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眼金睛舰载光电探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岳美霞[1](2021)在《面向切换拓扑的光电跟踪系统协同控制》文中指出光电跟踪系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精确制导、弹道测量、目标自动跟踪和空间激光、量子通信以及火警预测、海难救援、抗震救灾、测绘等民用场景中,在各种人眼无法企及的场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目标机动性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光电跟踪系统的跟踪精度和抗干扰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以某两轴四框架光电跟踪系统为控制对象,针对系统运行时所存在的响应速度慢、跟踪精度低等问题,以提高系统的跟踪速度和精度为目标,将分布式协同控制的思想引入光电跟踪系统,结合代数图论、矩阵论以及稳定性分析理论等知识,研究固定和切换拓扑情况下的光电跟踪系统的一致性问题及鲁棒性问题,并经过Matlab仿真证明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1)通过分析光电跟踪系统结构,以数学图论及矩阵理论为基础,建立光电跟踪系统拓扑网络结构模型;其次,由于伺服机构建模存在复杂性,将其进行简化近似,建立伺服机构的运动学模型。(2)考虑到光电跟踪系统运行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部干扰的影响,跟踪精度及鲁棒性极大地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反步法的有限时间干扰观测器,解决了智能体状态不可测的问题,实现了对整体结构干扰的快速估计和精确补偿。(3)在有限时间干扰补偿策略的研究前提之下,进一步研究了固定拓扑下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设计了基于动态面滑模控制的一致性跟踪控制器,实现了系统一致性,提高了系统的跟踪速度和跟踪精度,克服了传统反演设计时的控制器微分项数的膨胀问题,简化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4)为了提高光电跟踪系统中各执行机构的协同工作能力和对多目标的跟踪能力,研究了在切换拓扑情况下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设计了基于事件触发控制的固定时间一致性控制协议。提高了系统收敛精度及收敛速度,大大减少了控制器的更新次数,降低了执行机构的切换频率,提高了执行机构的使用寿命。
傅有光[2](2019)在《雷达:武器平台的千里眼》文中研究指明雷达是探测装备中的No.1现代武器装备中有多种探测手段,包括光学成像、热成像、红外探测、紫外光探测、激光探测及微波雷达等。雷达在上述设备中是佼佼者,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的优点。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目标,且不受雾、云、雨阻挡,并有一定的植被穿透能力,分辨率不会随着距离增远下降,是战场上的"火眼金睛"。
田锦昌[3](2018)在《中继制导:支撑超视距作战引导精确性攻击》文中研究说明4月14日,美媒报道,美、英、法联军当天凌晨从地中海、红海等多个方向从军舰、潜艇、轰炸机、战斗机上发射了105枚巡航导弹,对叙利亚境内的多个目标实施了军事打击。有读者会问,军舰上安装的雷达系统只能探测、制导几十到100公里内的导弹,而此次美、英、法联军发射导弹的射程都在几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不等,超出舰载雷达制导范围的巡航导弹是如何对其进行跟踪和精确制导的呢?
李震[4](2018)在《低小慢目标光电探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光电探测技术是一种根据目标和背景辐射或者反射的光波在波长和强度之间的差异来进行目标探测的一种技术,它包括从紫外光(0.20.4μm)、可见光(0.40.7μm)、红外光(13μm,35μm,812μm)等多种波段的光信号探测。本文通过对低小慢目标的红外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红外低小慢目标探测算法。低小慢飞行器因为其成本低廉和获取容易,极易形成黑飞,近年来随着低小慢目标威胁态势的增加,国内外关于低小慢目标的管控需求日益增长。但是因为低小慢目标本身种类、制作材料多样,且很多没有强热源,导致其在红外图像上与周围环境成像特征类似,常用的红外弱小目标探测算法无法充分抑制背景,探测效果较差。当前对于低小慢目标的探测以雷达探测为主,红外探测算法较少,但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已在陆续开展红外低小慢目标探测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对以下四点内容进行了研究总结。(1)本文首先以无人机为例对低小慢目标的红外成像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低小慢目标与传统红外弱小目标在红外特征差异,总结说明了低小慢目标在红外图像上更难与背景区分,同时具有复杂多变的运动轨迹。(2)对红外低小慢目标增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奇异值分解(SVD)后的奇异值矩阵设计非线性变换函数,使重构后图像中目标所在的高频部分的对比度得到增强,从而使目标和背景之间的区别更加明显,达到了增强目标的目的。(3)针对Robinson Guard滤波器对极值敏感的问题,对原有的计算方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Robinson Guard滤波器可以更有效的区分前景和背景,对于背景的抑制更加充分。(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红外低小慢目标探测算法,该算法首先使用本文所用的目标增强方法对目标进行增强,然后使用改进后的Robinson Guard滤波器进行背景抑制,最后使用基于局部对比度(LC)的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来提取目标。使用真实拍摄的红外低小慢目标序列图像对本文方法进行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很好的背景抑制效果,可以有效的实现低小慢目标的探测。
温杰[5](2016)在《目光犀利——卡-52K舰载直升机将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文中研究指明8月8日,俄罗斯无线电电子技术集团公司(KERT)的发言人向《简氏防务周刊》表示,卡-52K直升机将换装一种紧凑型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尽管这篇报道并未提及新型雷达的具体型号,但从卡-52K直升机的研制与发展过程来看,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卡-52K舰载直升机的横空出世与俄罗斯着力提升两栖作战能力密不可分。虽然法国政府以乌克兰危机为由拒绝向俄罗斯
温杰[6](2015)在《“角鲨”凶猛 卡-52K舰载武装直升机》文中认为10月10日,埃及与法国在开罗正式签署了购买两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的合同,为久拖不决的法、俄间军贸争议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份合同的签署对于法国来说可谓如释重负,终于将这个"烫手的山芋"变成了新买家的"香饽饽",同时意味着这场以"西北风"为主角、以法俄外交争端为情节的"肥皂剧"渐近尾声。这份合同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俄罗斯不仅获得了大约9.5亿欧元的赔偿金,随后还将与埃及国-52K
蔡瑜[7](2012)在《用旋转式光电靶标测试光电跟踪系统跟踪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光电跟踪系统的研制或维修过程中,常需要测量光电跟踪系统的跟踪性能。用平行光管实现了一个旋转式的光电靶标,此光电靶标可用于测试光电跟踪系统的跟踪性能,具有占用场地小的特点。测试过程中不要求光电跟踪系统和旋转式光电靶标装置的零位重合,也不要求它们严格同轴,所以测试的调校工作量小。所研制的一个旋转式光电靶标经过实验测定其靶标最大误差为8″,误差均方根值为0.8″,满足一般光电跟踪系统跟踪性能的测量要求。
王晓波[8](2012)在《末敏弹复合探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未来战争主要表现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机动立体战,对于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随时遇到无法预料的多种目标的威胁,因此,发展一弹多用的灵巧弹药显得十分必要。灵巧弹药中的末敏弹以方便、灵活、高效、相对廉价,并能自主探测识别目标而倍受各国重视。末敏弹之所以能够自主探测识别目标,主要是依靠弹上的“火眼金睛”—敏感装置。在末敏弹的敏感装置中,主要常用的有雷达、辐射计和红外三种装置。在日趋复杂的目标背景下,单一体制的探测识别存在较高的虚警率,为了提高末敏弹的探测和识别能力,复合探测识别技术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组成复合探测技术用于末敏弹的敏感探测装置,避免了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有效地提高了末敏弹的识别能力。首先分别介绍了激光探测器和红外敏感器的探测原理及目标识别过程,并给出各自输出信号的模型,依据模型分析敏感器输出波形的特点。然后讨论敏感器输出波形特征量的提取方法,激光雷达接收到自身发射的回波信号,将回波信号转化为功率,通过与目标特征库中存储的功率数据进行对比来识别目标,红外探测则采用热红外图像来识别目标。通过对信号波形的分析,找到不同目标信号之间的特征差异,进而准确快速的提取出目标特征。由于末敏弹系统引入复合体制,在复合数据信息融合过程中,要对不同采集渠道的数据进行融合计算。因此,本论文采用D-S证据理论和BP神经网络两种算法分别对决策层信号进行融合计算,通过多种算法验证了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两种技术结合起来探测目标的准确性,为精确打击目标提供可靠性保障。
张玮[9](2011)在《巡线机器人高精度稳定跟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压输电线路的巡检是一项危险性大、劳动强度大、涉及面广的电力作业任务。迄今为止,主要依靠巡检人员沿线执行检测任务,成本高、效率低、误检漏检率大。巡线机器人提供了一套机器人作业系统,代替检测人员对线路进行检测和维护,提高了线路的管理和维护水平。巡线机器人需要容纳多个模块,如电机、扫描器、控制板、无线模块、电源模块等,体积比较庞大。在其巡线的过程中,由于天气、机器人运行、高压线摆动与舞动等原因,使得应用于机器人系统的光学探测设备不能稳定的对需要探测的目标给予详细探测。从而影响了高压机器人巡线的质量,不能顺利完成对高压线路的图像采集,很难完成预定任务。本文重点研究视轴稳定技术,物体凝视跟踪技术,主要包括被动减振和惯性稳定技术,精确跟踪与自适应调整伺服技术。惯性稳定环节是一个闭环伺服控制系统,伺服系统由直流力矩电机驱动,惯性陀螺仪做稳定探测。本文设计了电流环硬件PI调节电机驱动电路和以DSP为主控器件的的控制电路。为提高系统伺服带宽,本论文采用三环控制,为电流环、速度稳定环、位置环,电流环由硬件固化在驱动电路中。考虑到硬件实际需要和系统可靠性,扩展了电路保护功能、系统自检功能、各种故障处理功能,系统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例如光电隔离、屏蔽、一点接地等措施。软件方面,稳定环采用了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跟瞄系统采用双输入双输出耦合神经网络控制方式,对比传统神经网络控制方式单独控制方位/俯仰轴,此种方式对两轴耦合运动产生的非线性存在明显补偿作用。论文最后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验证实验,并对各种稳定方法及跟踪方法做了对比和仿真,仿真结果证实了新型控制算法在巡线机器人视觉系统中用具有良好的性能可满足巡线机器人视觉稳定跟踪系统二轴控制的需要。
吴龙[10](2011)在《基于C4ISR的阵地末端防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航天七院某自研课题,围绕着阵地末端防御C4ISR系统的战术数据链、目标跟踪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首先对阵地防御C4ISR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阵地末端防御的特点对系统的整体、分系统组成、主战武器进行了设计,对威胁目标进行了分析,构造了当前目标的威胁模型,并通过假设论证选取部分目标进行威胁评估排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TOPSIS法,且进行了仿真验证。其次对战术数据链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以Link-16为例,分析了数据链的工作方式、特征、组成等,结合TDMA的消息结构、时隙分配算法以及同步等技术原理建立了简化的通道系统模型,对数据链的抗干扰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采用扩频/跳频等方法达到了降低误码率的效果。研究了战术数据链的延时补偿、加解密技术。对阵地防御C4ISR系统下的战术数据链信息传输处理和坐标转换进行了推导,对常用的几种加解密技术进行了阐述,对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延时误差对空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数据链信息传输延时误差的补偿办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达到了阵地防御C4ISR系统所要求的技战术指标。然后研究了几种常用目标机动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智能当前统计模型,针对目标跟踪中模型普遍存在非线性的问题对包括EKF、UKF、PF的几种非线性滤波算法进行了研究比较,进行了仿真实验和性能分析。最后对多目标跟踪技术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几种数据关联和航迹数据处理算法,并采用IMMPDA将距离跟踪误差控制在10m以内,进行仿真验证,完成了对多目标的精确跟踪。
二、火眼金睛舰载光电探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眼金睛舰载光电探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切换拓扑的光电跟踪系统协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光电跟踪平台系统整机研究现状 |
1.2.2 光电跟踪平台视轴稳定控制研究现状 |
1.3 切换系统概述 |
1.4 事件触发控制概述 |
1.5 协同控制概述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2 预备知识 |
2.1 代数图论 |
2.2 稳定性分析理论 |
2.3 有限时间理论 |
2.4 基本一致性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建模 |
3.1 光电跟踪系统结构 |
3.2 光电跟踪系统拓扑网络结构的建模 |
3.3 运动节点伺服执行机构的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4 有限时间干扰补偿策略的研究 |
4.1 滑模干扰观测器 |
4.2 基于Backstepping的有限时间干扰观测器的设计 |
4.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固定拓扑下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控制 |
5.1 动态面滑模控制 |
5.2 基于动态面滑模控制的一致性控制 |
5.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切换拓扑下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控制 |
6.1 事件触发控制 |
6.2 基于事件触发的一致性跟踪控制 |
6.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及展望 |
7.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
7.2 今后研究内容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雷达:武器平台的千里眼(论文提纲范文)
雷达是探测装备中的No.1 |
雷达的五大看家绝活 |
近代雷达的三大新技能 |
(4)低小慢目标光电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先检测后跟踪DBT |
1.2.2 先跟踪后检测TBD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低小慢目标特性分析及探测算法的评价方法 |
2.1 低小慢目标种类 |
2.2 低小慢目标红外特性分析 |
2.2.1 典型红外弱小目标成像特性 |
2.2.2 低小慢目标成像特性 |
2.3 探测算法的性能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非线性变换的SVD增强算法研究 |
3.1 奇异值分解的基本原理 |
3.2 基于非线性变换的SVD算法增强 |
3.2.1 奇异矩阵的非线性变换 |
3.2.2 算法仿真与分析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Robinson Guard背景抑制方法研究 |
4.1 Robinson Guard滤波器原理 |
4.2 改进的RG背景抑制算法 |
4.2.1 改进的RG滤波器 |
4.2.2 算法仿真与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ISVD-RG的低小慢目标探测算法研究 |
5.1 基于ISVD-RG的低小慢目标探测算法流程 |
5.2 LC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 |
5.3 算法仿真实验及性能分析 |
5.4 章节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角鲨”凶猛 卡-52K舰载武装直升机(论文提纲范文)
两栖战力急需提升 |
总体构型一脉相承 |
火控系统逐步升级 |
攻击能力与日俱增 |
市场前景渐趋明朗 |
(7)用旋转式光电靶标测试光电跟踪系统跟踪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旋转式光电靶标 |
2 几点讨论 |
2.1 零点问题 |
2.2 旋转轴一致性问题 |
2.3 靶标精度 |
3 结论 |
(8)末敏弹复合探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末敏弹在现代战争中的背景意义和地位 |
1.2 国内外末敏弹的研究历史与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末敏弹弹道轨迹及工作过程 |
2.1 末敏弹工作原理 |
2.2 末敏弹弹道轨迹 |
2.3 末敏弹工作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末敏弹激光/红外复合探测技术的研究 |
3.1 激光雷达探测识别技术 |
3.1.1 激光雷达 |
3.1.2 激光雷达探测识别原理 |
3.1.3 激光回波信号的模型及特点 |
3.1.4 激光回波信号波形模拟 |
3.2 红外探测识别技术 |
3.2.1 红外探测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3.2.2 红外探测识别原理 |
3.2.3 红外探测输出信号模型 |
3.2.4 基于 Simulink 的红外图像处理算法仿真 |
3.3 末敏弹复合探测技术 |
3.3.1 末敏弹激光/红外复合探测识别技术 |
3.3.2 末敏弹激光/红外复合系统干扰分析及工作方式 |
3.3.3 末敏弹复合探测系统总体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末敏弹复合探测系统信号识别及特征提取 |
4.1 末敏弹目标识别的基本过程 |
4.2 目标信号的获取和预处理 |
4.2.1 目标信号的获取 |
4.2.2 目标信号的预处理 |
4.3 目标信号特征量的提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末敏弹复合探测系统的数据融合 |
5.1 数据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
5.2 数据融合的层次 |
5.3 数据融合的方法 |
5.4 末敏弹复合探测系统数据融合技术 |
5.4.1 D-S 证据理论在末敏弹信息融合技术中的运用 |
5.4.2 BP 神经网络在末敏弹信息融合技术中的运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末敏弹攻击目标三维仿真平台 |
6.1 仿真的发展及分类 |
6.2 MATLAB 与 OpenGL |
6.2.1 MATLAB 软件简介 |
6.2.2 OpenGL |
6.3 末敏弹攻击目标三维仿真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巡线机器人高精度稳定跟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巡线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
1.2.2 稳定跟瞄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进度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机器人稳定跟瞄系统总体方案 |
2.1 影响巡线机器人成像系统的因素 |
2.1.1 巡线作业的环境 |
2.1.2 机器人成像系统外在影响 |
2.2 巡线机器人对稳定跟瞄系统的技术要求 |
2.3 光电陀螺稳定技术原理与方法 |
2.3.1 陀螺稳定技术基本原理 |
2.3.2 陀螺稳定控制方法 |
2.4 机器视觉原理与图像处理方法 |
2.5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巡线机器人稳定跟瞄转台控制系统 |
3.1 巡线机器人稳定跟瞄转台结构设计 |
3.1.1 框架结构及原理 |
3.1.2 内环隔振理论及设计 |
3.2 巡线机器人稳定跟瞄转台硬件设计 |
3.2.1 控制系统主要器件选择 |
3.2.2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2.3. 直流力矩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2.4 硬件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 |
3.3 巡线机器人稳定跟瞄转台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与仿真 |
4.1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 |
4.1.1 直流力矩电机模型 |
4.1.2 陀螺仪模型 |
4.1.3 PWM 系统数学模型 |
4.1.4 低通滤波器数学模型 |
4.1.5 PI 调节器数学模型 |
4.1.6 伺服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4.2 控制系统仿真及其分析 |
4.2.1 内环伺服驱动系统仿真分析 |
4.2.2 内环与外环速度、位置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试验研究 |
5.1 稳定精度检测方法研究 |
5.1.1 检测原理与系统组成 |
5.1.2 检测原理 |
5.1.3 检测系统重要参数设计选取 |
5.1.4 影响精度的因素及精度分析 |
5.2 稳定精度测试分析 |
5.2.1 振动功率谱确定 |
5.2.2 稳定精度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C4ISR的阵地末端防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阵地末端防御C4ISR系统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2 战术数据链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3 目标跟踪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4ISR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战术数据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目标跟踪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关键技术 |
1.3.1 阵地防御C~4ISR系统关键技术 |
1.3.2 战术数据链关键技术 |
1.3.3 目标跟踪关键技术 |
1.4 本文研究内容概要 |
第二章 基于C4ISR的阵地末端防御系统方案设计 |
2.1 C~4ISR的概念 |
2.2 系统参数设计 |
2.2.1 总体结构 |
2.2.2 作战参数 |
2.2.2.1 主要技战指标 |
2.2.2.2 作战样式 |
2.2.2.3 分系统方案 |
2.3 目标威胁排序 |
2.3.1 威胁模型 |
2.3.2 威胁指数计算 |
2.3.3 基于Euclid距离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改进TOPSIS法的目标威胁排序 |
2.4 目标威胁排序算法的仿真实现 |
2.4.1 仿真环境设置 |
2.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战术数据链的抗干扰技术 |
3.1 战术数据链的概念 |
3.1.1 战术数据链的定义 |
3.1.2 战术数据链的特征 |
3.1.3 战术数据链的组成 |
3.1.4 战术数据链的模型 |
3.2 战术数据链的通道系统 |
3.2.1 JTIDS系统的TDMA接入方式 |
3.2.2 JTIDS信号的消息结构 |
3.2.3 时隙分配算法 |
3.2.4 JTIDS的同步 |
3.3 抗干扰实现 |
3.3.1 扩展频谱通信技术 |
3.3.1.1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
3.3.1.2 跳频通信技术 |
3.3.1.3 跳频/直扩混合扩频技术 |
3.3.1.4 跳变时间技术 |
3.3.2 自适应抗干扰技术 |
3.3.3 数据链网络的自组织 |
3.4 基于MATLAB的数据链系统建模仿真 |
3.4.1 基于MATLAB的TDMA仿真 |
3.4.2 基于MATLAB的系统扩频/跳频抗干扰性仿真 |
3.4.3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链的延时补偿与保密研究 |
4.1 战术数据链的延时补偿技术 |
4.1.1 信息传输处理方案 |
4.1.1.1 延时补偿时间 |
4.1.1.2 时延对阵地末端防御C4ISR战术决策的影响 |
4.1.2 数据链信息传输延时补偿算法 |
4.1.2.1 数据链延时补偿原理 |
4.1.2.2 目标模型建立 |
4.1.2.3 目标模型预测卡尔曼 |
4.1.2.4 目标模型预测卡尔曼噪声矩阵 |
4.1.2.5 延时补偿 |
4.1.3 目标信息处理 |
4.1.3.1 坐标系的选取 |
4.1.3.2 坐标变换 |
4.1.3.3 目标运动参数的转换和计算 |
4.2 战术数据链安全保密技术 |
4.2.1 安全保密的重要性 |
4.2.2 加密机制 |
4.2.3 加密手段 |
4.2.4 安全保密管理 |
4.2.4.1 密钥管理 |
4.2.4.2 安全管理 |
4.2.4.3 数字证书管理 |
4.3 数据链延时补偿的仿真实现 |
4.3.1 仿真参数设置 |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目标跟踪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5.1 目标跟踪的概念和原理 |
5.2 机动目标的数学模型 |
5.2.1 一般多项式模型 |
5.2.2 Singer模型 |
5.2.3 当前统计模型 |
5.2.4 多模型跟踪算法 |
5.2.5 改进的智能当前统计模型 |
5.3 目标跟踪的非线性滤波算法研究 |
5.3.1 扩展卡尔曼滤波 |
5.3.1.1 系统状态方程和传感器测量模型 |
5.3.1.2 滤波模型 |
5.3.2 不敏卡尔曼滤波算法 |
5.3.2.1 系统状态方程和传感器测量方程 |
5.3.2.2 不敏变换 |
5.3.2.3 滤波模型 |
5.3.3 粒子滤波 |
5.3.3.1 系统状态方程和传感器测量方程 |
5.3.3.2 滤波模型 |
5.4 仿真实现 |
5.4.1 几种机动目标跟踪模型的算法仿真 |
5.4.1.1 仿真参数设置 |
5.4.1.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2 EKF、UKF、PF三种非线性滤波算法仿真 |
5.4.2.1 仿真参数设置 |
5.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目标跟踪技术 |
6.1 引言 |
6.2 多目标跟踪原理 |
6.3 数据关联处理 |
6.3.1 数据关联跟踪波门技术 |
6.3.2 数据关联算法 |
6.3.2.1 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
6.3.2.2 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
6.3.2.3 交互多模型—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
6.4 航迹数据处理 |
6.4.1 航迹起始算法 |
6.4.2 航迹终结算法 |
6.5 仿真实现 |
6.5.1 数据关联算法的仿真及分析 |
6.5.2 航迹起始与终结的仿真及分析 |
6.5.2.1 航迹起始的方针结果及分析 |
6.5.2.2 航迹终结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7.2 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
四、火眼金睛舰载光电探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切换拓扑的光电跟踪系统协同控制[D]. 岳美霞.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2]雷达:武器平台的千里眼[J]. 傅有光. 国防科技工业, 2019(06)
- [3]中继制导:支撑超视距作战引导精确性攻击[J]. 田锦昌. 太空探索, 2018(06)
- [4]低小慢目标光电探测技术研究[D]. 李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5]目光犀利——卡-52K舰载直升机将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J]. 温杰. 航空世界, 2016(10)
- [6]“角鲨”凶猛 卡-52K舰载武装直升机[J]. 温杰. 兵器知识, 2015(12)
- [7]用旋转式光电靶标测试光电跟踪系统跟踪性能的研究[J]. 蔡瑜. 计测技术, 2012(04)
- [8]末敏弹复合探测技术的研究[D]. 王晓波. 沈阳理工大学, 2012(05)
- [9]巡线机器人高精度稳定跟瞄技术研究[D]. 张玮. 吉林大学, 2011(05)
- [10]基于C4ISR的阵地末端防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吴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