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努力打造高等学校精品教材(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强[1](2021)在《新时代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使命与实现路径》文中提出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是落实党在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础。大学出版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引领者和主力军,要把教材建设作为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服务高等教育教学的根本地位不动摇,在导向把关、队伍建设、内容形式、质量管理等方面完善机制,努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实现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2](2021)在《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安徽省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细则》和《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细则》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皖教工委[2021]25号各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厅属中专学校:现将《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安徽省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细则》和《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2月28日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中小学教材管理,打造精品教材,
刘文波[3](2020)在《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出版研究(1932-1949)》文中研究表明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建馆以来,一直以启发民智、教育救国为心愿,致力于促进我国的学术独立和学术自强,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践行了诸多实践、付出了很大的心血。随着我国近代基础教育的不断完善,以及高等教育的兴起,商务印书馆将出版教科书的战略对象转到了大学,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学丛书”应运而生,这既是商务印书馆在系统编印出版大学教材方面的首次尝试,同时也迎来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教材的繁荣。通过细细探寻商务印书馆编印出版“大学丛书”的实践,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可以为当今大学教材编印出版提供一些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环境及商务印书馆自身出版情况出发,分析推动“大学丛书”产生的原因。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使得大学数量和学生数量显着增加,刺激了对大学教材的需求;其次,我国近代大学教育中普遍依赖的西文教材弊端的日益显现,学界对本土教材的需求日渐强烈;再次,学界关于“教科书中国化”的口号日盛;最后,商务印书馆凭借其“学术独立”的方针和“教育救国”的夙愿,承担起出版我国第一套系统的本土大学教材的重任。第二部分集中对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出版的主要实践活动进行挖掘,以期展现该丛书编印出版过程的概貌。首先,商务印书馆启动“大学丛书”的首要任务便是成立“大学丛书”委员会;然后,面对学界尚没有完整的大学科目表的情况,商务印书馆组织全馆同人多方调查和征集,在丛书委员会的努力下自行编订了我国第一份较为完整的大学科目表;其次,在书稿征集方面,商务印书馆又积极与各学术团体联络并签订合约,鼓励丛书委员会成员积极向社会专家征集稿件,成就了“大学丛书”三百余本系列教材的庞大规模;最后,通过对“大学丛书”1932年至1949年间的出版概况进行一个介绍,并呈现该套书籍的大致使用情况,使人们对该丛书能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第三部分则是对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编印出版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历史反思。一方面,“大学丛书”有力促进了我国近代学术事业的发展与学术独立;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界提供了一批系统完善的优质教材,促进了教材的多元化;开创了大学教材出版的新方式,带动了同行出版大学教材的风气。另一方面,该丛书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例如在书稿征集时以名家教授为限;书稿的审查也不够严谨和规范等。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大学丛书”的历史反思为当今大学教材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启示。分别从“精品教材”项目的打造、鼓励名家编撰和规范教材审查三个方面提出一合理的建议。
邱一平[4](2019)在《A高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文中指出我国出版单位从2009年开始体制改革,截至目前全国108家高校出版社已全部转为企业。“企业化”加“市场化”的结果必然要求出版社发展成为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出版企业。我国高校出版社一直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科研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高校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与政府管理、高校利益、出版社利益、员工福利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并相互依存。在目前情况下,强化高校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关系契约理论以及激励理论,结合高校出版社的特点,通过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探析目前A校出版社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讨论与此相关的解决对策。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目前A校出版社对政府、A校、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履行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首先本文将高校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为国家战略服务,为高校科研前沿服务,为聘用制员工拓宽晋升渠道服务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本文的研究结论为,A校出版社在当前形势下,积极践行了高校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但仍存在如下问题:1.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意识还需加强。这主要体现在党政文化类主题出版选题开发不足与版权输出量不足,并且品种单一。2.服务高校科研教学责任意识不足,精品教材与专着有限,并且图书定价和出书价格超出师生的心理预期。3.在履行人员福利社会责任方面,聘用制员工的福利分配和晋升渠道仍需改善。4.为保障高校出版社正常履行社会责任,还缺少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管理监督机构。对此,本文针对A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积极践行出版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2.提高为高校科研教学服务的责任意识。3.拓宽人才晋升渠道;第四,建立健全高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外部保障机制。本研究将为A校出版社乃至全国各高校出版社在未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赵阳[5](2019)在《聘任制下的高校教师教学激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激励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伴随着“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本科教学日益受到公众关注。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已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热议话题。大学的使命之一在于教学,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通过卓越的教学工作来实现,卓越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教学精力。在聘任制改革背景下,学校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招聘人才和使用人才,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以合同形式在高校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契约关系,引入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体制,淡化了高校教师的“干部”身份,改善了人才晋升中的“论资排辈”难题,强调高校教师的学术价值,激发了高校教师群体的学术活力。但随着聘任制的深入实施,一些弊端暴露了出来。聘任制下科研型的教授评聘制度仍占主流,这导致重科研轻教学、重成果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尤为突出。虽然教学和科研本身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并且教学为先在道义上也并不存在争议,但现实情况却是科研的地位被不断强化,为了获得职称和更好的发展机会,教师不得不将精力更多地倾注在科研上,投入在教学上的精力随之减少,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这有悖于大学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教学激励问题亟待解决。国务院、教育部、地方政府及各大高校相继出台了教学激励相关文件。本文聚焦高校教师教学激励问题,梳理了国家层面和北京市政府层面关于教师教学激励的政策文件,选取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美国和英国部分高校,通过文献研读和政策文本分析,研究其在教师教学激励方面的做法,从中提炼出教学激励的4项原则、6种激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激励理论提出高校教师教学激励模式。该模式中将教师教学激励划分为聘任激励、薪酬激励、考核评估、发展激励和其他激励等五个方面的路径激励,共同指向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组织发展目标的统一实现。最后选取了北京市属高校A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政策文本分析和访谈法研究该校教师教学激励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所提出的教师教学激励模式进行问题归因分析,从平衡、完善、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师教学激励改进的7条建议。
孙明琪[6](2019)在《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发展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任务主要由师范院校承担,负责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实践。各师范院校为了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与专业水平,提高区域内师范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习高校联盟的成功经验。联合开展课程开发、学科共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各区域师范院校联合开展上述活动的这种形式被称为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目前,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在我国多个省份已经初见端倪,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试验区、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云南省山东省的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和安徽省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等。这些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发展路径如何以及成效问题将直接影响联盟的后续发展,为此本文对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问题展开研究。为了解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发展状态,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高校联盟、教师教育联盟以及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进行文献梳理,归纳总结出高校联盟和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起因发展、类型模式与功能特点,进而分析出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发展路径,为本文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最后以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为例,通过运用文本分析和基于扎根理论的访谈的方法,了解联盟的创设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通过调查发现,辽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了辽宁省高等教育水平和教育发展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发现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由于初创阶段,联盟理论认知模糊和缺乏监督评价机制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设计不完善,内部动力机制缺失,规划内容形式化和联盟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由此论文提出了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优化路径包括:完善运行机制,发挥联盟的功效;建立有利的发展环境,发挥政府指导作用;促进联盟理论文化认同,明确区域师范院校联盟定位。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加以完善,才能促使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稳步前进。
王馨[7](2019)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在高校中的实践要求高校要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一体化建设。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凸显出许多现代性社会问题,虽然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治教育素养的整合与培养较欠缺,大学生涉世未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容易丧失信仰与理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影响,因而如何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交叉研究法、辩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论述大学生道德教育、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关基础上,分析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实效性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实效性的路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等等。第二章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出一体化实效性建设理论与现实依据。第三章是对现状的考察和分析,介绍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目前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分析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影响因素。第五章是文章的重点,探讨新时代增强大学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实效性的途径,针对各影响因素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优化建议。突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优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希望能为高校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夏国强[8](2017)在《BSD出版社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为教育类出版企业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处于新媒体技术变革而转型中的出版企业带来了发展的动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职业院校进入了“互联网+教育”的数字化学习时代。传统纸质教材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出版企业教材的开发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国内外出版企业发展战略、教材开发策略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管理、产品开发策略的基础理论。分析BSD出版社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利用波特五力模型综合分析同行业在教材开发中的竞争环境,通过SWOT矩阵分析法,结合BSD出版社自身的优势提出基于封面设计、内容版式、教材内容编写改善教材质量的精品化开发策略;基于职业教材适应性的区域性、地方性教材联合开发策略;基于强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融媒体开发策略;基于产学研一体的营销服务策略。并提出强化管理制度建设、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人力资源保障、和财务制度保障等教材开发策略的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探讨,既为BSD出版社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开发提供解决的方案,也为BSD出版社其他学科专业教材的开发提供借鉴,同时为同行业企业在教材开发的策略制定和制度建设方面提供些许借鉴。
萧德云,吴澄,王一玲,郭晓华,田作华[9](2015)在《《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与影响——项目十年总结》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配合各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在上届"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以教学创新为指导思想,以教材带动教学改革为方针,设立专项资助基金,面向全国高等学校,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规划创建一套符合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要求的、富有特色品牌的新型《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系列教材已基本建成,对国内的自动化专业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是这项工作的终结性论文,它标志着该项目告一段落。论文内容包括系列教材的建设思想、系列教材的建设成效及系列教材产生的影响等。
刘周敏[10](2014)在《协同创新理念下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胡锦涛同志提出高校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高校协同创新是高校与相关创新主体整合资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现共同创新的过程。本研究以14所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主线,对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后,以协同创新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主要观点如下:1.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自实施以来,高等体育院校学科、专业得到发展,竞技水平得到提高,科研能力得到增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得到完善,培养方式得到创新;但专业重复设置、人才同质化严重、依旧没有成为竞技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2.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实质是对现有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要突出“教育与发展相统一”、“教科训三环节相协同”、“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和其他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相协同”等要求。3.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相关主体包括:综合类、师范类体育院系、其他高校、体育科研院所、体育企事业单位、国际体育教育教学机构等。政府组织、金融机构、法律机构、体育中介等组织为协同创新提供政策、资金、法律以及技术支持。高等体育院校与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战略、组织、知识协同以及资源整合”实现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4.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原则包括“整体性”和“多样性”。优化内容包括:通过实施“专业预警与调整计划”、“学科振兴计划”等,推动“专业群建设”和“名牌专业建设”,以及通过调整本体、派生、相关专业的发展规模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区别培养“科研为主、教育为础、训练为辅”的学术型、“教育训练相结合、科研为辅”的复合型、“训练为主、教育为础、科研为辅”的应用型三类体育人才优化培养规格;通过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为主载体,以及建立课程资源共享中心等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双导师制”、“合作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分别优化学术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三类体育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构建微观、中观、宏观协同创新中心优化培养途径等。5.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实施策略包括树立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机制体制、依托政府支持、建立创新平台、优化师资结构、建立评价标准等。
二、努力打造高等学校精品教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打造高等学校精品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使命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教材体系建设的新使命 |
二、打造高质量教材是新时代大学社的首要任务 |
三、大学社教材建设的现状和瓶颈 |
四、新时代大学社高校教材建设的实现路径 |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内容把关 |
(二)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保障 |
(三)强调选题质量,不断创新形式 |
(四)严格过程把控,做好流程监管 |
五、结语 |
(2)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安徽省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细则》和《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细则》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管理职责 |
第三章编写修订 |
第四章教材审核 |
第五章出版发行 |
第六章选用使用 |
第七章保障机制 |
第八章检查监督 |
第九章附则 |
安徽省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管理职责 |
第三章教材规划 |
第四章教材编写 |
第五章教材审核 |
第六章出版与发行 |
第七章选用与使用 |
第八章服务与保障 |
第九章评价与监督 |
第十章附则 |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管理职责 |
第三章教材规划 |
第四章教材编写 |
第五章教材审核 |
第六章教材选用 |
第七章支持保障 |
第八章检查监督 |
第九章附则 |
(3)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出版研究(193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综述及评述 |
(五)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六)研究重点、难点及拟创新点 |
一、“大学丛书”出版的动因 |
(一)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对大学教材编印出版的刺激 |
(二)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局限 |
(三)学界关于教科书中国化的呼吁 |
(四)商务印书馆之“学术独立”宏愿 |
二、“大学丛书”出版的实践 |
(一)“大学丛书”委员会的成立 |
(二)教材科目的全面拟定 |
(三)与各学术团体签订契约 |
(四)“大学丛书”的陆续出版及使用 |
三、“大学丛书”出版的历史反思 |
(一)“大学丛书”出版的积极影响 |
(二)“大学丛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
四、“大学丛书”出版的当代启示 |
(一)促进教材质量提升 |
(二)鼓励专家编撰教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A高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2.1 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
1.3.2.2 关于出版社与利益相关方关系的研究 |
1.3.2.3 出版社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
1.3.2.4 关于践行高校出版社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的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3.3.1 企业社会责任 |
1.3.3.2 出版社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
1.3.3.3 关于践行高校出版社社会责任建议 |
1.4 研究目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问题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A校出版社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理论及利益相关者分析 |
2.1 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2 关系契约理论 |
2.1.3 激励理论 |
2.2 社会责任相关概念 |
2.2.1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
2.2.2 高校出版社社会责任 |
2.2.3 社会责任标准 |
2.2.3.1 SA8000标准 |
2.2.3.2 ISO26000标准 |
2.3 A校出版社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
2.3.1 A校出版社概况及案例意义 |
2.3.2 A校出版社概况的利益相关者 |
2.3.3 A校出版社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履行内容 |
2.3.3.1 A校出版社对政府的责任 |
2.3.3.2 A校出版社对A校的责任 |
2.3.3.3 A校出版社对员工的责任 |
2.3.3.4 其他责任 |
第3章 A校出版社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
3.1 对政府的责任履行现状 |
3.1.1 遵纪守法及依法纳税责任 |
3.1.2 政治文化宣传责任 |
3.1.3 文化版权输出责任 |
3.2 对A校的责任履行现状 |
3.2.1 对A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责任 |
3.2.2 对A校师生服务的责任 |
3.3 对员工的责任履行现状 |
3.3.1 关于对员工履责现状的问卷调查 |
3.3.2 关于对员工履责现状的数据分析 |
3.4 对其他责任履行现状 |
第4章 A校出版社社会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A校出版社社会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 |
4.1.1 服务国家党政文化宣传及“走出去”战略的力度不足 |
4.1.2 精品教材专着及数字产品偏少服务高校师生的责任意识不够 |
4.1.3 聘用制员工福利分配与晋升制度仍需完善 |
4.1.4 内外部监督机制缺失 |
4.2 A校出版社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
4.2.1 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意识亟待增强 |
4.2.2 服务科研教学的责任意识及政策支持不足 |
4.2.3 合理分配员工福利完善晋升体系 |
4.2.4 缺乏社会责任管理意识及内外部监管机构 |
第5章 A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
5.1 积极践行出版社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 |
5.1.1 弘扬主旋律高度重视主题出版 |
5.1.2 加强版权输出力度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
5.2 提高为高校科研教学服务的责任意识 |
5.2.1 打造精品向出版数字化转型 |
5.2.2 合理定价积极建设教学服务平台 |
5.3 拓宽人才晋升渠道 |
5.4 建立健全监管社会责任履行的内外部机制 |
5.4.1 健全监管社会责任履行的外部机制 |
5.4.2 建立监管社会责任履行的内部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对A校出版社员工社会责任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与A校出版社领导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合作方及消费者对于A校出版社的相关责任评价访谈提纲 |
(5)聘任制下的高校教师教学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理论基础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校教师激励的综合研究 |
1.3.2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激励的研究 |
1.3.3 关于聘任制下高校教师教学激励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聘任制下高校教师教学激励现状 |
2.1 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教师教学激励政策文件 |
2.1.1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
2.1.2 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
2.1.3 荣誉表彰 |
2.1.4 其他激励 |
2.2 北京市关于教师教学激励政策文件 |
2.2.1 强化教学为主业 |
2.2.2 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
2.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2.2.4 健全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
2.2.5 荣誉激励 |
2.3 国内高校教师教学激励现状 |
2.3.1 重视教学奖励的设置 |
2.3.2 多层次、宽领域的教学奖励类型 |
2.3.3 聘任和晋升考核向教学偏重 |
2.3.4 重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
第3章 国外高校教师教学激励的做法及启示 |
3.1 美国高校教师教学激励的做法及启示 |
3.1.1 设立丰富的教学奖项 |
3.1.2 晋升通道、薪资提降与教学紧密相连 |
3.1.3 建立起系统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 |
3.1.4 开展丰富的教学合作活动和教师发展项目 |
3.2 英国高校教师教学激励的做法及启示 |
3.2.1 政府启动教学质量评价改革 |
3.2.2 院校设置全面的教师发展项目体系 |
第4章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模式 |
4.1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原则 |
4.1.1 多元结合,综合激励 |
4.1.2 灵活对待,按需激励 |
4.1.3 公正客观,合理激励 |
4.1.4 把握策略,有效激励 |
4.2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方法 |
4.2.1 报酬激励 |
4.2.2 聘任激励 |
4.2.3 荣誉激励 |
4.2.4 绩效管理激励 |
4.2.5 培训发展激励 |
4.2.6 其他激励 |
4.3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模式 |
4.3.1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模式构建 |
4.3.2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5章 A校教师教学激励的问题和对策 |
5.1 A校教师教学激励现状 |
5.1.1 A校教师教学激励问题 |
5.1.2 A校教师教学激励问题归因 |
5.2 A校教师教学激励对策 |
5.2.1 平衡教学激励和科研激励 |
5.2.2 完善教师教学激励体系 |
5.2.3 发展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发展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1.高校教育联盟研究的兴起及其发展 |
2.目前关于教师教育联盟的研究概况 |
3.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研究的不足 |
4.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的确定 |
2.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五)创新之处 |
二、高校之间教育联盟形成与发展的缘起与动因 |
(一)高校教育联盟发展的现实状况 |
1.跨国高校教育联盟发展的现状 |
2.国内高校教育联盟发展的现状 |
(二)教育联盟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
1.以联合办学为目标的武汉七校联合体 |
2.以培养一流的人才为目标的C9联盟 |
3.以提升区域教育经济为主的高校联盟 |
4.以提升行业类教育水平为目标的联盟 |
(三)高校教育联盟的类型与特点 |
1.按地理位置划分为区域联盟和跨区域联盟 |
2.按联盟成员实力分为同等联盟和非对等联盟 |
3.按合作范围分为全方位联盟和单一性联盟 |
三、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单一性行业高校联盟的典型案例 |
(一)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创设与发展 |
1.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独特含义 |
2.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政策导向 |
3.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实践探索 |
4.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发展态势 |
(二)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功能与作用 |
1.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功能确定 |
2.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成员角色定位 |
3.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运行机制 |
(三)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路径选择 |
1.U-S模式:大学和中小学进行协同合作模式的表征 |
2.G-U-S模式:政府、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模式 |
3.U-G-S模式:师范院校、政府与中小学的合作模式 |
(四)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有效性分析 |
1.联盟内部运行机制有效性分析 |
2.政府支持与引导的有效性分析 |
3.联盟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分析 |
(五)完善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的策略指向 |
1.加强政府的支持引导功能 |
2.完善教育联盟的内部机制 |
3.增强成员之间的价值认同 |
四、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发展路径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为例 |
(一)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概况的调研渠道与过程 |
1.师范院校教育联盟资料的收集 |
2.参加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理事会 |
3.基于扎根理论的访谈研究方法 |
(二)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成立的背景 |
1.基于竞争理论建立的教育联盟 |
2.基于协同理论建立的教育联盟 |
3.基于交换理论建立的教育联盟 |
(三)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成员及组织框架 |
1.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成员分析 |
2.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组织框架 |
(四)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内容和功能 |
1.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内容 |
2.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功能 |
(五)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管理运行机制 |
1.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组织管理 |
2.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财务管理 |
3.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共享管理 |
五、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关于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调研过程 |
1.确立调查的访谈对象 |
2.拟定调查的访谈提纲 |
3.访谈调查的程序安排 |
4.访谈调查结果的呈现 |
(二)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存在的问题 |
1.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内部动力机制缺失 |
2.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规划内容的形式化 |
3.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
(三)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的问题原因分析 |
1.区域教育联盟初创阶段中的设计不完善 |
2.区域师范教育联盟成员对联盟认知模糊 |
3.区域教育联盟缺乏有效监督与评价机制 |
六、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发展的优化策略分析 |
(一)不断完善联盟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联盟的功效 |
1.调整联盟组织框架,优化联盟组织结构 |
2.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联盟内部动力 |
3.协调联盟保障机制,促进联盟稳定发展 |
(二)建立有利的联盟发展环境,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 |
1.加强联盟沟通协作,建立有利外部环境 |
2.积极响应政策支持,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
3.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创设统筹监督协调 |
(三)促进联盟理论文化认同,明确师范院校联盟定位 |
1.打破传统高校联盟禁锢,促进整体发展 |
2.促进联盟成员理论认同,解决文化冲突 |
3.体现师范院校办学特色,发挥师范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相关概述 |
2.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法治教育 |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2.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
2.2.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差异性 |
2.2.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互补性 |
2.2.3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一致性 |
2.3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理论依据 |
2.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
2.3.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3 协同学理论 |
2.4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现实依据 |
2.4.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的重要环节 |
2.4.2 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
2.4.3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现状分析 |
3.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效 |
3.1.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主要形式 |
3.1.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初步成果 |
3.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内生动力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
3.2.2 教育观念偏差,教育方式有待改善 |
3.2.3 协同教育不足,教育者之间缺乏互动 |
第4章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 顶层设计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影响 |
4.1.1 顶层设计的影响 |
4.1.2 组织机制的影响 |
4.2 思政课教材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影响 |
4.2.1 教材体系的影响 |
4.2.2 教材运用程度的影响 |
4.3 课堂环境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影响 |
4.3.1 教学模式先进性的影响 |
4.3.2 课堂内容吸引力的影响 |
4.3.3 课堂教学亲和度的影响 |
4.4 实践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影响 |
4.4.1 实践运作模式影响 |
4.4.2 实践平台建设的影响 |
4.4.3 实践监督评价的影响 |
4.5 考评方式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影响 |
4.5.1 考核内容的影响 |
4.5.2 考核方式的影响 |
4.6 育人主体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影响 |
4.6.1 校内育人主体参与度的影响 |
4.6.2 家庭、社会重视程度的影响 |
4.6.3 高校间资源流动的影响 |
第5章 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路径 |
5.1 加强一体化顶层设计 |
5.1.1 加强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 |
5.1.2 构建齐抓共管的组织机制 |
5.2 促进教材编写一体化 |
5.2.1 完善一体化教材体系 |
5.2.2 丰富一体化教材内容 |
5.3 加强课堂教学一体化 |
5.3.1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
5.3.2 探索生动的教学方法 |
5.3.3 探索丰富的教学内容 |
5.4 推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
5.4.1 构建一体化实践多元运作模式 |
5.4.2 打造一体化立体化实践育人平台 |
5.4.3 创新一体化实践监督与激励机制 |
5.5 增强教学考评一体化 |
5.5.1 制定“知行合一”的考核目标与内容 |
5.5.2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一体化考评系统 |
5.5.3 建立多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 |
5.6 推进育人主体一体化 |
5.6.1 推进校内教育主体协同育人 |
5.6.2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
5.6.3 推进一体化建设校际资源共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BSD出版社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战略管理相关的重要概念 |
2.2 产品开发策略的原则 |
2.3 产品开发策略研究的分析方法和模型 |
第3章 BSD出版社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开发现状 |
3.1 BSD出版社概况 |
3.1.1 BSD出版社简介 |
3.1.2 BSD出版社的组织结构及人员状况 |
3.1.3 BSD出版社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历程 |
3.2 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 |
3.2.1 教材质量问题 |
3.2.2 区域适应性问题 |
3.2.3 资源建设问题 |
3.2.4 子品牌建设问题 |
3.2.5 营销服务问题 |
3.3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3.3.1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 |
3.3.2 企业管理制度需与时俱进 |
3.3.3 自主开发与整体规划的矛盾 |
3.3.4 人力资源建设不足 |
3.3.5 财务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
第4章 BSD出版社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开发的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核心竞争力 |
4.2.2 作者团队的不稳定性 |
4.2.3 同业竞争者的产品竞争 |
4.2.4 教材营销推广商的变迁 |
4.2.5 “数字化”替代教材的威胁 |
4.2.6 来自职业院校的市场需求 |
4.3 教材开发的SWOT矩阵分析图 |
第5章 BSD出版社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开发策略 |
5.1 BSD出版社教材开发策略定位 |
5.1.1 开发定位 |
5.1.2 发展目标 |
5.2 BSD出版社教材开发策略 |
5.2.1 精品化开发策略 |
5.2.2 区域性教材组合开发策略 |
5.2.3 融媒体教材开发策略 |
5.2.4 子品牌产品开发策略 |
5.2.5 产学研一体化营销策略 |
5.2.6 “引进”与“走出去”策略 |
第6章 BSD出版社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开发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强化管理制度建设 |
6.2 优化业务工作流程 |
6.2.1 教材开发与实施流程 |
6.2.2 数字化资源开发流程 |
6.2.3 完善营销服务评估体系 |
6.3 人力资源保障 |
6.4 财务制度保障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与影响——项目十年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1 引言 |
2 系列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
3 系列教材的目标和定位 |
3.1 系列教材的目标 |
3.2 系列教材的定位 |
4 系列教材的建设范围 |
5 系列教材的招标出版实施过程 |
6 系列教材的招标出版情况汇总 |
7 系列教材的特色 |
8 系列教材的建设成效 |
8.1 系列教材的使用情况 |
(1) 使用学校 |
(2) 使用专业 |
(3) 使用效果 |
8.2 系列教材的影响及获奖情况 |
9 结语 |
(10)协同创新理念下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 |
1.4.1 高等体育院校 |
1.4.2 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1.4.3 协同创新 |
2 研究综述 |
2.1 关于协同创新 |
2.1.1 国内协同创新 |
2.1.2 国外协同创新 |
2.2 关于高等体育院校 |
2.2.1 高等体育院校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转型 |
2.2.2 高等体育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教材 |
2.2.3 高等体育院校教师、学生等主体 |
2.3 关于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2.3.1 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
2.3.2 国内外体育人才培养的比较 |
2.3.3 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
2.3.4 非竞技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
2.4 文献解析 |
2.4.1 高校协同创新的研究热点并未形成,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全面 |
2.4.2 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角狭小,研究对象以竞技体育人才为主 |
2.4.3 高等体育院校研究成果虽多,但高等体育院校协同创新的研究偏少 |
2.4.4 高等体育院校出现意义上的协同创新,但深度广度不够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初设想 |
4.1.1 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选定 |
4.1.2 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
4.1.3 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
4.2 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
4.2.1 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 |
4.2.2 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就与困境 |
4.3 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 |
4.3.1 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
4.3.2 协同创新的思路 |
4.3.3 协同创新的要求 |
4.3.4 协同创新的利益相关体 |
4.3.5 协同创新的辅助机构 |
4.3.6 协同创新的“协同” |
4.3.7 协同创新的“创新” |
4.3.8 协同创新的内容 |
4.4 协同创新理念下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
4.4.1 优化的指导思想 |
4.4.2 优化原则 |
4.4.3 优化专业布局 |
4.4.4 优化培养目标 |
4.4.5 优化课程体系 |
4.4.6 优化培养方式 |
4.5 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实施策略 |
4.5.1 树立协同创新教育理念 |
4.5.2 改革机制体制 |
4.5.3 依托政府支持 |
4.5.4 建立创新平台 |
4.5.5 优化师资结构 |
4.5.6 制定评价标准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努力打造高等学校精品教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使命与实现路径[J]. 李永强. 现代出版, 2021(06)
- [2]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安徽省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细则》和《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细则》的通知[J].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3]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出版研究(1932-1949)[D]. 刘文波. 西南大学, 2020(01)
- [4]A高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D]. 邱一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5]聘任制下的高校教师教学激励研究[D]. 赵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区域师范院校教育联盟发展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为例[D]. 孙明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7]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D]. 王馨.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8]BSD出版社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开发策略研究[D]. 夏国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与影响——项目十年总结[J]. 萧德云,吴澄,王一玲,郭晓华,田作华. 自动化博览, 2015(08)
- [10]协同创新理念下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刘周敏.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