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制造”

WTO与“中国制造”

一、WTO与“中国制造”(论文文献综述)

潘秋晨[1](2021)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后,正面临动力转轨,而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先前本就潜藏的矛盾更为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但创新效率低下、所有制歧视、产业分割严重等难以转变的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约型”增长模式的发展。如何找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是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中国制造业当下存在的资源错配,不仅说明产业部门包含着充分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更潜藏着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要释放这一能量,就有必要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内国际生产体系紧密联结的双循环背景下,结合中国深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历程,考虑如何构筑更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更充分的利用好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治理结构,进而促进生产要素的内外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若能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有的放矢的制定政策,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等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可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文章将全球价值链与资源配置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全球价值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理论分析框架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事实,系统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是,本文在全面量化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内向型动能,并区分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资源错配事实的基础上,利用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垂直深化的视角探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分工协作效应、外向集聚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梳理理论发展脉络并归总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找到支撑本文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发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和空白,以阐明本文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二,以文献综述为源点,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阐明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使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作用,从而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机制应是垂直深化和由表及里的,异质性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经由两个端口,产生三种动能,进而通过四类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单纯依靠外向型动能驱动的资源优化配置,即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主要发挥作用的要素流动和分工协作机制;另一方面是在异质性行业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全球价值链与国内生产体系产生深入联结后在国内市场供给侧发挥作用的机制,可分为外向集聚和结构升级。其中,外向集聚机制主要说明了内外动能的协同作用;而结构升级机制则更强调在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之后,本国产业部门自主增值能力的增强和国内大循环发挥的主体作用。第三,以199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角色和资源配置实际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形下阐明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另一方面,克服总值贸易思维的缺陷,以垂直深化的增加值视角重新考量中国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区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和内向型动能。第四,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程度和方向,进一步界定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第五,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路径机制。首先,构建方程检验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相应的影响机制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若存在多种中介机制的多重影响,则进一步确定其中更为显着的中介机制;最后,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局限性,进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之下弱化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第六,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总,对如何构筑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从而打开效率提升的“黑箱”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正从一个倾向于被动接受他国中间产品的低端代工者角色,向一个倾向于为全球生产网络输送中间产品的中端分工者角色转变,且在此过程中,国际市场对中国国内循环的依存度逐渐上升。第二,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也恰好潜藏着实现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能够改善资源错配,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升约13.16%,平均每年实现0.73%的增长;总产出将额外提升9.6%,平均每年实现0.53%的增长。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行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内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企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行业异质性分析显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越来越依赖于偏向内向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动能改善资源配置。非线性分析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各类动能对资源配置均存在一定的“优化区间”。内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呈“倒U型”,当内向型动能增强到超过非线性关系的临界值之后,将发挥着可持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这意味着,基于中国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构筑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确实潜藏着带动经济下一轮快速增长的巨大能量。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外协同型、外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均呈“U型”,且具备“左高右低”的非对称特征,说明外向型动能的参与确实优化了行业间资源配置,且该效应大于抑制作用,合理利用外向型动能将促使其发挥更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第四,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外资更替和再配置的要素流动效应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外资再配置的中介作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资再配置效应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由发达经济体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确实隐含着“纵向压榨”效应,而这一效应对东道国市场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也将阻碍外资本身的成长。并且,基于内外资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动力的差异,外资实质在这一资源协同优化的过程中获益更多,也更依赖于在东道国的资源再配置过程驱动自身的迅速成长。若这一协同优化过程无法持续,“纵向压榨”可能转变为“双向压制”,从而造成“损人不利己”和“两败俱伤”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从属者的研发行为,实质是全球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相互追赶和学习的表现,驱动了全球价值链主导者更高效率的资源再配置过程,一定程度消弭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纵向压榨”效应,“重启”了国内国际资源的协同优化路径。第五,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在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协作关系实现的就业结构横向调整和融资约束缓解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就业结构横向调整的中介作用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就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并未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高技能劳动要素的增长,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深化反而促使制造业更多的积累了对中低技能劳动要素的偏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化配置“偏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虽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壁垒驱动了制造业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但却以“拖累”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代价,且低端“拖累”更为严重,由此加剧了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的“双重分割”。第六,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协同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外向集聚效应发挥了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生产体系的深化联结呈现出显着的协同优化作用。但区分“二元”嵌入模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间,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的“隔绝机制”都存在,且上游嵌入度越高,企业对核心技术等资源的保护动机越强,国内国际生产要素的流通、扩散渠道被一定程度的阻隔,个体利益和大局利益的调节失灵促使积蓄于全球生产网络和本地产业集群之下的外向集聚效应被抑制,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生产体系的“双重分割”。而同时,全球价值链下游嵌入的资源“互仿互享”机制也稳定存在,且下游嵌入度越高的企业与集群内关联企业进行优势资源互享的动机越强,外向集聚效应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亦随之强化。因此,上述两种机制相互博弈的结果一定程度决定了外向集聚效应的强弱,进而左右着内外协同型动能引导资源配置的最终效果。第七,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向型动能改善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结构升级机制呈现出明显的部分中介作用。而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制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中间投入优化、国际竞争、“链中学”路径驱动了制造业结构升级。但上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升级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进而塑造着结构升级机制下的资源配置路径: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越依赖于由中间投入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平越低的行业则越依赖于由国际竞争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而基于“链中学”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则能够驱动所有行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且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更强。这意味着,正是由于中高技术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路径依赖、中高端嵌入路径较难贯通、高端嵌入路径正向效应较弱,才造成中高技术行业难以进入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

张宁宁[2](2021)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美分别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两者之间的双边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当前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伴随着中美双边间贸易摩擦与争端地不断加剧,这使得双边经贸合作在难以正常开展的同时对中国相关产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以及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或增加了难度。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下,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逐渐成为GVC分工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自身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获取了明显的收益。然而,随着中国参与GVC分工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对外贸易中所获取的收益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所遭受的来自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或贸易壁垒限制也在日益增多,而相较于其他贸易伙伴国,中国所遭受的来自于美国等国家的高频次且具有明显保护主义性质的贸易摩擦或争端却尤为明显。如现阶段不断升级的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以“中美双边巨额贸易逆差”为借口对华相关产业或产品通过加征高额关税或发动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政策进行严厉打击或限制,甚至官方公开“污名化”中国,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是汇率操纵国”““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以及当前“新冠肺炎来源国”等,以期通过各种手段对华相关产业或产品进行围追堵截或打击。而细化看来,会发现美国对华所发起或实施的这一系列贸易政策或限制手段的根本目的为限制或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或升级,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期在限制或扼杀中国中高端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维护自身在GVC分工中的核心利益或霸权地位免受威胁或动摇。而对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制造业来说,在当前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其转型升级以及在GVC中的分工地位攀升是否会受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会受到何种影响?具体的影响机制或机理是怎样的?以及基于此情境下如何实现自身向GVC中高端位置攀升?这一系列的问题均值得引起密切关注与探究。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该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息息相关,贸易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本文立足于中美双边贸易摩擦与争端不断频发的现实情境下,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为研究视角,具体探究其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的影响,以期通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深化研究,为及时化解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被动局面,积极向价值链中高端位置攀升以及如何更好地规避或弱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或壁垒限制、推动中美双边经贸正常合作等寻求可行的对策或建议。具体看来,首先,基于对研究背景与意义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献梳理,在发现已有研究不足的同时明确本文研究主题与方向;其次,借助数理模型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就两者的作用机制进行细化阐述与分析,在此提出相关推论与待研究假设;再次,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中国制造业GVC国际分工现状进行典型化分析,并就本文重点探究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初判;接下来,结合理论与典型化分析,重点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考察,同时也就GVC参与度、国际竞争力作同步探究,具体主要从整体层面、作用机制层面等方面展开;另外,也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利得进行拓展性考察,在对价值链中贸易利益进行解构与分析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分解结果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基于前文理论分析、现实解读与实证检验,对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GVC分工地位攀升、积极规避或弱化贸易政策限制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理论分析部分,借鉴Lorz和Wrede(2008)中有关交易成本的思想以及D-S模型应用,结合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中美双边间的贸易壁垒或制度性障碍这一现实或政策本质,将贸易壁垒或制度性障碍引入模型,以此来探究其对要素流动以及企业生产状态的影响,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借鉴Antras等(2019,2013)的GVC多阶段生产模型,以此来分析GVC生产分工网络下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所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累积扩大效应”及对其价值链国际竞争力、增值收益以及分工位置的影响。另外,结合现实中美国对华所采取的诸如反倾销等贸易政策会提高双边间贸易壁垒的特性以及有关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相关研究,可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本质为基于WTO“合法”外衣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歧视性,这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直接“抑制”影响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如“连带”、“污名化”等影响效应。为此,在此主要沿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即贸易政策(壁垒)限制——贸易成本变动——GVC分工”这一逻辑脉络对本文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具体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所产生或带来的贸易成本变动会通过“抑制连带效应”、“网络链条效应”、“投资跨越效应”以及“污名化效应”四个渠道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产生影响,并在此提出相关推论和研究假设。在现实解读部分,首先,通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分阶段梳理可发现,自中国“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正逐渐由“复杂型”向“战略型”转变,且政策转向的动因与不同时期阶段下美国自身经济发展战略、利益集团博弈、社会认知、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中美双边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工具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逐渐转变,且贸易政策制裁领域也在逐步扩大。其次,基于生产分解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状态典型化事实发现: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以后向参与的方式融入GVC,且同美、日相比较其后向和深度后向GVC参与度均相对更大;考察期内中国制造业GVC分工位置的波动轨迹大致呈“V”型,且从2012年起表现出明显攀升迹象,但相较于美、英等制造业强国其GVC分工位置仍相对较低,处于中下游位置;在国际竞争力层面,中国制造业相较于美国整体上具有相对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细化看来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这种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低技术类别制造业上,而美国却在高技术类别制造业中表现出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近年来双边在高技术类别间的竞争力差距在不断缩小。最后,结合出口分解模型对价值链中的贸易利得进行解构发现,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增值收益或获益能力要相对低于美国,但细化看来会发现中国在低技术类别制造业中的增值收益或获利能力要高于美国,而在高技术类别尤其是在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却明显低于美国,但近年来会发现双边在此类型下的价值链增值收益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在实证检验部分,立足于现实中各经济主体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考虑到产业在GVC中积极开展国际分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在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攀升或获取更多的增值收益,为此本文一方面着重探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并在此过程中对制造业GVC参与度和国际竞争力作同步考察;另一方面也将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增值收益或增值能力进行拓展性分析与考察。以期基于对中国制造业在GVC分工中的前后向参与度(“我为谁生产”、“谁为我生产”)、国际竞争力(“我在GVC中的竞争力”)、分工地位(“我在GVC中的地位”)、增值收益(“我在GVC中的增值能力”)进行考察的研究脉络,实现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这一影响效应的全面细致考察与探究。首先,整体层面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不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提升,且这种影响效应会因不同的对华贸易政策呈现出差异性;同步考察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参与GVC的“门槛”且会抑制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其次,行业技术异质性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低技术类别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对高技术类别并无明显影响。另外,基于GVC分工地位下有关贸易政策动态演变的检验中发现,“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动态复杂性。随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作用机制的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通过“抑制转移效应”、“网络链条效应”以及“污名化效应”三种渠道来实现。最后,基于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技术创新、“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家制度环境或制度质量水平能够显着弱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升所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GVC增值能力的考察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的增强。在对策建议部分,尽管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会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就难以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目标,通过实证检验可发现中国制造业可通过积极借助或利用来源于自身或国家层面的特定竞争优势,比如自主创新、“一带一路”建设等进而以此来实现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基于此,本文从产业和国家层面就如何积极能动地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规避或弱化污名化言论等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具体看来,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来源于母国制度环境的特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建设以及加强中美双边交流等途径,以此来助力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更高攀升。

石宇飞[3](2020)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本质就是要使中国经济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结构,把中国建成一个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业更是重中之重。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评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到2001年中国入世前;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至2013年;第四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和出口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但在2013年以后增幅开始放缓,甚至停滞。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同程度地面临进口和出口压力。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在2003年之前表现为比较劣势,而后则表现为比较优势。中国装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2003年前后先提升而后平稳。从影响力系数变动趋势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呈渐趋提高态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影响力的提高幅度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总体上呈现缓慢提高的趋势。出口和资本形成一直是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而消费和进口则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不仅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同时也对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装备制造业仅对出口项目的最终需求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对其它三个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装备制造业产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渐趋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中国工业总体下降水平。从装备制造业企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资产运用效率、资金利用效果、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近期有小幅回落,营业净利率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的能力在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近些年的财务风险有所降低,企业资产主要源自负债的倾向逐步下降,但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仍然存在显着的结构性差异;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流动比率整体偏低,流动资产规模不足,但现金比率普遍较高;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总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有所提升,但产业分工地位仍需提升。具体而言:一是中国装备制造业通过中间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有所增加,中国装备制造业基础研发、中间品与零部件生产能力有所增加,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所提升,但最终品出口比重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提高中间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出口增加值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呈现显着差异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出现下降态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重开始出现下降,出口之中本国中间品出口增加值重复计算部分,以及其重要组成来自国外账户重复计算部分均出现下降。三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各产业部门全球价值链前向生产长度和后向生产长度表现并不相同,而且呈现阶段性特征。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前、后向生产长度均出现增加,但产业分工地位出现下移。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形成的社会基础角度看,中国人力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技术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经济基础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国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需支撑,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需支撑;从产业基础角度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投入所占比重仍然较低,这导致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低,科技水平相对较弱,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在总量和比重上呈现出双重提高趋势,且提高幅度显着超过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从制度基础角度看,阶段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大国转向装备制造强国,环境规制渐趋加强倒逼装备制造业提升排污处理能力,稳定的金融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积极扩大发展的基础。中国推动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应着重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加大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提升创新驱动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屠新泉,杨丹宁,李思奇[4](2020)在《加入WTO 20年:中国与WTO互动关系的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入WTO以来,中国切实履行各项承诺,并成功实现贸易和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的顺利融入推动了多边贸易体制向着更加平衡和多元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美国等部分WTO成员对中国给WTO带来的影响产生了一些负面看法,认为WTO的现行机制无法有效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进而采取漠视乃至破坏WTO体制的单边主义措施打压中国,以超出现有规则的理由指责中国。这构成了当前WTO改革讨论的核心关注。中国一方面应客观分析不同成员的改革诉求,尽最大努力寻求合作空间;另一方面要针对具体议题制定灵活的谈判策略,努力满足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治理的新需求。

李书伟[5](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美两国建交以来,中美贸易经历了尝试摸索、迅猛增长和曲折进取三个阶段,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但是随着两国贸易额的不断攀升,一些不利于中美贸易发展的因素不断累积,造成了如今中美贸易频发的现状。在特朗普上台以来,针对中国发起的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中几乎涵盖了中美贸易的各个行业,中美贸易摩擦进入一个更加严峻的境地。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因素。首先,文章整理贸易保护理论,梳理贸易摩擦的理论基础;其次,结合贸易保护理论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梳理关于贸易摩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概况、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然后,结合理论与研究现状,分美国、中国和综合三个方面总结中美贸易摩擦原因;随后,对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因素包括美国的GDP增长率、失业率、工业增长率,中国GDP增长率、人民币实际汇率、中美贸易总额、美国进口额中中国商品所占比例、中美贸易差额、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额、中美技术差距、中国是否加入WTO和中美政治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与中美贸易摩擦成正相关的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美国失业率、中美贸易差额增长率、美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中美技术差距、美国实际GDP增长率、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额增长率、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国是否加入WTO;与中美贸易摩擦成负相关的因素为美国进口中中国商品所占比重;而中国实际GDP增长率、中美贸易额和中美政治关系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关系不显着。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中美协商、扩大开放、区域合作和国内发展四个角度提出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

李乔羽[6](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研究 ——以美国三家主流媒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凭借人口与资源优势逐渐成为制造大国,“中国制造”在国际上也成为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但长期依赖人口与资源红利的发展模式会使中国始终囿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为改变“大而不强”的现状,谋取更优质的发展,中国亟需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此中国政府于2015年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是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纲领自颁布以来受到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文本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该议题在美国媒体上所呈现的总体特征,以及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该议题报道的演变。本文收集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上2015-2019五年间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共297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制造2025”报道存在八个框架包裹:“浮士德式交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科技新冷战”、“弄巧成拙”、“新常态”、“老大哥”、“秩序破坏者”以及“全球化2.0”。自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以来,除了“老大哥”框架持续受关注,“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框架有显着变化:核心框架从“浮士德交易”转向“科技新冷战”,“秩序破坏者框架”与“全球化2.0框架”关注度显着提升。在媒体关联网络议程设置方面,出现“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国家安全”等20个属性,虽然在核心属性与凝聚子群上中美贸易摩擦前后有细微的变化,但整体上,属性关联网络具有相似性。总体而言,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美国主流媒体在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报道时,存在缺乏多元语境、归因链条刻板化与单一化以及逻辑链条断裂的局限。

Liu Zhan[7](2020)在《中美贸易战前景 ——脱钩或是重新正常化》文中认为自由主义观点认为,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那么,中美贸易战对中美贸易关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探讨中美贸易战的前景,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从中美两国的角度深入宽泛的分析贸易战的原因、影响。贸易逆差、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美国霸权的威胁引发的贸易战,源于中美两国都希望保持自己的实力和经济增长,这使得妥协变得困难。如果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出现脱钩现象,除了中美两国关系将会进一步恶化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对中美两国产生的,其后果将波及全球经济。因此,中美两国需要通过更多的沟通、协商来解决中美经贸关系上的分歧,避免中美贸易关系脱钩。中国需要深化改革,深化开放,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设立国际化规则标准,重启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化。

孙舒[8](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提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贾瑞哲[9](2020)在《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研发活动的支持,研发补贴成为WTO主要成员支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普遍采取的手段。研发补贴政策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合法性和在实践中的合理性问题值得探讨。首先,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研发补贴的合法性受到关注。WTO成立之初,各国对研发活动的支持政策受到一定的约束。由于研发补贴具有外溢效应,WTO仅将政府对基础研究、大部分产业研究和一部分竞争前开发活动的援助视为不可诉补贴,单独规定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协定》)第8.2条“不可诉补贴”条款下。但该类补贴的合法性仅持续了5年,于1999年底到期失效。研发补贴规则制定的缘由、演进与发展历程及到期失效的原因值得探讨。研发补贴作为一种不可诉补贴的探讨集中在GATT时期乌拉圭回合谈判阶段。虽然各成员最终认同将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与不可诉补贴,也将研发补贴纳入了不可诉补贴清单,但分歧仍然存在。这一历史问题导致了多哈回合谈判前有关不可诉补贴规则的磋商中断。最终,研发补贴甚至不可诉补贴均没有成为多哈回合谈判的主要议题,WTO与研发补贴相关的规则也成为一个没有法律效力的“僵尸条款”。该条款的失效并不是规则本身的不合理造成的,而是由诸多历史性、政治性及谈判性因素导致的。在新一轮WTO改革建议中,不可诉补贴的适用性问题又被重新提及。鉴于WTO争端案例的“准判例”性质,本文研究了涉及研发补贴政策最多的两个案例。通过分析申诉方与被诉方对有关研发补贴政策的争议点的抗辩及专家组与上诉机构做出的裁决,本文进一步剖析具体研发补贴政策与WTO规则的一致性问题,并从案例中得到启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分析WTO主要成员研发补贴政策的实践情况。一方面,美国、欧盟及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在内的WTO主要发达成员都十分重视研发活动,通过拨款、税收等主要的财政手段和少量的金融工具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国内研发补贴。同时,发达成员政策目标、实施主体、补贴手段等制定方面具有策略性。但这些研发补贴政策并不是完全符合WTO规则的,与多边贸易规则存在一定冲突性。另一方面,中国也重视研发补贴政策,虽然通报次数少于其他发达成员,但是研发补贴政策数量较多,研发支持强度逐年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产业发展的方向。从中国的研发补贴政策体系来看,研发计划和研发税收政策的占比较大、争议较多,存在潜在被诉的可能性也较大;研发规划作为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虽然没有具体的支持措施,但比较容易成为争端中的不利证据。其次,在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的贸易效应值得关注。研发补贴政策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它能够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从而促进出口。本文利用全球贸易预警(GTA)数据库,建立起动态非均衡面板数据,对研发补贴政策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发补贴政策具有一定的贸易效应,既可以扩大出口,又能够抑制进口,总体上改善一国的贸易状况。研发补贴政策在长期和短期都具有出口促进作用,而抑制进口只体现在短期。间接性研发补贴的出口效应更加明显,而直接性研发补贴的出口作用不显着。但整体上看,研发补贴的贸易效应较小,并不能大幅度的提高出口或减少进口,产生重大贸易影响。正因为研发补贴有限的正向效应,才导致该类政策的真实存在。但是,研发补贴对贸易的影响十分有限,因而只是属于可诉补贴的范畴,并不是《SCM协定》直接规定的禁止性补贴。如果多边贸易规则不能进行有效约束,则会导致各成员政策的滥用。《SCM协定》直接与研发补贴相关的规则已经到期失效,而研发补贴政策的普遍性和争议性都对WTO规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主要成员针对WTO改革发表了声明、提交了建议,补贴规则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对研发补贴规则的分歧依然存在,不同经济体之间政治、经济、贸易、技术、法律鸿沟难以跨越。在此背景下,各国应坚持多边主义,积极维护研发补贴政策的国际规则框架。本文认为,WTO可以考虑重新将研发补贴的纳入不可诉补贴清单,同时考虑发展中成员的公平待遇;各成员还要推动建立有效的研发补贴通报制度。在政策制定方面,各国应摒弃禁止性的研发补贴政策,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还要在合规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研发补贴政策。中国应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新一轮研发补贴规则的谈判和制定,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和主张;对内则需要完善研发补贴政策体系的合规性审查制度,注重研发补贴政策制定的策略和技巧;还要正确对待研发补贴政策相关的贸易争端,提前做好应诉准备,建立政策研究和争议储备两大数据库,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

梁潇逸[10](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下的“特别301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中美贸易摩擦近几年主要围绕两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展开。在此背景下,美国多次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中国实施“特别301调查”,意在打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以稳固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本文主要围绕中美贸易摩擦下美国“特别301调查”这一专题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特别301调查”的内涵与起源进行简要阐明,同时分析了其所涉及的美国国内法特征。并以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为主线,分阶段总结了历次美国对华实施“特别301调查”的概况与演变趋势。着重探讨本轮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与本质,并阐述美国在此背景下对华实施“特别301调查”的特殊目的。接下来,本文分别从美国贸易赤字与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差异这两个层面出发,分析美国对华实施“特别301调查”的多重内在动因,并以相关国际法条为依据,着重论证其在WTO体制内的违法性。随后,本文阐述了“特别301调查”这一违反国际法的行径对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中美经贸关系以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进所造成的影响。最后,针对上诉问题的提出,本文分别探讨了开展中美磋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对等反制以及推进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解决路径,对中国应对美国“特别301调查”的策略进行深入探寻。

二、WTO与“中国制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中国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沿革
        2.1.2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
        2.1.3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量化方式与经济内涵
        2.1.4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
    2.2 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提升的研究
    2.3 开放视角下的资源配置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评述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3.1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来自国际市场进出口侧和国内市场供给侧的生产率效应
        3.1.1 要素流动效应
        3.1.2 分工协作效应
        3.1.3 外向集聚效应
        3.1.4 结构升级效应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资源配置路径研究——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框架
        3.2.1 生产设备和技能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2 市场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3 研发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4 创新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资源配置的特征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角色
        4.1.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1.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
        4.1.3 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特征事实
    4.2 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2.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2.2 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
        4.2.3 中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
        4.2.4 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5.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的研究:还剩下多少“优化区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何而起?——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的外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6.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基于内资、外资协同配置的探讨
        6.1.1 内外资部门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动态分解
        6.1.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1.3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1.5 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国际资源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分工协作效应:基于劳动、资本协同配置的探讨
        6.2.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2.2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进一步的研究:劳动、资本要素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如何存续?——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内市场供给侧的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7.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集聚效应:基于国内国际生产体系联结路径的探讨
        7.1.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1.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7.1.3 实证结果分析
        7.1.4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路径是否存在“战略隔绝”?
    7.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结构升级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的探讨
        7.2.1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升级效果分析
        7.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2.3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2.5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是否存在不可持续性?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8.3.1 本文的局限性
        8.3.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基于Melitz和 Polanec(2015)方法的生产率增长分解式推导
    附录 Ⅱ: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前向参与指数、后向参与指数
    附录 Ⅲ: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劳动、资本错配指数及行业间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Ⅳ: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Ⅴ: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和产出增长潜力
    附录 Ⅵ: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升级指数
    附录 Ⅶ: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2)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结构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相关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脉络
        2.1.2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算方法
        2.1.3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影响因素
    2.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相关研究
        2.2.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动因
        2.2.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特点
        2.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方式
    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和价值链分工相关研究
        2.3.1 中美贸易政策发展的新趋势及相关研究
        2.3.2 中美价值链分工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影响的理论模型
        3.1.1 理论建模基础
        3.1.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企业生产状态的影响
        3.1.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
    3.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影响的作用机制
        3.2.1 抑制转移效应
        3.2.2 网络链条效应
        3.2.3 投资跨越效应
        3.2.4 “污名化”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典型化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实分析
        4.1.1 测算方法
        4.1.2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测算与分析
        4.1.3 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测算与分析
        4.1.4 全球价值链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与分析
    4.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演变与具体贸易政策措施运用
        4.2.1 “小布什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01—2009)
        4.2.2 “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09—2017)
        4.2.3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17—至今)
    4.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关系初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计量模型设定
    5.2 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5.2.1 变量选取与测量
        5.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基于整体层面的实证检验
        5.3.1 基准回归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行业技术异质性分析
        5.3.4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动态演变分析
    5.4 基于作用机制层面的实证检验
        5.4.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5.4.2 检验结果与说明
    5.5 基于化解或突破贸易政策限制下GVC分工地位提升层面的实证检验
        5.5.1 指标量化与说明
        5.5.2 基准回归检验
        5.5.3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利得探究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全球价值链分解
        6.1.2 数据来源
    6.2 中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分析
        6.2.1 中美制造业总值贸易与增加值贸易比较分析
        6.2.2 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利益分配
    6.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3.2 基准检验
        6.3.3 稳健性检验
        6.3.4 差异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意义
        1.1.2 选题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其发展问题
        1.2.2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1.2.3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评价
        1.2.4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效应研究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本研究的不足
第2章 产业发展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2.1 产业及其国际竞争力定义与内涵
        2.1.1 产业
        2.1.2 竞争力
        2.1.3 国际竞争力
        2.1.4 产业国际竞争力
    2.2 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2.1 绝对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产业结构理论
第3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特征
    3.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3.1.1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萌芽期
        3.1.2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期
        3.1.3 装备制造业稳定发展期
        3.1.4 装备制造业发展转型期
    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征
        3.2.1 品牌经营意识持续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3.2.2 整体技术含量持续改善,上下游产业链衔接愈加紧密
        3.2.3 国际化合作趋势凸显,服务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3.2.4 多角度入手,侧重节能环保
        3.2.5 区域分布多样化和区位集中化
第4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与国际竞争力表现
    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
        4.1.1 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总体稳定
        4.1.2 装备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效改善明显
    4.2 国际竞争力波动中提升
        4.2.1 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4.2.2 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波动中提高
        4.2.3 贸易竞争力总体提升,但结构差异显着
第5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分析
    5.1 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与数据来源说明
    5.2 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分解分析
        5.2.1 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出口情况分析
        5.2.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构成分析
    5.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析
        5.3.1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测度方法
        5.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分析
        5.3.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分析
    5.4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5.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分析
        5.4.2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分析
    5.5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
        5.5.1 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构建
        5.5.2 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度
第6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基础分析
    6.1 生产要素
        6.1.1 人力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6.1.2 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6.1.3 技术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6.2 需求条件
        6.2.1 国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需支撑
        6.2.2 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需支撑
    6.3 产业基础
        6.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6.3.2 高新技术制造业作为中间投入总量和比重双重提升
    6.4 制度基础
        6.4.1 阶段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大国转向装备制造强国
        6.4.2 环境规制渐趋加强倒逼装备制造业排污处理能力
        6.4.3 稳定的金融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积极扩大发展的基础
第7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略
    7.1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7.1.1 国际贸易竞争力有提升但趋势减速,且结构分化明显
        7.1.2 产业科技创新中间投入仍显不足
        7.1.3 国内消费和进口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
        7.1.4 样本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渐趋下降,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下降
        7.1.5 垂直专业化比重出现逆转下降,产业国际分工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
        7.1.6 “逆全球化”潮流影响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自主创新能力还需提升
    7.2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解决方略
        7.2.1 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7.2.2 加大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提升创新驱动力
        7.2.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7.2.4 提升全球价值链引领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加入WTO 20年:中国与WTO互动关系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切实履行承诺及中国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一)中国切实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
        1. 修订相关法律
        2. 履行货物贸易领域承诺
        3. 履行服务贸易领域承诺
        4. 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
    (二)中国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 中国加入WTO带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
        2. 中国积极参与WTO各项工作
二、中国的融入和成长对WTO的结构性影响
    (一)提高了WTO的包容性、代表性及合法性
    (二)中国的加入使得WTO的权力结构更加平衡
    (三)中国经济体制与WTO规则的相容性
三、WTO改革的背景和其中的中国因素
    (一)部分国家对中国履约情况的质疑及实际情况
    (二)WTO改革方案中的中国因素
        1. 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有企业补贴
        2. 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四、关于WTO改革的中国立场和方案
    (一)分析WTO改革中不同利益集团的核心诉求,积极寻求共识、化解分歧
    (二)对具体规则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对不同议题的接受程度及谈判方案
    (三)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治理新需求作为推动WTO制度建设的一大契机

(5)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贸易摩擦概念界定与形式
        2.1.1 概念界定
        2.1.2 摩擦形式
    2.2 相关理论
        2.2.1 传统贸易保护理论
        2.2.2 新贸易保护理论
    2.3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3.1 理论研究综述
        2.3.2 实证研究综述
        2.3.3 文献评述
3.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3.1 中美贸易发展概况
        3.1.1 尝试摸索阶段
        3.1.2 迅猛增长阶段
        3.1.3 曲折进取阶段
    3.2 中美贸易摩擦状况
        3.2.1 贸易摩擦发展概况
        3.2.2 本轮摩擦发展状况
    3.3 贸易摩擦主要形式
        3.3.1 反倾销调查
        3.3.2 反补贴调查
        3.3.3 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
        3.3.4 “337调查”
        3.3.5 “301调查”
    3.4 中美贸易摩擦特点
        3.4.1 涉及行业广泛
        3.4.2 摩擦形式增多
        3.4.3 摩擦形式集中
        3.4.5 摩擦成本升高
4.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4.1 美国方面原因
        4.1.1 美国国内经济压力
        4.1.2 利益集团游说
        4.1.3 美国执政党派
    4.2 中国方面原因
        4.2.1 中国经济发展
        4.2.2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4.3 综合方面原因
        4.3.1 中美贸易不平衡
        4.3.2 中美贸易依赖度不同
        4.3.3 中美技术差距
        4.3.4 中美政治和安全争端
        4.3.5 中美贸易制度变化
5.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变量选取
    5.2 模型设定
    5.3 实证分析
    5.4 实证结论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展望
    6.2 政策建议
        6.2.1 通过协商解决摩擦
        6.2.2 坚持扩大开放路线
        6.2.3 加强区域合作建设
        6.2.4 调整国内发展政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6)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研究 ——以美国三家主流媒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概述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美国涉华报道研究现状
        1.3.2 框架理论研究现状
        1.3.3 关联网络议程设置理论缘起及其研究现状
        1.3.4 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1.1 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
        2.1.2 时间节点的选取
    2.2 框架分析
        2.2.1 基本信息变量
        2.2.2 框架分析步骤
    2.3 社会网络分析法
        2.3.1 社会网络分析及其编码指标
        2.3.2 数据分析
    2.4 信效度检验
第3章“中国制造2025”报道新闻框架的特征与演变
    3.1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概况
        3.1.1 报道体裁以特写为主
        3.1.2 消息来源种类丰富但平衡欠缺
        3.1.3 报道主题凸显经济贸易
    3.2 “中国制造2025”报道框架分析
        3.2.1 “浮士德式交易”框架
        3.2.2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框架
        3.2.3 “科技新冷战”框架
        3.2.4 “弄巧成拙”框架
        3.2.5 “新常态”框架
        3.2.6 “老大哥”框架
        3.2.7 “秩序破坏者”框架
        3.2.8 “全球化2.0”框架
    3.3 中美贸易摩擦前后“中国制造2025”报道的框架变化特征
第4章“中国制造2025”报道的媒体关联网络议程设置分析
    4.1 矩阵创建
    4.2 中美贸易摩擦前后属性关联网络的比较分析
        4.2.1 度中心性比较分析:从“国家控制”到“未来产业”
        4.2.2 凝聚子群比较分析:子群规模增大
        4.2.3 二次指派程序相关性分析:贸易摩擦前后的议程关联网络具有相似性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关于美国主流媒体“中国制造2025”报道的应对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中美贸易摩擦事件梳理
附录二 :内容分析变量编码表
附录三 :关联网络属性定义表

(7)中美贸易战前景 ——脱钩或是重新正常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问题、方法和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2 理论框架
    2.1 自由主义理论
    2.2 现实主义理论
3 中美贸易战原因
    3.1 赤字
    3.2 中国高科技领域发展对美国核心竞争力的威胁
    3.3 中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
    3.4 大国关系对美国霸权的威胁
4 中美贸易战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4.1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4.2 中美贸易战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5 中美贸易谈判
    5.1 中美贸易谈判第一阶段内容
    5.2 达成中美第一阶段谈判的历史演进
    5.3 中美贸易谈判还存在的问题
6 中美经济关系的未来:是否脱钩
    6.1 中美贸易关系脱钩如何产生
    6.2 中美贸易关系脱钩政策的推进
    6.3 中美经济关系完全脱钩短期内难以做到
7 中美经济关系的未来:能否重回合作道路
    7.1 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7.2 中国巨大的市场利益
    7.3 中美贸易关系脱钩对美国的负面影响
8 中国的选择
    8.1 中国深化改革
    8.2 中国深化开放
    8.3 加强中美在国际上的合作关系
    8.4 中美沟通
    8.5 中国如何自强不息
9 结语
参考文献

(8)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畴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一、WTO制度发展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三、从案件结果看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四、从案件结果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DSU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中文学位论文
    二、英文参考文献
        (一)英文着作
        (二)英文论文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致谢

(9)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WTO框架下规制研发补贴政策的国际规则研究
        1.3.2 与不同国家研发补贴政策的相关研究
        1.3.3 研发补贴政策效应有关的相关研究
        1.3.4 与研发补贴政策制定的相关研究
        1.3.5 现有文献评述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内容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发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研发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基础
        2.1.1 补贴的经济学含义及理论基础
        2.1.2 研发补贴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补贴的概念和分类
        2.2.2 研发补贴的含义
        2.2.3 WTO框架的含义
第3章 WTO框架下与研发补贴政策相关的国际规则
    3.1 WTO与研发补贴政策相关的规则
        3.1.1 《SCM协定》与研发补贴政策相关的规则
        3.1.2 WTO研发补贴规则的演进
        3.1.3 WTO研发补贴规则失效的原因分析
    3.2 与研发补贴政策有关的WTO争端解决案例分析
        3.2.1 欧洲空客案中的研发补贴政策及争议焦点
        3.2.2 美国波音案中的研发补贴政策及争议焦点
        3.2.3 案例的启示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WTO主要发达成员研发补贴政策的实践
    4.1 WTO主要发达成员实施研发补贴政策的现状分析
        4.1.1 美国
        4.1.2 欧盟
        4.1.3 英国
        4.1.4 法国
        4.1.5 德国
        4.1.6 西班牙
    4.2 WTO主要发达成员研发补贴政策的国际比较
        4.2.1 WTO主要发达成员研发补贴政策的特点
        4.2.2 WTO主要发达成员研发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中国研发补贴政策的实践
    5.1 中国研发补贴政策的总体情况
        5.1.1 中国研发补贴通报时间虽短但政策数量多
        5.1.2 中国的补贴政策与发达成员存在差异性
        5.1.3 美国对华反补贴调查中的中国研发补贴政策
    5.2 中国研发补贴政策的特点分析
        5.2.1 中国对研发活动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5.2.2 基金拨款和税收优惠是主要手段
        5.2.3 研发补贴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5.3 中国研发补贴政策体系与WTO规则的一致性分析
        5.3.1 研发规划
        5.3.2 研发计划
        5.3.3 研发税收政策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的设定
    6.2 数据选择与变量描述
        6.2.1 数据选择
        6.2.2 变量描述
    6.3 计量分析
        6.3.1 基准回归:研发补贴政策对出口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6.3.2 子样本分析:直接性与间接性研发补贴政策对出口的影响
        6.3.3 拓展分析:研发补贴政策对进口的影响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新一轮研发补贴政策制定及实施的背景
        7.1.1 研发补贴政策兼具合规性和合理性
        7.1.2 研发补贴政策实践面临着WTO规则改革
    7.2 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实践的建议
        7.2.1 积极维护研发补贴政策的国际规则框架
        7.2.2 制定和实施合规合理的研发补贴政策
        7.2.3 中国的应对策略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美贸易摩擦下的“特别301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美贸易摩擦下“特别301调查”概述
    (一)“特别301调查”的内涵与起源
    (二)“特别301调查”所涉的美国国内法
        1.“一般301条款”与“特别301条款”
        2.“特别301调查”所涉美国国内法特征
    (三)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与美国对华“特别301调查”
    (四)中美贸易摩擦与美国对华“特别301调查”
二、美国对华“特别301调查”动因与违法性分析
    (一)美国对华“特别301调查”的内在动因
        1.美国贸易赤字问题
        2.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差异
    (二)美国对华“特别301调查”的违法性分析
        1.“特别301调查”受WTO规则约束
        2.违反GATT1994第1条最惠国待遇原则
        3.违反GATT1994第2条关税减让原则
        4.违反DSU第23条加强多边纪律规则
三、中美贸易摩擦下“特别301调查”的影响
    (一)冲击国际贸易秩序与多边贸易体制
    (二)妨碍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三)阻碍“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
四、中国应对“特别301调查”的策略
    (一)积极开展磋商与沟通
        1.深化交流解除误解
        2.推进中美经贸协议进一步签订
    (二)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1.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2.推动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
    (三)依法采取反制措施
        1.采取对等反制
        2.反制的国际法依据
    (四)推进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1.确立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战略
        2.提高中国知识产权法治水平
        3.完善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WTO与“中国制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 潘秋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D]. 张宁宁. 山东大学, 2021(11)
  • [3]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D]. 石宇飞. 吉林大学, 2020(03)
  • [4]加入WTO 20年:中国与WTO互动关系的演进[J]. 屠新泉,杨丹宁,李思奇. 改革, 2020(11)
  • [5]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研究[D]. 李书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研究 ——以美国三家主流媒体为例[D]. 李乔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1)
  • [7]中美贸易战前景 ——脱钩或是重新正常化[D]. Liu Zhan. 浙江大学, 2020(02)
  • [8]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9]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研究[D]. 贾瑞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10]中美贸易摩擦下的“特别301调查”研究[D]. 梁潇逸. 黑龙江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WTO与“中国制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