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喷涂桩复合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

粉末喷涂桩复合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粉喷桩复合地基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叶雷[1](2019)在《粉喷桩加固粉煤灰地层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贫油富煤”的发展中国家,丰富的煤炭资源决定其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煤炭的消费领域主要集中在火力发电,火力发电的附带品粉煤灰在我国的综合利用率较低下。长期堆存于室外灰场的粉煤灰自然形成粉煤灰地层,这种粉煤灰地层属于软弱地基,在粉煤灰堆场上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先按规范要求对其进行加固处理。粉喷桩技术是一种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上都较为广泛的复合地基加固技术,目前用粉喷桩法加固粉煤灰这种特殊软土地层在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上均较少。本文以淮南市上窑镇旧城改造安置区工程项目为背景,通过室内试验分析粉喷桩强度影响因素并确定水泥粉煤灰的最优掺量,粉喷桩复合地基现场静载荷试验分析粉喷桩及复合地基的受力特性,结合静载试验建立有限元三维模型,分析粉喷桩在竖向力作用下的沉降变形,得到桩体各个位置节点的沉降位移量,用以佐证静载试验。本文为粉喷桩加固大体积深厚度粉煤灰地层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标段区堆场粉煤灰的物质组成和级配组成等性质;取样试验表明:本场地粉煤灰氧化钙含量占比3.87%,为低钙粉煤灰,烧失量占比1.44%,属于一级灰,粉煤灰含水率样本平均值为46.5%,粉喷桩加固桩长15m,各种条件均能满足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场地要求。(2)室内试验是粉喷桩设计加固粉煤灰地层的重要依据,通过水泥粉煤灰试块的室内试验研究分析,得到水泥粉煤灰试块的一些基本力学参数;研究了水泥量、龄期、试样形状等因素对粉煤灰试块强度的变化规律。工程应用前的室内试验研究可以帮助确定粉喷桩粉料用量,在节约经济成本上也有很大意义。(3)以现场静载试验为标准确定了粉喷桩及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在对静载试验的Q-s曲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确定双曲线函数公式,对比试验结果发现该公式能较准确的计算粉喷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通过双曲线法大大节省了试验的工作量,为粉喷桩施工前的设计阶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4)基于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利用ANSYS模拟分析软件对粉喷桩桩土进行建模分析,模拟粉喷桩桩-土接触模型在竖向压力作用下桩体各个位置的变形位移及复合地基的沉降,数据统计得到数值分析结果相较于试验结果偏大,但整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考虑实际粉喷桩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可说明现场试验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利用有限元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建模分析是合理可行的。图34 表15 参68

张其胜[2](2019)在《长板-短桩工法加固软土地基路堤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必要寻求更为科学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排水固结法和粉喷桩复合地基法设计理论相对完善,施工快速简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但是两种方法均尚存在其不可避免的不足。结合两者优点的新型软土地基联合处理方法,即长板-短桩复合地基已获成功应用,但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精细化的数值模拟分析尚未深入开展。本文主要针对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和影响因素,开展了三维非线性精细化有限元数值模拟,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通过文献调研和工程调研,扼要介绍了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组成、布置形式、工法特点和施工工序。(2)讨论了目前路堤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3种方法、分析原理,列举介绍了各自的代表性软件,评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其中在利用平面分析法对长板-短桩复合地基开展有限元模拟中,详细介绍了呈空间分布的塑料排水板和粉喷桩的平面应变化方法及其适用条件。(3)基于岩土工程专业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分别构建了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粉喷桩复合地基、塑料排水板处理地基和无处理地基等4种工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型,比较了4种工况地基的沉降、固结特性、稳定安全性和桩土应力比,探究了长板-短桩工法中粉喷桩和塑料排水板各自作用,明确了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受力特点。(4)利用岩土工程专业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建立了长板-短桩复合地基在粉喷桩主要设计参数变化时的多组数值模型,比较分析了长板-短桩复合地基中粉喷桩桩长、桩径和桩间距对地基沉降、侧向位移、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规律。

龙军[3](2018)在《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软弱地基处理问题日益突出,结合水平向加筋垫层和竖直向桩体复合地基的作用特性,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技术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对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但由于其结构组成型式多样,整体作用机理复杂,因此对该软弱地基处置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大面积不均匀公路软弱地基按沉降控制双向增强处治技术”(2006AA11Z104),从理论分析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入手,对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受力变形、固结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各组成部分作用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对路堤-加筋垫层-桩-桩间土整体承载变形特性分析,通过合理假设建立计算模型,考虑加筋垫层的“网兜效应”,在桩土加固区引入等沉面,桩土间的摩阻力采用Berrum公式计算,通过桩和土体单元的静力平衡以及应力变形边界条件,分别求得加筋垫层上下的桩土应力比。其次,针对已有的路堤土拱理论由于选取的不同土拱模型以及考虑塑性状态和塑性点出现位置的差异导致计算结果差别较大的问题,基于Hewlett土拱理论,考虑上部填土黏聚力影响,引入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同时在桩顶处塑性点分析时,考虑土拱外表面和土拱内表面两个应力边界条件的协调,分别确定塑性点出现在拱顶和桩顶时的荷载分担比,取其最小值作为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桩体荷载分担比,并通过一工程实例验证本方方法的可行性。将水平加筋垫层简化为弹性地基上的薄板,当路堤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量较小时,采用小挠度薄板理论分析,分别采用基于功的互等定理和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求解薄板小挠度解,工程实例计算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当路堤填土过高或是软弱地基性状太差,导致沉降过大时,水平加筋垫层产生过大的挠曲,此时应用大挠度薄板理论分析,采用变参数迭代法,其收敛效果好,先将方程和边界条件无量纲化,将迭代后求解结果回归量纲表达式,求得薄板大挠度解,计算一工程实例,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考虑负摩阻力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影响,分别对中性点上下桩体进行分析,采用更接近实际工况的三折线模型模拟桩和土体下沉时由于势能减小导致的桩土界面的相互作用,基于能量法原理,分析桩单元得到节点力与节点位移方程组,采用迭代法求解方程,得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桩土荷载分担比、桩身轴力分布、桩体中性点位置和桩侧摩阻力分布。再次,对路堤-加筋垫层-桩-桩间土整体分析,结合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各组成部分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荷载从路堤往下传递至桩土加固区过程中荷载传递路径和变形协调,求解路堤的变形沉降量、桩和桩间土沉降量和荷载分担情况、桩身轴力分布、中性点位置、桩侧摩阻力。采用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将路基在水平向和竖直向分别划分网格,结合初始条件,确定网格结点任一时刻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孔隙水压力,由Carrillo理论确定地基固结度,进而分析路堤-加筋垫层-桩-桩间土受力变形的时效特性。最后,由相似理论原理设计9组室内模型试验,从承载力、沉降、固结方面分别对土工格室加筋垫层、砂井、碎石桩、柔性桩复合地基效用进行分析,同时将其组合,对路堤下“土工格栅+碎石桩”、“土工格室+碎石桩”、“土工格栅+柔性桩”、“土工格室+柔性桩”作用效用进行对比分析,获得有益工程应用的结论。

杨超[4](2014)在《粉喷桩加固公路软土地基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水泥系粉喷桩法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以来,作为加固软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公路软土地基的加固,同时粉喷桩法的设计理论与工程试验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由于地基土力学参数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粉喷桩法失败的工程案例也屡见不鲜,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粉喷桩加固道路软基的设计计算方法仍处于半经验半理论的水平;(2)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粉喷桩法质量控制体系;(3)粉喷桩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并不完善;(4)路基填料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影响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引起工程界的普遍重视。因此,对粉喷桩加固公路软土地基进行系统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实践价值。本文在综合分析和归纳目前国内外关于粉喷桩理论与粉喷桩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如下成果:(1)通过深入分析粉喷桩法的基本理论与加固软土地基的机理,结合我国目前现行规范和工程实践,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粉喷桩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2)对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全面探讨,给出了粉喷桩加固公路软土地基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3)对国内外关于粉喷桩复合地基稳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与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将路堤填料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进而对公路粉喷桩复合地基路堤填料的选择提出了建议。(4)结合一个采用粉喷桩加固公路软基的的失败案例,开展应用研究,通过计算与分析,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文观明[5](2014)在《粉喷桩在安乡大道粉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粉喷桩桩复合地基因其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振动小、工期短、噪音低、无污染、造价相对较低等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软基加固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工程实践,工作机理的研究还比较滞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粉喷桩加固安乡大道地基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粉喷桩加固粉土的机理和设计计算理论等开展研究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安乡大道地基粉土进行了水泥室内配合比试验,研究不同水泥剂量和不同龄期的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并确定了水泥掺入比。(2)从水泥土的加固机理和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出发,阐明了粉喷桩加固软土的机理,揭示了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本质是桩和桩间土共同受力,并探讨了垫层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和预压法与复合地基联合处理软基的机理。(3)结合地质勘查报告,针对当地的粉土分布特性,按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的步骤,制定了安乡大道粉喷桩加固方案。(4)通过静载试验测定了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结果表明,单桩和复合地基均满足设计强度要求。通过现场路基弯沉试验试验,获知加固后地基强度显着提高。上述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同时表明粉喷桩加固效果良好。(5)运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粉喷桩复合地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标准轴载下复合地基加固区的弯沉值,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复合地基的影响。

马坤[6](2013)在《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工程建设中会经常遇到软弱地基,其承载力满足不了建筑物的建造要求。为了满足建筑物上部结构对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变形要求,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复合地基来进行地基处理。复合地基根据竖向增强体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三类。粉喷桩复合地基是柔性桩复合地基的一种,它在施工时无噪音、无振动、无土体位移、无废水污染、对环境影响小,而且施工简便、成本低、工期短。该技术在软土地基加固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在郑州地区,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的应用较少,而且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应用较多,在房建工程中应用较少,其加固机理、破坏机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完善,在实际工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本文研究了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破坏模式,阐述了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以郑州市山水生态城住宅小区中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为工程实例,计算了单桩以及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确定了桩径、桩长、桩间距、面积置换率、固化剂掺入量等设计参数。通过现场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验证了有关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同时总结阐述了粉喷桩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有关结论为郑州地区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陈海阳[7](2012)在《储罐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及其地基处理》文中指出储油罐储存着易燃、易爆的液态介质,一旦在地震作用下破坏或因为地基处理不当产生大量不均匀沉降使罐底板裂开,很有可能会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及毁灭性的次生灾害。因而储罐地震作用响应和储罐软土地基沉降是目前储油罐大型化发展后的两个主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考虑了地基与储罐相互作用,液体与储罐之间的耦合问题,建立立式圆柱形无锚固储罐的罐-液-地基整体数值模型,研究不同容积储罐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以便为以后储罐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储罐地震作用响应部分结论将储罐划分为大、中、小三种容积,用FLAC3D岩土工程软件,选用小罐时充水预压法、中罐时粉喷桩复合地基法、大罐时预制桩桩基等三种地基处理方法,研究储罐软土地基的渗透固结特性和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应的储罐地基沉降特性,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全文的工作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在储罐抗震研究方面理论及试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三种地基处理方法各自的沉降计算理论和沉降计算方法。2、针对储罐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特点,总结了储罐动力响应的基本方程、流体运动基本方程和罐-液耦合系统的有限元方程;介绍了地基沉降数值计算采用的土体本构模型,总结了储罐地基变形允许值,为论文奠定理论基础。3、应用ADINA有限元软件,考虑罐-液耦合及储罐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建立了不同的储液高度下,八种不同尺寸储罐的有限元模型,提出变形参数K,分析总结了不同容积的储罐在不同储液高度下的储液晃动波高、罐壁应力、罐壁加速度峰值等的变化规律。4、对储罐底板节点及对应液体节点进行了竖向位移时程分析和应力分析,总结了尺寸效应对储罐底板提离的影响规律,并验证了储罐底板的提离机理。5、阐述了地震作用下储罐地基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了不均匀沉降下的储罐特性,得出要减小储罐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需要采用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6、用FLAC3D软件研究了充水预压法加载速率对储罐地基沉降和侧向变形的影响,总结了加载速率和超孔隙水压力形成和消散的关系,并对合理储罐间距下的群罐冲水预压加载的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寻求合理的群罐加载方式。7、用FLAC3D软件建立了粉喷桩复合地基模型,研究了粉喷桩复合地基桩长、桩间距以及桩体强度对储罐全罐地基附加应力、沉降、分层沉降和侧向位移变形的影响。8、运用FLAC3D建立了PHC管桩单根桩、4根群桩、9根群桩在一次性加载和分级加载下的沉降模型,分析了群桩效应以及不同根数下群桩沉降和桩土相对位移。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储罐的抗震设计和软基的设计与处理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和数值验证,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俞皓[8](2010)在《粉喷桩在江阴港区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粉喷桩是软基处理中常用的一种加固技术,由于其对环境影响很小、施工简便、工期短、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江阴港区铁路试验段软土路基粉喷桩软基处理工程为依托,针对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技术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粉喷桩水泥土的加固机理和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出发,阐明了粉喷桩加固软土的机理。系统总结和论述了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思路、设计计算内容及其对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为确定实际工程中粉喷桩合理的水泥掺入量,通过水泥土室内配合比试验对影响水泥土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成果表明影响水泥土强度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水泥掺入量与龄期。通过粉喷桩单桩载荷试验研究了单桩承载力特性。运用双曲线法推算了单桩极限承载力,并对单桩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现场荷载试验对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本工程粉喷桩复合地基荷载与沉降的关系曲线,并应用回弹法和相对变形法确定了本工程的复合地基承载力。通过现场对粉喷桩钻探取芯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获知粉喷桩强度随深度增加而变低,但均满足设计强度要求。通过上述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法及采用参数的合理性,同时表明该试验段粉喷桩加固效果良好。在试验段选取六个断面进行了路堤施工沉降观测,获取荷载-沉降-时间曲线,探讨了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发展规律,采用指数曲线法(三点法)、双曲线法对沉降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并对各监测断面的工后沉降进行了预测。实测和预测结果显示路基施工沉降和工后沉降都较小,能满足设计要求。运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天然软土地基和粉喷桩复合地基的三维模型,对比分析了路堤分层填筑过程中地基的沉降。最后在总结论文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张豪[9](2009)在《高速公路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土木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粉喷桩复合地基技术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地质条件及粉喷桩复合地基本身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对其认识仍处于探讨与研究之中,且粉喷桩复合地基主要集中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南、湖北等省的软土地区,而在黄河冲积区域如山东地区的应用较少,故缺乏相应的设计施工经验。因此,本文拟从理论分析及工程试验两方面入手,对黄河冲积流域的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理论、工程施工与质量检测进行全面探讨。本文首先利用溶解-析出理论剖析了粉喷桩的成桩本质,并由此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然后将粉喷桩对土体的作用视为平面轴对称问题,从而利用圆孔扩张理论,并考虑扩张影响半径的大小,分两种情况分别导得了桩土应力比和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粉喷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而后,对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的全过程进行了探讨,包括沉降及稳定性计算等,并基于几种常见的“S”型成长曲线模型,引入“组合预测”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变权重组合预测方法,导得了能预测粉喷桩软土路基任一时刻沉降值的变权重组合“S”型成长模型及相应的解答,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最后,依据理论分析过程,针对山东黄河冲积地区的工程特点,结合津汕高速公路某软土路基工程实践,对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工程实践的效果,提出了一套针对黄河冲积流域地区的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流程,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江立群[10](2009)在《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地基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粉喷桩复合地基已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但其理论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桩土应力比测试试验以及水泥土室内强度试验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表明地基处理后其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得到明显改善,验证了设计计算的合理性和施工加固效果的可靠性,以期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有一个比较客观可靠的说明,并提出粉喷桩单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单元方法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进行分析,反映出桩周土分担荷载作用以及桩土应力比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基本符合实测结果,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优化方法是使目标函数在控制条件下达到最小值的方法,借鉴ANSYS一阶优化方法,基于目标函数对设计变量的敏感程度,对粉喷桩复合地基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在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以水泥用量为目标函数,分析设计变量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的影响程度,计算得出设计变量桩长、置换率和水泥掺入比三者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同时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类似工程地基处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粉喷桩复合地基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喷桩复合地基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粉喷桩加固粉煤灰地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粉煤灰及粉煤灰地层的研究现状
        1.2.2 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粉喷桩加固粉煤灰地层机理及设计方法
    2.1 粉喷桩加固粉煤灰地层的基本理论
        2.1.1 加固粉料与粉煤灰的物质组成
        2.1.2 粉料与粉煤灰的反应机理
    2.2 粉煤灰与水泥的继续作用
        2.2.1 凝硬反应
        2.2.2 钙化反应
    2.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及验算方法
        2.3.1 选定桩型
        2.3.2 粉喷桩的平面布置
        2.3.3 粉喷桩及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3 粉喷桩加固粉煤灰地层室内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室内试验方法
        3.2.1 主要试验设备仪器
        3.2.2 粉煤灰土样
        3.2.3 粉喷桩加固粉料和外掺剂
        3.2.4 水泥加固粉煤灰试件的配比
        3.2.5 堆场粉煤灰的含水率
        3.2.6 水泥粉煤灰试样的制备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直剪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粉煤灰试块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粉喷桩加固粉煤灰地层静载试验
    4.1 粉喷桩加固粉煤灰地层工程概况
    4.2 粉喷桩静载试验目的
    4.3 试验依据
    4.4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4.4.1 加载反力装置
        4.4.2 试验方法及承载力确定
        4.4.3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双曲线函数的拟合
    4.6 本章小结
5 粉喷桩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5.1 概述
    5.2 粉喷桩桩-土接触有限元模型
        5.2.1 土体本构模型
        5.2.2 模型参数选取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求解
    5.4 有限元结果分析
        5.4.1 单桩承载力试验模拟结果分析
        5.4.2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长板-短桩工法加固软土地基路堤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塑料排水板处治软土地基研究
        1.2.1 塑料排水板预压法的发展和特点
        1.2.2 塑料排水板预压加固原理
    1.3 粉喷桩处治软土地基研究
        1.3.1 粉喷桩的发展和特点
        1.3.2 粉喷桩加固原理
    1.4 长板-短桩工法加固软土地基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长板-短桩工法简介
    2.1 概述
    2.2 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组成
    2.3 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布置
    2.4 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施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板-短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方法探讨
    3.1 概述
    3.2 平面变形分析法
        3.2.1 塑料排水板的平面简化
        3.2.2 粉喷桩的平面简化
        3.2.3 代表性软件PLAXIS简介
    3.3 平面变形-空间渗流分析法
        3.3.1 平面变形-空间渗流固结理论
        3.3.2 代表性有限元程序PDSS简介
    3.4 空间变形-空间渗流分析法
        3.4.1 比奥三维固结理论
        3.4.2 代表性软件PLAXIS3D简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板-短桩工法加固软土地基路堤效果初探
    4.1 概述
    4.2 塑料排水板和粉喷桩在PLAXIS3D软件中的模拟实现
    4.3 数值模型的构建
        4.3.1 几何模型
        4.3.2 材料模型和参数
        4.3.3 网格划分
        4.3.4 边界条件和施工工序
    4.4 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空间变形、空间渗流的特征
        4.4.1 沉降分布规律
        4.4.2 超孔隙水压分布规律
    4.5 不同加固方式处治效果、规律对比
        4.5.1 沉降规律
        4.5.2 地基侧向位移
        4.5.3 超孔隙水压力
        4.5.4 路堤稳定安全性
        4.5.5 桩土应力比
    4.6 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特点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的影响分析
    5.1 概述
    5.2 桩长对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5.2.1 地基沉降
        5.2.2 地基侧向位移
        5.2.3 地基超孔隙水压力
    5.3 桩径对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5.3.1 地基沉降
        5.3.2 地基侧向位移
        5.3.3 地基超孔隙水压力
    5.4 桩间距对长板-短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5.4.1 地表沉降
        5.4.2 地基侧向位移
        5.4.3 地基超孔隙水压力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复合地基概述及其分类
    1.2 竖向桩体复合地基应用研究现状
        1.2.1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
        1.2.2 柔性桩复合地基
        1.2.3 刚性桩复合地基
        1.2.4 多元桩复合地基
    1.3 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应用研究现状
    1.4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应用研究现状
        1.4.1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应用现状
        1.4.2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1.4.3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研究
        1.4.4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固结特性研究
        1.4.5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2.1 概述
    2.2 路堤土拱效应分析
    2.3 水平加筋垫层承载特性
        2.3.1 土工合成材料的效用
        2.3.2 褥垫层的效用
        2.3.3 水平加筋垫层加固机理
        2.3.4 水平加筋垫层承载变形特性
    2.4 竖向桩体承载特性
        2.4.1 散体材料桩承载特性
        2.4.2 刚性桩承载特性
        2.4.3 柔性桩承载特性
        2.4.4 多元复合地基承载特性
    2.5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特性
        2.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2.5.2 受力变形分析
        2.5.3 计算方程求解
        2.5.4 工程实例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路堤土拱效应分析
    3.1 概述
    3.2 土拱效应分析
        3.2.1 土拱模型改进
        3.2.2 土体塑性理论分析
        3.2.3 土拱效应分析
    3.3 算例验证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薄板理论的水平加筋垫层分析
    4.1 概述
    4.2 基于功的互等定理分析
        4.2.1 功的互等定理
        4.2.2 薄板计算模型
        4.2.3 薄板功的互等定理分析
        4.2.4 算例验证
        4.2.5 参数分析
    4.3 薄板有限差分法分析
        4.3.1 有限差分法分析
        4.3.2 薄板计算模型
        4.3.3 有限差分法方程解答
        4.3.4 算例分析
        4.3.5 参数分析
    4.4 大挠度薄板理论分析
        4.4.1 计算模型及基本微分方程
        4.4.2 基本微分方程求解
        4.4.3 算例验证
        4.4.4 参数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
    5.1 概述
    5.2 基于能量法的桩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
        5.2.1 计算模型建立
        5.2.2 桩体边界条件确定
        5.2.3 能量法基本原理
        5.2.4 桩体能量法分析
        5.2.5 桩间土体分析
        5.2.6 协调方程
        5.2.7 方程求解
        5.2.8 工程实例分析
    5.3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
        5.3.1 路堤内土拱效应分析
        5.3.2 水平加筋垫层的薄板理论分析
        5.3.3 桩体复合地基能量法分析
        5.3.4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计算
        5.3.5 算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时效特性分析
    6.1 概述
    6.2 土体固结分析
        6.2.1 桩间土体固结有限差分法分析
        6.2.2 桩间土体固结度计算
    6.3 桩体时效特性分析
    6.4 考虑时效的桩土应力比计算
    6.5 考虑时效的沉降计算
    6.6 工程实例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7.1 概述
    7.2 相似理论
        7.2.1 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
        7.2.2 相似理论三大定理
        7.2.3 相似准则导出方法
    7.3 基于相似理论的模型试验设计
        7.3.1 模型试验的相似准则
        7.3.2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7.3.3 试验相似条件确定
        7.3.4 试验材料选取
        7.3.5 试验装置
        7.3.6 试验仪器布置
        7.3.7 试验方法
    7.4 试验成果分析
        7.4.1 载荷试验成果分析
        7.4.2 实测应力分析
        7.4.3 孔隙水压力测试成果分析
    7.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粉喷桩加固公路软土地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粉喷桩法概述
        1.1.1 粉喷桩的性能
        1.1.2 粉喷桩法技术的优点
    1.2 粉喷桩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3 我国软土的定义及沿海地区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4 影响粉喷桩软基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1.5 粉喷桩技术最新动态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粉喷桩加固软土机理及设计方法
    2.1 粉喷桩加固软土机理
        2.1.1 水泥与软土的物质组成
        2.1.2 水泥与软土的反应机理
        2.1.3 水泥-软土反应典型特征
    2.2 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
        2.2.1 道路软基粉喷桩设计一般要求
        2.2.2 粉喷桩及其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2.2.3 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思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质量控制
    3.1 材料控制
    3.2 机具控制
    3.3 地层含水量
    3.4 水泥土配合比
    3.5 工艺性试桩
    3.6 施工工艺
    3.7 质量检验
    3.8 路堤填筑
    3.9 沉降监测和侧向位移监测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稳定性分析
    4.1 粉喷桩复合地基稳定性分析方法
        4.1.1 Broms 法
        4.1.2 日本规范法
        4.1.3 Kitazume 法
        4.1.4 国内方法
    4.2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路堤填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2.1 算例分析
        4.2.2 填土材料的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喷桩加固公路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研究
    5.1 地质勘查与室内试验结果
        5.1.1 地层分布
        5.1.2 各地层物理力学参数
        5.1.3 原位测试结果
        5.1.4 淤泥质地层及堤底表土的处理要求
    5.2 粉喷桩设计
        5.2.1 粉喷桩加固土层的设计参数
        5.2.2 粉喷桩设计计算
    5.3 粉喷桩承载力检测
        5.3.1 检测结果
        5.3.2 检测结果分析
    5.4 工程问题与原因分析
        5.4.1 工程问题
        5.4.2 原因分析
    5.5 沉降计算与稳定性计算
        5.5.1 填土面沉降计算
        5.5.2 路堤稳定性计算
    5.6 路堤边坡防护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粉喷桩在安乡大道粉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粉土的性质及常用加固方法
        1.2.1 粉土的性质
        1.2.2 粉土的加固方法
    1.3 粉喷桩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4 粉喷桩的研究现状
        1.4.1 施工工法
        1.4.2 试验研究
        1.4.3 沉降固结理论
        1.4.4 数值计算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粉喷桩复合地基理论
    2.1 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1.1 水泥加固土的原理
        2.1.2 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2.2 粉喷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和形成条件
        2.2.1 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
        2.2.2 复合地基形成条件
    2.3 粉喷桩的破坏形式
    2.4 垫层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2.4.1 刚性基础下的柔性垫层
        2.4.2 柔性基础下的刚性垫层
    2.5 预压法与粉喷桩联合处理地基的机理
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及应用
    3.1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步骤
    3.2 工程概况
    3.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3.3.1 单桩承载力计算
        3.3.2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计算
    3.4 粉喷桩复合地基附加应力计算
        3.4.1 应力扩散法
        3.4.2 等效实体法
        3.4.3 当层法
        3.4.4 改进Geddes法
    3.5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3.5.1 加固区土层压缩模量S_1的计算
        3.5.2 下卧层土层压缩模量S_2的计算
    3.6 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安乡大道的设计计算
4 粉喷桩加固安乡大道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水泥土室内试验
        4.2.1 试验概况及结果
        4.2.2 龄期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2.3 水泥掺入比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3 桩的承载力试验
        4.3.1 单桩静载试验
        4.3.2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4.3.3 土基弯沉试验
5 粉喷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5.1 ADINA有限元软件的简介
    5.2 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5.2.1 土体的本构模型
        5.2.2 土体的强度理论
    5.3 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5.3.1 确定弯沉值
        5.3.2 模型的基本假设
        5.3.3 模型的建立的步骤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4.1 粉喷桩复合地基计算分析
        5.4.2 与未加固处理的结果对比
        5.4.3 垫层厚度的影响
        5.4.4 垫层刚度的影响
        5.4.5 桩长的影响
        5.4.6 桩间距布置的影响
    5.5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复合地基
        1.1.1 概述
        1.1.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1.3 国内外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 粉喷桩复合地基概述
        1.2.1 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内容
2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基本理论
    2.1 概述
    2.2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2.2.1 水泥的水解、水化作用
        2.2.2 粘土颗粒与水泥水化物的作用
        2.2.3 碳酸化作用
        2.2.4 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2.2.5 水泥土的工程特性
        2.2.6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
    2.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2.4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2.4.1 单桩承载力计算
        2.4.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5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2.5.1 桩土复合层本身压缩变形S1的计算
        2.5.2 下卧层压缩量S2计算
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与检测
    3.1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
        3.1.1 粉喷桩设计的注意事项
        3.1.2 粉喷桩的设计方法
    3.2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施工
        3.2.1 机械设备
        3.2.2 材料组织
        3.2.3 施工流程
        3.2.4 施工质量控制
        3.2.5 粉喷桩复合地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3 粉喷桩复合地基检测
4 粉喷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4.1 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
        4.1.1 工程概况
        4.1.2 地质条件
        4.1.3 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
        4.1.4 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2 现场试验方案
        4.2.1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4.2.2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
        4.2.3 低应变动测
    4.3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4.3.1 34#楼试验结果及分析
        4.3.2 38#楼试验结果及分析
        4.3.3 43#楼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储罐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及其地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罐的地震作用响应
        1.2.2 储罐的软土地基处理及沉降计算
        1.2.3 储罐和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1.2.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储罐地震动力响应和地基沉降相关理论
    2.1 ADIAN 简介及储罐地震动力响应动力方程和计算方法
        2.1.1 ADINA 简介
        2.1.2 储罐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方程及计算方法
        2.1.3 流体运动基本方程
        2.1.4 储罐-液体耦合系统有限元方程
    2.2 FLAC3D 简介及沉降计算模型的本构理论和储罐地基变形允许值
        2.2.1 FLAC3D 简介
        2.2.2 模型本构理论摩尔—库伦模型
        2.2.3 储罐地基变形允许值
第三章 地震作用下储罐尺寸效应的影响分析
    3.1 储罐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确定
        3.1.1 模型参数的确定
        3.1.2 储罐模型的建立
        3.1.3 地震波的选取及输入
        3.1.4 变形参数 K
    3.2 储液晃动波高分析
    3.3 储罐罐壁应力分析
        3.3.1 竖向应力分析
        3.3.2 环向应力分析
        3.3.3 应力对储罐屈曲的影响
    3.4 储罐罐壁加速度峰值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罐提离响应的数值分析
    4.1 节点竖向位移时程分析
        4.1.1 储罐底板节点位移时程分析
        4.1.2 储罐底板与液体晃动节点时程分析
    4.2 储罐底板应力分析
        4.2.1 不同工况下底板应力峰值比较
        4.2.2 提离时储罐底板应力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震作用下储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
    5.1 储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5.2 储罐震害研究分析
    5.3 不均匀沉降下的储罐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充水预压法处理储罐软土地基
    6.1 小储罐充水预压速率对软土地基沉降的影响
        6.1.1 超孔压的形成和消散与荷载的关系
        6.1.2 加荷速率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6.1.3 加荷速率对软基固结影响研究
    6.2 群罐时不同加载方式对群罐地基沉降的影响
        6.2.1 群罐加载方式研究的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
        6.2.2 不同的加载速率对群罐罐基沉降的影响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粉喷桩复合地基法处理储罐软土地基
    7.1 1×104m~3储罐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
    7.2 桩长对大型储油罐粉喷桩复合地基群桩沉降的影响
        7.2.1 油罐地基附加应力变化特性
        7.2.2 油罐地基地表土变形特性
        7.2.3 油罐地基深层土变形特性
        7.2.4 油罐地基侧向位移变形特性
    7.3 桩刚度对大型储油罐粉喷桩复合地基群桩沉降性质影响分析
        7.3.1 油罐地基附加应力变化特性
        7.3.2 油罐地基地表土变形特性
        7.3.3 油罐地基深层土变形特性
        7.3.4 油罐地基侧向位移变形特性
    7.4 桩间距对油罐群桩沉降影响性质分析
        7.4.1 油罐地基附件应力变化特征
        7.4.2 油罐地基土变形特性
    7.5 桩的优化设计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PHC 管桩桩基法处理储罐软土地基
    8.1 群桩储罐地基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
        8.1.1 荷载及桩土参数的确定
        8.1.2 桩土界面接触面设置
        8.1.3 模型的建立
    8.2 群桩效应分析
    8.3 桩间距对大型储罐桩基沉降的影响
        8.3.1 4 根桩时不同间距条件下的群桩沉降与单根桩的沉降对比
        8.3.2 4 根桩群与 9 根桩群在不同间距条件下的沉降对比
        8.3.3 分级加载时不同桩间距条件下的储罐桩基沉降
    8.4 桩长对大型储罐桩基沉降的影响
        8.4.1 4 根桩时不同桩长条件下群桩沉降比较
        8.4.2 4 根桩群与 9 根桩群在不同桩长条件下的沉降对比
        8.4.3 分级加载时不同桩长条件下的储罐桩基沉降
    8.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粉喷桩在江阴港区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复合地基处理技术概述
        1.2.2 粉喷桩加固软土路基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路基的适用条件及其特点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粉喷桩加固软土路基机理分析
    2.1 概述
    2.2 软土的工程性质
        2.2.1 软土的定义
        2.2.2 软土的工程性质
    2.3 水泥土加固机理
        2.3.1 水泥的水解与水化反应
        2.3.2 黏土颗粒与水泥水化物的作用
        2.3.3 碳酸化作用
        2.3.4 水泥土物理力学特性
    2.4 粉喷桩复合地基工作机理
        2.4.1 桩体作用
        2.4.2 垫层作用
        2.4.3 挤密作用
        2.4.4 加筋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喷桩加固软土路基设计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
    3.1 粉喷桩加固软土路基的设计思路
    3.2 对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
    3.3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计算
        3.3.1 单桩承载力计算
        3.3.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
        3.3.3 置换率和桩数计算
        3.3.4 布桩方案设计
    3.4 粉喷桩复合地基下卧层地基强度验算
    3.5 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3.5.1 加固区沉降S_1的计算
        3.5.2 加固区下卧层沉降S_2的计算
    3.6 江阴港区铁路软基处理典型工点设计计算
        3.6.1 粉喷桩处理范围及工程地质条件
        3.6.2 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喷桩加固江阴港区铁路软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段工程概况
        4.2.1 工程地质概况
        4.2.2 试验段粉喷桩设计参数
    4.4 水泥土室内配合比试验研究
        4.4.1 试验目的
        4.4.2 试验概况
        4.4.3 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4.4.4 水泥掺入量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4.5 龄期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5 粉喷桩现场载荷试验
        4.5.1 试验目的及试验内容
        4.5.2 试验仪器设备
        4.5.3 载荷试验方案
        4.5.4 单桩载荷试验成果分析
        4.5.5 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成果分析
    4.6 钻探取芯及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监测及预测研究
    5.1 引言
    5.2 监测方案
        5.2.1 沉降变形监测内容
        5.2.2 监测方法、设备及精度要求
        5.2.3 典型断面观测点的布置
    5.3 路堤荷载下沉降监测成果分析
    5.4 工后沉降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工点软基处理路基沉降数值计算
    6.1 引言
    6.2 FLAC~(3D)软件简介
        6.2.1 FLAC~(3D)软件的特点
        6.2.2 FLAC~(3D)求解基本原理
    6.3 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数值计算模型
    6.4 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数值计算分析
    6.5 粉喷桩复合地基控制沉降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与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生产研究业绩

(9)高速公路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软土
    1.2 复合地基
    1.3 粉喷桩复合地基
        1.3.1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发展概况
        1.3.2 粉体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
        1.3.3 粉喷桩复合地基目前的主要用途
    1.4 粉喷桩质量检测常用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1 概述
    2.2 水泥加固软土的机理
        2.2.1 软土与水泥的化学组成
        2.2.2 软土与水泥的化学反应
        2.2.3 水泥土加固机理
    2.3 水泥土的工程特性
        2.3.1 水泥土的物理性质
        2.3.3 粉喷桩的半刚性
    2.4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粉喷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力研究
    3.1 粉喷桩复合地基桩、土受力特性及承载机理
    3.2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3.3 桩土应力比
        3.3.1 桩土应力比影响因素
        3.3.2 常用桩土应力比计算方法
        3.3.3 基于圆孔扩张的粉喷桩桩土应力比计算
    3.4 粉喷桩的承载力计算
        3.4.1 常用承载力计算方法
        3.4.2 基于圆孔扩张的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5 影响粉喷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4章 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4.1 基本资料
    4.2 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的基本步骤
    4.3 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
        4.3.1 路基沉降的常用计算方法
        4.3.2 路基内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
        4.3.3 路面沉降量的计算
    4.4 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预测
    4.5 稳定性分析与计算
        4.5.1 路基失稳的前兆
        4.5.2 路基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4.5.3 “跳车”问题
第5章 津汕高速公路粉喷桩复合地基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和地质情况
    5.2 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
        5.2.1 粉喷桩复合路基设计思路
        5.2.2 粉喷桩的设计参数
    5.3 粉喷桩的施工与质量控制
        5.3.1 施工设备
        5.3.2 施工过程
        5.3.3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5.3.4 质量保证措施
    5.4 施工质量检测及现场试验
        5.4.1 检测方法的确定
        5.4.2 工程试验测试
    5.5 桩土应力比测试
    5.6 粉喷桩处理路段沉降分析
        5.6.1 地基沉降量的理论计算
        5.6.2 变权重组合“S ”型成长模型沉降预测的应用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1.2 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1.2 粉喷桩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适用的工程对象
        1.2.3 粉喷桩发展趋势
        1.2.4 粉喷桩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理论研究
    2.1 加固机理
        2.1.1 水泥土的硬化机理
        2.1.2 粉喷桩的加固机理
    2.2 破坏形式
    2.3 荷载传递机理
        2.3.1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2.3.2 桩土共同承担荷载
        2.3.3 荷载与桩土应力之间的关系
    2.4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4.1 粉喷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计算
        2.4.2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2.5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验算
        2.5.1 加固区土体压缩量s_1 的计算
        2.5.2 下卧层沉降量s_2 计算
    2.6 时间效应和群桩效应
        2.6.1 单桩承载力时间效应
        2.6.2 群桩效应
第三章 粉喷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静载荷试验
        3.2.1 加载与测试系统
        3.2.2 试验标准
        3.2.3 试验方法
    3.3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3.3.1 单桩载荷试验分析
        3.3.2 原状土与桩间土静载荷试验比较分析
        3.3.3 单桩复合与多桩复合地基试验比较分析
    3.4 桩土应力比测试试验
        3.4.1 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变化规律
        3.4.2 桩土应力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5 水泥土室内强度试验
        3.5.1 试验概述
        3.5.2 试验成果分析
    3.6 不同龄期的单桩载荷试验
    3.7 小结
第四章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复合地基有限元法
        4.1.1 有限元法简介
        4.1.2 本构模型
        4.1.3 基本假定
    4.2 天然地基承载性能分析
        4.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2.2 ANSYS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4.3 单桩承载性能分析
        4.3.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3.2 ANSYS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4.4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分析
        4.4.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4.2 单桩荷载传递规律
        4.4.3 桩土应力比
        4.4.4 ANSYS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4.5 多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分析
        4.5.1 多桩有限元计算模型
        4.5.2 ANSYS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粉喷桩复合地基优化方法研究
    5.1 优化方法概述
        5.1.1 优化方法
        5.1.2 优化工具
        5.1.3 优化收敛条件
    5.2 ANSYS模拟粉喷桩复合地基优化研究
        5.2.1 基本假定
        5.2.2 模型建立
        5.2.3 变量及函数的选取
        5.2.4 优化过程
        5.2.5 设计变量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5.2.6 设计变量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5.2.7 优化方案与原试验方案比较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粉喷桩复合地基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粉喷桩加固粉煤灰地层试验研究[D]. 叶雷.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2]长板-短桩工法加固软土地基路堤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D]. 张其胜.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3]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D]. 龙军. 湖南大学, 2018(06)
  • [4]粉喷桩加固公路软土地基的应用研究[D]. 杨超.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5]粉喷桩在安乡大道粉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D]. 文观明. 中南大学, 2014(03)
  • [6]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及应用研究[D]. 马坤. 郑州大学, 2013(04)
  • [7]储罐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及其地基处理[D]. 陈海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06)
  • [8]粉喷桩在江阴港区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D]. 俞皓. 中南大学, 2010(02)
  • [9]高速公路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 张豪. 湖南大学, 2009(01)
  • [10]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D]. 江立群.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粉末喷涂桩复合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