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消费函数的建立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雨佳[1](2021)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王延霖[2](2021)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产业是民族地区产业布局的核心,但其长期依赖的中低技术水平引发的“规模扩张”成长模式在当今时代不可持续,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今全世界都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高技术服务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是传统产业获取产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现状、融合绩效及民族地区特性要素的影响机制有利于了解产业融合情况,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辅助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以民族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田野调查法、对比研究法、规范和实证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熵指数法等多种方法,从实地调研和实证检验两方面综合分析当前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现状、水平及对绩效的影响,开展与非民族地区的对比研究以探究民族地区特殊规律,并从政府治理模式、社会要素配置和关系文化等特性要素方面探究了相关的调节机制。研究结论主要有:1.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初现,并具有改造资源型产业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创新效应,同时民族地区更易引进技术应用类服务企业,融合模式也以平台型、参与型和基础建设型为。但目前由于相关概念的标准化问题、产业间及政府部门间的“搭桥”问题以及资金压力问题使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深化存在困难。2.利用熵指数法计算得到的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水平值表明: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已实现从“轻度失调”向“勉强协调”的转变,2012年后稳定上升,但目前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空间异质性特征显示产业融合高高集聚区向东、向南转移态势显着,而民族地区则多被低融合水平省份包围,地域间协同效应不高。3.实证研究结果总体说明: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的多维度绩效提升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创新绩效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才能实现。相比于非民族地区而言,以上提升作用在民族地区更强,“技术追赶效应”凸显。4.民族地区的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和较高的社会资本配置效率有助于增强产业融合的经济和环境绩效提升效果,说明民族地区政府的关注及政府治理、高效的资本配置水平有利于引导稀缺资本应用到经济效益高和政府关注高的领域;但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在产业融合和创新绩效中呈负向调节作用,也说明民族地区的资本更倾向于向低风险领域倾斜。民族地区较高的关系文化程度也表现出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影响程度不高。5.民族地区中产业融合经济绩效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着,说明其可充分借助高技术服务业所带来的网络效应来获取更高的经济影响,环境绩效方面虽然难以区分两种效应大小,但可借鉴非民族地区经验展开地域间的环保合作。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分别从提升民族地区政府治理水平,塑造创新、开放、合作的文化内涵、加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流动以及建设产业融合双方的能力体系方面提出多项政策建议。
赵淑珍[3](2020)在《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的体育锻炼越来越成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关乎老年人个体健康水平与社会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特征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提供依据,以期为恩施市今后开展老年人体育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对提高恩施市老年人个体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老龄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来分析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者女性多于男性;低龄老年人参与比例更高;学历特征整体体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现象;过半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对体育锻炼是良医的认知还较低。(2)恩施市老年人的价值观表现出分化现象,体育价值观与锻炼动机一致性较低,对体育锻炼重要的地位具有广泛认同性,但是对体育锻炼作用认知程度和范围较浅。文化程度越高,主动健康的意识越强。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愿望主要是对科学体育锻炼知识、体育指导服务及场地设施服务等的需要。(3)恩施市体育文化是民族融合的文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具有丰富性、民族性特征。但是在总体来看,老年人对民族项目选择度较低,民族体育项目的普适化还有待深入挖掘。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就近型、免费型为主。锻炼伙伴的选择具有“地缘性”特征,对于社区的依赖性较大。多数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达到了中等强度,一部分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时间、频率和强度的选择不具科学性。且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强度与其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职业状态具有显着相关关系。老年人体育锻炼组织化程度低,体育锻炼的形式以自发性、经验性锻炼为主。体育锻炼缺乏专业性指导,锻炼技能的获得的专业性低,而且老年人对科学锻炼相关知识的了解度很低。(4)老年人体育锻炼后带来的对身体、心理、社会交往中的效益感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老年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没有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益。(5)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体育服务设施因素、个体因素、体育组织因素、人际关系因素、政策因素、天气因素。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优化策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增强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锻炼的科学性;(二)提升老年人自身健康素养,降低个体因素的影响;(三)培育社会体育组织参与能力,提高体育锻炼的组织化程度;(四)重建个人社会支持网,突破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人际限制;(五)明确政府自身职责,将政策法规落实到实处;(六)推进恩施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
黄涛[4](2020)在《湖泊沉积物记录的2000年来二仙岩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二仙岩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一处湖泊沉积物剖面的粒度、磁化率和TOC等代用指标的变化特征,探讨了过去2000年二仙岩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分析在过去2000年中国不同地区是否存在一致的寒冷和温暖时期,并尝试解释二仙岩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机制。本文研究认为,二仙岩湖泊沉积物剖面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分为四个阶段:阶段I(194BC~320AD):研究区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磁化率低,TOC含量高,气候温暖湿润,相当于秦汉暖期,此时研究区地表径流发育好,湖泊水位高,并且强降水发生的频率较大。阶段Ⅱ(320~820AD):沉积物中粘土含量增加,沉积物颗粒偏细,磁化率增加,TOC含量开始减少,温度和湿度下降,地表径流发育减弱,湖泊水位有所下降,气候偏凉湿。阶段Ⅲ(820~1518AD):气候有三个较大的波动,前期(820~1010AD)粘土含量急剧上升,沉积物颗粒细,磁化率急剧升高,TOC迅速减少,地表径流不发育,湖泊水位继续降低,面积缩小,气候冷凉偏干;中期(1010~1283AD)粉砂含量上升,沉积物颗粒偏粗,磁化率开始减少,TOC含量增加,气候表现出短暂的较温暖湿润,湖区地表径流发育较好,湖泊水位有一定的抬升,相当于中世纪暖期(MWP);后期(1283~1518AD)粉砂和砂的含量减少,粘土含量上升,地表径流发育减弱,沉积物粒径变细,磁化率升高,TOC含量快速减少,气候冷凉偏干,与小冰期(LIA)前期相对应,湖泊水位又开始降低,面积缩小。阶段Ⅳ(1518~1975.5AD):整体粘土的含量都较高,降水较少,TOC含量很低,气温也较低,气候仍然冷凉偏干,与小冰期(LIA)后期对应。总的来看,在过去2000年中,二仙岩地区经历了温暖湿润-偏凉湿-冷凉偏干-较为温暖湿润-冷凉偏干的变化过程,显示出逐渐变干的发展趋势。在秦汉暖期、中世纪暖期(MWP)和小冰期(LIA)都表现出与南方其他地区大体一致的变化特点,表明在过去2000年我国确实存在一致的温暖和寒冷时期。同时,本文研究也发现,在二仙岩地区中世纪暖期的温暖湿润程度并没有超过秦汉暖期,这说明中世纪暖期并不是过去2000年中除现代暖期以外最为温暖湿润的阶段。在过去2000年,二仙岩地区的环境变化过程基本上以自然变化主导,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弱。在太阳辐射总量和33°N夏季太阳辐射能量较高的阶段,二仙岩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茂盛,地表径流发育好,搬运能力较强,能携带较多较远的陆源碎屑物质到达湖盆沉积,因此沉积物偏粗,磁化率较低,湖泊水位较高面积较大,且沉积物中TOC含量较高。反之,在太阳辐射总量和33°N夏季太阳辐射能量相对较低的阶段,二仙岩地区气候偏冷干,流域内降水较少,地表径流发育差,搬运能力弱,只能携带少量的陆源细颗粒物质到达湖盆,因此湖泊水位低,面积较小,沉积物中TOC含量较低,沉积物偏细,磁化率较高。
吴雨溪[5](2019)在《我国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基于2005-2017年地市级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后呈现不断加深的趋势,并且与此同时,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体现在例如:我国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地区发生转移,同时,由于科技进步导致的第一产业的多余农村劳动力也在不断向其他两大产业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也会反过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的增加也同时会带来居民自身消费需求的升级,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居民消费率。然而,关于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的问题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理论,均认为城镇化的程度与居民消费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但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促进或抑制,或者影响的形式,国内外学者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城市发展的动力集聚效应,即产业、资本和人口的集聚过程能够通过某种传导机制来放大生产要素,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集聚效应分为两种,即马歇尔效应和雅各布斯效应。这两种效应均指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带来的正外部性。另外,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否会促进居民消费的问题上,不同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因为各国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并且社会保障水平、居民的消费习惯等其他方面因素都有差异,因此我国的情况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理论。加之在国内各个区域及不同地市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在我国内部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情况的影响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文章基于2005—2017年全国213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了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从全国整体范围来看,城镇化率的提高对消费有较显着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会抑制消费,而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的增加会促进居民消费。此外,我们也将样本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不同的城市等级加以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区域、城市等级中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因素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平衡各地区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实证得出的结果,在本篇论文的最后,基于我国目前阶段的国情和发展状况,本文在结尾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在消费方面,我国应树立以消费为核心的制度和观念,并且提高收入的比重促进消费;此外,我国应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社保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我国居民消费进行调节的作用;在我国居民的消费心理上,要更新居民的消费观念,改变传统观念上的重储蓄而轻消费的习惯,改变目前居民购买力不足的现状。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应促进三大产业平衡发展,尤其是在相对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倒退的区域和城市;此外,我们还需进一步对优化产业结构,并且从质量上也要进行优化和提升,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也要持续全面提升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要加强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的培养,真正掌握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从而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促进各产业不断发展。
左岍[6](2019)在《鄂西南山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以湖北鹤峰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耕地则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此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都使得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不断下降。相对于耕地面积的有形减少,耕地质量的下降却是隐形的,且其影响绝不亚于前者,耕地质量的下降正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即为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变得愈发紧要。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对耕地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可以全面认识现有耕地的质量、面积及分布状况,对提高整体耕地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鄂西南山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主要包括恩施州、神农架林区、宜昌市和十堰市等地市州,其地处三峡腹地,整体地势陡峻、地貌破碎,是湖北省坡耕地分布最广、最集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因此对该地区进行耕地质量的调查和评价,弄清目前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研究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恩施州鹤峰县为典型研究区域,以2017年为研究年度,从影响耕地质量的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管理、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选取14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并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和隶属度,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质量综合指数,最后对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及提升当前耕地质量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选取pH、有机质、有机磷等7个障碍因素,引入障碍度函数模型,对这7个障碍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并运用等距法将障碍因素的障碍程度暂定划分为无障碍度、Ⅰ级障碍、Ⅱ级障碍、Ⅲ级障碍(%)四个级别,最后根据障碍因素的特点提出增进耕地质量的改良措施。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鹤峰县耕地总面积为24080.05 hm2,可划分为6个等级,范围为四等级至九等级,全域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为6.70,主要级别分布以七等级为主,占鹤峰县耕地总面积的44.76%;其次为六等级,占28.70%。2017年鹤峰县耕地质量属于中等稍偏下水平。(2)鹤峰县不同乡镇的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属性值相差较大。总体上,各乡镇土壤容重、pH、速效钾、缓效钾含量的水平一般或偏差,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的水平较高。(3)鹤峰县不同耕地质量等级的耕地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交错分布特征,整体上呈现出西北、东南低和北部、西南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耕地质量等级相对较高的耕地集中分布在鹤峰县的北部、南部和西南部,包括太平镇、容美镇、邬阳乡等乡镇,其中走马镇和铁炉乡没有四等级耕地分布;耕地质量等级相对较低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鹤峰县的西北部、东南部,包括中营镇、下坪乡和铁炉乡等乡镇。(4)影响鹤峰县耕地质量提升障碍因素总体以Ⅰ级障碍为主,说明该区域针对质量提升需采取的措施难度较小,改良有效可能性较高。具体来看,中等级地提升至高等级地存在的障碍因素整体上以Ⅰ级障碍为主,有机质、清洁程度、农田林网化程度不存在障碍程度,pH、排水能力以Ⅰ级障碍为主,有效磷以Ⅱ级障碍为主,灌溉能力以Ⅲ级障碍为主。由低等级地提升至中等级地存在的障碍因素同样整体上以Ⅰ级障碍为主,但不同的是其障碍因素的障碍程度等级范围有所增多,说明质量提升难度有所增大。有机质、清洁程度、农田林网化程度不存在障碍程度,pH、排水能力以Ⅰ级障碍为主,有效磷以Ⅱ级障碍为主,灌溉能力以Ⅲ级障碍为主。
万瑶[7](2019)在《我国区域消费不平衡:现状、影响因素与经济增长》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我国区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好,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落后。同时,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但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需求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居民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从而产生我国区域消费不平衡现象。消费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之一,区域消费的不平衡是否引起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在区域消费不平衡的情况下,有关如何满足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消费需求,保障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消费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此,研究我国区域消费不平衡现象以及这些差异是否影响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后针对区域消费的差异性提出相应的意见。本文开篇主要介绍了我国经济状况、与消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确定相适应的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概述了消费相关理论及其演化。描述了自古典经济学以来消费理论的变迁,也介绍了度量消费差距的方法和我国区域的划分标准,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基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消费现状的差异。从消费总量、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全面剖析我国区域消费的现状,然后运用泰尔指数的方法,基于人口和GDP权重两个视角计量了我国区域消费的差距,最后将区域的消费差距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主要研究分析我国区域消费不平衡对经济的影响,分别从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和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差异论述区域消费差距的影响,引入了计量实证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比区域消费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五章则是在了解我国目前区域存在消费差异的情况下,找出区域消费存在差异的原因。本章主要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区域消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然后结合研究背景运用实证分析各区域消费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各因素对区域消费的贡献率对比分析我国消费不平衡的原因。第六章对我国消费不平衡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为如何解决我国消费不平衡现象提出相应的建议。
侯木缘,刘灵芝[8](2018)在《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湖北省647份调查问卷》文中提出在分析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特征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路径基础上,利用在湖北省内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微观层面以家庭人口结构视角研究了人口结构空心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家庭中少儿占比对家庭消费产生正影响,老人占比与妇女占比产生负影响,综合分析得出人口结构空心化总体上会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负向影响,会抑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进而建议应通过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空心化的人口结构调整产品市场供给、继续推行全面二孩等政策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
覃黎晖[9](2016)在《土家族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 ——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消费是一国GDP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已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如何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消费情况,对于促进其经济增长、缩小各地区的经济差距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分析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探讨土家族地区城镇居民如何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为政府制定民族自治地区的消费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基于长阳县城镇居民2001-2013年的消费数据,对其消费结构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逐渐深入的分析。本文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可支配收入及总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趋势,然后研究了长阳县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接着在最核心的部分主要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分析了长阳县城镇居民各类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及其变化趋势,最后基于ELES模型对2014-2016年长阳县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作出了初步预测。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长阳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的提升,土家人民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往的消费结构是以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为主,而如今却逐渐向着高档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结构转型。但是,随着长阳县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该类消费类型的需求增速也在渐渐放缓。因此,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使长阳县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是当前政府所必须关注的重点。
林勇,吴甜甜[10](2015)在《中国房价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异质性分析——基于311个城市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对异质性分析较为成熟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全国311个城市2005-2012年数据进行了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房价对城镇居民消费整体具有显着弱财富效应,但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影响差异较大。通过k-均值法对各城市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全国城市分为五线。房价对一线城市居民消费影响表现出弱挤出效应;对二、三、五线城市居民消费影响表现为弱财富效应;对四线城市居民消费影响表现为显着财富效应。同时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最重要因素,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显着促进了城镇居民消费。
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消费函数的建立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消费函数的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相关问题研究 |
1.3.2 产业融合对传统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 |
1.3.3 民族地区的地域要素特性研究 |
1.3.4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族地区概念界定 |
2.1.2 资源型产业概念界定 |
2.1.3 高技术服务业概念界定 |
2.1.4 产业融合概念界定 |
2.1.5 资源型产业绩效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2.3 理论分析与概念模型 |
2.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基础 |
2.3.2 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绩效影响机制 |
2.3.3 民族地区特性及其调节作用 |
2.3.4 研究的总体概念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三、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脉络及融合现状 |
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脉络 |
3.1.1 发展历史 |
3.1.2 发展特征 |
3.2 民族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脉络 |
3.2.1 发展历史 |
3.2.2 发展特征 |
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现状——基于田野调查 |
3.3.1 田野点介绍 |
3.3.2 民族地区资源型企业内部高新技术服务融合的现象、成效与问题 |
3.3.3 民族地方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方式及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四、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水平测度与评价 |
4.1 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方法 |
4.1.1 基于专利数据的测度和刻画 |
4.1.2 投入产出法 |
4.1.3 熵指数法 |
4.2 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
4.2.1 评价指标体系 |
4.2.2 评价模型构建 |
4.2.3 融合评价结果 |
4.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水平评价 |
4.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水平 |
4.3.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融合水平对比分析 |
4.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五、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经济绩效影响 |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5.1.1 研究假设 |
5.1.2 模型构建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变量选取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民族地区的普通面板回归结果 |
5.3.2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
5.3.3 民族地区的空间面板回归结果 |
5.3.4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六、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环境绩效影响 |
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6.1.1 研究假设 |
6.1.2 模型构建 |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6.2.1 数据来源 |
6.2.2 变量选取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民族地区的普通面板回归模型 |
6.3.2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
6.3.3 民族地区的空间面板回归模型 |
6.3.4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七、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创新绩效影响 |
7.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7.1.1 研究假设 |
7.1.2 模型构建 |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7.2.1 数据来源 |
7.2.2 变量选取 |
7.3 实证分析 |
7.3.1 民族地区的基本回归结果 |
7.3.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
7.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创新绩效影响滞后性分析 |
7.3.4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
7.3.5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
7.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八、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提高民族地区政府的治理水平 |
8.2.2 塑造创新、开放、合作的文化内涵 |
8.2.3 加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流动 |
8.2.4 建设实现产业融合的能力体系 |
8.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健康中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
1.1.2 促进恩施市积极老龄化的现实需要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年人 |
2.1.2 老年人体育 |
2.1.3 体育锻炼 |
2.1.4 科学健身 |
2.2 “知、信、行”理论基础 |
2.3 国内有关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研究 |
2.3.1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作用的研究 |
2.3.2 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 |
2.3.3 老年人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国外关于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研究 |
2.4.1 老年人体育锻炼作用的研究 |
2.4.2 老年人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恩施市体育开展概述 |
4.1.1 恩施市群众体育开展基本情况 |
4.1.2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开展基本情况 |
4.1.3 恩施市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
4.2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人口特征 |
4.2.1 性别分布 |
4.2.2 年龄分布 |
4.2.3 文化程度分布 |
4.2.4 现职业状态分布 |
4.2.5 居住形式与收入分布 |
4.2.6 健康状况与应对疾病的方式分布 |
4.3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 |
4.3.1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价值观特征 |
4.3.2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特征 |
4.3.3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愿望特征 |
4.3.4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特征 |
4.3.5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强度特征 |
4.3.6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空间特征 |
4.3.7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伙伴的选择特征 |
4.3.8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指导特征 |
4.3.9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组织化特征 |
4.4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效益特征 |
4.5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
4.5.1 探索性因数分析 |
4.5.2 公共因素群的确定 |
4.5.3 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 恩施市老年人科学体育锻炼的优化策略 |
4.6.1 增强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锻炼的科学性 |
4.6.2 提升老年人自身健康素养,降低个体因素的影响 |
4.6.3 培育社会体育组织参与能力,提高体育锻炼的组织化程度 |
4.6.4 重建个人社会支持网,突破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人际限制 |
4.6.5 明确政府自身职责,将政策法规落实到实处 |
4.6.6 推进恩施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湖泊沉积物记录的2000年来二仙岩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近2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
1.2.2 湖泊沉积物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 地质地貌概况 |
2.2 气候水文特征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样品采集与剖面性质描述 |
3.2 剖面沉积物年龄的测量 |
3.3 代用指标的研究方法 |
3.3.1 粒度的测量方法 |
3.3.2 磁化率的测量方法 |
3.3.3 总有机碳(TOC)总氮(TN)的测量方法 |
3.4 代用指标的指示意义 |
3.4.1 粒度的常用指标及其指示意义 |
3.4.2 粒度端元分析 |
3.4.3 磁化率的指示意义 |
3.4.4 总有机碳(TOC)总氮(TN)、C/N值的指示意义 |
第四章 二仙岩剖面各指标结果分析 |
4.1 年代测量结果及年代序列的建立 |
4.2 剖面结果分析 |
4.2.1 粒度结果分析 |
4.2.2 粒度端元结果分析 |
4.2.3 磁化率结果分析 |
4.2.4 总有机碳(TOC)总氮(TN)、C/N值的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二仙岩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区域对比分析 |
5.1 二仙岩地区20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 |
5.2 区域环境变化对比分析 |
5.3 二仙岩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机制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基于2005-2017年地市级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2.1 城镇化 |
2.1.1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
2.1.2 城镇化的集聚效应 |
2.2 居民消费 |
2.2.1 居民消费率的概念 |
2.2.2 消费理论 |
2.3 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 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
2.4.1 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
2.4.2 第二产业现状及相关理论 |
2.4.3 第三产业现状及相关理论 |
2.5 研究现状评述 |
第3章 我国城镇化、产业结构及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
3.2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消费情况 |
3.3 我国近年来产业结构情况 |
第4章 面板模型构建与实证结果分析 |
4.1 面板模型构建 |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对回归方法的选择 |
4.4 全国整体回归结果 |
4.5 分地区回归结果 |
4.6 分城市等级回归结果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8年中国城市分级完整名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鄂西南山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以湖北鹤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
1.3.3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研究进展 |
1.3.4 障碍度模型、障碍因素诊断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环境状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河湖水文 |
2.1.5 土壤资源 |
2.1.6 自然灾害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耕地类型现状 |
3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 |
3.1 评价总述 |
3.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3.2.1 前期研究数据获取 |
3.2.2 构建指标体系 |
3.2.3 确定指标权重 |
3.3 指标处理与赋值 |
3.3.1 确定定性指标隶属度 |
3.3.2 确定定量指标隶属函数 |
3.4 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及划分等级 |
3.4.1 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
3.4.2 划分耕地质量等级 |
4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结果分析 |
4.1 鹤峰县耕地质量总体分布情况 |
4.1.1 总体分布 |
4.1.2 地类分布 |
4.2 鹤峰县耕地总体土壤属性特征 |
4.3 鹤峰县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特点 |
4.3.1 四等级耕地 |
4.3.2 五等级耕地 |
4.3.3 六等级耕地 |
4.3.4 七等级耕地 |
4.3.5 八等级耕地 |
4.3.6 九等级耕地 |
5 影响耕地质量提升障碍因素诊断分析 |
5.1 障碍度函数模型 |
5.2 诊断障碍因素 |
5.2.1 中等级地提升至高等级地障碍度诊断分析 |
5.2.2 低等级地提升至中等级地障碍度诊断分析 |
6 障碍因素改良分析 |
6.1 调和土壤pH |
6.2 提升排水能力 |
6.3 提升有效磷含量 |
6.4 提升灌溉能力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点 |
7.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7)我国区域消费不平衡:现状、影响因素与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消费结构的研究 |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研究 |
(三)消费行为的研究 |
(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五)消费不平衡的研究 |
(六)文献评述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 |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其演化 |
一、消费理论及其演化 |
二、影响消费因素的理论 |
三、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四、相关概念和方法的说明 |
(一)度量消费差距的方法 |
(二)我国区域的界定和划分 |
第三章 我国区域消费现状及其差距比较分析 |
一、区域消费现状对比分析 |
(一)消费总量和居民消费水平 |
(二)区域消费结构比较分析 |
二、区域消费差距的度量及其对比 |
(一)衡量消费差距指标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
(二)泰尔指数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区域消费不平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一、区域间消费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
(一)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变异系数 |
(二)区域间消费差距对经济的影响 |
二、区域内消费差距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一)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
(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
(三)面板模型设定检验 |
(四)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区域消费不平衡原因分析 |
一、影响因素 |
(一)收入水平 |
(二)商品价格 |
(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 |
(四)消费观念及文化环境 |
(五)性别年龄和家庭人数 |
(六)受教育程度 |
二、指标的选取及模型构建 |
(一)数据来源和指标的选取 |
(二)变量的处理 |
(三)模型的构建 |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比分析区域消费影响因素 |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简介 |
(二)相关性检验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
(三)区域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一)我国区域消费差异现状 |
(二)我国区域消费差异原因探析 |
二、政策建议 |
(一)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
(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 |
(三)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供就业机会 |
(四)完善制度体系,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湖北省647份调查问卷(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 |
1.1 农村居民人口空心化特征分析 |
1.2 空心化的人口结构对消费的影响机理及影响路径 (图1) |
2 实证模型及数据 |
2.1 数据来源 |
2.2 变量设定及描述性统计 |
2.3 模型构建 |
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3.1 回归结果 |
3.2 回归结果分析 |
3.2.1 少儿占比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估计结果的解释 |
3.2.2 老年占比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估计结果的解释 |
3.2.3 妇女占比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估计结果的解释 |
3.2.4 人口结构空心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估计结果的解释 |
4 结论与启示 |
(9)土家族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 ——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消费结构的背景及意义 |
1.1.2 研究土家族地区消费结构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1.4.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1.4.3 本论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2章 研究消费结构的理论基础 |
2.1 消费结构的概念界定 |
2.2 消费结构的分类 |
2.3 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
2.4 消费结构合理化 |
2.4.1 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概念界定 |
2.4.2 衡量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
第3章 长阳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
3.1 长阳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整体分析 |
3.1.1 可支配收入及总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 |
3.1.2 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趋势 |
3.2 长阳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 |
3.2.1 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 |
3.2.2 长阳县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 |
3.3 利用ELES模型分析长阳县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
3.3.1 线性支出系统(LES)模型 |
3.3.2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 |
3.3.3 长阳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分析 |
3.3.4 2014-2016 年长阳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初步预测 |
第4章 研究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中国房价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异质性分析——基于311个城市的面板分位数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一)计量模型及数据来源 |
(二)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 |
三、实证分析 |
(一)实证结果 |
1. 全国样本 |
2. 区域划分 |
3. 区域样本 |
(二)结果分析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
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消费函数的建立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D]. 蔡雨佳. 山东大学, 2021
- [2]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D]. 王延霖.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3]恩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淑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湖泊沉积物记录的2000年来二仙岩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D]. 黄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7)
- [5]我国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基于2005-2017年地市级数据的实证分析[D]. 吴雨溪. 山东大学, 2019(09)
- [6]鄂西南山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以湖北鹤峰县为例[D]. 左岍.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我国区域消费不平衡:现状、影响因素与经济增长[D]. 万瑶.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8]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湖北省647份调查问卷[J]. 侯木缘,刘灵芝. 上海农业学报, 2018(06)
- [9]土家族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 ——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D]. 覃黎晖. 山东大学, 2016(02)
- [10]中国房价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异质性分析——基于311个城市的面板分位数回归[J]. 林勇,吴甜甜. 消费经济,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