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执行:有效成就的三个要素

教育执行:有效成就的三个要素

一、教育执行力:有效达成的三个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吕进锋[1](2020)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中,立足本土,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是传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放眼全球,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力、文化适应力和文化实践力,开阔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悖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这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借鉴社会时空分析理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明确了教育空间概念和教育空间结构概念,建构了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阐明教育空间结构分析框架,确立目标、内容、方法、形式、队伍、机构和成效七个教育空间要素,并依据其相互关系,提出教育物理空间、教育人文空间和教育综合空间三大类教育空间,以及64种教育空间结构组合,最终凝练成16种教育空间结构类型。基于教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和熵值法构建教育空间研究指标体系,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教师卷)》获取研究数据,以学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为切入点,选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空间尺度,以县为解析尺度(13个县市)、年份(2014-2018年)为时间尺度,展开研究。研究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揭示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教育物理空间、教育人文空间、教育综合空间和教育空间结构的时间演进与空间格局。聚类划分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结构类型。总体而言,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水平不高,其教育空间从要素、类型到结构,均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研究还结合访谈和田野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教育空间类型和教育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受到地域因素、文化因素、主体因素、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同时,三种教育空间类型之间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也对教育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本研究提出三个路径:第一,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教育空间要素优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整合与差异推进。要从目标、内容、思路、方法、教师队伍、机构联动和特色凝练等方面促进主流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整合,因地制宜地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第二,强化发展共识理念的教育空间主体优化。增强政府主体、各界主体和生命主体的参与意识、发展意识,强化各主体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意识。第三,凝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空间生态优化。努力形成政府、社区和学校的教育合力,发挥三位一体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生态。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本研究还从三方面进行了理性思考:第一,厘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内涵、目标和内容,以及如何进行优化。第二,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必须明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结构”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教育回馈”,注意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社会交换、权力意志,以及教育空间与“文化结构”的关系,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定位的影响,同时要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民族复兴和教育发展的大业中统筹考虑,从而准确定位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第三,理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必须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导向,培养“三力”青年;必须遵循突破观念束缚、坚定适宜理念、扎根教育实践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本路径;必须共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生态,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将各尺度、各层次、各主体的教育空间统合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教育空间进行系统观照。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建构了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明确了教育空间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教育空间指标体系,并以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为例,进行了教育空间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分析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时空动态、问题、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彰显了教育空间理论的价值和未来研究趋势。本研究在研究视角与方法、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一定的创新,但展望未来,还应强化教育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化民族教育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加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儿童在场”的教育空间研究;加强多视角、多主体、多方法的教育空间研究;加强教育空间比较研究。

杨蓝天[2](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研究 ——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为例》文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2月,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意见》中着重指出,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实施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等支援农村地区的相关政策。本研究的调研县为湖北省G县,G县是农村教育滞后,缺乏农村教师的国家级贫困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笔者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为例,对湖北省G县进行实际调研,开展县级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研究。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对县级政府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力的主要核心概念、构成要素以及理论基础形成基本认识,同时,通过阅读政策文本,对“特岗教师计划”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及对湖北省教育政策的梳理,形成对其整体的理论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湖北省G县实际情况及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全面了解G县县级政府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力的现状,探讨教育政策执行力在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升县级政府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本研究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为例,认为湖北省G县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感召力不足,政策组织宣传形式化;二是协调力不足,部门协同机制缺失;三是领导力不足,部门责任定位不清;四是创新力欠缺,政策实施措施针对性不强;五是应变力欠缺,实施措施灵活性不足。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五个提升G县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应对策略: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可操作性的地方实施细则;二是加强执行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各种配套措施;三是强化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创建有效的监督机制;四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有利于提高政策实施效果;五是构建合理的政策伦理观,提升政策的地方适用性。

杨振峰[3](2018)在《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研究 ——以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下高中发展面临的新需求与高中学生现实的学校生活状态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一方面,社会转型期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价值选择多元以及功利主义凸显;高中学校正从单一的升学预备型向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为学生职业与社会生活以及为升学作准备的高中教育双重功能定位转变;另一方面,高中仍未摆脱传统的以升学论英雄,以分数提高为主要追求的状态,这种单维评价以及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追求为高中学生带来莫大的升学压力,以及高竞争环境下的生命价值迷茫,创新活力不足,生涯规划能力缺乏,全面发展动力不够等问题,学校生活因此失去应有的生命灵动与青春跃动。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试图通过生命教育支持系统之构建探索既满足学生精神的自由成长,又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准备、职业准备和社会公民生活准备的多重功能系统,实现既提升学生当下校园生活的生命质量,丰富学生精神生命,又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奠基未来生命价值实现的教育。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借鉴东西方生命教育的理论,基于上海市十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调查数据和对数据的系统分析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同时基于JDZ中学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形成了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策略,建构了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树状模型,并针对性提出生命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此应对前述高中教育的矛盾。本研究共分九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在对高中教育重要性概述的基础上,描述一些高中学生漠视个体生命的极端案例,基于高中生命教育的社会视角和本体视角概括高中生命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需求,通过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系列问题梳理,渐进地聚焦于生命教育支持系统是否完善这一关键问题,把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作为研究的核心任务。第二章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生命教育的动因与价值取向,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以及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已有研究。通过国内生命教育文献的研究,我们主张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之前需明确实施生命教育的动因,需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需建设生命教育课程体系,需考虑各种校外因素。第三章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伯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生命在于创造”的本质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生命在于内在冲动”的动力观以及中国哲学中“生命在于和谐”的生命境界。结合第二章的文献研究,即我国高中的生命教育要把中国的文化精髓渗透其中,本章还对生命教育的中国文化基础做了理论研究。而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理论基础包括现代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以及生物学理论。结合第二章的文献研究,初步提炼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要素,初步确定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三大方面,即构建生命教育本体系统,构建生命教育保障系统,构建生命教育的调节系统。第四章对上海市十所学校开展的高中生命教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研,这十所高中包括一所上海市教委直属的高校附属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九所涵盖上海市五个区的代表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问卷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三种不同对象,从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态度、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实施和评价分析上海高中生命教育的实际状况。第五章是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对影响生命教育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为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提出了三大思路:一是明确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构建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二是将教师发展与其生命教育成果相联系,构建生命教育的评价体系。三是增强家校、生生、师生互动,构建全面立体的生命教育支持系统。依托上面的调查研究,第六章至第八章将上海JDZ中学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分析。JDZ中学的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由生命教育本体系统、生命教育保障系统、生命教育调节系统三部分构成。生命教育本体系统是一个“同心圆”结构的课程体系,其核心是以“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为目标的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以发展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工作能力等为目标的学生社团课程和激发学生创新力的创新教育,经过多个轮次的实施,生命教育本体系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初步形成了一个“家-校-社”三方合力育人的生命教育环境。生命教育保障系统是一个具有“师生同育”特点的管理系统,由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教师多元发展管理机制、校园环境和校外保障资源建设四个部分构成,这个系统为JDZ中学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师资、物资、日常运行、环境、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的保障。生命教育调节系统由学生情绪监测预警机制和学生生命教育增值量化评估制度构成。这个系统主要是对生命教育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监测、预警、评估并反馈促进生命教育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当下上海的高中生命教育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自洽性、缺乏整体性、缺乏开放性,而这直接影响高中生的发展;(2)突破高中生命教育瓶颈的方法是,不仅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课程,更重要的是将其与高中学校的整个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生命教育指为了广泛意义上的“生命”的成就与圆满的教育,由此将生命教育作为帮助学生成长的学校体系;(3)需要强化对生命教育三个层次的理解,确保系统的整体性;(4)需要将哲学、文化、社会三者融合以铸造系统的灵魂,从而使之具有开放性;(5)最后,本文借鉴生态系统观,提出了一个兼具自洽性、整体性、开放性的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树状模型,强调从生命教育走向有生命的教育。

苏可心[4](2018)在《太原市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校体育政策执行情况是影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客观、真实的调查与分析普通高校体育政策执行情况及影响因素,针对执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应对方法,为提升普通高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完善高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太原市六所普通高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状况进行研究。在整理调查结果后,结合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太原市六所普通高校体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六所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政策梳理:1990年至2016年国家颁布的高校体育政策对高校学校体育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政策中的细节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2)体育课:体育课总体开展情况较好,但在心肺功能训练、理论课课时、课堂人数上尚未完全符合文件规定。(3)体育课外锻炼:每周由教师、社团或其他团体组织进行三次以上课外活动的学生以及达到每天进行1h及以上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较少。(4)体育比赛:六所高校均举办校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比赛;调查中,参加运动会的学生人数与文件规定有一定差距。(5)执行资源:物质资源、财政资源仍需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情况较好,能够满足目前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的要求,但教师的认知能力需继续加强。(6)执行政策的监督评价系统:六所高校均有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的监督评价系统,但是各校的政策执行监督评价系统尚未建立。(7)政策本身及学校执行政策:《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政策本身比较明确、具体、可操作;学校执行以上三个政策的策略基本得当。针对太原市六所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现状,建议如下:(1)政策制定方面:国家政策制定层面增加与一线教师、学生等群体的交流,从实际需求出发;高校政策制定层面将学校规定与国家政策相统一,将要求量化便于教师执行;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明确评定执行政策的标准、由何部门监督以及奖惩方式如何等问题;(2)学校政策宣传方面:增加对体育教师学校体育政策的培训,加大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对体育政策的关注度;(3)体育活动组织方面:学校应举办多样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4)经费方面:在增强政府经费支持力度的同时,高校应拓展社会资源增加经费来源、完善学校基础体育设施;(5)监督评价体系方面:上级高校主管部门、高校内部建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评价体系。

王楠[5](2018)在《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在过去几年取得卓越成绩,与此同时依旧存在诸如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教育政策现存的主要问题是教育不公平,其中既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快慢不同等的原因,也有教育政策执行力水平不高的原因。良好的政策执行力是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保障,良好的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就是加快教育政策内容实施与完成教育政策目标转化的关键桥梁。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政策的权威也在于执行。十九大将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向发展新格局,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力提出来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笔者选择城乡教育一体化为视角,运用组织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展开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有关问题探析。经研究剖析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内容有政策设计、政策运行和政策考核。通过对主要内容和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地方政府在教育政策执行力上取得明显进展:政策执行标准逐步完善,执行力的运行机制逐渐协调,政策执行力考核内容也逐步具体化。同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执行主体执行意识缺乏、执行沟通协调不畅、执行力问责乏力等。依据现状深入分析发现,其现存问题主要是执行主体能力不足、政策执行力资源制约、考核机制不健全和监督不完善造成的。这些存在问题不仅使得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水平降低,而且影响了相关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和执行。要有力解决教育政策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四方面优化:首先需要优化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能力,做到提高执行主体全面素质、明晰执行主体责任、优化多元执行主体的合作;其次要优化教育政策执行力资源配置,做到执行资源均衡配置、保障资源投入稳定性和建立畅通信息沟通机制;再次要优化教育政策执行力考核机制,具体是完善考核评价、健全问责机制和优化激励机制;最后要优化教育政策执行力监督机制,做好进一步明晰执行监督主体地位、完善执行力监督评价和发挥社会监督合力。

侯帅[6](2017)在《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研究》文中指出该文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通过理论研究与科学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相关理论及现实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在理论研究部分,该文首先界定了廉洁意识教育的内涵是教育者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按照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要求,使社会的廉洁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廉洁自律需要,升华为自身道德品质和能力素质的教育活动;区分了廉洁意识教育与其他相近概念的区别,其内涵较之“廉洁修身”而言不再局限于个体品性修养,研究视角较之“廉洁教育”而言更聚焦、侧重于精神意识,在推动廉洁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较之“廉洁文化”而言有所差异;辨析了廉洁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关系,二者不仅存在着目标同构、向度同一的关系,在教育实现路径、教育内容、教育实现手段、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等方面,二者还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该文梳理了廉洁意识教育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为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挖掘出了丰富多样的宝贵素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洁思想是当代中国廉洁意识教育的思想指南,其具体化为中国共产党廉洁教育的实践活动,为新时代廉洁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意识教育资源同样十分丰富,中国古代所推行廉洁教育的重要举措仍有益于廉洁社会建设,为纯洁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廉洁意识教育提供了精神滋养和实践典范。西方政治思想家关于廉洁意识教育的核心观点,以及西方国家在实践廉洁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有益探索,也是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值得借鉴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在实证分析部分,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诊断了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廉洁认知状况、意识与态度、立场与行为选择等,掌握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开展情况、学生满意度、不同教育路径的效果差异等。通过多元化的实证分析方法,从自然因素、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视角对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问题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论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对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所产生的积极、正向影响。通过模型建构的方法,构建了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路径实施的结构方程模型,呈现了“教育路径-意识与认知-态度与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该文介绍了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架构,对教育的目标体系、基本原则、主要特征、结构体系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廉洁意识教育的总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做到为人民服务、廉洁自律、爱国敬业,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具体而言是要实现大学生廉洁意识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示范与警示相结合、教育与养成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正确把握教育性质的前瞻性、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教育效果评价的延时性等主要特征。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高校教学工作者、高校辅导员、高校管理者等施教主体,由各级各类大学生构成的教育客体,课堂教学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网络交流平台等教育介体,以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教育环体。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该文为改善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提出合理化的实施路径。鉴于廉洁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构、耦合关系,该文提出将廉洁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廉洁意识教育。该文还建议多措并举、持续完善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实施路径,整合教育组织力量,发挥高校组织的主导作用、家庭组织的基础作用、社会组织的熏陶作用;完善教育内容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廉洁法规、廉洁文化等教育内容;丰富活动式教育、情感式教育、以文化人式教育、科技式教育、警示式教育等教育方式方法;优化育人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认清国际形势、构建廉洁社会、营造良好作风;增加组织载体、网络载体、文化载体等教育载体运用。

田嘉玺[7](2016)在《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文中指出1999年,高校扩招,中国社会形成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为了给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国家鼓励高校开设创业相关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带动社会就业率的增长。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创业”思想指导下,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大幅提高,解决了一大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大学生创业并不被社会主流所看好,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较为薄弱,这导致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偏低,整个社会缺少在政策、资金、培训导向等方面的健全的创业支持体系,因而,应当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扶持与鼓励大学生创业。在我国,保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业氛围浓厚的城市,这里创业风气起步早、发展态势快,累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及创业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培育了一批创业者。这种创业大环境,为当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本文将从保定地区的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创业帮扶以及创业引导等多角度分析,找出保定地区政府、高校、企业等在扶持大学生创业问题上存在的不足,为构建更为良好的创业环境提出一定的有益意见,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以下诸多社会因素的扶持:一、政府政策,政府的宏观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影响,创业是否能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创业程序是否简洁易办等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以及创业能否取得成功;二、高校政策,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大高校应当完善创业教育,提供教材、师资等物力、人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此外,高校还应当积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帮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创业经验;三、企业扶持,作为社会经济的支柱,企业应当在大学生创业中扮演恰当的角色,一方面应当积极提供创业基金,另一方面应当乐于给予大学生经验指导;只有在政府、高校、企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才可能建立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促进大学生创业,并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张鹏程[8](201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大学教育的信息开放性也在日益提高,其有益之处不言而喻,但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同时,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性不强、人岗不够匹配、职业倦怠加重等原因,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不能与当前的形势相吻合。因此,积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奖惩机制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建设成为必然的教育诉求。

项亚光,张永保[9](2015)在《高校体育专业管理执行力新愿景综述》文中指出为研究高校体育专业管理效率,从执行力的内涵与发展渊源进行梳理,指出当前高校体育专业管理对提升执行力的必要性与理解的偏差,提出要从其概念内涵、内容体系与评价反馈视角加以合理建设的新愿景。

肖全民[10](2015)在《雷沛鸿办学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家办学的视角》文中提出雷沛鸿是中国近现代着名教育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在我国教育史上的独到贡献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今天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这一重大命题的时代背景下,反观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办学典范,根据人才学理论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从教育家办学的视角,在对教育家办学理论厘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雷沛鸿办学实践的成就、典范性特征、成为教育家办学典范的原因及其启示,探寻教育家办学规律,促进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育家作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人才,有其特定的标准。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实践、教育成就及影响等因素是判定教育家的基本标准。教育家和教育家办学是一个共生、同构的关系。“教育家办学”命题是针对现实中不按教育规律办学而导致教育被扭曲、被异化的“非教育家办学”倾向而提出的时代要求,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教育家办学的必然性。倡导教育家办学,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教育者同行发展、教育学科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引领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推动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促进整个教育事业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雷沛鸿在广西这么一个偏远落后的省份,开展教育改革实践,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雷沛鸿成长为教育家的递进性发展历程及其办学实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雷沛鸿办学实践的主要活动及成就划分为三个阶段:1912-1933年是雷沛鸿在教育领域的初探性实践阶段,主要实践有:构设广西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探寻教育“大众化”方针、初整广西教育。1933-1940年是雷沛鸿办学实践中的开拓性实践阶段,主要实践有:设计并推行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创建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创建国民中学制度、实施特种部族教育、推行成人教育、创办广西医学院。1940-1952年是雷沛鸿完善其办学实践体系的跃升性实践阶段,主要实践有:执掌国立广西大学、创建南宁农专、创办西江学院、创建广西教育研究所。雷沛鸿的办学实践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家办学特质,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办学的典范之一,具有鲜明的典范性特征:他有深刻的社会认知和崇高的教育理想,有科学的教育认知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有清晰的办学思路和鲜明的实践特色,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执着的事业追求,有高尚的教育品格和开创性的教育建树。雷沛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实践家。雷沛鸿成为教育家办学典范的原因,从客观因素看,当时的地域情势特别是民族危机迫使雷沛鸿走上教育兴邦之路,当时广西特定的政治环境促成雷沛鸿的教育梦;我国近现代中国教育革新的时代背景营造了“教育家办学”的共生环境,特别是同时代教育家蔡元培的办学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社”、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俞庆棠等开展的民众教育实验对雷沛鸿产生深刻的影响。从主观因素看,雷沛鸿有教育家办学的思想根基和个人修养,他的办学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文化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作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他的教育为公、教育为民、政教合一、以法治教、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教育学术服务教育行政等办学思想。雷沛鸿的办学思想与其办学实践相互促进。他丰富的人生历练与“国”、“民”至上的时代使命感和事业责任心,“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情”、“义”至深的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中西融合的知识结构与“学”“术”兼修的管理艺术,也是他能够成为教育家办学典范的内因。从雷沛鸿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成长过程及其在办学实践中形成和展现的典范性特征和养成要素看,教育家办学需要有内外兼备的条件。社会发展变革促动教育变革是教育家办学的外部动力,政治力量的支持、办学自主权的归位是教育家办学的外部保障。优良的知识智力、特定的教育职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公认的教育贡献力是教育家办学的内部因素。教育管理专业化是实现教育家办学的重要取径,教育家办学要以区域教育发展为支点,以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引导教育家办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培养地方建设人才。

二、教育执行力:有效达成的三个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执行力:有效达成的三个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1.3 研究的可行性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1.2.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研究
        1.2.3 国内外教育空间的研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假设、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区域
        1.4.1 红河州地理概况
        1.4.2 红河州学校教育概况
        1.4.3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少数民族文化
        2.1.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2.1.3 空间
        2.1.4 教育空间
        2.1.5 教育空间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社会时空分析理论
        2.2.3 文化功能论
        2.2.4 空间生产理论
        2.2.5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教育空间理论探索
    3.1 空间思想史回顾
        3.1.1 空间观念的演变
        3.1.2 空间生产理论
    3.2 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
        3.2.1 教育空间生态
        3.2.2 教育空间的要素
        3.2.3 教育空间的类型
        3.2.4 教育空间的功能
        3.2.5 教育空间的生产
    3.3 教育空间结构分析
        3.3.1 教育空间结构的内涵
        3.3.2 教育空间结构的类型
        3.3.3 教育空间结构运作的机制
        3.3.4 教育空间结构优化的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育空间指标体系建构
    4.1 指标体系的建构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4.1.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3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4.1.4 指标体系的确立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指标解释及算法
        4.3.1 教育空间目标指数
        4.3.2 教育空间内容指数
        4.3.3 教育空间方法指数
        4.3.4 教育空间形式指数
        4.3.5 教育空间队伍指数
        4.3.6 教育空间机构指数
        4.3.7 教育空间成效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演变
    5.1 教育空间要素发展水平概况
    5.2 目标与内容要素的演变
        5.2.1 目标要素的时空动态
        5.2.2 内容要素的时空动态
    5.3 方法与形式要素的演变
        5.3.1 方法要素的时空动态
        5.3.2 形式要素的时空动态
    5.4 队伍与机构要素的演变
        5.4.1 队伍要素的时空动态
        5.4.2 机构要素的时空动态
    5.5 成效要素的演变
        5.5.1 成效要素的时间演进
        5.5.2 成效要素的空间格局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类型与空间结构演变
    6.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类型演变
        6.1.1 教育人文空间的时空动态
        6.1.2 教育物理空间的时空动态
        6.1.3 教育综合空间的时空动态
    6.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演变
        6.2.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的类型
        6.2.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的格局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7.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问题
        7.1.1 教育空间要素问题
        7.1.2 教育人文空间问题
        7.1.3 教育物理空间问题
        7.1.4 教育综合空间问题
        7.1.5 教育空间结构问题
    7.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影响因素
        7.2.1 地域因素:保护与阻隔
        7.2.2 文化因素:融合与冲突
        7.2.3 主体因素:共识与异念
        7.2.4 教育因素:整合与相斥
        7.2.5 经济因素:促进与限制
    7.3 红河州教育空间因果反馈关系
        7.3.1 教育人文空间与教育物理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7.3.2 教育人文空间与教育综合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7.3.3 教育物理空间与教育综合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7.3.4 教育空间内部因果反馈关系
    7.4 本章小结
        7.4.1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7.4.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第8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路径分析
    8.1 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教育空间要素优化
        8.1.1 清晰具体: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和内容
        8.1.2 传承创新: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
        8.1.3 画龙点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8.1.4 内外交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机构联动
        8.1.5 量而有器: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评估体系
        8.1.6 差异推进: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8.2 强化发展共识理念的教育空间主体优化
        8.2.1 政府主体:加强导向牵引
        8.2.2 各界主体:实现综合集成
        8.2.3 生命主体:走向参与“自觉”
    8.3 凝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空间生态优化
        8.3.1 政府:构建以“资本”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支持系统
        8.3.2 社区:搭建以“联动”为目的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融合平台
        8.3.3 学校:筑牢以“发展”为落点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实施模式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理性思考
    9.1 厘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
        9.1.1 为什么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9.1.2 为什么要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
        9.1.3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内涵是什么
        9.1.4 如何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
    9.2 明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
        9.2.1 把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社会交换
        9.2.2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权力意志
        9.2.3 勾连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结构”与“教育空间”
    9.3 理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
        9.3.1 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目标导向
        9.3.2 遵循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路径
        9.3.3 共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生态支持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1.1 教育空间理论框架初构
        10.1.2 教育空间理论价值初验
        10.1.3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思索
    10.2 研究创新
    10.3 研究不足
    10.4 研究展望
        10.4.1 发展与完善教育空间理论
        10.4.2 深化与充实空间视角的教育研究
        10.4.3 加强和拓展教育空间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附录
    附录A 云南省红河州区位图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件C 地理社会调查法
    附件D 调查问卷
    附录E 指标体系
    附录F 民族文化教育空间指标权重赋分表
    附件G 调研计划
    附录H 屏边玉屏中心校(半坡希望小学)芦笙队概况
    附录I 前期田野调查图片(部分)
    附录J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研究 ——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湖北省“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特岗教师计划”政策背景
    二、“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内容
        (一)政策文本梳理
        (二)政策文本分析
    三、我国“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初期阶段(2006 年-2008 年)
        (二)发展阶段(2009 年-2012 年)
        (三)稳定深化阶段(2013 年-至今)
    四、湖北省“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湖北省“特岗教师计划”及相关政策概述
        (二)湖北省“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实施成效
第三章 G县特岗教师政策执行情况概述
    一、湖北省G县基本情况
    二、湖北省G县特岗教师政策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现状
    三、湖北省G县特岗教师政策执行以来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G县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形式
    一、感召力不足,政策组织宣传形式化
    二、协调力不足,部门协同机制缺失
    三、领导力不足,部门责任定位不清
    四、创新力欠缺,政策实施措施针对性不强
    五、应变力欠缺,实施措施灵活性不足
第五章 G县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实施细则过于抽象,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二、权力过于集中,相关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欠缺
    四、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激励机制缺失
    五、政策认同度不高,利益主体价值差异较大
第六章 提升G县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应对策略
    一、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可操作性的地方实施细则
    二、加强执行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各种配套措施
    三、强化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创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有利于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五、构建合理的政策伦理观,提升政策的地方适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北省G县“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执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研究 ——以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问题的形成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普通高中
        二、示范性高中
        三、生命教育
        四、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生命教育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生命教育的动因与价值取向
        一、生命教育的发展动因
        二、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二、通过课程开发开展生命教育
        三、通过活动设计开展生命教育
        四、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生命教育
    第三节 影响生命教育的因素
        一、师资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二、学校管理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三、家校互动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文献综述的小结与述评
        一、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之前需明确实施生命教育的动因
        二、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需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
        三、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需建设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四、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需考虑各种校外因素
第三章 生命教育及其支持系统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命教育的哲学与文化基础
        一、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伯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生命”
        二、生命的动力在于内在冲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三、生命的境界在于和谐——中国哲学中的“生命”
        四、生命教育的中国文化基础
    第二节 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神经科学与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时效性
        二、社会心理学与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复杂性
        三、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与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整体性
        四、生物学理论与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构建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理念与方法论
        一、构建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理念
        二、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第四章 高中生命教育现状调研
    第一节 问卷设计以及信效度说明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
        三、信度以及内容效度检验
    第二节 调查对象概况
        一、学生信息
        二、教师信息
        三、家长信息
    第三节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生命教育现状
        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生命教育概况
        二、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对生命内涵认识的整体状况
        三、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生命教育课程现状
        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家长、教师有关生命教育的调查结果
    第四节 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生命教育现状
        一、非示范性高中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
        二、非示范性高中教师的生命教育现状
        三、示范性高中与非示范性高中家长的比较
    第五节 高中生命教育现状小结
        一、高中学生生命教育状态小结
        二、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三、高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第五章 高中生命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第一节 影响高中生命教育现状的学生因素
        一、性别差异与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
        二、年级差异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三、学生自身状态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关系
        四、影响高中生生命观的因素
        五、高中生的求助对象
        六、学生自身因素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影响高中生命教育现状的家庭因素
        一、父母的基本情况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相关性分析
        二、亲子关系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相关性分析
        三、不同家长陪伴方式的家庭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
        四、家长的生命教育素养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相关性
        五、不同父母职业家庭中学生的生命观比较
        六、家庭因素小结
    第三节 教师与高中学校生命教育现状的关系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与教师生命教育现状的关系
        二、教师的基本特征与学校生命教育现状的关系
        三、教师生命教育现状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关系
        四、教师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小结
    第四节 调研结果及其对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启示
        一、当前高中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调研结果对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启示
第六章 构建生命教育本体系统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构建生命教育本体系统概述
        一、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背景研究
        二、明确高中生命教育课程的价值
        三、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节 构建生命教育本体系统的实践思考
        一、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学校特质
        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学生群体特点
        三、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定位
        四、生命教育课程的实践框架
    第三节 生命教育本体系统之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的构建
        一、确定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的目标
        二、建设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
        三、构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的实施办法
        四、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的实施成效分析
    第四节 生命教育本体系统之学生社团课程的构建
        一、确定学生社团课程的目标
        二、以学生自主为主要方式建设学生社团课程
        三、构建学生社团课程的实施办法
        四、学生社团课程案例的成效分析
    第五节 生命教育本体系统之创新教育课程构建
        一、创新教育课程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二、确定创新教育的目标
        三、建设创新教育课程
        四、构建创新教育的实施办法
        五、创新教育课程案例的成效分析
第七章 构建生命教育保障系统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构建生命教育保障系统概述
        一、构建生命教育保障系统的理性思考
        二、生命教育保障系统要素及其关系
        三、生命教育保障系统框架的探索
    第二节 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确定“一会一周”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基本框架
        二、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一会)的建设与实施办法
        三、学生主题值周制度(一周)的建设与实施办法
    第三节 多元发展教师管理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保障生命教育实施的教师管理机制概述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实践——教师同理心的激发
        三、多途径专业发展的制度实践——教师幸福感的培育
    第四节 学校环境建设的方案与特色
        一、有利于生命教育实施的校园环境建设特点
        二、有利于生命教育实施的校园环境建设元素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教育属性
    第五节 生命教育校外保障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一、高中生命教育校外保障概述
        二、开发生命教育校外保障资源的实践
第八章 构建生命教育调节系统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构建生命教育调节系统概述
        一、明确生命教育调节系统的功能定位
        二、确定生命教育调节系统的主要构架
        三、生命教育调节系统的探索
    第二节 学生情绪监测预警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学生“导师制”的制度设计
        二、确定监测学生情绪变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三、设计监测学生情绪状况的三种途径
        四、危机干预的具体做法
        五、学生情绪监测预警机制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评估学生生命教育增值度的实践探索
        一、学生生命教育增值度评估的价值
        二、学生生命教育增值量化的探索
        三、发挥量化评价结果对生命教育的调节功能
    第四节 生命教育支持系统实践探索的成效与不足
        一、生命教育支持系统实践探索的成效
        二、生命教育实施效果的不足之处
        三、生命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四、生命教育支持系统实践探索的启示
第九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结论
        一、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树状模型
        二、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策略
    第二节 思考
        一、完善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对策建议
        二、展望——从生命教育走向有生命的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
    问卷1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师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2 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师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3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4 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5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家长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6 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家长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研数据的其他分析
    一、学生与教师生命教育现状的差异分析
    二、不同管理理念学校的生命教育现状比较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太原市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为契机
        1.1.2 提高大学生体质是当前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1.1 政策概念的界定
        2.1.1.2 执行力概念的界定
        2.1.2 关于学校体育政策本身的研究
        2.1.3 关于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力问题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美国政策的研究
        2.2.2 执行力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2.1 调查对象
        3.2.2.2 样本的确定
        3.2.2.3 效度检验
        3.2.2.4 信度检验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1990 年以来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梳理
        4.1.1 文件梳理
        4.1.2 小结
    4.2 体育课各项内容执行情况分析
        4.2.1 体育课开设情况
        4.2.2 课时数情况
        4.2.3 心肺功能训练情况
        4.2.4 理论教学情况
        4.2.5 课堂人数情况
        4.2.6 小结
    4.3 课外体育锻炼执行情况分析
        4.3.1 教师组织课外活动与学生每天锻炼情况
        4.3.2 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段的情况
        4.3.3 小结
    4.4 体育比赛执行情况分析
        4.4.1 学生参加校运会情况
        4.4.2 学生参加单项比赛的情况
        4.4.3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原因
        4.4.4 小结
    4.5 执行资源情况分析
        4.5.1 各校场馆场配备情况
        4.5.2 体育器材情况
        4.5.3 各校经费及教师薪金情况
        4.5.4 教师师资队伍情况
        4.5.4.1 职称、学历情况
        4.5.4.2 教师对政策的认知
        4.5.5 小结
    4.6 执行政策的监督评价系统情况分析
        4.6.1 执行政策的监督评价系统情况
        4.6.2 小结
    4.7 对政策本身及学校执行政策情况的分析
        4.7.1 政策明确性情况
        4.7.2 政策具体性情况
        4.7.3 政策可操作性情况
        4.7.4 教师对学校执行政策情况评价
        4.7.5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四)基本思路
    (五)创新点与不足
二、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相关概念及主要内容
    (一)政策执行力与教育政策执行力
        1、政策执行力的相关概念
        2、教育政策执行力的相关概念
    (二)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内容
        1、政策设计是基础
        2、政策运行是关键
        3、绩效考核是保障
三、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现状
        1、政策标准日趋完善
        2、运行机制日渐协调
        3、考核内容日趋具体
    (二)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1、执行主体执行意识缺乏
        2、执行沟通协调不畅
        3、执行力问责乏力
四、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执行主体能力不足
        1、执行主体责任意识缺乏
        2、执行主体综合素质欠缺
        3、政策执行主体单一
    (二)执行力资源制约
        1、执行资源分配不均
        2、有效执行资源不足
        3、信息沟通不畅通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
        1、考核评价不均衡
        2、问责机制不健全
        3、激励机制不完善
    (四)监督不完善
        1、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
        2、执行监督不完善
        3、监督缺乏合力
五、提升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能力
        1、提升执行主体综合素质
        2、明确执行主体责任
        3、优化多元执行参与
    (二)优化教育政策执行力资源配置
        1、保障执行资源均衡
        2、保障资源投入稳定性
        3、建立畅通信息沟通机制
    (三)优化教育政策执行力考核机制
        1、完善考核评价
        2、健全问责机制
        3、优化激励机制
    (四)优化教育政策执行力监督
        1、明确执行监督主体地位
        2、完善执行力监督评价
        3、发挥社会监督合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廉洁的含义
        二、廉洁意识的内涵
        三、廉洁意识教育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廉洁意识教育相近概念界定
        一、廉洁修身
        二、廉洁教育
        三、廉洁文化
    第三节 廉洁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廉洁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构
        二、廉洁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向度归属
        三、廉洁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关系
第二章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廉洁意识教育的相关论述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意识教育资源
        三、西方政治思想家关于廉洁意识教育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实践借鉴
        一、中国古代推行廉洁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共产党开展廉洁教育的实践活动
        三、西方国家实践廉洁教育的有益探索
第三章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概况
        一、问卷设计与编制情况
        二、抽样方案设计
        三、问卷施测过程
        四、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廉洁意识状况
        二、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开展状况
    第三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二、家庭背景
        三、教育环境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廉洁认知状况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廉洁教育认知状况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廉洁行为选择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正向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反腐工作的信心
        五、思想政治教育正向影响大学生对待不廉洁行为的态度
    第五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实施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
        一、廉洁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廉洁意识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选取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比较
        四、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实施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架构
    第一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提升廉洁认知
        二、培养廉洁情感
        三、强化廉洁意志
        四、践行廉洁行为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示范与警示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育与养成相结合的原则
        四、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性质的前瞻性
        二、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三、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四、教育方式的渗透性
    第四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结构体系
        一、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主体
        二、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客体
        三、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介体
        四、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环体
第五章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把廉洁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将廉洁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二、将廉洁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
        三、将廉洁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管理过程
    第二节 整合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组织力量
        一、高校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家庭组织的基础作用
        三、社会组织的熏陶作用
    第三节 完善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理想信念
        三、思想品德
        四、廉洁法规
        五、廉洁文化
    第四节 丰富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活动式教育
        二、情感式教育
        三、以文化人式教育
        四、科技式教育
        五、警示式教育
    第五节 优化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育人环境
        一、优化宏观环境,认清国际形势
        二、优化中观环境,构建廉洁社会
        三、优化微观环境,营造良好作风
    第六节 增加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载体运用
        一、组织载体
        二、网络载体
        三、文化载体
结束语
附录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驻保高校
        1.3.2 创业的涵义
        1.3.3 大学生创业的涵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2.1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内涵
    2.2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
        2.2.1 政策支持
        2.2.2 资金支持
        2.2.3 教育支持
        2.2.4 服务支持
第3章 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现状分析
    3.1 保定市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分析
        3.1.1 政策支持
        3.1.2 资金支持
        3.1.3 教育支持
        3.1.4 服务支持
    3.2 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实践分析
        3.2.1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3.2.2 河北大学
        3.2.3 河北农业大学
        3.2.4 保定学院
    3.3 保定市企业对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支持
        3.3.1 资金支持
        3.3.2 创业指导支持
第4章 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问卷
        4.1.1 问卷的设计
        4.1.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4.1.3 问卷的实施
    4.2 数据统计分析
    4.3 基本结论
        4.3.1 创业教育丰富多彩但实施效果未达预期
        4.3.2 驻保高校缺少自身学校特色的校本政策
        4.3.3 创业支持资金渠道单一
        4.3.4 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匮乏
第5章 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的对策
    5.1 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5.1.1 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5.1.2 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原则
    5.2 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的对策
        5.2.1 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
        5.2.2 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制定校本创业政策
        5.2.3 拓宽创业支持资金融资渠道
        5.2.4 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研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概念的厘定
    ( 三) 研究现状、必然性和意义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建设的成绩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 存在的问题
    ( 二) 问题的成因
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9)高校体育专业管理执行力新愿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执行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兴起
2“教育执行力”理解中的误差
    2.1“执行力”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理解
3 高等体育专业管理执行力新愿景
    3.1 高等体育专业管理执行力内涵
    3.2 高等体育专业管理执行力内容体系建设
        3.2.1 合理确立执行力战略目标
    3.3 健全战略目标执行与监管体系
        3.3.1 教的质量提升与监管
        3.3.2 从“学”的质量进行把关与监督
        3.3.3 科研任务监督与管理
        3.3.4 社会服务监督与管理
    3.4 完善体育专业管理执行效果评价、反馈与保障体系
4 总结

(10)雷沛鸿办学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家办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与意义
        1.1.1 研究缘由
        1.1.2 本研究的意义
    1.2 学术综述与评析
        1.2.1 关于教育家办学的研究述评
        1.2.2 关于雷沛鸿教育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视角
        1.3.2 主要理论基础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结构
2 关于教育家办学的理论思考
    2.1 教育家办学命题的提出
        2.1.1 “非教育家办学”的倾向
        2.1.2 “教育家办学”成为时代命题
    2.2 教育家的标准和类型
        2.2.1 教育家的标准
        2.2.2 教育家的类型
    2.3 教育家办学的逻辑和价值
        2.3.1 教育家办学的逻辑
        2.3.2 教育家办学的价值
3 雷沛鸿办学实践概述
    3.1 初探性实践阶段(1912-1933年)
        3.1.1 雷沛鸿办学生涯的开端
        3.1.2 构设地方教育行政组织
        3.1.3 探寻教育大众化方针
        3.1.4 初整广西教育
        3.1.5 苏沪“充电”,韬光养晦
    3.2 开拓性实践阶段(1933-1940年)
        3.2.1 设计并推行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
        3.2.2 创建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
        3.2.3 创建国民中学制度
        3.2.4 实施特种部族教育
        3.2.5 推行成人教育
        3.2.6 创办广西医学院
    3.3 跃升性实践阶段(1940-1952年)
        3.3.1 执掌国立广西大学
        3.3.2 创建南宁农专
        3.3.3 创办西江学院
        3.3.4 创建广西教育研究所
    3.4 对雷沛鸿办学实践的评价
        3.4.1 雷沛鸿对广西教育发展的贡献
        3.4.2 时人对雷沛鸿办学实践的评价
        3.4.3 历史对雷沛鸿的“误会”
        3.4.4 “教育家”地位的复归
4 雷沛鸿办学实践的典范性特征
    4.1 深刻的社会认知和崇高的教育理想
        4.1.1 雷沛鸿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4.1.2 雷沛鸿对教育的社会基础的认识
        4.1.3 雷沛鸿的教育理想
    4.2 科学的教育认知和坚定的教育信念
        4.2.1 雷沛鸿对旧教育时弊的批判
        4.2.2 雷沛鸿对教育的基本认识
        4.2.3 雷沛鸿的教育信念
    4.3 清晰的办学思路和鲜明的实践特色
        4.3.1 雷沛鸿的办学实践体系
        4.3.2 雷沛鸿办学实践的特色
    4.4 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执着的事业追求
        4.4.1 雷沛鸿的爱国之情
        4.4.2 雷沛鸿的爱民之情
        4.4.3 雷沛鸿的爱教之情
    4.5 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开创性的教育建树
        4.5.1 雷沛鸿高尚的人格品质
        4.5.2 雷沛鸿开创性的教育建树
5 雷沛鸿成为教育家办学典范的原因
    5.1 雷沛鸿办学的地域情势
        5.1.1 民族危机迫使雷沛鸿走上教育兴邦之路
        5.1.2 当时广西特定的政治环境促成雷沛鸿的教育梦
    5.2 雷沛鸿办学的共生环境
        5.2.1 近现代中国教育革新的影响
        5.2.2 同时代教育家对雷沛鸿的影响
    5.3 雷沛鸿办学的思想根基
        5.3.1 雷沛鸿办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5.3.2 雷沛鸿的办学思想
        5.3.3 雷沛鸿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的互动
    5.4 雷沛鸿办学的个人修养
        5.4.1 丰富的人生历练与高尚的人格风范
        5.4.2 中西融合的知识结构与“学”“术”兼修的管理艺术
6 雷沛鸿作为教育家办学典范的启示
    6.1 教育家办学需要内外兼备的条件
        6.1.1 教育家办学的外部条件
        6.1.2 教育家办学的内部条件
    6.2 教育管理专业化是教育家办学的重要取径
        6.2.1 教育管理专业化与教育家办学的关系
        6.2.2 以校长专业化为突破口推进教育家办学
        6.2.3 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趋势显现
    6.3 教育家办学要以区域教育发展为支点
        6.3.1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6.3.2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6.3.3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3.4 以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引导教育家办学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结论
    7.2 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
致谢

四、教育执行力:有效达成的三个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D]. 吕进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研究 ——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为例[D]. 杨蓝天.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3]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研究 ——以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为例[D]. 杨振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太原市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研究[D]. 苏可心. 中北大学, 2018(08)
  • [5]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问题研究[D]. 王楠. 郑州大学, 2018(01)
  • [6]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研究[D]. 侯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7]驻保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D]. 田嘉玺. 河北大学, 2016(03)
  • [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研究[J]. 张鹏程.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9]高校体育专业管理执行力新愿景综述[J]. 项亚光,张永保.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0]雷沛鸿办学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家办学的视角[D]. 肖全民. 武汉大学, 2015(07)

标签:;  ;  ;  ;  

教育执行:有效成就的三个要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