信息、节点处空闲可调协光收发器信息、以及每个波长上带宽利用情况,并可以根据网络资源使用情况调整模型中各种边代价值。基于辅助疏导图模型提出一种新的动态多播业务量疏导算法EMGA。仿真表明EMGA算法可以有效利用WDM各种网络资源为低速动态多播业务请求进行疏导计算,具有较低的业务阻塞概率。WDM技术提高链路传输容量的同时,也使网络抗毁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每个波长传输容量可以高达吉比特/秒,光网络中承载了大量业务,任何网络故障(如链路断裂、节点故障)会导致巨大损失。因此,需要在WDM光网络中引入有效的生存性机制。光网络生存性机制主要包括保护(Protection)和恢复(Restoration)两大类。保护是指事先为请求业务预留备用资源,当故障发生时,该业务可以由预留的保护资源承载。恢复是指并不事先为请求业务预留备用保护资源,当故障发生后,动态地寻找当前网络中的冗余资源来承载受故障影响的网络业务。由于保护策略具有较短的故障恢复时间,满足实时业务的需求,因此很多研究是基于保护策略的。本文主要研究了网状WDM光网络中动态多播业务的抗毁保护设计问题。由于WDM光网络的资源有限,要求每个工作树与保护树完全无重叠地使用资源是不现实的。因此结合考虑树状路由的特点实现多播树的分段保护。为提高光网络抗毁性能,IETF引入共享风险链路组(SRLG)概念,以描述实际网络中光纤链路由于共享相同物理设备(如管道、光缆)而具有的故障相关性。本文第四章研究网状WDM光网络中基于SRLG约束的多播业务保护问题,提出动态多播共享段保护算法DSSPM。该算法为动态多播业务请求寻找最小代价工作光树,并依据工作光树上多播分光节点划分工作段,为每个工作段提供失效风险分离的保护段。根据当前网络状态合理设置链路代价,考虑网络负载均衡度和资源共享度。仿真表明DSSPM算法在WDM网络单SRLG故障下,为网络多播业务连接提供有效保护,具有较好的资源利用率和阻塞概率性能。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发生双链路甚至多链路失效的可能性增加,失效导致的破坏性影响也增大。针对WDM光网络中双链路失效下单播业务保护的研究中,完全保护设计为每个业务同时分配一条工作通路和两条链路分离的保护通路,所需备份资源通常是工作资源的2-3倍。很多用户可能无法接受这种高消费的保护措施,因此可以考虑不事先预留多条保护路径的备用资源,而是根据网络业务连接和失效情况进行局部资源重配置。第五章研究WDM网状网中的多播业务共享保护和局部资源重配置方案。分析了失效链路导致的网络不稳定性和多播业务连接的未保护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具有资源重配置功能的动态多播业务共享保护算法SSPR。算法为网络多播业务提供工作光树和分段共享保护,并在发生链路失效,业务进行保护切换的同时,完成局部资源重配置。仿真表明SSPR算法可以有效降低网络中未被保护的多播业务连接数,在相继多链路失效情况下合理分配备用资源,提高网络抗毁性能。WDM光网络中的多播保护设计比单播保护设计更具挑战性。一方面,网络链路失效对多播业务连接产生的影响比单播业务连接更大,一条失效链路下游的多个目的终端会同时接收业务失败;另一方面,网络支持多播业务保护比单播业务保护需要预留更多的备用资源。为了降低动态多播业务阻塞概率,需要考虑如何使网络配置尽量少的备用资源来保护尽量多的业务连接。多播树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树上各链路在发生失效时对多播业务流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定性地看,越靠近树根的链路越重要,失效后被中断的业务流也越多。因此,可以针对多播树上链路的重要性进行有区分的保护设计,即在分配网络中有限的波长资源时优先考虑重要链路,或者根据实际用户的特殊需求来预留保护资源。第六章研究了网状WDM光网络中多播业务的部分保护问题,针对网络单链路失效,提出一种基于多播树关键链路的部分保护算法CPPM。该算法对承载多播业务连接的工作光树中连接多个目的节点的链路进行保护,旨在合理配置备用资源,降低多播业务阻塞概率,存网络资源使用和业务保护能力之间进行折中。当发生网络单链路故障,任意工作多播树上最多仅有一个目的节点接收业务失败。仿真表明CPPM算法具有一定的多播业务保护能力,通过减少保护波长资源的分配,有效降低了多播业务的阻塞概率。论文第七章介绍了验证和评估WDM网状光网络中多播业务量疏导和保护算法的仿真平台,包括仿真运行环境和软件主体,给出了主要模块设计、重要数据结构及部分伪码。最后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突出研究重点,并对WDM光网络中多播业务疏导和保护方面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展望。
雷晓荃[10](2007)在《甚短距离光传输VSR4-3.0系统转换器集成电路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甚短距离传输(VSR)是一种用于短距离(约300m~600 m)内进行帧数据光传输的系统,主要应用于交换机、核心路由器(CR)、分插复用器(ADM)和波分复用(WDM)终端等网络中不同层次设备之间的互连,具有构建方便、性能稳定和成本低等优点,是解决局内光互连性价比最好的方案。VSR4-3.0是面向短距离内STM-64/OC-192帧的互联要求提出的并行光接口标准之一,它只需要用1条光缆就能进行双向互连,使用起来更方便,所用器件的体积也更小,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本论文深入分析了VSR4-3.0并行光传输标准,重点研究了该系统的核心部分——转换器集成电路在现场可编程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上的设计和实现。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编写了帧定位、帧同步、通道去斜移等模块代码。结合四路通道并行传输STM-64/OC-192帧数据的特点,参考ITU-T的G.783建议中对SDH帧同步性能的要求,对帧同步模块的关键参数做了详细的计算,分析和选择。使用Altera公司的Quartus II5.0 EDA开发工具对所有电路实现了面向FPGA的逻辑综合和优化、布局布线,时序仿真和静态时序分析。针对系统部分模块提出了改进和优化方案:采用单比特容错技术提高帧同步系统的抗误码干扰能力;采用格雷码技术减少帧定位计数器的毛刺;采用流水线方法设计数据选择阵列,提高系统运行速度。本文所有的设计均在Altera Stratix GX系列FPGA的EP1SGX25F1020C7上实现,给出了各模块的结构框图和仿真结果。仿真的结果表明,所有的设计均能正确的实现各自的功能,完全能够满足10Gb/s高速并行传输系统的要求。
二、Small Form Factor Fiber Optic Transceiver Module for High-end SONET/SDH Applic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mall Form Factor Fiber Optic Transceiver Module for High-end SONET/SDH Applic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多规格光网络信号一体化接入平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光传送网与以太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光信号检测发展现状 |
1.2.3 光传输系统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光网络信号传输基本理论 |
2.1 光网络信号调制格式和光纤传输损伤 |
2.1.1 光纤传输损伤 |
2.1.2 光信号常用的调制方式 |
2.2 强度直接调制光信号的接入技术 |
2.3 DP-QPSK调制光信号的接收 |
2.3.1 DP-QPSK信号相干接收 |
2.3.2 100G DP-QPSK光信号数字处理 |
2.4 前向纠错编码 |
2.4.1 线性分组码 |
2.4.2 相干光通信的信道编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规格光网络信号一体化接入平台硬件设计 |
3.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3.2 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
3.3 相干接收子系统 |
3.4 关键子系统设计 |
3.4.1 处理核心模块 |
3.4.2 100GE接收子系统 |
3.4.3 10×10G接收子系统 |
3.4.4 电源及时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规格光网络信号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
4.1 光传送网多通道分发研究 |
4.1.1 光传送网基本帧结构 |
4.1.2 并行分发接口研究 |
4.1.3 数据偏移纠正设计 |
4.2 100GE信号的接收 |
4.2.1 100GE以太网简介 |
4.2.2 PCS子层并行分发机制 |
4.2.3 PCS多通道对齐设计 |
4.3 SFEC解码算法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方案 |
5.2 各子系统测试 |
5.2.1 10×10G子系统测试 |
5.2.2 100GE子系统测试 |
5.2.3 100G DP-QPSK子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硬件电路设计图 |
(2)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速网络信号接入与流分类技术 |
2.1 高速骨干网络信号接入技术研究 |
2.1.1 高速以太网信号接入技术 |
2.1.2 POS信号接入技术 |
2.1.3 多类型混合信号处理 |
2.2 网络流量分类方法 |
2.2.1 流的定义 |
2.2.2 基于端口的网络流量分类 |
2.2.3 基于DPI的网络流量分类 |
2.2.4 基于协议解析的网络流量分类 |
2.2.5 基于统计学习的网络流量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平台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1 系统设计准则及功能需求 |
3.1.2 总体方案设计及论证 |
3.2 系统核心处理模块设计 |
3.3 高速网络信号收发模块设计 |
3.4 高速网络流缓存模块设计 |
3.5 高速网络内容匹配模块设计 |
3.6 数据管理模块与其他辅助模块设计 |
3.6.1 数据管理模块 |
3.6.2 时钟模块 |
3.6.3 电源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网络内容识别关键技术 |
4.1 高速缓存技术 |
4.2 高速网络数据流识别算法 |
4.2.1 采样算法 |
4.2.2 哈希算法 |
4.2.3 大流识别算法 |
4.3 模式匹配算法 |
4.3.1 基于软件实现的经典模式匹配算法 |
4.3.2 基于布鲁姆过滤器的匹配算法 |
4.3.3 基于TCAM匹配算法 |
4.4 基于布鲁姆过滤器引擎过滤的TCAM模式匹配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测试方案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信号接入与数据包提取测试 |
5.2.2 关键词提取与匹配测试 |
5.2.3 数据管理单元测试 |
5.3 测试结果分析与平台升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PCB板设计图 |
附录B 软件程序总览 |
(3)航天器搭载光纤通信系统平台方案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主要工作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平台方案理论基础 |
2.1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原理简介 |
2.1.1 光纤通信系统的通信过程 |
2.1.2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
2.2 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帧结构和复用 |
2.2.1 SDH帧结构 |
2.2.2 同步复用和映射原理 |
2.3 高速串行时钟恢复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
2.3.1 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 |
2.3.2 数据时钟恢复电路 |
2.4 高速PCB设计理论 |
2.4.1 电源完整性 |
2.4.2 信号完整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平台方案总体设计 |
3.1 系统功能总体设计 |
3.2 系统PCB总体设计 |
3.2.1 层叠结构设计 |
3.2.2 元器件的预布局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平台方案硬件电路详细设计 |
4.1 电源系统电路设计 |
4.1.1 线性电源与开关电源的基本原理 |
4.1.2 芯片选型和电路参数设计 |
4.1.3 电源系统的PCB设计 |
4.2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4.2.1 控制器设计 |
4.2.2 以太网接口设计 |
4.2.3 控制系统的PCB设计 |
4.3 收发信机电路设计 |
4.3.1 FPGA电路设计 |
4.3.2 CDR电路设计 |
4.3.3 光模块电路设计 |
4.3.4 收发信机PCB设计 |
4.4 故障检测系统电路设计 |
4.4.1 激光器驱动电路设计 |
4.4.2 光功率检测电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平台方案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板级硬件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1 电源系统测试 |
5.1.2 时钟系统测试 |
5.2 系统级功能测试与分析 |
5.2.1 收发信机功能测试 |
5.2.2 通信接口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MSTP2500宽窄带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嵌入式应用程序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SDH的现状 |
1.2 课题的来源及本论文的工作 |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同步数字体系(SDH)原理 |
2.1 SDH简介 |
2.2 SDH的优点 |
2.3 SDH的速率及帧结构 |
2.4 SDH的开销功能 |
2.4.1 段开销SOH |
2.4.2 通道开销POH |
2.5 SDH复用映射结构和过程 |
2.5.1 SDH复用映射结构 |
2.5.2 SDH复用映射过程 |
2.6 性能和告警介绍 |
2.6.1 性能介绍 |
2.6.2 告警介绍 |
第三章 同步数字体系(SDH)设备原理 |
3.1 SDH逻辑设备组成 |
3.2 SDH逻辑功能块 |
第四章 SDH保护机制 |
4.1 通道保护倒换 |
4.2 复用段保护倒换 |
4.3 二纤单向通道保护倒换环 |
4.4 二纤单向复用段保护倒换环 |
第五章 MSTP2500设备功能和构成 |
5.1 概述 |
5.2 MSTP设备功能和构成 |
5.2.1 SONET/SDH接口管理模块 |
5.2.2 交叉连接模块 |
5.2.3 时钟处理模块 |
5.2.4 PDH Mux复用模块 |
5.2.5 数据封装和处理模块 |
5.2.6 MCU模块 |
第六章 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
6.1 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 |
6.2 CPU架构 |
第七章 MSTP2500设备数据和PDH业务复用和程序实现 |
7.1 概述 |
7.2 交叉连接模块介绍 |
7.3 初始化模块 |
7.4 ADM中EC-1信号和低速SDH信号复用 |
7.4.1 OCN光口配置 |
7.4.2 线路Line配置 |
7.4.3 时钟CLK配置 |
7.4.4 STS时隙配置 |
7.4.5 交叉SXC配置 |
7.4.6 自动保护倒换(APS)配置 |
7.4.7 FM&PM模块处理 |
7.5 MSTP2500设备DS0业务的复用与解复用 |
7.5.1 PDH端口映射和交叉 |
7.5.2 DS0业务复用程序设计与实现 |
7.6 MSTP2500应用程序的测试 |
7.6.1 PDH业务的测试 |
7.6.2 以太网业务的测试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工作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其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6)IP网络成本代理模型与成本函数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网络成本分析类型 |
1.2.3 基于成本分摊的测算方法介绍 |
1.2.4 成本代理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贡献 |
第二章 建模思路与框架 |
2.1 建模思路 |
2.2 模型框架 |
2.3 本文研究范围 |
第三章 IP网络网元成本模型建立 |
3.1 IP网络基本架构 |
3.2 IP骨干组网技术与设备分析 |
3.2.1 组网技术 |
3.2.2 设备分析 |
3.3 IP宽带接入技术与网元分析 |
3.3.1 主要宽带接入技术 |
3.3.2 设备分析 |
3.4 IP网络网元成本模型 |
3.4.1 网络理论分析架构 |
3.4.2 网元成本模型 |
第四章 IP网络成本仿真 |
4.1 场景变量设计 |
4.1.1 基本场景变量 |
4.1.2 与用户分布相关的变量 |
4.1.3 平均用户密度De |
4.1.4 城郊区域面积比R_S |
4.1.5 城郊用户密度比R_D |
4.1.6 与通信流量相关的变量 |
4.1.6 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变量 |
4.1.7 与技术因素相关的变量 |
4.1.8 忙时集中度系数C_Busy |
4.2 网络优化与成本仿真 |
4.2.1 接入网优化 |
4.2.2 控制节点优化 |
4.2.3 传输线路的优化 |
4.3 仿真流程设计 |
4.3.1 接入网优化流程 |
4.3.2 控制节点优化 |
4.3.3 传输线路的优化 |
第五章 仿真结果统计与成本函数回归 |
5.1 变量赋值 |
5.1.1 网元变量赋值 |
5.1.2 场景变量赋值 |
5.1.3 变量符号表示 |
5.2 成本函数回归 |
5.2.1 成本函数形式 |
5.2.2 成本函数取值范围 |
5.2.3 成本函数回归结果 |
5.2.4 成本函数汇总 |
5.3 网元变量影响的讨论 |
5.3.1 网元价格变动对三部分成本函数的影响 |
5.3.2 网元价格变动对总或本函数的影响 |
5.4 成本函数系数分析 |
5.4.1 系数符号的意义 |
5.4.2 常数项的意义 |
第六章 成本代理模型验证与应用 |
6.1 典型城市IP网络成本的验证 |
6.2 IP成本代理模型应用成果介绍 |
6.2.1 互联网接入业务或本实证测算 |
6.2.2 IP电话成本实证测算 |
6.2.3 成本测算结果分折 |
第八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一、ADSL接入回归系数校验 |
二、LAN接入回归系数校验 |
三、PON接入回归系数校验 |
四、PON接入成本函数 |
五、缩略词 |
(8)多层通信网络业务流疏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简略字表 |
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多层网络体系结构及标准的进展 |
1.2.1 国内外WDM光网络研究概况 |
1.2.2 ITU_T G.872建议 |
1.2.3 ASON标准化进展 |
1.2.4 GMPLS协议族 |
1.3 IP over WDM光网络业务流疏导问题研究现状 |
1.3.1 WDM光网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 |
1.3.2 动态业务流疏导 |
1.3.3 静态业务流疏导 |
1.3.4 基于流量工程的IP层虚拓扑重构 |
1.3.5 对业务请求的接纳控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IP OWER WDM光网络动态路由优化模型及选路算法 |
2.1 分层图模型 |
2.2 动态路由优化模型 |
2.3 最小化全网光路总代价综合选路算法 |
2.3.1 算法介绍 |
2.3.2 仿真与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PLS OVER WDM光网络的多优先级标记交换路径选路算法 |
3.1 传统分层图模型的局限 |
3.2 扩展分层图 |
3.3 区分综合路由算法(DIRA) |
3.3.1 对LSP服务质量的考虑 |
3.3.2 不同优先级LSP的选路策略 |
3.3.3 ELG上链路代价值的选择 |
3.3.4 DIRA算法描述 |
3.3.5 仿真及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附录:引理3-1的证明 |
第4章 三层网络业务流疏导 |
4.1 引言 |
4.2 三层网络的层次划分 |
4.2.1 结点功能结构 |
4.2.2 网络逻辑层次划分 |
4.3 三层网络业务流疏导优化模型 |
4.3.1 模型中的符号、已知量和变量 |
4.3.2 目标函数 |
4.3.3 约束条件 |
4.3.4 小型网络中模型的求解 |
4.4 IRAMN:一种三层网络中的综合选路算法 |
4.4.1 IPAMN的选路策略 |
4.4.2 IP和SDH层链路的指派 |
4.4.3 三层网络中的"非法"路径 |
4.4.4 算法描述 |
4.4.5 性能仿真与分析 |
4.5 基于IRAMN的启发式三层网络业务流疏导算法 |
4.5.1 结点对选择方法 |
4.5.2 启发式算法和ILP理论最优解的比较 |
4.5.3 大型网络中启发式算法的性能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三层网络虚拓扑重构 |
5.1 虚拓扑重构的意义 |
5.2 前人的工作 |
5.2.1 静态虚拓扑重构 |
5.2.2 动态虚拓扑重构 |
5.3 三层网络中的虚拓扑重构方案——StraGPP |
5.3.1 禁忌搜索(Tabu Search)算法简介 |
5.3.2 StraGPP中邻域和禁忌对象的选择 |
5.3.3 StraGPP的算法实现 |
5.3.4 仿真与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已经完成的工作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WDM网络多播业务量疏导和保护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简略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WDM光网络的发展 |
1.1.1 WDM光网络概述 |
1.1.2 国内外光网络研究情况 |
1.1.3 GMPLS技术 |
1.2 WDM网络多播技术 |
1.2.1 多播路由 |
1.2.2 光网络多播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 WDM网络业务量疏导问题 |
1.3.1 疏导技术 |
1.3.2 业务量疏导研究现状 |
1.4 WDM网络生存性问题 |
1.4.1 生存性技术 |
1.4.2 光网络保护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WDM网状网中多播业务量疏导算法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网络节点结构 |
2.2.1 支持疏导的OXC |
2.2.2 多播疏导OXC |
2.3 问题分析 |
2.4 动态多播业务量疏导 |
2.4.1 网络模型 |
2.4.2 疏导策略 |
2.4.3 LTIG算法描述 |
2.5 仿真和分析 |
2.5.1 性能评价指标 |
2.5.2 仿真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DM网状网分光器稀疏配置下多播业务量疏导算法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问题定义 |
3.3 辅助图模型 |
3.3.1 辅助疏导图构造 |
3.3.2 边代价确定 |
3.4 基于辅助疏导图的EMGA算法 |
3.5 仿真和分析 |
3.5.1 性能评价指标 |
3.5.2 仿真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DM网状网中多播业务共享段保护算法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工作树和保护段 |
4.3 问题描述及符号定义 |
4.4 动态多播共享段保护算法 |
4.4.1 风险分离的分段共享保护 |
4.4.2 链路代价和资源预留 |
4.4.3 DSSPM算法描述 |
4.5 仿真和分析 |
4.5.1 性能评价指标 |
4.5.2 仿真数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DM网状网多播业务资源重配置保护算法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链路失效与备用资源分配 |
5.3 网络模型及符号定义 |
5.4 多播保护资源重配置算法 |
5.4.1 局部资源重配置 |
5.4.2 链路代价和资源预留 |
5.4.3 SSPR算法描述 |
5.5 仿真和分析 |
5.5.1 性能评价指标 |
5.5.2 仿真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WDM网状网中多播业务部分保护算法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基于关键链路的部分保护算法 |
6.2.1 问题分析 |
6.2.2 CPPM算法描述 |
6.3 仿真和分析 |
6.3.1 性能评价指标 |
6.3.2 仿真数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多播业务量疏导和保护算法的仿真实现 |
7.1 仿真软件的总体框架 |
7.2 仿真软件的实现 |
7.2.1 重要数据结构 |
7.2.2 事件处理 |
7.2.3 子程序模块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8.1 研究工作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已录用的文章 |
(10)甚短距离光传输VSR4-3.0系统转换器集成电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甚短距离光传输(VSR)技术 |
1.2.1 VSR系统的定义和标准 |
1.2.2 VSR在网络体系中的位置 |
1.2.3 VSR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研究VSR4-3.0 标准的必要性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FPGA与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
2.1 FPGA简介 |
2.2 FPGA设计流程 |
2.3 FPGA常用设计思想与技巧 |
2.3.1 乒乓操作 |
2.3.2 串并转换设计思想 |
2.3.3 流水线操作设计思想 |
2.3.4 数据接口的同步方法 |
2.4 Altera Stratix GX系列FPGA的介绍 |
2.4.1 器件的结构 |
2.4.2 内嵌的高速串行收发器 |
2.5 QUARTUSII 软件简介 |
第三章 甚短距离光传输系统 |
3.1 VSR的接口分类 |
3.2 SDH/SONET的简介和帧结构 |
3.3 VSR 4-3.0 标准的功能实现 |
3.3.1 VSR4-3.0 标准简介 |
3.3.2 VSR4-3.0 系统转换器IC设计 |
第四章 VSR4-3.0 转换器IC的设计 |
4.1 VSR转换器IC发射部分设计 |
4.1.1 串并转换、16/4 映射模块 |
4.1.2 帧定位模块 |
4.1.3 Transmitter模块 |
4.2 VSR转换器IC接收部分设计 |
4.2.1 VSR4-3.0 帧同步系统模块 |
4.2.1.1 帧同步系统性能 |
4.2.1.1.1 虚漏概率和虚警概率 |
4.2.1.1.2 帧同步搜捕方法 |
4.2.1.1.3 同步保护和搜捕校验 |
4.2.1.1.4 帧同步码最优长度 |
4.2.1.1.5 帧同步系统性能参数 |
4.2.1.1.6 VSR帧同步系统参数选择 |
4.2.1.2 帧同步模块设计 |
4.2.1.2.1 单通道帧同步设计 |
4.2.1.2.2 四通道帧同步设计 |
4.2.2 通道去斜移模块 |
4.2.3 并串转换、4/16 映射模块 |
4.3 FPGA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4.3.1 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 |
4.3.2 数字电路设计中的毛刺 |
4.3.3 时钟 |
4.3.4 同步系统的工作速度 |
4.3.5 有限状态机的设计 |
4.3.6 可综合设计 |
第五章 系统模块优化设计方案的研究 |
5.1 采用容错技术的帧同步方案的研究 |
5.2 帧定位计数器的改进 |
5.3 数据调整阵列的优化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Small Form Factor Fiber Optic Transceiver Module for High-end SONET/SDH Applic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规格光网络信号一体化接入平台技术研究[D]. 肖昌成.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2]高速网络流量分析处理技术研究[D]. 路琪.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3]航天器搭载光纤通信系统平台方案硬件设计[D]. 宫旭瑞.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4]MSTP2500宽窄带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嵌入式应用程序实现[D]. 刘生寿. 北京化工大学, 2009(S1)
- [5]大客户接入专网的新思维——MSAP[J]. 管健. 中国新通信, 2009(05)
- [6]IP网络成本代理模型与成本函数仿真研究[D]. 傅云瑾.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7]城域WDM网络的发展趋势[J]. 李新. 光通信技术, 2007(08)
- [8]多层通信网络业务流疏导问题研究[D]. 苏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1)
- [9]WDM网络多播业务量疏导和保护算法研究[D]. 廖露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 [10]甚短距离光传输VSR4-3.0系统转换器集成电路的设计[D]. 雷晓荃. 天津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