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要能够与人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邹晓涓[1](2022)在《经济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学专业卓越人才应该政治立场正确,遵纪守法,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教师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培训,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学生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学生学业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针对当前经济学专业存在的考研率不高,校外实习质量不高、双师型师资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鼓励学生建立考研信心,做好考研知识储备,增加校企合作平台的利用,加强教师的企业培训等方式加以改进。
郭昕[2](2020)在《农村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的策略研究 ——以扬州市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是响应“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号召,倡导“全民阅读”共同构建“书香中国”“书香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区、各学校正积极展开“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而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小学的“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改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与城市小学教育资源不平衡所带来的缺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借鉴丰富的阅读环境建设、农村小学阅读环境建设及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研究理论基础上,以江苏省扬州市S小学这所农村小学为例,对S小学师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考察S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现状,探究小学“书香校园”的物理、制度、校园文化、活动和网络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图书资源利用率不高、制度建设不健全、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书香校园”活动单一、校园网络阅读平台尚未得到合理利用等。进而提出“以开发利用农村小学图书馆基础设施和校园阅读空间来加强阅读物理环境建设、以逐步建立图书管理员工作制度来完善阅读制度环境建设;以营造“书香”走廊和“书香”墙壁文化来挖掘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阅读活动与学科教学相渗透及组织亲子共读主题活动来拓展阅读活动建设、以创新家校网络阅读分享模式优化网络阅读环境建设”等一系列推进农村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的整体优化策略。
张凡勇[3](2019)在《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自熊彼特提出创新以来,有关创新的研究文献日渐增多,相关的名词也逐渐丰富,如创新网络、创新集群、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等,这些名词显示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创新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都脱不开创新。而创新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从基础研究开始到商业化的链式过程,也就是创新链。但遗憾的是,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尚不够充裕。实践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正在进入创新2.0时代。创新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更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的源动力。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让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化,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市场竞争激烈化。这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创新也越来越复杂。基于这样的背景,单个企业的自主创新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合作创新也就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选择。这里的合作创新不是简单的某个研发项目的合作,而是从基础研究开始到商业化的整个过程的合作,也就是创新链。从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来看,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打通创新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创新绩效也就成为了石油化工产业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要打通创新链,就必须对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的构成、形成机制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有着明确的认识。由此,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对产业创新链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就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中国石油化工产业为样本,以演化博弈和创新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形成机制的研究,达到改善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提升创新链绩效的目的。为此,本文首先根据对于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确定了产业创新链形成机制的选题,其后,本文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研究:第一是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的结构与形成。基于创新链、产业链、产业创新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形成关于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的一般结构框架,明确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有政产学研金用和产业链上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合作创新链等三种类型,并对产业创新链形成的一般逻辑、动力与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第二是政产学研金用创新链的形成机制。根据大型和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利用演化博弈方法,形成政府主导下政产学研的创新链博弈模型和政府支持下的政产学研金用多主体合作创新链博弈模型,并分析创新链的形成机制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第三是产业链横向企业创新链上合作创新的形成机制。同样将企业分为大型和中小型企业,分同等实力大型企业和不同实力企业的双方博弈,以及忽略企业实力差异的多企业的多方博弈进行分析。同等实力企业中使用对称博弈模型,分析其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形成机制和相应的影响因素;不同实力企业中使用“智猪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合作创新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多企业的合作中,使用多人雪橇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其稳定策略的条件。第四是产业链纵向企业创新链上合作创新的形成机制。同样将企业分为大型和中小型企业,分同等实力大型企业和不同实力企业来进行分析,在同等实力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使用“前景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形成机制和相应的影响因素;不同实力企业中使用“智猪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合作创新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内容研究,本文认为: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由政产学研金用的合作创新链、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合作的创新链等构成,在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的初期,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其后产业链上的纵向和横向的合作逐步呈现。通过本文的分析,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石油化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都在发挥其作用,但科技中介作用发挥并不明显。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基于非对称演化博弈分析认为,政府应该注意到其对大型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链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对小型企业的支持引导作用发挥;基于“智猪演化博弈”分析认为,横向合作创新从创新迫切程度高的企业先开始,应该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降低成本;基于“前景演化博弈”分析认为,感知收益是合作创新能否形成关键,应增强对合作创新的感知和自主创新的合理感知。
薛晓红[4](2017)在《高职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动态动机分析及培养策略》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不同于一般本科学生,高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英语学习,学习动机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因此对高职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和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尝试从国外应用语言学界较新的理论成果动态系统理论着手,采用动态测量的方式,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基础上,对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态动机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分析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学习特点、学习动机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研究首先分析了高职学生专业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背景,梳理了中外学者关于英语学习动机和动态动机的研究现状。在某高职学校,选取了英语专业的两个班级学生,基于动态学习动机测量“三明治模式”的整体教学设计和学习动机“测试-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英语教学改革实验。在实验班采用动态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进行教学,在对照班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期间,对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别在学期初、中、末的不同时间节点,进行了四次动态动机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变化是比较显着的。根据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课外访谈的结果分析显示,高职生英语的动态学习动机呈现以下特点:学习动机个性化;学习动机实用化;学习类型差异化;自我效能感高低并存;学习动机的复合性;学习动机的趋成避败。目前高职生英语学习存在缺少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对知识信仰不高及求知欲和上进心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和维持英语学习动态动机的策略,包括: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改变教师传统观念,创设新型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张宇[5](2016)在《新职业主义教育嬗变与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职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然后逐步波及到美国、德国、加拿大乃至全世界,成为此后引领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理念。新职业主义是相对于过去狭隘的、针对某一具体工作进行技能训练的旧职业主义所提出的。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新职业主义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带有根本性地问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为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较高的青年失业率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结合本国教育实践,对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进行继承与发展,形成指导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理念,随后加拿大、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职业教育改革。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和世纪之交时曾一度达到它的顶峰。东西方学者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对这一问题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各国决策者纷纷投入对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改革中。新职业主义教育之所以受到各国职业教育决策者的重视,是因为新职业主义教育与以往职业教育理论的区别不仅因为所处时代特征不同,更为重要的是新职业主义教育在职业观、人才观、课程观以及教学观等方面的新思考与新变化。在各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法案与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职业主义教育的一些基本主张。在这些实践中值得借鉴的包括:在情景化教学中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中学与中学后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从中等向高等层次的衔接;整合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的“理实一体化”以及培养核心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等。对新职业主义教育进行纵向历史梳理与横向跨国比较,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及其未来变化。并在新职业主义教育理论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章是绪论。此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综述和分析已有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界定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相关核心概念,明确研究范围,阐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历史嬗变。新职业主义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的英国,后又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将近四十年之久,在不同的时代特征下新职业主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各不相同。本部分主要梳理与阐释新职业主义教育在不同时代特征下人才观、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变化与各国教育发展实践的表现。第三章是新职业主义教育跨国之间横向比较分析。新职业主义教育基本内涵、课程改革、教学举措在各国的异同比较。本部分主要从横向跨国之间,就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课程改革与教学举措等具体问题比较总结各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相同与不同之处,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第四章是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基于对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纵向梳理与横向的国别比较分析,总结新职业主义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意义,并试图回到职业教育原点,以期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前提假设。
邓兆红[6](2016)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英语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定位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而应根据三个需求维度定位,即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相关专业(方向)对该课程的共核性需求和专门性需求。教学内容也相应地以满足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共核性需求的内容为各专业(方向)公共必修内容,而将满足专业(方向)专门性需求的内容作为专业内容。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与学校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相关的或其他专业课程中已经采用的合适材料,以增强区域和专业针对性。
朱东梅[7](2014)在《看好市场 做好自己 相信未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平台方、运营商、品牌商,各自的角色越清晰,发展就越良性。天猫的定位是做大市场,运营商的角色是小店铺。天猫放手的节奏越快,放手的程度越大,沟通的成本越低,运营商的发展越健康,自身的价值越大。2013年的"双十一"之后,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在短短一年间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量红利的消失,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认可等,都对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品牌商和平台商的持续优化进程中,专业运营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生力量,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
张盼[8](2014)在《先进装备制造业现场工程师成长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当今经济科技和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在生产一线承担“现场工程师”的职责。然而作为培养现场工程师的主力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却并未形成科学、完善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如何培养现场工程师进行了探究。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选择了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内的三家企业,从访谈的15位工程师中选取了5位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他们成长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文献,总结了现场工程师的成长路径和成长规律。现场工程师成长的一般路径是工程技术教育、工程实践以及后续的继续工程教育。系统的工程技术教育是现场工程师成长的基础,工程实践是现场工程师成长的内核,继续工程教育是现场工程师成长的加速器。现场工程师的成长有其特殊的规律,主要包括:实践成才律、师承效应律、顶端优势效应律、累积效应律和自身优势基础律。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智能结构,现场工程师也有其独特性。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现场工程师的智能结构,遵循现场工程师的成长规律,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要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顶端优势”;最后,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卢惠民,李迅,徐晓红,郑志强[9](2013)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学科竞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应用是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缺陷,因而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其中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结合RoboCup和Robocon机器人竞赛,分析了在学科竞赛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和实践方法,并通过具体的竞赛实践,证明了在学科竞赛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取得较好的竞赛成绩,同时能有效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刘大伟[10](2013)在《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文中指出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直以来都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诸多学者的推动下,陶行知研究一度成为当时的显学,各类成果不断涌现。但陶研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研究内容重复化、研究成果碎片化、研究队伍分散化等等,这些问题成为了陶行知研究在新世纪进一步深化与发展的桎梏。为了能够帮助后人迅速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研究分析前辈学人的思想发展历程,学人群体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对整个陶行知研究学术史分源别派、考镜源流就不仅是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了。在陶行知研究学术发展史上,形成了一批具有相似的学术起源,类似的话语结构与知识体系,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构成的学人共同体。这一学术群体有着明确的研究纲领、旗帜性的引领人物,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学术谱系。这一学术谱系不仅有着传承核心学术理念的功能,而且还会不断地对核心理念加以阐释嬗变,以助于谱系的开枝散叶、开疆拓域。以中国传统治史方法“学案体”,并加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陶行知研究中形成的学术谱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达到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学术史功效,还可以充分了解学术谱系内部学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这其中社会结构对学人学术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借鉴谱系学、知识社会学等理论分析陶行知研究中出现的学人群体可以发现,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术素养、知识传承流派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学人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群体。可以说,对陶研学术谱系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史的功用范围以内,而是深层次的考察了社会对学术、对知识的重要影响。除了绪论与余论以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学术谱系的先行理解”,阐释了谱系与学术谱系、学术史与学术谱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纷繁杂乱的陶行知研究学术史中抽丝剥茧,勾勒出陶行知研究中已经形成的谱系群体。第二章“吾爱吾师:‘亲缘’陶研学人群体”,归纳出一批与陶行知有着师徒“亲缘”或历史渊源上有着“亲缘”关系的学人群体,即形成的紧密型“亲缘”学人和松散型“亲缘”学人两个不同群体。通过对“亲缘”学人群体的陶研分析可以发现,紧密型“亲缘”学人虽然有着护师心切的研究心态,但对陶行知研究的推动以及松散型“亲缘”学人的研究都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松散型学人则在此基础上糅合了新的跨学科理论知识,将陶行知研究回归至学术本身。第三章“行是知之始:华东陶研学人共同体”,是一群强调“行”的研究学人群体。他们突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实观照,强调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来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体现出极强的实践取向。华东区域的学人因为文化和地域的原因,注重以综述性研究入手,走向实践性操作,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之间游走,体现了陶行知研究的时代需求与内在张力。第四章“不要金银只要心:陶研华中学派”,重点研究了陶行知研究中出现的极有影响的师承性学派——华中师范大学陶研学派。通过对这一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代学人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一学派中的学人完全是因为被陶行知的个人魅力所感染,强调为研究而研究。此外,由于师承的缘故,三代学人的研究相互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学术血脉联系,突出强调学术的逻辑性,在研究结论上层层递进。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们打破了陶行知研究中较为陈旧的研究范式,从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多个维度重新阐释了陶行知的历史世界。第五章“丈夫志在探新地:海外陶研学人的个案分析”,具体探讨了海外较有影响力的陶研学人。通过对日本、欧美、港台地区六位学人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海外的陶行知研究由于各国研究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路径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研究的缘起和结论也不尽相同。日本强调主体性,欧美强调民主性,港台则强调教育思想与宗教思想,这一研究走向体现出了海外陶研的多元化趋势。余论部分,在总结陶研学人谱系的基础上,借助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进一步分析后指出,之所以形成不同的研究群体、学派,除了谱系学所谓的知识起源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之外,学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变迁历程,学术场域的内部斗争都成为左右每一位研究者思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借助考察陶行知研究学术谱系这一个案,不仅对陶行知研究史起到了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作用,也揭示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重要内在联系。
二、人才要能够与人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才要能够与人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学专业卓越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 |
二、经济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及成效 |
三、经济学专业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
四、建议与对策 |
(2)农村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的策略研究 ——以扬州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
(二) 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阅读环境的研究 |
(二) 关于农村小学阅读环境建设的研究 |
(三) 关于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农村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农村小学 |
(二) 书香校园 |
(三) 阅读环境 |
二、理论基础 |
(一) 教育生态学理论 |
(二)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
(三) 阅读循环圈理论 |
三、农村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的政策背景 |
(一) 倡导“全民阅读”政策:保障全民阅读权利 |
(二) 推进建设“书香校园”政策:重视实施素质教育 |
(三)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关注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
四、农村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的特殊价值 |
(一) 有助于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素养 |
(二) 有助于推进城乡小学义务教育均衡 |
第二章 S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 调查方法 |
(三) 调查内容 |
二、Y市S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的现状 |
(一) S小学投入“书香校园”阅读物理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 S小学创设“书香校园”阅读制度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 S小学营造“书香校园”校园文化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四) S小学开展“书香校园”阅读活动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五) S小学建立“书香校园”阅读网络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Y市S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图书设施有限且利用率不高 |
(二) 阅读制度化环境尚未完善 |
(三) 校园文化建设潜力挖掘不足 |
(四) “书香”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
(五) 网络阅读空间活跃度不足 |
第三章 农村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的改进策略 |
一、加强“书香校园”阅读物理环境建设 |
(一) 提高图书馆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
(二) 增强阅读空间配套设施的育人功能 |
二、完善“书香校园”阅读制度环境建设 |
(一) 图书管理员工作制度化 |
(二) 班级图书角管理制度化 |
(三) 教师阅读指导工作制度化 |
三、挖掘“书香校园”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
(一) “书香”走廊文化建设 |
(二) “书香”墙壁文化建设 |
四、拓展“书香校园”阅读活动环境建设 |
(一) 阅读活动与学科教学相渗透 |
(二) 保障班级阅读课程的开设 |
(三) 丰富阅读环境中全校性活动载体 |
(四) 组织亲子共读主题活动 |
五、优化“书香校园”阅读网络环境建设 |
(一) 创新网络阅读分享模式 |
(二) 丰富校园网络阅读平台资源 |
六、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及访谈纲要 |
致谢 |
(3)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产业创新链的文献综述 |
2.1.2 产业创新模式的文献综述 |
2.1.3 石油化工产业创新的文献综述 |
2.1.4 文献评价 |
2.2 相关基本概念分析 |
2.2.1 创新链 |
2.2.2 产业链 |
2.2.3 产业创新 |
2.2.4 产业创新链 |
2.3 演化博弈理论 |
2.3.1 演化博弈论的产生 |
2.3.2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假设与模型 |
2.3.3 演化博弈论在产业研究中的应用 |
2.4 累积前景理论 |
2.4.1 累积前景理论的产生与基本模型 |
2.4.2 累积前景理论的应用 |
2.4.3 累积前景理论与演化博弈结合的适用性 |
2.5 石油化工产业的概念、特点与发展历程 |
2.5.1 概念及行业构成 |
2.5.2 技术经济特点与产业发展特点 |
2.5.3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简述 |
2.6 小结 |
第三章 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的结构与形成 |
3.1 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的构成 |
3.1.1 产业创新链的主体构成 |
3.1.2 产业创新链的资源要素构成 |
3.1.3 产业创新链的环境要素构成 |
3.2 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的结构框架与合作分类 |
3.2.1 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的结构图 |
3.2.2 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上的合作类型 |
3.3 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形成的逻辑、动力与机制 |
3.3.1 产业创新链形成的一般逻辑 |
3.3.2 产业创新链形成的动力 |
3.3.3 产业创新链的形成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CU形成的博弈分析 |
4.1 演化博弈的分析基础 |
4.1.1 石油化工产业产学研合作的实践简述 |
4.1.2 ICUⅠ型创新链形成的分析基础:政府主导 |
4.1.3 ICUⅡ型创新链形成的分析基础:内外驱动 |
4.2 共性假设说明 |
4.3 ICUⅠ型产业创新链政府主导形成的博弈分析 |
4.3.1 补充假设与模型构建 |
4.3.2 高校科研院所具备转化与商业能力的稳定点分析 |
4.3.3 高校科研院所不具备转化与商业能力的稳定点分析 |
4.3.4 演化的稳定策略分析 |
4.4 ICUⅡ型产业创新链内外驱动形成的博弈分析 |
4.4.1 政府与用户的演化博弈分析 |
4.4.2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金融机构的演化博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CH形成的博弈分析 |
5.1 演化博弈的分析基础 |
5.2 ICHⅠ型创新链形成的对称演化博弈分析 |
5.2.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5.2.2 模型的稳定点分析 |
5.2.3 演化的稳定策略分析 |
5.3 ICHⅡ型创新链形成的“智猪”演化博弈分析 |
5.3.1 “智猪博弈”的引入 |
5.3.2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5.3.3 不考虑其它主体参与的模型的稳定点分析 |
5.3.4 考虑其他参与主体的模型稳定点分析 |
5.3.5 演化的稳定策略分析 |
5.4 ICHⅣ型创新链形成的“多人雪堆”演化博弈分析 |
5.4.1 多人雪堆模型的引入 |
5.4.2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5.4.3 模型的稳定点分析 |
5.4.4 演化的稳定策略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ICV形成的博弈分析 |
6.1 演化博弈的分析基础 |
6.2 ICVⅠ型创新链形成的“前景”演化博弈分析 |
6.2.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6.2.2 模型的稳定点分析 |
6.2.3 演化的稳定策略分析 |
6.3 ICVⅡ型创新链形成的“前景”演化博弈分析 |
6.3.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6.3.2 模型的稳定点分析 |
6.3.3 演化的稳定策略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高职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动态动机分析及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动态学习动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厘定 |
一、动机 |
二、学习动机 |
三、外语学习动机 |
四、动态学习动机 |
五、动态系统理论 |
六、动态测量 |
第二节 理论研究 |
一、国外关于动态学习动机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三章 动态动机教学实验的整体设计 |
第一节 整体教学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问卷设计 |
三、研究程序 |
第二节 教学设计 |
第三节 测试-教学相结合的三明治模式设计 |
一、动态测量 |
二、三明治模式设计 |
第四章 高职生英语动态学习动机的测量 |
第一节 测量目的和对象 |
第二节 动态学习动机“测试—教学—测试”模式的实施 |
第三节 调查的结果 |
一、各维度的平均度和标准差分析 |
二、内部动机变化分析 |
三、外部动机变化分析 |
四、实验班和对照班四次调查的动机结果差异分析 |
五、英语学习动机动态变化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和课外访谈 |
一、课堂观察 |
二、课外访谈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小结 |
一、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第五章 高职学生英语动态学习动机分析与培养策略 |
第一节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态动机的特点 |
一、学习动态动机个性化 |
二、学习动态动机实用化 |
三、动态动机的学习类型差异化 |
四、学习动态动机的自我效能感高低化 |
五、学习动态动机的复合性 |
六、学习动态动机的趋成避败 |
第二节 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态动机的因素 |
一、外部环境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第三节 高职生专业英语学习动态动机培养策略 |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态动机 |
二、改变教师传统观念,创造新型课堂模式 |
三、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
第四节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问卷调查 |
附录2: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新职业主义教育嬗变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世界经济发展和工作性质结构变化的需要 |
二、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诉求的需要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研究进行全面总结的需要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新职业主义内涵的研究与启示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发展的研究与启示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内容的研究与启示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界定 |
二、核心能力的界定 |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第二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历史嬗变 |
第一节 失业问题导向期——关注可迁移能力培养 |
一、失业问题导向期的发展背景 |
二、失业问题导向期的发展特征 |
三、失业问题导向期的发展结果 |
第二节 技术革新导向期——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
一、技术革新导向期的发展背景 |
二、技术革新导向期的发展特征 |
三、技术革新导向期的发展结果 |
第三节 个人生涯导向期——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 |
一、个人生涯导向期的发展背景 |
二、个人生涯导向期的发展特征 |
三、个人生涯导向期的发展结果 |
第四节 各时期新职业主义教育发展变化总结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的人才观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的课程观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教学观 |
第三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在各国家的发展实践 |
第一节 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一、政府牵头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
二、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 |
三、建立国家资格证书框架体系 |
四、积极开展学分认证与转换 |
第二节 美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一、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
二、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
三、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 |
四、整合中学与中学后教育 |
五、实施工作本位学习 |
第三节 德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一、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
二、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
三、制定职业资格框架与学分体系 |
四、开展工业4.0战略方针 |
第四节 加拿大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一、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
二、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 |
三、实施能力本位课程 |
四、实行技术准备计划 |
五、推行青年学徒计划 |
第五节 跨国之间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比较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基本内涵在各国的异同比较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国的异同比较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教学举措在各国的异同比较 |
第四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现实审思 |
一、面向范围更为宽广的岗位群进行人才培养 |
二、加强理论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教学 |
三、个体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 |
四、实现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 |
第二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启示 |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 |
二、职业教育要面向通用型人才培养 |
三、职业教育要重视核心能力培养 |
四、职业教育要重视学习者的综合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英语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语言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存在的问题 |
( 一) 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一致 |
学校A: |
学校B: |
( 二) 教学内容未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追求 |
1. 未体现应用性与现实性 |
2. 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
3. 未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出发点 |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应对策略 |
( 一) 根据职业和专业能力对本课程的诉求制定教学目标 |
( 二) 以能力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 |
( 三)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兴趣选择语言分析对象 |
四、结语 |
(7)看好市场 做好自己 相信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平台商从上量到求质的转变 |
塑造专业运营商无可替代的价值 |
看好市场做好自己相信未来 |
(8)先进装备制造业现场工程师成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
二、现场工程师 |
三、人才成长规律 |
四、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本科层次现场工程师智能结构要求的研究 |
二、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过程的研究 |
三、国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
四、我国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探索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场工程师成长个案分析 |
第一节 现场工程师个案描述 |
一、个案一——痛并快乐着 |
二、个案二——态度决定一切 |
三、个案三——谦逊的沉思者 |
四、个案四——累积中成长 |
五、个案五——睿智的管理者 |
六、小结 |
第二节 先进装备制造业现场工程师的成长路径和成长规律 |
一、现场工程师成长路径分析 |
二、现场工程师成长规律分析 |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思考 |
第一节 先进装备制造业现场工程师的智能结构分析 |
一、知识结构 |
二、能力结构 |
三、素质结构 |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思考 |
一、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
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顶端优势” |
三、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提纲 |
后记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学科竞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
二、合作学习的概念和作用 |
三、合作学习在机器人学科竞赛中实践和应用的必要性 |
四、机器人竞赛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实践 |
(1)合作小组的构建、运行是合作学习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 |
(2)设计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合作学习模式有效实施的保障 |
(3)既要强调学生的合作,也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
五、应用效果和结论 |
(10)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一) 将人置于历史的中心 |
(二) 梳理出陶研主流思想 |
三、研究现状 |
(一) 学术史研究现状 |
(二) 陶行知研究学术史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学术谱系的先行理解 |
一、概念与方法 |
(一) 谱系与学术谱系 |
(二) 口述与叙事 |
二、视域与体系 |
(一) 当代学术何以成史 |
(二) 学术史·学术谱系·学人 |
三、脉络与谱系 |
(一) 陶研历史脉络 |
(二) 陶研谱系鸟瞰 |
第二章 吾爱吾师:“亲缘”陶研学人群体 |
一、紧密型“亲缘”陶研学人 |
(一) 刘季平 |
(二) 方与严 |
(三) 张劲夫与张健 |
(四) 戴伯韬 |
(五) 方明 |
(六) 戴自俺 |
(七) 王琳 |
(八) 胡晓风 |
二、松散型“亲缘”陶研学人 |
(一) 郭笙与储朝晖 |
(二) 朱小蔓、杨东平、梅汝莉与姚文忠 |
(三) 晓庄学人的研究贡献 |
三、“亲缘”学人的思想传承 |
第三章 行是知之始:华东陶研学人共同体 |
一、开拓期华东学人 |
(一) 张文郁与张癸 |
(二) 胡国枢 |
(三) 童富勇 |
二、探索期华东学人 |
(一) 金林祥 |
(二) 金门弟子的贡献 |
三、华东学人共同体的思想流变 |
第四章 不要金银只要心:陶研华中学派 |
一、革故与鼎新:第一代华中陶研学人 |
(一) 董宝良 |
(二) 章开沅与唐文权 |
(三) 夏德清 |
二、形塑与再造:第二代华中陶研学人 |
(一) 周洪宇 |
(二) 余子侠 |
(三) 喻本伐 |
(四) 熊贤君 |
三、启新与拓域:第三代华中陶研学人 |
(一) 胡志坚 |
(二) 蔡幸福 |
(三) 陈竞蓉等人的贡献 |
四、华中学派的学术传承 |
第五章 丈夫志在探新地:海外陶研学人的个案分析 |
一、日本:斋藤秋男与牧野笃 |
(一) 斋藤秋男 |
(二) 牧野笃 |
二、港台:何荣汉与曹常仁 |
(一) 何荣汉 |
(二) 曹常仁 |
三、欧美:黄冬与姚渝生 |
(一) 黄冬 |
(二) 姚渝生 |
四、海外群体的特点 |
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四、人才要能够与人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J]. 邹晓涓.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农村小学“书香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的策略研究 ——以扬州市S小学为例[D]. 郭昕. 扬州大学, 2020(01)
- [3]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形成机制研究[D]. 张凡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5)
- [4]高职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动态动机分析及培养策略[D]. 薛晓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7(01)
- [5]新职业主义教育嬗变与启示研究[D]. 张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6]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英语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邓兆红.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01)
- [7]看好市场 做好自己 相信未来[J]. 朱东梅. 现代家电, 2014(18)
- [8]先进装备制造业现场工程师成长的实证研究[D]. 张盼.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9]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学科竞赛中的应用研究[J]. 卢惠民,李迅,徐晓红,郑志强.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03)
- [10]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D]. 刘大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