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专利环保墙体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杨威[1](2021)在《多功能生态建筑饰面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三种多功能的生态饰面材料:水泥基柔性饰面板不仅能用于平整的墙面,并且能用于圆柱型、弧形等异形结构建筑工程;高光洁负氧离子释放饰面板块具有高光洁,能释放负氧离子;丙烯酸基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材料节能、轻质、抗压强度好、施工性能好、表面光洁平整、成本低。本产品生态环保、安全健康、能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内外墙等领域。(1)研究了水性水泥乳液基柔性饰面板块的生产工艺,以水泥、粉煤灰、水性丙烯酸乳液为主要原料制备柔性底材并进行工艺涂装,通过实验探索水泥乳液的比例对柔性饰面板块的柔韧性和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以及各种助剂对板材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泥-乳液比例的降低,柔性饰面板块的柔韧性越好,但是板材的拉伸粘结强度却越来越低,当比例达到2:1的时候,能够满足柔性和拉伸粘结强度的条件;加入减水剂可以减少实验用水量,加快水化速率,提高混合浆液的流动性,加入分散剂使混合料有很好的分散效果,各种材料混合均匀,利于板材优质成型,加入消泡剂可以减少气泡的产生,有利于提高板材的强度,具有很好的消泡效果,三种助剂的掺入量为0.1~0.3%;获得水性仿石漆、磁漆、金属漆三种系列的柔性饰面板块并且在工程中得以应用。(2)本实验在水性UV涂料中加入了纳米二氧化硅,并将其作为导气剂,制备了一水性UV为主要成膜物质的负氧离子涂料,在保持板块良好观感的条件下,得到一种能大量释放负氧离子的内墙饰面板块,经过标准检测,样板的负氧离子的释放量高达24700个/cm3,光泽度能达到30度,平整度为0.95mm,远小于2 mm;以广元地区为例,研究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的应用效果,广元市区自然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为35个/cm3到1747个/cm3,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工程应用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能达到29375个/cm3,最低为2371个/cm3,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负氧离子的释放主要受温度、光强、风速风向、房间结构和沙尘等污染物的影响,温度越高和水蒸气浓度越大,负离子的释放量越大。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能达到乡村田野到高山瀑布的效果,相当于在居住和生活空间营造一个森林氧吧,效果理想。(3)本文主要研究了丙烯酸乳液作为基体材料制备复合轻质墙体材料的配方,加入丙烯酸乳液使玻化微珠和水泥砂浆相容,不分层;在固定丙烯酸乳液的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玻化微珠、水泥、粉煤灰等主要原料的量对材料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容重和导热系数的影响,同时添以少量助剂,如减水剂、消泡剂、分散剂等,制备成高分子聚合物水泥浆体。玻化微珠和粉煤灰的含量与抗压、抗折强度呈负相关,与导热系数呈正相关;水泥含量与抗压、抗折强度呈正相关,与导热系数呈正相关。通过对原料配比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实验,制备得到的丙烯酸基复合墙体材料的最佳的原料配比为水泥50%、丙烯酸乳液1%、粉煤灰20%、玻化微珠10%、石英砂19%、减水剂0.2%、消泡剂0.05%、分散剂0.05%,其抗压强度为5 MPa,抗折强度为2.5 MPa,导热系数为0.4514W/(m K),容重为1054 kg/m3。
伍浩良[2](2019)在《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高性能ECC竖向屏障材料研发及阻隔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8YFC1803100、2018YFC180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78100)、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BE2017715)、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No.201606090130)、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No.YBJJ1735)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No.KYLX160242)等课题为依托,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开展了新型竖向屏障材料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ECC的研发,并研究其在典型污染液作用下防渗截污性能的系统性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发了新型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材料,揭示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的工程特性和水化机理。通过室内试验表明: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和易性能良好;其养护28天满足100kPa的强度设计需求;在自来水和污染液作用下的渗透系数均能满足1×10-8m/s的防渗要求;在硫酸钠污染液浸泡作用下,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强度增长;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较水泥-膨润土竖向屏障材料在能耗、CO2排放和价格分别降低8%-79%、84%-85%和15%-17%。通过热反应动力学分析和系列微观测试技术,阐明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的水化特征和污染物的反应机理。结果证明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的水化产物主要为水化硅酸钙(C-S-H)和类水滑石(Ht)。(2)研发了新型ECC竖向屏障材料,查明了氧化镁和天然砂两种材料对ECC宏观力学和微观力学的影响。宏观力学结果表明:提高氧化镁掺量降低ECC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在氧化镁掺量为6%时的ECC获得最大拉伸能力和拉伸强度;增加天然砂的球度S和圆度R削弱抗压强度、拉伸能力、拉伸强度和渗透系数。微观力学结果揭示了,较高的氧化镁掺量可削弱基质强度、基质断裂韧性和拉伸模量,增大基质/纤维界面区,进而削弱最大纤维桥接应力开裂尖端韧性;较小的圆度R和球度S可增大纤维的桥接作用力、尖端断裂韧性和残余能,进而提高极限拉伸强度。掺有6%氧化镁的ECC的力学特性和经济环境效益高于ECC和天然砂ECC。(3)探明了新型的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ECC竖向屏障材料的耐久特性。干湿循环试验测试表明,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质量损失大于水泥基的隔屏障;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在第4级循环开始出现轻微裂缝;到第6级循环结束时试样表皮开始出现少量脱落。提高膨润土掺量降低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的耐久特性,而增加高炉矿渣和氧化镁掺量有利于提高其耐久特性。ECC在自来水干湿循环作用下抗压强度和质量增长,而在尾矿废液作用下抗压强度和质量削弱;经过自来水和尾矿废液循环后的ECC试样的拉伸量均降低,降低量为30%-35%;尾矿废液抑制了ECC的自愈合速度,而提高氧化镁掺量可提高自愈合速度。自愈合产物主要为水化硅酸钙(C-S-H)、碳酸钙(CaCO3)、钙矾石(AFt)和类水滑石(Ht)。(4)获取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ECC竖向屏障材料阻隔典型Pb-Zn污染液和尾矿废液溶质运移参数。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在Pb污染液中的有效扩散系数D*介于8.8×10-10-9.3×10-10 m2/s之间,阻滞因子Rd为10.0-10.7,相应的分配系数kp介于0.0031-0.0034 mL/g;而Zn污染液中的有效扩散系数D*介于6.7×10-10-7.2×10-10 m2/s之间,阻滞因子Rd为10.6-10.9,相应的分配系数Kp介于0.0033-0.0034 mL/kg。ECC的有效扩散系数D*和分配系数Kp值分别为1.0×10-10 m2/s和0.19 mL/g,而氧化镁ECC的有效扩散系数D*和分配系数Kp值分别为5.38×10-11 m2/s和0.186 mL/g。(5)通过现场实体工程应用,验证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的防渗和力学及环境安全性能。通过原位土的室内结果,揭示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的pH、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分别为10.5-10.8、400-680kPa、3.8×10-8-3.2×10-7cm/s。通过原位试验结果证明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的pH和抗压强度均低于水泥土隔离屏障,而渗透系数低于水泥土隔离屏障2-3个数量级;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固定率高于水泥土隔离屏障。
高恒[3](2019)在《轻质条板隔墙开裂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住宅产业化及墙材革新的不断发展,轻质条板作为新型墙体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室内非承重隔墙中。但是由于轻质条板的自身特性,轻质条板隔墙容易出现各种开裂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的美观,墙体的整体性能,还会进一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轻质条板的开裂问题成为制约其在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其裂缝产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轻质条板隔墙裂缝调查情况及其开裂原因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在轻质条板开裂原因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抗开裂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通过对东莞寮步某住宅项目的非承重轻质条板隔墙开裂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对其开裂位置、裂缝形态、开裂层位置等进行调查,分析轻质条板的开裂特征;(2)结合项目调查结果对轻质条板开裂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主要针对轻质条板自身性能、外部环境、设计、施工、辅材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后认为,导致轻质条板开裂的关键因素在于轻质条板的自身干缩;(3)根据项目调查结果及开裂原因,进行了轻质条板防开裂措施相关试验研究,一方面从控制轻质条板自身质量出发降低自身变形,另一方面通过柔性嵌缝方案提升板缝位置的抗开裂能力,二者综合作用,可有效避免轻质条板开裂问题的发生。本论文着力解决轻质条板的开裂问题,有利于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需求,提高建筑质量,减少客户与房地产开发商的矛盾,更重要的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因此,轻质条板隔墙的开裂原因及防开裂对策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黄芳[4](2019)在《广西ST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近几十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对我国基础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强调绿色GDP,环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这对于混凝土砌块砖机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新型墙体材料近些年被国家大力倡导,催生了巨大的环保新型墙体材料市场。这也给予了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制造的专业设备厂商带来了发展机遇。为促使广西ST公司取得更为广阔的市场份额和增长空间,广西ST公司眼下应该对公司所处的外部宏观竞争环境和产业竞争环境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同时对自身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梳理,以便结合未来市场的竞争和发展趋势,设计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确保企业可以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本文以国内外战略研究学者的研究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为论文做了理论的支持,并利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以及价值链分析理论对广西ST公司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和产业竞争环境以及公司内部的资源与能力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同时利用SWOT矩阵,对四种可能的基本战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最终提出了公司应执行“滚雪球”战略,所谓“滚雪球”战略即以产品与营销为中心的同心多元化发展战略最为适宜。坚持以混凝土砌块砖机为核心产品,同时延伸对周边相关配套工程机械专业化发展,利用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加强产品营销服务,开拓市场份额,加强产品科研能力,优化布局当前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坚持以大西南区为大本营,逐步向国内其他地区渗透,同时考虑在越南设置子公司,占据东盟地区的销售小高岭,最终形成以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与售后为一体的工程机械完整体系。为了确保战略得以执行,本文提出了公司应对当前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加强人力资源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以确保战略可以顺利执行。由于自身学术水平有限,在研究深度和准度上还有所欠缺,期望后续的研究者可以继续在本课题基础上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倪梦玮[5](2019)在《新型连栋日光能温室墙体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为了降低长江流域地区塑料温室的空置率,提高园艺设施的土地利用率,依据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以温室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和夏季降低室内蓄积热量为出发点,通过借鉴北方日光温室建造的经验,设计并建造了一座新型温室——连栋日光能温室(SEG)。以连栋塑料温室(PG)为对照,探究该新型温室夏季与冬季室内小气候特点与墙体保温效果、夏季自然通风效果、温室的栽培效果。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麻纤维板的密度为60kg·m-3,便于墙体的施工和建造;同时,黄麻纤维板的导热系数仅为0.147 W·m-1·℃-1,说明黄麻纤维板的隔热保温性能较好,适合做墙体绝热层。泥炭导热系数、蓄热系数和比热容均较大,分别为0.27-0.45 W·m-1·℃-1、5.46-6.04 W·m-2·℃-1、3709 J·kg-1·℃-1,因此,泥炭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松散保温材料用作夹心墙体的中间填充层。(2)针对江苏省长江流域地区塑料温室冬季保温差和夏季降温难的问题,根据该地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设计了连栋日光能温室的后墙结构。温室后跨北侧建有一座蓄热保温墙体,后跨脊高为5.5m,后墙高度为4m,厚度为60cm。后墙分为上下两半段,高度均为2 m,其中,下半段墙体为三层复合异质固定墙体,内侧为24 cm空心黏土砖蓄热层,外层为10 cm聚苯板隔热层,中间为26 cm泥炭保温层;上半段墙体为可拆装的空心墙体,内外两层均为10 cm黄麻纤维板,中间为40 cm空气层。夏季拆卸黄麻纤维板以增大温室通风面积;冬季将其重新安装以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3)夏季试验期间,SEG室内气温平均比PG低2.3℃,最高温度比PG低7.3℃。夏季典型晴天条件下,由于SEG在中午打开了外遮阳,加上通风口面积大于PG,SEG日平均气温比PG低3.0℃,白天平均气温比PG低5.7℃,SEG室内最高温度均未超过3 8℃;SEG在1m、2m和3m高度上的最高温度分别比PG低12.3℃、8.9℃和11.8℃,日平均气温分别比PG低4.3℃、3.5℃和4.0℃;平均相对湿度比PG高8.4%;SEG内部气温均匀度高于PG,湿度均匀度低于PG。典型阴天,两种温室均采用自然通风的降温方式,SEG日平均气温、白天平均气温和夜间平均气温分别比PG 低1.1℃、1.8℃和0.2℃,SEG通风降温效果较好;SEG在1m、2m和3m高度上的最高气温分别比PG 低 1.4℃、1.9℃和 0.3℃,日平均气温分别比 PG低 0.8℃、0.9℃和 0.4℃;SEG 平均相对湿度比PG高6.1%;SEG内部气温均匀度低于PG,湿度均匀度高于PG。(4)冬季试验期间,SEG的日平均气温比PG高2.6℃,SEG最低温度比PG高5.6℃。典型晴天条件下,SEG日平均气温比PG高2.1℃;SEG有效积温比PG高出2.8h ℃-3.0h °℃SEG平均相对湿度比PG高4.0%;SEG平均透光率比PG低13.6%。SEG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分别比PG高0.4℃、0.7℃、0.5℃、1.1℃和1.2℃。典型阴天条件下,SEG日平均气温比PG高2.3℃;SEG有效积温比PG高出17.3 h℃-37.6 h℃;SEG平均透光率比PG低26.3%。SEG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分别比PG高0.1℃、0.6℃、0.8℃、1.4℃和 1.2℃。(5)夏季栽培试验中,SEG内的生菜株高和茎粗分别比PG提高了 41.8%和13.2%;SEG生菜的鲜重和干重分别比PG提高了 220%和222.2%。在冬季栽培试验中,SEG生菜的株高比PG提高了 47.2%,茎粗无显着性差异;SEG生菜的鲜重比PG提高了27.4%,干重无显着性差异。
姜梦娇[6](2018)在《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热工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耗量巨大,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建筑是耗能大户,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40%,建筑节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的、经济的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村镇基础生活服务设施缺乏,住宅设计和建造技术落后,村镇建筑的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现有水平,造成了能源的严重浪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住宅建筑节能水平提升的瓶颈。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绿色节能住宅体系的提出,使得“建筑节能”在村镇地区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文章围绕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喷涂式环保墙体—原竹龙骨组合结构绿色住宅体系的研究与推广示范(项目编号:2016KTZDSF04-02-02)”,开展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墙体热工性能的研究。针对我国寒冷地区村镇住宅的居住特点和需求,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绿色节能环保墙体,即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的方法来研究该墙体的传热特性,提出了适宜于寒冷地区村镇住宅的原竹龙骨组合结构构造体系。首先通过对既有的原竹结构构造技术的解析,总结出原竹龙骨组合结构住宅的节点构造做法,建立适用于寒冷地区村镇范围内的绿色节能住宅体系。其次,比较了外墙自保温、外保温、内保温、夹心保温等不同保温形式的优缺点,根据传热学原理和建筑节能标准,利用原竹结构、保温材料、石膏基灰浆混合料、钢丝网、抗裂砂浆等为基本组成材料,通过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生产流程,设计制作出6种填充不同厚度不同保温材料的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试件。再次,通过实验室控温箱—热流计法来测定上述6种墙体的传热系数,与我国现有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做对比,来论证该新型节能保温墙体是否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得出本文所述墙体内置最佳保温材料的最优厚度,并根据寒冷和严寒地区节能设计标准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要求来设置不同的保温层厚度。最后,对比分析了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传热系数的理论设计值和实验测试值,找出影响该墙体热工性能的因素,提出改善措施,并且对该墙体进行了冷凝验算,为原竹龙骨组合墙体日后的构造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节能墙体,具有自重轻、保温性能好、节约建筑能耗、减少建筑垃圾等优势,开展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墙体住宅体系的研究,是推进我国村镇地区实现“全民节能”的重要举措,能够为我国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的节能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向[1]。
张峰[7](2018)在《空心管嵌入轻质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轻质木质复合材料能够有效减少木质资源的消耗,其具备优良吸音保温特性在建筑墙体材料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空心结构材料具备理想吸音保温性能,是新型绿色墙体材料发展的新思路。因此该研究尝试将空心管嵌入轻质纤维板中,制备力学及保温性能优良的新型绿色墙体材料。该研究将空心PVC管嵌入轻质纤维板中制备空心管纤维板,研究空心管纤维板的物理力学及热学特性,探究其在新型建筑材料上的应用。并以空心管纤维板为结构框架开发具备储能作用的相变填充纤维板及内部存在真空空腔的真空覆膜纤维板,研究相变填充纤维板及真空覆膜纤维板在储能、隔热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并将有限元分析法应用于板材热学仿真分析中。研究结果如下:(1)PVC塑料管嵌入纤维板中能够成功制备结构稳定的空心管纤维板,d=7mm,λ=10%组的空心管纤维板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MOE、MOR与IB分别为385.4 MPa、3.2 MPa 与 0.05 MPa。其导热系数均在 0.06 W/(m K)~0.068 W/(m.K)范围内,并且热传递测试温度变化速率小于对照组,具备一定的保温能力。(2)将聚乙二醇填充到空心管纤维板中,能够制备稳定的相变填充纤维板。相变填充纤维板的导热系数均在0.06 W/(m·K)-0.07 W/(m K)范围内,热传递测试显示相变填充纤维板具有良好的储能及保温特性,降温1h后相变填充纤维板的表面温度高于对照组2℃左右,外径7mm组在降温30min之后观察到最明显的放热现象。(3)利用真空包装袋包裹空心管纤维板然后抽真空的方式能够成功制备稳定的真空覆膜纤维板。真空覆膜纤维板的导热系数均在0.051 W/(m·K)-0.059 W/(m·K)范围内。热传递速率表明真空覆膜纤维板相较于对照组均表现出一定的热传递滞后特性。(4)有限元仿真分析显示空心管纤维板及相变填充纤维板都具有一定的阻碍热流传递的作用。此外,相变填充纤维板墙体在模拟夏季白天5个小时的日晒后,表面温度比混凝土墙体低3.45℃,表现出显着保温隔热特性。
曾鑫[8](2017)在《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国家经济发展,建筑住宅需求上升,墙体材料用量随之增加,但传统墙体材料已不符合节能、低耗的新材料发展趋势。因此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可减少建筑能耗,发挥其节能环保作用。但其也存在防火性能及耐久性能差的缺点,如果发生火灾,不仅造成建筑结构受损,更严重将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研制出一种改进型新型墙体材料——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原材料来源范围广泛,其中的粉煤灰和页岩陶粒具有利废、价格低廉、储存量大等特点,在混凝土砌块中添加粉煤灰和陶粒不仅绿色环保、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能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物中的隔离墙体,与传统墙体材料相比,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防火及耐久性能良好。在本文中对通过采用页岩陶粒、普通硅酸盐水泥、聚丙烯纤维、粉煤灰、双氧水、膨胀珍珠岩为主要成分制作的轻质微孔节能混凝土砌块进行研究。(1)对制作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的配合比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优化得出最佳配合比:水胶比0.35,40.0%水泥,25%页岩陶粒,35%粉煤灰代替水泥掺量,8.0%双氧水,3%膨胀珍珠岩,0.04%减水剂,在此基础上探讨页岩陶粒、粉煤灰及双氧水量的改变对轻质微孔节能混凝土砌块强度、抗冻等性能的作用效果。(2)利用相关仪器设备对混凝土砌块各方面性能探讨研究,涉及混凝土砌块含水率和吸水率、水胶比和双氧水分别与导热系数及表观密度关系、抗冻性、混凝土砌块强度等方面。(3)探讨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强度形成机理及微孔结构形成机理,对轻质微孔节能混凝土砌块水化产物及其形貌利用扫描电镜SEM图像观察,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并优化混凝土砌块,使其能满足新型墙体材料技术规程,在工程应用中得以推广。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9](2016)在《关于印发《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联合会各副会长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材协会、各专业协会: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中国制造2025》,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
权宗刚[10](2016)在《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砌体结构受力行为与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达20多亿平方米,但是节能建筑不足5%。另一方面固体废弃物逐年增多,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2亿吨,这些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和资源的浪费。当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多排密孔的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节能型再生混凝土砌块等新型节能砌块材料,并已逐渐成为节能绿色建筑围护材料发展的方向。针对这两种材料,国内目前尚未进行系统化的结构行为与抗震性能的研究,故本文由这两种材料的生产原料出发,开展原材料、砌块基本性能、砌体和墙体结构性能和抗震性能,以及热工性能的比较研究,为工程应用和市场化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统一应用计算公式,对于满足建筑节能需求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针对节能再生砌块——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和再生混凝土砌块开展系统的研究,通过砌块基本性能、砌体力学性能、墙体抗震性能及热工性能研究,分析了该类砌块、砌体及墙体受力行为,提出节能再生砌块结构设计方法,并给出工程应用建议。本文具体研究内容为:(1)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基本性能试验研究通过对再生混凝土砌块和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原材料性能、砌块基本性能及配套砂浆性能试验,研究了原材料的组成成分及其对砌块强度的影响,研究了砌块及配套砂浆基本力学指标。(2)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砌体试验研究与承载力分析通过对再生混凝土砌块和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砌体抗压性能试验和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掌握了该类砌体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提出了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计算表达式,并对砌体变形性能进行研究,给出了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建议取值。(3)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抗震性能研究设计并制作了5片缩尺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和10片足尺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试件,通过对两种不同砌块墙体拟静力试验测试,观察墙片的工作过程和破坏形态,计算、测试、分析砌块墙体的抗震抗剪性能,抗震性能研究主要包括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变形能力、刚度退化、耗能与延性性能等,建立了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抗震抗剪承载力平均值计算式,并分析了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为正确提出大规格砌块墙体抗震设计方法和全面分析承重节能砌块墙体的地震反应规律和抗震性能提供科学依据。(4)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抗倒塌能力与设计方法研究开展再生混凝土砌块和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抗倒塌能力研究,并提出砌体强度设计指标、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和墙体截面抗震设计方法。(5)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热工性能试验研究针对再生混凝土砌块和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开展了热工性能试验,采用防护热箱法测得其传热系数,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值对比,分析了理论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原因,并对其它热工数据蓄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开展了理论计算,提出了两种砌块适用的热工气候分区建议。(6)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在工程中应用建议通过对两种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点和关键的施工工艺研究,提出了再生混凝土砌块配合比和生产建议,给出了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水平现浇带、构造柱、填充墙墙-柱、墙-梁连接等抗震构造措施和应用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
二、国家专利环保墙体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专利环保墙体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多功能生态建筑饰面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
1.3 柔性饰面板块的研究现状 |
1.4 负氧离子研究现状 |
1.5 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研究现状 |
1.6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路线 |
2.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
2.1.2 主要内容 |
2.2 创新点 |
2.3 技术路线 |
3 水性水泥乳液基柔性饰面板块的生产研究及应用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3.1.2 水泥 |
3.1.3 水性丙烯酸乳液 |
3.1.4 粉煤灰 |
3.1.5 助剂 |
3.1.6 涂料 |
3.2 柔性饰面板块的实验方法 |
3.2.1 柔性底材的制备 |
3.2.2 涂装工艺方法 |
3.2.3 柔性饰面板块基本性能的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泥与乳液比例对柔性饰面板块柔性和强度的影响 |
3.3.2 助剂对柔性饰面板块的影响 |
3.3.3 生产工艺研究 |
3.3.4 柔性饰面板块的性能 |
3.4 工程应用及成果 |
3.4.1 工程应用 |
3.4.2 经济应用分析 |
3.4.3 成果与查新 |
3.5 结论 |
4 一种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的制备及应用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高负离子释放饰面板块检测结果 |
4.2.2 广元市自然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状况 |
4.2.3 负离子饰面墙板的工程应用的效果 |
4.2.4 机理分析 |
4.3 经济应用与成果 |
4.3.1 经济应用分析 |
4.3.2 成果评价与科技查新 |
4.4 结论 |
5 丙烯酸基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5.1 实验部分 |
5.1.1 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5.1.2 轻质保温墙板试验方法 |
5.1.3 性能测定过程及方法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丙烯酸乳液的作用 |
5.2.2 玻化微珠、粉煤灰、水泥配比对复合墙体保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高性能ECC竖向屏障材料研发及阻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字母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现状 |
1.1.2 污染场地防治相关政策 |
1.1.3 污染场地修复及风险管控技术分析 |
1.2 竖向屏障历史及应用 |
1.2.1 竖向屏障技术类型及工艺控制 |
1.2.2 竖向屏障施工工艺及应用 |
1.2.3 竖向屏障施工案例 |
1.2.4 竖向屏障质量控制和工后监测 |
1.3 竖向隔离屏障研究现状 |
1.3.1 竖向屏障工程性质 |
1.3.2 竖向屏障服役性能 |
1.4 竖向屏障材料 |
1.4.1 膨润土 |
1.4.2 高炉矿渣 |
1.4.3 高延性混凝土(ECC) |
1.5 现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与总结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MSB和 ECC竖向屏障试验内容和试验方法 |
2.1 MSB试验材料和制备 |
2.2 MSB试验制备 |
2.3 MSB试验内容及方案 |
2.3.1 坍落度试验 |
2.3.2 无侧限抗压试验 |
2.3.3 柔性壁渗透试验 |
2.3.4 干湿循环试验 |
2.3.5 长期浸泡试验 |
2.3.6 毒性浸出试验 |
2.3.7 土柱化学渗透试验 |
2.3.8 微观测试 |
2.3.9 MSB试验内容小结 |
2.4 ECC竖向屏障墙体材料成分和制备过程 |
2.5 ECC竖向屏障试验内容及方案 |
2.5.1 和易性试验 |
2.5.2 单轴拉伸试验 |
2.5.3 无侧限抗压试验 |
2.5.4 渗透试验 |
2.5.5 自愈合试验 |
2.5.6 断裂韧性试验 |
2.5.7 单纤维拔出试验 |
2.5.8 微观分析试验 |
2.5.9 ECC试验内容小结 |
第3章 MSB和 ECC竖向屏障研发 |
3.1 MSB竖向屏障概述 |
3.1.1 优选设计 |
3.1.2 施工和易性 |
3.1.3 无侧限抗压强度 |
3.1.4 pH和干密度 |
3.1.5 自来水渗透特性 |
3.1.6 硫酸盐和重金属溶液渗透特性 |
3.1.7 硫酸盐和重金属污染液浸泡 |
3.1.8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
3.1.9 MSB竖向屏障讨论 |
3.2 MSB竖向屏障微观机理分析 |
3.2.1 热反应动力学分析 |
3.2.2 X射线衍射分析 |
3.2.3 扫描电镜 |
3.2.4 能谱分析 |
3.2.5 傅里叶红外分析 |
3.2.6 压汞分析 |
3.2.7 MSB竖向屏障机理分析 |
3.3 ECC竖向屏障概述 |
3.3.1 工程和易性 |
3.3.2 抗压强度 |
3.3.3 单轴拉伸特性 |
3.3.4 渗透特性 |
3.3.5 经济环境效应 |
3.3.6 ECC性能评估 |
3.4 ECC竖向屏障机理 |
3.4.1 断裂韧性 |
3.4.2 单纤维拔出 |
3.4.3 微观力学分析 |
3.4.4 MgO-ECC机理分析 |
3.4.5 天然砂ECC机理分析 |
3.5 本章内容小结 |
第4章 MSB和 ECC竖向屏障耐久特性 |
4.1 MSB竖向屏障耐久特性 |
4.1.1 质量损失 |
4.1.2 表观评价 |
4.1.3 无侧限抗压强度 |
4.1.4 pH变化 |
4.1.5 孔隙变化 |
4.1.6 微观产物分析 |
4.2 ECC竖向屏障体耐久特性 |
4.2.1 强度变化 |
4.2.2 质量变化 |
4.2.3 拉伸量变化 |
4.2.4 pH |
4.2.5 孔隙率变化 |
4.3 ECC竖向屏障自愈合特性 |
4.3.1 共振频率RF |
4.3.2 自愈合表征 |
4.3.3 微观分析 |
4.4 本章内容小结 |
第5章 MSB和 ECC竖向屏障溶质运移参数 |
5.1 土柱化学渗透 |
5.1.1 试验原理 |
5.1.2 试验方案和配比 |
5.1.3 DIW冲刷测试结果 |
5.1.4 Pb-Zn溶液测试结果 |
5.1.5 Pb-Zn稳定率 |
5.1.6 渗透压力差 |
5.1.7 化学膜效率系数 |
5.1.8 运移参数 |
5.2 ECC竖向屏障体运移参数 |
5.2.1 裂缝分布 |
5.2.2 渗透液pH和EC |
5.2.3 非开裂渗透 |
5.2.4 开裂条件渗透 |
5.2.5 渗透预测 |
5.2.6 扩散试验 |
5.3 本章内容小结 |
第6章 MSB竖向屏障现场试验 |
6.1 污染场地概述 |
6.1.1 场地概况 |
6.1.2 场地污染历史 |
6.1.3 场地污染修复前 |
6.2 项目工程概况 |
6.2.1 施工工艺 |
6.2.2 现场取样 |
6.2.3 土壤测试结果 |
6.3 室内试验结果 |
6.3.1 含水率 |
6.3.2 pH |
6.3.3 无侧限抗压强度 |
6.3.4 渗透系数 |
6.3.5 重金属和有机物浸出 |
6.3.6 重金属和有机物固定率 |
6.4 现场试验结果 |
6.4.1 含水率 |
6.4.2 pH |
6.4.3 无侧限抗压强度 |
6.4.4 渗透系数 |
6.4.5 重金属和有机物浸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1975-2017年竖向隔离屏障应用统计 |
附录二 现场污染土重金属及有机物浓度 |
附录三 现场污染水测试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
(3)轻质条板隔墙开裂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 研究对象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章 轻质条板隔墙裂缝调查 |
2.1 混凝土裂缝及其形成机理 |
2.1.1 裂缝的基本概念 |
2.1.2 裂缝的分类 |
2.1.3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理 |
2.2 某住宅项目轻质条板隔墙裂缝调研 |
2.2.1 墙体主要开裂位置 |
2.2.2 开裂层钻芯取样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轻质条板隔墙开裂原因分析 |
3.1 轻质条板自身性能因素 |
3.1.1 轻质条板自我干缩 |
3.1.2 轻质条板含水率 |
3.2 外部环境因素 |
3.2.1 温度变化 |
3.2.2 结构沉降 |
3.3 设计因素 |
3.4 施工因素 |
3.5 配套辅材因素 |
3.5.1 粘结材料粘结性不足 |
3.5.2 嵌缝材料抗开裂性不足 |
3.5.3 地缝材料徐变值过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轻质条板隔墙开裂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
4.1 减少轻质条板收缩变形量研究 |
4.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轻质条板隔墙嵌缝位置抗开裂能力研究 |
4.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设计及制样 |
4.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5 柔性嵌缝方案工程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广西ST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技术路径 |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国外战略管理综述 |
1.4.2 国内战略管理综述 |
1.4.3 战略管理模型综述 |
1.4.4 文献综述述评 |
第二章 广西ST公司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
2.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
2.2.1 潜在进入者分析 |
2.2.2 替代品威胁分析 |
2.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2.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2.2.5 行业内部现有竞争者 |
2.3 广西ST公司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
2.3.1 广西ST公司面临的机会小结 |
2.3.2 广西ST公司面临的威胁小结 |
第三章 广西ST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3.1 广西ST公司简介 |
3.2 广西ST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3.2.1 广西ST公司有形资源分析 |
3.2.2 广西ST公司无形资源分析 |
3.3 广西ST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
3.3.1 广西ST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
3.3.2 广西ST公司生产能力分析 |
3.3.3 广西ST公司技术能力分析 |
3.4 广西ST公司内部资源总结 |
3.4.1 广西ST公司优势小结 |
3.4.2 广西ST公司劣势小结 |
第四章 广西ST公司发展战略构建 |
4.1 广西ST公司SWOT分析 |
4.2 广西ST公司总体战略 |
4.3 广西ST公司使命和目标 |
4.3.1 广西ST公司使命 |
4.3.2 广西ST公司目标 |
4.4 广西ST公司竞争战略与商业模式 |
4.4.1 广西ST公司的竞争战略 |
4.4.2 广西ST公司的商业模式 |
第五章 广西ST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与风险防范 |
5.1 组织架构调整 |
5.2 人力资源保障 |
5.3 公司信息化建设 |
5.4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
5.5 广西ST公司经营风险与防范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型连栋日光能温室墙体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长江流域温室构型概述 |
1.1 长江流域温室发展现状 |
1.2 长江流域温室构型发展 |
2 温室墙体研究概述 |
2.1 温室墙体结构研究概述 |
2.2 温室墙体材料研究概述 |
2.2.1 传统墙体材料 |
2.2.2 砌块材料 |
2.2.3 植物纤维材料 |
2.2.4 松散保温材料 |
2.2.5 相变材料 |
2.2.6 泡沫绝热材料 |
3 温室降温技术研究概述 |
3.1 通风降温 |
3.2 遮阳降温 |
3.3 蒸发降温 |
第二章 连栋日光能温室墙体设计 |
第一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墙体材料热工性能测试与分析 |
1 墙体材料选用要求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试方法与原理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第二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及墙体结构设计与建造 |
1 连栋日光能温室及墙体参数设计 |
1.1 温室结构设计方案 |
1.2 墙体设计方案 |
2 连栋日光能温室建造 |
第三章 连栋日光能温室热环境研究 |
第一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温室 |
1.2 参数测量与测量点布置 |
1.3 数据分析理论依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夏季温室内部空气温度变化分析 |
2.2 夏季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分析 |
2.3 夏季温室内部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分布变化分析 |
3 结论 |
第二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冬季室内热环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温室 |
1.2 参数测量与测量点布置 |
1.3 数据分析理论依据 |
1.3.1 日有效积温与积温强度 |
1.3.2 温室透光率 |
1.3.3 墙体热阻、蓄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计算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冬季温室内部温、湿度变化分析 |
2.2 冬季温室光照变化特点分析 |
2.3 冬季温室土壤温度变化特点分析 |
2.4 温室内热量传递分析 |
2.5 墙体温度变化及传热特点分析 |
3 结论 |
第四章 连栋日光能温室应用效果研究 |
第一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栽培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连栋日光能温室夏季栽培应用效果分析 |
2.2 连栋日光能温室冬季栽培应用效果分析 |
3 结论 |
第二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通风降温与墙体保温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温室 |
1.2 试验方法 |
1.3 温室能源消耗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连栋日光能温室夏季自然通风降温效果研究 |
2.2 连栋日光能温室冬季墙体的保温效果 |
3 结论 |
全文讨论 |
1 温室结构设计探讨 |
2 温室墙体结构设计探讨 |
2.1 墙体内外分层 |
2.2 墙体空气夹层 |
2.3 墙体框架热桥 |
3 温室墙体材料探讨 |
4 发展展望 |
4.1 温室结构创新 |
4.2 温室墙体创新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热工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能源形势与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
1.1.2 围护结构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1.1.3 农村建筑能耗现状 |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建筑节能标准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竹材在建筑中的应用 |
1.3.1 原竹用于建筑的优势 |
1.3.2 竹资源与竹质工程材料 |
1.3.3 竹结构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方法 |
1.5.4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2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住宅的节点构造技术 |
2.1 既有的原竹结构建筑的节点构造 |
2.1.1 捆绑连接方式 |
2.1.2 铁钉连接方式 |
2.1.3 竹(木)材的穿斗式节点 |
2.1.4 钢构件的运用 |
2.1.5 既有原竹结构建筑节点构造的综合评价 |
2.2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住宅体系概述 |
2.2.1 柱与基础的连接做法 |
2.2.2 梁柱的连接做法 |
2.2.3 楼板的构造做法 |
2.2.4 梁板柱的连接做法 |
2.2.5 墙体的构造做法 |
2.2.6 墙梁板的连接做法 |
2.2.7 屋架的构造做法 |
2.2.8 门窗洞口的构造做法 |
2.3 细部节点构造做法 |
2.3.1 鱼嘴节点构造 |
2.3.2 T型节点构造 |
2.3.3 十字型节点构造 |
2.3.4 K型节点构造 |
2.3.5 原竹平接节点构造 |
2.4 本章小结 |
3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的构造设计 |
3.1 节能保温墙体 |
3.1.1 单一材料节能墙体 |
3.1.2 复合材料节能墙体 |
3.2 建筑保温材料 |
3.2.1 保温材料的分类 |
3.2.2 常用的建筑保温材料 |
3.2.3 保温板材性能比较 |
3.3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的设计基础 |
3.3.1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
3.3.2 节能标准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要求 |
3.3.3 围护结构传热阻的计算 |
3.3.4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计算 |
3.4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的构造设计 |
3.4.1 适用节能标准分析 |
3.4.2 墙体设计传热阻的计算 |
3.4.3 墙体填充不同保温材料最优厚度的计算 |
3.4.4 填充不同保温材料墙体试件的规格和构造详图 |
3.5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试件的制作 |
3.5.1 轻质防护物料的研制 |
3.5.2 最佳保温材料的选取 |
3.5.3 原竹龙骨的制作 |
3.5.4 施工工艺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4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热工性能测试 |
4.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方法 |
4.1.1 热箱法 |
4.1.2 热流计法 |
4.1.3 红外热像仪法 |
4.2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墙体热工性能的测试 |
4.2.1 实验设备 |
4.2.2 实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
4.2.3 主要技术性能及指标 |
4.2.4 测试步骤及过程 |
4.3 实验数据统计 |
4.4 实验数据分析 |
4.4.1 数据汇总及分析 |
4.4.2 填充不同保温材料墙体的传热阻分析 |
4.4.3 填充石墨聚苯板墙体的最佳保温厚度分析 |
4.4.4 传热阻实测值与设计值对比分析 |
4.4.5 差异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 |
4.4.6 实际工程中原竹结构墙体材料的选用 |
4.5 本章小结 |
5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冷凝分析 |
5.1 冷凝结露问题 |
5.1.1 围护结构的冷凝现象 |
5.1.2 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 |
5.1.3 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 |
5.1.4 围护结构的冷凝检验 |
5.2 满足寒冷地区城镇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墙体冷凝检验 |
5.2.1 防护物料与抗裂砂浆水蒸气渗透系数的确定 |
5.2.2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表面冷凝的检验 |
5.2.3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内部冷凝的检验 |
5.3 满足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墙体冷凝检验 |
5.3.1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表面冷凝的检验 |
5.3.2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内部冷凝的检验 |
5.4 竹材的防霉、防蛀 |
5.4.1 竹材的防霉处理 |
5.4.2 竹材的防蛀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图目录 |
附录2 :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空心管嵌入轻质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质资源及木质复合材料现状 |
1.1.1 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2 木质资源应用现状 |
1.1.3 木质复合材料 |
1.2 建筑墙体材料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墙体材料 |
1.2.2 新型绿色墙体材料 |
1.3 仿真分析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3.1 有限元仿真分析 |
1.3.2 有限元分析在木质复合材料上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及意义 |
2 空心管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空心管纤维板制备 |
2.2.3 空心管纤维板性能测试 |
2.2.4 空心管纤维板导热系数模拟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空心管纤维板形貌 |
2.3.2 断面密度分析 |
2.3.3 吸水性能分析 |
2.3.4 力学性能分析 |
2.3.5 导热系数分析与模拟 |
2.3.6 热传递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相变填充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相变填充纤维板的制备 |
3.2.3 相变材料热学性能测试 |
3.2.4 相变填充纤维板性能测试 |
3.2.5 相变填充纤维板导热系数模拟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相变填充纤维板形貌 |
3.3.2 DSC分析 |
3.3.3 断面密度分析 |
3.3.4 导热系数分析与模拟 |
3.3.5 热传递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真空覆膜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真空覆膜纤维板制备 |
4.2.3 真空覆膜纤维板热学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真空覆膜纤维板形貌 |
4.3.2 导热系数分析 |
4.3.3 热传递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有限元热传导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操作软件及运行环境 |
5.2.2 纤维板模型稳态热分析 |
5.2.3 墙体的稳态热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纤维板模型热学仿真结果 |
5.3.2 墙体模型热学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8)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及概况 |
1.3.1 国外的研究及应用 |
1.3.2 国内的研究及应用 |
1.4 混凝土小型砌块概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2 研究的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
1.6 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性能 |
2.1.1 普通硅酸盐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陶粒 |
2.1.4 减水剂 |
2.1.5 其他材料 |
2.2 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制备工艺 |
2.2.1 试件制作 |
2.2.2 工艺流程 |
2.2.3 外观特征 |
2.3 试验仪器及测定方法 |
2.3.1 试验仪器 |
2.3.2 强度测试方法 |
2.3.3 表观密度测试方法 |
2.3.4 导热系数测试方法 |
2.3.5 SEM测试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原材料配合比的确定 |
3.1 确定配合比准则及方法 |
3.1.1 混凝土试配强度 |
3.1.2 水胶比 |
3.1.3 粗细骨料掺量 |
3.1.4 发泡剂掺量 |
3.1.5 胶凝材料的种类 |
3.2 陶粒掺量与混凝土砌块强度关系 |
3.2.1 改变陶粒掺量混凝土砌块配合比设计 |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粉煤灰掺量与混凝土砌块强度关系 |
3.3.1 改变粉煤灰掺量混凝土砌块配合比设计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正交试验确定原材料配合比 |
3.4.1 正交试验设计 |
3.4.2 原材料配合比的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试验研究及分析 |
4.1 概述 |
4.2 混凝土砌块吸水率与强度关系 |
4.3 水胶比、双氧水对导热系数及表观密度影响研究 |
4.3.1 水胶比、双氧水对导热系数影响研究 |
4.3.2 水胶比、双氧水对表观密度影响研究 |
4.4 水胶比、粉煤灰对龄期强度影响研究 |
4.5 混凝土砌块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
4.5.1 冻融循环前砌块抗压强度 |
4.5.2 混凝土砌块冻融循环试验与分析 |
4.5.3 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砌块质量及强度损失率 |
4.5.4 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砌块质量及强度损失率试验结果分析 |
4.5.5 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砌块导热系数测试试验结果分析 |
4.6 中试情况 |
4.6.1 中试流程及设备 |
4.6.2 中试成果转化和应用情况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微观机理研究 |
5.1 概述 |
5.2 混凝土砌块微孔结构形成机理 |
5.3 混凝土砌块强度机理 |
5.4 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水化产物成份与形貌分析 |
5.4.1 混凝土砌块冻融循环前后水化产物SEM分析 |
5.4.2 改变混凝土砌块发泡剂添加量后水化产物SEM分析 |
5.4.3 改变混凝土砌块陶粒添加量后水化产物SEM分析 |
5.4.4 改变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添加量后水化产物SEM分析 |
5.4.5 不同养护方式的混凝土砌块水化产物SEM分析 |
5.4.6 改变混凝土砌块水胶比后水化产物SEM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展望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关于印发《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成绩与存在问题 |
(一) “十二五”建材工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绩 |
1.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
2. 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获得国家支持 |
3. 一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成效明显 |
4.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与行业奖项 |
5. 建材标准化工作跃上新台阶 |
6. 涌现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
7.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突破性发展 |
(二) “十二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十三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
(一) “十三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
(二) “十三五”时期建材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 |
1. 鼓励协同创新, 发展传统建材产业升级换代技术。 |
2. 加快基础研究, 实现建材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突破。 |
3.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 加速建材行业“两化”融合。 |
4. 全面开发与推广节能环保技术, 促进建材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
5.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以科技为引领促进国际化发展。 |
三、“十三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
(一) 指导思想 |
(二) 基本原则 |
(三) 主要目标 |
四、重点领域及关键共性技术 |
(一) 水泥行业 |
(二) 平板玻璃行业 |
(三)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 |
(四) 建材新兴产业 |
(五) 新型墙体材料行业 |
(六) 混凝土及制品行业 |
(七) 耐火材料行业 |
五、重点工程 |
(一) 实施“强基工程” |
(二) 实施“两个二代”技术装备研发示范工程 |
(三) 实施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 |
(四) 实施建材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推进工程 |
(五) 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及应用示范工程 |
(六) 实施标准创新提升工程 |
(七) 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试点工程 |
(八) 实施“优势产能走出去”国际合作工程 |
六、保障措施 |
(一)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
(二) 争取良好政策环境 |
(三) 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
(四) 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
(五)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六) 拓展国际技术合作 |
(10)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砌体结构受力行为与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新型墙体材料与节能建筑体系发展现状 |
1.3 本研究体系的研究现状 |
1.3.1 节能烧结砌块砌体结构研究现状 |
1.3.2 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2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材料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再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2.1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基本特性试验研究 |
2.2.2 再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
2.3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3.1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原材料性能试验 |
2.3.2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基本性能试验 |
2.4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配套材料性能试验 |
2.4.1 常用砌筑砂浆力学性能试验 |
2.4.2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专用砌筑砂浆力学性能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验设计与制作 |
3.2.2 试验装置 |
3.2.3 试验过程及试验现象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抗压试验 |
3.3.2 抗剪试验 |
3.4 砌体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砌体抗压性能 |
3.4.2 砌体抗剪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抗震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件设计 |
4.3 试验现象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4.1 荷载与位移 |
4.4.2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分析 |
4.4.3 刚度及刚度退化 |
4.4.4 耗能和延性分析 |
4.5 抗震抗剪承载力分析 |
4.6 墙体抗震性能因素分析 |
4.6.1 砌块类型与强度 |
4.6.2 砂浆类型与灰缝厚度 |
4.6.3 竖向压应力 |
4.6.4 高宽比 |
4.6.5 构造柱 |
4.6.6 拉结带 |
4.6.7 门窗开洞 |
4.6.8 施工质量 |
4.6.9 试验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抗倒塌能力与设计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抗倒塌能力分析 |
5.3 设计方法研究 |
5.3.1 砌体强度设计指标 |
5.3.2 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
5.3.3 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
6.1 墙体热工性能指标 |
6.2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热工性能试验 |
6.2.1 墙体热工试验方法 |
6.2.2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传热系数试验 |
6.3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热工性能理论分析 |
6.3.1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传热系数理论计算 |
6.3.2 传热系数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6.3.3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其他热工指标理论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7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在工程中应用建议 |
7.1 引言 |
7.2 再生混凝土砌块配合比及生产建议 |
7.3 新型节能再生砌块墙体组合设计建议 |
7.3.1 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 |
7.3.2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墙体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四、国家专利环保墙体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功能生态建筑饰面材料的研究[D]. 杨威.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高性能ECC竖向屏障材料研发及阻隔性能研究[D]. 伍浩良. 东南大学, 2019
- [3]轻质条板隔墙开裂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 高恒. 深圳大学, 2019(10)
- [4]广西ST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黄芳. 广西大学, 2019(01)
- [5]新型连栋日光能温室墙体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D]. 倪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原竹龙骨组合结构喷涂式环保墙体热工性能实验研究[D]. 姜梦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7]空心管嵌入轻质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制备及性能研究[D]. 曾鑫.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9]关于印发《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J].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居业, 2016(08)
- [10]新型节能再生砌块砌体结构受力行为与抗震性能研究[D]. 权宗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