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一瞥(论文文献综述)
周萱[1](2021)在《廊坊市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宁小丽[2](2021)在《英格兰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姬佳璐[3](2021)在《面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园本研修活动设计研究 ——以银川市X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陈彦如[4](2021)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线上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 ——以沈阳市沈河区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上教学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型教育形式,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共克时疫期间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任务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出现了大规模的小学语文线上教学。作为拥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具有百年历史的语文教育,既是富有民族特色,记载历史长河无限精彩的载体,也是学习所有学科知识的基础,更是以育人为核心,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母语学科。然而,由“线下”到“线上”,不是简单的把传统线下语文教学复制粘贴到线上,它是教育新的变革,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因此,本文参考已有的国内外线上教学的相关研究并结合个人的教育实习,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为主和访谈法为辅的研究方法,尝试对小学语文线上教学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探究。本研究共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整理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关于线上教学的研究现状,确认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第二章从辨析线上教学的相关概念,了解不同角度下的线上教学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等进行概述;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样本学校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的现状,主要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版调查问卷,从技术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学习氛围等五维度展开了解,辅助访谈语文学科主任了解线上教学背后的全局运转;第四章通过分析样本学校的调查数据,多角度确定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第五章结合实际调查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多维度剖析概括小学语文线上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六章根据原因对提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效益和育人之道提出有效建议;最后一章进行总结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展望。研究发现,语文线上教学的共享性、跨时空性、重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使抽象化语言文字转化为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人文情境,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受到情感熏陶和感受独特的育人之道,也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线上教学之路而不断砥砺前行,乘风破浪。但大规模语文线上教学作为新生事物在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本论文旨在为小学一线教师开展语文线上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参考,以期学生们拥有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做国之栋梁。
蔡吉雨[5](2021)在《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关键,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重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问题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普遍关注。然而,关于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还较少,理论研究还远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以我国最后实现脱贫的“三区三州”之一——怒江州的农村小学教师为例,开展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证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怒江州8所小学的教师和管理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围绕信息素养结构编写问卷与访谈提纲,对怒江州农村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教师信息素养情况、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2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三部分,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意识参差不齐、信息知识亟待充实、信息能力有待提升、信息道德发展不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对信息知识的学习培训不够、缺乏发展信息素养的动力,学校的信息化硬件建设滞后、“软件”建设不力。第四部分,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对策与建议。针对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教师转变观念,认识信息化重要作用;加强学习,提升信息能力水平;加强操作,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建立校本资源平台,加强校本研修,丰富教师信息素养相关活动,加强专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考核、评价机制等建议。第五部分,结语。对本研究的主要工作进行总结,对研究的成果与创新之处进行概括,指出研究的不足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陈丹[6](2021)在《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数据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信息化发展得到迅速的提升,成为了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贵州在国家和党的扶持之下,贵州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在逐年增长,为了更好的引导和助推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对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但由于各县域之间评价视角不一,所考察的具体内容不同,导致教育决策者获取决策数据存在一定的困难,不便于推进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及政策制定。如何更好地反映以县域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实现智慧决策,需要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因此,对发展指标进行数据化处理、明确指标观测点是数据收集及后期处理的关键。本研究主要开展了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数据化研究,以期能给教育决策部分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础。本研究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明确了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的观测点。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或体系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然后利用关键指标法筛选出相关指标观测点。并通过访谈相关专业人士,利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的录音信息进行整理,进一步补充完善各指标观测点,进而构建起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观测点备选库。最后,通过专家咨询法明确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第二,构建了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数据采集表。首先,通文献分析提出了收集评价数据的方式以及处理评价数据的方法;其次,在明确的观测点的基础上,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关联进行分析;同时,对评价指标与评价数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形成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数据采集表,该表中对评价数据上报主体、数据形式、数据的处理方式都做了说明,并且对数据上报的方法和流程进行了介绍。第三,提出了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的算法。首先利用专家打分法明确观测点权重,其次对不同数据类型进行规范化处理,最后通过文献分析,选择并设计了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方法,算出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综合反映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态水平。
高改荣[7](2021)在《陕北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乡村教育信息化是难点和重点,而乡村小学教师作为乡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力量,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因此,研究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陕北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研究对象,以教育部2014年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马欣研等学者提出的关于教师信息素养发展评价论为依据,厘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框架与评价指标。该框架确定的分析维度包括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而且对每一维度分别从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的水平状态进行了描述。该框架厘定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与态度、自我效能感、政策制度、学校信息化环境、教育培训。以此分析框架为依据,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对陕北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其结果表明,乡村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但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在技术素养方面:具有信息技术运用的初步意识,但信息技术运用的价值定位不高;掌握了教学中基本信息技术工具,但工具运用的范围和水平有限。在计划与准备方面: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准备,但网络素材的选取比较单一;能够制作与修改课件,但缺少对信息资源的筛选与整合。在组织与管理方面:信息化教学已有初步尝试,但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探索不足;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但针对教学目标的信息化教学效果欠佳。在评估与诊断方面:对信息化评价工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应用的积极性不高;虽有设计并实施评价方案,但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评价欠科学。在学习与发展方面:认可信息化社交工具的优势,但信息化学习与合作动力不足;虽有参加信息化相关培训,但对培训内容与方式认可度不高。而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认知与态度偏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动力不足;二是自我效能感不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积极性不高;三是政策制度不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促动机制缺失;四是学校信息化环境欠佳,支持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平台脆弱;五是学校信息技术培训低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支持乏力。针对以上问题及成因,本研究提出以下提升对策:一是学校积极宣传和引导,转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观;二是教师主动尝试和反思,增强信息技术应用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完善有关政策制度,激励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四是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教师发展平台和氛围;五是优化信息技术培训,有效支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六是政府倾斜性帮扶,助力乡村小学信息化改造和教师发展。
孙甜甜[8](2021)在《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是促进初中生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经验型抽象思维的重要科目.乡村初级中学的不少学生都存在一定的数学学习困难.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较好地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到经验型抽象思维的过渡.因此,本文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展开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研究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建议与策略.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构建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体系.以能力标准为基础并结合数学教育专家的建议,构建由“学校信息技术情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个一级维度构成的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并编制《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第二,以A省的408名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为对象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处于合格水平,8个主维度的能力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基本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组织与发展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评估与诊断能力、学校信息技术情况、专业技术素养.教师的年龄、最高学历、类型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总体发展存在显着性影响.第三,依据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分析结果,发现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校级、区县级和省市级的学校间缺少学习交流与资源共享;乡村学校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纳不足;乡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自我发展意识不高;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活动和激励制度的缺乏.同时,提出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建议与提升策略:共享初中数学资源,实现区域联盟联动;引进数学教育人才,助力信息技术教学;加大技术经费投入,保障数学教育发展;转变数学教师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优化相应激励政策.
孟翀[9](2021)在《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参与者,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围绕为什么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等课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一直贯穿教育教学变革的始终。教师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决策者、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关注教师发展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融入到教师教育当中,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助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已经由早期的配合者、支持者角色转变为教师教育的参与者,并逐步走进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的内核,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技术视角下的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反思?整合技术视角下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特别是整合技术视角下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教师反思性教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的有效策略与发展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为了预先掌握与呈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现状,为后续质化的个案研究以及实证验证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研究根据相关理论,确定了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发展的实践、认知、情感、元认知、批判以及道德等六个方面的维度,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法收集样本原始数据,采用SPSS 22.0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反映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整体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在性别属性、年龄、学历背景、教龄、工作职称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为后续质化的个案研究以及实证验证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第二,因为具体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教师教学反思行为的不稳定性,本研究离不开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决策。因此,研究根据样本的水平将总样本分为低等水平组、中等水平组以及高等水平组,在分组基础上选择了教师M、N以及O三个个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法、非参与式课堂教学观察法、生活史分析相融合的研究方法收集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及选择性编码三阶段理论,凝练与归纳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核心类属与次级类属,确定了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过程影响因素,并深度描绘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相关因素的本质内涵,以及确定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定性结构关系。为后续量化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本研究在前期理论框架建构与个案研究相关结论基础上,建构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理论假设,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测量,同样选择个案的样本总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CB-SEM)相结合的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过程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结构关系。最后,本研究综合考量个案研究的质化结论与问卷调查法的量化研究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结构关系与量化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从教师教学反思发展的文化根基、实践范式、发展逻辑、平台建设、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建议。同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本研究从学科环境创设、信息技术课程培训、保障措施等提出优化策略。
梦月[10](2021)在《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检索并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整理,并有效、合乎伦理道德地使用信息,以及将信息应用于创造和交流知识的能力。随着信息化迅速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素质之一。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因此,培养初中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调查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为培养初中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供一定的建议。本研究以172名初中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数据,旨在回答如下两个研究问题:1)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如何?2)影响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并运用SPSS从课程与评估、教学方法、信息与通信技术、组织与管理和教师专业学习五个维度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从172名初中英语教师中抽取8名初中英语教师实施了访谈,并对访谈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五个维度的均值在4.5至5.5之间,表明初中英语教师具有一定水平的信息素养。但每个维度的均值都未能超过6,因此,初中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其中,ICT维度的均值最高(M=5.44),表明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开展专业交流,并对其活动进行引导与监控。而教师专业学习维度的均值最低(M=4.51),这表明初中英语教师应通过专业学习来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与课程的整合,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2.访谈数据结果表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对初中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影响较大。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学校信息环境建设力度不足,教育政策监管和评价力度不足,以及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效果差;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初中英语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以及自主学习精神。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方面对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学校教育信息的资金投入力度,构建有效的评价和激励体系;学校应加强信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素养培训体系;教师应当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意识。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一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一瞥(论文提纲范文)
(4)小学高年级语文线上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 ——以沈阳市沈河区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1.2 特定时期落实“停课不停教”的必然选择 |
1.1.3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已有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1.5.1 对标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
1.5.2 聚焦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
第2章 线上教学的相关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线上教学 |
2.1.2 在线教育 |
2.1.3 远程教育 |
2.2 不同角度下的线上教学 |
2.2.1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 |
2.2.2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线上教学的区别 |
2.3 线上教学的特点及发展历程 |
2.3.1 线上教学的特点 |
2.3.2 线上教学的发展历程 |
2.4 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沈河区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设计 |
3.1.3 调查实施 |
3.2 调查的数据与结论 |
3.2.1 对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的主导——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 |
3.2.2 对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的主体——小学生的调查研究 |
3.2.3 对小学生家长的调查研究 |
3.2.4 对小学语文学科主任的访谈研究 |
第4章 沈河区小学语文线上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易于存在焦虑情绪 |
4.2 教学设计没有依据学情和线上特点重构,教学重难点模糊 |
4.2.1 语文线上教学备课资源的来源单一 |
4.2.2 语文线上教学设计的调整程度较低 |
4.3 部分教师语文学习情境创设流于形式,师生互动较为单一 |
4.4 学生学习效果因人而异,课堂专注力与参与度低 |
4.5 学生学习氛围缺乏创设,学习效果不理想 |
第5章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5.1 学校缺少对教师平台技能的系统培训,忽视心理疏导 |
5.2 教师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在线教研缺乏深度和宽度 |
5.3 教师课堂实施多单向传输,缺乏创新多样的互动形式 |
5.4 教师无法实时监控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无法把控 |
5.5 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意识有待提高 |
5.6 家长对陪伴学生学习重视度低,陪伴理念有误 |
第6章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效益的提升策略 |
6.1 统筹规划:学校提供多样支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
6.1.1 凝心聚力明确部门责任统全局 |
6.1.2 系统培训教师信息技术提素养 |
6.1.3 对比分析选择恰当平台高效率 |
6.1.4 情为先导实行激励机制增动力 |
6.2 与时俱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注重语文线上教研的成果 |
6.2.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破定势 |
6.2.2 线上教研深耕细作笃前行 |
6.2.3 线上教研集思广益助成长 |
6.3 生动创新:教师设置生动语文情境,创新有效线上互动形式 |
6.3.1 聚焦线上语文情境创设共互动 |
6.3.2 创新线上有效互动形式重启发 |
6.4 育人无声:教师挖掘线上语文育人潜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
6.4.1 胸中有文,心中有育 |
6.4.2 言之有物,阅读启智 |
6.4.3 读中悟美,授之以渔 |
6.4.4 师正其道,润生之心 |
6.5 沉淀积累:教师课下及时反思,增强学生个性语文学习体验 |
6.5.1 线上教学有始有终促反思 |
6.5.2 个性语文学习体验拓思维 |
6.6 端正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
6.7 同心共育:建立家校共育机制,沟通正确陪伴理念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沈河区小学语文线上教学实施情况调查(教师) |
附录 B 沈河区小学生语文线上学习情况调查(学生、家长)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 |
(二)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是新时代育人需要 |
(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出新要求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师信息素养 |
(二)农村小学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论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第一章 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 |
1.调查问卷 |
2.访谈 |
3.实施方法 |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 |
1.硬件建设情况 |
2.软件建设情况 |
(二)教师的信息意识情况 |
1.整体情况 |
2.年龄差异 |
3.学历差异 |
(三)教师的信息知识情况 |
1.整体情况 |
2.年龄差异 |
3.学历差异 |
(四)教师的信息能力情况 |
1.整体情况 |
2.年龄差异 |
3.学历差异 |
(五)教师的信息道德情况 |
1.整体情况 |
2.年龄差异 |
3.学历差异 |
(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情况 |
第二章 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师信息意识参差不齐 |
(二)教师信息知识亟待充实 |
(三)教师信息能力有待提升 |
(四)教师信息道德发展不均 |
二、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层面 |
1.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 |
2.教师对信息知识的学习不够 |
3.教师缺乏发展信息素养动力 |
(二)学校层面 |
1.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滞后 |
2.学校信息化软件建设不力 |
第三章 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对策与建议 |
一、教师主体层面 |
(一)转变观念,认识信息化重要作用 |
(二)加强学习,提升信息能力水平 |
(三)加强操作,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
二、学校及其他主管部门 |
(一)加强硬件建设 |
(二)丰富相关活动 |
(三)加强队伍建设 |
(四)建设资源平台 |
(五)加强校本研修 |
(六)完善培训机制 |
(七)优化评价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数据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 |
1.1.2 数据驱动教育信息化评价常态化 |
1.1.3 贵州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 |
1.2 问题提出 |
1.2.1 文献和实践中的反思 |
1.2.2 问题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数据 |
2.1.2 教育信息化 |
2.1.3 指标数据化 |
2.1.4 指标数据规范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综合评价理论 |
2.2.2 数据类型 |
2.2.3 模糊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2.3.2 确定指标观测点的常用步骤和方法 |
2.3.3 评价指标规范的研究 |
2.3.4 综合评价的方法 |
2.3.5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 |
3.1 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 |
3.2 指标观测点确定原则 |
3.3 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备选库建立过程 |
3.3.1 基于文献的观测点选取过程 |
3.3.2 基于实践的指标观测点完善 |
3.3.3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备选库 |
3.4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确立 |
3.4.1 专家咨询成员构成情况 |
3.4.2 专家咨询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数据化表达 |
4.1 指标观测点分类 |
4.2 数据采集表设计 |
4.2.1 收集数据的方式 |
4.2.2 处理数据的方法 |
4.2.3 指标观测点数据的关联性 |
4.2.4 指标数据采集表及资料收集目录 |
4.3 数据报送的方法 |
4.4 数据报送流程 |
4.5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的算法 |
4.5.1 指标观测点权重计算 |
4.5.2 定性指标的量化 |
4.5.3 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 |
4.5.4 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陕北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趋势 |
(二)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诉求 |
(三)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事关乡村教育发展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有关研究与实践 |
(二)国内有关研究与实践 |
(三)有关研究简评 |
四、研究目标、内容与关键概念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关键概念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政策与理论基础 |
(一)主要政策依据 |
(二)主要理论基础 |
第二章 陕北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理论基础 |
(一)《能力标准》的五维度要求 |
(二)教师信息素养发展评价论 |
二、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样本选取 |
(三)调查框架和评价指标厘定 |
(四)调查内容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一)调查问卷前测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三)访谈与资料查阅 |
(四)数据统计 |
四、现状与问题 |
(一)技术素养方面 |
(二)计划与准备方面 |
(三)组织与管理方面 |
(四)评估与诊断方面 |
(五)学习与发展方面 |
五、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认知与态度偏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动力不足 |
(二)自我效能感不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积极性不高 |
(三)政策制度不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促动机制缺失 |
(四)学校信息化环境欠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平台脆弱 |
(五)学校信息技术培训低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支持乏力 |
第三章 陕北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
一、学校积极宣传和引导,转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观 |
(一)转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态度 |
(二)强化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认知 |
二、教师主动尝试和反思,增强信息技术应用的自我效能感 |
(一)深化教师自我反思 |
(二)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
(三)改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 |
三、完善有关政策制度,激励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 |
四、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教师发展平台和氛围 |
(一)提供日常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
(二)培养与引进信息技术人才 |
(三)营造积极的群体学习氛围 |
五、优化信息技术培训,有效支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 |
(一)以学校为阵地的全员培训 |
(二)以教师需求分层设计培训内容 |
(三)以实际需要构建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
六、政府倾斜性帮扶,助力乡村小学信息化改造和教师发展 |
(一)政企合作,加大资金投入 |
(二)结合乡村实际,开发信息资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陕北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乡村小学校长访谈提纲 |
附录C 乡村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8)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维度研究 |
2.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水平现状研究 |
2.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3.1 理论基础 |
3.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4.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4 问卷调查的分析 |
第五章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5.1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现状分析 |
5.2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
5.4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问题的归因分析与提升策略 |
6.1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题的归因分析 |
6.2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9)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契机:回应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的现实需要 |
(二)教育旨归: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
(三)教学反思: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 |
(四)实践基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整合的教育实践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方法 |
(二)量化研究方法 |
五、研究工具 |
六、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七、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
(一)研究的创新性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差异的研究 |
(二)教师教学反思培养策略的研究 |
(三)教师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二、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适切性与匹配性的研究 |
(二)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工具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
三、技术接受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采纳信息技术行为过程的研究 |
(二)教师采纳信息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教师采纳信息技术行为策略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教师教学反思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 |
二、教师反思性教学相关理论 |
(一)反思性教学理论 |
(二)教师的个人理论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三、技术接受相关理论 |
(一)技术接受模型(TAM)及其拓展模型 |
(二)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UTAUT) |
(三)个人计算机使用模型(MPCU) |
(四)社会认知理论(SCT)模型 |
(五)整合TAM与 TPB(C-TAM-TPB)模型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理论 |
(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关系的理论构建 |
(一)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核心目标 |
(二)教学反思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互动的中介力量 |
(三)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动是以教师个体经验为前提的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绩效预期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困难预期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群体影响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便利条件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意向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行为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现状及差异分析 |
一、调查研究设计方案 |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统计方法 |
(二)问卷编制与问卷题项修订 |
(三)研究场所与研究对象选择 |
(四)调查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现状在不同维度的差异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总体发展水平 |
(二)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性别属性方面的差异比较 |
(三)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方面的差异比较 |
(四)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学历背景方面的差异比较 |
(五)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方面的差异比较 |
(六)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工作职称方面的差异比较 |
三、调查研究结论 |
(一)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 |
(二)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性别属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三)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四)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学历背景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五)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六)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工作职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个案实证研究 |
一、个案研究设计方案 |
(一)研究个案的选择与确定 |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三)三级编码结果及信息饱和度检验 |
(四)研究信度、效度与伦理 |
二、小学语文教师M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三、小学语文教师N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四、小学语文教师O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五、个案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 |
六、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假设模型与测量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测量 |
二、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一)影响因素PLS-SEM初始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二)影响因素PLS-SEM修正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三、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一)影响因素CB-SEM初始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二)影响因素CB-SEM修正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四、实证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五、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策略 |
(一)创设适宜教师采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情境 |
(二)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弱化教学困惑 |
(三)提供更为健全且系统的信息技术保障措施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建议 |
(一)个人哲学: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文化根基 |
(二)实践批判: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实践范式 |
(三)技术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逻辑起点 |
(四)虚拟共同体: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平台建设 |
(五)技术参与监控: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监控体系建设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模型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
二、研究展望 |
(一)开发更为完善的研究工具 |
(二)拓展研究对象的选择范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行为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课堂教学反思访谈提纲 |
(一)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访谈提纲 |
(二)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访谈提纲 |
(三)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访谈提纲 |
附录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
1.3.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finitions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
2.1.1 Information Literacy |
2.1.2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
2.1.3 English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
2.2 Studies on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Abroad and at Home |
2.2.1 Studies on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Abroad |
2.2.2 Studies on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at Home |
2.3 Studies on English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Abroad and at Home |
2.3.1 Studies on English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Abroad |
2.3.2 Studies on English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at Home |
2.3.3 Summary of Relative Studies on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broadand at Home |
2.4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
2.4.1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
2.4.2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2.4.3 Lifelong Learning Theory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Design |
3.1 Research Methodology |
3.2 Research Questions |
3.3 Research Subjects |
3.4 Research Instruments |
3.4.1 Questionnaire |
3.4.2 Interview Protocol |
3.5 Research Procedures |
3.5.1 Data Collection |
3.5.2 Data Analysis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1 Research Results |
4.1.1 Questionnaire Results |
4.1.2 Interview Results |
4.2 Discussion in Relation to Research Questions |
4.2.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glish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Junior High Schools |
4.2.2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nglish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Development |
4.3 Suggestions |
4.3.1 Suggestions fo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Authorities |
4.3.2 Suggestions for School |
4.3.3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5.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
Appendix I Questionnaire |
AppendixⅡ Interview Protocol |
Appendix IV Interview Transcripts |
Acknowledgements |
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一瞥(论文参考文献)
- [1]廊坊市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周萱.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英格兰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研究[D]. 宁小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面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园本研修活动设计研究 ——以银川市X幼儿园为例[D]. 姬佳璐. 宁夏大学, 2021
- [4]小学高年级语文线上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 ——以沈阳市沈河区小学为例[D]. 陈彦如. 沈阳大学, 2021(09)
- [5]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蔡吉雨. 大理大学, 2021(08)
- [6]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数据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D]. 陈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7]陕北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D]. 高改荣. 延安大学, 2021(12)
- [8]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研究[D]. 孙甜甜.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孟翀.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D]. 梦月.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