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政府采购

21世纪的政府采购

一、二十一世纪的政府采购(论文文献综述)

杨梦倩[1](2020)在《安倍家族执政者对华政治政策的演变研究》文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世袭政治、家族政治的现象层出不穷。鸠山家族、小泉家族、安倍家族、麻生家族和福田家族是日本五大政治家族,这些家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基本控制了战后的日本政坛。在安倍家族中,除了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其外祖父岸信介、外叔祖父佐藤荣作也曾担任日本首相一职。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岸信介、佐藤荣作和安倍晋三的对华政治政策进行梳理,归纳概括三人各自的对华外交理念和对华政策特点。进一步纵向对比研究三人对华政治政策,从而归纳总结出安倍家族执政者对华政治政策的继承性与差异性,并分析这种差异性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展望预测安倍执政时期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走向。本文认为,安倍家族的政治基因偏向保守右倾,岸信介、佐藤荣作和安倍晋三在各自执政时期主要采取的都是对华敌视政策,但他们的对华政治政策也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日本国内的情况变化而有所调整。但无论是对华敌视政策还是对华友好政策,安倍家族的外交理念都是追求使日本成为在地区甚至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国,而中国的崛起正是安倍家族这一外交理念的强劲障碍。从本质和长远来看,安倍家族的对华政治政策更多体现的是“继承性”,而非“差异性”,更难出现“突破性”。

王丽娜[2](2020)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其负面问题不断显现,由此互联网治理的相关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随之推动互联网监管部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在诸多互联网的治理方式中,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凭借其治理的快速和有效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一种重要治理选择,同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梳理不同时期的全局性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案例,纵向勾勒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发展历程;界定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涵义;厘清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规制体系,分析其治理主体的构成,对其治理客体进行分类,并分析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政过程;此外,本文探讨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必然性和过渡性,对治理的效果评价和价值评价等理论问题进行细致探讨,提出以下观点: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具有过渡性特点,体现在治理中行政与法的一致和相悖并存,治理的行政合作机制反复重叠,治理中运动性治理和常规化治理相冲突等方面;就其治理的效果评价来说,最初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显现出治理速度快、治理效果好的优势,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问题的增多,其治理成本高、治理效率低、治理违规现象多及治理内卷化等弊端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对它的评价从最初的肯定其治理有效性转向对其弊端的多方诟病;鉴于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存在的底层逻辑和规定性,本文认为对其应进行客观的再评价:要看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行动催生的规则在不断导正其治理行为偏差;要看到其治理行动中输送的制度对互联网秩序的维护作用;要看到其法治化转型对互联网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求在增加;要看到其制度供给背后的法治追求和治理理念的转型努力;要看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中维护治理对象的相关权利的客观结果。对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价值评价进行否定之否定不是不顾其弊端而默守陈规,恰是为了正视其所面临的困境。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面临着的法律困境而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主体经常不能协调好秩序、安全、效益、公平、自由、正义等诸多法律价值的平衡,导致治理中多元法律价值的失衡和错位;另外,治理中所依据的法律文本缺失和模糊导致治理的法律规制中出现较多困难。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和客体各自面临的困境而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治理主体的同质化困境、复合性困境和权威性困境亟待解决;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治理客体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管制框架内,受到治理主体所采取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术的治理手段的影响,导致互联网优势的发挥、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以及治理主客体间的协调发展都受到极大限制。上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所面临的多种困境使得其合理转型变得非常迫切。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转型方向而言,法治中国建设、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和公共治理理念引入等背景和因素都指向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这一解决之道。具体而言,要转变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律观念,走出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各自面临的困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其治理中的法制输送机制,包括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律文本输送机制和法律制度输送机制,从而推动互联网法的完备化、制度化、体系化和均衡化发展,并有力推动互联网法的良好执行、适用、遵守和互联网法的监督体系建设;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中的治理学习机制和技术再塑机制,共同推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

张玮[3](2020)在《我国政府采购效益保障体系研究 ——以T海事局为例》文中认为现代政府采购活动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美发达国家,经过200多年的稳健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起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完善明确、采购运行细致规范、采购过程公开透明、采购方式公平竞争”的现代政府采购体系。该采购体系借助其成熟的权力制约和监督管理机制,有效地消减了采购权力的寻租空间,极大地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公共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同时,欧美国家的政府采购早已从单一的财政支出管理手段,渐渐演化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政府采购在支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引导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社会效益也日益明显的显露出来。我国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正式开始于上海市政府在1998年颁布的《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直至2000年我国才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推广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和实践的任务。所以,我国现代政府采购体系发展历史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客观上有着200多年的时间差距。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政府采购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升,政府采购需求也从单一的普通办公用品扩展到涵盖商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工程等诸多领域。我国财政部2020年发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采购总规模已突破3.5万亿人民币,较2017年增长了3千亿左右的规模[1]。采购规模的逐年快速增长,预示着政府采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和重要。近几年,由于我国“放管服”政策导向的不断发力,分散采购的占比大幅提升,很多政府采购活动都是由各级政府、行政单位或被授权的企事业单位自行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由于各级单位大体采购框架是相同的,所以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基层单位,我国政府采购活动存在的问题基本也是趋同的。本文以笔者工作单位——T海事局为例,代表性地分析我国政府采购活动现状以及存在的各种典型问题。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是发展速度快,规模扩张势头迅猛,各方面的政策制度和保障措施也都在持续进步和完善。但是总体发展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法律制度、人才保障、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还是在信息公开、采购监督、政策引导方面仍存在着不小客观差距。为完善我国政府采购运行体系,本文研究了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政府采购方面的发展历程和独到的先进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国家成熟先进的采购经验的借鉴,再结合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和特点,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政府采购普遍存在问题的途径——构建政府采购效益保障体系。政府采购效益保障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我国早日实现采购平台高度统一化,采购手段实现信息化,采购范围充分公共化,采购方式更趋专业化,使政府采购更好发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有效调控经济社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该体系的核心是采购效益保障,采购效益包含了追求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效益。本文将政府采购效益保障体系进行了内外区分,所谓“内部保障体系”是指政府采购活动本身涉及的三个重要方面:内部采购制度、采购人才、采购信息技术。而“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围绕政府采购活动需要配套解决的三个方面问题: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管理、增强政策引导。

徐宝欣[4](2015)在《国义招标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招标投标制度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商品交易方式。它通常是以项目需求方作为招标人,对商品货物的购买、服务项目的采购、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通过向社会公开发布招标公告或向特定供应商(承包商)发出招标邀请,由符合资格的供应商(承包商)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公平竞争,招标人从中择优选定中标人并与之签订采购合同或承包合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招标投标活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省内注册,具有工程招标代理乙级或以上资质、政府采购代理乙级或以上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超过500家,在广州市辖区内从事招标代理业务的机构也超过250家(包括本地企业和外地驻穗企业)。群雄逐鹿,激烈竞争,传统的国有招标代理机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招标投标的市场环境入手,探索国有招标代理机构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开拓创新,如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打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本文在研究中,以作者所在的国有控股招标代理企业--国义招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运用SWOT模型和波特的五力模型,对当今的招标市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及在新常态下,“互联网+”与传统招标代机制的融合,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战略。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管理水平,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不断开发创造新的业务方向,真正做到“诚信、专精、共进、创新”(国义招标的经营理念)。

陈铭聪[5](2013)在《公民参与行政任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民主与法治国家中,公私合作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政府改革措施,象征政府职能从公部门的朝向私部门移转的现象,展现出公、私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动态关系。不过,公私合作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法治基础上,不仅需要在文化与观念上着手,更需要制度上的配合。我国八二年《宪法》公布至今也才三十余年,社会发展已经从经济性发展逐渐走向政治性发展;但是,相关的法治建设尚未完备,法治观念的形成都尚未成熟,公私合作的实践经验更是缺乏。因此,在我国的社会环境是否已经满足公私合作所应该具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颇值得深思。本论文分几个方向来探讨。第一章是探讨公私合作的基本概念。探讨行政任务私部门化的问题,而公私合作的产生,可以说是行政任务私部门化的结果。随着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公部门执行行政任务在事实上与财政上已经被过度苛求;例如,因为承担过多的行政任务而产生大量的执行赤字;因为行政组织体制上的不合理导致行政效率普遍低下;因为国家财政拮据的冲击,以致公部门无法独立负担执行行政任务所需的财政支出。现代福利国家的公部门在执行其行政任务时已遭遇到重大困难,于是引入私部门的参与,将部分行政任务移转私部门,希望能以公私合作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第二章是探讨公私合作的模式。即是说明公私合作的方式。本论文将公私合作的模式分为五种,分别是法定模式、授权模式、委托模式、私法模式、特许模式,并说明在公私合作中,公、私部门之间的角色,以及具体的合作模式。第三章是探讨公私合作的考量。本论文从公私合作制度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权利保障问题、私部门的参与问题、公部门的选择权问题、公私合作的范围问题与救济问题等。第四章是探讨公私合作的法律责任。公私合作并不代表公部门就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公部门仍应该负责,不过负担何种责任?在此基础上,更可以清楚地界定公部门在将行政任务私部门化之后相关的法律责任归属,这又涉及《国家赔偿法》或《侵权责任法》之间的适用问题。另外,在特许经营方面的公物问题,相关国家赔偿责任该怎么界定?我国法律应该如何适用?第五章是探讨公私合作的案例。主要是介绍近年来发生在台湾地区的一起公私合作的案例,并深入研究其所衍生的公私合作的问题。第六章探讨公私合作的法律规范。由于公私合作,现代公部门的角色逐渐从管制的、产出的,转变为担保的、合作的角色。但是,借由公私合作的手段,这并不意味着公部门就不负责该当的行政任务的执行,因为公私合作只代表公部门功能的转变;因此,当公私合作时,必须建立一套法律规范。第七章是探讨公私合作的演进趋势。在“合作国家”理念促使下,公共建设的公私合做法律关系,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然而,依照现行法制的设计,此属于政府采购法的范围,其属性可以定性为行政合同。但是,此等合作合同往往涉及重大投资和公共利益,故将其置于政府采购法规范架构下的正当性受到挑战,传统的行政合同理论似乎无法应付这种新衍生的问题。因此,“行政合作法”将是未来行政法的新亮点。最后是提出结论。鉴于公私合作之后法律关系的复杂性,本论文建议在推行相关政策与建构相关制度时,必须确保以下事项可以实现:确保权利的保障、确保权限与责任分明、确保公私合作的资格、确保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有效的救济程序。

冯健身[6](1998)在《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政府采购制度》文中研究指明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政府采购制度●财政部预算司司长冯健身编者按政府采购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法。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已借鉴这种经济管理方法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并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最近,财政部有关司局提出,这种经济管...

陈寿光[7](2012)在《冷战后越南对美国的经济外交研究》文中认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越美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过程,一直是所有双边关系中最为复杂多变的关系之一。冷战结束之后,越美关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美越经济关系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深化,越南一跃成为了二十一世纪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一成就的取得,与越美经济关系的多形式发展密不可分。回顾越美经济关系发展的历程,总结其性质和特点,并且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已经成为越南所有当代研究战略、改革政策和经济政策改革的学者们强烈的愿望。本文将从经济外交的理论入手,系统分析和研究冷战后越南对美国经济外交的实践状况。除了绪论之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理论建构,主要梳理了学术界对经济外交的分析视角,并回顾了经济外交的实践过程和现状,为引入越南的经济外交做好铺垫。第二章从历史角度回顾越南对外政策的发展历程,包括越南对外政策的基础、对外路线的形成过程以及当前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经济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勾画出越南经济外交的主要背景。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总结了冷战后越南对美经济外交政策及实践。其中将冷战后越南对美经济外交分为三个阶段,1995-2000年、2001年-2005年及2006至今,在不同的时期,越南对美经济外交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第四章结合第三章的历史回顾,在第一章经济外交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越南对美经济外交的决策机制、国内外制约因素等。第五章对未来越南对美经济外交进行预测,并就如何进一步发展越美经济关系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越美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尽管两国还存在意识形态差异,复杂的历史恩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迥异的政治经济制度,越美经济关系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外溢到政治、安全、文化等其它领域,推动越美全面关系的稳定发展。

刘文丰[8](2008)在《两岸公立大学法人化之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百年大计,也是国家重要政治目的,更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因为一个未受完善教育的人民,是不懂得如何去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正确保障自己的权利。国家基于照顾人民的义务,必须要提供人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除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大学的设立,不能仅仅是徒具形式而已,必须要保障大学的两大内涵,即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如此才能让大学自由发展,追求卓越,追求更高的学问,强化人民发展人格、实现自我。台湾地区公立大学因为不具法人资格,属于行政机关的下级,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一直希望改革大学制度,随着司法解释的开放,大学改革的脚步越向前行;尤其要如何确保公立大学不受行政干预,确立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学术界争论二十几年,认为让大学具有独立法人格,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因此我们要讨论公立大学法人化,也必需探求何谓大学自治、何谓学术自由。祖国大陆公立大学透过相关法律规定与解释,已具有公务法人地位,但是在学校立场出发,反而因为不希望承担责任,有拒绝法人化的现象,两岸公立大学的走向似乎有相反的意味,这是值得比较与思考的。本文先从台湾地区的公立大学制度与发展历程简述,其中也参考外国法制,来作为比较,最后论及祖国大陆公立大学制度的现况,期盼能成为两岸公立大学制度的修正参考。

秦鹏[9](2006)在《生态消费法研究》文中提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或破坏的关系。尽管我们不能绝对地说自然生态的变化均因人类消费所为,但是,而对目前全球积重难返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毋庸置疑,人类消费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正是近现代社会以来人类不良消费模式所带来的消费问题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并严重地腐蚀和影响着我们的社会风气。不受限制的消费欲望在逻辑与现实中必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峙,并进而导致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问题。为此,必须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建立一种符合生态规律要求的、生态化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 本文正是基于对转变人类消费模式的极大关注而提出了运用法律进行生态消费保障的主张和思考。生态消费对于传统消费方式的超越和变革,决定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活动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也决定了生态消费当属法律保护和调整的范畴。因此,本文力图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体系范围之内,探讨和建立一套在消费领域发挥作用,规范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按照生态规律进行消费的法律规范体系,这套法律规范体系就是本文所称的生态消费法。 本文在对消费问题、生态消费内涵等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论证了法律保障生态消费的应然与实然,对生态消费法的一般原理进行了研究,就生态消费法中的作为法律主体的人的特性、生态消费法的伦理观和生态消费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研究,并在前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产品环境标志法律制度、消费者社会义务的确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以及消费税收调控制度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对生态消费法律规范体系的构建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二十余万字,分十章展开。 关于生态消费的认识。该章认为消费问题乃是人类消费行为出现了问题,消费问题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大大超过了人类自身的实际需要,诸如高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行为进入了大众的生活认知和心理层次,使得人类在追求永远不可满足的消费欲望中,把自然资源挥霍无度、生态环境损害殆尽。因此,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环境问题的深刻根源就隐藏在消费行为当中。而消费问题缘由于对消费者主权观片面曲解下的消费至上主义,消费者主权表面是给消费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不过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别名,它不仅给极权主义者谋取私利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且助长了人类对自然的骄横,使其生活方式在大自然面前变的大胆、放肆和无所顾忌,使社会进步在一种片面、畸形的价值选择中实现,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基于对消费问题根源和消费行为的伦理审视,笔者展开对生态消费的理论思考,认为生态消费是一种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既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既能满足人的消费

王学武[10](2002)在《我国着名IT企业发出《政府采购响应书》》文中研究表明本报讯:高技术产业的领导企业应该带头做我国政府采购的热情响应者和积极推进者,率先成为高品质的政府采购供应商和诚实信用的社会公共服务商。12月22日,联想、瑞星、长城、同方、实达、博通等国内着名IT企业和惠普

二、二十一世纪的政府采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一世纪的政府采购(论文提纲范文)

(1)安倍家族执政者对华政治政策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岸信介、佐藤荣作的对华政治政策
    一、岸信介执政时期
        1.亲台反共
        2.政经分离
        3.对华敌视的根源
    二、佐藤荣作执政时期
        1.执政前后的态度转变
        2.台湾问题上的权衡之计
        3.改善对华关系的尝试失败
第二章 安倍晋三的对华政治政策
    一、第一届内阁时期
        1.中日关系破冰回暖
        2.保守主义色彩征兆
    二、第二届内阁时期
        1.中日关系再跌冰点
        2.对华战略调整的原因
    三、第三届内阁时期
        1.历史认知问题
        2.南海纷争
        3.“一带一路”与TPP之争
    四、第四届内阁时期
        1.中日关系新局面
        2.双边关系改善的原因
        3.阻碍双边关系取得突破的因素
第三章 安倍家族执政者对华政治政策的继承性与差异性
    一、安倍家族执政者对华政治政策的继承性
        1.岸信介奠定安倍家族右倾基础
        2.佐藤荣作的继承性表现及原因
        3.安倍晋三的继承性表现及原因
    二、安倍家族执政者对华政治政策的差异性
        1.佐藤荣作的差异性表现及原因
        2.安倍晋三的差异性表现及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作为行动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发展及现状
        一、常规行政管理方式被移植
        二、运动式行政监管日见成效
        三、运动式行政监管趋于成熟
        四、运动式行政监管纵深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涵义界定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二、管理行政与治理行政
        三、互联网治理与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动逻辑
        一、行政主体的主导性
        二、行政方式的强制性
        三、秩序优位的导向性
第二章 作为规制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规制体系
        一、管制型行政传统和秩序追求
        二、制度资源不足的外部局限性
        三、互联网典型事件爆发的刺激
        四、行政路径依赖的消极性因素
        五、治理主体选择的积极性因素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必然性
        一、治理中行政与法的一致和相悖
        二、治理的行政合作机制繁复重叠
        三、运动治理与常态治理时有冲突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过渡性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及其职责与职权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客体及其权利与义务
        三、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政过程及其实施机制
    第四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结果评价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正向结果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负向结果
    第五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价值评价
        一、对治理价值的正面评价
        二、对治理价值的负面评价
        三、治理的价值评价的否定之否定
第三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转型困境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法律困境
        一、治理的法律价值平衡之难
        二、治理的法律规制文本之失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主体困境
        一、治理主体的构成同质和单一
        二、治理主体内部行政协调不良
        三、治理主体的合法性日趋弱化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主客体间的相对困境
        一、运动式治理的管制思维限制互联网的优势发挥
        二、运动式治理的分割治理阻碍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第四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方向
        一、法治中国建设指引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二、公共治理理念影响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三、互联网法治建设引导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目标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与互联网法的健全化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与互联网法的良好实施
第五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实施保障
    第一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治理的法律观念的转型路径
        二、治理主体的转型路径
        三、治理主客体间相对性困境的缓解路径
    第二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法制输送机制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文本输送机制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制度输送机制
    第三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配套机制
        一、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治理学习机制
        二、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技术反塑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3)我国政府采购效益保障体系研究 ——以T海事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政府采购
        2.1.2 政府采购效益
        2.1.3 政府采购效益保障体系
    2.2 基础理论分析
        2.2.1 管理主义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寻租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第三章 我国政府采购效益保障分析
    3.1 我国政府采购发展历史分析
        3.1.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阶段
        3.1.2 经济转型发展过渡阶段
        3.1.3 现代政府采购试行和推广阶段
        3.1.4 现代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阶段
        3.1.5 政府采购逐渐对外开放阶段
        3.1.6 政府采购转型发展阶段
    3.2 我国政府采购效益分析
        3.2.1 经济效益分析
        3.2.2 社会效益分析
        3.2.3 环境效益分析
    3.3 我国政府采购效益保障分析
        3.3.1 我国政府采购效益保障现状分析
        3.3.2 我国政府采购效益保障问题分析
第四章 T海事局政府采购及效益保障分析
    4.1 T海事局选为案例的代表性分析
    4.2 T海事局政府采购效益保障现状分析
        4.2.1 T海事局政府采购现状分析
        4.2.2 T海事局政府采购效益现状分析
        4.2.3 T海事局政府采购效益保障现状分析
    4.3 T海事局政府采购效益保障问题综合分析
        4.3.1 采购制度不健全问题
        4.3.2 采购预算不准确问题
        4.3.3 采购人才专业性不足问题
        4.3.4 采购信息发布不规范问题
        4.3.5 采购活动监督缺位问题
第五章 政府采购效益保障国外先进经验分析
    5.1 美国经验分析
        5.1.1 美国政府采购发展历史
        5.1.2 美国典型经验:健全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5.2 英国经验分析
        5.2.1 英国政府采购发展历史
        5.2.2 英国典型经验:有效的监督机制
    5.3 新加坡经验分析
        5.3.1 新加坡政府采购发展历史
        5.3.2 新加坡典型经验:先进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
第六章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效益保障体系的建议
    6.1 构建政府采购效益保障内部体系的建议
        6.1.1 构建政府采购内部制度支撑体系
        6.1.2 构建政府采购人才支撑体系
        6.1.3 构建政府采购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6.2 构建政府采购效益保障外部体系的建议
        6.2.1 构建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6.2.2 构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支撑体系
        6.2.3 构建政府采购政策引导支撑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义招标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招标投标的历史
        1.1.2 我国当前招标代理市场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
        1.4.1 论文结构
        1.4.2 论文内容
第二章 招标代理市场现状和公司发展问题分析
    2.1 我国当前招标代理市场发展现状
    2.2 国义招标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2.2.1 公司简介
        2.2.2 公司股权结构概况
        2.2.3 公司目前经营情况
    2.3 公司当前的发展问题分析
        2.3.1 既有市场份额的维护问题
        2.3.2 业务方向发展不平衡问题
        2.3.3 分支机构的经营效益问题
        2.3.4 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和竞争性市场研究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竞争性市场研究
        3.2.1 中长期招标市场趋势
        3.2.2 招标投标的季节性变动
        3.2.3 行业发展寿命周期分析
    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1 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3.3.2 现有招标代理机构之间的竞争
        3.3.3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分析
        3.3.4 招标人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4 公司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
        3.4.1 “一带一路”带来的业务机会
        3.4.2 国家推广PPP模式带来的业务机会
    3.5 公司发展的威胁(Threats)
        3.5.1 同行业竞争激烈
        3.5.2 地方和行业保护的威胁
        3.5.3 业主自行招标的威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4.1 组织机构及管理体制
    4.2 人力资源情况
    4.3 公司主要服务能力分析
    4.4 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分析
        4.4.1 近三年来经营情况
        4.4.2 财务状况
    4.5 公司的优势分析(Strengths)
        4.5.1 招标代理延伸业务优势
        4.5.2 客户资源优势
        4.5.3 人才优势
    4.6 公司的劣势分析(Weakness)
        4.6.1 机构体制的约束
        4.6.2 公司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交差矛盾
        4.6.3 公司资质的短板
        4.6.4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司中长期经营发展战略
    5.1 战略定位
        5.1.1 公司的SWOT分析
        5.1.2 公司今后的战略定位
    5.2 战略目标
        5.2.1 市场占有率目标
        5.2.2 生产力提高目标
        5.2.3 收入和利润目标
    5.3 战略选择
        5.3.1 一站式招标采购服务的战略选择
        5.3.2 网络化占领市场的战略选择
        5.3.3 信息化招标代理的战略选择
        5.3.4 专业化和差异化服务的战略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司战略实施策略和风险管理
    6.1 创新型经营管理团队的组建和人才保障
        6.1.1 创新型经营管理团队的组建
        6.1.2 人才的保障措施
    6.2 开发创新服务方案
        6.2.1 开发创新服务方案的资金保障
        6.2.2 创新服务方案的质量保障措施
        6.2.3 创新服务方案的推广和营销保障措施
    6.3 招标代理市场的创新战略实施
        6.3.1 政府采购和国际机电招标的创新策略
        6.3.2 工程建设招标的创新策略
        6.3.3 开拓民营经济招标代理市场
    6.4 加强信息化建设
        6.4.1 “互联网+”的运用
        6.4.2 加快建设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
    6.5 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6.5.1 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
        6.5.2 市场环境风险
        6.5.3 企业内部风险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公民参与行政任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私合作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公私合作起源与目标
    第二节 公私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公私合作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公私合作的类型
    第五节 相关名词分析
第二章 公私合作的模式
    第一节 法定模式
    第二节 授权模式
    第三节 委托模式
    第四节 私法模式
    第五节 特许模式
第三章 公私合作的考量
    第一节 权利保障问题
    第二节 私部门的参与问题
    第三节 公部门的选择权问题
    第四节 公私合作的范围问题
    第五节 救济问题
第四章 公私合作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责任概述
    第二节 公法上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私法上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特许关系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公私合作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分析
    第二节 政府特许经营
    第三节 特许经营行为的双阶关系
    第四节 特许经营协议的性质
    第五节 对双阶理论的省思
第六章 公私合作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对法定模式的规范
    第二节 对授权模式的规范
    第三节 对委托模式的规范
    第四节 对私法模式的规范
    第五节 对特许模式的规范
第七章 公私合作的演变与立法趋势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演变
    第二节 行政合作法制化
    第三节 行政合作法的基本考量
    第四节 行政合作法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公私合作的愿景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冷战后越南对美国的经济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理由、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分析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五、 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经济外交理论及实践研究
    第一节 经济外交的理论内涵
        一、 经济外交的概念辨析
        (一)全球化时代外交的基本特征
        (二)经济外交理论内涵的框架分析
    第二节 经济外交实践
        一、 经济外交实践的历史回顾
        二、 当前世界经济外交概括
        三、 经济外交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章 越南外交政策
    第一节 越南对外政策基础
        一、 胡志明外交思想
        二、 越南共产党外交指导观点
    第二节 新时期对外路线的形成过程
        一、 建立对外路线与对外政策之间的关系
        二、 补充对外路线的内容
        三、 越南从 1986 年至今实施对外路线、政策中所获得的成就
    第三节 当前越南对外政策内涵与正式观点
        一、 越南在变化世界中的地位
        二、 对外政策的目标
        三、 对外原则、方针、路线及政策
        四、 越南对国家利益问题的认识
第三章 冷战后越南对美经济外交政策与实践
    第一节 越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一、 越美经济外交历史回顾
        二、 越美关系正常化过程
        三、 越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第二节 越美关系正常化之后越南对美经济外交政策(1995-2000 年)
        一、 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1995-2000)
        二、 越南对美国的外交经济政策(1995-2000 年)
        三、 1995-2000 年期间美国对越南的政策
        四、 1995 至 2000 年越美关系的发展步伐
        五、 1995- 2000 阶段越美经济关 n
        六、 关于《越美贸易协定》
        七、1995-2000 越美别的关系(为解决战争后果,越美关系中的人道、社会问题)
    第三节 21 世纪初越南对美经济外交政策(2001-2005 年)
        一、 二十一世纪初世界和区域的形势(2001-2005)
        二、 “9·11”事件后美国对东南亚区域战略调整
        三、 二十一世纪初期越南对美国的政策
        四、 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对越南的政策
        五、 越美关系新世纪的发展
        六、 2001-2005 年越美经济关系
    第四节 越南对美经济外交政策(2006 至今时期)
        一、 新时期美国对越南的经济政策
        二、 新背景下的越美经济关系
        三、 越南美国经济关系及越南加入 WTO
        四、 越美经济新新发展(2006-2012 年)
第四章 越南对美经济外交政策分析
    第一节 越南对美经济外交的决策机制分析
        一、 对越南对外政策决策过程概观
        二、 对越南对外政策决策过程的分析
        三、 越南对美决策过程的优点和缺点
        四、 越南对美政策通过过程的新要求
        五、 越南对美政策规程改革方向
    第二节 影响越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因素
        一、 越南对美国经济外交政策的国内条件和制约因素
        三、 “意识形态”问题
        四、 “自由”“民主”问题
        五、 “人权”问题
        六、 解决战争后遗症问题
        七、 在美国的越南人社会的问题
        八、 权利均衡要素
        九、 美国内部政治因素
    第三节 冷战后越南经济外交产生的根源分析
        一、 冷战结束后越南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效应
        三、 当时全球化发展给越南经济外交带来的机遇
第五章 越南对美经济外交政策预测及建议
    第一节 未来的国际经济局面及发展趋势
        一、 当前国际经济关系格局的特征
        二、 国际经济体系中多“极”之间的关系
        三、 亚洲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崛起
        四、 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越南对美国经济外交的效果、影响
        一、 越南在“全面融入”的新条件下提出的五大对外观点
        二、 与美国合作政策的 10 大建议
        三、 贸易方面的建议
结语
附录一:1991 年至今越美关系大事记
附录二:美国总统克林顿关于与越南关系正常化的声明(1995 年 7 月 11 日)
附录三:武文杰总理就克林顿总统宣布和越南关系正常化一事发表声明(1995 年 7 月 12 日)
附录四: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河内国家大学的发表(2000 年 11 月 17 日)
附录五:克林顿总统对寻找美军遗骸综合力量中的挖掘工作人员的发表(2000 年 11 月 18 日)236
附录六:越美联合声明(2005 年 6 月 21 日)
附录七:越南美国联合声明(2006 年)
附录八:美国-越南联合声明(2008 年)
参考文献
致谢

(8)两岸公立大学法人化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与大学的理念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大学的概念
第三节 大学的基本理念
    一、学术自由
    二、大学自治
    三、小结
第四节 现代大学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三章 公立大学的性质与法律地位
第一节 外国公立大学的性质与法律地位
    一、德国
    二、法国
    三、英国
    四、日本
第二节 台湾地区公立大学的性质与法律地位
第三节 大学运作的困境与法人化的选择
第四节 法人化之意义
第五节 外国公法人之比较
    一、德国
    二、法国
    三、日本 第四章 法人化组织型态之探讨
第一节 法人化类型
    一、财团法人化
    二、社团法人化
    三、行政法人化
第二节 公立大学公法人化的正反意见
    一、公立大学法人化的优点
    二、公立大学法人化的缺点
第三节 公立大学法人化原则与设计
第四节 公立大学法人化之相关原则
    一、大学自治
    二、内部规则与法律保留
    三、行政争讼
    四、小结 第五章 两岸公立大学之性质与探讨
第一节 祖国大陆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祖国大陆公立大学的性质
第三节 祖国大陆公立高校之内外关系
    一、主张法律保留与大学自治
    二、内部规则
    三、学校与学生之间利用关系的监督与救济途径
第四节 两岸公立大学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生态消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关于生态消费的认识
    1.1 提出的背景:消费问题的产生
        1.1.1 所谓消费问题:需要的消费还是欲望的消费
        1.1.2 消费问题:环境问题的核心
        1.1.3 消费问题的根源分析:对“消费者主权”观的质疑
    1.2 消费与伦理:一种价值关系的探讨
        1.2.1 消费行为的伦理解析
        1.2.2 消费伦理的历史变迁与生态消费的凸现
    1.3 定义的考辩:什么是生态消费
        1.3.1 生态消费的内涵与界定
        1.3.2 生态消费要素及其规定性
        1.3.3 概念间关系:生态消费与相关术语
2 生态消费法律保障的应然与实然
    2.1 生态消费法律保障的应然
        2.1.1 社会利益观的确立
        2.1.2 义务观念的衍更
        2.1.3 秩序的要求与体现
    2.2 生态消费法律保障的实然
        2.2.1 部分发达国家生态消费的法律保障
        2.2.2 我国对生态消费的法律保障
3 生态消费法一般原理研究
    3.1 生态消费法的界定
        3.1.1 生态消费法的概念界定
        3.1.2 生态消费法的性质界定
    3.2 生态消费法的功能
        3.2.1 生态消费法的规范功能
        3.2.2 生态消费法的社会功能
    3.3 生态消费法的基本原则
        3.3.1 消费正义原则
        3.3.2 环境义务原则
        3.3.3 国家和社会干预原则
    3.4 生态消费法的体系构成
        3.4.1 生态消费法体系的研究意义
        3.4.2 生态消费法内部体系研究
        3.4.3 生态消费法外部体系研究
4 生态消费法中的人
    4.1 近代法治中的人:经济人
        4.1.1 经济人范式的提出与演进
        4.1.2 经济人范式的理论困境
        4.1.3 经济人范式在近代法治中的应用及危机
    4.2 现代法治中的人:社会人
        4.2.1 现代法治对社会人范式之诉求
        4.2.2 社会人范式与现代法治的进步
    4.3 生态消费法中的人:生态人
        4.3.1 生态消费法需要新的人范式
        4.3.2 生态人范式的构建及其内涵阐释
        4.3.3 生态人行为的基本原则
5 生态消费法的伦理意蕴
    5.1 观念透视:消费主义的实质
        5.1.1 消费主义的滥筋
        5.1.2 消费主义与人、社会的异化
        5.1.3 消费主义与生存家园的遗忘
    5.2 梳理和澄清:两种环境伦理的阐述
        5.2.1 理性的启蒙: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困境与转向
        5.2.2 精神的蜕变: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觉醒
    5.3 生态主义:生态消费法的伦理意蕴
        5.3.1 生态主义的兴起及其意旨
        5.3.2 伦理的要求与体现:生态主义与生态消费法的内在统一
6 生态消费法的价值取向
    6.1 取向一:生态安全
        6.1.1 安全理念及其在制度层面的展开
        6.1.2 生态危机:安全理念的变革与发展
        6.1.3 生态安全:生态消费法中的安全理念
    6.2 取向二:天人合一
        6.2.1 天人合一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6.2.2 天人合一价值观的现代诠释
        6.2.3 天人合一价值观在生态消费法中的实现
    6.3 取向三:和谐发展
        6.3.1 人与自然的维度上
        6.3.2 人与社会的维度上
        6.3.3 人与自我的维度上
7 生态消费与产品环境标志法律制度
    7.1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基本认识
        7.1.1 产品环境标志的概念和类型
        7.1.2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7.2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方法和现实功效
        7.2.1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方法
        7.2.2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现实功效
    7.3 产品环境标志的法律保障模式
        7.3.1 证明商标:环境标志的商标保护
        7.3.2 环境标志使用合同:环境标志的合同保障
8 生态消费与消费者社会义务的确立
    8.1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思想渊源
        8.1.1 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法理念的转变
        8.1.2 所有权社会化观念的形成
    8.2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定义和特征
        8.2.1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定义
        8.2.2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特点
    8.3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化及意义
        8.3.1 环境道德:消费者社会义务的道德基础
        8.3.2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化及意义
    8.4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构建
        8.4.1 消费者社会义务在立法中的体现
        8.4.2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构建
9 生态消费与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
    9.1 政府采购基本理论概述
        9.1.1 政府采购的起源及发展
        9.1.2 政府采购的概念与特性
        9.1.3 政府采购主体之界说
    9.2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逻辑起点与微观效应
        9.2.1 政府采购的生态化:政府绿色采购
        9.2.2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逻辑起点
        9.2.3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微观效应
    9.3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国际比较
        9.3.1 美国的绿色政府采购制度
        9.3.2 日本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9.3.3 韩国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9.3.4 德国和欧盟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9.3.5 对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评价
    9.4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制度设计
        9.4.1 政府绿色采购中的主体职责
        9.4.2 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制度
        9.4.3 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制度
        9.4.4 政府绿色采购优惠制度
        9.4.5 政府绿色采购监督制度
10 生态消费与消费税收调控法律制度
    10.1 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基本原理
        10.1.1 生态消费税收的概念
        10.1.2 生态消费税收的特性
    10.2 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理论基础
        10.2.1 消费外部性:一种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分析
        10.2.2 税收本质的展开:一种法学理论基础的分析
    10.3 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原则
        10.3.1 限制性课征原则
        10.3.2 节约性课征原则
        10.3.3 受益性课征原则
    10.4 我国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构建和优化
        10.4.1 国外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状况
        10.4.2 我国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不足与缺位
        10.4.3 我国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建构与优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二十一世纪的政府采购(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倍家族执政者对华政治政策的演变研究[D]. 杨梦倩. 外交学院, 2020(08)
  • [2]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D]. 王丽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我国政府采购效益保障体系研究 ——以T海事局为例[D]. 张玮.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国义招标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徐宝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3)
  • [5]公民参与行政任务研究[D]. 陈铭聪. 苏州大学, 2013(09)
  • [6]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政府采购制度[J]. 冯健身. 预算会计, 1998(03)
  • [7]冷战后越南对美国的经济外交研究[D]. 陈寿光. 外交学院, 2012(12)
  • [8]两岸公立大学法人化之研究[D]. 刘文丰. 中国政法大学, 2008(09)
  • [9]生态消费法研究[D]. 秦鹏. 重庆大学, 2006(01)
  • [10]我国着名IT企业发出《政府采购响应书》[N]. 王学武. 中国财经报, 2002

标签:;  ;  ;  ;  ;  

21世纪的政府采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