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养东育”,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西养东育”,增加农民收入

一、实施“西繁东育”增加农民收入(论文文献综述)

马林,张扬[1](2013)在《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牧区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在市场需求与草原产出能力之间、牧民增收要求与收入结构失调之间、畜牧业特有规律与家庭牧场生产方式之间、人口压力与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之间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以致阻碍了牧区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对具有特色的鄂尔多斯现代家庭牧场发展模式、西乌珠穆沁旗生态旅游推进模式、和林格尔县蒙牛澳亚示范牧场模式、"梅陇"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平安县"西繁东育"发展模式等五种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认为这五种模式有可能成为国家在牧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和典范。同时,运用"开放畜牧业系统+拓宽增收渠道+创新生态建设方式"框架阐释典型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因素,指出只有兼顾畜牧业系统开放、民生改善及生态恢复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商文莉[2](2011)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以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经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转型期,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在这种僵硬制度约束下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国情特色的新问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工正走向相对贫困化与社会边缘化的边锋。帮助农民工走出陷阱,解决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良性转移,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大局。青海省化隆县是一个以回族和藏族人口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韩录、马福海等人南下厦门开起牛肉拉面馆,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拉面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为化隆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另一方面,目前化隆县在将“拉面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结合方面,还没有探索出一条明确的道路出来,从而将“拉面经济”作为解决化隆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效机制进行系统规划。因此,如何在进一步发展化隆县“拉面经济”的基础上,将“拉面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拉面经济”为解决其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示范性效应而做出更大贡献,就成为未来化隆县发展拉面经济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对化隆县的拉面经济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对化隆县拉面经济对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成就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化隆县拉面经济发展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结合与战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宁立铭[3](2010)在《情洒高原尽欢颜——农行青海省分行扶持高原畜牧业建设札记》文中提出"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这首青海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传播海内外。然而,青海曾像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沉睡在西部寂寥的原野。如今,在西部大开发中,她慢慢地掀起自己的盖头来。

代元[4](2010)在《互助县实施“西繁东育”工程的调查》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互助县实施"西繁东育"工程的调查,发现实施"西繁东育"工程以来对我县的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如何做好今后的工作提出初步意见。

宁立铭[5](2009)在《情洒江源尽欢颜》文中研究表明金色的田野、苍翠的山峦,河流蜿蜒、草木葳蕤……浓墨重彩的金秋画卷在青海高原徐徐拉开,展现“大美青海”的无限风光。 正当举国上下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记者踏上了青海高原进行采访。一路走来,看到青海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马永明[6](2009)在《青海省养羊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草原辽阔,畜牧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尚待开发的重要地区。养羊业的发展对我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养羊业由绵羊改良、藏系羊本品种选育、绒山羊改良3大部分组成,分为牧区、农区2大区域。青海省养羊业的发展应采取加强畜牧业经营管理,调整结构,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带动养羊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养羊业产业化进程;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推进科技进步;加强和完善种公羊管理制度和种羊的饲养管理;规范畜产品收购市场,走优质优价的市场经济之路。

马永明[7](2008)在《青海省养羊业发展情况及今后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表明青海省是我国草原畜牧业省份之一,草原辽阔,畜牧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尚待开发的重要地区。养羊业的发展对该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省养羊业由绵羊改良、藏系羊本品种选育、绒山羊改良三大部分组成,分为牧区、农区两大区域。青海省养羊业的发展应采取加强畜牧业经营管理,调整结构、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带动养羊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养羊业产业化进程;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推进科技进步;加强和完善种公羊管理制度和种羊的饲养管理;规范畜产品收购市场,走优质优价的市场经济之路。

李焕章[8](2007)在《青海省互助县畜牧业发展思路》文中提出畜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带动种植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炳辉[9](2007)在《海东地区“西繁东育”工程贷款不良率高的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繁东育"工程贷款是金融支持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因各种原因使其效果不尽人意。本文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张晋青[10](2007)在《“西繁东育”工程实施效果调查分析》文中认为

二、实施“西繁东育”增加农民收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西繁东育”增加农民收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我国牧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1.1 市场需求与草原产出能力之间的矛盾
    1.2 牧民增收要求与收入结构失调之间的矛盾
    1.3 畜牧业特有规律与家庭牧场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
    1.4 人口压力与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之间的矛盾
2 典型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3 典型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总结
    3.1 开放畜牧业系统是基础
    3.2 资源整合是前提
4 促进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从草原牧区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问题
    4.2 尊重畜牧业发展规律, 鼓励和促进制度创新
    4.3 重视草原牧区科教发展, 加大教育与科技投入
    4.4 创新草原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 拓宽牧民就业和增收渠道
    4.5 构建开放的畜牧业经营系统, 形成现代化畜牧业产业链条

(2)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以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经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
        二、对特色经济的研究现状
        三、对青海化隆县拉面经济及其影响的研究现状
        四、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第三节 论文的总体思路及研究框架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经济发展理论
        一、民族的兴衰取决于经济发展
        二、更新观念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必要内容
        三、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特点的保持与传承
    第二节 发展特色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内涵
        二、特色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三、发展特色经济的必然性
    第三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及其分析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制度困境分析
第二章 “拉面经济”对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应分析
    第一节 化隆“拉面经济”的形成及发展现状
        一、化隆“拉面经济”模式的形成
        二、化隆“拉面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化隆“拉面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拉面经济”对化隆社会经济生活的效应
        一、转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推动力
        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为建设新农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提升农民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观念
        五、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六、拓宽农民就业范围,增加农民收入
        七、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
        八、培养农民造福乡里和回报社会的胸怀
    第三节 促进化隆“拉面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政府部门积极主导,给予优惠政策
        二、农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致富意识
        三、财政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三章 “拉面经济”促使化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困境
    第一节 化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一、从数量角度解读
        二、从质量角度解读
    第二节 化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一、从流动方向上看,以省外转移为主
        二、从流动方式上看,自发流动为主
        三、从流动时间上看,长期从业为主
        四、从流向结构上看,就业产业层次低
        五、从流动人员上看,科技文化素质低
        六、从转移单位上看,“家庭式”转移较多
    第三节 化隆“拉面经济”发展中的困境
        一、“拉面经济”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困境
        二、“拉面经济”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化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瓶颈
        四、“拉面经济”给化隆“西繁东育”模式带来负面影响
        五、化隆发展“拉面经济”面临融资高门槛和高还款率的矛盾
        六、剩余劳动力输入地的环境压力和治安难度增大
        七、“拉面经济”遭遇标准化和产业化难关
第四章 化隆“拉面经济”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启示
    第一节 推进劳动力有效转移
        一、利用本地特色资源
        二、充分调动能动性
        三、推进劳动力有效转移
    第二节 提高劳务技能水平
        一、加强基础教育力度
        二、加快职业教育和培训
        三、增加农民就业岗位
    第三节 政府引导扶持发展
        一、吸引农民回乡创业
        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第四节 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
        一、提高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经济融合与少数民族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情洒高原尽欢颜——农行青海省分行扶持高原畜牧业建设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草地上托“金娃”
铺就乡村致富路
惠农卡让农牧民笑了

(4)互助县实施“西繁东育”工程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互助县“西繁东育”工程实施概况
2 实施“西繁东育”工程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2.1 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
    2.2 促进了畜产品流通和市场供给
    2.3 加速了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
    2.4 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设施畜牧业转化
    2.5 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 出现的问题与争议
    3.1 空圈现象和效益问题
    3.2 贷款期限及棚圈建设问题
    3.3 畜种来源的问题
    3.4 兽医综合技术及防疫问题
4 发展对策
    4.1 加快畜种改良速度
    4.2 稳步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4.3全面开辟饲料加工及草产业发展
    4.4 健全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7)青海省养羊业发展情况及今后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省养羊业基本情况
2 牧区养羊业生产与发展
    2.1 拓展羊肉生产领域, 建立羔羊肉生产基地
    2.2 引用良种肉用、超细型毛品种对当地羊进行杂交改良
    2.3 抓住机遇, 利用草原优势开发绿色羊肉产品
    2.4 加强绵羊改良力度, 建立品种重点保护区
    2.5 转变思想观念, 控制绒山羊数量, 提高质量, 改变经营模式
3 农区养羊业的生产与发展
    3.1 继续实施“西繁东育”
    3.3 开展多种多样的杂交育肥
4 应采取的措施
    4.1 加强畜牧业经营管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2 以项目带动养羊业的发展
    4.3 积极推进养羊业产业化进程
    4.4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推进科技进步

四、实施“西繁东育”增加农民收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 马林,张扬. 中国草地学报, 2013(02)
  • [2]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以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经济”为例[D]. 商文莉. 青海师范大学, 2011(06)
  • [3]情洒高原尽欢颜——农行青海省分行扶持高原畜牧业建设札记[J]. 宁立铭. 青海金融, 2010(04)
  • [4]互助县实施“西繁东育”工程的调查[J]. 代元. 山东畜牧兽医, 2010(01)
  • [5]情洒江源尽欢颜[N]. 宁立铭. 中国城乡金融报, 2009
  • [6]青海省养羊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J]. 马永明. 中国草食动物, 2009(02)
  • [7]青海省养羊业发展情况及今后发展思路[J]. 马永明. 山东畜牧兽医, 2008(08)
  • [8]青海省互助县畜牧业发展思路[J]. 李焕章.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7(11)
  • [9]海东地区“西繁东育”工程贷款不良率高的原因分析[J]. 高炳辉. 青海金融, 2007(08)
  • [10]“西繁东育”工程实施效果调查分析[J]. 张晋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7(04)

标签:;  ;  ;  ;  

实施“西养东育”,增加农民收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