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货物运输规划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迪[1](2021)在《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逐步完善,政府对价格的管制逐渐放松,铁路运输企业参与运输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货物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公转铁”政策也在向前推进。在当前政策形势及运输市场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在充分利用好货运定价权限的同时,铁路运输企业对货运定价方法及策略的优化调整,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从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关注我国铁路货运定价方法的优化改进,通过分析当前铁路货物运价体系架构及其优化方向,将复合两部定价方法引入铁路货运定价领域,提出基于货运作业过程和运输需求特点的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研究执行该定价模型对其他部门、行业以及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动态调整的铁路货运价格管理策略。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但为铁路货物运价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也为调整货物运输定价策略、优化铁路货运价格体系和管理方式、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货运经营收益提供策略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铁路货物运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研究。围绕我国铁路货物运价管理体系、运价形成机制、计价形式、定价基础、差别定价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讨论,提出铁路企业货运价格改革的重点是改进货物运价定价方法,并从定价目标、计价形式、定价方法、差别定价等方面提出定价优化方向。(2)铁路货物运价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改进研究。在铁路运输企业收益最大化定价目标的前提下,对现行铁路货运定价进行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的改进,并基于铁路货物作业过程和运输需求差异,提出按照货物运输需求实行差别定价的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最后使用福利分析法检验并证明了两阶段复合定价的合理性。两阶段复合定价能够满足当前铁路货物运价体系的优化需求,并对计价形式、定价方法、差别定价等起到改进效果,能够帮助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增强铁路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实现对货主的公平。(3)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价格水平的变动影响研究。利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考察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效应;利用向量自回归思想,考察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间的联动关系。经检验,由定价方法改变而带来铁路货运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效应较广,但总体影响程度较低;对公路货运价格会产生持续、小强度的反向冲击影响。(4)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铁路货运计价形式研究。对货物运输需求进行分析,使用需求函数和需求弹性检验了不同货物品类运输需求的差异性,研究设计铁路货物运价计价步骤和分品类运价率表设计方案,提出能够动态调整的铁路货物运价管理策略。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设计并构建了可应用于铁路货物运价计价过程的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是复合两部定价理论在铁路货运定价领域的应用扩展。(2)实证检验了铁路货运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为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及实施浮动价格策略提供新依据,进一步深化对铁路货运价格影响效应的研究。(3)解析并验证了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水平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铁路货运定价策略的发展革新提供研究参考。(4)分析并探讨了货运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变革对铁路企业价格管理方式的影响,提出突破既有运价号限制、按货物品名大类进行精细计价的两阶段复合定价方案,为铁路运输企业市场化定价提供了新途径。图18幅,表24个,参考文献125篇。
谭诗萍[2](2021)在《考虑公路口岸约束下的跨境货运网络流分配研究》文中指出在跨境货物运输能力持续紧张和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口岸作为承接国内外货运的节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和延误现象。近年来公路口岸服务效率低下导致运输延误事件频发,基础设施水平逐渐成为限制口岸发展的“瓶颈”和威胁跨境运输时间的重要因素。顺畅、高效的跨境货运网络是跨境贸易的基础和保障,其中口岸节点对网络通达性和运行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也给其他交通运输行业带来巨大压力。现有改善措施大多通过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如增加道路、人力等以提高网络运输效率,这类措施不仅耗时耗力、投资成本高,且收效甚微。因此,如何通过提高现有基础设施利用率实现跨境物流合作高效对接,是未来跨境贸易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网络是流量流动的载体,探究跨境货运网络的结构特征对流分配过程有重大意义。故本文结合复杂网络理论系统评价了公路口岸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为后续的公路口岸节点用约束对网络运输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揭示了近年跨境货运网络结构的演变规律,挖掘网络流动态分配过程中公路口岸的阻抗作用对货流量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对跨境运输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主要方向为跨国通道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等,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但极少学者以口岸枢纽的视角构建跨境货运网络对跨境运输展开研究,且针对节点阻抗作用对网络流影响的研究更是存在空白,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构建公路口岸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改进,并对节点间的联系强度进行量化。以联系强度为边权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探究跨境货运网络的基本统计性质及机构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剖析了基于公路口岸-起讫城市的联系强度、优势及其动态运输过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澜湄合作区域为例基于节点间的联系强度构建研究区域内跨境货运网络拓扑结构图,并通过2010年、2014年和2017年的网络可视化对节点的统计特征向量以及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联系强度分布方面,对研究区域内的联系强度运用Arc GIS软件进行可视化,联系格局呈现出东北密西南疏的态势。然后,以节点间的联系强度对网络边进行赋值,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深入分析跨境货运网络的动态演变过程。借助Python软件对研究区域内的基本统计特征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跨境货运网络的规模在逐渐扩大,2010年-2017年连线和连通节点的数量在增多。跨境货运网络具有无标度网络特征,大量的连接集中于少数的公路口岸节点,导致网络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关键口岸节点负载过重,发生延误时对网络总体运输效率影响较大。3.公路口岸对货流的阻抗作用是影响整个跨境货运网络吞吐量及形成口岸延误的关键因素。公路口岸的延误程度直接影响跨境货运网路运输效率的高低,因此将公路口岸节点的延误考虑进跨境货运网络的构建中,借鉴美国道路拥堵评价指标对口岸服务能力的阈值进行定义。综合提出一种考虑口岸约束的跨境网络动态流量分配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公路口岸节点延误程度对网络总成本以及跨境货流路径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公路口岸服务效率低下,对货流产生一定阻抗作用时,大部分货流会选择继续由原口岸进行通关,但是由于延误成本的增加,也会迫使小部分流量转移至备选口岸进行通关,且选择路径重置流量均为邻近口岸所捕获。
杨菊花[3](2020)在《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交通运输系统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只有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才能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全社会运输收益最大化。其具体的实现指标之一是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全社会旅客和货物运输任务的分担率,即运输结构是否合理。当前我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的比率为74%,是铁路完成总量的7.83倍,这样的运输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通过大量调研当前货物运输的需求发现,时效性成为了托运人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因此将提高铁路快捷货物运输比重的具体措施界定为本文的研究主题,以期为铁路部门开行新的快捷货运产品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基础。托盘,作为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中最常用的载运工具之一,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业界也提出了“物流托盘化”和“托盘化的集装单元”等概念。本文结合铁路货场托盘使用的现状,基于1100×1100mm标准托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尺寸可拉伸的环保材质托盘,运用Solidworks软件针对轻木,PE高密度塑料和塑木这三种常用材质的托盘进行静载荷和动载荷有限元分析,说明托盘拉伸不同长度后的允许载荷量,并对比尺寸拉伸前后托盘在铁路运输常用运载工具的载盘效率,弥补标准托盘规格既定后无法满足运输包装繁杂货物集装化需求的不足,为包裹等货物提供有效的集装器具和实现其在快捷运输中的机械化装卸奠定基础。鉴于铁路载重能力大,货物运输组织复杂的特点,将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划分为运量不充足和运量充足两种情况。在运量不充足时,考虑旅客列车行李车运能虚糜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即带时间窗的多包裹多列车接取送达(MPMT-PDTW),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包裹的快捷运输,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旅客列车行李车的剩余运能。在包裹利用托盘等集装器具实现集装化的前提下,考虑叉车的作业效率,行李车的有限承载能力、固定的站停时间等多重约束,将服务质量(Qo S)定义为旅客列车快捷运输的评价标准。该种快捷运输模式的特点是不需要考虑运输成本最小化,且其途中的装卸作业不影响旅客列车的正常开行。实例证明,对此问题设计的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GRASP),能够很好地为各客运站的包裹快运提供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铁路快捷运输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系列,但是针对集装箱的快捷产品无法满足运输需求,如港口的集装箱内陆集疏运问题,铁路运输占比过低。因此,本文提出开行旅客列车化的铁路集装箱集疏运专列,鉴于当前客运列车“一日一图”的运行模式,需对3-5日的货运量进行预测。考虑铁路货运量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和复杂性特点,提出一种新的综合分解集成预测方法VMD-FK-FK。为了降低实际数据的复杂度,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作为数据预处理(KELM)模块,将观测数据分解为若干个模态分支。采用果蝇优化算法(FK)的核极限学习机构建预测模块,预测各个模态分支。基于另一个果蝇优化算法建立集成策略,将每个模态分支的预测结果集成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基准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分解集成方法可以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取得最佳的预测性能。基础数据的准确预测为铁路编制旅客列车化的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港口的运作有别于铁路,很多具体数据分散于各船公司及其代理人。为了得到不同站点的集疏运量,本文首先对港口不同年度和月度的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K-均值聚类处理;其次为确定专列开行去向,利用“抓大放小”的思想,运用Arc GIS对港口400公里范围内的辐射区域进行划分;然后利用GDP占比,以上海港为例,确定其辐射区域内的集装箱集疏运办理站,并将聚类处理后的数据分摊到各办理站,据此采用VMD-FK-FK方法可得到各办理站的预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设计改进的NSGA-Ⅱ算法进行求解,实现专列运行时间最短与运输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运用MATLAB编程得到上海港预测日的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的非支配可行解集,结果表明专列的开行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港口的集疏运矛盾,为铁路部门带来可观的运输收益,同时使得港口的集疏运结构趋于合理。
贾晓燕[4](2020)在《基于动态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危险货物运输关系国计民生,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增长,近年来危险货物运输需求稳步升高,然而一旦发生运输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导致空气、土壤、水源、环境等污染,社会负面影响极大。因此,在确定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时,减少对运输网络内车辆、人员、设施等造成的威胁并降低运输风险至关重要。按照距离及运输覆盖区域划分,危险货物运输可分为长距离跨区域产销地间的城际运输和城市路网短距离配送两种。由于运输网络车流量和状况随时间波动,所以不同时间运输危险货物的风险、成本等指标差别巨大,使得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二维属性,在确定合理的运输路径时,必须兼顾路径周围各项指标的时变性特点,通过优化配送方案回避高风险的时段路段,降低危险货物配送方案的总风险值。本文针对危险货物城际间公铁联运和城市道路网络配送两类时空路径及配送方案分别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了下列工作:(1)根据危险货物运输特点和运输网络的时变性,设计了增加时间维度的长距离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并设计时空服务网络时变权值;对于危险货物城市路网短距离配送,分别考虑同一时段内完成配送的时空服务网络和跨时段配送的虚拟时空服务网络,精确刻画出危险货物运输时变性配送方案的选择差异。(2)在公铁联运时空网络中,根据运输弧的时变权值,建立单车运输危险货物的时空路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利用ε-约束法转化为以风险值最小为目标的单目标0-1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时空网络中基于Dijkstra标号法的改进最短路算法。(3)对于危险货物车队在公铁联运网络中连续出发的情况,通过约束起点车辆的出发时间窗、相邻车辆间的最小发车间隔及车队从出发至全部到达终点的最长持续时长等指标,建立危险货物公铁联运多车组合时空路径的总风险值最小、总运输费用最低和总运输时长最短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转化为单目标优化模型并设计嵌套Dijkstra法的改进遗传算法求解。(4)在城市道路网络中增加配送站节点和时变性网络弧权值,构建时段运输弧的阻抗(安全防护成本)函数,建立基于用户均衡理论的双层规划模型,研究为多用户分散配送危险货物的最优方案问题,上层规划满足配送方案总运输成本最小、下层规划确保时段路径的流量阻抗均衡且最低,并设计了嵌套Frank-Wolfe法的改进遗传算法。(5)在城市危险货物时空服务网络中增加具有危险货物车辆临时停放功能的转运节点,建立虚拟时空服务网络,并以虚拟等待弧代表转运节点产生的阻抗(安全防护成本)和停留成本,建立双层规划模型求解危险货物均衡配流背景下运输成本最小的配送方案,并设计嵌套Frank-Wolfe法的改进遗传算法。本文引入时间维度反应危险货物运输路径及配送方案选择的时变性特征,设计了危险货物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和城市时空服务网络,能够兼顾运输配送方案多权值时间波动性,所制定的公铁联运时空最短路方案和城市优化配送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危险货物运输的总体风险程度,研究成果在保障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降低对运输网络安全威胁方面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理论支持。
陈徽[5](2020)在《基于既有站的铁路货运站选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从侧面推动了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铁路货物运输是现代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在现代物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一些大宗货物的运输。与公路或者航空运输相比,铁路运输有着多种优势,比如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运载量大,且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小。铁路货运站场建设的合理性成为国家大力推动铁路货物运输发展所要关注的重点方面。货运站作为铁路货物运输的枢纽,决定着货物的转运路线以及里程,进而间接影响运输的费用。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建立货运站成为我们所要关注的对象。本论文主要围绕铁路货运站的选址问题展开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对铁路货物运输的相关背景做出简述,简要说明铁路货运站点的种类,总结铁路货运站近些年来的发展情况,分析货运在选址建设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研究各种选址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与不足,借鉴其中的优点构建合适的选址模型。(2)基于既有站的分布特点,构建了单阶段的货运站选址模型,以最小化货物运输成本和车站改扩建成本为目标,在服务能力与服务范围等条件的约束下,得到满足货运需求的选址方案;在单阶段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不同时间段货运价格和货运量的差异性,构建了多阶段的货运站选址模型,最小化整个货运周期的运输成本。并将遗传算法与就近原则相结合,设计一种混合智能算法对多阶段选址模型进行求解。(3)以江苏省境内的新长铁路为研究对象,对沿线的货运站和城市的货运数据进行统计,预测未来五年的数据,应用加入时间约束的多阶段选址模型,使得货运站的选择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满足远期发展的需要。图25幅,表22个,参考文献73个。
夏阳[6](2020)在《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铁路既有货运系统采用“组织型”模式,行车组织以“充分利用铁路运输设备能力、提高移动设备运用效率”为目标,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以及少量高附加值货物的长距离运输问题,但剩余大量的零散高附加值货物因需要通过技术站多次改编中转送达,导致运输时效性较差。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货运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量快速增长。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多为适箱货物,对运输安全和快速性要求较高,便于进行集装箱运输。在此背景下,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在我国货物运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竞争力较差,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公路运输。因此,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全新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简称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并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组织理论框架及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抓住集装箱运输组织对象单一、组织方式便捷的特点,根据我国路网规模、技术水平、货物运输需求特征,提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同时对新系统的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网络化运输、站场设计改造及设备资源配置四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本文从集疏运模式、运输组织计划、车站工作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运输产品设计及“箱位”客票化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新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输组织理论框架。(2)在优化建模方面,本文针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分阶段优化的方法框架,即将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分解为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以及列车停站方案优化两个子问题。然后,针对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问题,分别构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和中后期场景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前者以运输企业广义成本(包含开通线路的固定成本、开行列车的可变成本以及集装箱中转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箱流守恒、箱流中转、箱流运到期限及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属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后者考虑能力约束的影响,在优先确定箱流运输物理径路的基础上,以运输成本和箱流总换乘次数最小为目标,属于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了基于“备选集”的建模思路,同时在进行集装箱配流时,规定了集装箱运输物理径路和运输方案的唯一性。最后,针对列车停站方案优化问题,以所有列车的总停站次数最小为目标,考虑箱流守恒、列车停站、列车能力以及列车“上座率”约束,构建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列车“上座率”约束能够追踪每一列车的能力利用率,为创新约束。(3)在算法设计和案例分析方面,本文兼顾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设计了自适应大邻域搜索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以一个包含17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此外,对列车运行速度参数和编组辆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选取了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列车“上座率”、直达箱流率、送达速度、运到期限六个评价指标对获得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与既有货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在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箱流送达速度、运到期限等指标方面变现更优,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中后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首先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再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以一个包含51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了双目标问题的近似帕累托边界;对于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本文通过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设计了两个案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测试。首先,以一条简单的假设线路为例,对停站方案、箱流分配方案及列车“上座率”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分析;其次,以中欧班列连云港-阿拉山口通道为案例,对最小“上座率”要求?和列车装载能力C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155篇。
李竹君[7](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对外交通需求的迅猛增长和机场枢纽的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因其绿色、高效、准时性高等特点成为接驳机场的重要方式。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根据其功能定位,可分为兼顾接驳和通勤功能的复合型机场线和仅服务接驳客流的专用机场线。本文针对复合型机场线,综合接驳客流和通勤客流需求,研究了结合考虑发车间隔和停站时间的快慢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针对专用机场线,从提升机场线运营效益角度,提出了机场线货运服务增值方案,研究了客货共运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了复合型机场线和专用机场线的线路、客流和开行方案特点,提出了复合型机场线采用快慢车模式和专用机场线引入货运服务的运营组织优化思路。探讨了货运服务可行性评估体系,分析可参考的量化评估指标和相应的关键技术,探讨了可行的货物运输形式。(2)针对复合型机场线,以列车停站方案、越行位置、车站停站时间与快慢车发车间隔为决策变量,考虑乘客的快慢车选择行为,构建了以乘客总旅行时间最小为目标的快慢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通过线性化方法,将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根据模型特性,设计了加速分支定界算法。最后以某城市复合型机场线为案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案例结果表明,快慢车模式下乘客总旅行时间比标准站站停模式减少了11.31%。相较于既有研究中仅以列车停站方案为变量和以列车运行时间为目标的优化模型,本文模型考虑了列车停站时间、发车间隔与停站方案的综合设计,更加有效地节省了乘客总旅行时间。所提出的加速分支定界算法能在10h以内得到最优解,求解质量与计算效率均优于线性求解软件。(3)针对专用机场线,在固定客运列车开行方案前提下,探究考虑货运服务的运营效益提升策略。考虑货物的车站仓储、装卸和运输全过程,采用货运专列和客货共载两种货物运输形式,以货运列车编组、停站方案、发车间隔和停站时间为决策变量,以运营企业货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构建机场线货运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通过引入辅助变量,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以多伦多UP Express线路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案例结果表明,在1小时的研究时段内,货运利润可达1,210美元。优化后的列车开行方案分别利用1趟货运列车和2趟客运列车运输货物,可满足57.6%的货运需求。与仅考虑单一运输形式下的模型相比,本文模型同时利用客运列车空余空间和线路富余通过能力增开货运列车,能更加高效应对多样化的货运需求,有效提升货运利润。(4)为了更高效地协调客货运服务水平,在不影响客流吸引的前提下,探究客运列车开行方案可调情形下的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方法。以客运列车的发车间隔与停站时间和货运列车的编组、停站方案、发车间隔与停站时间为决策变量,构建了以货运利润最大为目标的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模型。针对大规模问题,设计了列车迭代法和需求迭代法两种启发式算法。以多伦多UP Express和北京大兴机场线为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有效性。在多伦多UP Express案例中,与固定客运列车方案相比,货运利润由1,210美元增长至2,450美元。优化方案可满足研究时段内100%货运需求。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提升货物运价或降低列车运行成本能有效提升货运利润,但利润对运价更为敏感。提升列车货运容量或装卸效率,增大客运列车发车间隔可微调量,均是进一步提升货运利润的有效方式。在北京大兴机场线案例中,当货单需求规模较大时,列车迭代法和需求迭代法能够分别花费约24小时和0.33小时得到货运利润为42,980元和43,840元的方案,效果优于线性优化软件求解72小时后的优化方案。图42幅,表28个,参考文献143篇。
张明月[8](2020)在《大型城市内环形货运班列开行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速,城市的空间范围、功能影响进一步向外延伸扩展,使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与之而来的是城市内交通拥堵、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内的货物运输活动是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为解决交通拥堵,许多大型城市甚至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大型货车进入中心城区,导致城市内的货运需求无法被满足。铁路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安全环保等优势,且大型城市具有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可为开行城市内铁路货运环形班列提供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针对大型城市内铁路货运环形班列开行方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分析铁路货运班列的基本内涵与分类,分析了环形班列的基本定义与特点,明确了本文研究范围,阐述了开行铁路货运环形班列是解决城市内道路货车限行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铁路货运现代化转型升级创新举措,是实现铁路货运集中化经营管理的根本途径。并按照开行范围、开行方向、环形数量、停站数量、途中是否进行摘挂车辆等对城市环形班列开行方案模式进行分类,指出不同模式下的适用条件。(2)分析了运行区段、班列类型、编组内容等铁路货运环形班列开行方案的基本内容;同时考虑运输网络、货源组织、运输费用等影响因素,创新构建了两阶段的铁路货运环形班列开行方案模型。第一阶段为列车停站方案备选集阶段,考虑运输成本、运输能力、货运需求等因素,确定列车起讫点和停站模式,采用枚举法一一列出合理的列车备选集。第二阶段以铁路运输企业开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区间通过能力、需求满足、列车指派、列车编组等约束条件建立铁路货运环形班列的开行方案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3)以北京市为案例,基于北京市铁路网现状设计环形货运班列开行思路,依据各铁路车站的节点功能、货流需求以及交通路网连接情况等要素,确定丰台西站和双桥站为列车起讫点,设计了大站停模式、大站带小站模式、站站停模式的3类8种铁路货运环形班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共有图片19幅,表格15个,参考文献64篇。
邓宇君[9](2020)在《面向北京“外集内配”模式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国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空间持续扩大。以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宗货物运输需求比例降低,高附加值货物和城市生活性物资运输需求比例显着增加,导致了城市内铁路货运站的大宗货物运量持续减少,利用铁路货运资源来开展城市配送的客观需求应运而生。2018年国办印发的《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城市生活性物资公铁联运,构建“外集内配、绿色联运”的城市配送新体系。为推动城市配送模式创新发展,北京开始筹备构建城市生活性物资外集内配运输网络。为了使外集内配运输网络符合“功能匹配、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规划要求,本文选择对北京外集内配运输网络中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展开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北京城市货运系统供需现状,分析了北京利用公铁联运开展外集内配的基础条件,然后对城市外集内配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层次性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面向外集内配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规划的两阶段方法,构建了两阶段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模型并设计了算法,最后以北京城六区生活性物资外集内配为背景进行了实例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北京城市货运系统的需求与供给现状,结合北京城市货运系统的供需情况,从货运需求、基础设施、发展战略、铁路改革和绿色货运五个方面对北京利用公铁联运开展外集内配的城市配送进行了基础条件分析,为论文实例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2)阐述了城市外集内配模式的基本概念等内容,分析了外集内配模式下的城市货运配送网络的构建与组织形式,提出了以铁路货运站为选址载体的面向外集内配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规划的两阶段方法,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基础。(3)构建了两阶段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模型,第一阶段先确定既有铁路货运站中具备较高公铁联运作业能力和协调性的备选节点,构建了基于TOPSIS的公铁联运枢纽备选节点评价模型M1;第二阶段是在备选节点、运输网络和供需特征等要素约束下确定最优选址布局方案,构建了考虑多货物品类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规划模型M2并设计了基于优先权编码的遗传算法。(4)以北京城六区生活性物资外集内配为背景进行了实例研究,先将末端配送网点的服务范围以街道进行划分,确定了城六区的134个末端配送网点,预测了各末端配送网点的2020年两类生活性物资需求量,然后利用前文构建的模型M1、模型M2及设计的算法对不同运量条件下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对外集内配模式与传统公路直达配送模式的运输总成本和碳排放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外集内配模式具有显着的优越性。图28幅,表37个,参考文献78篇。
梁伟光[10](2020)在《GN港危险品运输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国内工业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危险品的需求量和运输量大幅度上升,用于危险品装卸和运输的港口日渐增多,自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危化品爆炸事件”发生后,港口的危险品运输和装卸储存安全管理要求越来越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进一步研究、完善港口危险品运输的管理体系,本文将对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的运输管理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可以帮助GN港务有限公司管理者认识到自身在危险品运输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水平,保障生产安全。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AHP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港口、危险品运输管理等方面的前期成果进行梳理,理清其研究的发展脉络,并找到支撑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访谈和查阅的方式获取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及文字资料,确保本文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后,对公司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第一,有利于危险品运输环节的高效运转;第二,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所在经济区域内各运输上下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借助案例分析方法对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全面的探讨,悉知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的现状包含如下几点:建立了危险品运输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了危险品运输管理人员队伍和继续从高校及同行业直接选拔招聘人才的模式、建立了运输供应及安全管理流程、实施了危险品运输智能调度风险防控措施、制订了运输管理安全主体责任和事故奖惩等规章制度,从现状的梳理了解到GN港务有限公司针对危险品运输时在组织架构、人员配备、运输流程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方便我们掌握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的情况,为下文研究做好铺垫;充分掌握了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的现状之后,我们发现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现有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GN港务有限公司的发展以及危险品运输管理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港口的运输风险和运输成本,所以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发现其存在体制不顺、监管不力、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危险品仓储作业危害事件时有发生、危险品运输路线规划缺乏科学性、作业设备陈旧以及码头应急能力尚有欠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危险品运输管理职能和流程缺失、缺少科学的从业人员考核制度以及培训体系、危险品仓储作业流程不合理、危险品运输路线规划优化意识不足、企业应急意识不足且机制僵化等。在此前提之下,从建立危险品运输管理制度体系、优化现有的危险品运输管理人员机制、消除危险品仓储作业中的事故风险、编制高效快捷的危险品运输计划标准、加大对危险品运输管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五个层面提出具体改善措施。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港口危险品运输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不仅会造成社会财产的损失,更会危及港口作业工人的生命安全,本文通过研究和制定对策从而帮助港口提升危险品运输管理水平,弥补了过往研究中的不足,实现港口危险品运输管理理论的创新,将港口危险品运输管理拉进人们的视野中,认识到港口危险品运输管理研究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学者们对港口危险品运输管理的关注。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港口危险品运输管理体系的有效完善,本文基于对广州GN港危险品运输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继而提出完善GN港危险品运输管理的对策,提高广州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的水平。最后进一步保障安全生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优化广州GN港务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的对策,为港口危险品运输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提升港口的安全系数,继而有利于保障港口的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城市货物运输规划优化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货物运输规划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政府规制经济理论 |
2.1.2 非线性定价 |
2.1.3 两部定价 |
2.2 文献综述 |
2.2.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改革研究 |
2.2.2 铁路货运定价策略应用研究 |
3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管理研究 |
3.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体系 |
3.1.1 我国铁路经营管理现状 |
3.1.2 铁路货物运费管理权限现状 |
3.1.3 我国铁路货物运费基本组成 |
3.2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形成机制及计价形式 |
3.2.1 铁路货物运价形成机制的演变过程 |
3.2.2 铁路货物运输计价形式发展历程分析 |
3.3 铁路货运定价基础及差别定价结构研究 |
3.3.1 现行铁路货运的定价基础 |
3.3.2 铁路货运差别定价结构 |
3.4 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向研究 |
3.4.1 明确铁路货运定价目标 |
3.4.2 优化铁路货运计价形式 |
3.4.3 改进铁路货运定价方法 |
3.4.4 体现运输量的差别定价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作业过程和需求特点的铁路货运定价优化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铁路货物运价过渡优化方案:两阶段定价模型 |
4.2.1 铁路货运计价形式优化研究 |
4.2.2 自然垄断企业的定价方法比选 |
4.2.3 铁路货运两阶段定价模型 |
4.3 铁路货物运价最终优化方案: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 |
4.3.1 铁路货物运价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设计 |
4.3.2 基于货物品类的定价菜单方案 |
4.4 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的福利比较 |
4.4.1 基本分析框架 |
4.4.2 最优统一两部定价 |
4.4.3 最优复合两部定价 |
4.4.4 福利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影响及联动关系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的宏观影响研究 |
5.2.1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格影响模型 |
5.2.2 铁路货运价格波动影响效应研究 |
5.2.3 铁路货运价格对价格的影响研究 |
5.3 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的联动关系研究 |
5.3.1 向量自回归理论 |
5.3.2 公路、铁路货运价格联动关系模型 |
5.3.3 公路、铁路货运价格的联动关系影响研究 |
5.4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影响的研究小结 |
5.4.1 宏观方面影响 |
5.4.2 中观方面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铁路货运价格管理策略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特征分析 |
6.2.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差异分析 |
6.2.2 货物运输需求差异的实证检验 |
6.2.3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差异特征研究 |
6.3 铁路货运分品类计价方案设计 |
6.3.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划分方案 |
6.3.2 铁路货物运价分品类计价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7.2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3 主要创新贡献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铁路货运杂费收费项目标准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考虑公路口岸约束下的跨境货运网络流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课题来源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货运网络设计问题研究综述 |
1.2.2 口岸运输相关研究 |
1.2.3 网络阻抗相关研究 |
1.2.4 网络流的动态演化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跨境货物运输网络设计 |
2.2 网络结构及功能特征统计量 |
2.2.1 网络指标分析 |
2.2.2 网络功能特征统计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境货运网络设计及结构特征研究 |
3.1 跨境货运网络基本结构 |
3.2 跨境货运网络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1 研究区域概况 |
3.2.2 云南省口岸发展现状 |
3.2.3 口岸延误原因及影响分析 |
3.3 跨境货运网络的拓扑结构现状及演化 |
3.3.1 公路口岸-起讫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测度 |
3.3.2 跨境货运网络的拓扑结构现状 |
3.3.3 跨境货运网络拓扑结构演化 |
3.4 跨境货运网络的统计特征与演化分析 |
3.4.1 跨境货运网络统计特征值计算 |
3.4.2 跨境货运网络结构特征演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公路口岸节点约束效应的跨境货运网络流分配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模型假设 |
4.3 考虑公路口岸节点约束的跨境货运网络货流分配模型构建 |
4.3.1 公路口岸服务能力概述 |
4.3.2 基于约束效应的公路口岸通行能力仿真原理 |
4.3.3 延误成本函数 |
4.3.4 模型参数 |
4.3.5 模型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货运网络流分配模型算法设计及求解 |
5.1 基于近似动态规划算法的公路口岸节点流量控制模型 |
5.1.1 近似动态规划算法 |
5.1.2 状态方程 |
5.2 算法优化流程 |
5.3 模型求解 |
5.4 仿真算例 |
5.4.1 数据选取 |
5.4.2 计算结果 |
5.4.3 算法稳定性评估 |
5.4.4 模型合理性 |
5.5 实证分析 |
5.5.1 研究背景 |
5.5.2 求解结果 |
5.6 跨境货运网络低效预防策略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 |
6.2 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B |
(3)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当前货物运输结构现状分析 |
1.2 国内外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2.1 国内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2.2 国外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3 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载体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内外包裹快捷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3 国内外集装箱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4 国内外货运量预测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 新型可伸缩托盘的设计 |
2.1 托盘概述 |
2.1.1 托盘的分类和材质 |
2.1.2 托盘的使用现状分析 |
2.1.3 托盘标准化 |
2.2 新型可伸缩托盘的设计 |
2.2.1 可伸缩托盘结构设计 |
2.2.2 可伸缩托盘的其他说明 |
2.2.3 基于Solidworks的载荷量分析 |
2.2.4 可伸缩托盘总结 |
2.3 本章内容小结 |
3 运量不充足情况下包裹集装件的铁路快捷运输 |
3.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3.2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基础问题分析 |
3.2.1 旅客列车行李车概述 |
3.2.2 包裹集装件装卸机械的作业时间确定 |
3.3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问题建模 |
3.3.1 问题描述 |
3.3.2 问题分析 |
3.3.3 问题建模 |
3.4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问题求解 |
3.4.1 GRASP概述 |
3.4.2 GRASP的构建阶段 |
3.4.3 GRASP的本地搜索阶段 |
3.5 算例及计算结果 |
3.5.1 算例基础数据 |
3.5.2 算例分配方案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内容小结 |
4 铁路货运量预测方法研究 |
4.1 铁路货运量预测的意义 |
4.2 铁路货运量预测新方法 |
4.2.1 预测方法概述 |
4.2.2 数据分解参数的设定 |
4.2.3 果蝇优化算法(FOA) |
4.2.4 核极限学习机 |
4.2.5 优化的核极限学习机 |
4.2.6 混合算法框架 |
4.3 铁路货运量预测实例效果评价标准 |
4.3.1 数据描述 |
4.3.2 效果评价标准 |
4.4 铁路货运量预测实验设计 |
4.4.1 实验设计一 |
4.4.2 实验设计二 |
4.4.3 实验设计三 |
4.4.4 预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内容小结 |
5 旅客列车化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 |
5.1 开行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可行性分析 |
5.1.1 铁路在我国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中的现状分析 |
5.1.2 提高铁路港口集装箱集疏运比重的意义 |
5.1.3 当前铁路运输能力利用率分析 |
5.2 旅客列车化集装箱集疏运专列概述 |
5.2.1 专列开行特点 |
5.2.2 专列开行需注意的问题 |
5.3 港口吞吐量数据处理和集疏运站点选择 |
5.3.1 上海港年吞吐量数据处理 |
5.3.2 港口400 公里辐射范围内城市划分 |
5.3.3 港口辐射范围内集疏运办理站OD吞吐量确定 |
5.4 旅客列车化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多目标规划建模 |
5.4.1 多目标规划模型基本描述 |
5.4.2 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
5.5 求解算法 |
5.5.1 解的编码,解码和约束条件的处理 |
5.5.2 改进的NSGA-Ⅱ算法 |
5.6 上海港旅客列车化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实例 |
5.7 本章内容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动态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危险货物运输风险分析 |
1.2.2 危险货物运输路径问题 |
1.2.3 危险货物运输调度 |
1.2.4 危险货物运输网络 |
1.2.5 危险货物运输优化理论 |
1.3 技术路线 |
2 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相关理论基础 |
2.1 危险货物运输的内涵 |
2.1.1 危险货物运输过程 |
2.1.2 危险货物运输风险 |
2.1.3 危险货物运输费用 |
2.1.4 危险货物运输时长 |
2.2 危险货物运输服务网络分析 |
2.2.1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网络 |
2.2.2 危险货物城市配送网络 |
2.2.3 危险货物时空路径及配送方案 |
2.3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
2.3.1 双层规划理论 |
2.3.2 用户均衡配流理论 |
2.3.3 Dijkstra算法 |
2.3.4 遗传算法 |
2.3.5 Frank-Wolfe法 |
3 基于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单车路径优化 |
3.1 问题分析 |
3.2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网络 |
3.2.1 符号说明 |
3.2.2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物理网络 |
3.2.3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 |
3.3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时空弧 |
3.3.1 时空弧类型 |
3.3.2 时空弧权值 |
3.4 危险货物时空路径多目标优化模型 |
3.4.1 目标函数 |
3.4.2 约束条件 |
3.5 基于ε约束法的单目标模型转化 |
3.6 基于Dijkstra标号法的动态时空最短路算法设计 |
3.6.1 算法思路 |
3.6.2 算法参数 |
3.6.3 算法步骤 |
3.7 算例分析 |
3.7.1 参数设置 |
3.7.2 Ⅰ类危险货物时空路径计算结果 |
3.7.3 Ⅱ类危险货物时空路径计算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多车组合路径优化 |
4.1 问题分析 |
4.2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网络 |
4.2.1 符号说明 |
4.2.2 危险货物多车组合时空路径 |
4.3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时空弧权值 |
4.3.1 时空弧风险值 |
4.3.2 时空弧运输费用 |
4.3.3 时空弧运行时长 |
4.4 危险货物多车组合时空路径多目标优化模型 |
4.4.1 目标函数 |
4.4.2 约束条件 |
4.5 基于ε-约束法的单目标模型转化 |
4.6 多车组合时空路径最短路算法 |
4.6.1 染色体操作 |
4.6.2 算法步骤 |
4.7 算例分析 |
4.7.1 参数设置 |
4.7.2 OD对1-27 间组合时空路径计算结果 |
4.7.3 OD对1-24 间组合时空路径计算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5 基于城市道路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配送方案优化 |
5.1 问题分析 |
5.1.1 符号说明 |
5.1.2 城市时空服务网络的时空路径 |
5.1.3 城市时空服务网络的时段 |
5.2 城市危险货物运输时段拥堵及UE平衡 |
5.2.1 时段拥堵 |
5.2.2 阻抗函数 |
5.2.3 UE平衡 |
5.3 城市时空服务网络危险货物配送双层规划模型 |
5.3.1 问题假设 |
5.3.2 数学模型 |
5.4 算法设计 |
5.4.1 染色体操作 |
5.4.2 算法步骤 |
5.5 算例分析 |
5.5.1 参数设置 |
5.5.2 计算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城市道路虚拟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配送方案优化 |
6.1 城市虚拟时空服务网络 |
6.1.1 符号说明 |
6.1.2 虚拟时空服务网络分析 |
6.2 阻抗函数 |
6.2.1 时空弧阻抗函数 |
6.2.2 综合阻抗函数 |
6.3 城市虚拟时空服务网络危险货物配送双层规划模型 |
6.3.1 问题假设 |
6.3.2 上层规划模型 |
6.3.3 下层规划模型 |
6.4 算法设计 |
6.4.1 染色体编码 |
6.4.2 算法步骤 |
6.5 算例分析 |
6.5.1 参数设置 |
6.5.2 计算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既有站的铁路货运站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货运站选址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铁路货运站发展现状与基本属性 |
2.1 我国铁路货运站的发展情况 |
2.2 国外铁路货运站的发展 |
2.2.1 美国铁路货运站的发展 |
2.2.2 日本铁路货运站的发展 |
2.2.3 德国铁路货运站的发展 |
2.3 铁路货运站的基本属性 |
2.3.1 铁路货运站的功能 |
2.3.2 货运站的种类及其分类 |
2.3.3 我国铁路货运站的布局 |
2.4 铁路货运站改进方向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既有站的铁路货运站选址布局规划的影响因素和原则 |
3.1 铁路货运站选址的必要性 |
3.2 铁路货运站选址的目标和原则 |
3.2.1 铁路货运站选址的目标 |
3.2.2 铁路货运站选址的原则 |
3.3 铁路货运站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市场需求条件 |
3.3.2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
3.3.3 货运站基础设施影响 |
3.3.4 城市交通条件 |
3.3.5 货运站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
3.4 铁路货运站选址的意义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货运站选址模型研究 |
4.1 常用的选址方法综述 |
4.2 定性分析选址模型 |
4.3 定量分析选址模型 |
4.3.1 连续型选址模型 |
4.3.2 离散点选址模型 |
4.4 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4.3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既有站的货运站选址模型的构建 |
5.1 选址流程分析 |
5.2 单阶段选址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5.2.1 模型假设 |
5.2.2 定义模型参数 |
5.2.3 模型构建 |
5.2.4 算例分析 |
5.2.5 求解算例 |
5.2.6 实际意义 |
5.3 多阶段选址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5.3.1 问题描述 |
5.3.2 模型构建 |
5.3.2.1 条件假设 |
5.3.2.2 符号定义 |
5.3.2.3 数学模型 |
5.3.3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
5.3.4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5.3.4.1 就近原则 |
5.3.4.2 混合智能算法 |
5.4 总结 |
6 基于新长铁路既有站的铁路货运站选址分析 |
6.1 江苏铁路货运情况简介 |
6.2 新长铁路沿线货运站及城市概述 |
6.3 新长铁路基于既有货运站的选址分析 |
6.3.1 新长铁路沿线城市货运量 |
6.3.2 货物运输距离与运输单价 |
6.3.3 备选货运站的运营总成本与最大服务能力 |
6.3.4 模型计算结果 |
6.3.5 灵敏度分析 |
6.3.6 结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算法程序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 |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的提出 |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2.1.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概念分析 |
2.2 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技术 |
2.3 网络化运输技术 |
2.4 站场设计改造技术 |
2.4.1 集装箱设备前置化 |
2.4.2 装卸线不挂网 |
2.5 设备资源配置技术 |
2.5.1 箱型选择分析 |
2.5.2 装卸设备配置 |
2.6 实施方案与发展策略研究 |
2.6.1 基于既有运输资源的实施方案 |
2.6.2 发展策略 |
2.6.3 经济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运输组织理论框架研究 |
3.1 集疏运模式研究 |
3.2 运输组织计划研究 |
3.2.1 基本内容 |
3.2.2 箱流预测 |
3.2.3 列车开行方案 |
3.2.4 列车运行图 |
3.2.5 车底运用计划 |
3.2.6 日常工作计划 |
3.3 车站工作组织研究 |
3.3.1 车站作业内容及流程 |
3.3.2 国际集装箱作业组织 |
3.4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3.5 运输产品设计理论 |
3.6 “箱位”客票化理论 |
3.7 本章小节 |
4 快速集装箱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
4.1 编制流程 |
4.2 运营前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4.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求解算法 |
4.2.4 案例分析 |
4.3 运营中后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4.3.1 分阶段编制方法 |
4.3.2 方法特点描述 |
4.3.3 案例分析 |
4.4 方案评价 |
4.4.1 评价指标设置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快速集装箱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模型构建 |
5.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5.2.2 优化模型 |
5.3 案例分析 |
5.3.1 小规模测试案例 |
5.3.2 大规模实际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OD 箱流数据 |
附录B OD箱流数据 |
附录C 区段里程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核心概念 |
1.2.2 研究目标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2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
2.1 概述 |
2.2 快慢车方案优化方法 |
2.2.1 快慢车模式分析 |
2.2.2 停站方案优化 |
2.2.3 停站方案和时刻表综合优化 |
2.3 客货共运方案优化方法 |
2.3.1 公交货运方案优化 |
2.3.2 地铁货运方案仿真 |
2.3.3 铁路客货共运方案优化 |
2.3.4 地铁客货共运方案优化 |
2.4 既有研究分析评述 |
3 机场线运营特点和货运服务分析 |
3.1 概述 |
3.2 机场线分类 |
3.3 机场线特点分析 |
3.3.1 复合型机场线 |
3.3.2 专用机场线 |
3.4 专用机场线货运服务可行性评估分析 |
3.4.1 评估体系分析 |
3.4.2 吸引力评估 |
3.4.3 接纳度和综合效益分析 |
3.4.4 技术可实施性 |
3.5 专用机场线货物运输形式分析 |
3.5.1 运营实例分析 |
3.5.2 货物运输形式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4 复合型机场线快慢车开行方案优化 |
4.1 概述 |
4.2 快慢车问题分析 |
4.3 优化模型 |
4.3.1 问题描述和基本假设 |
4.3.2 变量定义 |
4.3.3 模型约束 |
4.3.4 目标函数 |
4.4 求解方法 |
4.4.1 线性化 |
4.4.2 加速分支定界算法 |
4.5 案例分析 |
4.5.1 算例分析 |
4.5.2 案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固定客车方案下专用机场线货车开行方案优化 |
5.1 概述 |
5.2 问题描述 |
5.3 优化模型 |
5.3.1 基本假设和变量定义 |
5.3.2 目标函数和模型约束 |
5.4 模型线性化 |
5.5 案例设计 |
5.5.1 基础数据 |
5.5.2 案例结果分析 |
5.5.3 货物运输形式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专用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 |
6.1 概述 |
6.2 问题描述 |
6.3 优化模型 |
6.3.1 变量定义 |
6.3.2 目标函数和模型约束 |
6.4 求解算法 |
6.4.1 列车迭代法 |
6.4.2 需求迭代法 |
6.5 案例分析 |
6.5.1 案例1:UP Express |
6.5.2 案例2:北京大兴机场线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大型城市内环形货运班列开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献检索情况 |
1.2.2 国外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研究现状 |
1.2.3 国内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研究现状 |
1.2.4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大型城市内环形货运班列组织模式分析 |
2.1 我国铁路环形列车的开行现状 |
2.2 环形班列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
2.2.1 铁路货运班列分类 |
2.2.2 环形班列的基本内涵 |
2.2.3 环形班列的特点 |
2.2.4 环形班列开行存在的问题 |
2.3 大型城市内开行环形货运班列的必要性与开行条件 |
2.3.1 大型城市内开行环形货运班列的必要性 |
2.3.2 大型城市内开行环形货运班列的开行条件 |
2.4 大型城市环形货运班列组织模式及其适用条件 |
2.5 本章小节 |
3 大型城市内环形货运班列开行方案的基本内容与编制方法 |
3.1 环形货运班列的开行原则 |
3.2 铁路货运环形班列开行方案基本内容 |
3.2.1 运行区段 |
3.2.2 班列类型 |
3.2.3 编组内容 |
3.2.4 停站方案 |
3.2.5 开行频次 |
3.3 环形班列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 |
3.3.1 运输路网 |
3.3.2 货源组织 |
3.3.3 运输费用 |
3.4 环形班列开行方案的编制步骤与方法 |
3.5 本章小节 |
4 大型城市内环形货运班列开行方案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4.1 大型城市货运环形班列停站模式备选集生成方法 |
4.1.1 列车停站备选集的生成思路 |
4.1.2 列车起讫点的确定 |
4.1.3 列车停站模式的确定 |
4.2 大型城市内货运环形班列开行方案模型构建 |
4.2.1 问题描述 |
4.2.2 基本假设 |
4.2.3 模型构建 |
4.3 大型城市货运环形班列开行方案算法设计 |
4.3.1 算法基本原理 |
4.3.2 算法步骤 |
4.4 本章小节 |
5 案例分析 |
5.1 北京市环形铁路网络分析 |
5.1.1 北京市铁路枢纽路网现状 |
5.1.2 北京市绿色物流体系规划 |
5.1.3 北京市铁路货运环形班列设计思路 |
5.2 北京市环形货运班列运量预测 |
5.2.1 北京市铁路到达货运量现状 |
5.2.2 北京铁路货运量预测情况 |
5.3 北京市铁路环形货运班列开行方案 |
5.3.1 参数确定 |
5.3.2 班列备选径路 |
5.3.3 开行方案结果 |
5.4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路网干线铁路现状客货列车对数及能力利用率表 |
附录 B 2013-2017 年“2+9”绿色物流体系车站货运量情况(吨)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面向北京“外集内配”模式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枢纽节点选址布局的研究 |
1.2.2 城市货运配送系统的研究 |
1.2.3 绿色低碳运输的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北京城市货运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2.1 城市货运系统需求现状分析 |
2.1.1 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情况 |
2.1.2 人口变化与分布情况 |
2.1.3 城市生活性物资运量情况 |
2.2 城市货运系统供给现状分析 |
2.2.1 北京地区物流基地情况 |
2.2.2 铁路线网及货运站点情况 |
2.2.3 公路线网及货运汽车情况 |
2.3 利用公铁联运开展外集内配的条件分析 |
2.3.1 与公铁联运相关的政策规定 |
2.3.2 开展外集内配的基础条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外集内配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规划框架 |
3.1 城市外集内配模式分析 |
3.1.1 外集内配模式的基本概念 |
3.1.2 外集内配模式的发展优势 |
3.2 城市货运配送网络的层次性分析 |
3.2.1 城市货运配送网络的基本概念 |
3.2.2 既有的城市货运配送网络的节点划分 |
3.2.3 外集内配模式下城市货运配送网络的构建与组织形式 |
3.3 面向外集内配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规划的两阶段方法 |
3.3.1 铁路货运站为公铁联运枢纽选址载体 |
3.3.2 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规划的基本步骤 |
3.3.3 确定备选节点的综合评价方法 |
3.3.4 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的数学规划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面向外集内配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的两阶段模型构建 |
4.1 基于TOPSIS的公铁联运枢纽备选节点评价模型M1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3 基于TOPSIS法的综合评价 |
4.2 考虑多货物品类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规划模型M2 |
4.2.1 模型假设 |
4.2.2 参数与变量符号说明 |
4.2.3 目标函数 |
4.2.4 约束条件 |
4.3 基于优先权编码的遗传算法设计 |
4.3.1 算法介绍 |
4.3.2 算法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北京生活性物资外集内配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设计 |
5.1 实例背景 |
5.1.1 背景描述 |
5.1.2 研究范围划定 |
5.2 城六区末端配送网点确定及物资需求量预测 |
5.2.1 城六区末端配送网点确定 |
5.2.2 各网点的生活性物资需求量预测 |
5.3 公铁联运枢纽备选节点的选择 |
5.3.1 铁路货运站的基本情况 |
5.3.2 公铁联运枢纽备选节点确定 |
5.4 公铁联运枢纽的选址布局规划方案 |
5.4.1 相关参数标定 |
5.4.2 不同运量条件下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方案 |
5.4.3 各方案与传统公路配送的成本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20年城六区各街道常住人口预测值(单位:人) |
附录B |
附录C 备选枢纽节点的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打分表(样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GN港危险品运输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述评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1.研究的重难点 |
2.创新之处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运输管理 |
(二)危险品运输管理 |
(三)运输管理优化方法 |
1.危险品运输成本控制理论 |
2.危险品应急管理理论 |
三、GN港危险品运输管理现状 |
(一)公司概况 |
(二)公司加强对危险品运输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1.有利于危险品运输环节的高效运转 |
2.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 |
3.有利于所在经济区域内各运输上下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
(三)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现状 |
1.建立了危险品运输管理组织机构 |
2.建立了危险品运输管理人才的多渠道招聘模式 |
3.建立了运输供应及安全管理流程 |
4.实施了危险品运输智能调度风险防控模式 |
5.制定了危险品运输管理安全事故问责机制 |
四、公司危险品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危险品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
1.管理流程执行受阻 |
2.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
3.危险品仓储作业流程存在盲点和漏洞 |
4.危险品运输路线规划缺乏科学性 |
5.码头硬件设备陈旧 |
(二)危险品运输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危险品运输管理流程模糊 |
2.缺少科学的从业人员培训体系 |
3.危险品仓储作业流程不合理 |
4.危险品运输路线规划优化意识不足 |
5.企业应急机制僵化 |
五、GN港危险品运输管理优化对策 |
(一)建立危险品运输管理制度体系 |
1.优化相关危险品运输制度体系 |
2.完善相关人员的管理职能 |
(二)优化现有的危险品运输管理人员机制 |
1.对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培训 |
2.对一线操作人员进行素质评估 |
(三)降低危险品仓储作业中的事故风险 |
1.分析危险品仓储作业流程找出危害的种类和程度 |
2.分析仓储各阶段的危害事件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
(四)编制高效快捷的危险品运输计划标准 |
1.确定危险品运输计划的各项指标 |
2.运用节约里程法找出最优路线 |
3.预测运输成本并将可变量因素进行优化 |
(五)加大对危险品运输管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
1.建立模型进行AHP分析找出短板进行权重确定 |
2.对现有环节的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
3.搭建运输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 |
4.运用大数据及IT技术支撑和保障作业安全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城市货物运输规划优化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D]. 张梦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考虑公路口岸约束下的跨境货运网络流分配研究[D]. 谭诗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D]. 杨菊花.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动态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研究[D]. 贾晓燕.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既有站的铁路货运站选址研究[D]. 陈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6]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D]. 夏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D]. 李竹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8]大型城市内环形货运班列开行方案研究[D]. 张明月.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面向北京“外集内配”模式的公铁联运枢纽选址布局研究[D]. 邓宇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GN港危险品运输管理优化研究[D]. 梁伟光.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