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松质骨骨折23例临床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松质骨骨折23例临床观察

一、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松质骨骨折23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千[1](2020)在《四肢骨关节骨折经可吸收螺钉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四肢骨关节骨折经可吸收螺钉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本院的88例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4例。研究组行可吸收螺钉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金属螺钉固定。比较2组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2次手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5.45%(42/44),高于对照组的70.45%(3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4,P=0.002);研究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4.48±1.35)月,短于对照组的(8.32±2.09)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7,P=0.000);研究组2次手术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2次手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庄苏阳[2](2019)在《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背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会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现有的椎体内植骨工具无法将植骨材料精确填充至椎体骨缺损区,同时也无法复位终板中央及后部塌陷区。而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所以寻找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法。本研究设计制作了经椎弓根通道三维植骨器,内部含有产生较大推力的机械装置,以期达到复位塌陷终板、消除椎体内骨缺损的目的。目的对三维植骨器进行力学实验分析,论证它的抗挤压与破坏性能和抗拉伸破坏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件三维植骨器在压力测试仪上进行挤压试验,观察其压力随行程变化数据和曲线。增加载荷,检测植骨器遭到破坏所能承受最大载荷值。利用静态拉压力测试仪对10个植骨器的重要部件,螺纹杆和螺纹套,进行拉伸破坏试验,分析其抗拉特性,找到危险截面,获得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结果在挤压与破坏试验测试中,分别取1ON和25N为预紧力。10件植骨器的压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一定预紧力下,在刚开始填充阶段(旋转1-2圈),压力变化上升迅速,到3圈后直至最大行程,压力变化缓慢上升并趋于平稳。最终所达到的最大挤压力为121.5±6N(113~128N)。植骨器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150±3N(142~165N)。在拉伸破坏试验测试10个部件的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82±0.09KN(1.73~1.98KN)。10个部件的断口位置分别在螺纹段偏下和螺纹段偏上位置,而螺纹套位置的螺纹无破坏,说明部件的危险截面不在螺纹套和螺纹的集合面位置。结论三维植骨器在工作时可以产生足够大的推顶挤压力,可以对抗相当大的阻力,人工拧动最大扭力不足以破坏工具,且工艺稳定。符合椎体骨折手术中植骨及复位骨折块的要求,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术工具。第二部分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背景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常用方法。塌陷终板的复位情况、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通过现有的植骨方法容易出现植骨不良,形成空腔,成为“蛋壳样”椎体。终板的复位不良易于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引起慢性腰背痛。因此有必要改进终板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方法,提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的疗效。目的 评价应用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复位终板、重建伤椎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三维植骨器组和植骨漏斗组。三维植骨器组应用自行研制的椎体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进行终板复位、植骨;植骨漏斗组应用传统的漏斗形植骨器经椎弓根植骨。分别测得手术前后、术后,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术后的3月伤椎的X线摄片及CT二维扫描,测量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正常椎前缘高度、伤椎终板高度、正常终板高度等,计算前高矫正率、终板矫正率和椎体缺损区的体积。结果:(1)伤椎Cobb角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3±2.5)°,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为分别为(4.4±1.4)°、(5.2±1.2)°、(5.8±1.6)°。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1±2.7)°,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分别为(5.3±1.9)°、(6.2±1.9)°、(7.4±1.8)°。两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无显着性差异(P>0.05)。取出内固定3月后两组间伤椎Cobb角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缘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1.59±0.20cm,术后5天为2.81±0.19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6±0.32cm,伤椎前高率为(95.3±3.6)%。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68±0.18cm和2.56±0.18cm。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高度为1.61±0.18cm,术后为2.77±0.17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1±0.36cm,伤椎前高率为(91.8±4.2)%。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5±0.18cm和1.93±0.12cm。两组术后五天前矫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终板中心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2.34±0.22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2±0.18cm,伤椎前高率为(93.6±5.8)%。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分别2.24±0.18cm和2.19±0.18.cm。植骨漏斗组术后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1.85±0.26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8±0.23cm,伤椎前高率为(72.5±6.4)%。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1.64±0.20cm和1.41±0.19cm。两组术后五天终板高度矫正率及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缺损区的体积:三维植骨器组术后椎体缺损区体积为0.75±0.16cm3,而植骨漏斗组为2.51±0.3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半时随访发现,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缺损区分别为0.52±0.06cm3和1.49±0.1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5)VAS: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术前VAS分别评分为(8.61±1.13)分和(8.58±1.24)分(p>0.05);术后5天分别为(3.35±0.94)分和(3.54±0.95)分(p>0.05);术后一年半的VAS分别为(0.35±0.63)分和(1.77±1.39)分(p<0.05);取出内固定后VAS分别为(0.46±0.58)分和(2.04±1.15)分(p<0.05)。结论:三维植骨器可以有效地复位塌陷的终板、实现伤椎有效植骨、减少椎体内骨缺损区,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型的植骨工具。第三部分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背景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常用微创治疗方法。为恢复伤椎的高度及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通过可扩张球囊辅助的椎体后凸成形术应运而生。但将扩张后的球囊撤除过程中常常会观察到复位的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影响手术疗效。目的研究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对维持初始撑开高度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与之沟通,由患者自愿选择椎体后凸成形(PKP)或椎体成形术(PVP),共69例选择PKP的患者入组。改良穿刺技术,使插入的导针接近椎体前1/3时,正位像上导针前端接近椎弓根内侧壁。用球囊先后自两侧扩张伤椎,并临时保留后扩张一侧球囊。记录扩张前椎体高度(H0)、充分扩张后椎体前高(H1)、临时释放球囊内压力后椎体前高(H2)。经先扩张侧注入骨水泥,待凝固后撤出球囊,再经后扩张侧注入骨水泥。测量术毕椎体前高(H3)。记录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VAS及0DI评分变化。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一年伤椎高度、Cobb角、VAS及ODI变化。结果每个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8.5±12.4)min,出血量为(23.1±8.5)ml,球囊压力为180-250psi,球囊膨胀大小为(3.6±1.1)ml。骨水泥的注入量为(8.2±2.4)ml。2例术中推注骨水泥时出现球囊破裂。(1)椎体高度变化: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H0)、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H1)、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H2)、术毕椎体前高(H3)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椎体前高压缩比)分别为(58.23±12.57)%,(85.14±9.36)%,(70.25±8.12)%,(82.46±10.59)%,球囊撑开后前高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及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而与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O.05)。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前高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为(78.59±9.37)%,与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2)Cobb角变化: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为(18.65±4.25)。,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为(6.84±2.57)°,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为(10.22±3.41)°,术毕的Cobb角为(6.93±2.69)°。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为(7.06±2.86)°。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与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及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与术毕的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3)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26±1.17)分,术后2天为(2.11±0.36)分,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为(1.83±0.31)分。术后2天的VAS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前ODI评分为(88.35±8.26)%,术后2天的ODI为(23.56±3.12)%,术后1年随访时ODI评分为(19.68±2.81)%。术前ODI评分与术后2天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ODI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2天的ODI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0DI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技术能有效地维持撑开后的伤椎高度,避免后凸角矫正后再次丢失,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是对现有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改良和优化。

何树坤,马小芳,秦廷武,黄富国[3](2018)在《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累及肱骨小头和滑车,是一种少见的关节内骨折。目前临床对其治疗方法较多,包括骨折块切除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节镜手术及肘关节置换术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法,但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的选择仍存在争议。骨折块切除术仅适用于骨折块粉碎而无法固定的骨折。关节镜手术虽然损伤小且恢复快,但需要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无法固定的骨折或合并关节炎的老年患者,可选择肘关节置换术。本文就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手术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刘小勇[4](2017)在《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微创治疗椎体骨折的研制与相关基础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可扩张椎体支架的设计(一)椎体解剖与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短缩的分析目的:研究国人脊柱椎体的解剖特点和记忆合金特性,利用几何数学原理分析探讨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EVS)的设计参数与短缩,探讨EVS椎体内扩张的安全性。方法:10具完整干燥脊柱标本,测量椎体前(A)、中(H)、后(B)的高度和椎体终板截面内倾距离长L与R及中心线长M,以M为EVS长度设计参数;Excel软件统计分析;运用几何原理分析EVS的短缩关系。结果:T4L5椎体终板水平截面L/R长度为(22.3±2.6/22.4±1.8)mm(测量范围为18mm35mm),中心线M为(20.6±1.728.8±2.0)mm(测量范围为17mm32mm),M略小于L/R;椎体中高H为(15.7±1.822.8±1.3)mm(测量范围为12mm26mm);椎体中高与椎体上终板矢状轴前后缘的比值H/M为0.700.80;弧长f取23mm可以满足临床国人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EVS的设计要求。EVS的短缩差在1.0mm6.0mm之间:临床常见的胸腰段椎体EVS短缩差为2.0mm3.0mm之间;特殊设计球形EVS短缩差为4.0mm6.0mm。结论:椎体侧位前后缘距离M可作为EVS的设计参数和应用规格的选择依据;EVS在椎体内可以安全的扩张。(二)记忆合金椎体可扩张支架设计参数的探讨目的:测算记忆合金椎体可扩张支架的表面积、体积与质量,初步测算可扩张椎体支架的镍离子游离量,探讨其作为体内植入物的可行性。方法:对本设计的三、四、五、六瓣叶可扩张椎体支架表面积和自身体积进行测算,记忆合金镍离子相关资料数据,推算可扩张椎体支架的镍离子游离度;对照正常人体血镍浓度、人体日生理摄入量,对其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设计可扩张椎体支架每只的表面积在420mm2900mm2之间,体积为110mm3280mm3,质量为772mg1968mg。可扩张椎体支架的镍离子体外Hanks液的测算最大峰值游离量为7517.4×10-6μg16852.44×10-6μg;设计最大规格的可扩张椎体支架在Hanks液释放镍离子的理论峰值占正常人体血镍离子量的0.0034%。结论:可扩张椎体支架的镍离子极微量游离,可作为椎体内的植入物。第二部分可扩张椎体支架的基础实验(一)椎体标本内扩张效果的初步影像观察——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动力内固定(MIVDIF)设计目的:影像观察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记忆合金椎体可扩张支架(SMA-EVS)在椎体内的初步实验复形与椎体的空腔形成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0.75mm厚的记忆合金板材初步研制的六瓣EVS 5枚,3枚置入两节未行骨折预处理的椎体标本,顶瓣旋转植入观察椎体内空腔的形成情况;另2枚置入一节行压缩骨折预处理的椎体内,一枚旋转植入,另一枚正常角度植入对照观察。标本摄片和CT三维重建,观察EVS对椎体标本的空间构建。结果:未骨折预处理的标本植入的3枚EVS顶瓣侧向旋转后,椎体内仍形成良好的空腔,EVS扩张后未见明显骨块卡入;骨折预处理的标本EVS顶瓣旋转置入,CT重建可见骨折椎体内的松质骨块可经宽的侧瓣间隙卡入EVS的空腔内,另一枚EVS顶瓣按设计要求置入,CT重建未见骨块卡入EVS空腔内。结论:EVS在椎体内可以产生预期的空间作用;六瓣EVS瓣叶的旋转植入椎体内可能对EVS的空腔产生影响。初步实验的影像结果为不同类型椎体压缩骨折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二)可扩张椎体支架填充材料的体外初步探究目的:观察体外可吸收填充材料的性能与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EVS)体外生物力学。方法:测试1.0mm厚度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3瓣叶、4瓣、5瓣各一枚和0.8mm厚度的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5瓣2枚,EVS应力-位移曲线,位移设定为7mm;测试水调制的α半水硫酸钙(SCS)调制的干燥模块生物力学;测试EVS填充SCS干燥后的生物力学;位移均设为5mm。调制磷酸钙(CP)、硫酸钙(SCS)与羟基磷灰石(HAP)至团状,直接置入水中,观察其变化。结果:在测试的应力-位移曲线结果中,单纯支架最大力学区间位于136.4-246.8N;水调制的SCS模块干燥后生物力学范围为128.3N151.1N;EVS支架填充SCS干燥后最大位移的生物力学459.9N602.5N之间;三者生物力学有显着差异,P<0.05;单纯水调制的磷酸钙(CP)、硫酸钙(SCS)与羟基磷灰石(HAP)在水中后均不能成型。结论:EVS有良好的生物力学;SCS、CP、HAP虽然在干燥环境中产生良好的生物力学强度,但不能在水中干结成型,水调剂样品不能实现单独对椎体骨折胶合固定。(三)可扩张椎体支架椎体内扩张与生物材料填充效果影像观察目的:影像观察记忆合金研制的可扩张椎体支架(SMA-EVS)椎体内扩张复形及材料填充效果。方法:自行研制的记忆合金支架六瓣7枚。3枚置入两节未行骨折预处理的椎体标本;另2枚置入一节行压缩骨折预处理的椎体内;观察椎体空腔与自体松质骨填充。一枚六瓣植入椎体侧边,直接填充可吸收填充材料;另一枚五瓣支架两次植入一侧灌注过骨水泥的标本内,观察支架椎体内的扩张影响,一次植入改良后的可吸收填充材料植入扩张空腔内。标本摄片和CT三维重建,观察支架对椎体标本的空间构建与填充材料灌注效果。结果:所植入的支架7枚8次在椎体标本内完全扩张6次,2次不全扩张。骨折预处理后的植入支架均获得扩张,可形成良好的空腔,部分骨折椎体内松质骨卡入支架空腔内;靠近椎体侧缘植入的支架部分扩张,填充可吸收生物材料后影像显示填充效果不理想;两节椎体预先一侧填充骨水泥,支架均仅获得部分扩张,随后改良填充材料植入支架空腔内,获得良好填充。将此椎体做了骨折处理,支架获得扩张。结论: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在骨折椎体内可达到自行扩张复形并产生预期的空间作用;未做骨折预处理的椎体标本可能受皮质骨以及松质骨自身强度和其他因素(椎体强化)的影响,支架不能完全扩张;传统的可吸收填充材料并不能很好的填充支架的空腔;改良后的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第三部分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研究(一)不同瓣叶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初步测试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的初步力学性能。方法对1.0mm厚度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3瓣、4瓣、5瓣各1枚和0.8mm厚度的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5瓣2枚、6瓣1枚可扩张椎体支架进行初步的压力测试,观察支架的应力-位移曲线变化。结果在测试的力学-位移结果中,可扩张椎体支架压力位移曲线呈“S”形变化,随着压力增大,支架的力量逐渐增大;当支架位移压缩7mm时,4瓣5瓣支架的极限张力为100246N;所测试的支架在完全压缩后没有断裂;压缩后的支架置于温水中,支架均完全扩张,支架高度没有丢失。结论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具有良好的初始张力,可以为骨折椎体提供初始的复位、扩张和支撑。(二)Kyphon球囊与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观察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Shape Memory Alloy Expandable Vertebrae Stent,SMA-EVS)的力学性能与Kyphon球囊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对1.0mm厚度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3瓣、4瓣、5瓣各1枚和0.8mm厚度的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5瓣2枚、6瓣1枚EVS进行初步的压力测试,观察支架的应力-位移曲线变化,Kyphon球囊压入2ml液体,球囊应力值在80PSI左右,同法在生物力学测试仪上测试应力-位移曲线,设定位移值为5mm。结果:在测试的力学-位移结果中,EVS压力位移曲线呈"S”形变化,随着压力增大,支架的力量逐渐增大;在支架的极限位移7mm时,4瓣5瓣支架的极限张力为100246N;Kyphon的应力-位移为一渐进的曲线,5mm位移时Kyphon球囊的应力值为150PSI,所测压力值为123N。结论:可扩张椎体支架与Kyphon球囊为两个不同的力学体系,球囊的工作压力可作为椎体内松质骨的应力参照;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可以为骨折椎体提供初始的复位、扩张和支撑。(三)不同工艺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初步测试目的:对先期研制的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椎体内扩张后,对改进工艺参数的不同瓣叶不同工艺可扩张椎体支架的力学强度进行测试,目的进一步探索支架工艺与生物力学强度的关系,探讨支架的设计参数与制造工艺间的关系,寻求支架的最佳工艺。方法:支架的工艺可由记忆合金板材与管形材料加工而成。最初椎体内扩张成功的支架为记忆合金板材加工而成。本次支架生物力学性能的检测以此其基础,在改进其设计参数研制的支架中进行。本次支架生物力学强度的检测分如下几组:参照组:与椎体内扩张成功的同批次6瓣0.8mm记忆合金板材支架生物力学强度为参照组:其记忆合金板材设计参数厚0.8mm,瓣叶宽约1.2mm。因此,以其生物力学强度作为初始参照。第一组:3枚1.0mm记忆合金板材(3瓣、4瓣、5瓣各1枚)与0.8mm记忆合金板材(5瓣共2枚),共计5枚;本组为第一批支架的生物力学检测,所以在测试其生物力学强度时采用瓣叶接近全压缩状态,其压力位移设为7mm。此组作为支架生物力学强度的对照标准组。第二组:1.0mm厚度记忆合金板材6瓣1枚;0.8mm厚的记忆合金管形材料8瓣支架1枚;0.8mm厚度的记忆合金板材6瓣2枚、5瓣3枚;此组生物力学强度测定作为本设计支架的可能生物力学强度区间,压力位移设为5mm。第三组:0.8mm厚的记忆合金管形材料6瓣支架1枚、8瓣1枚;探索设计预期最理想的管形材料研制的支架性能与生物力学强度,压力位移为9mm。第四组:1.0mm厚度6瓣支架和0.8mm管形材料8瓣支架对应瓣叶的应力重复测试,观测本设计支架的记忆效应,压力位移为5mm。第五组:1.0mm厚度板材6瓣支架;检测瓣叶不同放置位置时的生物力学强度变化。衡仪生物力学测试仪测试记录支架的应力-位移曲线变化。结果:参照组:椎体内扩张的6瓣同批次的支架生物力学强度测定,压缩位移在7mm时,生物力学强度值为90N;第一组:各型瓣叶支架生物力学强度参照组:板材工艺的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在测试的力学-位移结果中,压缩位移在7mm时,对应的生物力学强度为136N236N之间;椭球体的支架压力位移曲线呈"S”形变化,在位移压缩2mm左右,支架生物力学强度范围在50N-75N,随后支架力学强度随着位移曲线呈弧形增加,出现一个“平台期”;随着压力-位移的进一步增大,压力-位移曲线再次出现陡的曲度变化,其压力位移终末时压力强度达到136N236N之间,平均168N;其中1.0mm板材3瓣的支架瓣叶的支架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生物力学强度最大,4瓣的其次,0.8mm板材制作的6瓣支架生物力学强度压力位移曲线对应值最小。第二组:支架生物力学强度区间组:本组结果中,1.0mm厚度记忆合金板材的6瓣支架生物力学强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最大,5mm的压缩位移终末值为238N。第三组:管形材料支架生物力学强度测试结果0.8mm厚度的管形材料研制的支架形状大致为菱形,即瓣叶非椭球形结构,为单一弧形结构。在压缩1mm时对应压力为45N-65N左右,在2mm处达到约73N,这一位移过程,支架的应力高于对应的板材工艺支架;随后支架随压力位移进入“平台期”,8瓣支架在压力位移近终末期略有所增加,6瓣的略有所下降;至设定的最大位移9mm时压力值为72N-110N,无板材加工的椭球形结构的“S”形尾端生物力学强度增加的情形。第四组:1.0mm厚度6瓣支架和0.8mm管形材料8瓣支架的应力重复测试,支架生物力学强度变化测试结果。第五组:1.0mm厚度6瓣支架瓣叶不同放置位置时的生物力学强度变化。结论: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记忆特性;不同厚度、不同瓣叶与不同工艺的支架其生物力学性能有所差异。(四)可扩张椎体支架椎体内生物力学分布有限元分析目的:应用脊柱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生理载荷作用下,椎体内植入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后,椎体与支架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方法:老年骨质疏松女性L1CT扫描资料,利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构造相对应的L1骨质疏松性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向5种加载状态下正常椎体、植入支架前后,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与L1椎体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在椎体未植入支架的单纯负载模拟实验中,椎体侧弯、后伸、前屈、旋转、直立时所受的应力分别为:17.1MPa、21.1MPa、44.0MPa、13.1MPa、11.4MPa。植入支架后,椎体载荷模拟实验中,所受应力与未植入支架时无变化。而椎体内支架在侧弯、后伸、前屈、旋转、直立时所受的应力分别为:82.7MPa、49.8MPa、42.6MPa、79.1MPa、22.8MPa。当模拟支架撤出椎体内,椎体内支架空槽应力结果在侧弯、后伸、前屈、旋转、直立时所受的应力分别为:82.7MPa、49.8MPa、39.2MPa、79.1MPa、22.8MPa。在本实验组的三维有限元的分析结果中,椎体植入支架前后仅在前屈位时椎体应力出现变化,无支架时椎体前屈最大应力为44.0MPa,植入支架后,最大应力为42.6MPa,当椎体内支架模拟从椎体内移除时,椎体最大应力为39.2MPa。结论: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植入椎体后,在椎体多数运动状态下椎体受力无明显变化;在前屈状态下,椎体植入支架前后最大应力有所变化,提示植入支架后的初期依然要减少前屈运动对椎体前缘的应力。第四部分脊柱结构的基础研究(一)椎体截面的数理学原理分析与脊柱病变的探讨研究背景:脊柱结构由椎体与椎间盘相间连接构成,这样的复合体对于脊柱的结构与力学有何特殊意义?临床上,在脊柱的椎体骨折与椎间盘退变中有何内在的结构因素?目的:测量脊柱椎体终板截面的横径与矢径,利用数理学原理分析脊柱椎体—椎间盘受力传递规律,分析人体脊柱椎体—椎间盘的受力规律与临床病理联系。方法:测量10具完整脊柱标本C2-S1各椎体上下截面的横径(L)、矢径(H),运用几何学相似原理:椎体/椎间盘上下截面面积变化可近似用数学方程表达,S1/S2=(a*b)/(A*B),S=π/4*L*H,分析椎体上下截面的结构规律;根据椎间盘的结构,利用物理学静水液压原理:F1/F2=S1/S2,分析椎间盘压力变化规律;根据数理学原理推测脊柱椎体—椎间盘的结构与力学规律。结果:脊柱椎体截面的结构从C2下截面到L4下截面面积呈“S”形曲线递增,L4下截面面积最大,L4下截面到S1上截面递减;椎体—椎间盘间截面横径矢径决定其椎体截面面积、压力系数K,K=L*H。结论:脊柱椎体—椎间盘自身结构决定了脊柱特有的力学传递与分布规律;建立数理学方程来认识脊柱的结构与力学传递规律能更直观的理解与观察脊柱力学特性与临床脊柱病变规律。(二)脊柱骨折的分型研究随着临床治疗研究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螺旋CT的影像重建技术和MRI技术的出现,给临床脊柱骨折的诊断与认识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影像学依据。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半个世纪来脊柱外科治疗技术的普及应用,近30年来脊柱微创外科的发展,临床上对脊柱骨折的治疗和认识有了更深刻的变化。根据脊柱自身结构与骨折规律,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临床脊柱外科骨折治疗进展,根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依据,结合脊柱骨折类型、影像学诊断和神经损伤程度综合考虑,我们在此引入脊柱骨折神经柱概念,将脊柱骨折分为三柱三型,以便适应新的临床技术变化与应用。

李甲峰[5](2016)在《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四肢骨关节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结合本地县医院病历,下同)于2012年6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固定术,观察组给予可吸收螺钉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为65.0%,组间差异显着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例(10.0%),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6例(30.0%),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组间差异显着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肢骨关节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推广使用可吸收螺钉治疗模式。

黄晓微,龚中华,禹宝庆,李泽湘,敖荣广[6](2016)在《可吸收螺钉置入固定简单外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可吸收螺钉与金属螺钉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例如无需行内固定去除,不含金属成分,不会影响患者置入后的核磁共振检查。而且置入操作相对简单,即钻孔-攻丝-螺钉固定更加符合骨科微创原则。目的:借助于有限单元技术探讨可吸收螺钉固定简单外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简单外踝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可吸收螺钉模型,按照标准骨科手术技术予以固定,加载模拟正常成人一个步态周期中腓距关节承载最大值时的参考负载,分析腓骨和可吸收螺钉的应力分布状态和位移。结果与结论:单一螺钉固定模型共有38 542个单元,8 790个节点。当外踝关节面加载300 N力时,螺钉最大应力为89.35 MPa,螺钉最大位移为0.5 mm,骨折远端最大位移0.5 mm。当外踝关节面加载450 N力时,螺钉最大应力为152.58 MPa,螺钉最大位移为0.59 mm,骨折远端最大位移0.77 mm。双螺钉固定模型共有43 115个单元,9 496个节点。当外踝关节面加载300 N力时,螺钉最大应力为38 MPa,螺钉最大位移为0.44 mm,骨折远端最大位移0.44 mm。当外踝关节面加载450 N力时,螺钉最大应力为66.68 MPa,螺钉最大位移为0.48 mm,骨折远端最大位移0.49 mm。实验验证了可吸收螺钉用于简单外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可行性。对于简单的只累及腓骨下段的外踝骨折,可吸收螺钉固定是完全可行的,而且通常需要至少2枚螺钉以维持关节面的稳定复位。

李文祥,李应波[7](2013)在《DIKFIX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关节内骨折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DIKFIX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四肢关节内骨折患者97例,其中56例患者以DIKFIX可吸收螺钉行内固定治疗,为观察组;41例以金属挤压螺钉行内固定治疗,为对照组;术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分别完成16个月的随访,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X线检查显示两组患者均达解剖复位,观察组伤口一期愈合55例(98.2%),二期愈合者1例(1.8%);对照组伤口一期愈合32例,而且愈合9例;观察组一期愈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随访,随访期无移位或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末期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优53例,良3例,优良率100%;对照组优29例,良6例,优良率85.4%;观察组预后关节功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IKFIX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关节骨折疗效可靠,创伤小。

傅荣,游晓波,钟振东,李焰[8](2013)在《羟基磷灰石复合聚乳酸可吸收螺钉的力学及生物降解性》文中提出背景:将聚乳酸与羟基磷灰石复合可提升植入体的力学性能、理化性能。目的:应用犬股骨外髁骨折内固定模型,观察羟基磷灰石复合聚乳酸骨折内固定螺钉修复股骨外髁松质骨骨折的效果。方法:手术制备42只比格犬双侧股骨外髁骨折模型,左侧采用羟基磷灰石复合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内固定作为实验组,右侧采用单纯聚乳酸螺钉内固定作为对照组。置入后2,4,8,12,24,36,48周获取标本,X射线观察骨折恢复情况,取股骨和螺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检测螺钉质量、抗弯强度和重均分子质量,计算生物吸收率、强度衰减率和生物降解率。结果与结论:置入后2-48周,双侧骨折区内固定良好,新骨生长良好,实验组螺钉生物吸收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置入后2,4周螺钉抗弯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置入后2-48周螺钉生物降解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标本病理变化相似,置入后48周,骨折均愈合,骨组织重建良好。表明羟基磷灰石复合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具备良好的内固定疗效和生物相容性,其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优于单纯聚乳酸螺钉。

杜丽平,钟振东,傅荣[9](2013)在《羟基磷灰石(HA)复合聚乳酸(PDLLA)可吸收螺钉修复犬股骨骨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动物实验采用比格犬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考察迪康可吸收聚乳酸(PDLLA)骨折内固定螺钉对股骨外髁松质骨骨折修复的影响。方法 42只比格犬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术后2、4、8、12、24、36、48周,每组6只动物。手术复制股骨外髁骨折模型,左侧(实验组)采用可吸收复合螺钉内固定,右侧采用PDLLA骨折螺钉内固定。术后各时间段处死受试犬,X摄片观察骨折恢复情况,解剖取股骨和螺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检测螺钉质量、抗弯强度和重均分子量,计算生物吸收率、强度衰减率和生物降解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术后2周时所有动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可吸收复合螺钉和PDLLA螺钉治疗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可吸收复合螺钉的初始抗弯强度及植入前12周时高于PDLLA螺钉,生物降解较PDLLA螺钉缓慢。结论实验提示可吸收复合螺钉具备良好的内固定疗效和生物相容性,其在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方面较PDLLA螺钉具备一定优势。

王勇平,刘小荣,蒋垚[10](2013)在《可吸收材料在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骨折治疗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相当重要,否则极易导致治疗失败。临床上治疗骨折的内固定物以金属材料为主,在人体内易出现腐蚀和应力遮挡引起皮质骨疏松;另外骨折愈合后需二次手术拆除,可致再次骨折。目的:分析可吸收材料的生物特性及治疗骨折的适应症,并比较可吸收材料在骨折内固定中的特点。方法:收集不同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的相关文献,找出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采用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具有显着优越性,可吸收材料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对关节周围组织及关节本身损伤小,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松质骨骨折23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松质骨骨折23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四肢骨关节骨折经可吸收螺钉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骨折愈合时间和2次手术率
    2.3 并发症
3 讨论

(2)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
    1.一般资料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3 治疗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3 治疗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基金资助
致谢

(3)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折块切除术
2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1 术前评估
    2.2 手术入路
    2.3 内固定方式
3 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术
4 关节置换术

(4)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微创治疗椎体骨折的研制与相关基础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临床技术回顾与研究意义
    (二) 本实验研究内容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的设计
    (一)椎体解剖与EVS的短缩差分析的意义
        参考文献
    (二)记忆合金椎体可扩张支架设计参数的探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记忆合金可扩张支架基础试验
    (一)可扩张椎体支架在椎体标本内扩张效果的初步影像观察 ——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动力内固定(MIVDIF)设计
        参考文献
    (二)可扩张椎体支架填充材料的体外初步探究
        参考文献
    (三)可扩张椎体支架椎体内扩张与生物材料填充效果影像观察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研究
    (一)不同瓣叶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初步测试
        参考文献
    (二)Kyphon球囊与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观察
        参考文献
    (三)不同工艺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初步测试
        参考文献
    (四)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在椎体内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脊柱结构与力学规律的基础观察
    (一)椎体截面的数理学原理分析与脊柱病变的探讨
        参考文献
    (二)脊柱骨折的分型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1)记忆合金医学应用
    参考文献
附: 网络资料记忆合金介绍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部分实验记录与图片
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专利
致谢

(5)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2 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6)可吸收螺钉置入固定简单外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设计
    1.2时间及地点
    1.3对象
    1.4 实验方法
        CT图像获取
        导入Mimics 15.0建模
        Geomagic studio模型处理
        3-matic模型处理
        Hypermesh阶段
        实验分组设置
        材料参数的设置
        约束和边界设置
    1.5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Results
    2.1单一螺钉固定模型
    2.2双螺钉固定模型
3 讨论Discussion

(7)DIKFIX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关节内骨折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愈合情况
    2.2 随访期并发症情况及关节功能评定
3 讨论
    3.1 DIKFIX的物理学特性
    3.2使用DIKFIX可吸收螺钉应注意的问题

(8)羟基磷灰石复合聚乳酸可吸收螺钉的力学及生物降解性(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引言Introduction
1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设计
    时间及地点
    材料:
        实验动物
        螺钉材料
        实验中的主要试剂
    实验方法:
        实验分组
        羟基磷灰石复合聚乳酸可吸收螺钉置入犬股骨外髁骨折模型实验42只犬分组:
        动物骨折模型的建立、固定及标本获取[19-20]
        大体观察
        X射线摄片
        X射线观察骨折愈合衡量标准[21]:
        螺钉生物吸收率
        螺钉抗弯强度及衰减率
        螺钉重均分子质量和生物降解率
        组织学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
        统计学分析
2结果Results
    2.1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2.2各组大体观察结果
    2.3各组X射线摄片结果
    2.4两种螺钉质量和生物吸收率的比较
    2.5两种螺钉抗弯强度及强度衰减率的比较
    2.6两种螺钉重均分子质量和生物降解率比较
    2.7各组组织学观察结果
        骨折愈合
        螺钉观察
        骨组织光镜观察
        骨组织扫描电镜观察
3讨论Discussion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要求
学术术语
作者声明

(9)羟基磷灰石(HA)复合聚乳酸(PDLLA)可吸收螺钉修复犬股骨骨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1.2实验场地:
    1.3植入材料及主要实验仪器:
    1. 4 实验方法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可吸收材料在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可吸收材料的种类
    1.1 可吸收高分子材料[9]
        1.1.1 生物降解性聚酯
        1.1.2 甲壳素[10]
    1.2 可吸收无机材料
    1.3 可吸收复合材料
        1.3.1 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复合[11]
        1.3.2 高分子材料与无机材料之间的复合[12]
        1.3.3 材料与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复合[13]
2 理想可吸收材料的标准
3 可吸收螺钉的研究历史
4 可吸收螺钉生物降解性和力学性能
5 可吸收螺钉在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
    5.1 资料来源
    5.2 纳入标准
    5.3 排除标准
    5.4 分析指标
    5.5可吸收螺钉治疗骨折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5.5.1 可吸收螺钉适应证
        5.5.2 可吸收螺钉治疗骨折的实验研究
        5.5.3 可吸收螺钉治疗骨折的临床应用
    5.6可吸收螺钉治疗骨折的优缺点及并发症
        5.6.1 可吸收螺钉治疗骨折的特点
        5.6.2可吸收螺钉治疗骨折的指征及优缺点
        5.6.3 可吸收螺钉治疗骨折的并发症
    5.7可吸收螺钉治疗骨折的注意事项和相关措施
6结论
理想的骨科可吸收材料应具备的条件[14-15]:

四、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松质骨骨折23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四肢骨关节骨折经可吸收螺钉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王红千. 中国校医, 2020(10)
  • [2]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D]. 庄苏阳. 东南大学, 2019(01)
  • [3]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 何树坤,马小芳,秦廷武,黄富国. 广西医学, 2018(18)
  • [4]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微创治疗椎体骨折的研制与相关基础实验研究[D]. 刘小勇. 苏州大学, 2017(04)
  • [5]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J]. 李甲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16(15)
  • [6]可吸收螺钉置入固定简单外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J]. 黄晓微,龚中华,禹宝庆,李泽湘,敖荣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04)
  • [7]DIKFIX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关节内骨折效果观察[J]. 李文祥,李应波. 当代医学, 2013(33)
  • [8]羟基磷灰石复合聚乳酸可吸收螺钉的力学及生物降解性[J]. 傅荣,游晓波,钟振东,李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38)
  • [9]羟基磷灰石(HA)复合聚乳酸(PDLLA)可吸收螺钉修复犬股骨骨折的实验研究[J]. 杜丽平,钟振东,傅荣. 四川医学, 2013(08)
  • [10]可吸收材料在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J]. 王勇平,刘小荣,蒋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04)

标签:;  ;  ;  ;  ;  

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松质骨骨折23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