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物化控工程研究与应用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付慧杰,薛国娟,廖宝鹏,齐海坤,徐东永,谭伟明,杜明伟,田晓莉,李召虎[1](2020)在《棉花苗蕾期喷施生长调节剂促早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我国大部分棉区,早发早熟是棉花优质高产的前提。本研究探究了苗期和蕾期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芽提早分化并提高后期吐絮率的效果,旨在为促进棉花早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温室盆栽和田间条件下,于子叶期至蕾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比较第一果枝节位、现蕾数和后期吐絮率的差异。【结果】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子叶期喷施140μmol·L-1赤霉素(GA3)或子叶期、2叶期、4叶期连续3次喷施2.23μmol·L-1复硝酚钠(CSN)均可使果枝始节位降低约0.9。在田间条件下,子叶期喷施288、576μmol·L-1赤霉素4+7(GA4+7)使第一果枝节位显着降低约0.4;3叶期喷施6-苄氨基嘌呤(6-BA)44.4μmol·L-1,第一果枝节位显着降低0.2;但第一果枝节位与9月下旬的吐絮率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即第一果枝节位降低并不意味着后期吐絮率提高。蕾期应用0.10μmol·L-1油菜素内酯(BR)可提高9月下旬的吐絮率,主要与其增加中下部果枝的成铃比例有关。【结论】优化成铃分布较提早花芽分化、降低第一果枝节位对棉花促早熟更重要。
齐海坤,王赛,徐东永,路正营,赵文超,郝延杰,张祥,李蔚,韩焕勇,汪江涛,王洪这,陈洪章,王林,杜明伟,田晓莉,李召虎[2](2020)在《不同棉区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98%甲哌鎓(1, 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 DPC)粉剂(以下简称DPC)对棉花进行化学封顶的稳定性和普适性。【方法】于2018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河间、河北邯郸、山东德州、山东无棣,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苏大丰和湖北黄冈,北疆棉区的石河子Ⅰ和Ⅱ以及南疆棉区的轮台、沙雅共10个地点开展试验,供试棉花品种(系)为当地主栽品种(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在各地常规DPC系统化控技术的基础上,设早于人工打顶10 d(T1)、与人工打顶同期(T2)2个封顶时期,并设0、90、180、270 g·hm-24个DPC剂量,以人工打顶为第一对照,以不打顶为第二对照。【结果】DPC化学封顶时期显着影响株高(河北邯郸、山东无棣和山东德州除外)和果枝数(江苏大丰和湖北黄冈除外),表现为封顶早、控长作用强(植株较低,果枝数较少),封顶晚、控长作用弱(植株较高,果枝数较多)。河北河间和新疆石河子Ⅰ试验点T1期DPC化学封顶的平均株高不仅低于T2期,且分别较人工打顶低3.3 cm和4.6 cm。多数试验点T1期DPC化学封顶的果枝数较人工打顶每株增加2个左右,T2期增加较多,增加2.3~7.7。DPC封顶剂量越大,对株高的控长作用越强(湖北黄冈除外),中(180 g·hm-2)、高剂量(270 g·hm-2)DPC的株高在数个试验点甚至较人工打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清水对照的果枝数较人工打顶每株增加2.4~8.3,DPC化学封顶的果枝数显着少于清水对照,不同剂量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河北邯郸T2期DPC化学封顶后遇高温干旱,与人工打顶相比铃数减少、产量显着降低;其他试验点DPC化学封顶除个别处理外对产量无显着影响。DPC化学封顶各处理喷施脱叶催熟剂前的吐絮率和一次花率不低于人工打顶,对熟期无不利影响。【结论】初步判断棉花应用DPC进行化学封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普适性,生产中建议与人工打顶同期应用中、低剂量(90~180 g·hm-2)DPC进行化学封顶。
廖宝鹏,王崧嫚,杜明伟,李芳军,田晓莉,李召虎[3](2020)在《棉花不同部位主茎叶对脱叶剂噻苯隆的响应及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棉花不同部位主茎叶对脱叶剂噻苯隆响应的差异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在室内光照培养条件下,用4.54 mmol·L-1噻苯隆均匀涂抹10叶期棉株的所有主茎叶或功能叶(倒4叶)和幼叶,观察不同部位叶片的离层形成及脱落时间,检测叶片中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噻苯隆处理后离层形成顺序为:幼叶(倒1叶)>基部第1~2叶(倒9~10叶,叶龄35~40 d)>功能叶(倒4叶);叶片脱落顺序为:幼叶>功能叶>基部第1~2叶,且基部第1~2叶容易出现枯而不落的现象。噻苯隆涂抹后24 h内,功能叶和幼叶中的乙烯合成基因Gh ACS1均上调表达,但幼叶中上调表达的时间早于功能叶,上调幅度也大于功能叶;此外,幼叶中的乙烯合成基因GhACO1、乙烯信号转导基因Gh EIN3和GhERF23在涂抹噻苯隆24 h后显着上调数倍或数十倍,但功能叶中这几种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大。【结论】应用脱叶剂噻苯隆处理棉花叶片后,不同叶位叶片离层形成的时间不同,且脱落的顺序与离层形成的顺序不一致。幼叶离层形成及脱落较早,与其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较早且幅度较高有关。
陶昕,赵伟进,张银乐,李梦寒[4](2018)在《作物化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效益显着增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国需要进一步提升作物产量,保证作物质量,推动农业科技的现代化步伐。作物化控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代表,是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将具体探讨作物化控技术的应用历史及进展,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李超[5](2018)在《化控剂对不同密度春玉米抗倒防衰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防止玉米倒伏,实现高产稳产,本试验以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ZD958(紧凑型)和LY99(半紧凑型)为试材,设置种植密度和化学调控处理,研究辽宁省不同生态区化控剂处理对春玉米增密高产潜力及抗倒防衰的影响。从化控剂调控植株形态指标、光合指标、调控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茎秆韧性、产量及穗部性状的角度,探讨化控抗倒防衰及增密对春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为建立辽宁省不同生态区春玉米密植高产稳产化学调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ZD958和LY99两玉米品种在3个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产量与密度呈二次曲线关系,紧凑型品种ZD958在3个生态区均表现为D3密度下产量最高,而半紧凑型品种LY99在D2密度下产量最高。同一密度条件下,LY99产量总体高于ZD958。在辽南、辽北地区喷施化控剂后LY99增产效果优于ZD958,而在辽西地区相反。ZD958和LY99两品种穗长、行粒数,随密度增加有所降低,百粒重随密度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喷施化控剂优化产量构成因素,增加两品种的穗长、行粒数、百粒重。比较两品种在3个生态区行粒数和百粒重平均增加幅度,ZD958均表现在辽西地区增加幅度最高分别为2.43%和7.63%。而LY99行粒数平均增加幅度在辽北表现最高1.78%,百粒重平均增加幅度则在辽西地区表现最高为3.09%。2.玉米群体增密导致茎秆细高柔软,易倒伏,化控剂处理矮化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秆粗壮,抗倒伏。D1-D4密度处理下,ZD958的株高化控处理较清水对照降低幅度分别为5.05%、2.38%、5.35%和2.74%;穗位高降低幅度分别为11.76%、4.59%、7.18%和8.81%。LY99的株高降低幅度为1.22%-5.32%;穗位高降低幅度为2.53%-10.62%。辽北铁岭地区,D2-D4密度下,ZD958清水对照处理下倒伏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明显加重,D4密度下,倒伏率高达9.58%,而TR处理下除D3处理倒伏率为2.5%,其他密度下均无倒伏发生。3.增密导致群体叶面积指数增高,群体早衰。喷施化控剂使得灌浆后期LAI下降幅度均低于对照处理,防止高密群体早衰。灌浆期ZD958SPAD值在辽南、辽西、辽北地区化控处理分别比对照增加3.26%、5.50%和5.08%,LY99分别比对照增加3.97%、2.45%和4.26%。4.增密导致叶片抗氧化活性降低,易早衰,两品种SOD、POD活性在花后0-40d内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峰值均出现在花后20d。高密度D4条件下,两品种SOD、POD活性在喷施化控剂后优于对照,与花后20d SOD活性相比下降幅度均低于对照,说明喷施化控剂可增强SOD、POD活性,有效调控玉米的耐密性,降低了灌浆后期玉米叶片的衰老速度。喷施化控剂抑制灌浆后期叶片MDA含量,延缓叶片的衰老,LY99在D1-D4条件下花后40d叶片MDA含量TR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15%、27.75%、20.55%和22.69%,平均降低18.28%,降低幅度高于ZD958。5.ZD958和LY99两品种NR活性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ZD958花后20d硝酸还原酶NR活性增加幅度为6.33%-11.44%,LY99增加幅度为4.28%-11.59%。ZD958花粒期穗位叶花后20d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增加幅度为1.95%-23.14%,LY99增加幅度为3.25%-15.45%。本试验表明喷施化控剂显着提高NR和GS活性,促进叶片氮素同化代谢作用,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维持玉米体内基本代谢正常进行,延缓后期叶片衰老。
向运佳,谭杰,李星月,杨晓蓉,张鸿[6](2017)在《化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应用前景》文中研究指明化学调控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技术。其地位表现在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具有其它农业技术措施所不具有的优越性;可以促进、活化其它农业技术。化控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前景:研究向纵深发展、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PGR的种类不断增多且销售量不断增大、化控栽培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广明[7](2016)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结合三种密度下喷施不同剂量的两种调节剂,选出不同密度下最适剂量的调节剂,为生产上调节剂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在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科技园区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德美亚1号为试材,设置3个种植密度(75000(M1)、90000(M2)、105000(M3)株·hm-2)处理,并于2013-2014年两年时间在玉米拔节期喷施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A为以烯效唑为主要成分的调节剂,B为以乙烯利为主要成分的调节剂),在喷药后10 d、20 d、30 d及成熟期通过对玉米叶片与茎秆形态、叶片光合性能、籽粒品质及产量的测定,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随种植密度增加,德美亚1号的株高和穗位高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植株基部茎节随密度的增加而变长,茎粗变细,玉米茎秆的力学性质下降,使基部茎节抵抗倒伏的能力下降。生长调节剂处理,喷施生长调节剂A和B有效的增加茎粗,抑制第三节节间长度,且随着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A3和B3处理的茎粗显着粗于其他浓度处理,节间长度均显着短于其他浓度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植株抗倒性,最终提高产量。2.随种植密度增加,德美亚1号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叶面积指数增加,当种植密度过高时,叶面积百分比表现为:上部小,下部大,群体郁闭。A3和B3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为最大,A4和B4处理由于浓度过大导致叶面积指数下降,总体表现为,A3>A2>A1>CK>A4,B3>B2>B1>CK>B4。3.随种植密度增加,德美亚1号的产量呈抛物线变化,在M2密度下产量最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生长调节剂处理下的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对照,且生长调节剂A处理下的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于生长调节剂B。生长调节剂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群体的产量,喷施生长调节剂A,M2密度下产量最高,比M1和M3分别提高了2.58%和27.89%,M2密度下A3浓度可以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增产达14.05%。喷施生长调节剂B,在M2密度下平均产量最高,比M1和M3分别高2.37%和27.14%,M2密度下B3浓度可以显着提高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达13.59%,穗长,穗粗、穗粒数及百粒重均显着高于其他浓度处理。4.在同一密度下,德美亚1号在生长调节剂A3和B3浓度处理下的品质比其他浓度处理较好,显着高于对照。在M2的密度下喷施生长调节剂A、B能够显着提高玉米的品质。同时最高可增产1240.19 kg,增收1995.13元。
胡新,董爱书,高世杰,邵晓梅,王欣欣[8](2014)在《化控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化控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在玉米拔节期喷施不同剂量玉丰保及在玉米11片展开叶时喷施不同化控剂,并调查施药后玉米地上部鲜重、叶面积指数、株高、节间长度、穗长、穗粗、秃尖长、百粒重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玉米11片展开叶时施用玉丰保,对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控制株高,增加茎秆粗壮具有很好效果。
张倩[9](2014)在《调节剂对不同密度和氮肥水平下寒地春玉米茎秆质量与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倒伏是限制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发生过多次大面积倒伏现象。本研究在黑龙江省寒地春玉米种植区进行,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与氮肥水平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秆质量和产量的调控,建立玉米倒伏预测模型。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冠层结构与光合系统下降,节间抗折力降低,田间倒伏率增加;平方米穗数显着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降低,产量在75000株hm-2的密度下达到最高,且密度与品种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30%己·乙水剂改善了中高密度下植株冠层结构,提高了第3节间的抗折力,降低倒伏率;合理调控了叶片与茎秆的碳氮运转率,从而更提高了75000株hm-2密度的玉米产量。30%己·乙水剂、密度与品种对玉米产量形成与倒伏的调控有互作效应。(2)随氮肥施用量增加,玉米冠层结构下降,基部第3节间碳氮比和抗折力下降。其中,中氮肥量180kghm-2促进了叶片的碳氮运转,增加了穗粒数,从而显着地提高了产量。30%己·乙水剂改善了中氮水平下的冠层结构与光合作用,提高了第3节间的抗折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产量。30%己·乙水剂、氮肥与品种对玉米产量形成无显着的互作效应。(3)根据植株形态及节间性状,构建了玉米倒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24.40112+0.31213x1+0.23863x2+0.15592x3-0.37010x4-0.12414x5-0.01177x6。另外,根据植株力学结构,并结合风的作用,初步推导出了玉米生物力学的倒伏指数方程,能够评价不同植株的倒伏风险;同时反映出不同品种、化控处理、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倒伏差异,可以为生产上选择合理的品种与栽培方式提供理论依据。(4)于玉米拔节初期叶面喷施新磷酸盐化合物(DHEAP)的水溶液能够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显着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直径;同时该调节剂能够增强玉米基部第2和3节间的抗折力,降低田间倒伏率;600mL hm-2处理使产量增加的幅度达30%~8%。综上所述,郑单958和先玉335分别在最适的种植密度60000和75000株hm-2及氮肥水平180kghm2下,应用30%己·乙水剂,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同时改善了玉米株型,增加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是寒地春玉米的最佳种植模式。本研究为寒地春玉米高产栽培的建立及玉米倒伏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陈俊峰[10](2013)在《氯化胆碱处理对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氯化胆碱对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11年9月-2012年7月在上海鼎牛饲料有限公司崇明岛基地,以紫花苜蓿“三得利”品种为试验材料,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在春季两次喷施不同浓度(0(对照)、200、400、600、800、1000mg/L,每次每个小区喷施1L)氯化胆碱对紫花苜蓿生长性能、光合性能、以及两茬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喷施氯化胆碱促进了紫花苜蓿地上部生长。与对照相比,氯化胆碱处理对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因喷施氯化胆碱浓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第一茬600mg/L处理株高显着高于对照(P<0.05),除800mg/L处理外,各处理单株叶面积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各浓度处理茎粗、单茎重、分枝数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600mg/L处理下茎粗、单茎重、分枝数、株高均达到最大值,400mg/L处理下叶面积达到最大值。第二茬400mg/L处理下茎粗和单茎重显着高于对照(P<0.05),而分枝数和单株叶面积在600mg/L浓度处理时显着高于对照(P<0.05);400mg/L浓度氯化胆碱处理下茎粗、单茎重、株高达到最高值,600mg/L处理下分枝数和单株叶面积达到最大值。2.喷施氯化胆碱能有效地提高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性能。各浓度处理与对照相比,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第一茬草在600mg/L和400mg/L浓度氯化胆碱处理时显着高于对照(P<0.05);第二茬草各浓度处理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两茬草均在600mg/L浓度氯化胆碱处理时叶绿素含量最高。第一茬喷施氯化胆碱后,除200mg/L处理外,其他各浓度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其中,400mg/L600mg/L和800mg/L处理与对照呈显着性差异(P<0.05)。各浓度处理间相比,600mg/L处理净光合速率最大,与200mg/L和1000mg/L处理呈显着性差异。第二茬草各浓度处理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各浓度处理间相比,400mg/L处理光合速率最大,但与其他处理浓度间差异不显着。3.喷施适宜浓度的氯化胆碱能促进紫花苜蓿光合产物向根系转运,增加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促进紫花苜蓿的早期再生。不同浓度氯化胆碱处理紫花苜蓿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随着喷施氯化胆碱浓度的增加,根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400mg/L处理根中淀粉含量最高,600mg/L处理根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总体来看,600mg/L处理NSC显着高于对照(P<0.05)。各处理间相比,600mg/L和400mg/L处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但各浓度间无显着性差异。4.喷施氯化胆碱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各茬干物质产量及两茬总饲草产量。第一茬各浓度处理下干物质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600mg/L和400mg/L处理与对照呈显着性差异(P<0.05);各浓度处理间相比,600mg/L处理时干物质产量最高,600mg/L和400mg/L处理与200mg/L和800mg/L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第二茬各浓度处理干物质产量均高于对照,但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各浓度处理间也无显着性差异。各浓度处理下,两茬紫花苜蓿总干物质产量均高于对照,400mg/L和600mg/L处理与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各处理间相比,400mg/L处理干物质产量最大,400mg/L和600mg/L处理与200mg/L和800mg/L处理呈显着性差异(P<0.05)。5.喷施氯化胆碱能提高紫花苜蓿饲草品质。600mg/L处理与对照相比,品质性状显着提高(P<0.05)。各处理间相比,600mg/L处理第一茬和第二茬饲草干物质的粗蛋白质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达到19.95%和15.27%,且两茬饲草干物质的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明显提高了紫花苜蓿体外干物质消化率,饲草品质较好。综上所述,喷施氯化胆碱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紫花苜蓿株高、茎粗、分枝数、单茎重、单株叶面积,促进紫花苜蓿地上部的生长,提高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喷施氯化胆碱亦能提高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性能,促进光合产物向根系转运,促进紫花苜蓿的早期再生。喷施氯化胆碱能有效地提高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降低紫花苜蓿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从而提高紫花苜蓿的饲草品质。其中,以600mg/L和400mg/L浓度氯化胆碱处理紫花苜蓿干物质和品质影响较为显着。以上实验结果能够为提高南方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产量与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促进紫花苜蓿在南方的栽培与发展。
二、作物化控工程研究与应用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物化控工程研究与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棉花苗蕾期喷施生长调节剂促早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调查项目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室盆栽条件下苗期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第一果枝节位的影响 |
2.2 田间条件下苗期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第一果枝节位的影响 |
2.3 田间条件下苗蕾期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现蕾数的影响 |
2.4 田间条件下苗蕾期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吐絮铃数和吐絮率的影响 |
2.5 田间条件下第一果枝节位与9月23日吐絮率的相关性 |
2.6 田间条件下蕾期应用BR对棉花收获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2)不同棉区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调查和测定方法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PC化学封顶对棉株生长的影响 |
2.1.1 株高。 |
2.1.2 果枝数 |
2.2 DPC化学封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2.3 DPC化学封顶对棉花熟期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展望 |
(3)棉花不同部位主茎叶对脱叶剂噻苯隆的响应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培养 |
1.2 棉花不同叶位(叶龄)叶片对TDZ的响应 |
1.3 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叶位(叶龄)叶片对TDZ的响应 |
2.2 TDZ对不同叶片中与乙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4)作物化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物化控技术的发展 |
1.1 作物化控概述 |
1.2 研究综述 |
2. 我国作物化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
2.1 良种选育方向 |
2.2 复种方向 |
2.3 逆境栽培方向 |
2.4 高产栽培方向 |
3. 我国作物化控技术的研究方向 |
3.1 面向农业生产 |
3.2 坚持四效统一 |
3.3 促进应用结合 |
(5)化控剂对不同密度春玉米抗倒防衰及产量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
1.2.2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化控技术对春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化控技术研究进展 |
1.3.2 化控技术对春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3 化控技术对春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
1.3.4 化控技术在春玉米生产中抗倒防衰的应用 |
1.4 本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地点气象条件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形态指标 |
2.3.2 生理指标 |
2.3.3 产量指标 |
2.3.4 品质指标 |
2.3.5 田间倒伏率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化控剂对不同密度春玉米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
3.1.1 产量 |
3.1.2 穗部性状 |
3.2 化控剂对不同密度春玉米株高、穗位高的影响 |
3.3 化控剂对不同密度春玉米基部节间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1 节间长度 |
3.3.2 茎秆强度 |
3.3.3 倒伏率 |
3.4 化控剂对不同密度春玉米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 |
3.4.1 叶面积指数(LAI) |
3.4.2 叶绿素(SPAD) |
3.4.3 光合参数 |
3.5 化控剂对不同密度春玉米叶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
3.5.1 超氧化物气化酶(SOD) |
3.5.2 过氧化物酶(POD) |
3.5.3 丙二醛(MDA)含量 |
3.6 化控剂对不同密度春玉米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3.6.1 硝酸还原酶(NR) |
3.6.2 谷氨酰胺合成酶(GS) |
3.7 化控剂对不同密度春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春玉米产量潜力 |
4.2 化控剂对春玉米产量的调控规律 |
4.3 化控剂对春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调节作用 |
4.4 化控剂延缓春玉米叶片衰老及抗氧化特性的机制 |
4.5 化控剂对春玉米叶片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6 化控剂对春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化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化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
1.1 化控技术与其它农业技术措施一样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 |
1.2 化控技术具有其它农业技术措施所不具有的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优越性 |
1.3 化控技术可以促进、活化、改变其它农业技术 |
1.4 化控技术和其它农业技术配套组合, 可挖掘更大的技术潜力和生产潜力 |
2 化控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前景 |
2.1 化控技术日益受到青睐和重视 |
2.2 化控技术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
2.3 化控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
2.4 PGR的种类不断增多, 销售量不断增大 |
2.5 化控技术与其它农业技术有机结合, 形成化控栽培工程,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7)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合理群体结构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
1.2.2 化控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品种 |
2.2 供试肥料及调节剂 |
2.3 试验设计 |
2.4 田间观察及测定项目与方法 |
2.5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密度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 不同密度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3 不同密度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抗倒性的影响 |
3.4 不同密度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5 不同密度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
3.6 不同密度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3.7 不同密度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8 不同密度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变化 |
3.8.1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玉米籽粒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3.8.2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玉米籽粒粗淀粉含量的影响 |
3.8.3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3.8.4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玉米效益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喷施生长调节剂可以明显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
4.1.2 喷施生长调节剂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 |
4.1.3 喷施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玉米的效益 |
4.2 讨论 |
4.2.1 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2 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3 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化控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情况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生育期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 对收获期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9)调节剂对不同密度和氮肥水平下寒地春玉米茎秆质量与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研究 |
1.1.1 玉米品种的选育趋势 |
1.1.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3 氮肥的应用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 化控技术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1.2.1 化控技术应用进展 |
1.2.2 化控技术对玉米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
1.2.3 化控技术与传统耕作栽培技术互作对作物的影响 |
1.3 玉米倒伏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形态 |
1.3.2 茎秆性状 |
1.3.3 栽培管理 |
1.3.4 自然条件 |
1.4 作物模型的研究 |
1.4.1 作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4.2 玉米结构模型的研究 |
1.4.3 作物倒伏模型的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化控技术与种植密度互作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 计算公式 |
2.1.5 数据统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化控技术与种植密度互作对春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
2.2.2 化控技术与种植密度互作对节间理化性状的影响 |
2.2.3 化控技术与种植密度互作对春玉米光合系统的影响 |
2.2.4 化控技术与种植密度互作对春玉米碳氮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2.2.5 化控技术与种植密度互作对玉米物质积累及转移的影响 |
2.2.6 化控技术与种植密度互作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2.2.7 不同密度下玉米田间倒伏率的变化 |
2.2.8 影响玉米倒伏的线性回归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化控技术与氮肥互作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概况 |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化控技术与氮肥互作对春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
3.2.2 化控技术与氮肥互作对节间理化性状的影响 |
3.2.3 化控技术与氮肥互作对春玉米光合系统的影响 |
3.2.4 化控技术与氮肥互作对春玉米碳氮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2.5 化控技术与氮肥互作产量及产量构成 |
3.3 小结 |
第四章 玉米倒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3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玉米植株的力学模型 |
4.2.1 玉米植株的倒伏受力模型 |
4.2.2 玉米茎秆的倒伏评价 |
4.4 玉米倒伏模型的验证 |
4.5 小结 |
第五章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春玉米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概况 |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新膦酸盐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5.2.2 新磷酸盐对玉米伸长节间性状的影响 |
5.2.3 新磷酸盐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
5.2.4 新磷酸盐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2.5 新磷酸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5.2.6 新磷酸盐对春玉米田间倒伏率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不同因素对玉米冠层的调节 |
6.1.1 种植密度对冠层的调节 |
6.1.2 氮肥施用量对冠层的调节 |
6.1.3 化控技术对冠层的调节 |
6.2 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6.2.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6.2.2 氮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的调节 |
6.2.3 化控技术对玉米产量的调节 |
6.2.4 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6.2.5 寒地春玉米的生产特点 |
6.3 不同因素对玉米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6.3.1 玉米个体性状对倒伏的影响 |
6.3.2 种植密度对玉米倒伏的影响 |
6.3.3 氮肥水平对玉米倒伏的影响 |
6.3.4 化控技术对玉米倒伏的影响 |
6.4 新膦酸盐化合物对玉米抗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
6.5 玉米抗倒伏模型的建立与展望 |
6.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氯化胆碱处理对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绪论 |
1. 我国南方农区畜牧业对苜蓿的需求 |
1.1 紫花苜蓿的需求量 |
1.2 紫花苜蓿在农区畜牧生产中的作用 |
2. 紫花苜蓿的国内外研究应用 |
2.1 苜蓿农艺性状的研究 |
2.2 苜蓿营养品质的研究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应用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3.2 氯化胆碱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
4. 研究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地概况 |
2. 试验材料 |
3. 田间试验 |
4. 测定内容 |
4.1 植株形态性状 |
4.2 生长速度和再生速度 |
4.3 干物质产量 |
4.4 饲草品质 |
4.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4.6 光合指标 |
5. 试验统计 |
结果与分析 |
1. 生长性状 |
2. 茎叶比 |
3. 光合性能 |
3.1 叶绿素含量 |
3.2 光合特性 |
4. 生长速率和再生速率 |
5. 干物质产量 |
6. 干物质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性 |
7. 氯化胆碱处理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7.1 粗蛋白含量 |
7.2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
7.3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
7.4 体外消化率 |
8. 不同浓度氯化胆碱对紫花苜蓿再生性能的影响 |
8.1 不同浓度氯化胆碱处理对紫花苜蓿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8.2 不同浓度氯化胆碱处理对紫花苜蓿早期再生的影响 |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氯化胆碱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与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1.2 氯化胆碱处理对紫花苜蓿光合性能的影响 |
1.3 氯化胆碱处理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作物化控工程研究与应用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棉花苗蕾期喷施生长调节剂促早熟效应研究[J]. 付慧杰,薛国娟,廖宝鹏,齐海坤,徐东永,谭伟明,杜明伟,田晓莉,李召虎. 棉花学报, 2020(06)
- [2]不同棉区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研究[J]. 齐海坤,王赛,徐东永,路正营,赵文超,郝延杰,张祥,李蔚,韩焕勇,汪江涛,王洪这,陈洪章,王林,杜明伟,田晓莉,李召虎. 棉花学报, 2020(05)
- [3]棉花不同部位主茎叶对脱叶剂噻苯隆的响应及机理[J]. 廖宝鹏,王崧嫚,杜明伟,李芳军,田晓莉,李召虎. 棉花学报, 2020(05)
- [4]作物化控技术研究进展[J]. 陶昕,赵伟进,张银乐,李梦寒. 农村科学实验, 2018(10)
- [5]化控剂对不同密度春玉米抗倒防衰及产量的调控效应[D]. 李超.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化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应用前景[J]. 向运佳,谭杰,李星月,杨晓蓉,张鸿. 四川农业科技, 2017(01)
- [7]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王广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8]化控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 胡新,董爱书,高世杰,邵晓梅,王欣欣.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10)
- [9]调节剂对不同密度和氮肥水平下寒地春玉米茎秆质量与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D]. 张倩.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10]氯化胆碱处理对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陈俊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