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引种实验阶段总结

罗文引种实验阶段总结

一、花楸引种试验的阶段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闫蓬勃[1](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许丽君[2](2019)在《新型园林植物引种及其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植物景观的需求逐渐提升。城市森林、生态园林、景观生态等新的概念的发展,环境绿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然而目前应用于城市景观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大量可供观赏的野生植物资源尚未被研究和应用。因此,开发利用新型园林植物,对于丰富北京地区园林绿化植物种类、营造北京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大量收集整理文献的基础上,引种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同时,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金丝梅、杂交铁线莲建立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为优良品种的驯化和普及提供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河北、山西、云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共引种植物86种,经过两年的引种栽培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在京津冀地区种植的野生植物种类9个,为狼尾花(Lysimachia barystachys)、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野韭(A.ramosum)、岩青兰(Dracocephalum rupestre)、山楂叶悬钩子(Rubus crataegifolius)、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金丝梅(Hypericum patulum),丰富了北京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材料。2.以金丝梅茎段为外植体,建立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探究了不同生长调节剂对金丝梅组培快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代培养阶段,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0mg/L+NAA 0.1 mg/L+蔗糖30.0 g/L+琼脂5.0 g/L,诱导率为90%;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GA3 0.1 mg/L,增殖倍数可达5.12;金丝梅试管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AC 0.1 g/L,生根率可达96.69%,平均生根条数为5.82条,平均株高为92.17 mm,根系发育健康完整。最适基质为炭土∶珍珠岩=2∶1,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3.以杂交铁线莲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建立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为杂交铁线莲的组织培养以及良种选育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增殖培养基为1/2 DKW+TDZ0.1 mg/L+GA30.1 mg/L+6-BA 0.5 mg/L,增殖倍数可达5.90倍;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DKW+6-BA 0.2 mg/L+GA30.1 mg/L+IBA 1.0 mg/L,生根率可达86.33%,根粗壮,组培苗长势良好,叶色浓绿;最适基质为草炭土∶珍珠岩=2∶1,成活率为86.81%。

姜雁[3](2018)在《低海拔地区花楸树的移植栽培与后期管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根据北方地区气候特点,详细论述了花楸树种在较低海拔地段的移植栽培和后期管理技术,为园林绿化树种的引种工作提供技术理论依据。

景安麒,朱月[4](2018)在《基于文献计量的黑果腺肋花楸国内研究现状分析》文中认为黑果腺肋花楸作为一种集生态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为一体的多用途珍贵树种,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总结我国近十年来黑果腺肋花楸相关研究文献,从其繁殖技术、栽培技术、生物活性成分以及相关产品研发四个方面介绍黑果腺肋花楸在国内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现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罗玉亮,李红艳[5](2017)在《欧洲花楸国内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欧洲花楸为引入国内较为耐寒的名贵树种,目前国内生产和研究部门在引种驯化、品种选育、繁育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综述国内关于欧洲花楸引种和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出良种选育和工厂化无性繁育技术是推动欧洲花楸良性发展的关键,为国内的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借鉴。

李建军[6](2017)在《几种花楸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该文对花楸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播种育苗、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方面做了详细报道。播种育苗采用的是常规种子育苗,发芽率低,播种量大,需要深度休眠和长时间层积。扦插繁殖以一年生枝条效果最佳,生长速度快,生根率高;吲哚丁酸100 mg/L处理17 h的生根率最高,达76%。嫁接成活率可达90%以上,但愈合效果不好,出现接口折枝现象。在组织培养方面研究各阶段、各部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程序、适宜条件等,均获得成功。

王爱芝[7](2012)在《花楸有性生殖过程及败育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花楸是我国北方珍贵的观花、观叶和观果树种之一,具耐寒性和适应性且兼有木材、药材、水果等多种用途,是一种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优良绿化和经济林树种,尤其适合在冬季寒冷、色彩单调的北方城市内推广栽培。花楸一般采用播种繁殖,但花楸采种母树不足(林内散生),果实收集困难,花楸种子质量差,出种率很低,究其原因为花楸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败育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本项研究,希望通过对花楸开花结实这一系列发育过程的研究来了解花楸的有性生殖过程并从胚胎学、生理生化和环境三个方面了解花楸生殖败育的机制。这一研究不仅对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该树种体胚发生研究中选用适宜发育阶段合子胚作为外植体提供理论依据,为器官功能特定性和系统发育提供佐证。此外,本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木本植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并为花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可靠的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花楸开花前一年7月末花芽内生长锥可见花序原基的分化,8月中旬花序原基明显凸起发育成为花序团,并且有小花原基的分化,8月下旬可见小花突起;9月下旬芽内有非常明显的花序轴分化,之后花芽进入越冬休眠。开花当年花芽膨大较叶芽早,雄蕊一般为16枚,花药具2个花粉囊,每个囊具1个萌发孔,花粉粒呈三角形,开花后1-2天完全散粉;子房呈花瓶状,2-5心皮,每心室内着生1-2胚珠;花楸果实秋季成熟时呈现桔黄色和桔红色等不同颜色。(2)花楸主要靠风传播花粉,昆虫传粉对坐果率的影响不显着。花楸雌雄性功能表达在时间上有差异,但不是影响其有性生殖的主要原因。不良的气候条件导致花粉生活力迅速下降和传粉者的缺乏是影响该种生殖成功及种群分布的重要原因。(3)花楸属于合点受精。胚发育时,核型胚乳被胚全部吸收而成为无胚乳种子。合子发育经过原胚、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胚五个阶段。花楸5月15日前后开花,开花后6d形成受精卵,花后约15d发育成原胚,开花后约21d发育成球形胚,之后5d发育成心形胚,开花后约30d发育成鱼雷形胚,再经过10d发育成子叶胚,开花后60d合子胚基本发育成熟。花楸合子胚在不同发育阶段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其中以原胚期败育现象最为严重,究其原因为此时胚乳细胞沿着胚囊内壁分布,尚未发育成熟,无法为胚的发育提供充足营养。(4)花楸合子胚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SOD、POD、CAT和MDA活性变化的趋势各不相同。SOD、POD和CAT活性最高的时期均出现在心型胚时期,可能是导致该时期花楸合子胚败育的生理原因。花楸心型胚时期败育材料中IAA、GA和ZT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发育的材料,而ABA的含量极显着高于正常发育的花楸材料(p<0.01)。由此认为,IAA、GA和ZT的大量存在可以促进花楸合子胚的发育和果实的生长,抑制果实脱落;相反,ABA的大量存在促使花楸果实败育脱落。(5)栽培环境下,花楸果实的心室数和非败育种子数较野生环境下多,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环境下光照充分,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每日平均温度较野生生境下高,温度变化较小且能得到精心管理;同一生境下(栽培或野生),2008年的非败育种子数比2009年多,是由于2008年气候条件对花楸花芽分化和种子形成等较2009年有利(2008年4月花芽分化花序发育时期比2009年同期温度较高,且整个2008年夏秋季节温度较高,降水充沛,且开花前后无降水)。(6)花蕾期雌蕊的败育(花柱褐色,枯萎)是导致花楸整体败育的一个方面,但败育程度较小,花期和果实形成初期的败育比较严重,随着花楸种子的不断成熟非败育种子数在逐渐减少。桔红果比桔黄果花楸败育程度严重,种子产量低,这一发现为我们实际生产中选择采种母树进行人工培育提供了依据。

彭松,郑勇奇,马淼,张川红,杜小娟,李涛,倪延生[8](2011)在《高温胁迫下花楸树幼苗的生理响应》文中提出在40℃下对1年生花楸树幼苗进行0、2、4、68、1、0 h的高温胁迫,测定不同胁迫时间的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等生理生化和形态指标。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下降,MDA含量增加,相对电导率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都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高温胁迫0、6 h叶绿体超微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高温胁迫8 h,叶绿体超微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质膜受到严重破坏,基粒片层变得模糊并且受到破坏,基质片层出现紊乱、排列错位等现象。

肖乾坤[9](2010)在《花楸树种子变异、苗期生长变异及无性繁殖》文中研究说明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 (Hance) Hedl.)是分布在我国北方高山林区的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乡土树种之一。本研究在全面调查和收集花楸树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对14个天然群体和1个人工栽培群体的种子性状和发芽特性在种源内和种源间的变异规律、相关性等进行研究;对6个种源的3年生花楸树苗期生长进行评价;对影响花楸树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对不同砧木对花楸树嫁接成活率的分析和比较;对人工栽培花楸树的物候和栽培措施进行观测和研究。旨在为花楸树的引种栽培、新品种选育、资源的保存以及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楸树种子表型性状及其发芽特性在种群内存在丰富的变异,14个种源的种子长、种子宽、千粒重、场圃发芽率等性状差异显着;不同种源的种子所需的低温层积的时间与种源分布区的海拔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年均温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纬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场圃发芽率与种子的千粒重和种子宽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2.山东崂山种源的苗高生长显着高于其它5个种源,山东泰山种源略低于崂山种源,显着高于其它4个种源,山西庞泉沟、河北白石山和河北雾灵山这三个种源间差异不明显,河北驼梁山种源苗高生长最差,显着低于其它五个种源;采用标准差法对3年生苗期优良单株筛选,山东崂山种源优良单株入选率为14.44%;山东泰山种源入选率为6.67%;河北雾灵山入选率仅为2.22%;在对河北驼梁山花楸树资源调查中,发现天然植株在果色、秋季叶色方面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秋季叶色可以分为红叶、黄叶两种,红叶花楸树占调查资源的70.59%,黄叶花楸树占29.41%;果实颜色可以分为红色、粉色、黄色,红色果实花楸树占52.94%,粉色果实花楸树占35.29%,黄色果实花楸树占11.76%。3.花楸树嫩枝扦插最优组合为选取3年生母树的嫩枝插穗,在珍珠岩、草炭和蛭石等体积混合的基质中,以2200mg·kg-1的NAA为外源激素采用速蘸扦插可以显着提高生根率,生根率最高达到89.66%,并且该组合对花楸树生根后期的根部的生长发育也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4.不同砧木对花楸树嫁接成活率影响极显着,其中本砧的嫁接成活率最高,其值为62%,其次为八棱海棠,其嫁接成活率为52%。5.花楸树栽培种源苗高生长主要在6、7、8月,花楸树地径9、10、11月。花楸树实生苗在平原地区花期出现在第3年,约有10%出现花芽,且多见于顶端。花楸树苗期花楸树苗期(1-2年幼苗)适应高温、干旱的能力相对较弱,越夏时需要遮荫庇护,但是3年生花楸树则可不采用遮荫措施。

许建伟[10](2010)在《东北东部林区花楸树天然更新的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系蔷薇科花楸属植物,落叶乔木,产于东北山区、华北;单株散生或簇状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地暗针叶林内,是寒温带针叶林特有的伴生阔叶树种。该树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非木质资源树种,被开发的力度逐年加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种群衰退甚至是消失的迹象。因此,本项研究通过对其野生幼苗建成方式和种群年龄结构配置的调查以及对其更新过程中种子散布、土壤种子库及幼苗萌发出土等生态过程的研究,认识该树种的更新特征和更新过程的影响因素,为其野生资源扩大及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东北东部林区,花楸树以种子繁殖、桩蘖繁殖和根蘖繁殖3种方式更新。在未经破坏的天然林和恶劣生境下的天然林中,3种方式建成的幼苗数量比例各占1/3,无显着差异;但在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中,桩蘖苗比例(16.5%)明显降低。实生苗和根蘖苗在3种生境下的建成比例差异不显着;而桩蘖苗在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中的建成比例显着低于另2种生境下的比例(P<0.05)。在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恶劣生境下的天然林和未经破坏的天然林中,Ⅰ、Ⅱ级幼苗占各生境下总径级比例的76.0%、68.9%和75.8%。1.0~2.9 cm的Ⅱ径级向3.0~4.9cm的Ⅲ径级的转化率很低,在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恶劣生境下的天然林和未经破坏的天然林中,Ⅱ径级向Ⅲ径级的转化率分别为25.6%、45.3%和15.9%。花楸树的果实在9月上旬开始成熟散落,10月中下旬已基本完成散落,大约历时40 d左右。自然散落过程与风速、温度、降水量和空气湿度相关不显着。自然散落的花楸树果实96.1%分布于母株2 m范围内,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2 cm的种子占土壤种子库数量的97.0%。花楸树土壤种子库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散布当年11月上旬最大,为257.7±69.2粒·m-2;翌年7月下旬种子库数量最低或已消失,只为2.9±2.9粒·m-2。温度没有直接限制花楸树种子的萌发出土过程,0-5℃时幼苗就能出土,出苗率为(67.5±6.6)%;20℃时出苗率最高,为(81.5±1.9)%。但温度强烈调节着花楸树的出苗速率和幼苗的高生长,前7d和前21 d幼苗的最高高度均在25℃下,分别为2.5±0.1 cm和3.1±0.1 cm,随温度下降幼苗高生长明显下降,前7d和前21 d幼苗最低高度均出现在0~5℃,分别为0.6±0.1 cm和1.8±0.2 cm。土壤含水量不仅影响花楸树的出苗率,而且也调节花楸树出土幼苗的死亡率。花楸树种子在土壤含水量为50%时出苗率最高,为(74.7±4.2)%;在含水量为60%时幼苗死亡率最低,为(32.7±0.6)%。此外,种子埋藏深度对花楸树出苗率也有显着影响。种子播在土壤表层0cm处,出苗率最高,为(70.3±3.3)%;当埋藏深度达到或超过1.5 cm时,幼苗就不能萌发出土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得出:生境对花楸树幼苗的建成方式具有影响,人为破坏能够明显减少桩蘖苗的建成;充足的幼苗库不是限制花楸树种群天然更新的因素,而Ⅱ径级往Ⅲ径级的转化是限制花楸树天然更新的关键环节;种子扩散过程对天然更新无显着影响,但种子库的时空格局对花楸树的天然更新具有显着影响;温度可能是通过密度制约影响花楸树幼苗群体出土与存活进而影响其实生更新,而不是通过限制个体幼苗萌发出土过程而影响其实生更新;土壤含水量及种子埋藏深度是影响花楸树实生更新的重要因素。

二、花楸引种试验的阶段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楸引种试验的阶段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新型园林植物引种及其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北京地区园林绿化植物材料应用现状
    1.3 引种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3.1 植物引种驯化
        1.3.2 植物引种及繁殖技术研究
    1.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4.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概述
        1.4.2 植物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的应用
    1.5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部分野生观赏植物的引种与栽培
    2.1 引种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引种材料的采集
        2.2.2 引种材料的栽培与养护管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引种整体情况概述
        2.3.2 初步筛选出的9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金丝梅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
        3.1.4 主要仪器和工具
        3.1.5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金丝梅茎段的初代培养
        3.2.2 不同激素处理对金丝梅茎段继代培养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的NAA与 IBA对生根的影响
        3.2.4 试管苗炼苗移栽
    3.3 小结
第四章 杂交铁线莲(Clematisparisienne'Evipo019' ?giselle'Evipo051')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4.1.3 植物生长调节剂
        4.1.4 主要仪器和工具
        4.1.5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6-BA对无菌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的IBA对丛生芽生根的影响
        4.2.3 试管苗炼苗移栽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野生植物引种
        5.2.2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5.2.3 不同浓度的6-BA、NAA对组培苗增殖的影响
        5.2.4 不同浓度的NAA或 IBA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低海拔地区花楸树的移植栽培与后期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的选择
2 苗木的选择及运输
    2.1 苗木选择
    2.2 起苗运输
3 栽植技术
    3.1 栽植季节
    3.2 树坑规格
    3.3 树木栽植
    3.4 三角支架
4 后期管护
5 结语

(4)基于文献计量的黑果腺肋花楸国内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黑果腺肋花楸繁殖技术研究
    1.1 扦插技术
    1.2 组培快繁技术
    1.3 多倍体良种培育技术
2 黑果腺肋花楸栽培技术研究
3 黑果腺肋花楸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4 黑果腺肋花楸相关产品研发
5 问题与展望

(5)欧洲花楸国内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种概况
2 苗木繁育技术
    2.1 实生苗繁育技术
    2.2 扦插苗繁育技术
    2.3 组培苗繁育及移栽技术
3 小结
    3.1 引种试验
    3.2 繁育技术
    3.3 良种选育

(6)几种花楸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 播种育苗研究
3 扦插繁殖研究
4 嫁接技术研究
5 组织培养研究
6 结语

(7)花楸有性生殖过程及败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花楸概述
        1.1.1 花楸地理分布
        1.1.2 花楸形态特征
        1.1.3 花楸生态学习性及自然分布
        1.1.4 花楸繁殖特性
        1.1.5 花楸栽培和应用价值
        1.1.6 花楸目前的栽植和市场现状
    1.2 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研究进展
        1.2.1 植物有性生殖过程的概念
        1.2.2 植物繁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过程
        1.2.3 传粉媒介及花粉传递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1.2.4 植物有性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3 不同种类植物败育研究进展
        1.3.1 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败育研究进展
        1.3.2 林木树种败育研究进展
    1.4 植物生殖败育机制研究进展
        1.4.1 植物生殖败育的胚胎学机制
        1.4.2 植物生殖败育的生理生化机制
        1.4.3 特异蛋白质与植物败育机制
        1.4.4 植物生殖败育的环境机制
2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1 选题依据
        2.1.2 研究目的
        2.1.3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花楸生长发育过程的跟踪及败育现象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芽的分化、生长和发育过程
        3.2.2 展叶期及花蕾的生长和发育
        3.2.3 花楸花的发育
        3.2.4 花楸果期发育过程
    3.3 本章小结
        3.3.1 芽的分化、生长和发育
        3.3.2 展叶期及花蕾的生长和发育
        3.3.3 花楸花的发育
        3.3.4 花楸果期生长发育
        3.3.5 花楸生长过程中的败育现象
4 花楸传粉生物学及败育机制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花粉生活力测定
        4.1.3 柱头可授性检测
        4.1.4 花粉传递的生物学特性试验
        4.1.5 确定传粉媒介试验
        4.1.6 访花昆虫及其行为观察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花楸花粉生活力测定
        4.2.2 花楸柱头可授性检测
        4.2.3 花楸花粉传递的生物学特性
        4.2.4 确定花楸传粉媒介
        4.2.5 访花昆虫及其行为观察
    4.3 讨论
        4.3.1 花粉生活力及花粉量
        4.3.2 柱头可授性
        4.3.3 花楸传粉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花楸有性生殖和胚发育过程的跟踪及败育机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花楸雄蕊的发育与构造
        5.2.2 花楸雌蕊的发育与构造
        5.2.3 受精过程
        5.2.4 花楸胚乳的发育
        5.2.5 花楸合子胚的发育
        5.2.6 花楸种子的形成
        5.2.7 花楸果实的形成
        5.2.8 花楸合子胚不同发育时期的败育现象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5.4.1 花楸雄蕊的发育与构造
        5.4.2 花楸雌蕊的发育与构造
        5.4.3 受精过程
        5.4.4 花楸胚乳、胚的发育和种子、果实的形成
        5.4.5 花楸合子胚不同发育时期的败育现象
6 花楸合子胚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及败育机制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花楸合子胚发育不同时期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6.2.2 花楸球型胚期正常发育与败育材料间生理指标含量及败育机制
        6.2.3 花楸合子胚发育不同时期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及败育机制
        6.2.4 花楸球型胚期正常发育与败育材料间内源激素的含量及败育机制
    6.3 本章小结
7 不同生境花楸种子败育状况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7.1 试验材料及方法
        7.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7.1.2 试验材料
        7.1.3 试验方法
    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7.2.1 栽培环境下花楸果实中种子败育状况
        7.2.2 哈尔滨市2008年和2009年4月~9月相关气象因子分析
        7.2.3 栽培环境下桔红果和桔黄果花楸种子败育状况
        7.2.4 野生生境下花楸种子败育状况
        7.2.5 栽培和野生生境下花楸种子败育状况比较
    7.3 本章小结与讨论
        7.3.1 栽培环境下花楸果实种子败育状况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
        7.3.2 栽培环境下桔红果和桔黄果花楸种子败育状况
        7.3.3 野生生境下花楸种子败育状况
        7.3.4 栽培和野生生境下花楸种子败育状况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花楸树种子变异、苗期生长变异及无性繁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楸属植物繁殖研究
        1.2.2 花楸属植物遗传学研究
        1.2.3 花楸属植物生理学研究
        1.2.4 花楸属植物分布与天然更新
        1.2.5 花楸属解剖学研究
        1.2.6 花楸属植物栽培研究
        1.2.7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花楸树种子表型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性状的测定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楸树种源内种子表型性状分析
        2.2.2 花楸树种子性状变异水平方差分析
        2.2.3 花楸树种子性状多重比较
        2.2.4 花楸树种子性状表型分化分析
        2.2.5 花楸树种子性状极差变异特征
        2.2.6 花楸树种子性状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
        2.2.7 花楸树种子性状之间相关性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花楸树苗期生长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源花楸树苗高和地径生长情况
        3.2.2 不同种源花楸树苗高和地径生长方差分析
        3.2.3 不同种源花楸树苗高生长多重比较
        3.2.4 花楸树苗期优良单株初选
        3.2.5 花楸树不同果色、叶色新品种初步选择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花楸树嫩枝扦插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因素对花楸树嫩枝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组合间花楸树生根特性的差异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花楸树嫁接技术
    5.1 材料与方法
        5.1.2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楸树嫁接成活情况
        5.2.2 不同砧木对花楸树嫁接成活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花楸树的引种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三年生花楸树生长节律
        6.2.2 不同海拔对花楸树生长的影响
        6.2.3 不同遮荫措施对三年生花楸树夏季生长的影响
    6.3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花楸树种子表型多样性
        7.1.2 花楸树苗期优良种源与超级苗初选
        7.1.3 花楸树嫩枝扦插
        7.1.4 花楸树嫁接技术
        7.1.5 花楸树引种栽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东北东部林区花楸树天然更新的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种子散布的研究进展
        1.2.1 种子散布格局
        1.2.2 动物协助扩散
    1.3 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
        1.3.1 土壤种子库的时空格局
        1.3.2 土壤种子库的动态
        1.3.3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1.4 幼苗萌发出土、建成及向幼树转化
        1.4.1 幼苗萌发出土与建成
        1.4.2 幼苗向幼树的转化
    1.5 花楸树的简介
        1.5.1 花楸属简介
        1.5.2 花楸树简介
        1.5.3 花楸树的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东北东部林区花楸树的天然更新特征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地区与自然概况
        2.2.2 调查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东北东部林区花楸树幼苗的建成方式及特征
        2.3.2 东北东部林区花楸树的径级分布与转化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花楸树实生更新的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2.1 研究地概况
        3.2.2 研究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楸树果实散布
        3.3.2 花楸树果实散布的空间格局和散布后果实的命运
        3.3.3 花楸树土壤种子库的时空分布
        3.3.4 花楸树种子的萌发
        3.3.5 埋藏深度对花楸树幼苗萌发出土的影响
        3.3.6 温度对花楸树幼苗萌发出土的影响
        3.3.7 土壤含水量对花楸树幼苗萌发出土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花楸树果实散布和果实散布后的命运
        3.4.2 花楸树土壤种子库时空动态对其实生更新的影响
        3.4.3 花楸树种子萌发出土对其实生更新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花楸引种试验的阶段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新型园林植物引种及其繁殖技术研究[D]. 许丽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3]低海拔地区花楸树的移植栽培与后期管理技术[J]. 姜雁.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8(12)
  • [4]基于文献计量的黑果腺肋花楸国内研究现状分析[J]. 景安麒,朱月. 食品工业科技, 2018(23)
  • [5]欧洲花楸国内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 罗玉亮,李红艳. 中国林副特产, 2017(03)
  • [6]几种花楸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 李建军. 北方果树, 2017(01)
  • [7]花楸有性生殖过程及败育机制研究[D]. 王爱芝. 东北林业大学, 2012(11)
  • [8]高温胁迫下花楸树幼苗的生理响应[J]. 彭松,郑勇奇,马淼,张川红,杜小娟,李涛,倪延生. 林业科学研究, 2011(05)
  • [9]花楸树种子变异、苗期生长变异及无性繁殖[D]. 肖乾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5)
  • [10]东北东部林区花楸树天然更新的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D]. 许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罗文引种实验阶段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