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肥料类型对水稻精耕细作产量和水稻品质的影响

不同肥料类型对水稻精耕细作产量和水稻品质的影响

一、不同肥料种类对水稻强化栽培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侯均昊[1](2021)在《苏北黄河故道带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苏北黄河故道带以沙土土质类型为主,保水、保肥性差,水稻生育后期养分供应不足,导致产量和稻米品质降低。控释肥具有养分释放时间长、养分利用率高等优点,施用控释氮肥能否减弱沙土土壤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亟待需要深入研究。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校外基地江苏省泗阳县李口镇进行,前茬为小麦;以中熟中粳水稻品种南粳505和苏秀867为试验材料,采用控释天数分别为80天、100天和120天3种树脂包衣尿素,在施氮量270kg hm-2条件下,设置控释肥和尿素复混全部基施(BC)与控释肥和尿素复混基施+穗肥施用尿素(BC+PU)2种施肥方式,以常规尿素定量分施(CK)为对照,系统研究了控释尿素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形成、养分吸收利用特征、叶片光合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苏北黄河故道带地区水稻优质生产的肥料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同肥料运筹方式下,80天控释肥处理产量>100天控释肥处理>120天控释肥处理。相同释放天数控释肥处理下,BC+PU处理产量高于BC处理。所有处理中80BC+PU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显着高于CK,这主要归因于其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了总颖花量和结实率。此外80BC+PU处理的水稻生长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能较好的协调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增加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进而实现高产。120BC和120BC+PU各生育阶段的茎蘖数、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低于CK,最终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群体颖花量显着低于CK,产量明显下降。100BC和100BC+PU前中期茎蘖数发生量小于CK,有效穗数、穗粒数和颖花量与CK相当,虽然后期能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但因群体颖花量不高,产量无法提高。2.抽穗后,控释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FV/FM、Y(Ⅱ)均高于CK。除80BC处理外,其余控释肥处理,抽穗后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高于CK。80BC+PU和100BC+PU的净光合速率(Pn)均在抽穗后21d后显着高于 CK,抽穗后 28d-35d,120BC、120BC+PU、80BC+PU 和 100BC+PU 处理的Y(Ⅱ)值显着高于CK。同时,BC+PU运筹方式比BC进一步增强了水稻的光合特性。其中80BC+PU处理的SPAD值显着高于80BC处理,达2.16%~9.06%。说明控释期较长的肥料类型如120天控释肥以及控释期较短的80天、100天控释肥配合BC+PU施肥方式,均有利于提高水稻生育中后期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和Y(Ⅱ),延缓水稻植株衰老。3.配施一次保花肥的80BC+PU处理,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总积累量显着高于CK,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阶段积累量分别较CK分别高5.62%~8.3%和7.15%~18.53%。氮肥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控释肥控释天数的增加而减小,80天控释肥的应用效果要优于100天和120天控释肥。两种施肥方式相比,采用一基一追(BC+PU)两次施肥法的80天和100天控释肥处理,氮肥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比相应的全基施处理(BC)有小幅提升,其中80BC+PU的处理氮肥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较CK均显着提升,分别达 9.19%~12.90%、12.96%~14.46%和 5.36%~6.21%。4.在加工品质方面所有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外观品质和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方面,80BC和80BC+PU与CK相比没有显着差异。80BC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较CK有所提高;RVA谱特征值中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上升,回复值降低,蒸煮食味品质较好。100天控释肥和120天控释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均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下降,RVA谱特征值中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下降,蒸煮食味品质较差。与BC处理相比,BC+PU处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所提升,蒸煮食味品质降低。

付正豪[2](2021)在《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地力中等。以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为材料,纯N270kghm-2施氮条件下,设置了钵苗机插、毯苗机插2种种植方式,将控释肥与速效氮肥以5:5的比例混合,其中控释肥部分由4种不同释放期(40、80、100、和120d)的控释肥按照1:4的比例混合形成了 3种配比方式,分别为N1(40+80)、N2(40+100)、N3(40+120),同时设置CK(常规分次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同肥料处理下,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产量较毯苗机插增加了 3.9%~4.9%,主要是因为钵苗机插方式能够提高水稻中后期的光合物质积累,获得较大的穗型,具有更高的每穗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种植方式下,40+80和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产量均高于CK,以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的产量最高,较CK增加7.3%~9.2%。其高产主要是因为,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具有更高的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与40+80和40+120控释肥处理相比,40+100控释肥处理与南粳9108的养分吸收规律更为匹配,其40天的控释肥部分保证了水稻前期分蘖发生所需的养分,100天的控释肥部分满足了水稻穗分化所需的养分,保证了水稻后期稳定的光合物质生产,获得较高的穗数、穗粒数以及粒重,从而取得高产。2.相同肥料处理下,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较低,此阶段水稻的氮素积累量相对较低。在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的氮素吸收速率大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此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更高,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具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种植方式下,与CK相比,控释肥处理水稻在移栽到拔节阶段具有更高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积累量。在拔节至抽穗阶段,只有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积累量高于CK,40+80和40+120控释肥处理均低于CK。抽穗至成熟阶段,40+80和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积累量均低于CK,40+120控释肥处理高于CK。控释肥处理下水稻的氮素回收利用率均高于CK。40+80和40+100控释肥处理下水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CK,以40+100控释肥处理最高,40+120控释肥处理低于CK。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方面,只有40+100控释肥处理高于CK,40+80和40+120控释肥处理均低于CK。3.相同肥料处理下,钵苗机插种植方式提高了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了稻米加工品质。与毯苗机插方式相比,钵苗机插方式增加了水稻的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度,使得水稻的外观品质下降,但钵苗机插方式下的稻米蛋白质含量高于毯苗机插,有利于改善水稻的营养品质。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低于毯苗机插,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以及最终黏度均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的食味值较低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种植方式下,与CK处理相比,控释肥处理下水稻具有更高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控释肥不仅改善了水稻的加工品质,同时还降低了水稻的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度,提高了其外观品质。与CK相比,控释肥处理有效提高了稻米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热浆黏度,降低了稻米的消减值,有利于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与CK相比,40+80和40+100控释肥处理下的稻米蛋白质含量较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较高,因此,40+80和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的食味值高于CK。40+120控释肥处理下的稻米蛋白质含量高于CK,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较低于CK,故食味值低于CK。综上所述,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在相同肥料处理下,钵苗机插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较好,同时还提高了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改善了稻米品质。3种控释肥配比处理中,40+100天的控释肥配比更能满足迟熟中粳稻生长发育各阶段对养分的需求,能够构建高产群体,保证后期光合产物积累,获得高产,并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优化稻米品质。这表明与毯苗机插方式相比,钵苗机插方式是更利于迟熟中粳稻获得高产的栽培方式,同时在钵苗机插条件下,40+100天的控释肥配比可作为迟熟中粳稻简化施肥的最佳方案。

黄恒[3](2021)在《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侧深施肥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水稻栽培技术之一。深入研明侧深施肥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有利于完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体系,并可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研究以江苏大面积示范应用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泰州兴化市钓鱼镇设置4种基于侧深施肥的氮肥运筹方式,即FM1(100%氮肥侧深施)、FM2(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分蘖期追施)、FM3(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穗期追施)、FM4(35%氮肥侧深施+35%氮肥分蘖期追施+30%氮肥穗期追施),并设置常规精确定量施氮(CFM)和不施氮处理(0N)处理,比较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等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氮肥处理中以FM3产量最高,FM4次之,FM3与FM4的产量无显着差异。两年FM3和FM4的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在2019年达到差异显着水平。其中,FM3处理的两年稻谷平均产量比其他三个侧深施肥处理高2.37%~15.91%,比常规精确定量施肥CFM处理高8.23%~12.61%,两年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1.07%、8.31%。两品种FM2和FM1处理产量较CFM处理差异不显着。水稻群体茎蘖数生育前中期随着基蘖肥与侧深施肥数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多,在生育后期则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且均高于常规对照处理。在生育前中期水稻群体茎蘖数最高的处理为FM1处理,在后期水稻群体茎蘖数则表现为FM3与FM4处理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其他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在5个施氮处理中一次性侧深施氮FM1处理的茎蘖成穗率最低,FM3、FM4与CFM的茎蘖成穗率相对较高且三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在生育前中期水稻SPAD值表现为FM1和FM2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其他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在成熟期则表现为处理FM3和FM4的SPAD差异不显着,但高于其他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4个侧深施氮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各生育阶段均高于CFM处理。在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最高的处理均为FM1与FM2,且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抽穗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最高的处理均为FM3与FM4,且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均高于其他处理。2.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拔节期,水稻氮素积累量最高的处理为FM1与FM2,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最高的处理为FM3与FM4,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播种-拔节期,水稻阶段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吸收速率最高的处理为FM1与FM2,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拔节-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水稻阶段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吸收速率最高的处理为FM3与FM4,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在氮效率方面,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以一次性侧深施氮处理最低,分次且穗期施氮的处理相对较高,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在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中,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最高的处理均为FM3,其次为FM4处理,FM3与FM4处理间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差异不显着,氮素偏生产力差异显着,且除FM3、FM4处理的氮素谷物生产效率与FM2处理、FM3、FM4处理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CFM处理没有显着差异外,FM3、FM4处理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其中,FM3、FM4处理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比常规对照处理高37.54%、26.47%,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高16.59%、14.56%,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高18.83%、14.82%,氮素谷物生产效率分别高2.03%、1.57%,氮素偏生产力分别高9.86%、5.78%。3.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不同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的水稻糙米率与精米率的差异较小,整精米率则以CFM处理最高,南粳9108与南粳5718分别达61.95%和62.47%,其次依次为FM4、FM3、FM2与FM1处理,且各处理间差异达显着水平,但均显着低于CFM处理,较CFM处理降1.22%-6.93%。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以CFM处理最高,0N处理最低,不同侧深施氮处理籽粒长均值、宽均值和长宽比与CFM处理无显着差异,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低于常规对照CFM处理,分别降低了 3.07%~18.93%和0.38%~16.95%,且FM1、FM2与CFM间差异显着。不同施氮处理中,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以FM3最高,其次为FM4处理,两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FM1、FM2及CFM处理,FM2与CFM处理间也没有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FM1处理;食味值最高的处理是0N处理,施氮肥处理中以FM1处理最高,其中南粳9108与南粳5718两品种FM1的食味值分别达76.5与75.9,其显着高于常规对照CFM处理及其余三个侧深施肥处理FM2、FM3与FM4,常规对照CFM处理与FM2处理相当,但显着高于FM3与FM4处理。RVA谱总体表现为,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处理FM1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均高于CFM处理,处理FM2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与CFM处理无显着性差异,FM3和FM4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均低于CFM处理。综合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与品质性状等指标,“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穗期追施”的“一基一穗”侧深施肥法(FM3)与“35%氮肥侧深施+35%氮肥分蘖期追施+30%氮肥穗期追施”的“一基一蘖一穗”侧深施肥法(FM4),利于水稻高产高效生产;“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分蘖期施”的“一基一蘖”侧深施肥法(FM2),利于水稻稳产高效生产;“100%氮肥侧深施”的“一次性”侧深施肥法,利于水稻优质生产(FM1)。各地可根据水稻生产目标及要求,合理选择适宜的水稻侧深施肥方式。

任高磊[4](2021)在《淮北地区不同机插条件下优质中熟中粳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省属黄海农场院士创新试验基地进行。本次试验以优质中熟中粳徐稻9号与南粳5718为材料,设计了宽窄行钵苗机插和等行距毯苗机插2种机插方式,配套了 3种控混肥配方(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各占50%,控释氮肥又由10%短效控释肥和40%长效控释肥混合而成;N1:50%速效氮肥+10%控释期为40天的控释肥+40%控释期为60天的控释肥;N2:50%速效氮肥+10%控释期为40天的控释肥+40%控释期为80天的控释肥;N3:50%速效氮肥+控释期为40天的控释肥+40%控释期为100天的控释肥),以常规尿素定量分施为对照(CK)。系统研究了不同机插条件下不同配方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淮北地区优质中熟中粳机械化种植配套轻简、高效的新型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条件中,同一品种的相同肥料处理下,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相比,宽窄行钵苗机插更具高产优势,产量增幅达2.92%-6.20%。主要因为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生育期长,穗大粒多,群体颖花量大。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均高于或显着高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与CK相比,控混肥N2、N3处理均具有增产优势,产量增幅可达1.60%-8.08%,均以N2处理产量最高。N2、N3处理能协调好产量各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通过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形成足够的群体颖花量获得高产。N2、N3处理在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高于或显着高于CK,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与控混肥N3处理相比,控混肥N2处理在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拥有了更大的高光效物质生产群体,从而产量更高。综上,宽窄行钵苗机插条件下控混肥处理可获得较高产量,其中控混肥N2、N3处理一次性施肥模式产量较高,且N2>N3。2.在本试验条件下,同一品种的相同肥料处理下,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在各生育阶段氮素吸收与积累量和抽穗后水稻叶片氮素转运量及穗部氮素积累量均高于或显着高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回收利用率、百千克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 2.92%-6.20%、0.15%-8.19%、0.80%-8.63%、0.25%-4.52%。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3种控混肥处理氮素积累在各生育阶段有所差异。控混肥N2、N3处理氮素积累量在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均高于或显着高于CK,抽穗后水稻叶片、茎鞘和穗部氮素积累量也高于或显着高于CK。控混肥N2处理在拔节至抽穗阶段有较高氮素积累量,而控混肥N3处理在抽穗至成穗期仍能持续供应养分,使得后期氮素积累量较高。控混肥N2、N3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均高于或显着高于CK,氮素回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11.81%-19.83%、13.15%-21.43%。综上,宽窄行钵苗机插条件下控混肥N2、N3处理对氮肥的利用效率更高,可减少氮素养分的损失。3.在本试验中,同一品种的相同肥料处理下,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改善了稻米的营养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提高了 0.09%-1.07%、0.61%-2.93%和0.17%-2.15%,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5.48%-10.20%,但其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大小值略高,因而外观品质受到影响。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能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优化了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其稻米食味值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无显着差异。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控混肥处理均能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而控混肥N2、N3处理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大小值分别比CK低4.11%-13.85%、3.69%-25.64%、1.16%-19.10%,蛋白质含量比 CK 高 1.28%-7.33%,因而稻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变优。与控混肥N2、N3处理相比,N1处理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和降低了蛋白质含量,而且提高了最高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温度,优化了水稻淀粉RVA谱特征值,食味值最高。综上,宽窄行钵苗机插条件下控混肥处理可改善部分稻米品质;与CK相比,控混肥N2、N3处理可提高稻米加工品质、改善外观品质和提升营养品质,而控混肥N1处理的蒸煮食味品质最佳。综上所述,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比等行距毯苗处理表现更优,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在稻米品质方面,钵苗机插处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优于毯苗机插处理,外观品质及食味值略低。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控混肥N2处理表现优越,一次性施用既能增产增效,又可以节本增益;在稻米品质方面,控混肥N2处理可改善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和提升营养品质,其蒸煮食味品质也较好。故宽窄行钵苗机插配套N2处理一次性控混肥配方的插秧施肥一体化技术更适用于淮北地区中熟中粳的优质高效生产。

蒋伟勤[5](2021)在《钵苗机插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食味粳米的需求越来越大。合理的氮肥施用方式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重要栽培措施,水稻生产上常见施肥方式包括常规氮肥分次施用、测土配方施肥等,但这些方式均需多次施肥。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及人力成本的提高,水稻生产亟需能够实现稳产增产、改善稻米品质的一次性施肥方式。为此,我们于2018~2019年的水稻季(5~10月)开展试验,在钵苗机插及纯氮270kg hm-2施用量下,以优质食味多穗型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材料,将控释肥和常规氮肥以5:5的固定比例组配,控释肥部分则由2种释放期的控释肥以4:1组成,共设置6种组合方式,分别为40%60天+10%40天、40%60天+10%80 天、40%80 天+10%60 天、40%80 天+10%100 天、40%100 天+10%80 天、40%100 天+10%120 天,分别记作 60+40、60+80、80+60、80+100、100+80 和 100+120处理,并以常规分次施肥(CK)为对照,系统比较研究不同控混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群体质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特征的影响,以期筛选适合钵苗机插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高产优质协同的一次性控混肥配方。1.产量及群体质量:相较于CK,南粳9108的100+80处理两年平均增产4.66%,丰粳1606平均增产4.29%,增产的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显着增加,而穗粒数和结实率无显着差异;除2019年的南粳9108外,100+120处理的产量均仅次于100+80处理。80+60、80+100处理两年产量均与CK无显着差异,而60+40、60+80处理则较之显着减产。和CK相比,控混肥处理的氮素供应特征均有利于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改善拔节前的群体光合生产能力。但在拔节至抽穗阶段,相较于CK,仅以100+80和100+120处理的养分供应能够巩固更多的茎蘖成穗,促进穗分化发育,维持或改善水稻个体株型,并提高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势,稳定群体生长率,为抽穗后更高的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奠定基础。故抽穗至成熟阶段,100+80和100+120处理在较高的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下,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CK显着增加5.44%~8.58%。而相较于其它控混肥处理,除拔节前,100+80和100+120处理均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同时较大的群体颖花量也得以形成,“源库”协调增加。因此,100+80和100+120配方一次性施用下的氮素释放特征最有利于迟熟中粳稻高产群体的形成。2.氮素吸收利用:所有处理中,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以100+80和100+120处理最高,较CK增加2.95%~5.64%,而以60+40和60+80处理最低,较CK降低4.2%~8.33%。相较于CK,以100+80和100+120处理在各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和比例与之最为相近。控混肥处理中,100+80和100+120处理在播种至拔节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及比例最低,而在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两个阶段则均最高。拔节至抽穗阶段较多的氮素积累有利于较大群体颖花量的形成和获得高产,上述结果表明这2个处理的氮素释放特征和迟熟中粳稻氮素吸收最为匹配。对于氮素转运,80+100、100+80和CK处理的氮素转运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而100+120处理的值则处于最低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其抽穗后较多的氮素积累表观降低了氮素转运量。对于氮素分配,80+60,80+100,100+80,100+120和CK处理的成熟期穗部氮素积累未表现出显着差异,但因较大的库容,100+80处理单位库容可利用氮素量较其它处理相对下降,这项指标和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关于氮素利用效率,100+80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较CK分别增加3.90%~4.92%、9.42%~11.93%,100+80、100+120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较CK分别增加5.29%~7.21%、5.79%~8.51%。因此,100+80和100+120配方一次性施用下的氮素释放和迟熟中粳稻的氮素吸收最为匹配,有利于促进氮素的吸收积累,改善氮素利用率。3.稻米品质:相较于CK,60+40、60+80和100+80处理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降幅分别为2.52%~4.97%,2.83%~5.63%和2.87%~3.64%,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增幅分别2.63%~8.15%,4.05%~8.75%和4.66%~10.14%,同时改善食味水平,具体表现为食味值、胶稠度及米粉RVA谱中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质构中的黏度均相对提高。其它控混肥处理的上述指标值均与CK相当。对于加工品质,相较于CK,各控混肥处理并未能明显改善之。对于外观品质,所有处理中以80+60和100+120处理较优,以60+40、60+80和100+80处理较差,但100+80处理的垩白度与CK未表现出显着差异。因此,100+80配方一次性施用下有利于改善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的食味品质,实现优质生产。综上所述,在钵苗机插条件下,对于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丰粳1606,100+80处理不仅能实现高产、提高氮素利用率,还能保证稻米品质,尤其是改善食味品质,因此其可以用作钵苗机插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高产优质协同的一次性控混肥配方。

袁嘉琦[6](2021)在《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江淮下游地区稻麦两熟生产已进入了“双迟”模式,导致水稻季内与季节间的温光资源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确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并提出调控技术措施,对水稻高产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兴化市钓鱼镇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穴栽苗数为裂区,设置4个施氮量(No:0kgNhm-2;N240:240kgNhm-2;N300:300kgN hm-2;N360:360kgN hm-2)、3 个穴栽苗数(D3:3 苗、D4:4 苗、D5:5 苗)处理,以适播适栽期(5月29日播种,6月15日移栽)常规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处理(N300D4)为对照(CK),探究氮肥水平与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形成特征、光合物质生产、氮肥利用效率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升苏中地区迟播迟栽粳稻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推迟播期,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其中播种至拔节阶段反应最为敏感。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和总辐射量均下降,其中播种-拔节阶段日均温升高,拔节后日均温下降。随施氮量的提高,迟播迟栽粳稻抽穗期、成熟期均所有推迟,全生育期天数增加,从而使得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及总辐射量提高。(2)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着影响。推迟播期,群体颖花量骤减,两年最高群体颖花量较CK分别降低11.94%和8.12%,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迟播迟栽粳稻最高产量处理为N300D5其次为N360D4,增加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可以大幅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群体颖花量,而施氮量高达360 kgN hm-2时,结实率和千粒重又会大幅降低,产量无法进一步提高。迟播迟栽条件下应先考虑增加基本苗数,再配合适宜的氮肥用量,可以缓解产量损失。(3)推迟播期,粳稻生育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不足,抽穗期高效叶面积占比较低,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快,最终导致生育后期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降低。随施氮量和穴栽苗数的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高氮水平下,水稻生长过旺,群体大,荫蔽严重,群体竞争激烈,导致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下降。(4)推迟播期,粳稻顶三叶叶长缩短,比叶重下降,叶基角和披垂度增加,不利于形成理想受光姿态;一、二次枝梗数及着粒密度下降;茎秆减少一个节间,株高降低。增施氮肥并降低穴栽苗数能够改善迟播迟栽粳稻的株型性状。(5)迟播期,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提高施氮量和穴栽苗数,植株成熟期总吸氮量显着提高,茎叶穗各器官吸氮量呈上升趋势,但穗部吸氮比例下降;随施氮量的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着穴栽苗数的增加,各施氮量下氮素吸收利用率增加,N240和N300施氮量下,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提高,而N360施氮量下每穴5苗处理较每穴3苗和4苗处理的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有所下降。(6)推迟播期,粳稻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变优,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加工品质。氮肥施用量过高,外观品质变劣,在N240处理下外观品质最优。提高施氮量,营养品质变优,蒸煮食味品质变劣。随穴栽苗数的增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变劣,蛋白质含量上升,营养品质变优。中氮低密是改善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的有效栽培措施。

王晓丹[7](2021)在《施肥模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生产过程存在肥料施用不合理、氮肥施用过多和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严重阻碍我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的发展。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关键具有节省肥料施用、减少人工施肥次数及安全高效等优点,是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机插侧深施肥在我国快速发展,本论文探究明确施肥模式对不同类型、季节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旨在为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发展提供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缓释肥机械深施处理不会降低早稻产量。以早稻品种中早39为供试材料,研究缓释肥机械深施、缓释肥人工撒施、尿素人工撒施三种不同施肥方式对机插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颖花分化与退化等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机械深施处理比传统人工撒肥处理产量增加了3.4%,增产的途径是通过增加颖花分化数进而增加每穗粒数。其中缓释肥机械深施增加效果最为明显,比缓释肥人工撒施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12.3%。试验表明,缓释肥机插侧深施肥具有增产效果。2、明确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其中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足够满足双季稻高产所需的氮素。早稻品种为常规籼稻中嘉早17,连作晚稻品种为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研究传统施肥、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不同氮素比例及时期的一基一追等施肥模式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双季稻来说,与传统人工施肥相比,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产量最高,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增加产量,氮素农学效率一次施肥处理高于其它处理。3、明确中穗型和大穗型单季杂交稻适宜的施肥模式存在差异。以大穗型甬优1540和中穗型天优华占为供试材料,以传统施肥为对照,比较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不同氮素比例及时期的一基一追等施肥模式对机插单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穗分化期追施氮肥,甬优1540通过增加穗数和颖花分化数达到最高产量;而天优华占穗期追施氮肥与一次施肥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无显着差异。甬优1540穗期追肥(7:3)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分别比传统施肥、一次施肥和分蘖期追肥(7:3)高12.7%、4.5%和32.2%;天优华占的氮素农学效率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说明在机插侧深施肥条件下生育期长的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穗分化期的氮肥追施效果最好,而普通杂交籼稻品种天优华占则可采用机械一次施肥模式。4、明确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大穗型单季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研究传统施肥、机插侧深一次性施肥、机插侧深施肥:分蘖肥(7:3)、机插侧深施肥:穗肥(7:3)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米品质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施肥,机插侧深施肥:穗肥(7:3)处理增加了整精米率、碱消值和胶稠度,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说明穗期追肥可以改善机插大穗型单季稻碾米品质、蒸煮品质。

车阳[8](2021)在《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对虾田水稻综合生产力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于2019~2020年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稻田综合种养试验基地进行,在稻虾连作模式下以当地主推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5718和天隆粳6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氮肥用量(N)为主区,钵苗栽插密度(D)为裂区。肥料采用本团队研发的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掺混配方,一次性基施使用,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0 kghm-2(N0)、120 kg hm-2(N1)、180 kg hm-2(N2)和240 kg hm-2(N3),设置3个株行距水平:17.9 cm×(23cm+33cm),(D1)、15.5 cm×(23cm+33cm),(D2)和12.4 cm×(23cm+33 cm),(D3)。对照采用当地高产施氮方案,氮肥运筹按照基肥:分蘖肥:穗肥=3:3:4实施,总施纯氮量为240kghm2。系统研究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品质的影响,明确稻虾连作模式下水稻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的最佳组合,为稻虾连作模式下水稻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相同钵苗机插密度下,两品种产量随控混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相同控混氮肥用量下,南粳5718产量随钵苗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最高产量出现在N3D3处理下,为10.39~10.77thm-2,相比CK提高2.85%~4.36%;天隆粳6号在N1、N2下随钵苗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在N3下随密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高产量出现在N3D2处理下,为 10.10~10.28 t hm-2,相比 CK提高 1.51%~2.09%。在相同钵苗机插密度下,两品种群体颖花量随控混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相同控混配方氮肥用量下,随钵苗机插密度提高,南粳5718群体颖花量呈提高趋势,天隆粳6号在N1、N2下随钵苗机插密度提高而提高,在N3下随栽插密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CK相比,南粳5718在N3D3处理下群体颖花量提高了 3.76%~4.55%,天隆粳6号群体颖花量在N3D2处理下提高了1.94%~2.16%。在产量构成方面,在相同控混配方氮肥用量下,两品种千粒重随钵苗机插密度提高而降低,结实率无明显变化规律。相同钵苗机插密度下,随控混氮肥用量提高,两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均呈上升趋势。相同控混配方氮肥用量下,随钵苗机插密度提高,两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呈上升趋势,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在相同钵苗机插密度下,随控混氮肥用量提高,水稻各关键生育时期植株群体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升高趋势、各主要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呈升高趋势,保证了水稻抽穗后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使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有利于高产形成。在相同控混氮肥用量下,随钵苗机插密度增加,南粳5718各关键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各主要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提高,天隆粳6号在N1、N2处理下与南粳5718变化趋势一致,在N3处理下各指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两品种主要生育期含氮率及植株总吸氮量在相同钵苗机插密度下,随控混氮肥用量提高而升高。在相同控混氮肥用量下,随钵苗机插密度提高,两品种植株含氮率呈下降趋势,植株总吸氮量南粳5718各肥料处理下均呈上升趋势,天隆粳6号在N1、N2处理下植株总吸氮量呈上升趋势,在N3处理下植株总吸氮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相同密度下,随控混氮肥用量提高,各处理阶段氮素积累量提高、植株茎鞘与叶片的转运量以及穗中的氮素积累量均提高,相同施肥处理下随密度提高,植株阶段氮素积累量呈上升趋势。在氮素利用效率方面,在相同钵苗栽插密度下,随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素农学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呈上升趋势;相同氮肥处理下,随密度提高,除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呈下降趋势外,植株各项氮素利用效率指标均呈上升趋势。随控混氮肥用量及钵苗栽插密度提高,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及整精米呈上升趋势,加工品质得到改善;垩白粒率及垩白度呈下降趋势,外观品质变优;稻米蛋白质含量增加,营养品质提高;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米饭食味值降低,其中米饭硬度提高,但米饭外观、黏度、平衡度均呈下降趋势,食味品质变差。稻米淀粉粘滞性特征方面,随控混氮肥用量及钵苗栽插密度提高,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及崩解值均呈下降趋势,消减值呈上升趋势,糊化温度方面在不同氮肥和栽插密度处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南粳5718和天隆粳6号分别在N3D3(240kghm2,株距12.4cm)及N3D2(240kghm2),株距15.5cm)处理获得最高产量。综合考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等方面,两品种在N2D3(180kghm2,株距12.4cm)处理下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徐杰姣[9](2021)在《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机插水稻从本世纪初开始在我省推广使用,目前已成为我省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式。机插秧绝大多数为毯状育苗,具有高效省时的优点。但由于播种密度大、生长时间短、秧龄弹性小,在季节紧张的情况下,秧苗素质弱、成苗率低、返青时间长等不利因素被更加地放大,反过来又导致部分生产者来年进一步加大播种量,形成了苗越多、苗越弱的恶性循环,导致本田期施氮量增大,特别是分蘖肥用量过多,严重制约了机插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针对苗弱、秧龄弹性小的问题,生产上展了水稻生长调理剂(简称壮秧剂)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一些生产者又过分地依赖壮秧剂的调节作用,过度地延长秧龄,对秧苗栽后恢复生长产生了一定的隐患。针对机插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我省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镇姚庄村欣农稻麦合作社及泗洪市稻米文化馆,以迟熟中粳水稻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开展了壮秧剂比较、播种量、秧田期施肥、秧龄、每穴栽插苗数、施氮量、分蘖肥施用方法等试验。研究了南粳9108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叶面积系数、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稻米品质等性状,明确了机插水稻南粳9108壮秧培育和氮肥运筹等生产技术,以期为机插水稻绿色、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指标。结果如下:1.壮秧剂比较试验:壮秧剂处理的水稻:1)苗高、茎基宽、根数等秧苗素质均显着优于CK处理。各种壮秧剂处理间秧苗素质差异不大;2)产量均高于CK处理,平均增加13.16%。产量大小顺序为育苗伴侣>育秧绿>杰伟>龙旗;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与CK处理相比及壮秧剂间均无显着差异;4)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较CK处理显着增加10.01%和12.14%,均以育苗伴侣处理最大;5)植株含氮率均低于CK处理,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高于CK处理。吸氮量以龙旗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以育苗伴侣处理最大。2.播种量试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1)秧苗素质显着趋劣,以75g处理最优,200g处理最差;2)产量显着下降,产量、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在75g处理下最高;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下降,以75g处理最大;4)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重显着下降,均以75g处理最大;5)植株含氮率显着提高,但植株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显着降低,植株含氮率以200g处理最高,其它三项指标氮肥利用效率均以75g处理最大。结合秧苗素质及栽插效率等因素,干种子直接播种条件下,每盘播种量以120~125g为宜。3.秧田期施肥试验:秧田期施肥处理:1)显着提高了秧苗素质,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优,无壮+无肥处理最弱;2)显着提高了产量及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大;3)对叶面积系数无显着影响;4)显着增加了植株干物重,以壮+2次肥处理最大;5)显着增加了植株含氮率、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大。4.秧龄试验:随着秧龄的增加:1)秧苗素质显着趋劣,23d处理的株高、茎基宽、根数等指标均最优,38d处理秧苗素质最差;2)产量及构成因素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重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4)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显着增加,以38d处理最大;成熟期植株吸氮量显着降低,以23d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5.每穴栽插苗数试验: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1)产量、植株干物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均以M5处理最大;2)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增加,以M7处理最大;3)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显着下降,以M3处理最大。6.施氮量试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产量先增加后下降,以N20处理最大,每亩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分别以N25处理、N15处理、不施氮处理最大,处理间产量、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显着;2)叶面积系数、植株干物重均先上升后下降,前者以N25处理最大,后者以N20处理最大;3)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显着增加,均以N30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显着降低,以N15处理最大,氮肥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以N20处理最大。7.分蘖肥试验:随着分蘖肥用量的增加:1)壮苗处理的产量呈缓慢下降趋势,N1>N2>N3>N4;弱苗处理的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N3>N4>N2>N1,壮苗各处理产量均高于弱苗对应处理,壮苗的产量较弱苗平均增加13.66%,弱苗产量最高的处理小于壮苗一次施肥处理的产量。壮苗处理的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弱苗,壮、弱苗处理下,产量的提高均依赖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的增加;2)壮苗处理的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1处理最大,弱苗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大,壮苗各处理的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弱苗处理;3)壮苗的成熟期植株干物重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最大,弱苗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3处理最大,壮苗各处理的植株干物重均高于弱苗处理,较弱苗平均增加4.67%;4)壮、弱苗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植株含氮率较弱苗平均增加3.47%;壮、弱苗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呈显着增加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植株吸氮量较弱苗平均增加9.26%;壮、弱苗处理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以N1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以N3处理最大,弱苗处理以N2处理最大。随着分蘖肥用量的增加:1)壮苗处理的整精米率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最大,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3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整精米率较弱苗平均增加0.78%;2)壮、弱苗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均以N2处理最低,壮苗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弱苗处理分别降低3.92%和10.58%;3)壮苗处理的食味值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为最大,弱苗处理的食味值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食味品质显着优于弱苗;壮、弱苗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1-1处理为最大,壮苗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较弱苗处理增加0.39%;壮、弱苗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均呈显着增加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蛋白质含量较弱苗处理增加2.53%;4)壮苗处理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终值黏度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1处理最大,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N2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崩解值较弱苗增加6.07%;壮苗处理的回复值和消减值呈显着增加趋势,以N1处理最低,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低,弱苗处理的回复值和消减值较壮苗降低2.99%,10.23%。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着线性负相关。壮苗水稻一次施用分蘖肥处理产量最高,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优于其它处理。弱苗水稻多次施用分蘖肥,虽能适度提高产量,但也使主要稻米品质指标有变劣的趋势。

张维本[10](2020)在《磷钾镁配比施用对粳稻品种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明不同粳稻品种高产优质的磷钾镁肥最佳喷施量及配比,本研究以软米新品种彦粳软玉1号、优质粳稻品种盐粳219和直链淀粉含量偏高的新品系彦粳4号为试材,根据品种、磷肥、钾肥和镁肥四种因素三个水平共9个处理的正交设计展开大田试验,在孕穗初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磷钾镁肥后,对施肥后粳稻品种生理特性、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全面考察,以探究孕穗期磷钾镁配比施用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具体如下:1、不同处理对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中磷高镁配比施肥后,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显着提高;高磷中镁配比处理后,水稻的产量最高。说明中磷高镁配比,可显着提高水稻叶绿素含量并促进干物质积累,从而使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指标显着提高;在高磷中镁配比条件下,可提高水稻产量。2、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叶绿素含量、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呈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蘖数对产量的直接系数和有效分蘖数通过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系数较大,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也较大,且与产量呈正相关。因此,每穗粒数对增加水稻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3、不同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中磷高镁配比的水稻加工品质最优,高磷高钾高镁配比的水稻食味品质最佳,中钾高镁配比的水稻淀粉RVA谱特征值和蛋白质含量最高,中磷中钾中镁配比的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最低。可见,不同品种和不同施肥配比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4、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相关分析指出,蛋白质含量与压缩面积,直链淀粉含量与最高黏度、崩解值、食味值、和附着性等性状,食味值与饭粒硬度、粒长和长宽比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而直链淀粉含量与最终黏度、回冷值、硬度和饭粒硬度,食味值与压缩距离、附着性、粒厚、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则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垩白度、峰值黏度、整精米率、附着性不仅对食味值的直接系数较大,还分别通过粒厚、最终黏度、蛋白质含量、黏力对食味值产生较大间接影响,且粒厚、蛋白质含量、饭粒硬度与食味值也密切相关。进一步证明品质性状间的复杂关系,在水稻品种的栽培实践中应针对具体目标采取相应的施肥配比,最终获得较好的综合效应。5、产量性状与质构特性的关系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与压缩距离和压缩面积呈显着正相关,因而在品种选育与栽培实践中可通过产量结构因子的合理运筹,改善稻米食味品质。

二、不同肥料种类对水稻强化栽培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肥料种类对水稻强化栽培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苏北黄河故道带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进展
        1.1.1 控释肥概念及类型
        1.1.2 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1.3 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1.4 缓控释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1.5 缓控释肥对水稻氮肥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1.1.6 缓控释肥对稻田环境的影响
    1.2 本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苏北黄河故道带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2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2.2.3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优质食味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2.4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2.5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的影响
        2.2.6 控释尿素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2.3.1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2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光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苏北黄河故道带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抽穗后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控释和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剑叶SPAD值的影响
        3.2.2 控释和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抽穗后剑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3.2.3 控释和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抽穗后剑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剑叶光合能力的影响
        3.3.2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剑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苏北黄河故道带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控释和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4.2.2 控释和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阶段气素积累量和吸收速率的影响
        4.2.3 控释和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4.2.4 控释和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抽穗后茎鞘叶氮素转运的差异
        4.2.5 控释和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氮素积累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4.3.2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氮素转运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苏北黄河故道带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控释尿素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5.2.2 控释尿素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5.2.3 控释尿素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5.2.4 控释尿素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5.3 讨论
        5.3.1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3.2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食味值和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6.1.2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抽穗后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6.1.3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6.1.4 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机插方式发展概况
        2.2 机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控释肥概念及其类型
        2.4 控释肥养分释放特性
        2.5 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穗粒结构
        2.3 茎蘖动态
        2.4 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
        2.5 干物质积累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育期氮素积累量
        2.2 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及比例和氮素吸收速率
        2.3 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
        2.4 抽穗期后茎鞘叶氮素的转运
        2.5 氮素利用率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迟熟中粳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 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
        2.2 外观品质
        2.3 营养品质
        2.4 RVA谱特征值
        2.5 质构
        2.6 食味值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2 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2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1.3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介绍
        2.2 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侧深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5 侧深施肥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6 侧深施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SPAD值的影响
        3.4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5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光合势的影响
        3.6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3.7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的影响
        3.8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光合产物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和比例的影响
        3.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氮素阶段吸收速率的影响
        3.4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氮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稻米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3.4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4.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4 水稻侧深施肥方式的合理选用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淮北地区不同机插条件下优质中熟中粳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水稻机械种植主要栽培方式
        2.2 缓控释肥的应用
        2.3 一次性施肥技术
    3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产量形成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结构
        2.2 穗型结构
        2.3 茎蘖动态
        2.4 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
        2.5 阶段干物质积累
        2.6 群体生长率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利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含氮率
        2.2 阶段氮素积累量
        2.3 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2.4 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差异
        2.5 抽穗后茎鞘、叶氮素转运的差异
        2.6 氮素利用效率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
        2.2 外观品质
        2.3 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2.4 淀粉RVA谱特征值
        2.5 食味值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产量的影响
        1.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利用的影响
        1.3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钵苗机插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钵苗机插技术研究进展
        2.2 水稻上施用缓控释肥的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及产量结构
        3.2 生育期
        3.3 株型
        3.4 茎蘖动态及成穗率
        3.5 光合生产特征
        3.6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4 讨论
        4.1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的产量及群体质量特征
        4.2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植株个体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上部氮素积累
        3.2 叶片SPAD值
        3.3 主要生育期地上部植株含氮率
        3.4 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分配
        3.5 抽穗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
        3.6 氮素利用效率
    4 讨论
        4.1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氮素积累特征
        4.2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氮素利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3.2 RVA谱特征值
        3.3 米饭质构
        3.4 加工品质
        3.5 外观品质
    4 讨论
        4.1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的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4.2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的加工和外观品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控混肥氮素释放调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2 主要研究结论
        2.1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钵苗机插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形成特征
        2.2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钵苗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2.3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钵苗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稻米品质特征
    3 本研究创新点
    4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江苏苏中地区温光资源及水稻播栽期现状
        1.2.2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2.1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2.2 施氮量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3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3.1 播期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3.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4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4.1 播期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4.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5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5.1 播期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1.2.5.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1.2.6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6.1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6.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2章 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及产量特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3.1 生育期进程
        2.1.3.2 气象数据
        2.1.3.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2.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影响
        2.2.2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2.2.2.1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季积温资源的影响
        2.2.2.2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季辐射资源的影响
        2.2.2.2 各处理粳稻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的全年占比
        2.2.3 施氮量和穴栽密度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迟播迟栽和氮肥水平对粳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2.3.2 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章 施氮量及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3.1 茎蘖动态
        3.1.3.2 干物质及叶面积
        3.1.3.3 叶形与叶姿
        3.1.3.4 茎秆物理性状
        3.1.3.5 穗部性状
        3.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3.2.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高峰苗及成穗率的影响
        3.2.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4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各生育阶段光合势的影响
        3.2.5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的影响
        3.2.6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比的影响
        3.2.7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
        3.2.8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3.2.8.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茎部物理特征的影响
        3.2.8.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叶形与叶姿势的影响
        3.2.8.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穗部特征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迟播迟栽粳稻群体动态特征
        3.3.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4.2.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2.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施氮量与穴栽苗数对迟播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3.1 稻米品质
        5.1.3.2 米粉RVA谱特征测定
        5.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加工品质
        5.2.2 外观品质
        5.2.3 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
        5.2.4 淀粉RVA谱特征
    5.3 讨论
        5.3.1 推迟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3.2 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形成的密肥调控效应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迟播迟栽和施氮量对粳稻生育期和温光利用的影响
        6.1.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1.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6.1.4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的影响
        6.1.5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1.6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6.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施肥模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1.1.1 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及问题
        1.1.2 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
    1.2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的特点及优势
        1.2.1 机插侧深施肥的技术特点
        1.2.2 肥料利用率
        1.2.3 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 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生产应用
        1.3.1 机械施肥装置
        1.3.2 肥料类型及特性
        1.3.3 施肥模式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机插侧深施肥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2.2 颖花分化与退化
        2.2.3 干物质积累
        2.2.4 成熟期叶片含氮量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3.2.2 干物质积累
        3.2.3 氮素利用率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单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4.2.2 颖花分化与退化
        4.2.3 干物质积累
        4.2.4 氮素利用率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穗型单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碾米品质
        5.2.2 外观品质
        5.2.3 蒸煮品质
        5.2.4 穗部氮比例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对虾田水稻综合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和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2 稻田综合种养相关研究进展
        2.1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概况
        2.2 稻田综合种养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3 稻虾综合种养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 控释肥与栽插密度相关研究进展
        3.1 控释肥料发展概况
        3.2 控释氮肥和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3 控释氮肥和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4 控释氮肥和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 主要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对虾田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
        2.2 茎蘖数及成穗率
        2.3 叶面积指数及叶面积衰减率
        2.4 生育期群体干物质积累特征
        2.5 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及其比例
        2.6 群体生长率、光合势
    3 讨论
        3.1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对植株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对虾田水稻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含氮率
        2.2 植株吸氮量
        2.3 植株阶段氮素吸收量
        2.4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2.5 氮素转运特征
    3 讨论
        3.1 对水稻氮素积累转运特征的影响
        3.2 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对虾田水稻米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
        2.2 垩白性状
        2.3 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
        2.4 食味值指标
        2.5 RVA谱特征值
    3 讨论
        3.1 对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3.2 对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对虾田水稻产量形成特点的效应
        1.2 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对虾田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效应
        1.3 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对虾田水稻品质特征的效应
    2 稻虾连作模式下控混氮肥与钵苗栽插技术集成应用探讨
    3 本研究创新点
    4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9)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1.1 我国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1.2 江苏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2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1 床土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2 壮秧剂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3 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3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茎蘖动态、分蘖成穗的影响
        1.3.1 基质、壮秧剂的影响
        1.3.2 播种量、秧龄的影响
        1.3.3 密度的影响
        1.3.4 施氮量的影响
    1.4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源库形成的影响
        1.4.1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源的影响
        1.4.2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库的影响
    1.5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物质生产、光合特性的影响
    1.6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根系性状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6.1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根系的影响
        1.6.2 对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7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1 施氮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2 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3 施肥时期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4 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8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8.1 对稻米碾磨品质的影响
        1.8.2 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1.8.3 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1.8.4 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1.9 江苏省机插水稻生产和氮肥施用现状分析
        1.9.1 生产现状分析
        1.9.2 氮肥施用现状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培育
        2.2.1 壮秧剂比较试验
        2.2.2 播种量试验
        2.2.3 秧田期施肥试验
        2.2.4 秧龄试验
        2.2.5 每穴栽插苗数试验
        2.2.6 施氮量试验
        2.2.7 分蘖肥试验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秧苗素质的测定
        2.3.2 茎蘖数的调查
        2.3.3 各器官干物重及叶面积的测定
        2.3.4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测定
        2.3.5 各器官含氮率的测定
        2.3.6 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测定
        2.3.7 稻米营养和食味品质的测定
        2.3.8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壮秧剂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1.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1.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1.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1.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1.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1.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 播种量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2.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2.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2.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2.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2.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 秧田期施肥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3.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3.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3.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3.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3.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4 秧龄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4.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4.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4.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4.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4.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4.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5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5.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5.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5.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5.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5.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6 施氮量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6.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6.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6.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6.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6.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 分蘖肥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3.7.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7.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7.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7.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7.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6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8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生产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秧田期处理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等性状的影响
        4.1.1 壮秧剂比较试验
        4.1.2 播种量试验
        4.1.3 秧田期施肥试验
        4.1.4 秧龄试验
    4.2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3 施氮量试验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4 不同秧苗素质、分蘖肥施用方式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稻米品质、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磷钾镁配比施用对粳稻品种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叶面施肥研究现状
        1.2.2 磷肥研究现状
        1.2.3 钾肥研究现状
        1.2.4 镁肥研究现状
        1.2.5 肥料配合施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设备
    2.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1 生理指标的测定
        2.4.2 产量指标的测定
        2.4.3 品质指标的测定
        2.4.4 理化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的水稻生理特性及其产量性状比较
        3.1.1 叶绿素含量
        3.1.2 干物质积累动态
        3.1.3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4 产量与水稻生理特性间的相关分析
        3.1.5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3.1.6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通径分析
    3.2 不同处理的稻米品质性状比较
        3.2.1 加工品质
        3.2.2 外观品质
        3.2.3 食味品质
        3.2.4 质构特性
        3.2.5 RVA谱特征值
        3.2.6 蛋白质含量
        3.2.7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3.2.8 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3.2.9 食味值与其他品质性状的通径分析
    3.3 产量性状与质构特性的相关性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4.1.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1.3 不同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不同肥料种类对水稻强化栽培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北黄河故道带控释与速效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侯均昊. 扬州大学, 2021
  • [2]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 付正豪. 扬州大学, 2021
  • [3]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D]. 黄恒. 扬州大学, 2021
  • [4]淮北地区不同机插条件下优质中熟中粳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研究[D]. 任高磊. 扬州大学, 2021
  • [5]钵苗机插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效应研究[D]. 蒋伟勤. 扬州大学, 2021(08)
  • [6]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D]. 袁嘉琦. 扬州大学, 2021(08)
  • [7]施肥模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 王晓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8]控混氮肥用量与钵苗栽插密度对虾田水稻综合生产力的影响[D]. 车阳. 扬州大学, 2021
  • [9]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徐杰姣. 扬州大学, 2021
  • [10]磷钾镁配比施用对粳稻品种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D]. 张维本.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不同肥料类型对水稻精耕细作产量和水稻品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