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标点题视角

2004年高考标点题视角

一、2004年高考标点符号题 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谭泳欣[1](2021)在《网络游戏直播语言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绝地求生》游戏直播语言为研究对象,采用会话分析与语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游戏直播语言的参与框架、会话结构、弹幕特征以及词汇变异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分析。首先分析了《绝地求生》游戏直播会话的参与框架,揭示出网络游戏直播语言的交际框架类型和话语角色特点;其次通过对网络游戏直播的会话结构分析来呈现游戏直播的会话秩序;然后研究弹幕的句法、语义、语用规律,从而揭示出游戏直播中观众的语言使用特点;最后探究《绝地求生》游戏词汇的特点,揭示了主播与队友在游戏对话中的特点。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总共分为四个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分析网络游戏直播会话的参与框架。在戈夫曼“参与框架”理论的指导下,本章着重分析了网络游戏直播语言中的交际框架类型,对游戏直播中的话语角色进行了解构分析。在直播过程中,主播与观众、主播与队友、观众与观众可以进行双方互动交际,第三方亦可以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多方交际框架。另外,说话人与听话人还可以解构为多重话语角色,其中,说话人除了担任“作者”角色外,还担任“传声筒”与“责任者”角色,听话人可以分为“指定听者”与“非指定听者”。第二章,分析网络游戏直播的会话结构。网络游戏直播会话在开始阶段、主体阶段和结束阶段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网络游戏直播会话的开头方式有两种:问候式和致歉式,且在开始阶段表现出非同时性、重复性、旁插性三个特征。主体阶段主要从话题结构、会话修正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中,“话题结构”可分为独陈型、合作型、竞争型三种类型;“会话修正”可分为自我引导的自我修正、自我引导的他人修正、他人引导的自我修正、他人引导的他人修正以及他人曲解。结束阶段可以分为预结束行为和结束行为,其中结束行为包含道别式、祝愿式、感谢式与预告式四种类型。第三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网络游戏直播弹幕进行了研究。句法上,着重考察了弹幕的句子特点和非文字类弹幕的构成方式。语义上,主要对弹幕的语义主题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是否与直播内容相关,分为相关性语义主题和无关性语义主题,前者进一步分为高热度语义主题和边缘性语义主题,后者则进一步分为拓展讨论语义主题和群体互动语义主题。语用功能上,弹幕具有宣泄情感、表现自我与虚拟陪伴功能。第四章,考察了《绝地求生》游戏的词汇特点。研究范围包括词汇的来源、词汇的形成方式、词汇的形成机制、“毒”词族和方位词五方面。游戏词汇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共同语、游戏通用词语和游戏自创词语。词汇变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新解。关于“毒”词族,具体考察了“毒”词族的家庭成员及其形成机制。关于方位词的研究,考察了游戏的空间定位方式,探究了游戏的空间方位表述与游戏视角的关系。

郝启娟[2](2020)在《韩小蕙散文研究》文中认为韩小蕙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和评论家,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散文题材广泛、类型多元,散文理论多有创新,因而对当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示范与引领作用。但由于韩小蕙散文创作跨度时间长、作品集较多,因此在资料收集与深度研究方面都存在一定难度,这使得既有研究大多评析其某一题材类型的散文或仅进行名作赏析,而且至今尚未有硕士学位论文宏观论述韩小蕙散文的创作历程、题材变迁、风格流变、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这就为本选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参考余光中、佘树森、陈剑晖等人的散文分类法,结合研读韩小蕙散文的切实体会,发现韩小蕙散文题材分类与创作分期大致吻合,故将其创作历程和题材创新划分为:早期(1988-1999)的主情散文,中期(2000-2008)的智性散文,近期(2009年至今)的诗性散文。这种分类法为探寻韩小蕙散文的观念变迁、艺术特色提供了知人论世的根据。本论文主体包括三个部分,分别对韩小蕙散文进行分类、分期研究,以“寻门而入—开门见山—破门而出”的层递关系,展现韩小蕙散文“中和之美”的发展。第一部分认为,韩小蕙寻自我之门而入,以主情散文展现个体的情理之调和。她顺应女性时代思潮,以情绪的调节、情感的投射以及情操的外化来表现“宣泄”与“节制”相调和的自我之情,以张弛有度的语言和独语体式的结构表现“直接”与“内敛”相中和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第二部分认为,韩小蕙开社会之门而观,以智性散文展现人与社会的道志之和合。她冷静地分析世纪之交出现的社会问题、体制问题以及个人问题,以女性个体主体意识达成“小我”与“大我”的中和,同时以寓深刻于平常的语言,寓严肃于诙谐的结构来展现智性散文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大幅增强了散文的审美性与可读性。第三部分认为,韩小蕙破时空之门而出,以诗性散文展现人与世界的生态之和谐。她以国际视野打破时空界限,在自然、社会以及历史景观中行走与思考,展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的和谐统一,同时跨文体的“弹性”语言与多元结构体现了和而不同的艺术特色,内容与形式的诗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现实世界的精神焦虑。韩小蕙四十年的散文创作颇具代表性地展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散文的文体自觉与社会担当。一方面,韩小蕙主情散文的情理之调和、智性散文的道志之和合、诗性散文的生态之和谐形成其散文“中和之美”的特质,是新时期散文文体自觉的一种具体表现。另一方面,韩小蕙散文创作的三个时期具有“个体—社会—世界”的题旨流变过程,恰好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散文美学追求的变化,对于解读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具有启示意义。与此同时,韩小蕙的行旅纪游散文不仅呈现了游记区域“居住地—国内外”的变迁扩展,也反映了中国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进程。因此,研究韩小蕙的散文不仅有利于梳理和总结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美学,而且具有“以诗证史”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李熹[3](2020)在《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SAT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举办的一项重要的大学入学考试,它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测试。近年来,SAT通过主动变革、优化测评理念,提升测评质量。2005年SAT采用的“Essay”试题,也被称为“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自启用之日,该题型就备受国内外教育研究专家的关注,尤其是语文教育相关的研究专家。2016年3月,面对社会舆论与竞争对手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的多重压力,SAT启用了全新的测试题型,其中变化最为显着的是“分析性”作文试题。美国SAT作文试题作为学术能力测试的重要一环,其由“任务驱动型作文”向“分析性”作文的转变历程背后反映出大学理事会对于考生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视。研究者有必要深入解读SAT作文命题革新的核心理念、提炼其基本特征,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完善与创新带来一些启示。SAT作文命题即SAT作文试题的内蕴价值、外部形态以及其评价标准诸要素的呈现与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本文从梳理SAT演变历程、剖析SAT作文命题理念及形态、现实启迪三大方面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挖掘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导向,呈现SAT作文试题与评分标准的基本形态。为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与丰富性,本文中翻译并整理了大量的SAT官方文件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整体回顾了SAT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的成立与智力测验的大力开发、推广是催生SAT的两大重要力量。其中SAT的演变历史主要分为正式确立、迅速发展与试题框架变革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部分聚焦于改革前、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两大SAT作文题型并分别介绍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难点,第二部分就SAT官方文件中有关作文命题理念的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写作命题改革千头万绪,但其突破口在于命题理念的研究。SAT作文命题从学生未来开展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所必需的写作能力出发,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多个维度,并最终指向写作主体语言人格的成长。这部分提炼出历年来SAT作文命题的三大核心理念即渗透批判性思维、唤醒交际意识、锤炼表达品质以及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发展趋势即降低“宿构”机率、考核多元能力。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试题的真实样态出发,归纳其基本特征。其中,“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具有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与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分析性”作文试题的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作文试题是命题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对SAT作文所涉及的主题类型、写作任务的表达方式展开分析,这有利于人们深化对于命题理念的认识。第四部分将作文评分标准的静态分析与评价环节的动态分析相结合,较为全面、细致地展现了SAT作文评价环节的完整过程。通过前四部分的论述,SAT作文的命题理念得到了较为清晰地解读。同时,SAT作文试题的基本形态与评价环节也得以具体地呈现。当然,SAT作文命题植根于美国独特的教育生态环境,这需要研究者辩证看待与审慎借鉴。第五部分在尽可能准确而深入地把握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形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尝试展开作文命题“中国化”的思考,这也是研究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的旨归。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SAT作文命题的积极经验将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人员与一线语文教师在重新审视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转变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丰富作文试题形态与完善作文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张丽[4](2020)在《“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高校文化传播内容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混杂着丰富的信息、多元的价值观和文化,青年人聚集在网络空间,被这些信息包裹着。面向广大青少年群体开展宣传工作的共青团中央,瞄准网络空间,将触角伸向青年聚集的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坐拥大量活跃用户,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自开办以来,经过不断地调整打磨,已经在青少年群体中积累深厚的影响力。大学生涯是青年人生的重要阶段,尚未进入大学的学生期待大学生活,身处大学的学生享受大学经历,迈入社会的职场人怀念母校,对他们而言,高校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频繁地推送高校信息,一方面向社会大众展示高校风采、传播高校文化,另一方面关注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高校文化相关推文为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论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涉及高校文化的推文从标题、主题、语言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推文标题在标点符号、人称代词的使用上较为频繁,推文主题各有侧重点,语言风格偏向平等亲密型的话语,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兼具思想性和娱乐性;在分析高校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共青团中央”高校文化的传播功能,一是展现内涵丰富的高校文化,蕴含自然美和精神美的物质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的制度文化、展示高校风采的精神文化以及体现正面导向的行为文化,二是发挥文化的教育价值,高校文化内容为平台输入诸多有价值深意的选题,其承载的主流思想也彰显了政务微信的价值导向功能,三是高校文化传播契合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包括参与传播需求、决策需求和情感需求,四是建构高校形象,塑造立体丰满、人文关怀的高校形象,爱岗敬业、平易近人的教师形象以及积极进取为主的学生形象。“共青团中央”传播高校文化给人以诸多启示,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发展要打破单一的信息发布功能,注重信息供应和用户服务相结合,打造精品栏目进一步延伸媒体价值,此外要以传播高校文化的方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在立足弘扬高校主流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兼顾高校出现的流行文化。

胡小雨[5](2020)在《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思辨性阅读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概念,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该任务群的提出符合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论述类文本观点明确、说理清楚、逻辑严密、论据真实、准确详实、语言简洁精炼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三类文本中与思辨性阅读联系最大的一类文本,因此,本文以论述类文本为思辨性阅读教学载体,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关注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并提供相关的教学建议与设计。论文的主体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概念界定及实施前提分析,第一部分内容是相关概念界定,目前关于“论述类文本”和“思辨性阅读”的概念界定还比较模糊,笔者参考相关文献,结合目前学界对于“论述类文本”和“思辨性阅读”的不同观点,对二者的概念作出综合性分析与界定;第二部分为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实施前提分析,分别从教育政策、学生思维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性三方面着手对其实施的可行性展开分析。第二章为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要点及教学价值分析,本章第一部分通过对新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任务进行分类,选取高阶思维能力指向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学要点,又通过对高中语文部编本教材和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教学点和考点进行梳理,依据要点重合度提炼该类文本学习重点,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相关参考,在教学要点分析的基础上对论述类文本的“思辨点”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以是否有利于思维能力发展为判断标准对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从课堂形式、学生认知、学习结果三方面进行教学价值分析。第三章为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分析,笔者实习阶段通过观课、自主授课和教学研讨三种形式对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课堂学习中学生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总结,并做出一定的归因分析。第四章为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是本篇文章论述的重点,本章以第二章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培养点、文章型论述类文本与测试型论述类文本的不同特点以及论述类文本两大课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呈现的问题为参考要素,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别针对两大课型从质疑批判、逻辑把握、聚类整合、多元解读、精神反思等多个维度提出相关教学策略。第五章为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本章依据第四章所提阅读教学策略分别对文章型和测试型论述类文本提出教学设计构想,将教学策略落到实处,并对教学设计的思路、设计意图进行分析。

王英华[6](2020)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就被赋予极高的分值与比重,占语文总分的40%,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质量和高考作文分数事关考生命运,高考作文命题也一直备受社会热议和教育界关注。本文将对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梳理基础上,进行“考”“教”“写”一体化、系统化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高考作文的发展历程,把握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视角,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高考作文命题演变历程为切入点,在回顾分析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基础上,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文命题划分为:高考恢复期(1977年-1979年)、高考变革期(1980年-1989年)、高考调整期(1990年-1998年)、课改实验期(1999年-2005年)、课改调整期(2006年—2014年)、课改深化期(2015年—2019年)六个阶段,并系统梳理总结各阶段高考作文命题突出特点。本文紧扣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命题形式、文体要求对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进行纵向、系统分析,并站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理论前沿,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推断预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有效作文教学策略大胆探索,尝试构建“考”“教”互促、良性互动的体系。

李凤娥[7](2019)在《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题、立意、材料、结构、语言、修改是写作过程的六方面,立意则是文章的“灵魂”。当前,高中生作文缺少立意强化训练和科学系统的立意提升指导。学生立意现状主要表现为:其一,由于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或者没有立意意识亦或者立意技巧缺乏,作文立意理解力差、概念内涵和外延模糊,立意准确度存在偏差;其二,作文内容空泛乏味,学生的读者意识和任务意识较差,真诚感缺失,时代感知度和文化传承意识不足,立意宿构套作,作文立意难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高度。其三,逻辑思辨和理性因果分析薄弱,简单浅显的套路化和模式化,缺少作文立意的深度。其四,重复审题结论,盲目重复大众选择,或者颠倒审题结论刻意剑走偏锋,缺乏立意新颖度。其五,学生作文立意和表达能力之间有差距,在考场或限时训练中无法快速立意出便于谋篇布局的立意。高考作文命题特征为“时代气息,立德树人,逻辑思维,读者意识”,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高考背景下研究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希望有助于指导提升高中生作文立意的准确度、高度、深度、新颖性、可操作性。因此,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在查阅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四四一立意法”。“四四一立意法”即首先根据作文内容分类为:“语言概念类,推论主观”、“直觉感受类,联想情怀”、“哲理思辨类,比较正反”、“社会现象类,分析原因”等“四类”,再细分“四法”:“插空法”、“替换法”、“偏正法”、“比喻法”变主观;“‘人类共存与普世价值’情怀法”、“‘社会责任与民生建设’情怀法”、“‘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情怀法”、“‘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情怀法”感受情怀;“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法”、“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法”、“联系‘多样性与条件性’法”、“‘具体情景与具体经验’法”抓思辨正反;“透视法”、“逆视法”、“俯视法”、“侧视法”分析现象因果。最后,为辅助学生在作文立意时保持独立思考提出“一套”立意工具。因而在某重点高中,随机抽取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对比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发现实验班学生对高中作文的立意学习兴趣和立意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证明“四四一立意法”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全文共完成图3幅,表15个,并征引参考文献40篇。

周娟娟[8](2019)在《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题型与训练原则研究》文中认为材料作文题型作为当前备受题目设计者和语文教师青睐的作文题型之一,其在高中语文作文题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学术界对材料作文题型基本上涉及了材料作文题型的各个方面,如关于材料作文题型的审题立意研究、教学策略研究等。但关于系统梳理材料作文的相关题型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系统梳理材料作文的相关题型对于作文题型的创新乃至整个作文教学均具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以材料作文题型为研究对象,旨在系统梳理材料作文的相关题型。为了系统梳理材料作文的相关题型,笔者将以历年高考作文真题为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题型所考查的知识点、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相关题型以及材料作文题型的训练原则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论述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题型所考查的知识点,系统论述材料作文题型所考查的知识点对于后续论文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作文题型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审题立意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笔者将结合历年高考作文真题来对这一部分内容加以论述。第二部分论述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相关题型。该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也是本论文的特色之处。以往关于材料作文题型的研究大部分是以单个题型作为研究对象的,而系统梳理材料作文的相关题型对于作文题型设计乃至整个作文教学均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将材料作文题型进行分类,再针对某一具体的材料作文题型以相关作文真题为例来对其含义、特点、类型以及优缺点加以分析。笔者认为,材料作文题型作为当前备受命题人青睐的作文题型之一,势必具有其他作文题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该题型也并不是万能的,也会具有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足之处。第三部分论述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题型的训练原则。该部分重点论述材料作文题型的训练原则,主要从坚持以高考真题作为训练基础、坚持“读、思、写”三结合的阅读方式以及坚持重视课内外阅读和积累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笔者认为,当前高中语文作文训练存在“千篇一律”的弊端,造成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作成绩停滞不前等一系列后果。因此,高中语文作文训练中存在的弊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前作文题型设计和作文教学的现状,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论述为其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和思考。

朱庆龙[9](2019)在《历史高考题中明清史的呈现方式及内容研究 ——以2013-2018年全国卷为例》文中认为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向新课标的方向靠拢,试题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开放,立足于“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高考命题逐渐成为共识。研究高考真题、分析试题变化、总结试题规律不仅对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命题深层次的规律,本文采用“聚焦”的视角发展地看高考试题的变化,以2013-2018年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中明清史内容的试题为研究对象,从试题的命制、学生的答题情况和复习备考的策略来研究高考试题,试图从微观的视角剖析,以便能从宏观的视角把握高考试题的规律。基于此,论文的写作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明清史知识在近几年全国卷试题中的呈现方式。试题是高考直接给学生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在试题的结构上,还是在问题的设计上都比较科学。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明清史的知识点,明确了明清史的考点分布和试题类型都以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因此,解读试题要与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关联起来。第二部分:梳理明清史知识在全国卷试题中的内容。高考试题的题干是经过慎重选择后呈现的结果,也是高考试题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明清史的试题分布呈现规律性,集中在选择题第27题和41题中;试题的史料选择丰富多样,考查立意高远,语言精准到位;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重点考查历史核心知识,进一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试题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方向,试题设计形式多样,隐形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是明清史考查主要特点。因此侧重知识分析是研究高考试题的关键。第三部分:从“测量与评价”的角度评析试题内容。结合甘肃省、陕西省和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院)公布的高考质量分析报告,分析明清史的考试试题。可以发现近几年的明清史考试试题的难度较大,区分度比较明显;同一类型的试题难度持平,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尚存在差异,学生在明清史的答题上问题主要集中在知识、能力、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第四部分:阐述明清史内容在高三备考复习中的备考策略。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研究考纲,帮助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和拓宽知识视野,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备考中准备把握知识内容,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因此,本文以明清史的考题分析为切入点,分析明清史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梳理明清史的考查特点,为今后明清史的复习备考和精准答题打下基础。

严丹[10](2019)在《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鄂东南地区黄石二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考察的重中之重。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来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已逐渐成为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形式的主流。由于其有任务指令等方面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材料作文难度更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更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写作方面明确提出要重点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要求,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因与之契合应运而生。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教学。本论文以鄂东南地区黄石二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为对象,分析其现状,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有效指导。本论文以鄂东南地区黄石二中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相关的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和笔者已具备的工作条件来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对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定义及理论依据进行研究。笔者主要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方针政策对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提出的要求与建议入手。全面了解最新考试趋向,遵循高考作文的教育功能以及理论依据,并以此作为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第三部分是对鄂东南地区黄石二中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进行的现状调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学校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情况的研究成果和重视程度进行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教师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情况的研究程度、方案的制订、教学方式的选择、写作训练次数及采用的评价方式进行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生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情况的重视程度、训练次数、训练成果及素材积累进行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对此,笔者还提出了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关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建议。第四部分是基于对黄石二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主要包括审题阶段的对策研究、立意阶段的对策研究和结构布局阶段的对策研究。审题阶段要强化审题训练,明确写作要求;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写作欲望。立意阶段要重视思维训练,透视材料焦点;立意角度多元,思辨说理多维度。结构布局阶段要重视总体结构,并进行案例举隅来分析。

二、2004年高考标点符号题 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高考标点符号题 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游戏直播语言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对象
    0.3 研究意义
    0.4 研究综述
    0.5 研究框架
    0.6 语料来源和转写方法
第一章 网络游戏直播会话的参与框架
    1.1 参与框架理论概述
        1.1.1 参与框架的提出
        1.1.2 参与框架的发展与应用
    1.2 网络游戏直播会话的多方交际框架类型
        1.2.1 主播与观众的交际互动
        1.2.2 主播与队友的交际互动
        1.2.3 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际互动
    1.3 网络游戏直播会话的话语角色解构
        1.3.1 说话人角色的解构
        1.3.2 听话人角色的解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络游戏直播的会话结构
    2.1 网络游戏直播的开始阶段
        2.1.1 主播的开头方式
        2.1.2 网络游戏直播会话开始阶段的特点
    2.2 网络游戏直播的主体阶段
        2.2.1 话题结构
        2.2.2 会话修正
    2.3 网络游戏直播的结束阶段
        2.3.1 预结束行为
        2.3.2 结束行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游戏直播的弹幕研究
    3.1 网络游戏直播弹幕的句法分析
        3.1.1 网络游戏直播弹幕的句子结构
        3.1.2 网络游戏直播弹幕的构成方式
    3.2 网络游戏直播弹幕的语义主题
        3.2.1 相关性语义主题
        3.2.2 无关性语义主题
    3.3 网络游戏直播弹幕的语用功能
        3.3.1 宣泄情感
        3.3.2 表现自我
        3.3.3 虚拟陪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游戏直播语言的词汇研究
    4.1 游戏词汇的来源
        4.1.1 共同语
        4.1.2 游戏通用词语
        4.1.3 游戏自创词语
    4.2 游戏词汇的构词方式
        4.2.1 新词汇的产生
        4.2.2 旧词汇的新解
    4.3 “毒”词族分析
        4.3.1 “毒”的词义
        4.3.2 名词性“毒”词族
        4.3.3 动词性“毒”词族
    4.4 游戏的方位指示分析
        4.4.1 游戏的空间定位方式
        4.4.2 游戏空间方位与游戏视角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韩小蕙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寻门而入:主情散文的情理之和
    (一)自我之情的节制书写
    (二)情理之和的原因探析
    (三)张弛节制的艺术特色
二、开门见山:智性散文的道志之和
    (一)社会问题的理性审视
    (二)道志之和的原因探析
    (三)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
三、破门而出:诗性散文的生态之和
    (一)题旨扩容的纪行创作
    (二)生态之和的原因探析
    (三)和而不同的艺术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3)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顺应国际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
        2.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变革
        3.我国高考作文呼唤理性思考
    (二)文献综述
        1.“观点表达型”作文相关研究
        2.“分析性”作文相关研究
        3.SAT与我国高考作文试题的比较研究
    (三)概念界定
        1.SAT作文命题
        2.批判性思维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一、SAT测试:产生、发展与变革
    (一)SAT产生的基本背景
        1.成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
        2.大力开发、推广智力测试
    (二)SAT发展的历史进程
        1.SAT正式确立
        2.SAT迅速发展
        3.SAT试题框架调整
    (三)SAT作文题型的重大变革
        1.2005 年:SAT首设Essay试题
        2.2016年:SAT更新作文题型
二、美国SAT作文命题的理念阐释
    (一)历年SAT作文命题的核心理念
        1.渗透批判性思维
        2.唤醒交际意识
        3.锤炼表达品质
    (二)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优化趋势
        1.降低“宿构”机率
        2.考核多元能力
三、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的要素剖析
    (一)回顾“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
        1.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
        2.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
    (二)新探“分析性”作文试题
        1.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
        2.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
        3.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
    (三)SAT作文试题形态的优化趋势
        1.完善作文试题架构
        2.增加阅读材料容量
四、美国SAT作文评分标准的特征提炼
    (一)“观点表达型”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1.整体评分,体现区分度
        2.观点至上,注重思想性
    (二)“分析性”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1.分项赋分,维度清晰
        2.层级鲜明,易于操作
五、SAT作文命题对我国高考作文的启示
    (一)优化作文命题理念
        1.推动批判性写作实践
        2.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
        3.平衡命题弹性与边界
    (二)丰富作文试题形态
        1.创新高考作文题型
        2.建设高考作文题库
    (三)完善作文评价体系
        1.评分标准精细化
        2.评价方式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5 版SAT作文“多项选择题”部分
附录2 SAT“观点表达型”作文真题
附录3 SAT“分析性”作文真题(亚太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高校文化传播内容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共青团中央新媒体实践的研究
        1.3.2 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
        1.3.3 关于高校文化媒介传播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内容分析法
    1.5 创新点
    1.6 高校文化的概念与内容要素
第二章 “共青团中央”公众号概况与高校文化传播背景
    2.1 “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概况
        2.1.1 “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的创办
        2.1.2 “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的现状
    2.2 “共青团中央”高校文化传播背景
        2.2.1 共青团中央的属性驱动
        2.2.2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2.2.3 高校形象建构的内在要求
        2.2.4 受众的现实需求推动
第三章 “共青团中央”公众号高校文化传播内容特点
    3.1 样本选择说明
    3.2 颇具平台特色的标题制作
    3.3 各有侧重的多元主题呈现
        3.3.1 九大类主题划分
        3.3.2 主题特点总结
    3.4 灵活的信息内容组织方式
        3.4.1 语言文字的组织分析
        3.4.2 图片、音视频的组织分析
    3.5 内容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
第四章 “共青团中央”公众号高校文化传播功能分析
    4.1 多重手法展现内涵丰厚的高校文化
        4.1.1 活用文化符号传播物质文化
        4.1.2 解读制度意义传递制度文化
        4.1.3 展示高校风采构筑文化认同
        4.1.4 关注行为动因传播正面思想
    4.2 丰富的报道内容深化文化教育价值
        4.2.1 聚合碎片化信息拓展报道主题
        4.2.2 借助传播技巧发挥主题教育意义
    4.3 文化传播契合受众的差异化需求
        4.3.1 媒介的互动性满足参与传播需求
        4.3.2 实用类文化信息满足决策需求
        4.3.3 软性化推文满足情感需求
    4.4 凝聚文化价值建构高校形象
        4.4.1 立体丰满、人文关怀的高校形象
        4.4.2 爱岗敬业、平易近人的教师形象
        4.4.3 积极进取、综合表现的学生形象
第五章 “共青团中央”公众号高校文化传播的启示
    5.1 信息供应和用户服务相结合
    5.2 打造精品栏目延伸媒体价值
    5.3 传承先进文化兼顾流行文化
    5.4 以高校文化传播滋养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缘起
    二、论文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概念界定及实施前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论述类文本
        (二)思辨性阅读
        (三)思辨性阅读教学
    二、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前提
        (一)首要前提:新课标为思辨性阅读提供方向性与规范性引导
        (二)内在前提:学生认知的单一性与事件组成的多元性
        (三)基础前提:论述类文本与思辨性阅读存在密切联系
第二章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要点及教学价值
    一、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要点分析
        (一)新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要点分析
        (二)论述类文本教学要点分析
        (三)论述类文本思辨能力训练点分析
    二、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传统赏析式解读的深化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有效建构
        (三)有利于认知冲突的合理化分析
        (四)有利于提高现场论述的实践力
第三章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善分析,不懂论证
        (二)思维固化,拘泥传统
        (三)主观臆测,感性至上
    二、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视野单一,阅读中缺乏多元性与综合性
        (二)浅尝辄止,教学中缺乏迁移性与层次性
        (三)自我中心,解读中缺乏辩证性与公共性
第四章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文章型论述类文本教学策略
        (一)分析审辩,质疑批判
        (二)思维发展,多元解读
        (三)把握逻辑,学会说理
        (四)聚类整合,领会人文
    二、测试型论述类文本教学策略
        (一)文本细读,转浅入深
        (二)执果索因,逆向迁移
        (三)聚焦时代,精神反思
第五章 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
    一、文章型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
        (一)《六国论》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分析
    二、测试型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
        (一)“科幻小说与文学性之辩”阅读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6)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创新之处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内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高考作文命题对比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77~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回顾
    一 高考恢复期的作文命题,突出政治导向色彩(1977—1979年)
    二 高考变革期的作文命题,关注社会人生(1980—1989年)
    三 高考调整期的作文命题,注重道德评价(1990—1998年)
    四 课改实验期的作文命题,人本命题显现(1999—2005年)
    五 课改反思期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现实生活(2006—2014年)
    六 课改深化期的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2015—2019年)
第二章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分析
    一 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特点及分析
        (一)命题内容从政治挂帅、社会热点、道德评说,逐步聚焦人文思考。
        (二)命题一直在谋求“窄”与“宽”的动态平衡
        (三)命题内容由“限制”走向“开放”
        (四)命题要求由表象化日趋具象化
    二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特点及分析
        (一)高考作文命题类型演变及特点
        (二)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特点及规律
    三 高考作文命题文体特点及分析
        (一)限定文体
        (二)文体不限
        (三)文体自选
        (四)确定文体
        (五)明确文体
第三章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分析
    一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内容趋势及分析
        (一)直面现实,关注社会热点
        (二)独抒心灵,注重生活体验
        (三)富含哲理,注重理性思辨
    二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趋势及分析
        (一)重视任务驱动型作文
        (二)关注命题作文
    三 全国卷高考作文文体倾向及分析
        (一)注重文体特征已成共识
        (二)应用文体写作不容忽视
        (三)评述类文体命题或成热点
第四章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一 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以“考”促“教”,发挥命题的导向作用
        (二)以“考”促“学”,发挥命题的激励作用
        (三)以“教”促“写”,发挥课堂的引领作用
    二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一)改进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二)改进高中作文训练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一)国内高中作文立意教学研究
    (二)国外高中写作立意教学研究
二、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基本概念界定
        1.高考作文和高中作文
        2.高中作文的立意
        3.作文教学
    (二)立意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和写作学依据
        1.心理学
        2.写作学
三、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四四一立意法”教学
    (一)“四类”“四法”和“一套”
        1.语言概念类——推论主观
        2.直觉感受类——联想情怀
        3.哲理思辨类——比较正反
        4.社会现象类——分析原因
        5.一套辅助思考的立意工具
    (二)总结评价与作业布置
        1.作业布置
        2.测量与评价
四、“四四一立意法”教学实验和数据分析
    (一)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2.实验方法
    (二)学生作文立意实验与分析
        1.实验控制
        2.实验步骤
        3.量化评价的标准
        4.实验数据分析
    (三)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题型与训练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考察的知识点
    第一节 审题立意的能力
    第二节 谋篇布局的能力
    第三节 语言组织的能力
第二章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具体题型
    第一节 按照所提供材料类型进行分类的材料作文题型
    第二节 按照作文命题方式进行分类的材料作文类型
    第三节 按照材料与作文的关系进行分类的材料作文题型
第三章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题型的训练原则
    第一节 坚持以“高考真题”作为训练基础的训练原则
    第二节 坚持“读、思、写”三结合的阅读方式的训练原则
    第三节 坚持重视课内外阅读与积累的训练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历史高考题中明清史的呈现方式及内容研究 ——以2013-2018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六) 概念界定
一、明清史知识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呈现方式
    (一) 命题依据“考纲”和“课标”
    (二) 考点主要突出必备知识
    (三) 考查注重学科关键能力
二、明清史知识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内容分析
    (一) 试题中明清史考点的呈现规律
        1. 明清史内容在试题中所占比重较高
        2. 明清史试题在试卷中序号位置固定
        3. 突出唯物史观的指导
        4. 重视命题语言的表达
    (二) 明清史考题中的史料运用与解读
        1. 史料选择的类型多样
        2. 重视史料实证的运用
        3. 史料之间的关联紧密
        4. 史料解读重多元互证
    (三) 历年明清史考试试题的内容评价
        1. 落实核心素养,体现高考改革
        2 试题载体多样,设计推陈出新
        3. 落实基础知识,考查隐形知识
        4. 注重问题引领,突出能力考查
三、学生对明清史试题的答题情况分析
    (一) 学生对明清史试题答题情况的总体评价
        1. 明清史的试题在高考考查中难度较大
        2. 明清史的试题在高考考查中区分度明显
    (二) 学生对明清史试题答题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1. 同一类型的试卷难度持平
        2. 学生掌握程度尚存在差异
    (三) 学生在明清史试题答题中的失分原因分析
        1. 学生在选择题中失分的原因分析
        2. 学生在非选择题中失分的原因分析
四、关于明清史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一) 把握“考纲”和“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1. 明清史考试大纲的解读
        2. 明清史课程标准的解读
    (二) 依托史料教学,培养学科能力
        1. 引导学生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2. 创设历史情境,学会解决问题
    (三) 通史结合专题,落实核心知识
        1. 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思维
        2. 整合专题复习,深化历史认识
    (四) 训练解题方法,提升解题能力
        1. 分析试题结构,寻找解题规律
        2. 研究设问形式,规范学生答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鄂东南地区黄石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基础和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2 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定义及理论依据
    2.1 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定义
    2.2 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理论依据
        2.2.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
        2.2.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建议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黄石二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黄石二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现状调查
        3.1.1 学校层面
        3.1.1.1 写作训练研究成果
        3.1.1.2 对写作训练的重视程度
        3.1.2 教师层面
        3.1.2.1 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了解程度
        3.1.2.2 写作教学方案的制订
        3.1.2.3 写作教学方式的选择
        3.1.2.4 写作训练的次数
        3.1.2.5 写作评价方式的采用
        3.1.2.6 写作教学案例的搜集
        3.1.3 学生层面
        3.1.3.1 写作训练的重视程度
        3.1.3.2 写作训练的次数
        3.1.3.3 写作训练的成果
        3.1.3.4 写作训练素材的积累
    3.2 黄石二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学校方面
        3.2.2 教师方面
        3.2.2.1 追捧“应试教育”
        3.2.2.2 理论与实践脱节
        3.2.3 学生方面
        3.2.3.1 写作认知不足
        3.2.3.2 写作素材积累不足
        3.2.3.3 提取信息能力不足
        3.2.4 针对黄石二中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建议
4 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对策研究
    4.1 审题阶段的对策研究
        4.1.1 强化审题训练,明确写作要求
        4.1.2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写作欲望
    4.2 立意阶段的对策研究
        4.2.1 重视思维训练,透视材料焦点
        4.2.2 立意角度多元,思辨说理多维度
    4.3 结构布局阶段的对策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1977-2018 年湖北省高考作文命题变化一览表
附录2
    关于鄂东南地区黄石二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关于鄂东南地区黄石二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四、2004年高考标点符号题 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游戏直播语言的个案研究[D]. 谭泳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韩小蕙散文研究[D]. 郝启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D]. 李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高校文化传播内容及功能研究[D]. 张丽. 河北大学, 2020(08)
  • [5]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胡小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D]. 王英华.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研究[D]. 李凤娥. 五邑大学, 2019(02)
  • [8]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题型与训练原则研究[D]. 周娟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9]历史高考题中明清史的呈现方式及内容研究 ——以2013-2018年全国卷为例[D]. 朱庆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鄂东南地区黄石二中为例[D]. 严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004年高考标点题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