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对PT、APTT、Fib质量控制的探讨

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对PT、APTT、Fib质量控制的探讨

一、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用于PT、APTT、Fib质量控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彭赛亮[1](2019)在《分装冻存法凝血室内质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凝血质控品不同方法处理后效果的差异。方法取2个水平伯乐凝血质控品,分常规对照组、新配对照组和实验组(复溶分装-20℃冻存,≦45d)使用相同仪器及试剂同时检测常规凝血四项。结果三组检测结果均符合WS/T406-2012规定范围。正常水平质控品凝血四项结果实验组与新配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对照组与实验组及新配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水平质控品实验组与新配对照组所测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IT和F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对照组与新配对照组除Fg-C之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伯乐质控品复溶后分装冻存能有效进行凝血质控监测,质控效能与新配对照组接近,优于正常对照组。

张倩[2](2019)在《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栓过度形成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引起的相关疾病。血栓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引起的脑血管、心血管及外周性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上升趋势,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发展方向。天然来源的动植物材料如传统中药、功能性食物等具有显着的抗血栓活性,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三大类:(1)抑制凝血级联反应以及干扰血栓扩大的抗凝剂;(2)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抑制血栓形成的血小板抑制剂;(3)能直接溶解已形成血栓的溶栓剂。课题组前期对31种活血化瘀中药及14种功能性食物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发现其中部分天然产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说明这些天然产物中确实存在活血化瘀的相关活性物质。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一系列基于离线液相色谱(LC)监测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快速有效地筛选活血化瘀中药(延胡索、川芎、丹参、红花、卷柏)及功能性食物(柑橘属柠檬)中与血栓形成有关的活性成分,并对天然产物及相应活性成分的相关药理作用进行评价。期望筛选出活血化瘀中药和功能性食物中具体的药效物质,在验证其活性的基础上,对活性较好的单体进行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此外,建立针对活性中药丹参中极性丹酚酸的快速富集分离方法。系统地为上述药物和食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章节: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血栓形成过程及目前天然产物抗血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突出了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在抗血栓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药效机理对于药物筛选与研发的必要性。介绍了LC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效分离工具在天然产物研究方面的应用,详细描述了基于离线LC分析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目前的研究和应用趋势。通过描述该技术的基本思路和进展情况,阐明了本研究选题及研究的目的、技术背景和立论依据。论文第二章采用离线血小板直接亲和萃取结合LC-DAD分析,对延胡索和川芎中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成分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延胡索总生物碱提取物(TAE)中有5个能与血小板结合的化合物包括海罂粟碱、脱氢紫堇碱、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及紫堇碱。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该5个化合物对凝血酶(TH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85μg/mL),并且其中4个(海罂粟碱、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和紫堇碱)的抗血小板作用为首次发现。此外,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该5个化合物总含量约占TAE的21%,是延胡索TAE中的主要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而川芎中有5个化合物包括咖啡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能与血小板特异性结合,其中洋川芎内酯A和Z-蒿本内酯能明显抑制THR诱导的洗涤血小板聚集,是强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而另外3个成分体外抗聚集活性较弱。结合含量测定和体外活性测试的结果,发现川芎醇提物中含量最高的两个成分表现了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尽管由于亲和力-内在活性的限制,血小板萃取结合HPLC分析在筛选天然产物中的特异性活性成分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该方法确实能快速地缩小复杂基质中活性化合物范围,为具体成分筛选提供便利。论文第三章采用血小板吸附中空纤维LC-DAD生物指纹图谱方法,对丹红混煎剂中潜在的血小板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与空白纤维对比,从丹红混煎液中共找出12个靶向血小板的成分。结合LC-MS/MS分析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通过体外试验证实了其中3个化合物包括苯丙氨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对三种激动剂THR、二磷酸腺苷(ADP)以及U46619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直接抑制作用。通过构效关系理论推测与丹酚酸A和丹酚酸B拥有相似丹参素结构单元的另外2个已筛选出但未获得单体的化合物丹酚酸H/丹酚酸I和丹酚酸L可能也具有血小板抑制活性。吸附性中空纤维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直接血小板亲和萃取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减轻了血小板萃取不断离心分离过程中对血小板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也缩短了筛选时长。该方法可用于寻找其他活血化瘀药材中的其他活性化合物。论文第四章采用THR亲和超滤萃取结合LC-DAD分析对川芎中潜在的THR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比较活性和失活THR的超滤萃取结果,找到川芎醇提物中共8个能与活性THR结合的成分,并鉴定了其中3个成分的化学结构。通过体外活性实验测试证明其中异绿原酸C和洋川芎内酯I具有较好的THR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06.48μM和197.23μM)。进一步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个化合物都能与THR具有催化活性位点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合且有较低的结合能。此外,另有4个与所筛选出的化合物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异绿原酸A和B、洋川芎内酯J和N在与THR的分子对接分析中也显示了与筛选到的活性化合物非常类似的THR结合能量以及结合位点,提示这些化合物可能成为潜在的THR抑制剂。亲和超滤萃取能实现蛋白质靶标和小分子化合物快速分离,通过活性和失活酶的筛选结果比对能增加筛选结果的可靠性,该方法在应用于靶向酶或其他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活性成分筛选上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论文第五章采用基于LC-MS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的方法筛选柠檬提取物中的抗血小板化合物。结果表明柠檬提取物中的7个标志性化合物是柠檬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UPLC-IT-TOF-MS技术鉴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包括2个香豆素、1个类黄酮、1个三羧酸和1个苯酞类化合物。验证了其中4个化合物即氧化前胡素水合物、柠檬酸、香叶木苷、柠檬内酯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300μM)。此外,基于血小板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推测柠檬内酯可能通过TXA2/TPβ/GPCR(i)/PI3K/Rap-1b途径抑制血小板功能,并且可能对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血栓素A2(TXA2)的关键环氧化酶(COX-1)有一定抑制作用。本章通过引入化学计量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对传统的活性指导下的植物化学分离过程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简化,通过分析较初级分离阶段获得的不同极性流分中的组分,挖掘其中的差异组分和潜在活性物质,大大缩短了植物化学分离的过程,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论文第六章应用谱效关系的理念,对卷柏炒炭前后止血活性转变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药理实验证明,卷柏炭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止血活性,可以缩短肝素钠病理性出血模型大鼠尾部出血时间(BT)、升高全血粘度(WBV)及血浆粘度(PV)、降低红细胞沉降(ESR)、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而卷柏提取物对BT、WBV、PV、ESR和红细胞压积(PCV)都没有显着影响。通过HPLC-DAD和LC-MS分析卷柏和卷柏炭提取物的成分差异,共鉴定出11个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并对其中两个代表了变化趋势的化合物二氢咖啡酸和穗花杉双黄酮进行抗/促凝活性分析。发现二氢咖啡酸作为炮制后含量明显升高的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止血活性,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缩短凝血时间;而穗花杉双黄酮作为炮制后含量明显降低的化合物,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活血的作用。说明由于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卷柏和卷柏炭对凝血系统起到完全相异的作用。这对临床上两种药物用于凝血系统相关疾病提供了一些参考。论文第七章基于葫芦[6]脲(CB[6])促进的叠氮-炔基的环加成反应制备了固定在Fe3O4@SiO2纳米粒子上的氨基封端的超分子CB[6]准轮烷复合物材料,对丹参中的极性丹酚酸类化合物进行了萃取研究。通过考察不同萃取条件下材料的吸附能力,推测材料对丹酚酸可能的阴离子交换、疏水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等吸附机制。同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对材料的吸附模型进行了研究,说明材料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所采用的材料表现出相当优异的吸附性能,对多个丹酚酸包括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都具有非常快速的吸附速率(10 min以内)以及相当高的吸附量(15-80 mg/g)。同时材料还兼具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较高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在应用于复杂加标丹参样品中的一些极性丹酚酸类化合物的萃取中显示出较高回收率(95.1%-106.5%)。所建立的针对丹参中几个代表性活性丹酚酸的快速高效萃取方法也有助于丹酚酸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应用。论文第八章为总结与展望。本文围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研究为核心,以LC技术为基础,通过基于离线LC监测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对中药延胡索、川芎、丹参、红花和食物柠檬中的活血成分进行了筛选,同时对中药卷柏炮制前后与血栓形成相关活性转变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进行了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包括血流变系统、凝血系统、血小板聚集系统相关指标药理活性的评价和验证。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柠檬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柠檬内酯进行了抗血小板聚集机制探索。本研究还采用了基于磁性分散固相萃取的方法对丹参中具有潜在抗血栓作用的活性成分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萃取。总之本研究以LC为分析手段,结合生物活性测定,着重发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分析方法,以高灵敏度、准确可靠地分离、筛选和鉴定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为目标,建立了包含血小板直接亲和萃取、超滤筛选、中空纤维固定化、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以及谱效分析等筛选方法,为活血化瘀中药和功能性食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理作用评价、作用机理探索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展有利于天然产物的质量筛查及物质基础探索,也有利于不断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挖掘更多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同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分离研究及天然产物和活性成分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王美琪[3](2018)在《基于一测多评和谱效关系的滇桂艾纳香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滇桂艾纳香Blumea riparia(Bl.)DC.对研究对象,对其止血作用谱效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建立滇桂艾纳香一测多评(QAMS)模式,为滇桂艾纳香药材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20批不同产地的滇桂艾纳香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对滇桂艾纳香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建立色谱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考察,获得滇桂艾纳香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挖掘滇桂艾纳香化学成分峰信息;药效研究部分采用华法林化模型,以凝血四项(PT、APTT、TT、FIB)为指标,考察滇桂艾纳香的止血活性,获取不同产地滇桂艾纳香的止血药效信息;将各指纹图谱共有峰数据标准化,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将各色谱峰的峰信息与药效指标关联,分别筛选对止血作用密切相关的色谱峰;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利用15批药材的指纹峰信息和药效学数据建立谱效关系模型,其余5批样本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QAMS技术,以绿原酸为内参物,计算原儿茶酸、咖啡酸和芦丁3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各成分的含量,将结果与外标法相比较,评价QAMS模式的准确性。结果:所建立的滇桂艾纳香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稳定可靠,共指认4个共有峰,其中2号峰为原儿茶酸,3号峰为绿原酸,5号峰为咖啡酸,6号峰为芦丁,20批滇桂艾纳香供试品的相似度均>0.7,成分较稳定,聚类分析将20批药材分为3大类,其中S-10、S-12为一类,S-1、S-2、S-3、S-5、S-6、S-7、S-8、S-9、S-11、S-13、S-14、S-15、S-19、S-20为第二类,S-4、S-16、S-17、S-18聚为第三类,导致分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3、5、9、10号峰上,主成分分析得到前5个权重值最大的变量对应的峰号为3、10、9、2、7号峰,权重值分别为0.969、0.929、0.919、0.905、0.841。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分图分布,也可将药材分为3个大类,同时两种分析均表明2、3、9、10号峰对评判结果具有较大影响,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药效研究结果表明,滇桂艾纳香具有一定的止血活性,20批滇桂艾纳香对华法林化大鼠具有不同程度的止血效果,可显着降低大鼠的PT、APTT和TT值,对FIB值具有升高的趋势。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13个共有峰与药效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指纹图谱所建立的特征峰与滇桂艾纳香止血药效均呈正相关,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芦丁以及某些未确定结构的化合物是滇桂艾纳香止血活性的基础,与其药效有较大的关联;建立了滇桂艾纳香止血谱效关系模型,对止血药效的预测性能良好,药效值预测结果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均小于或等于13.60%,大部分数值的相对误差小于6.7%;建立了滇桂艾纳香的QAMS模式,原儿茶酸、咖啡酸和芦丁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25、1.88和0.40(n=6),RSD分别为0.29%、0.38%和0.33%,各成分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测定结果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相对误差均小于3%,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通过对滇桂艾纳香谱效关系和多种化学成分含量的研究,建立了滇桂艾纳香“成分”-“峰”-“效”-“质”的评价体系,可立体衡量滇桂艾纳香药材质量,为滇桂艾纳香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刘华香,余国庆,吴涛[4](2015)在《浮动均值法在凝血功能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X-B法)应用于凝血功能检验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tago公司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进行凝血功能检验,分析临床标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浮动均值变化趋势,与冻干质控血浆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X-B法PT、APTT、TT、FIB均值都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化,X-B法质控图与冻干质控血浆法质控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患者血浆X-B法可用于PT、APTT、TT、FIB检验的质量控制,可用于监控分析仪的稳定性。

苏斌[5](2014)在《水蛭生物活性测定质量控制方法研究-(Fibg-TT)法》文中提出现行的水蛭质量控制模式主要包括传统形态学鉴定、化学定性鉴别以及含量测定,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水蛭质量控制标准中,含量测定方法是采用凝血酶滴定法,利用抗凝血酶活性来定义水蛭的效价,但凝血酶滴定法存在很多的问题,如需人为的判断滴定的终点,且不同实验人员对终点的判断存在较大的误差,同时在滴定的过程中,每滴加一滴凝血酶,就需要震摇一次,前期形成的纤维蛋白被破坏,导致滴加过量的凝血酶才能凝固。另外,使纤维蛋白原凝固,需要滴加过量凝血酶,对于抗凝血酶效价接近的水蛭药材,在最后一滴凝血酶滴加之后,有的很快就能凝固,有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凝固,这说明反应体系中剩余的凝血酶的量是不同的,水蛭中所含的抗凝血酶单位也不相同,但本课题判断其所含的抗凝血酶单位是相同的。特别是对于基源为日本医蛭的水蛭,凝血酶的滴加量会达到原反应体系的一半,改变了反应体系,测定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因此现行的水蛭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度和客观性存在不足。在建立体外质量控制反应体系之前,本课题对水蛭饮片和水蛭成药制剂脉血康的几个主要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通过科学设计给药剂量与实验指标,为保证水蛭在临床中安全有效的使用,提供基础性研究资料。药效学研究发现水蛭对凝血时间APTT和TT有显着的延长作用,并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在离体实验研究中发现,水蛭体外对APTT和TT也有显着的延长作用,量效关系明显。因此,本实验以该生物效应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量化药物的生物活性,建立水蛭延长凝血时间TT的生物活性检定方法学。实验主要包括水蛭整体药效学实验、水蛭离体实验研究和水蛭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3个部分内容,下面分别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水蛭整体药效学实验研究水蛭和脉血康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凝血系统影响的实验。本课题选择了肾上腺素血瘀模型,通过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复合冰浴造成急性血瘀模型,考察凝血相关指标APTT, PT, 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6min内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等指标。实验结果发现,水蛭能显着延长凝血时间APTT和TT,显着降低5min内的血小板聚集率等作用。因此水蛭抗凝血和抗血栓的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延长凝血时间APTT, TT以及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等作用有关。二、水蛭对高凝动物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本课题通过尾静脉注射鞣花酸溶液,造成高凝小鼠模型;通过舌下静脉注射鞣花酸溶液造成高凝大鼠模型。考察小鼠断尾出血时间、毛细管凝血时间和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以及凝血时间APTT,PT、TT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实验结果发现,水蛭能显着延长小鼠断尾出血时间和毛细管凝血时间,显着降低高凝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显着延长凝血时间APTT, PT和TT。因此,水蛭抗高凝动物血瘀作用与显着改善上述指标有关。三、水蛭对正常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影响的实验研究。正常小鼠连续给药后,考察断尾出血时间和毛细管凝血时间,摘眼球取血法考察血浆凝血时间APTT, PT, TT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实验结果发现,水蛭可显着延长正常小鼠的断尾出血时间和毛细管凝血时间,显着延长凝血时间APTT和PT。说明,水蛭对正常动物凝血系统也有显着性的影响。第二部分:水蛭离体实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本课题选取了6个水蛭体外实验,分别为:凝血酶滴定实验、水蛭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水蛭体外对凝血酶原(PT)影响实验、水蛭体外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影响实验、水蛭体外对血浆-凝血酶时间(TT)影响实验以及水蛭体外对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Fibg-TT)影响实验。基于上述体外实验,对不同浓度水蛭提取液和体外效应分别进行了考察,以期找出量效关系较好的实验体系。实验结果发现:对于2010版《药典》中的凝血酶滴定法所存在的问题,前文已进行说明。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本课题发现,不同浓度的水蛭浸提液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与预期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相反。体外凝血酶原(PT)时间法,结果发现,水蛭体外对凝血酶原时间末见显着性的影响。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法,结果发现,水蛭提取液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凝血时间与水蛭浸提液的浓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血浆-凝血酶时间法(血浆-TT法),结果发现,水蛭提取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数凝血时间TT与水蛭浸提液的浓度有一定的线性关系。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Fibg-TT)法,结果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数凝固时间与水蛭浸提液浓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第三部分:水蛭体外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根据整体药效学实验与离体实验研究的结果,本课题找出整体药效学与离体实验具有一致性的实验体系,用于建立水蛭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整体药效学实验与离体实验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的实验体系有: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法(APTT法)、血浆-凝血酶时间(血浆-TT法)和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法(Fibg-TT法)。因Fibg-TT法量效关系明显,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较好,因此可选用Fibg-TT法作为建立水蛭生物活性测定的实验体系。因蚂蟥/柳叶蚂蟥与水蛭(日本医蛭)体外抗凝效果和量效关系曲线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课题就上述两类水蛭分别建立了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因水蛭素不能完全代表水蛭的抗凝活性,根据中药生物活性测定的指导原则,应首选中药作为标准品,因此本课题就上述两类水蛭定义了标准品,进行了反应体系的建立,量效关系考察,标准品的建立及效价的定义,并进行了效价的测定,最后对该方法进行实验室内的方法学考察。同时,APTT法量效关系也比较显着,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水蛭浸提液的浓度与APTT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本课题同样可基于水蛭延长凝血时间APTT建立水蛭体外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同样,本课题进行了反应体系的建立,量效关系考察,标准品的建立及效价的定义,并进行了效价的测定,最后对该方法进行实验室内的方法学考察。根据所建立的水蛭生物活性测定方法:Fibg-TT法,本课题进行了效价的测定,结果可靠性检验通过,可信限率低(小于10%)。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室内的方法学考察:精密度考察(加标回收率实验)、重复性考察、中间精密度考察以及方法适用性考察,结果发现,上述指标结果均较好,说明此方法具有可行性、重复性和准确性,可以用于水蛭生物活性测定,用于控制其质量。

宋程程[6](2014)在《水蛭生物活性测定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APTT法》文中认为水蛭是常用活血化瘀中药,其临床功效、作用特点及作用机制较为明确,临床应用广泛,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了其以抗凝血酶作用靶点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传统的理化鉴定方法,这些均不能有效控制水蛭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课题在综合考察水蛭活血化瘀活性的基础上,其包括水蛭对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以及抗凝血活性实验,对水蛭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水蛭体内外药效实验一致性分析后,建立水蛭生物活性质量控制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以推动水蛭的科学、全面评价,有效控制水蛭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论文是本课题的一部分内容,在中医药学理论和生物检定统计法的双重指导下,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指标,建立了水蛭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课题总论由于本课题是由两名研究生同学共同完成,所以首先对本课题进行总体概述,对实验所用药品进行概述,并阐述本论文相关实验内容。第二部分水蛭体内药效学研究(部分)一大鼠血瘀模型筛选实验用不同造模方法制备了寒凝血瘀、肾上腺素、右旋糖酐、高脂寒凝、高脂血症及血虚血瘀六种大鼠血瘀模型,比较不同大鼠血瘀模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变形性、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聚集性、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g)含量的差异性。实验结果显示,肾上腺素、高脂血症、高脂寒凝及血虚血瘀大鼠血瘀模型的血液流变学指数及凝血参数有变化,其中肾上腺素血瘀模型变化较为显着,适用性较好;右旋糖酐血瘀模型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有显着变化,特别是红细胞相关指标较为显着;寒凝血瘀组能显着影响凝血参数。综合考虑后选择肾上腺素模型进行水蛭治疗血瘀证的药效学研究。二水蛭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实验大鼠连续给药两周后,通过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复合冰浴的方法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通过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观察水蛭和脉血康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显示水蛭能够显着降低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脉血康能够降低全血粘度。水蛭和脉血康均有显着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作用。三水蛭抗血栓形成实验以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法、大鼠电刺激血栓法及角叉菜胶致小鼠尾静脉血栓法测定水蛭及脉血康胶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结果显示,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实验,结果显示水蛭各剂量及脉血康中剂量能显着降低血栓湿重与干重,水蛭脉血康胶囊均能显着延长TT;水蛭大、中剂量和脉血康胶囊大剂量均能延长成栓25%、50%及95%时间,而脉血康胶囊中剂量与小剂量仅能延长成栓95%时间,水蛭及脉血康均能降低FIB含量;水蛭及脉血康各剂量能显着缩短24h后及48h后的血栓相对长度,能显着延长凝血时间。可知水蛭、脉血康胶囊对抑制血栓的初步形成有较好的作用。第三部分水蛭体外药效学研究(部分)通过水蛭体内外药效学的一致性分析,最后选定了APTT法与TT-Fibg法进行水蛭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本论文该部分仅对水蛭体外APTT法进行研究,并对APTT法与纤维蛋白原平板法、凝血酶滴定法进行比较。一纤维蛋白原平板法以纤维蛋白原作为底物,在纤维蛋白原平板上进行免疫扩散反应,精确测量沉淀圈直径,绘制标准凝血酶活力标准曲线。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凝血酶与水蛭反应后的剩余凝血酶活力,计算出水蛭活性。本课题要检测的是中药水蛭,不免会有各种未知成分干扰实验结果,而且结果较为混乱,并未得出较为理想的数据,而且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于该方法用于水蛭的检测,还需进一步讨论。二不同批次水蛭凝血酶滴定法与APTT法测定结果比较由三个基源水蛭APTT法测定结果比较可知,其中日本医蛭呈“指数函数”,蚂蟥与柳叶蚂蟥为“S”形曲线,以APTT法的测定结果,可知三者的量效比例为蚂蟥:柳叶蚂蟥:水蛭=1:2:2。蚂蟥与柳叶蚂蟥同样可以与水蛭有想近或相同的药效,临床上可以应用蚂蟥与柳叶蚂蟥。凝血酶滴定法实验中,测定结果为抗凝效果强弱为医蛭>湖北蚂蟥>安徽蚂蟥=福建柳叶蚂蟥,且医蛭的抗凝效果远远大于蚂蟥和柳叶蚂蟥。通过与凝血酶滴定法测定结果对比可知,两者方法测定的药物成分不同,凝血酶只是针对于水蛭抗凝血酶成分,较为单一,而APTT法是在水蛭的整体水平测定抗凝作用,该方法具有一定优势。三不同批次水蛭高温处理后凝血酶滴定法与APTT法测定结果比较通过查阅文献,水蛭素的稳定性在70-80℃,通过高温处理后理论上将水蛭素灭活,通过凝血酶滴定法与APTT法测定水蛭的抗凝作用,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将调至烘箱为100℃和150℃,烘干时间分别均为1h、2h、4h、和8h,取出后进行凝血酶滴定测定和APTT法测定,同时设置空白组对照。凝血酶滴定法测定结果为,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蚂蟥与柳叶蚂蟥效价基本没变化,而医蛭蛭的抗凝作用在100℃时有所降低,而150℃时基本没有抗凝作用。本文认为蚂蟥与柳叶蚂蟥的抗凝血酶成分基本一致,而与医蛭的抗凝血酶成分并不同。APTT法测定结果为,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蚂蟥、柳叶蚂蟥及医蛭三个基源的药物变化基本一致,100℃时药物APTT值都有高低起伏变化,而到150℃时,APTT值基本降为空白值,基本都没有抗凝作用,本文认为三者的抗APTT成分一致,三者同样有效。第四部分APTT法用于水蛭生物活性测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考察APTT法量效关系考察时,由于水蛭不同基源其曲线不同,日本医蛭呈“指数函数”,蚂蟥与柳叶蚂蟥为“s”形曲线,将采用日本医蛭建立一个实验体系,蚂蟥与柳叶蚂蟥建立另一个实验体系。选择合适供试品,对APTT法进行线性范围考察,标准品效价定义,供试品效价测定,进而建立水蛭生物活性测定APTT法方法体系,并进行了实验室内的方法学考察,包括准确度考察、重复性考察、中间精密度考察、稳定性考察以及方法适用性的考察五个方面,从而初步建立了水蛭体外APTT法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史琦[7](2012)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建立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证候要素相对应的临床四诊信息组合及关联网络,形成四诊信息可视化网络图,探讨四诊信息在复杂网络中分布模式的特点和意义;2.发掘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与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尝试建立两者之间的对应性数据平台,探讨其组合模式在冠心病UAP中医证候判断中的作用和意义;3.建立基于血浆代谢组学的冠心病U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区分模式;筛选证候相关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尝试建立冠心病UAP患者证候在代谢层面的识别模式。方法1.前期文献调查研究采用数据库检索及Shannon熵互信息方法筛选同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密切相关的中医临床四诊信息、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及反映病理生理机制的生物学指标;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合文献整理和专家调研结果制定冠心病UAP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完整、准确采集1576例确诊为冠心病UAP患者的临床资料;3.理化指标检测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全面采集411例冠心病UAP患者的149项临床常规理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130冠心病UAP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TNF-α、MMP-9、ET、NO、APN、sICAM-1、Hey、Ps、TAFI及HO-1水平,检测过程由专业人员负责,严格实行质量控制;4.代谢组学实验研究对45例冠心病UAP患者及15例正常人的血浆样本进行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对其血浆中的内源性小分子及大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全面鉴定;5.冠心病UAP中医证候识别模式的建立(1)采用互信息的方法构建107项四诊信息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采用Pajek2.0软件绘制四诊信息复杂网络的可视化图,包括不同类别节点图、k-核心网络图及抽象化图,进行网络的度分析、聚类分析、网络核心及连通性分析;(2)采用CHAID决策树及ADTree决策树方法对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证候要素与临床常规指标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挖掘。采用分层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验证,以敏感性、特异性及判断正确率均大于70%视为模型成立;(3)采用SIMCA-P12.0软件中OPLS/O2PLS-DA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合载荷图、VIP图及t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筛选出与冠心病UAP患者血瘀证、气虚证最可能相关的特征性代谢产物,进一步采用Statistica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验证特征性代谢产物对证候的识别效果。结果1.四诊信息复杂网络对证候的识别模式网络属性指标计算结果显示:冠心病UAP患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四诊信息网络中的107个节点度值在0-6之间;三个网络中分别有3-5个各自连通的网络,连通分量编号为1的网络最复杂。网络抽象化图显示:UAP患者的网络骨架由胸痛、耳鸣、胸闷、咳嗽、气短和五心烦热组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网络骨架由心悸、恶心呕吐、头晕、胸痛、胸闷和畏寒肢冷组成;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抽象化网络由胸痛、胸闷、五心烦热、咳嗽、倦怠乏力和气短组成。k-核心网络结果显示:冠心病UAP患者及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网络中均有5个节点的k值为4,形成了4-核心网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网络中有17个节点的k值为3,构成了3-核心网络。四诊信息网络节点分类图显示:三个网络的中心为提示气虚、阳虚和气滞的节点组合。网络中心周围依次排列了可不同程度的提示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脾虚、热蕴及痰浊证候的四诊信息组合。2.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对证候的识别模式应用SPSS17.0CHAID算法,共形成13个证候/证候要素的识别模型。血瘀证决策树模型包括TSH,左室径MPV, DBIL, PTA, QT间期,QRS时限,ALB8个属性指标;气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X TAL, RDW-CV, K, TSH, MONO, hs-CRP, LDL, A峰8个属性指标;阳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PDW, FT4, LP(a), Cl, PT6个属性指标;寒凝证决策树模型包括CRP, RDW-CV, AST, PT, HDL5个属性指标;痰浊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Tc, MCHC, CK尿镜检RBC5个属性指标;气滞证决策树模型包括P-LCR, INR, PTA, E峰,Na, TP, MCHC7个属性指标;痰瘀互阻证决策树模型包括is-CRP, TBIL, GGT, PLT, FBG, P-R司期6个属性指标;气滞血瘀证决策树模型包括左室后壁厚度,PLT, NE%, BSA%4个属性指标;瘀热互结证决策树模型包括hs-CRP, LP(a), MONO, FIB, RDW-CV, MCV6个属性指标;气阴两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MCH, P, MCV, EC, QRS时限5个属性指标;心阳气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MPV,E峰,P,PT5个属性指标;阴阳两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FT3,ALT, MONO%3个属性指标;痰热互结证决策树模型包括Cl,缩短分数,RDW-CV,血常规RBC,D-Ⅱ聚体,CK-MB, PTA, BUN8个属性指标。3.生物学指标对证候的识别模式血瘀证ADTree模型包含Ps、MMP-9、NO、sICAM-1、TAFI、Hey、HO-17个属性指标;气虚证ADTree模型包含TNF-α、NO、TAFI、sICAM-1、Hey、APN、Ps、HO-18个属性指标;阴虚证ADTree模型包含MMP-9、APN、sICAM-1、ET、HO-1共5个属性指标;阳虚证ADTree模型包含TAFI、Ps、sICAM-1、HO-1、MMP-9共5个属性指标;寒凝证ADTree模型包括sICAM-1、NO、APN、MMP-9、Ps、ET、HO-17个属性指标;痰浊证ADTree模型包括TNF-α、Ps、NO、HO-1、sICAM-1、TAFI6个属性指标;气滞证ADTree模型包括HO-1、ET、TAFI、Hey、sICAM-1、NO6个属性指标;热蕴证ADTree模型包含TAFI、TNF-α、MMP-9、Hey、Ps、HO-1、APN共7个属性指标。4.特征性代谢产物对证候的识别模式共检测到冠心病U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内源性代谢成分39种,其中小分子物质34种,大分子物质5种。CPMG及LED代谢产物的OPLS/O2PLS-DA积分矩阵图显示:冠心病U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气虚证与非气虚证的分布区沿第一主成分t(1)轴方向完全分开,模型拟合度较好。特征性代谢物筛选结果显示:血瘀证的特征性代谢产物是缬氨酸和丙酮;气虚证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包括乙酰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和肉碱。结论1.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冠心病UAP中医四诊信息分布模型的研究,具体包括挖掘识别证型的核心四诊信息或四诊信息群、分析疾病的基本证型、总结各证型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关联程度等;2.冠心病UAP各证候/证候要素的主要生物学机制为:(1)血瘀证:以TSH降低为主的甲状腺功能异常,MPV异常的高凝状态,以PTA水平下降的出血倾向,QT间期延长及易发心律失常,以ALB降低的蛋白质代谢紊乱,DBIL增高的保护功能,以Ps降低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以MMP-9升高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代谢物角度提示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异常及血管内皮损伤;(2)气虚证:以K离子降低的电解质紊乱,以hs-CRP升高、RDW-CV、MONO及TNF-α水平异常的炎症反应,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功能减退,TSH水平呈代偿性的增高,NO水平降低的内皮功能损伤;代谢物角度提示糖代谢、脂质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异常;(3)阴虚证:MMP-9异常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APN水平降低的脂质代谢异常;(4)阳虚证:以D-Ⅱ聚体升高的高凝状态,以PDW异常及Ps降低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及血栓形成倾向,TAFI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LP(a)升高的脂质代谢异常,以Cl离子为主的电解质紊乱;(5)寒凝证:CRP异常的炎症反应,以PT升高为主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异常,以HDL下降的脂质代谢异常,以sICAM-1水平异常的细胞间粘附状态的异常,以ET水平升高的内皮功能损伤;(6)痰浊证:D-Ⅱ聚体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改变,QTc延长及易发心律失常,以MCHC上升的贫血倾向,以CK升高倾向的心肌损伤,以TNF-α明显升高的炎症状态,以Ps升高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7)气滞证:以P-LCR升高,1NR降低,PTA水平降低的出血凝血异常,左室舒张功能受损,以TP下降的蛋白质代谢紊乱及肝损害倾向,MCHC水平升高的贫血倾向,以HO-1明显减少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以ET水平异常的内皮功能紊乱;(8)热蕴证:以TAFI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以TNF-α、Hcy升高的炎症反应,以Ps明显升高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9)痰瘀互阻证:以hs-CRP异常的炎症反应,GGT水平升高的氧化应激反应,PLT升高的凝血状态,糖代谢异常;(10)气滞血瘀证:左室后壁厚度改变的心室重构,PLT升高的凝血和血栓倾向,NE%升高的炎症状态;(11)瘀热互结证:以hs-CRP升高,MONO水平异常,RDW升高的炎症反应,FIB水平升高的凝血倾向;(12)气阴两虚证:MCH异常的贫血倾向,P离子水平降低的电解质紊乱,MCV升高的可能炎症状态,以QRS时限延长的心室收缩功能下降;(13)心阳气虚证:D-Ⅱ聚体升高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PT、MPV降低的低血栓倾向,左室舒张功能受损;(14)阴阳两虚证:FT3水平明显降低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机体的保护性抑制状态,MONO%异常的可能炎症状态,ALT水平升高的CHD风险性增高;(15)痰热互结证:Cl离子降低的严重电解质紊乱,RDW升高的炎症反应,RBC计数增高的血液流变性质异常,CK-MB异常改变的心肌受损,PTA升高的凝血倾向。

蒋国英,周丽杰,余苗苗[8](2012)在《自制凝血质控品的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态观察自制的凝血质控品在室内质控中的结果并做出评价。方法收集凝血像正常的患者的混和血浆,取出3ml,其余分装,-20℃冰冻保存,按方法学评价的内容进行准确度、精密度及稳定性观察。结果自制凝血质控品批内精密度CV%,PT为2.18%,FIB为2.32%,APTT为3.04%,TT为2.65%,日间精密度进口质控品各项凝血指标的CV%范围为2.76%~3.84%,自制质控品各凝血指标的CV%范围为3.91%~4.14%,均符合凝血质控要求。结论自制正常范围凝血质控品有良好精密度、稳定性、准确性,可代替进口正常范围质控品用于室内质控。

李曼辉,杨宇勤,姚元超[9](2011)在《健康者混合血浆制备凝血质控物及其稳定性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健康者凝血混合血浆的制备、稳定性和精密度,能否作为日常凝血室内质控物。方法采集门诊健康者20例(男、女各半),制作混合血浆,分装于塑料小离心管,每支约0.3 mL,置-20℃低温冰箱速冻备用。每天从冷冻冰箱取出1支速溶后,同时复溶1瓶进口正常水平凝血质控物,随同当日凝血标本检测,记录每日结果。结果 PT、TT在22 d后,凝固时间延长,APTT延长更明显。以22 d为周期自制混合血浆,分别计算出正常混合血浆5个月的PT、APTT、TT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结果以第1个月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作为靶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CV值小于5%。结论自制质控血浆保存在-20℃时,凝血3项在一定保存时间内相对稳定,可用于日常凝血室内质控,有效期22 d。

佘仕金,郭勇,唐玲[10](2010)在《全自动和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结果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SysmexCA-1500全自动和SysmexCA-50半自动血凝仪对4组不同凝血状态的标本测定结果的差异,以评价仪器及配套试剂的优劣。方法通过对30例健康体检人员、30例孕晚期的待产妇、21例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通过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同时采用SysmexCA-50半自动和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对比观察每一组利用上述两种不同仪器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对正常标本,2台仪器测定结果基本相符,但对异常标本,二者的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具可比性。结论 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结果优于Sysmex-CA-50半自动血凝仪。

二、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用于PT、APTT、Fib质量控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用于PT、APTT、Fib质量控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分装冻存法凝血室内质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检测样本及方法
        1.2.1 批内精密度检测
        1.2.2 质控品分装与否检测结果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批内精密度检测结果
    2.2质控品水平一各组检测结果
    2.3 质控品水平二各组检测结果
3 讨论

(2)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血栓性疾病及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简介
    1.2 天然产物抗血栓研究进展
        1.2.1 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相关因子
        1.2.2 作用于血小板聚集过程相关因子
        1.2.3 作用于纤溶过程相关因子
    1.3 基于离线液相色谱分析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3.1 基于离线LC分离的生物指纹图谱技术
        1.3.2 基于LC-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
        1.3.3 基于谱效学研究
    1.4 本文立论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立论依据
        1.4.3 研究内容
2 血小板萃取筛选中药延胡索和川芎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动物与药材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2.4 样品制备
        2.2.5 血小板萃取筛选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
        2.2.6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的 HPLC分析条件建立
        2.2.7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的LC-MS成分鉴定
        2.2.8 延胡索TAE、川芎EAE及其成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验证
        2.2.9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主要成分HPLC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PLC分离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主要成分
        2.3.2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主要组成成分鉴定
        2.3.3 血小板亲和萃取条件优化及结果
        2.3.4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2.3.5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相关成分含量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生物指纹图谱用于丹参-红花混煎剂中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动物与药材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主要溶液配制
        3.2.4 样品制备
        3.2.5 HPLC-DAD及 LC-MS分析条件建立
        3.2.6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AHF-BF筛选丹红混煎液中生物活性成分
        3.2.7 丹红混煎液及其活性成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的SEM表征
        3.3.2 筛选条件下血小板存活率测定
        3.3.3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AHF-BF筛选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3.3.4 丹红混煎液中靶向血小板成分筛选条件优化及结果
        3.3.5 丹红混煎液中靶向血小板成分LC-MS/MS结构鉴定
        3.3.6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超滤离心结合液质分析筛选川芎醇提物中的凝血酶抑制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材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主要溶液配制
        4.2.4 川芎醇提物制备
        4.2.5 超滤离心筛选川芎醇提物中的靶向THR成分
        4.2.6 川芎醇提物及阳性阴性药的HPLC-DAD及 LC-ESI-MS分析条件建立
        4.2.7 川芎醇提物及其活性成分体外THR抑制活性评价
        4.2.8 川芎醇提物活性化合物与THR的 In silico分子对接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滤离心筛选方法的可靠性
        4.3.2 超滤离心筛选川芎提取物中的THR抑制剂条件优化及结果
        4.3.3 液质分析鉴定川芎醇提物中靶向THR成分的结构
        4.3.4 体外THR抑制活性测试
        4.3.5 THR和已鉴定的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研究
        4.3.6 THR和相似结构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
    4.4 本章小结
5 LC-MS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表征柠檬中抗血小板活性成分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动物与食物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主要溶液配制
        5.2.4 样品制备
        5.2.5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5.2.6 柠檬提取物LC及 LC-MS分析
        5.2.7 多元统计计量学分析
        5.2.8 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柠檬提取物血小板毒性测试及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步评价
        5.3.2 活性指导下柠檬LEE分离
        5.3.3 柱色谱流分组成成分及多元统计计量学分析
        5.3.4 标志性成分质谱鉴定
        5.3.5 标志性成分活性分析
        5.3.6 柠檬内酯与血小板结合后对血小板内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卷柏炒炭前后止血活性比较及其活性转变物质基础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动物与药材
        6.2.2 仪器与试剂
        6.2.3 主要溶液配制
        6.2.4 样品制备
        6.2.5 动物体内实验组别设置
        6.2.6 卷柏炒炭前后体内止血活性测试
        6.2.7 卷柏炒炭前后HPLC-DAD及 LC-IT-TOF-MS分析条件建立
        6.2.8 卷柏炒炭前后差异成分止血活性验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卷柏炒炭前后对止血过程相关参数影响测定
        6.3.2 卷柏炒炭前后成分变化分析
        6.3.3 特征性变化成分二氢咖啡酸和穗花杉双黄酮的体外活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氨基封端的超分子葫芦[6]脲准轮烷磁性纳米材料用于丹参中丹酚酸萃取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药材
        7.2.2 仪器与试剂
        7.2.3 合成2-叠氮基乙胺
        7.2.4 炔基化Fe_3O_4 纳米颗粒制备
        7.2.5 Fe_3O_4@NH_2(CB[6])NH_2 准轮烷磁性纳米颗粒制备
        7.2.6 磁性固相萃取流程
        7.2.7 样品制备
        7.2.9 HPLC分析
        7.2.10 LC-MS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合成2-叠氮乙胺
        7.3.2 Fe_3O_4@NH_2(CB[6])NH_2 准轮烷磁性纳米材料表征
        7.3.3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萃取条件优化及保留机制研究
        7.3.4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7.3.5 比较点击前后材料吸附能力变化
        7.3.6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可重复利用和稳定性研究
        7.3.7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的萃取性能与其他方法比较分析
        7.3.8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应用于丹参提取物中的活性丹酚酸萃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拟发表文章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目录
    C 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基于一测多评和谱效关系的滇桂艾纳香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滇桂艾纳香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
    1.实验仪器及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药材
    2.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及检测条件考察
        2.1.1 色谱柱考察
        2.1.2 检测波长选择
        2.1.3 流动相系统考察
        2.1.4 洗脱程序考察
        2.1.5 柱温和流速考察
        2.1.6 色谱条件的确定
        2.2 供试品制备方法考察
        2.2.1 提取溶剂选择
        2.2.2 提取方法考察
        2.2.3 提取时间考察
        2.2.4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确定
        2.3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2.3.1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2 精密度试验
        2.3.3 重复性试验
        2.3.4 稳定性试验
        2.4 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空白试验
        2.4.2 延长冲洗试验
        2.4.3 混合对照品溶液制备
        2.4.4 20批供试品色谱图谱测定
        2.4.5 对照指纹图谱的建立
        2.4.6 已知成分的指认
        2.5 指纹图谱技术参数
        2.5.1 相似度分析
        2.5.2 聚类分析(HCA)
        2.5.3 主成分分析(PCA)
    3.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滇桂艾纳香止血作用药效研究
    1.实验仪器及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滇桂艾纳香止血活性研究
        2.1.1 滇桂艾纳香醇提液制备
        2.1.2 动物分组与给药方法
        2.1.3 凝血四项指标检测
        2.1.4 统计学处理
        2.2 不同批次滇桂艾纳香对华法林化大鼠凝血四项的影响
        2.2.1 滇桂艾纳香醇提液制备
        2.2.2 动物分组与给药方法
        2.2.3 凝血障碍模型的建立
        2.2.4 凝血四项指标检测
        2.2.5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滇桂艾纳香止血活性研究
        2.3.2 不同批次滇桂艾纳香对华法林化大鼠凝血四项的影响
    3.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滇桂艾纳香药效相关峰的筛选
    1.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概念
    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2.1 确定母数列和子数列
        2.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2.3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2.4 关联度的计算
        2.5 关联度比较与排序
    3.滇桂艾纳香药效相关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1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3.2 绝对差值的计算
        3.3 关联系数的计算
        3.4 关联度的计算与分析
    4.结果分析
    5.讨论
第四章 滇桂艾纳香止血作用谱效关系研究
    1.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
    2.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原理
    3.应用MATLAB建立谱效关系模型
        3.1 数据获取与分组
        3.2 网络结构与条件设置
        3.3 模型训练结果
        3.4 模型验证
        3.4.1 用于验证模型的样本数据
        3.4.2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
    4.讨论
第五章 基于一测多评同时测定滇桂艾纳香中 4 种成分含量
    1.一测多评法原理
    2.实验仪器及材料
        2.1 实验药材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3.方法与结果
        3.1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3.1.1 单因素考察
        3.1.1.1 提取溶剂考察
        3.1.1.2 提取方法考察
        3.1.2 正交试验设计
        3.1.3 综合加权评分法评价滇桂艾纳香提取工艺
        3.2 色谱及检测条件考察
        3.2.1 检测波长选择
        3.2.2 流动相系统考察
        3.2.3 流速和柱温考察
        3.2.4 色谱条件的确定与系统适应性实验
        3.3 方法学考察
        3.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3 标准曲线绘制
        3.3.4 精密度试验
        3.3.5 稳定性试验
        3.3.6 重复性试验
        3.3.7 加样回收试验
        3.4 一测多评模式的建立
        3.4.1 相对校正因子的计算
        3.4.2 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考察
        3.4.3 待测组分色谱峰的定位
        3.4.4 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3.4.5 统计学验证
    4.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壮药滇桂艾纳香的研究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浮动均值法在凝血功能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5)水蛭生物活性测定质量控制方法研究-(Fibg-TT)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综述二
前言
第一部分:水蛭整体药效学实验
    第一节:水蛭和脉血康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凝血系统影响的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水蛭对高凝动物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水蛭对正常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影响的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整体药效学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水蛭离体实验研究
    第一节:凝血酶滴定实验
    第二节:水蛭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
    第三节:水蛭体外对凝血酶原时间(PT)影响实验
    第四节:水蛭体外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影响的实验
    第五节:水蛭体外对凝血酶时间(TT)影响的实验
    第六节:水蛭体外对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Fibg-TT)影响的实验
    第七节:反应体系的筛选
    离体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水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法(Fibg-TT法)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1 水蛭浸提时间对Fibg-TT的影响
    2 线性范围考察
    3 标准品的建立和效价的定义
    4 生物检定统计方法的选择
    5 效价的测定
    6 实验室内方法学考察
        6.1 回收率考察(加标回收实验)
        6.2 重复性考察
        6.3 中间精密度考察
        6.4 方法适用性考察
        6.5 小结
    7 凝血酶滴定法与Fibg-TT法相关性分析
    8 水蛭生物活性测定操作规程(SOP)的建立
第四部分:结语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难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水蛭生物活性测定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APTT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前言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二部分 水蛭体内药效学研究(部分)
    第一节 大鼠血瘀模型筛选实验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水蛭及脉血康胶囊对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节 水蛭及脉血康胶囊抗血栓形成实验
        (一) 水蛭及脉血康胶囊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二) 水蛭及脉血康胶囊对大鼠电刺激血栓形成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三) 水蛭及脉血康胶囊对角叉菜胶致小鼠尾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节 水蛭抗凝血实验(小结)
    第五节 水蛭体内药效学小结
第三部分 水蛭体外药效学研究(部分)
    第一节 水蛭抗凝血体外实验(小结)
    第二节 纤维蛋白原平板法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节 不同批次水蛭体外APTT法实验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节 不同批次水蛭高温预处理后凝血酶滴定发与APTT法测定结果比较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五节 水蛭体外药效学小结
第四部分 APTT法用于水蛭生物活性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及其方法学考察
    第一节 APTT法用于水蛭生物活性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
        1 APTT法反应体系的建立
        2 量效关系的考察
        3 标准品及效价的定义
        4 生物统计方法的选择
        5 效价的测定
        6 小结
    第二节 APTT法用于水蛭生物活性质量控制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1 准确度考察(加标回收实验)
        2 重复性考察
        3 中间精密度考察
        4 稳定性考察
        5 方法适用性考察
        6 水蛭体外APTT法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操作规程(SOP)的建立
        7 小结
结语和展望
    总结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参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复杂网络的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识别的临床常规指标群组合模式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识别的生物学指标群组合模式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的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识别模式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自制凝血质控品的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质控血浆的制备
    1.3 方法
        1.3.1 自制凝血质控品批内精密度的测试
        1.3.2 自制质控品日间精密度及稳定性测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批内精密度测试结果
    2.2 日间精密度测定及稳定性测试结果
3 讨论

(10)全自动和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结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及原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用于PT、APTT、Fib质量控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分装冻存法凝血室内质控分析[J]. 彭赛亮.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06)
  • [2]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D]. 张倩. 重庆大学, 2019(01)
  • [3]基于一测多评和谱效关系的滇桂艾纳香质量评价研究[D]. 王美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浮动均值法在凝血功能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刘华香,余国庆,吴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10)
  • [5]水蛭生物活性测定质量控制方法研究-(Fibg-TT)法[D]. 苏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水蛭生物活性测定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APTT法[D]. 宋程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D]. 史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自制凝血质控品的研究与评价[J]. 蒋国英,周丽杰,余苗苗. 中国实用医药, 2012(08)
  • [9]健康者混合血浆制备凝血质控物及其稳定性的探讨[J]. 李曼辉,杨宇勤,姚元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07)
  • [10]全自动和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结果的比较[J]. 佘仕金,郭勇,唐玲.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09)

标签:;  ;  ;  ;  ;  

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对PT、APTT、Fib质量控制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